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蚕共育技术(一)
小蚕共育工作需注意的几个要点

⼩蚕共育⼯作需注意的⼏个要点⼩蚕共育是近年来提倡推⼴的⼀系列科学养蚕省⼒化养蚕技术措施之⼀。
它具有省蚕房⾯积、省⽤具、省消毒药物、省加温费⽤、省养蚕时间和劳动⼒,便于指导,有利于消毒防病,提⾼桑叶利⽤率等特点,尤其是进⾏专业化⼩蚕饲养,实现⼤、⼩蚕分养,杜绝蚕病传染,有利于消毒防病,提⾼蚕体抗病能⼒,从⽽达到⾼产稳产的⽬的。
抓好⼩蚕共育必须抓好以下⼏⽅⾯的⼯作: ⼀、规模适宜。
⼀般⼀期100张为宜。
因为⼀张蚕种从收蚁开始饲养到三龄结束,需要桑叶50⽄左右,⼀亩盛产桑园⼀批可采摘500⽄左右,那么⼀亩桑园⼀批可共育10张蚕种,如果要共育⼀批100张蚕种的规模,就要有10亩地的桑园。
如果共育规模太⼤,⼀是共育员管理不到位,如增加共育员,在蚕房⾥进进出出,容易把病原体带⼊蚕房,增加蚕病传播的机会;⼆是共育⽤叶量太多,当叶量不够时,易出现采⽤不合格的⽼残叶来饲养或向其他蚕农购买,造成桑叶的成分来源复杂,叶的质量就没有保证,甚⾄出现买不到桑叶⽽出现饿蚕的现象。
⼆、建⽴⾼产优质⼩蚕专⽤桑园。
蚕⼉从桑叶中摄取营养构成躯体和供⽣长发育、制造丝物质的需要。
叶的质量对⼩蚕各龄的健康程度、发育状况、发病率、蚕茧质量等都有直接的影响。
⼩蚕⽣长发育快,对桑叶质量要求严格,⽽⼝器较嫩,要求含⽔分多、蛋⽩质多、碳⽔化合物适量并且⽼嫩⼀致、营养丰富的桑叶。
如果没有专⽤桑园,共育⽤的桑叶在质量上和供应上往往得不到保证⽽使共育失败。
所以,必需建⽴优质、⾼产的⼩蚕专⽤桑园。
桑园⾯积确定后,应选择阳光充⾜,排⽔良好、不易被农药污染、肥沃的砂⼟或砂壤⼟地种植。
桑品种应选择优质的杂交桑强桑⼀号,这个品种叶⽚⼤、叶质好、产量⾼,较适合⼩蚕的需求。
在施肥上,以有机肥为主,亩⽤3000-5000千克为宜。
三、⼩蚕共育员要有相应技术⽔平和责任意识。
⼩蚕共育共育员要熟练掌握⼩蚕各龄期的⽣理特点和管理要点以及各种蚕病的诊断和蚕药的使⽤等技术。
四、必须配套完备的养蚕设施。
省力高效的小蚕共育技术

1 补 催 青
1 . 1 补 催青 的概 念
现在 的蚕 种供 应 , 催 青 工作 基 本 上 是 由 供种 单位 代为 完成 。供种 单位 一般 会选 择在 己 期 间 ( 己 前 ) 将 蚕种 送 达用 种 单位 , 再 由 用种 单位 将 蚕种 分 发 到 共 育 室 。而 现 实 中 , 蚕种 到达共 育室 是 一 个 极其 复 杂 的过 程 : 供
共 育 室 领 取 蚕 种 时 需 携 带 高 湿 黑 布 一 张, 将蚕种包裹起来 , 马 不 停 蹄 地 带 回共 育 室 。共育 室领 回蚕种 后 , 首 先 将 蚕 种 逐 盒 平
摊, 然 后 才将 每 盒里 的蚕 种 等 量 分 摊 。为 了 方便 , 共育 室应事 先 准备好 分量 器 、 防滑 网或
关 键 词
省力化
补催青
眠起处理
共 育 质 量
普通养 蚕人都 知道 “ 养好 小 蚕七 成 收” 的
道理 , 但如 何养好小蚕则 需要我们根据 不 同的 环境条 件进行 科学 分 析 。笔 者在 蚕业 制 种 行
一
,
减 少 收蚁及饲 养操 作难 度 , 必 须进 行补 催
青技术 处理 , 即是 指 催 青 蚕种 到达 最 终 收 蚁
温度要 比饲 育期 间 略低 1 ℃。
见有 3 0 左 右 的 起 蚕 要 增 加 共 育 室 的 湿度 , 以利 于 蚕 儿蜕 皮 。防 止蜕 皮 时 出 现不 蜕皮 蚕 和蜕皮 时拉 伤蚕 体 。
2 收 蚁
无 论是散卵种还 是平附种 , 收蚁 都要经历
种单 位一 区县 蚕桑站一 乡镇蚕 桑员一 村 社一
小蚕共育技术之我见

由于 农 村 环境 污 染及 水 污 染 的 加 剧 , 为方 便 安 全 地 清洗 、 消毒蚕室蚕具 , 新 建 共 育 室 应 接 通 自来
水, 使用清洁安全水源。
1 . 4 专用 电路
或用消毒的粗 白布将叶面水擦干才能进行饲育。
共 育 室 应 有 专用 电源 , 以方 便 电热 加 温及 蚕室
时 叶切 成方 形 , 大小 为蚕 体 长 的 1 . 5 - 2 倍, 盛 食 期 大 些 。采下 的桑 叶在 共育时再 作选择 , 如遇下雨须 晾干
近 年来 , 随着我 县工 业化进 程 的加 快 , 面临一 个
不可避免的问题 , 即环境及大气污染 , 新建共育室要 远 离 对 小蚕 生 长 发 育有 影 响 的厂 矿 企业 , 以及 经常 施 用农药 的农 田 、 果 园、 烟草 地等 。
俗话说 “ 养好 小蚕半 丰收 ” , 说 明小蚕饲 养在整个 养 蚕 中的重 要 性 。 目前 江苏小 蚕 饲养 采用 基本 上实 行 了共 育制 度 。小 蚕共 育是 把一 定数 量 的小蚕 集 中 在 一起 饲 育 , 使 其在 温 湿度较 为 合理 、 桑 叶质量 较有
定饲育室的面积 , 能保温保湿 , 清洗消毒方便 , 应达 到上 有 天 花板 、 下有 水 泥地 坪 、 墙 头有 对 流 窗 、 有 地 火龙 。规模 共 育室还 要 建造 与之相 匹配 的 附属室 及 其设施等 。如附设水泥晒场 、 洗刷池 、 防暑设施等 。 由于 我县 处在 北半球 , 养 蚕期 间多 刮东 到东南 风 , 蚕
来, 随着我县乡镇工业化 、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 传统的 养蚕业受到环境污染 、 劳动力紧张、 生产成本上涨等 多 种 因素 的挑战 , 给 蚕技人员 带来 了新 课题 。笔者从 事蚕桑技术推广工作多年 , 对小蚕共育方式 、 技术措 施进 行 了一些 总结改进 , 供 同行们在生产 中参考 。
家蚕小蚕共育技术及其应用探讨

家蚕小蚕共育技术及其应用探讨家蚕和小蚕是两种不同的蚕种,家蚕是丝绸生产中主要的蚕种,而小蚕则是茧丝生产中用来制作普通布料的蚕种。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将这两种蚕种同时养殖,即实现“家蚕小蚕共育”。
家蚕和小蚕的共育技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两种蚕种的生长和环境需求不同。
具体来说,家蚕要求温度较高(25-28℃)和相对湿度较高(70-80%),而小蚕则要求温度较低(17-20℃)和相对湿度较低(50-60%)。
因此,在共育过程中需要针对两种蚕种的生长需求分别调控温湿度等环境因素。
针对温湿度方面的调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设计适宜的饲养场所,如将大型场所分隔成两个区域,分别养殖家蚕和小蚕,并且安装温湿度控制设备,实现区域温湿度的独立调控。
2. 在饲养场所内设置遮挡层,如帘子等,来阻隔两种蚕种之间的空气流动,减少相互干扰。
3. 针对小蚕的生长需求,可以在小蚕饲养区设置散热设备,以降低温度和湿度。
4. 采用不同的饲料和饲养方式。
家蚕可以以桑叶为主食,而小蚕则可以以桑椹为主食。
另外,两种蚕种的饲养方式也有所不同,家蚕适合大型养殖,小蚕则可以采用集约化饲养方式。
除了温湿度方面的调控,家蚕小蚕共育还需要解决疾病传播的问题。
两种蚕种的疾病可能会互相传染,导致养殖的失败。
因此,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严格控制饲料、饮用水和饲养环境的卫生状况,比如对饲料进行消毒、保持饮用水清洁、杀灭害虫等。
2. 制定科学的养殖计划,如定期对两种蚕种进行体检,追踪蚕种健康状况,并及时处理疾病。
3. 定期对养殖场所进行清洁消毒,减少病菌滋生的可能性。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实现家蚕和小蚕在同一场所的共育,达到同时生产丝绸和布料的目的。
在实际应用中,家蚕小蚕共育技术可以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益。
此外,共育也有助于推进蚕种间的科研和育种工作,提高蚕种质量和促进蚕业的可持续发展。
养蚕时为什么要进行小蚕共育

养蚕时为什么要进行小蚕共育
核心提示:小蚕饲养必须针对小蚕生理特点,从蚕种补催青和小蚕标准化饲养入手,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规范操作技术,以确保小蚕发育整齐,体小蚕饲养必须针对小蚕生理特点,从蚕种补催青和小蚕标准化饲养入手,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规范操作技术,以确保小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为春茧优质高产高效打下基础。
由于小蚕期是充实体质和追求群体发育齐一的关键时期,小蚕的饲育技术与环境比大蚕要求高得多。
小蚕共育是把养蚕数量少、设备条件差的农户组织起来,小蚕期集中统一饲育,到了大蚕期再将蚕分到各户饲育的形式。
这种形式既可以充分利用炕床(房)蚕室和各种控温设施,又能保证小蚕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气象、营养和卫生条件,节省劳动力,全国各地已经大面积推广。
小蚕共育多的100~200盒蚕种集中共育,少的30~50盒,一般由养蚕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人负责共育室的经营和管理。
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要点

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要点
1.选择适宜的饲料原料:小蚕的饲料原料应当具有高蛋白、低纤维、易消化的特点,如黄豆、豌豆、麦麸、鱼粉等。
2.饲料的制备:将选好的饲料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用温水或热水进行浸泡、煮熟或蒸煮,再用干燥或晾晒的方式制成饲料。
3.饲料的质量控制:要对饲料的营养成分、水分含量、异物杂质等进行检测和控制,保证饲料的质量和安全。
4.蚕宝宝的饲养方法:将制好的饲料放入蚕宝宝的饲养盆中,每天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喂食,保证蚕宝宝的饮食需要。
5.饲料的调整:随着蚕宝宝的生长发育,饲料的成分和比例也需要随之调整,以满足蚕宝宝的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
6.疾病的防治:注意蚕宝宝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治疗各种疾病,保证蚕宝宝的生长发育。
- 1 -。
小蚕共育饲养技术

,
。
花 板 下 为水 泥地 南 北 开 窗 便 于 通 风 换气
32
。
,
,
,
其次 要 备妥 蚕 架 蚕 筐 和 竹
、
标 准 小 蚕 要 求高 温 多 湿 环 境
日龄
,
,
。
1~
2
杜 绝 病 菌 传染
6
,
.
。
蚕 室 内温度 应 在保 持 在 2 6 ~ 干湿 差
,
温度 25 5 ~ 26℃ 干 湿 差 1 一 1 5℃ 之 间 每 日上 下 调 换 两 次 蚕 筐 位置 使 感 温 均 匀 确 保 蚕 儿 生长 发 育 一 致 .5 搞 好 眠 起 处 理 做 到饱食 眠 时加 眠 网 眠 当 就 适 中适 降低 温 度 1一 2 ℃ 及时提 批 青分 每次 给 桑前 应 先 扩 一 座 习座 坚 持 早 止 桑 迟 响 食 做 到 1 日 龄 蚕 不 除沙 2 ~ 3 日 龄 起 眠 各 除 1 次 保持 蚕 座 清 洁 干 燥
. .
8 ℃ 2
,
0
.
5~
l
℃
;3日龄,,,。
,
,
,
。
,
,
。
,
在养 蚕 期 间 抓 好 卫 生 防病 工 作 收 蚁 后 切 实 做好 蚁体 梢 毒 从 2 日 龄 起 晌食 前 对 蚕 体撒 防 病 1 号 以 后 每 天 撒 1 次 防 病 1 号 或 其 他 消毒 剂 切 桑 给 桑前 要 洗 手 隔 离 淘 汰 弱 小病 蚕 并 丢 入 石 灰水 中 及 时 清 理 蚕 粪 不 要 随意堆放 门帘 挂 纱 帘 和 竹 帘 防 止 多化性 蚕 蛆蝇 飞 入
浅析小蚕共育实用技术

浅析小蚕共育实用技术摘要:推广和普及小蚕共育技术不仅能节约劳力,提高小蚕的体质,促进小蚕生长发展整齐,主要是能增加张种产茧量,提高养蚕的经济效益。
俗话说“养好小蚕一半收”,小蚕饲养得好,蚕儿体质强健,对周围不良环境和病原菌抵抗能力强,张种的头数就有了保证,为养蚕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
本文从补催青、消毒防病、收蚁及饲养管理诸方面简述了小蚕共育实用技术要点,有利于广大蚕农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蚕共育;实用技术;要点1 我地小蚕共育基本情况近年由于我镇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栽桑养蚕落在了老年人的头上,受身体和养蚕技术的限制,有些老年蚕农在饲养小蚕过程中出现鼠害或其他变故的事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产量和效益。
养好小蚕一半收,小蚕的饲养好坏关乎着养蚕的成敗。
这两年我地逐渐兴起的小蚕共育受到了广大蚕农的支持,目前各季蚕共育率达95%以上。
一般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每组根据饲养数量推选出一两名养蚕经验丰富的大户,将全组30~50张蚕种共育饲养,收取一定的费用,既节省了劳力,又解决了小蚕饲养技术要求高的难题,为丰产丰收打下了基础。
我镇小蚕共育单位一般按村组集中共育至三龄起蚕第2口叶后,分发至一家一户饲养。
由于共育户养蚕技术好、养蚕设施设备齐全,消毒防病彻底,技术规范到位,共育后的小蚕发育整齐好养,产量高、蚕茧大,群众对小蚕共育热情高涨,养蚕户年年获得丰收。
2 小蚕的生理特性2.1 口器稚嫩,对叶质要求高蚕儿的营养全部来自桑叶,叶质的好坏直接影响蚕儿的体质。
由于小蚕期口器都很稚嫩,在采叶用叶上要严格按照标准来采摘、饲喂,防止蚕儿食下污染叶、过老叶、凋萎叶,影响蚕儿体质。
2.2 体表水分和热量散失较快蚕儿通过体表散发水分和热量,由于小蚕单位体重体表面积较大,造成体内水分和热量散失快,其体表温度比周围环境温度低,对高温多湿环境适应性较强。
因此,可以用较高的温湿度来饲养小蚕,既可以保障桑叶新鲜,使蚕儿良桑饱食,体格强健,还能促使其生长整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蚕共育技术(一)
论文关键词小蚕;共育技术;安徽宁国论文摘要根据宁国市重点蚕区宁墩镇小蚕联户共育实践经验,总结了小蚕共育技术措施,以期为蚕农提供参考。
小蚕共育是一种由单位组织人员饲养小蚕或由蚕室设备齐全、有相应桑园面积、技术过硬的养蚕户饲养小蚕,3龄饷食或4龄饷食第2口叶后分给蚕户饲养大蚕的一种养蚕法。
小蚕共育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养蚕新技术,它有利于消毒防病和小蚕护理,有效防止蚕病发生,蚕体强健好养,可达到稳产高产。
同时,小蚕共育可节省劳力、房屋、燃料及消毒药品等,从而降低养蚕成本,增加蚕农收入。
1蚕室蚕具的准备
共育小蚕要有条件较好的共育室。
一般要求共育室能保温保湿,光线均匀,空气流通,水泥地面,墙面批灰,有天花板便于消毒和清洗。
每共育10盒蚕种需蚕房面积10~15m2、蚕匾80个(每个面积0.7m2可共育蚕至4龄饷食),以及相配套的蚕架等蚕具。
还需要约5kg漂白粉、1盒抗菌素、1包“防病一号”、石灰20kg等蚕药。
2抓好共育室及蚕具的消毒
要使共育的小蚕不感染病原,蚕体强健,必须做好共育室及蚕具的消毒。
一般在养蚕前1周左右进行,如果用共育室催青蚕种,宜在蚕种出库前5~7d进行消毒。
消毒前首先应清理好蚕室环境,铲除周围杂草,疏通水沟,共育室内更应打扫干净。
然后进行“两消一洗”即先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对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一般保持湿润几小时后即可进行清洗,待室内及蚕具晾干后再进行消毒。
养蚕前最后1次消毒一定要做到全面彻底。
消毒后要避免蚕室、蚕具再次污染,并将蚕匾等用具晾干,待养蚕时使用。
3蚕种补催青
蚕种领回后,蚕种一般处于转青期(已5胚子),要使发育整齐,蚁体强健,这要求共育户做好补催青工作,提高一日孵化率。
转青卵宜掌握在温度25.5℃、温差在1.0~1.5℃条件下进行黑暗保护,并注意补湿。
为使以后分蚕均匀量足,包种时最好每盒1包或2包,或自用收蚁纸包好后再用黑布集中包起来。
4收蚁
收蚁当天于早晨5~6时将包好的蚕种摊开在消好毒的蚕匾上,并开灯感光。
8~9时即可收蚁,最迟不要超过10时。
收蚁要求简单迅速,动作轻快。
收蚁时应均匀分区,保证分蚕时蚕足,每匾蚕头数平衡,收蚁叶要适熟,老嫩一致。
收蚁时为防止蚁蚕逸散和减少蚁蚕体力消耗,温度可适当降至24℃,收蚁后立即升至标准温度26~28℃,先撒“防病一号”再给叶,也可在给第2次回桑前撒“防病一号”进行蚕体消毒。
5防干育
小蚕要采用防干育,1~2龄上盖下垫全防干育,3龄只盖不垫半防干育,以确保小蚕发育一致,体质强健,但每次给桑前提前30min揭开防干纸换气。
6采叶时刻
正常天气,一般在早上和傍晚采叶,中午不采叶。
早上要等露水干后再采(忌采露水叶);下午于5时后采;中午一般温度较高,阳光较强烈,此时采回的桑叶易凋萎、发酵,如遇阴天,中午也可采。
遇干旱天气,早上多采,下午少采,使桑叶含水量基本满足蚕的要求,遇阴雨天气,应争取在雨前多采,尽量不采雨水叶。
7各龄蚕用叶标准
除收蚁用叶和各龄第1次饷食用叶采适熟偏嫩叶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要求选用营养充足的适熟叶。
特别是各龄盛食期,要采喂适熟叶或适熟偏老叶,以使蚕体质强健,发育整齐。
严禁采喂虫口、虫粪叶。
一般1龄蚕用叶:含水量80%,叶色黄中带绿,叶位最大叶以上2~3片叶,蚕吃后叶上有一层透明的膜;2龄蚕用叶:含水量76%~77%,颜色绿中带黄,最大叶
以上第1片叶;3龄蚕用叶:含水量75%~76%,成熟叶,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