《枣儿》名师优质课导学案

《枣儿》名师优质课导学案
《枣儿》名师优质课导学案

枣儿

语文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戏剧个性化语言,理解全剧所运用的象征艺术表现手法,把握戏剧矛盾冲突以及文中人物性格特征。

2.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与分析中体会人物形象,在不断的拓展延伸中领会戏剧主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生存状态的改变,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呼唤亲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揣摩戏剧个性化语言,理解全剧所运用的象征艺术表现手法,把握戏剧矛盾冲突以及文中人物性格特征。

2. 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自读课文至少三遍,解决基本的生字词。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位靖江戏剧小品作家——孙鸿。孙鸿的著名戏剧《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戏剧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2.师: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孙鸿的这篇戏剧《枣儿》寻找人生感悟。(PPT1)

(二)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师:文中只涉及到两个人物——一位老人和一个小男孩。老师想请同学们尝试分角色朗读,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齐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童谣。在朗读之前,老师还想给同学们一点提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鉴于此,我们就不读括号中的旁白了,就根据提示读出对话和人物的语气。(PPT 2)

2.在初步感知内容后,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概括剧情。(PPT3)

预设: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老人形象认识

1.师:(PPT4)我们先一起来熟悉戏剧中的人物,先看这位老人。文中记叙了老人很多事情。老师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样的形式来感知老人的形象。请看课件。

出示(PPT5):老人有这么一段回忆:,从中我感受到了老人。

师:老师相信经过同学的朗读和感受,每个同学都会有话可说的。

预设: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在此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稍加点拨和引导)

2.师:老人除了跟小男孩回忆往事外,还做了些什么,从中你看出老人怎么样的心态? (PPT6)

预设: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四)感受小男孩的形象(PPT7)

1.我们再来看小男孩。文中小男孩的哪些语言或者行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他的那些言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这也是个教师指导学生探讨的过程)

(五)深入探讨主旨

1.是什么把老人和小男孩联系在了一起?(PPT8)

预设:枣儿和他们类似的遭遇。

他们有着怎样的类似遭遇?

预设:亲人流露在外,他们都等待着亲人的归来。

2.师:正是这样的类似遭遇把这一老一小牵在了一起。那么既然是写这两个人物的,剧本的题目为什么是枣儿呢?(PPT9)

预设: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3.师:不仅如此,这个剧本还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还有象征意义。“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PPT 9)

(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4.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老师这里有个背景介绍,也许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请看课件。(PPT10)

时代背景: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预设:(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

(5)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六)拓展延伸(PPT11)

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也可以以自己为例子来说),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七)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八)作业布置(PPT12)

我们在课堂上提到了象征手法,希望在课后同学们能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PPT)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九)板书设计

枣儿

男孩

《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枣儿》 从容说课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方法 1.演读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屈原(节选)》名师优质课导学案

年级:高二学科:语文编写人:审核人: 屈原列传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3、背诵第三段。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导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相关知识回顾: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 二、新知学习与探究1-3节: (一)基础知识整体感知: 1、字音 属草稿惨怛帝喾靡不毕见濯淖蝉蜕滋垢浊秽泥而不滓者 2、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 () (3)、糜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3、词语释义

(1)、娴于辞令()(2)争宠而心害其能()(3)、屈平属草稿()(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5)、平伐其功()(6)、王怒而疏屈 平() (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8)、可谓穷矣()(9)、其文约()(10)、其词微()(11)、明道德之广崇()(12)、治乱之条贯()4、词类活用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2)、谗谄之蔽明也 (3)、邪曲之害公也(4)、蝉蜕于污秽 (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 5、文言句式(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2)方正之不容也(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离骚者,犹离忧 也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7)明道德之广崇 6、翻译句子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二)核心问题探究:(小四号宋体)

孙鸿《枣儿》教学设计(整理后)

《枣儿》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2. 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4.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3.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物种起源绪论》优质课学案

《物种起源》绪论 教学目标: 1.熟记重点字音字形,背诵作者的名言。 2.品味语言,体会科技文准确、严密的特点。 3.学习达尔文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态度。 重点:体会说明文准确、严谨的语言。 难点:学习达尔文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态度。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门。 二、资料链接 (1)进化学说的创始人——达尔文 查理·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是生物进化学说的创始人。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随后又写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2)激起阅读的兴趣的绪论 绪论即导言,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等的文体。一般放在书的前面,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绪论写作无定体,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或说明,或兼而有之,都是可以的。而导言则侧重议论、说明。绪论的作者与著作的作者必须是同一个人且绪论的内容与著作的内容一定要有关联,而序言不必做这样的要求。学术著作再版几次可以有几篇绪论,但导言只有一篇。 (3)生物界的革命——进化论 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三、自主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狭隘(ài) 分歧(q í) 槲寄生(h ú) 摘要(zh āi) 胚胎(p ēi) 慷慨(k ǎi) 冒昧(m ai) 栖息(q ī) (2)多音字 ????? 间断 ji àn 中间 ji ān ????? 轻率 shu ài 效率 l ǜ ????? 累积 l ěi 劳累 l ai 2.辨形组词

【名师制作】《枣儿》优质导学案及答案

15.《枣儿》学案 设计人:史展审核人:陈振华 教师寄语: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 学习目标: 1.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分析戏剧的方法。(难点) 2.品味剧本的主题,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重点) 3.体会并同情老人及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重点) 走进作者: 孙鸿,当代剧作家。他的戏剧小品《枣儿》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一等奖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翘.()首踌躇 .. ..()()囫囵 ..()()咀嚼 ()()吞枣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津津有味: (2)踌躇: (3)蹑手蹑脚:

3、枣儿的作者,剧作家。《枣儿》是(体裁),它是 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局运用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 二、自主探究(读课文,理解下列问题) 1、《枣儿》一文中的老人和男孩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2、本文的“枣儿”有什么象征意义? 3、本文的老人总共几次回忆起自己的儿子枣儿? 4、老人对男孩是一种什么态度,这说明了什么? 三、合作释疑 1、仔细阅读剧本,想一想“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2、试简要分析,本文是怎样理运用象征手法的? 3、、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读一读,想想它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4、朗读《枣儿》这出话剧小品,说说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什么

思想感情? 四、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老人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老人怎么了? 男孩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奥? 男孩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男孩(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人(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精品教案

19.枣儿 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 2.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 3.分析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培养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有人说,它像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像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然而,《枣儿》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孙鸿,当代剧作家。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作品背景: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

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 目标导学二:通读文章,把握故事内容 通读话剧,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现实 1.你对文中的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剧中的老人是一个农民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剧中的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天真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这种天性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你对剧中未出场的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在外面的世界闯荡;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定居城里,抛弃了旧家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的现状。 目标导学四:体会文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9绿优质课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9绿优质课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理解、积累字词。 2能力目标: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精美的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品读课文理解,积累字词。 2、难点:变换写景角度的方法。 二、课前预习作业(1):课前反复诵读,积累字词 踞(jù)在薄(bó)阴几绺(liǔ)穹(qióng )门 棱(léng)角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 chà) 挹(yì)掬(jū)你入口明眸善睐(móu)(lài) 2)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三、导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点评。 2展示目标。 3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诗文集《踪迹》。 4自学过程:根据朗读要求,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内反复品味其妙处,并个别展示,由学生互相点评。 5合作探究:整体感知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跳读课文,思考问题,找出线索,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感情。) (1)看景就要有观察点,就是观赏景物所处的位置,请找出文中表明观察点的词语,看看观察到的景物是什么? (2)写景也要有顺序,有的按时间顺序,有的按空间顺序。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它的线索是什么?采用的什么写法? (3)第一、四段在行文中有何作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4)看景就要有观察点,就是观赏景物所处的位置,请找出文中表明观察点的词语,看看观察到的景物是什么?

(完整版)15.《枣儿》导学案含答案

15.《枣儿》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分析戏剧的方法。 2、品味剧本的主题,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3、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 学习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自主预习案: 1、为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竹匾掸去囫囵咀嚼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津津有味:形容特别有滋味 踌躇:犹豫不决 蹑手蹑脚: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很轻。 3、词语积累。 喃喃自语蹑手蹑脚蓦然踌躇雕塑 4、本文的作者是孙鸿,体裁是戏剧。 课内探究案: 一、理解探究我能行 1、老人为什么留着这些“枣儿”? 老人留着这些枣为了给自己的儿子吃。 2、孩子为什么怀揣这一个“枣儿”? 孩子怀揣枣是为了给自己的爸爸吃。 3、.再读舞台提示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老人:善良和蔼饱经沧桑、孤单无助 孩子:天真可爱又可怜 4、“枣儿”除了指真实的“枣儿”,还有其它含义吗?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 二、合作释疑我展示 1、老人有几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老人有三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老人对男孩始终是十分疼爱的。老人的回忆,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想念,反映了他对儿子的至爱亲情。他对男孩的态度,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了他对儿子的亲情。 2、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 、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整体感知 枣儿》是一部重在写情,以情感人的话剧小品。剧本 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一老一少之间的一段亲切 交往。在他们的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男 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 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不仅充分表露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还流露了老人 与男孩之间的感情,以及老人的故乡之情和对以往岁月的怀程中的社会变迁。 念之情。该剧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 二)学法引导 诵读剧本,了解剧情,重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多 层面的浓浓的情意。 2、 在熟悉剧本的基础上,紧扣剧本的内容,揣摩情节、语 言,着重理解剧中的象征意义。 由于“枣儿”这一具体事物以及剧中的情节,思想内涵 分丰富,因此对剧本的思想内容,切忌生硬的、绝对化的理解,可以有 多样化的理解。读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 发,来品尝这“枣儿”的味道。

三)审美鉴赏 丰厚的思想底蕴。 枣儿》说的是一位孤独的乡村老人与一位孤独的儿童 在情感上相濡以沫的故事,全剧构思精巧以小见大,意蕴富,着力表现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四)重点难点突破 、朗读《枣儿》这出话剧小品,说说作者想要借“枣儿” 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 析] 本题旨在把握剧情,理解剧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参考答案]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 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2、仔细阅读剧本,想一想“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 析] 本题旨在把握本文在结构剧情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即借一个具体的物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 [ 参考答案]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 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3、试简要分析,本文是怎样理运用象征手法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人教版

15 枣儿 【学习目标】 1.熟悉剧情。(重点) 2.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重点) 3.把握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有人说,它像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像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然而,《枣儿》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预习展示 1.了解作者。 孙鸿,当代剧作家。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2.积累词语。 竹匾.(biǎn)掸.去(dǎn) 囫囵 ..(jǔ jué) ..(hú lún) 咀嚼 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 踌躇:迟疑不决的样子。犹豫不决,不敢前进。 蹑手蹑脚: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3.通读话剧,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合作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现实 1.怎样认识本文中的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

明确:剧中的老人是一个农民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剧中的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天真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这种天性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你对剧中未出场的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二)把握象征手法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的象征意味。 (1)老人老子个儿大……就叫“枣儿”。 (2)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枣儿叔叔……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爹回来会带……你的枣儿甜! (6)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明确:(1)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2.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优质课导学案

使用时间:2015年5月13日 英语《Unit6 I’m watching TV Section A Grammar focus-3c 》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单词:house , drink tea , tomorrow 短语:drink tea , clean the house . 句式:现在进行时态的各种句式。 能力目标:(1)能正确使用现在进行时态的各种句式陈述正在发生的事情。(2)能正确掌握现在进行时和一般现在时的区别。(3)能正确掌握现在 分词(ing形式)的构成。 情感目标:Enjoy what you are doing now。 【学习重难点】 (1)现在进行时态的各种句式 (2)现在进行时和一般现在时的区别 【学习过程】 I . Listen to a song and have a memory challenge. II. 3c.Guessing game and learn sentences Is he doing …?Yes ,he is ./No. he isn’t. Are you doing..? Yes , I am. No, I ’m not. Are they doing ...? 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 III Task 1.. Put the following doings into 3 boxes. (把下列动词的Ving形式分成3类)cooking, listening, reading, writing, using , running , swimming Task2. Game : find the different one.(火眼金睛找不同) Task 2. Watch a microclass to learn more and check the answers.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口述故事梗概,理清剧本思路。 2、认识文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性格,把握表现人物的手段。 3、“枣儿”在文中的作用。 4、重点理解全剧所运用的象征艺术表现手法 5、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 【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 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2、时代背景: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3、名家点评: 那是一个奇特的生命。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自在长青,永无衰竭。它涌动着温暖的亲情,张扬着至纯的人性,只奉献不图报,守诚信不扭曲,不为无望而绝望,纵有无奈却无悔。那呼喊发自内心,是根在呼吸,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 那是一片多彩的世界。爹娘的呼喊没有回应,却引导我们去追寻儿孙的脚步。那枣儿不仅给人以活力,更使人思考。它像被插上翅膀可以到处飞舞,便带着一丝惶惑几分躁动飞出田野,飞出村庄,飞出生它养它的地方。终于,他们发现了一片以前不曾相识的新天地,渐惭地又发现了一个以前不曾相识的新自我。人挪活树挪也活,枣儿何处不养人?他们何 曾没有听到爹娘的呼喊,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的神经,丰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直到世界在他们眼里也变成一个村庄,正是这呼喊化作阵阵长风,催发着美丽的枣儿花开遍全球。

《枣儿》教案

《枣儿》教案 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初家学校杨娟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 2、把握戏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剧中老人和孩子的思想感情。 3、体会本文“枣儿”的象征意义。 4、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 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 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剧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中枣儿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相关资料 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的特征: 1、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2、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

量的限制。 3、人特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4、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戏剧语言包括台词(即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 1、让学生自读课文两遍。 2、让学生自己掌握文章中重点的字词。 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背诵戏剧和象征的概念。 课内探究案 一、导入新课 放视频歌曲《常回家看看》,然后(让学生)谈歌曲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然后特别找(父母不在家)的学生,针对这首歌说说自己的心理话。自然地走入《枣儿》一同来听听这位孤独的老人和孩子的心声。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线的字注音:(学生黑板展示,学案展示,然后相互批改)竹匾掸去囫囵咀嚼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学生口头回答) 踌躇:。

蹑手蹑脚:。 3、学生初读课文,填空,掌握文章的大体内容。(学生填空) 在乡间的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的男孩子,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子要把枣儿留给自己的父亲,流露出对孩子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的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老人和孩子,他们分虽有怎样的性格特 点?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请你将这些文字品评一 下,说明自己的理由,将评语写在旁边。(自主完成,然后小 组之间分享成果或解答疑问,最后师生交流互动,教师适时 点拨纠正。) 明确: ※孩子:天真、活泼、稚嫩、可爱、善良、善解人意,孝顺的性格特点。(板书) ※老人: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孩子、纯朴、关心下一代。(板书)※归纳方法:这些性格特点是通过台词和舞台说明来表现的。 学生找的地方可能是(学生在起来口头展示的时候,先说明在第几页,第几行,读一下然后品评): 1、老人(对男孩)咱们学猫叫?(见男孩摇头)咱们学狗 爬?(见男孩摇头)咱们过家家?(见男孩摇头)那,爷爷 给你讲故事。

优质课:《老王》导学案

《老王》导学案 主备人:顾广师时间:2010年11月25日 授课人:课型:新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老王忠厚善良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遭际,理解作者对老王这样一位底层劳动者的深厚感情。 2、品味语言,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中心。 3、关注像老王这样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同情心。 教学重点: 把握老王忠厚善良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遭际,理解作者对老王这样一位底层劳动者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中心。 二、知识准备: 1、导入语: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那我们是不是也献出了自己的爱了呢?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在我们身边有着很多生活艰难但心灵美好的人,他们平凡、普通,不引人注意也不被人注意,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杨绛女士的一篇散文《老王》。看看其中讲了怎样的人,怎样的事,怎样的情。 出示教学目标: 2、作者简介: 3、扫清文字障碍: 伛()攥()惶恐()荒僻() 取缔()翳()骷髅()()滞笨() 愧怍()()塌败() 三、学习过程: 1、整体感知: 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然后思考: ⑴、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两个词语概括。(不幸、善良) (提示:从基本情况,谋生手段,健康状况,居住条件,所做的事情等方面考虑) ⑵、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 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B、“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 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生活艰苦 不幸 C、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心境凄苦 D、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 E、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⑶作者通过哪些事例体现老王的善良的?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老实厚道)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知恩图报); C、用平板车拉人,加半寸边(善良淳朴)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3.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

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预习设计 1.了解作者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2.了解时代背景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3.语知归类①生字注音蓦然 mo 翘首qiao 咀嚼ju jue 囫囵hu lun ②词语积累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咀嚼: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翘首:抬起头来望。蓦然:突然地。 三、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1、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

优质课教案

优质课教案 课题:《小纸船的梦》 第二中心小学 魏翔 2012年6月 课题:《小纸船的梦》 开课时间:2012年5月9日 班级:四年二班 执教者:魏翔教学目标: 1. 学生用圆润柔美的声音,和谐统一的音色来表现对未来的憧憬和理想,感受小纸船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积极乐观的太度,进一步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 2.聆听和演唱歌曲《小纸船的梦》,通过唱理解歌词的思想内涵。初步感受合唱曲中的和声效果,通过二声部合唱表达出主人公向往成长的梦想。通过探究合作的方式体会小纸船带给我们的乐观、奔放地情绪。 3.能用柔和、连贯的声音,悠长、平稳的气息演唱这首二声部的合唱歌曲,并能准确唱出八分休止符,贯穿全曲的进行方式与三拍子结合,感受到小船随波飘荡的韵律感受和声的美。 教材分析: 《小纸船的梦》是一首有儿童情趣的儿童抒情歌曲。优美委婉的旋律和质朴坦诚的语言,展示了一颗纯真的童心,给予了孩子美好的憧憬。 教学重点: 了解船的发展历史,唱好曲子的副歌部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准确把握好歌曲中附点节奏型和四分休止符的演唱,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创造力和表现力。教学准备: 教材、教案、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互相问好。 二、新课教学 1、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大部分是由水覆盖的。【此环节从科学地理方面入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出示课件,引入课题 引出交通工具:船 【从前一个环节,圆润地过渡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船”】 3、新课学习 (1)介绍船的历史 【了解人类的船舶发展历史,丰富学生的人文科技知识】 (2)认识各式各样的船 独木舟、有桨船、帆船、蒸汽机轮船、现代船舶 出示课件。 【用各种精美的有代表性的船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极大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3)观看图片 (4)学唱歌曲 《小纸船的梦》 【从船舶的认识,过渡到本课歌曲的教学,学生的学唱积极性极大的增强】 (5)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

九年级语文枣儿(课堂导学案)

15 枣儿 “明月千里寄相思”,小小的枣儿也是贮满了沉甸甸的思念啊!在乡间的枣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孩子,一老一少的亲切交谈中,充满了对离开家乡亲人的思念,渴望他们回到家乡,回到亲人的身边,来吃家乡的“枣儿”,可远方的亲人闻到了这浓浓的枣香了吗?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3.揣摩剧中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4.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有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蓦(mò)然翘(qiáo)首咀嚼(jǔ jué)囫囵(hú lún) 竹匾(biǎn)掸(dǎn)去踌躇(chóu chú) 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垂头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 兴冲冲:指遇到开心的事情兴致非常的高涨。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喜出望外:遇到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3.作者链接 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4.背景链接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方法。 【交流点拨】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听读课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剧情。 【交流点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

《枣儿》优秀导学案设计

《枣儿》优秀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分析戏剧的方法。 2、品味剧本的主题,感悟人一辈子中体验成长带来的考虑。 3、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小孩孤独寂寞的无奈。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训练为能 第一课时 1、为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竹匾(biǎn) 掸去(dǎn)囫囵(hú lún) 咀嚼(jiáo)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津津有味:形容特不有滋味 踌躇:犹豫不决 蹑手蹑脚: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特不轻。 3、词语积累。 喃喃自语蹑手蹑脚蓦然踌躇雕塑4、本文的作者是孙鸿,体裁是戏剧。 一、理解探究我能行

1、老人什么缘故留着这些“枣儿”? 老人留着这些枣为了给自己的儿子吃、 2、小孩什么缘故怀揣这一个“枣儿”? 小孩怀揣枣是为了给自己的爸爸吃。 3、、再读舞台提示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您看到老人与小孩如何的性格特点? 老人:善良与蔼饱经沧桑、孤单无助 小孩:天真可爱又可怜 4、“枣儿”除了指真实的“枣儿”,还有其它含义不?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 二、合作释疑我展示 1、老人有几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她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她的这些回忆与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老人有三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老人对男孩始终是十分疼爱的。老人的回忆,表现了她对儿子的想念,反映了她对儿子的至爱亲情、她对男孩的态度,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了她对儿子的亲情。 2、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

《枣儿》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枣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二、教材分析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四、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五、教学准备 做好预习准备,可根据课本上的“预习提示”的要求,提出一些具体问题思考。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flashMTV《常回家看看》 请同学们欣赏陶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然后说说人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 “每逢佳节倍思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新春佳节,合家欢乐,团团

圆圆是最让人快乐的事。可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的节奏加快,“回家”已成奢望。 (一)三维学习目标展示 (内容见前) (二)资料助读: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2、教师补充。 幻灯片显示: (1)作者介绍 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2)时代背景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3)名家点评 那是一个奇特的生命。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自在长青,永无衰竭。它涌动着温暖的亲情,张扬着至纯的人性,只奉献不图报,守诚信不扭曲,不为无望而绝望,纵有无奈却无悔。那呼喊发自内心,是根在呼吸,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 那是一片多彩的世界。爹娘的呼喊没有回应,却引导我们去追寻儿孙的脚步。那枣儿不仅给人以活力,更使人思考。它像被插上翅膀可以到处飞舞,便带着一丝惶惑几分躁动飞出田野,飞出村庄,飞出生它养它的地方。终于,他们发现了一片以前不曾相识的新天地,渐惭地又发现了一个以前不曾相识的新自我。人挪活树挪也活,枣儿何处不养人?他们何曾没有听到爹娘的呼喊,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的神经,丰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直到世界在他们眼里也变成一个村庄,正是这呼喊化作阵阵长风,催发着美丽的枣儿花开遍全球。 那是一座亟待修茸的家园。请不要因儿孙没有问应而伤心,可知儿孙曾一千次.一万次梦里作答,一千次.一万次梦回千里。他们焦虑而内疚的呼喊,爹娘又何曾听见?枣儿是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