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中文简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2008年全国认定的食用菌品种

国品认菌2008014
黑木耳
黑793
华中农业大学
国品认菌2008015
黑木耳
薛坪10号
华中农业大学
国品认菌2008016
黑木耳
H10
华中农业大学
国品认菌2008017
黑木耳
新科
华中农业大学
国品认菌2008018
黑木耳
黑威981
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
国品认菌2008019
毛木耳
AU2
香菇
广香51号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国品认菌2008004
香菇
华香8号
华中农业大学
国品认菌2008005
香菇
华香5号
华中农业大学
国品认菌2008006
香菇
L952
华中农业大学
国品认菌2008007
香菇菌Biblioteka 8号浙江省丽水市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国品认菌2008008
香菇
L9319
浙江省丽水市大山菇业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国品认菌2008053
棘托竹荪
宁B5号
湖南省微生物研究所
国品认菌2008054
长裙竹荪
宁B1号
湖南省微生物研究所
国品认菌2008055
短裙竹荪
粤竹D1216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国品认菌2008056
灰树花
小黑汀
河北省燕山科学试验站
国品认菌2008057
元蘑
蕈谷黄灵菇
吉林省敦化市明星特产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鸡腿菇
蕈谷8号
吉林省敦化市明星特产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国品认菌2008039
大豆根瘤菌与大豆品种共生匹配性研究

根瘤菌资源研究发现与大豆共生固氮的根瘤菌有快
生、慢生两大类型, 分别属于中华根瘤菌属 ( Sinorhi
zobium )、慢生大豆根瘤菌属 (B radyrhizobium ), 其中
中华根瘤菌属包括韦氏中华根瘤菌 ( S. f redii)、新疆 中华根瘤菌 ( S. x injiangensis)等, 慢生大豆根瘤菌属
匹配关系, 为大豆育种材料的选择和共生固氮作用 的发挥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
1. 1. 1 供试 菌株 选择具有代表性 的菌株共 18
株, 其中慢生根瘤菌 8株。它们的菌种名称、编号、 分离宿主、分离地及来源列于表 1。
表 1 供试菌株一览表
T able 1 R hizob ia l stra ins used in this study
第 27卷 第 2 期
2008 年
4月
大豆 科 学 SOYBEAN SC IENCE
V o l 27 N o 2 A pr. 2008
大豆根瘤菌与大豆品种共生匹配性研究
马中雨, 李 俊, 张永芳, 樊 蕙, 李 力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北京 100081)
摘 要: 大豆与大豆根瘤菌的共生体系是共生固氮的代表, 开展根瘤菌与大豆品种的 匹配性组合 研究, 为发挥这一 共生体系的固氮效率和指导大豆 育种材料的选择等方面 均具有 重要的 实践价值。 选取不 同种类与 来源的 大豆根
B16
CAU
-
- S. xinjiangensis
HH 103
中国农大 CAU
-
-
S. f red ii
WHG 12
中国农大 CAU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60年

c o mb i n e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N, P a n d K f e t r i l i z e r s a n d t h e c o mb i n i n g wa y s h a d b e e n c o n c e r n e d i n mo s t r e s e a r c h e s . Th e a c h i e v e me n t s p r o v i d e d i mp o t r a n t s u p p o r t or f t h e i mp o ti r n g a n d i n t r o d u c i n g o f c o mp o u n d f e t r i l i z e r s i n Ch i n a . F r o m 1 9 9 0 t o 2 0 0 0 b e l o n g e d t o t h e t h i r d p e r i o d , wh e n wa s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b y b a l a n c e d f e t r i l i z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e s , a n d t h e e f f e c t s o f mi c r o n u t r i e n t s i n t h e ma i n c r o p s a s we l 1 . S i n c e 2 0 0 0 , t h e r e s e a r c h e s c o me i n t o t h e f o r t h o r p r e s e n t p e r i o d , wh i c h c o u l d b e n a me d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n u t r i e n t ma n a g e me n t s . T h e t y p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e s i n c l u d e p r e c e s s i o n a g r i c u l t u r e , s o i l t e s t i n g a n d n u t r i e n t r e c o mm e n d a t i o n , f e ti r l i z a t i o n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a f e t y , n e w t y p e f e r t i l i z e r s a n d t h e k e y t e c h n i q u e s or f v a l u e - a d d e d f e ti r l i z e r s . Al l t h e r e s e a r c h e s p l a y e d i mp o ta r n t r o l e s or f g u a r a n t e e o f t h e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组织机构沿革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组织机构沿革(1934~1998年)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9年2月21日,其前身是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
建院以来,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和山西省委的直接领导下,科学研究和各项事业都取得飞速的发展。
目前全院共设有24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分布在全省各主要农业生态区。
在编职工3762人,其中科技人员1705人。
全院共取得科研成果1500多项,(含审定品种和协作项目),其中750余项(含协作项目成果214项),获得省级以上成果奖励,1973---1998年,共审认定农作物新品种281个,每年在本省种植面积就达2350万亩,累计增加社会效益100多亿元。
为山西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按照历史的渊源,从组织沿革的角度可将山西省农科院划分为三个阶段加以叙述。
一、解放前的农事试验场阶段(1934----1949年)二、解放初期的农业试验场和科学研究所阶段(1949---1958年)三、山西省农科院阶段(1959----1998年)一、解放前的农事实验场阶段(1934---1949年)山西省农事试验场是山西省农科院的前身,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
当时规模甚微,仅有10余名员工和10亩土地,隶属于闫锡山国民党省政府的建设厅管理,场长栗树之。
1937年冬,日寇侵占太原后,隶属于日伪建设厅,期间曾于1940年由太原迁址太谷县(现山西农业大学)。
此时,场长是日本人,副场长为中国人王贯三,共有员工90余人。
下设机构有:农事试验室、气象室、园艺室、果树区、水稻试验场、农业传习所。
水稻试验场设在太原晋祠。
农业传习所主要是讲授农业生产知识,先后举办过2期,每期1年,参加学习人数为90余人。
1945年日寇投降后,农事试验场改名为山西省农场,由太谷县迁回太原,归属于闫锡山政府接管。
场长为乔凝祥,职工已发展到50多人,试验用地随之有所扩大,内设机构有:粮作区、经作区、蔬菜区、果树区、蚕桑区、气象科、总务室。
中国农学会农业信息分会领导机构组成人员

4 吴文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5 何 勇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6 陈 晋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7 黄文江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图研究所
8 熊本海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姓 名 吴文斌
秘书长
单 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副秘书长
(按姓氏笔画排序)
序 号 姓 名
单 位
1 李 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2 张永恩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3 陈天恩 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4 赵书河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附件 1
第四届中国农学会农业信息分会
领导机构组成人员
主任委员
姓 名
单 位
周清波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序 号 姓 名
副主任委员
(按姓氏笔画排序)
单 位
1 李奇峰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2 李道亮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3 杨 鹏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微信版“养分专家”上线

中国农山科即院微信版:养分专IT 上线「p 肥料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一直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但是,近年来,化肥过量和不合理施用问题突出,不仅 导致肥料利用率低、养分资源浪费严重,还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特别是过量的氮肥和磷肥施用,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或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直接影响到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对于作物高产、优质、高 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近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发的微信版“养分专家” APP 上线 了,将针对以上问题提供实际的解决方案。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肥料养分推荐方法与限量标准”项目的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 研究所牵头,会同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在内的国内多家科研院所近百名科学家,针对当前我国小 农户作物种植茬口紧、土壤测试指导不及时和测试指导成本高等难题,开发了微信版“养分专家” APP O“养分专家” APP 的研发,建立在我国23种主要农作物主产区田间试验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模型分析,根据作物 产量反应、农学效率和土壤养分供应等特征参数,获取作物平衡施肥下的养分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产量反应 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模型。
同时,“养分专家” APP 结合信息技术,方便用户使用。
“养分专家” APP 主要基于作物产量反应,在没有土壤测试的条件下也可以使用。
该系统综合考虑了作物轮作体系、 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历史和上季作物养分残效,并采用4R 养分管理策略(正确的肥料品种、正确的施用量、正确的施 用时间和正确的施用位置),同时兼顾作物的农学、经济和环境效应。
目前,该系统已经上线的作物有玉米、小麦、水 稻、马铃薯、油菜、棉花、白菜、萝卜、大葱等,后续将陆续推出果蔬类等作物。
该系统操作简便,仅需用户回答几个 与地块相关的信息即可使用o I田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养分专家” APP 推荐的施肥方案,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前提下,能够科学平衡氮、磷和钾 肥的施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十个百分点以上,为实现我国化肥2020年零增长目标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曌玉1号玉米品种简介

曌玉1号玉米品种简介
玉1号玉米是一个新培育的青贮玉米品种,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提供的技术条件进行研究开发,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耐倒伏性、抗病性及产量高等优势,并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玉1号玉米是一个矮穗型玉米品种,株高为90-100厘米,耐热性极强,有效抗受热萎凋。
丹叶色较深,叶片具有良好的厚度和厚茎,抗病力强,叶片及莎草无病变现象,采收期比一般玉米晚,粒牙包膜具有良好的膨胀性,因此易於发面并具有较好的面筋性能。
玉1号玉米的产量很高,苗期水平抗旱性强,分蘖势活跃而发育均匀,可以在高温、炎热环境下栽培,适宜于连作,抗逆性强,具有较高的耐盐性,平衡营养,因此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
玉1号玉米品种具有优势多样的生物学特性,由于具有良好的耐热性、抗病性及产量高等优势,因此已被广泛应用于小麦、水稻、豆类等作物的育种改良工作中,为作物改良有着重要的作用。
玉1号玉米是一个抗热、抗旱、抗病的玉米品种,其优越的特性使它成为许多农户的首选。
其耐热性可大大改善作物的抗病力,而抗旱性使其可以在较低水分条件下正常生长发育,产量可以达到每公顷5吨以上,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总之,玉1号玉米是一个具有良好的抗热、抗旱、抗病性和较高的产量的新型玉米品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小麦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组织结构及岗位人选

第一批建设15个
试验站名称
试验示范区域
(或写出5个县名称)
建设依托单位
主管部门
站长姓名
学历/职称
年龄
性别
职务
杂交小麦试验站
通州、顺义、大兴、高碑店、廊坊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北京市农业局
赵昌平
博士/研究员
45
男
主任
中国科学院栾城试验站
栾城、正定、赵县、藁城、无极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所
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
科学家岗位6个
北方规模化大豆生产技术
胡国华*
博士/研究员
54
男
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
大豆耕作制度及超高产栽培
宋书宏
博士/研究员
43
男
辽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大豆共性栽培技术和多熟制栽培模式
吴存祥
硕士/副研究员
38
男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东北黑土保护、改良和养分调控
男
华南农业大学
2、大豆病虫害防控研究室
建设依托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科学家岗位4个
大豆真菌病害防控
王源超*
博士/教授
38
男
南京农业大学
大豆胞囊线虫病防控
段玉玺
博士/教授
45
男
沈阳农业大学
大豆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赵奎军
博士/教授
47
男
东北农业大学
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
史树森
硕士/副教授
44
男
吉林农业大学
3、大豆栽培与土壤营养研究室
硕士/教授
63
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所简介(2013中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于2003年5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8月)与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2月)整合组建而成。
是以土壤肥料、农业资源利用和区域发展为主导的国家级公益性综合研究机构。
截止2013年5月,全所在职职工314人,其中高级职称研究人员144人,研究人员中59%具有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90名。
作为国家级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所以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以承担国家、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为本领域培养人才为主要任务,面向全国研究探索农业资源环境领域中的理论与方法、农业发展战略、区域布局与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等问题,培养农业高级人才。
根据国家战略需求与学科发展规划,研究所围绕植物营养与肥料、农业遥感、区域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土壤学和农业微生物资源与利用5大重点学科领域,组建了5支院级科技创新团队。
为促进院级创新团队健康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在院级创新团队内依据优势研究方向,组建了植物营养、肥料、农业遥感、土壤、农业微生物、农业水资源、现代耕作制、农业生态与环境、草地科学、农业资源管理、农业区域发展、食用菌和农情信息等13个所级学科团队(研究室)。
研究所现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耕地培育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植物营养与肥料[综合]”、“农业信息技术[综合]”、“面源污染控制【专业】”和“农业微生物资源收集与保藏【专业】”重点开放实验室),设有“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建有实验站(基地)9个、试验协作网3个,是国家发改委甲级农业工程咨询资质单位,全国农业资源区划资料库管理单位,全国农业资源信息中心和国土资源农业利用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也是国家遥感中心农业应用部、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研究部、中国农业科学
院农业知识产权中心、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和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的挂靠单位。
研究所编辑出版《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中国农业信息》和《农业科研经济管理》等学术刊物。
研究所设有农业资源利用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是农业资源利用、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培养单位,拥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作物生态学、植物营养、土壤学、农业水资源利用、农业区域发展、农业遥感、草地资源利用、农业微生物学等1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培养点有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学、农业水资源利用、农业遥感、农业区域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农业经营管理等14个专业。
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覆盖农、理、工、管理学等四大门类。
研究所在植物营养、土壤、肥料、农业微生物资源保藏与利用、农业遥感应用、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资源环境、食用菌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研究实力和技术优势,拥有我国长期农田土壤肥力质量监测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平台,包括覆盖全国的中、高精度数字化农田土壤肥力空间数据库和大比例尺的土地利用、气候、地形、农村经济和遥感图像信息。
在土壤改良、施肥技术和粮食供求等方面拥有多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其中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国家创造发明一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省部级奖147项,获发明专利50项。
成果的应用率达80%以上,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