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个实词的词类活用

120个实词的词类活用
120个实词的词类活用

120个实词的词类活用

教学要点: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

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5. 动词作名词。

6. 动词使动用法。

7. 动词为动用法。

8. 形容词作名词。

9. 形容词作动词。

10. 形容词使动用法。

11. 形容词意动用法。

12. 数词活用。

教学内容:

一.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当奴隶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规律总结: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

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主语+【名词】+谓语

活用为状语

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两项是()。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沛公欲王关中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俊才星驰

E、籍吏民,封府库

二. 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

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王无罪岁”中的“罪”,就是“怪罪”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

③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填然鼓之

⑥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

⑦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

规律总结: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

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五:所字结构,所字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注:名词活用作动词或状语的区别:一般情况下,看名词后是否+动词,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

三. 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使动,使……臣服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③序八州而朝同列

④既来之,则安之。(来:动词使动用法, 使……来,安:动词使动用法, 使……安定)

四. 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缙绅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

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以……为疆界)

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以……为边界)

五.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收获、心得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④今寡人不能。

⑤其继有在者乎。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饮料、汤食

⑧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规律总结:规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多数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有时也可能是及物动词。

规律一: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等词。

六. 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争斗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消减)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发出声音

⑤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⑥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

七. 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哀:为……哀悼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哀:为……哀叹

八. 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固:坚固的地势

②晓看红湿处红:红花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⑤险以远,则至者少“险”“远”:险峻、距离远的地方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圣人,愚人

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高处

规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多数是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九. 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看尽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高:升高

⑤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多:推崇,赞许

规律:形容词+宾语,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十. 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高:使……高,抬高

③昂其直,居为奇货昂:使……高昂

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削弱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笨

十一. 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小:认为……小

②予怪而问之怪:认为……怪

③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怪

④患志之不立患:以……为忧患

十二. 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①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全、满

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专一

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背离

④二三其德二三:不专一,不忠诚

规律:处于谓语位置,前后无其他动词充当谓语时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里很少见,但在古汉语里却非常常见。在文言文中,名词用作动词有以下七种情况。

1.代词前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这是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例如:

(1)驴不胜怒,蹄之。蹄,用蹄子踢。

(2)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函,用木匣子装。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鼓,敲起鼓;之,词义被弱化,只起协调音节的作用。

2.否定副词、能愿动词、特指代词“所”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例如:

(1)范增数目项王。

数,屡次;目,名词受副词“数”修饰,用作动词,意思是“以眼睛示意”或“使眼色”。

(2)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王,名词受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意思是“为王”。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位于能愿动词“能”后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

(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特指代词“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指人或事物,“所”后面的名词要活用为动词。“罾”本是名词,意思是“鱼网”,例句中在“所”后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网捕”。

3.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前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陈述关系或补充关系。

例如: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是名词,天南是名词,两名词相连,烛用作动词,意思是“照”。

(2)沛公军霸上。

军是名词,霸上是名词,两名词相连,军用作动词,意思是“驻军,驻扎”。

(3)刑人如恐不胜。

刑是名词,人是名词,两名词相连,刑用作动词,意思是“施加刑罚”。

(4)极视听之娱。

极是名词,“视听之娱”是偏正短语,极用作动词,意思是“穷尽”。

4.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该名词一般用作动词。

例如: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后带补语“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

5.名词和动词之间有连词“而”,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例如:

(1)去今之墓而葬焉。

墓,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建墓”。

(2)顺流而东。

东,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向东行”。

(3)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

巷,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住在街巷”。

6.特指代词“者”只能加在动词、形容词后,故其前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例如:

赵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侯,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封侯”。

7.状语一般修饰动词和形容词谓语,故用作状语的名词或介词结构后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例如:

(1)瓮牖绳枢之子。

“瓮牖绳枢”四个词都是名词,其中“瓮”“绳”是名词作状语,可译为“用瓮”“用绳”;“牖”“枢”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做窗户”“系门轴”。

(2)而独以钟名。

名,在介词结构“以钟”后面,活用为动词,可译为“命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翻译方式一般有三种。

1.表示工具或器物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可按“用+工具(器物)+工具(器物)的功用”的格式翻译,或者直接用表工具(器物)功用的动词翻译。

例如:

(1)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可译为“用指甲划破”,或者直接译成“划破”。

(2)或棹孤舟。

棹,可译为“用桨划”,或者直接译成“划”。

2.表示趋向、处所、方位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可按“于(向)+名词”的格式翻译。

例如:

狼不敢前。

前,可译为“向前”。

3.表示事物称谓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可按“支配名词的动词+名词”的格式翻译。

例如:

(1)去今之墓而葬焉。

墓,可译为“建墓”。

(2)刑人如恐不胜。

刑,可译为“施加刑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1.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通常是让名词指代的人或事物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系的动作或行为。

例如:

宦士三百人于吴。

宦,名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让……做帝王的仆人”。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通常是把名词的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如:

(1)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名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衣襟”;带,名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衣带”。

(2)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把……当做边邑”。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例解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情况:

(1)名词+宾语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鸿上宴》)

——登记官吏、百姓,封闭财物仓库。

(2)副词作状语+名词

例如: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

——江水又向东流。

(3)能愿动词+名词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凭借船桨的人,并不会游水,却能横渡江河。

(4)名词+补语

例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沛公在霸上驻扎军队。

(5)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

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赤壁之战》)

——孙权聪明仁德,尊敬贤者,礼遇士人。

(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到深山中就得在四月开花。

(7)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如果说现在什么都不做,只是恪守前人的旧法,那么我不能接受。

(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权衡,而后才能知道轻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不带宾语的,但是如果带了宾语,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后来让上官司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3)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项伯)平日善待留侯张良。

(4)峨大冠,拖长绅。(《卖柑者言》)

——戴着高大的帽子,拖着长长的腰带。

(5)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

——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粮食而轻视金玉。

(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啊。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的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位于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例如:

(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大概这个洞越往里去,能来到这里的人就越少。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拿尽了他们土地上的全部出产品,用光了他们家里的全部收入。

(3)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担心在他们那里有伏兵。

(4)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献蛇回来便能享用那田地上出产的东西,以度过我的一生。

和动词活用为名词一样,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一般位于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活用的词在句中不是表示某一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1)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陈涉世家》)

——将军身披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讨伐无道的昏君。

(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你的理论是不杀少数人,却杀众多的人,这不能叫作了解事类。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醒晋文之事》)

——尊敬我的老人,从而推及别人的老人。

(4)乘坚策肥,履丝缟。(《论贵粟疏》)

——驾着坚固的车子,骑着肥壮的骏马,穿着丝鞋,拖着丝绸的长衣。

4.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作状语直接修饰谓语动词的,而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表时间、处所以外的其他名词,也能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像北斗七星那样地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地弯曲,或隐或现,隐约或见。

②(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的翅膀那样遮蔽沛公。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天下的人像云彩那样地汇集,像回声那样地应和,扛着粮食,像影子紧随形体那样跟从着。

(2)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来怎么样”,“像对待……那样如何”。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人们都可以像对待奴仆那样使唤他们。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国大将田忌很赞赏孙膑,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3)表动作使用的工具、处所、方式等。翻译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或动词。

①箕畚运于渤之尾。(《愚公移山》)

—用箕畚将泥土运到渤海边上。

②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山狼传》)

—狼快快走开,如果不走,就用手杖打死你。

③两峰秀色,俱可手揽。(《游黄山记》)

—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接过来。

以上例句都是表示动作为所使用的工具,翻译时可在作状语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或“拿”,使之变成一个介词结构。

④草行露宿。(《〈指南录〉后序》)

—在草丛中赶路,在露天里住宿。

⑤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

—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中。

⑥座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终于在朝堂上召见相如。

以上例句都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翻译时在作状语的名词前加介词“在”、“到”、“由”等,使之变成介词结构。

⑦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耽误了时间,按照法律都要砍头。

⑧予分当引决。(《〈指南录〉后序》)

—按照情理,我本应该自杀。

⑨吾义固不杀人。(《公输》)

—按照道义,我本不应杀人。

以上例句都表示动作行为所依据的道理,翻译时可在作状语的名词前加上介词“按”、“依据”等,使之成为介词结构。

(4)方位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从小丘往西走一百二十步。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泉水。

③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过秦论》)

—在国内建立法令制度,……在国外采用连横的策略使诸侯互相争斗。

(5)时间名词作状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项伯就在夜里骑马飞跑到沛公的军营。

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致走向灭亡。

③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早晨辞别父母走了,晚上住在黄河边上。

5.使动用法

在文言中,动宾结构有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即动词不是支配宾语,而是含有“致使”的意思,使宾语成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这种用法叫使动用法。例如: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夫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富民》)

例(1),“负秦”是“使秦负(承担)”的意思;

例(2)“富民”是“使民富”的意思。

常见的使动用法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您要同情我并且让我活下去吗?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项伯曾经杀了人,(按罪当死),我使他活下来。

③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终于在朝堂上召见了蔺相如,;礼节完毕后让他回了赵国。

④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现在把钟罄放到水中,即使是刮大风,起大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声响。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性态。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

②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诸侯会聚订立盟约,从而图谋使秦国的力量弱下来。

③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君子应该使他的衣服和帽子端正。

④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促织》)

—(他)想保存这只蟋蟀来发财,使它的价钱升高。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从语义上看,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与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略有不同,它是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①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威王想让孙膑做将。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就让他在那里做王。

③不官无功之臣。(曹操《论吏士行能令》)

—不让无功的人做官。

6.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如何,或把宾语看成什么。例如:(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1)“智其子”意思是“认为他的儿子聪明”;

例(2)“美我”意思是“认为我美”。

常见的意动用法可分为以下两类: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是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它后面的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①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是平常人都觉得这样是羞耻的。

②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成名因为它小,认为它不好。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巫师、乐师和各种工匠,不认为互相学习是可耻的。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词,把后面的词语当作宾语,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县里的人觉得他(仲永)很奇特,渐渐地把他父亲当作宾客。

②吾从而师之。(《师说》)

—我跟从(他),以他为老师。

③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前赤壁赋》)

—我和您在江上打鱼,在沙洲上砍柴,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120个文言实词小故事全文翻译

120个文言实词小故事全文翻译 1爱 l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有个楚人宠爱自己的儿子,即使他吝惜钱财,对于自己儿子的要求也没有不答应的。他的儿子长大成人,有陶渊明的风范,只喜爱菊花,大家都爱慕他的高洁,称赞他。和他相约在茶亭见面,他隐藏着没有出现。 2安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 战国时期,诸侯想要寻找安全闲适的地方,来获得旦夕之间的安逸,他们常常与邻国相互安抚,认为没有祸患。这些国家不时有贼寇盗贼侵犯,但他们能够像泰山一样安稳,他们想要求得的是衣食的给养,于是去险要的偏远之地去安置军队,失败了。逝去的东西就像这一样,现如今又在哪里呢? 3被 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披在身上)发被(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屈原忠诚却被人诽谤,已经被罢黜,他的思想既忧愁又幽深。他披散着头发,穿着皮衣在江边行走吟唱,即使大雪覆盖了衣服,身上遭受了十余处创伤,他也不觉得凄苦。 4倍 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倍数)。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加倍)思亲。 苏武被困在匈奴,不违背自己的气节道义。思念之情和游子相比,还要超过百倍,十年间,每遇到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5本 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柳宗元本来追求飞黄腾达,但被贬到柳州,亲近自然,种植植物,返回到他的根本,有很多收获;后人将他的言论编辑成许多册书,就是今天所见的版本,来推究他当日的心境。 6鄙 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译:晋国的边疆有两个人,来到秦地就说:“我们是浅陋粗俗的人,希望求得他们的谅解。”居住久了,就轻视秦人说:“秦人也不过如此,都像蛮夷一般浅陋粗俗罢了。”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练习)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的字并说明其用法和意义。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以火烤木,使之弯曲,名作动 2、其曲中规:弯曲度,形作名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名作状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游水,名作动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名作状 6、用心一也:心,用心,名作动;一:专一,数词作形容词 7、輮使之然也 8、不能十步:跨十步,名作动 9、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10、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把……当作耻辱,意动用法 11、孔子师郯子:以……为师,意动用法 1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名作动 13、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形作名 14、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形作名 15、惑而不从师:有疑惑,形作动 1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形作名 1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使……学习,使动用法 18、西望厦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名作状 19、下江陵:攻下,名作动 20、顺流而东:向东行,名作动 2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使动用法 2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使动用法 23、正襟危坐:使……正,使动用法 2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名作状 2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名作动 26、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27、不知东方之既白:变白,形作动 28、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名作状 29、入深林,穷回溪:穷尽,走尽,形作动 30、卧而梦:做梦,名作动 31、望西山,始指异之:以……为异,感到惊奇,意动用法 32、穷山之高而止:穷尽,名作动;最高处,形作名 33、箕居而遨:像簸箕一样,名作状 34、萦青缭白:青山,白水,形作名 35、外与天际:向外,名作状 36、四望如一:融为一体,数作动 37、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远处,形作名

120个文言文实词小故事答案

120个文言文实词小故事答案 爱 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安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 被 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倍 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本 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 -1-

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鄙 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兵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友,勿劝。 病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心)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缺点)。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备)。 察 郡守察〔观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洁净的样子),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举)孝廉,足见帝之察(明智)。朝 邹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谏齐王。齐王纳其谏。其后,齐国日盛,弱国 -2-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教师版)

淮海中学高三语文组学案序号: 题目:文言实词——词类活用(教师版)使用时间:月日 主备人:王汉同参与人:高三语文组 课题类型复习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明确把握文言实词词类活用在文言文阅读及高考中的重要地位 2、掌握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掌握准确辨析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一般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规律和辨析的方法2、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概念阐述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 三、词类活用的分类 名词(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活用为状语 (3)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 动词(1)动词活用为名词 (2)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形容词(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 数词(1)数词活用为动词 (2)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3)数词活用为名词 四、规律方法探究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劝学》) (3)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⑷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⑸今王鼓乐于此(鼓乐:击鼓奏乐)(《孟子》)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⑹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过秦论》) ⑺吾师道也……(师:学习)(《师说》) ⑻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鸿门宴》)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120个文言文实词小故事(老师)

120个文言文实词小故事 一、爱 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二、安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 三、被 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四、倍 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五、本 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六、鄙 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七、兵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友,勿劝。 八、病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心)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缺点)。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备)。 九、察 郡守察〔观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洁净的样子),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举)孝廉,足见帝之察(明智)。

120个文言实词

120个文言实词 用法巧记 ”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 六一、去 【推导提示】"去"的本义是"离开"。"离开"一个地方,当然就跟那个地方有了一定的"距离"。用于使动意义,使离开,意义即是"除掉,去掉"。 【成语助记】何去何从刮骨去毒以杀去杀以刑去刑陈言务去大势已去扬长而去眉来眼去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相去几何 六二、劝 【推导提示】"劝"的本义是"勉励",后引申为"劝说、劝导"。 【成语助记】劝善惩恶赏一劝百诱掖奖劝 六三、却 【推导提示】"却"的本义是"退,使退"。"退"正是"不受,拒绝"形象描绘。退后自然会"回头",这不正是头的"转折"吗?故又虚化为表转折的连词。 【成语助记】却之不恭望而却步盛情难却却病延年 六四、如 【推导提示】"如"的本义是"像"。要"像"当然要"遵从,依照"一定的标准;才能、品行"像"某人,当是"比得上"他。既是"像",当然还不是完全一样,故又引申出"如果"义,表假设。又因为"像",有用作描摹事物的情态的词缀"……的样子"。 【成语助记】突如其来如饥似渴如臂使指如出一辙如椽大笔如法炮制如虎添翼如火如荼如胶似漆如狼似虎如履薄冰如芒刺背如弃敝屣如泣如诉如切如磋如日中天如丧考妣如数家珍如蚁附膻如饮醍醐如鱼得水如影随形如坐春风如坐针毡涣如冰释恍如隔世泪如雨下相敬如宾危如累卵心如止水易如反掌势如破竹不绝如缕风雨如晦甘之如饴观者如堵烂醉如泥履险如夷目光如豆囊空如洗巧舌如簧气喘如牛日月如梭胜友如云守身如玉逝者如斯铁证如山栩栩如生运斤如风狗彘不如自愧弗如 六五、若 【推导提示】"若"的一个基本义是"像",故"相同""如果""及,比得上"等意义的引申跟"如"相似,请参照上面的提示。 【成语助记】大智若愚若无其事若即若离洞若观火噤若寒蝉口若悬河冷若冰霜寥若晨星了若指掌 敬若神明命若悬丝判若两人翩若惊鸿门庭若市趋之若骛受宠若惊虚怀若谷昭然若揭 六六、善 【推导提示】"善"的本义是"好,美好"。"有道德"、"有本领"、"做得对"当然是"好"。有道德的人是"好人"。有道德的事是"善事"。做好人做好事是与人"亲善",与人"交好"。做得对自然是令人满意的"好的行为、优

120个文言实词练习及答案

120个文言实词练习及答案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吝惜) B.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静女》(隐蔽,躲藏)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爱慕、欣赏) D.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爱护) 1.【答案】B(A.爱护、C.爱惜,吝惜、D.喜爱、喜欢) 2.【安】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疑问代词,哪里) B.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动词,安定) C.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疏》(动词,安身、养生、享受)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形容词,安适、安逸 2.【答案】C(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安定的生活环境。) 3.【被】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动词,覆盖,蒙上)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动词,披散、散开) C.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仪。《柳毅传》(动词,同"披") D.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段太尉逸事状》(表被动) 3.【答案】D.(遭受) 4.【倍】下列各选项中选出与"事倍功半"中的"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通"背",背叛)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鸿门宴》(一倍)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副词,越发,更加,倍加) D.丧主即位,周室父兄子孙倍之。《穆天子传》(督péi,陪伴,伴随。) 4.【答案】B.一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A.通"背",背叛;C.副词,越发,更加,倍加;D.读péi,陪伴,伴随。 5.【本】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名词,根本、基础。) B.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原来。)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副词,本来) D.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本自为同义复词,本来。) 5.【答案】B.(动词,考察、推究。) 6.【鄙】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名词,边邑、边境。) B.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形容词,平庸、浅陋。) C.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滕王阁序》(敬辞,以示尊重对方。) D.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低贱) 6.【答案】C.(谦辞,谦称自己。) 7.【兵】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即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 B.草木皆兵。(名词,兵器) C.穷兵黩武。(名词,战争)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

18个文言虚词及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1高中生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小故事暨综合检测题一(附答案)_16

高中生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小故事暨综合检测题(附答案) 一 1爱 l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 见。 有个楚人宠爱自己的儿子,即使他吝惜钱财,对于自己儿子的要求也没有不答应的。他的儿子长大成人,有陶渊明的风范,只喜爱菊花,大家都爱慕他的高洁,称赞他。和他相约在茶亭见面,他隐藏着没有出现。 2安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 战国时期,诸侯想要寻找安全闲适的地方,来获得旦夕之间的安逸,他们常常与邻国相互安抚,认为没有祸患。这些国家不时有贼寇盗贼侵犯,但他们能够像泰山一样安稳,他们想要求得的是衣食的给养,于是去险要的偏远之地去安置军队,失败了。逝去的东西就像这一样,现如今又在哪里呢? 3被 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披在身上)发被(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屈原忠诚却被人诽谤,已经被罢黜,他的思想既忧愁又幽深。他披散着头发,穿着皮衣在江边行走吟唱,即使大雪覆盖了衣服,身上遭受了十余处创伤,他也不觉得凄苦。 4倍 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倍数)。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加倍)思亲。 苏武被困在匈奴,不违背自己的气节道义。思念之情和游子相比,还要超过百倍,十年间,每遇到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5本 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柳宗元本来追求飞黄腾达,但被贬到柳州,亲近自然,种植植物,返回到他的根本,有很多收获;后人将他的言论编辑成许多册书,就是今天所见的版本,来推究他当日的心境。

2018届高三语文学案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泰州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一课一案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学案3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学案目标】 找出活用字词,并准确解释其在句中的含义。 【典型例题】 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并辨明活用的类型。 1.良庖岁.更刀每年,名词用作状语 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从旁边,名词用作状语 3.内.立法度在国内,名词用作状语 4.火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5.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在东边,在北边,名词用作状语 6.头发上.指向上,名词用作状语 7.事不目.见耳.闻亲眼,亲耳,名词用作状语 8.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9.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10.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名词用作状语 1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12.稍稍宾客 ..其父以……为宾客,意动用法 13.鱼肉 ..百姓以……为鱼肉,意动用法 14.孟尝君客.我以……为宾客,意动用法 15.钱若水名.能知人以……出名,意动用法 16.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名词用作动词 17.名.之曰褒禅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18.晋军.函陵驻军,名词用作动词 19.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 20.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使动 21.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装扮,使……美,使动 22.王无罪.岁归罪,名词用作动词 23.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名词用作动词 24.乳.二世哺乳,名词用作动词2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待,名词用作动词 26.族.秦者秦也使……灭族,使动 27.齐威王欲将.孙膑使……为将,使动 28.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使……称臣,使动 【考点探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数词活用 【思维建模】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 2.名词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中的“礼”,就是“礼遇”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如“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就是“使……得到利益”的意思。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二、动词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

120个文言实词用法集释

120个文言实词用法集释 1.爱ài (1)名词。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2)动词。 ①爱护。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②疼爱。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③喜欢,爱好。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④爱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⑤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⑥通“”,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3)形容词。吝啬,小气。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2.安ān (1)动词。 ①抚慰,安抚。上下齐同,则宜抚安(《赤壁之战》) ②使……安定。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 ③养生。衣食所安,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④安置。安营扎寨(成语) (2)形容词。 ①安心,安适。敬亭亦无所不安也(《柳敬亭传》)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副词。 ①表反问,哪里,怎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哪里。沛公安在(《鸿门宴》) 3.被 读音一:bèi (1)名词。被子。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 (2)动词。 ①覆盖。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遭受,遇到。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3)介词。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读音二:pī,通“披”。 动词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②披散,散开。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倍bèi (1)动词。 ①加倍。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②通“背”,违背,背叛。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2)副词。更加,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běn (1)名词。 ①根本。父母者,人之本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②农业。今背本而驱末(《论积贮疏》)

高中常见120个文言实词详细解释

高中常见120个文言实词详细解释[河北省柴沟堡第一中学官方网站] 作者:周向阳收集来源:河北省柴沟堡第一中学官方网站录入:Admin 更新时间:2008-10-7 23:21:00 点击数:1040 【字体:】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文言文一轮复习120个实词小故事挖空练习

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小故事练习 1.爱 楚人爱()其子,虽爱()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菊,众人爱()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而不见。 2.安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闲之地,得旦夕安()寝,常与邻国相安(),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在哉? 3.被 屈原忠而被()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发被()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衣,身被()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4.倍 苏武陷匈奴,不倍()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5.本 柳宗元本()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反其本()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即今日所见本(),以本()其当日心境。 6.鄙 晋之鄙()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人。 7.兵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以疲惫之兵(),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其友,勿劝。 8.病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入内脏,遂死。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今人常以此相诟病()。 9.察 郡守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孝廉,足见帝之察()。 10.朝 邹忌旦日朝()服衣冠,于朝()谏齐王。齐王纳其谏。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经数年之久。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谋臣所景仰。 11.曾 愚公自曾()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 12.乘 陶渊明手握《左传》,乘()彼桅垣,阅至“公与之乘()",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便,终而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化以

文言文基础实词 词类活用

古诗文基础 实词(二) 了解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现象,继续学习、积累多义词,掌握部分常用词的意义及用法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记忆 一.知识点讲解: (注意:不要强调概念,尽量淡化概念,重在引导学生熟悉语法现象,积累素材。) 词类活用,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名词作动词 在表达中,有时候某个名词临时具有动词的意义和功能,叫名词活用作动词。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例:今王鼓乐 ..于此。鼓乐:击鼓奏乐 例:云霏霏兮欲雨.。雨:下雨 例:扣舷而歌.之。歌:唱歌 例:衣冠 ..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例:未云.何龙。云:形成云 例:置人所罾.鱼腹中。罾:渔网,意谓用网捕捞 例:皆指目 ..陈胜。指:指指点点。目:看着。

形容词作动词 把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②越国之中,疾者吾问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张其孤,问其病,求以报吴。《国语·吴语》 两个例句中,老,幼、慈皆为形容词,在这里做动词用,分别解释为敬爱,爱护。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做动词用,分别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 数量词作动词 把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 ..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译文: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译文: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 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 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 ..尉。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 “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120个文言实词用法巧记.docx

120个文言实词用法巧记(一)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 个。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 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 一、爱 【推导提示】 " 爱" 在古代常有 " 吝啬,舍不得 " 的意义, " 舍不得 " 自然就会 " 喜欢 " 并加以"爱护"喽。由 " 喜欢 "可推出 " 亲爱的,心爱的 " (如" 爱女 ") 【成语助记】爱莫能助爱屋及乌节用爱民爱不释手爱毛反裘二、 安 【推导提示】 " 安" 的本义即 " 安全、安定 " ;" 安全 " 了就会感到 " 舒服、安逸 " ;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 " ,由此又可推出 " 奉养 "" 安抚、安慰 " 等义。 【成语助记】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来之,则安之安之若素安然无恙安土重迁安居乐业安身立命 三、被 【推导提示】 " 被" 的本义就是 " 被子 " 。" 被子 " 不正是 " 覆盖 " 在身上取暖的吗由 " 覆盖 " 义引申出"遭受 " 等义, " 穿" 不也是把衣服 " 覆盖 " 在身上吗 【成语助记】被坚执锐泽被后世被发左衽被褐怀珠被甲枕戈扇枕温被 四、倍 【推导提示】 " 加倍 " 是后起常用义, " 倍 " 的原义是 " 反 " ,即" 背向、背着 " ,故而又可引申为" 违背 " ,这一义项意义与 " 背" 同。 【成语助记】事半功倍乡利倍义倍道而行 五、本 【推导提示】 " 本" 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 " 根本 " )比喻为 " 基础、本原 " 之义;事物的 " 本原 " 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 " 推究 " ;" 本原 " 虚化而为 " 本来、原来 " 之义。【成 语助记】追本溯源舍本逐末本性难移变本加厉英雄本色无本之木 六、鄙

完整word高考120个文言文实词小故事学生版

高考 120 个文言文实词小故事 1. 爱 楚人爱( )其子,虽爱( )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 独爱( )菊,众人爱( )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 )而不见。 2. 安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 )闲之地,得旦夕安( )寝,常与邻国相安( ),以 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 )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 ),于是去险要之远地 安( )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 )在哉? 3. 被 屈原忠而被( )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 大雪被( )衣,身被( )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4. 倍 苏武陷匈奴,不倍( 倍( )思亲。 )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 5. 本 柳宗元本( )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 ),反其本)也; 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 ),即今日所见本( ),以本( )其当日境。 6. 鄙 晋之鄙( )有二人,临秦地则曰: “鄙贱之人,当其求谅。 ”居久,则鄙( )秦人 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 ( )人。” 7. 兵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 )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 兵( 兵 ( ),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 )其友,勿 劝 8. 病 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 ( )。今人常以此相诟病( 9. 察 郡守察 ( )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 ),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 察( ),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 )孝廉,足见帝之察( )。 10. 朝 邹忌旦日朝( )服衣冠,于朝( )谏齐王。齐王纳其谏。其后,齐国日盛,弱 国来朝( ),经数年之久。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 )谋臣所景仰。 )发被( 氅行吟泽畔。虽 ),以疲惫之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 )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 )入内脏,遂死。后人以

120个文言实词用法巧记(一)教学文案

120个文言实词用法 巧记(一)

120个文言实词用法巧记(一)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 一、爱 【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成语助记】爱莫能助爱屋及乌节用爱民爱不释手爱毛反裘 二、安 【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成语助记】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来之,则安之安之若素安然无恙安土重迁安居乐业安身立命 三、被 【推导提示】"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成语助记】被坚执锐泽被后世被发左衽被褐怀珠被甲枕戈扇枕温被 四、倍 【推导提示】"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成语助记】事半功倍乡利倍义倍道而行

五、本 【推导提示】"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成语助记】追本溯源舍本逐末本性难移变本加厉英雄本色无本之木 六、鄙 【推导提示】"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成语助记】肉食者鄙卑鄙龌龊贵远鄙近 七、兵 【推导提示】"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成语助记】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兵不厌诈兵强马壮兵出无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兵临城下兵戎相见哀兵必胜按兵不动厉兵秣马 八、病 【推导提示】"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成语助记】病入膏肓蚌病成珠贫病交攻无病呻吟同病相怜愁潘病沈 九、察 【推导提示】"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成语助记】察言观色明察秋毫习焉不察静观默察 十、朝

校对 整理过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用法】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用法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鄙人,自称的谦词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兵符:古代兵用的凭证 病 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 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10朝chao 1朝服衣冠(zhao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向北(对、向)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e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完整版)120个文言实词小故事

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小故事助记 【既可以有效记忆词语,又可以作为写作的 素材】 1、爱 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2、安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 3、被 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4、倍 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5、本 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6、鄙 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7、兵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友,勿劝。 8、病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心)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缺点)。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备)。 9、察 郡守察〔观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洁净的样子),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举)孝廉,足见帝之察(明智)。 10、朝 邹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谏齐王。齐王纳其谏。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朝见),经数年之久。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朝代)谋臣所景仰。 11、曾 愚公自曾(指自己相隔现代的亲属)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曾经)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通“层”)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竟)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 12、乘 陶渊明手握《左传》,乘(登)彼桅垣,阅至“公与之乘(乘坐)" ,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凭借)便,终而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冒着)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顺应)化以归尽。 13、诚 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诚意),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诚(确实)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于赵,后秦诚(果真)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