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中有关“变”的解读 八年级 (语文)李艳

《故乡》中有关“变”的解读 八年级 (语文)李艳
《故乡》中有关“变”的解读 八年级 (语文)李艳

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通过对具体的人物形象、今昔的环境、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分析,使学生领悟本文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领悟在景物描写和肖像描写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议论性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微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由余光中、席慕蓉的《乡愁》导入。

2.那么鲁迅《故乡》中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二.自学展示(PPT):

1、展示文中重点字词

阴晦(huì)萧索(xiāo)猹(chá)五行缺土(híng)弶(jiàng)

獾猪(huān)潮汛(xùn)髀(bì)愕然(è)颧骨(quún gǔ)

嗤笑(chī)吓(hè)瑟缩(sè)深黛颜色(dài)惘然(wǎng)

恣睢(zì suī)

2、小组展示:

(1)复习小说的知识,注意把握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2)了解《故乡》的写作背景:是鲁迅写于1921年1月的一篇短篇小说,当时的时代背景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十年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广大的农民,处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加之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他们纷纷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按要求阅读课文。

1.理清小说的情节和线索。

2.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划出不理解的语句。

三、探索研究:(以小组为单位)

(一)小说的情节。

明确:课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顺序。

第一部分写“我”回故乡所见之景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交代“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写“我”在故乡处理搬家事务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三部分写“我”渐离故乡时的种种感触。

(二)环境描写:

具体段落,比较环境的异同,结合写作背景简单分析导致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

1.自然环境:(1)“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分析:这正是一幅萧索、荒寂的现实的深冬画面。这里通过时令、天气、风声、天色,勾画出萧瑟、昏暗的背景。冬天已经是草木凋零,萧条冷落,“深冬”则更显萧索、荒寂。一个“又”字意思更进一层。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色,写出光线的阴沉、昏暗,气氛的凄冷、寒彻。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横”指不整齐,了无生气;“几个”指零零落落,孤孤单单。“活气”指活泼、生动的气氛,“没有一些活气”可见其荒凉、死气沉沉。整个画面透出荒凉、死寂、了无生机。这幅图画正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样的画面给“冒了严寒”急于回乡的“我”以内心的重创,“禁不住”则暗含了从美丽的回忆跌落到现实的变化过程。“悲凉”点出见到故乡时的心境。(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分析:反映了“我”家家境的衰败。“许多”、“枯”、“断茎”、“抖”几个词就勾画出了老屋的破败、冷寂的景象。老屋的描写既暗示了家庭的衰落,又烘托出“我”和母亲的凄凉心情。

(3)“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

下逃走了。”

分析:这里描绘了一幅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深蓝的大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些美好的景物构成了色彩明快、艳丽的背景。在这一背景下,寥寥几笔一个“项带银圈.手捏一领钢叉”英姿勃勃的少年英雄就鲜活在读者的面前。这与第一部分中描绘的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色、萧索的荒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2.社会环境:

(1)“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工;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分析:“家景也好”和“大祭扫的值年”排场,反映出20多年前“我”家境的红火。这与现在的卖屋迁居形成对比,反映出中产阶级经济状况的衰败。从对“忙月”的介绍可见那时闰土家的经济状况虽不算好,但也还过得去。

(2)“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分析:“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个木偶人了”一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黑暗。

3.比较环境的异同,并结合写作背景简单分析导致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

分析:作者眼前的故乡是一幅萧索、荒寂、破败的冬景图,这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中国农村的缩影。广大的劳苦大众生活贫困,精神上被束缚。这幅荒村景象烘托了“我”在当时的悲凉心情和生活在其中的广大农民的悲惨境遇。而记忆中的故乡则是是一幅“神异的图画”。在这里“我”从闰土的身上获得了“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尽管当时“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可“我”与闰土“不到半日”,“便熟识了”,以至在分别时“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通过前后环境的对比揭示了辛亥单命后十年间广大农民生活困苦的社会根源,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勾结是造成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真正原因。这种对比着的景物描写,既充分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也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的巨大变化,起到了景物描写为中心意思服务的作用。

(三)小组白板展示当堂疑问和对部分重点句子的理解。

小组提问,全班研讨展示。

四.布置作业

1.课后“探究练习”一

2.自我研讨本文主旨

3.预习:本文对人物的塑造采用了哪些手法,为何相隔20年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在对比中分析人物性格,揭示造成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走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上一节课着重分析了环境和情节两个方面,同学们还记得导致当时中国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益痛苦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吗?

(二)小说中写了哪些主要人物?

“我”——闰土——杨二嫂宏儿——水生

二.人物形象分析:

(一)阅读课文第86段,从中寻找三个词组,来概括“我——闰土——杨二嫂”三个人的生活特征。

“我”——辛苦展转,闰土——辛苦麻木,杨二嫂——辛苦恣睢。

(二)1.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语言、动作、神情的语段,完成下列表格,并对人物性格作出分析。

变化

外貌语言动作神情人物性格

少年闰土紫色圆脸

小毡帽、银项圈教我雪地捕鸟,滔滔不绝“月夜瓜地刺猹图”

“雪地捕鸟”中相关词语怕羞肖像描写刻画出少年闰土的健康可爱。家庭生活不算殷实,也还算过得去。

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的活泼多知,见多识广。

中年闰土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

破毡帽、极薄的棉衣

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

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手里提着一个纸包

他只是摇头、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仿佛石像一般”、“像一个木偶人了”

欢喜——凄凉——恭敬肖像的变化反映了家境的变化,家境的变化又折射出社会的变化。

动作描写折射人物心理,把闰土内心不平,却又无力反抗,更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的苦闷心情刻画得形象、逼真。

语言描写可见其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之深, 不仅经济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严重摧残。

神态描写简洁而又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分析闰土的变化,不仅记录着闰土苦难生活的历史,而且也形象地显示出闰土的精神变化,同时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

2.想一想,“我”理想中的闰土,见到“我“后应该是怎样?

小组研讨,根据情节推想,言之有理即予以肯定。

3.造成闰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闰土的变化以及他与“我”之间和谐关系的变异和幻灭,表现了封建等级观念对农民及一般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三)1.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杨二嫂外貌、语言、动作、神情的语段,想一想,杨二嫂的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其性格又有哪些变化?

变化

外貌语言动作人物性格

以前的杨二嫂颧骨也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终日坐着” “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安分守己

现在的杨二嫂“瘦”,高颧骨,薄嘴唇,张着两脚,“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尖

利的怪声突然大叫、

讨东西、逢迎、造谣

冷笑说两手搭在髀间、将“我”母亲的手套“塞”在裤腰里带走了外貌描写表现她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

语言描写体现其泼悍、放肆、自私,

动作描写表现其泼悍、刻薄、自私、卑劣、贪小便宜的小市民习气。

分析作者首先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让杨二嫂出场。杨二嫂20年的遭遇和生活变化也反映出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经济衰败的另一个侧面。

2.文章在刻画了闰土20年间的变化已经很深刻地表现了主旨,为何还要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呢?

杨二嫂这个人物的变化,不是因为年龄的关系。从豆腐店开不下去,或者是豆腐店已经不能维持她的生活,而她却又必须要活下去的情况来看,她那令人憎恶的市侩性格必然是旧社会压迫、扭曲的结果。这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揭示了文章主旨;另一方面,由于杨二嫂的自私、刻薄、泼悍和卑劣,更显示出闰土的善良、朴实、忠厚可爱。(四)1.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宏儿和水生的文字,想一想,这2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宏儿和水生和谐融洽的关系,一如当年“我”和少年闰土的友好。这组人物关系为后文的议论提供了基础,也更反映出“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寻读课文,结合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文字,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章里对于“我”主要采用内心独白,直抒胸臆的方法。小说不同于一般记叙文,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我” 不是作者。是一个线索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要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故乡萧索的景色显示了当时农村的凋敝,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距离太大,“我”非常失望,从而抒发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无比憎恨的感情。

闰土的巨大变化,与“我”的思想隔阂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极大震动、悲哀、愤慨。哀其不幸,寄予无限同情。

杨二嫂的变化,“我”感到讨厌。

离别故乡时复杂的思想感情,更使我们认识到“我”热切要求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革命精神,并能认识到改造旧社会实现新生活的艰苦性、复杂性,表现了“我”对革命任务艰巨性的深刻认识和实现理想的信心、决心。小说最后闪光的一笔,一扫全篇沉

闷的气氛,反映积极谋求社会变革的进取精神,鼓舞人们为新社会的出现而斗争的信心,同时把小说的主题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六)总结人物塑造的方法

1.对比手法

2.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神情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鲜明。

三. 探究小说的主题思想

(一) 通过对具体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今昔环境的对比,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是造成中国农村走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

(二)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的束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封建思想对劳动人民的毒害。

(三)抒发作者对现实的不满,表达对新生活的炽热的希望。

凡有理皆可,都应该予以肯定。

四.描画“故乡”,以景传情。

根据文章的描述以及你对文中各人物的理解,请描画一下鲁迅笔下的“故乡”,注意色调的选用。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描写闰土外貌的文字和课文最后3节议论文字。

2. 积累关于思乡的诗词名句。

板书设计:

小英雄木偶人

活泼、勇敢迟钝、麻木

豆腐西施泼悍自私

板书说明:画上十字架,十字架喻指封建思想和封建等级观念,给旧社会劳动人民心理上带来的阴影。整个板书突出本文写作上特色-----对比手法的运用

初中语文优秀课件怎么写

初中语文优秀课件怎么写 导读:本文初中语文优秀课件怎么写,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

国文学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

李艳《斗茶》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斗茶李艳 “黄局,上回我输,这次咱老哥儿俩再比一回!” “还叫黄局,骂人了啊!”老黄摆摇手,“老李,你这人还真倔!先说好了,这次谁输了可得请 客!” 老黄和老李那可是一对历来已久的“冤家”!在单位上就明争暗斗,廉政风一来,俩人又争着戒 烟戒酒,最后连茶也争着戒。可笑的是,退休后居然又争着解除了“戒茶”之律,一言不和就斗 茶! 老李点头嘿嘿一笑,“我先开始!”话一落他先烧上一壶山泉水,又从包里拿出茶饼置之于茶盘 上,下刀,开饼,茶箕收拢待用。开水先热了杯器,茶叶入壶,再沸水醒茶,头汤去掉,再冲二 泡。公道杯分好,二人各一杯。只见细白瓷盖里,茶汤艳红别剔透,与杯白相映,煞是好看。老 黄端起一杯,腕部送力,杯中茶汤便由着腕力向顺时针方向搅动,茶色在汤中匀动,气也随之而出。老黄眯眼一嗅一啜,入口醇厚回甘,齿颊留香,茶韵无穷。“不错! 有年头!” 老李这才端起杯品饮、先让茶汤在口腔中游了个来回,再落入喉咙。之后笑容满面,胸中稳操胜券,“好吧? 比你上次赢我的岩冷古茶还略胜一筹!” “老倔头,别高兴的太早了! 等着,我拿宝贝出来!”老黄洗杯换壶,当他用茶箕盛着茶从茶盒 里拿出来,老李的眼先直了! “黄局,你这、你这茶还真是宝贝呢! ” “嗯!确实是宝贝!”老黄得意地笑了!“蒙顶黄芽! 稀罕吧? ! ” 说起蒙项,还有个故事! 当年,苏东坡与蔡襄在惠山寺斗茶,用的是素有“天目”之称的兔毫建 盏杯。自恃有“仙茶”之美誉的“蒙顶山茶”,加之东坡对品茶、烹茶的造诣,以为便能斗赢大 学士蔡襄。不料,在烹好茶出汤后,蔡襄的茶盏里,茶饽沫纯白似雪,经久不散,“咬盏”之艺 把东坡赢得心服口服。因此,这段史上的“斗茶”让蒙顶更加扑朔迷离了! “你拿蒙顶来压我?哼! 茶艺不行再好的茶也是浪费! 再说了,就这蒙顶,史上一败名‘垂’千 古!”老李翘起二郎腿,嘴巴上这样说,眼角的精光还是闪烁在那盒蒙项上! “哈哈! 能受东坡先生青睐,虽败犹荣! 等着看好吧!”老黄也没含糊,娴熟的茶艺一点不比老 李差! 不消一刻,茶出。老李低头闻着茶香,眼观茶色,只见杯中汤色黄中透碧,清澈透亮,手 指摇杯轻晃,仿佛一团琥珀在杯中生香,品一口,甜香鲜爽,甘如洌露,茶香由口鼻引入身体各 处,直令筋骨松软,毛孔舒张. “服不服 ?” “不服! 我还有货!”老李头边说边开始第三盘斗茶。 他这次拿出的是一个普通的茶包。 “不是我说你,太倔! 你说说,要是当初不戒茶,你个副局能那么早就内退? ” “嘿,你正局退休难道就不是因为戒茶?” “我那时可是病退! 戒茶也是因为服药不能喝茶才戒的。你戒,是因为怕人送茶!人家连茶都不送你了,你还在官场混啥? 定内退不选你选谁?” “黄局,你装病那会儿还真像!”老李用手戳戳心口,“心病呀! 退了也好! 自己买茶喝,心里踏实!”老李端起刚泡好的茶一饮而尽。 “退下后是踏实了,可是,心里咋又空了呢?' 老黄是个空巢老人,儿子在外工作,一到月底除 了收到他们通过手机银行的入账通知,平时连个照面都没有。退休后的生活,也就和老李出来斗茶时,翻出压箱底的好货赢了他,才感觉生活尚有一点生趣! 想起这些就一阵心紧,端起杯也一饮而尽。这茶汤刚入口,一股难忍的苦涩茶碱当即让他差点没吐出来!“这是什么茶?” “闺女给我买的茶,最便宜的那种! 知道我爱喝茶,每个月都送来……” 老黄举杯再饮,在口腔里细细品着,让味蕾在苦涩的茶汤里缓缓苏醒,慢慢回甘,咽下后,他对

教师演讲李艳

学米芾精神建和谐高新 襄阳米芾中学李艳 古老襄阳,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卧龙深处,诸葛亮故居今在,岘山之巅,杜工部冢土犹存,鹿门滩处,孟夫子在这里隐居,夫人城头,韩夫人曾于此用兵。历代文人墨客皆留恋于此……然而在襄阳历史名人中,能够以地名“襄阳”来称呼的不多,获得过此殊荣的也仅两人,其中一人便是宋朝书画家米芾,人称“米襄阳”。 米芾,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祖籍太原,生于襄阳,后移居润州。有襄阳漫士,鹿门居士等之称。他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又因为喜爱奇石,崇拜奇石,着服怪异,人称“米颠”,“楚狂人”。 我敬佩米芾的书法,因为,他的字下笔倜傥纵横,有骨有肉;结构分布,气势飞动,圆润遒劲。从他的字里,看出了那一种气度非凡的风味,一种对书法的执着与追求。 我敬佩米芾的精神,因为他懂得谦虚。虽然在练字的时候有些高傲自满,但通过老师精心点拨,让他明白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并知错就改.在书中,先生罗让对米芾说的话就很有哲理:"无论做人或读书,道理也同这石壶灌水一样,聪明博学,要看到自己愚笨无知的一面;即使功高盖世,也要懂得谦虚谨慎."可我们可想而知在这辉煌的背后,不知隐藏了多少辛勤的汗水.他今天的伟大成就,不正是辛勤汗水的结晶吗?在米芾精神的映照下,我不禁汗颜,想想自己平时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遇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怨天尤人。但是,亡羊补牢,此时未晚。今后,我将以米芾为一面镜子,时时提醒自己“得意、失意永不在意;进步、退步永不止步。” 如今,我们学校以“米芾”为校名,亦是希望米芾的精神在校园里发扬光大,我庆幸我能生在米芾的故乡,能成为米芾中学的一名教师。作为米芾中学人,我们更应学习米芾精神,用心教书、潜心育人,为米芾中学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襄阳高新的明天添砖加瓦!

部编版初中语文《故乡》优质课教案

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典型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形象,探究故乡人的变化及变化原因,把握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2.以“故”为主线,分析故乡不同时期给“我”的不同感受,并由此引出小说主题探讨,进一步理解主旨。 教学重点:分析典型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形象,探究故乡人的变化及变化原因,把握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以“故”为主线,分析故乡不同时期给“我”的不同感受,并由此引出小说主题探讨,进一步理解主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我考考大家,故乡是什么意思? (原本的家乡。也就是说“故”的意思是:原来的,本来的,以

前的。)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看看“迅哥儿”本来的 家乡是什么样的。(强调一下,在看大家的预习作业时,我发现有很 多同学提问时,说的都是“鲁迅”如何如何。这是一篇小说,所以只能说迅哥儿或者“我”怎样,却不能说鲁迅先生如何。) 二.课文分析: 1. “我”原本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有景有人,你能说说它们 留给“迅哥儿”的印象吗?(连第一部分,一共5 分钟) 景物 故乡 伙伴 人物 邻居 ①景色美丽: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 黄的圆月。 ②伙伴平等、融洽、和睦:“迅哥儿”,小英雄 ③邻居恬静、美丽、端庄: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女神形象) 大家概括得很精准,的确,这样一个故乡,让人怀恋。不过,当“迅哥

儿” 阔别故乡二十多年重返故乡时,情况似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看到5 号同学是这样写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物非人也非。” 2. 再读课文,说说“我”的故乡现在是什么样的?哪些人物及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7)①景色萧索: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2) ②伙伴隔膜:“老爷”——木偶人为什么长大后,我和闰土之间“隔了 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32 号同学等13 人请找出能全面概括闰土的变化的一个词?——木偶人(木讷,拨一拨,动一动,没有自己的思想) 请大家找出文中最能体现这种变化的语段。鲁迅先生的笔法非常精妙,我们一起来揣摩下面的语段。 (一)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 老爷!??" (10) (1)为什么在59段,闰土开始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34 号同学等3 人

李艳签字人的职务意见

签字人的职务、身份 ?驻地监理工程师:指具有交通部颁发的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负责几个标段部分工程的监理工作,一般为驻地办主任。 ?总监理工程师:指具有交通部颁发的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负责整个项目监理工作的高级工程师。为各总监办主任。 ?专业监理工程师:指具有专业监理工程师资格,负责工程项目某个专业方面的监理工作的工程师、一般指测量、试验、结构工程师。 ?业主:指项目建设指挥部的指挥。也可授权副指挥或工程部长。 ?承包人:指每个标段的项目经理。 ?施工技术负责人:指标段主管技术的总工程师。 ?质检工程师:指标段指检部门负责自检工作的负责人。 ?施工负责人:指标段项目经理部的工长或具体组织分项工程施工的负责人。 签署意见示例 一、工程开工申请单(分项工程开工)A-09表 1、道路结构工程师对签署意见: 推荐示例:(1)、经检查质量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2)、经检验各项指标均合格, 不推荐:(1)合格。 2、试验工程师签署意见: 推荐示例:(1)、经检验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 (2)、经抽检(或检验)各项指标均合格, 不推荐:(1)、检验合格,(2)、合格 3、测量工程师签署意见: 推荐示例:(1)、经复核测量成果满足精度要求 (2)、测量精度满足要求 不推荐:(1)、合格 4、驻地监理工程师对本分项工程开工的签署意见:

经检查本项工程技术方案合理、进场材料满足开工需要、测量放样精度符合要求,具备开工条件,同意开工 二、施工放样报验单A-04表 1、测量员对检验结果的签署意见: 推荐示例:放样结果满足精度要求 2、测量监理工程师签署意见: 推荐示例:经复核满足要求,可以施工 三、施工技术方案报审表A-03表 1、驻地监理工程师审查意见: 推荐示例:经审查此方案合理,可以满足施工需要 2、总监理工程师审查意见: 推荐示例:同意此方案,可以施工 3、业主工程部审查意见: 推荐示例:同意该方案 四、施工组织设计报审表A-01表 1、总监理工程师审核意见: 推荐示例:经审核该施工组织合理、方案可行,可以报请业主审核批准 2、业主相关部门审核意见: (1)工程部门:推荐示例:经审核同意监理意见或同意 (2)计划部门:推荐示例:同意监理意见或同意 (3)总工办:推荐示例:同意工程部和计划部门意见,或同意监理意见,或同意 3、业主审批意见: 推荐示例:同意 五、工程检验认可书B-05表 1、测量工程师测量放样认可意见: 推荐示例:(1)、经复核测量成果满足精度要求 (2)、测量精度满足要求

最新-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

最新-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本人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材说明、分析: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4)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 三、程序设计说明: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幻灯展示) 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下来) 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4、找出《故乡》中运用反复与对比的地方。(看前四个自然段)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 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4、检查、实际操作: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 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5、小结: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6、作业布置:(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 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可下载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辑修改。

中国传统人际传播范式探析_李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14卷 总第66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6 2012(Vol.14 Sum No.66) 中国传统人际传播范式探析* ● 李 艳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 要:人际传播在社会生活各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定社会的人际传播范式必然根植于本土的文化土壤之中。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渗透到人际传播中,其中“仁爱”是人际传播之根本,内“诚”外“礼”是有效传播的原则规范,内“忠恕”外“信”乃有效沟通的实现途径,并形成了传统人际传播范式。研究传统人际传播范式,对于促进当今人际传播、发展人际关系和协调社会矛盾等方面的功能和影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人际传播范式 DOI:10.3969/j.issn.1009-4458.2012.06.110 中图分类号:B-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2)06-0285-02 研究中国传统人际传播范式,不可避免地要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继承者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人际传播无可避免地也打上了厚重的儒家“文化烙印”。 一、本体依据 无论如何,探讨人际传播,必须先探讨人,人际传播的主体是人,其存在起源于人本身的存在,离开了人,就没有探讨的必要性,可以说这是前提、根据和出发点。 1.人能群:人际关系产生的先天条件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  “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这里并不是说动物不能聚群,而是强调人类聚群与动物聚群是不同的。单就规模而言,人的聚群远不及动物,自然环境中的动物必须要有大量的同伴相互依靠才得以生存下去。人类虽然也有同样的需求,但是人更加地独立,并且随着人类的进化,小规模的聚群慢慢出现,譬如家的概念的出现。人的智慧和理性使人类的生活方式更为复杂,人类不是简单地聚集在一起,更有着亲疏远近之分。“人之生,不能无群”,“离居不相待则穷”(《荀子·富国》)基本上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与别人的交往沟通中度过,无论是日常生活、学习、工作,都是人际交往过程。几乎不敢想象一个人长期脱离社会,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狼孩”便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没有人际交往,人可能会退化,渐渐失去人的特质。儒家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人的本质体现于人群中实际存在着的社会关系之中,要想自己站得稳,发展好,就要帮助别人一同站得稳;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起过得好。这也是中国人际传播的基本条件,若是人不能结群,就不可能存在传播。 2.“仁爱”:人际传播之根本 友好、友爱之群,可称之为“仁爱”之群。《说文解字》曰:  “仁,亲也。从人二。”也就是说,至少要有两个人在一起,才会产生关系,才会存在人际传播。“仁”强调人们在人际传播的交往中要体现出仁爱之心,并将其视为做人最基本的准则。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仁”虽然长期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以至于异化,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它。“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矣。”(《论语·述而》)“仁”发端于人类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基于家庭生活中的亲情。在人际传播过程中,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传播主体应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让传播对象觉得你是确实在为他着想。“仁爱”之心不仅仅针对血缘亲情关系,也是处理社会上一切人际关系的共同原则,是从道德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把握。[1]孔子认为“仁”即“爱人”,孟子也讲“仁者爱人”。“仁爱”的核心是强调人际传播过程中要有爱心、同情心,要和谐、友爱相处,正因为如此,“仁爱”被视为我国人际传播之根本。 二、“义以为上”的义利观:传播的价值依据 “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文公文集》)这是儒家伦理中最核心的学说,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争论点集中这个问题上,这也正是中国传统人际传播的价值依据的争论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孔子眼里,义和利是对立的。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孟子答梁惠王说: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猛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陈亮、叶适则认 *收稿日期:2012-04-01 作者简介:李 艳(1989-),女,湖南益阳人,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传播哲学。

我听了李艳老师一节我认为很精彩的政治课,现点评如下

我听了李艳老师一节我认为很精彩的政治课,现点评如下: 市场配置资源 第一部分情境导入 1、展示1:展示课前收集的粮票、油票等票据 思考:这些票有什么用?过去我们为什么要用这些票? 展示2:《僧多粥少》的图片——我国资源的现状讨论: (1)“僧多粥少”形象地反映了人类需求和资源之间存在的什么矛盾? (2)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可以采取什么手段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才能解决这一矛盾,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需求? 点评:通过展示两幅图片,让学生宏观地了解我国以前的经济手段和当前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短缺问题。学生简单讨论之后得出结论:市场经济建设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对市场中的资源要进行优化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使用,才能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 从而引出主题“市场又是如何去配置资源”自然而流畅,激发学生求知欲。 第二部分讲授新课 一、市场调节 1、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展示:邓小平南巡时著名论断——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 思考: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两者最主要区别是什么? 探究活动:把预先写好材料的小黑板挂在墙上,小黑板内容如下: “近几年MP3市场火暴,面对着庞大的MP3购买力与和丰厚的利润。国外MP3生产企业纷纷涌入我国,国内MP3生产企业争相扩大生产规模,许多原本不生产MP3的企业也试图涉足MP3生产,激烈的竞争迫使各家企业纷纷下降价格,最后一方面导致大部分企业退出生产或减小生产规模而另一方面促使厂家加快推出性能更好MP3。” 讨论:(1)MP3生产规模为什么会缩小或者扩大了? (2)MP3生产企业为什么降价?(3)市场如何配置资源的?”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市场上MP3的价格涨落影响到厂商的利润减少或增加从而使MP3生产规模扩大或缩小。是供求行情变化和激烈的竞争使MP3生产企业降价。 教师总结:市场主要通过价格涨落、供求行情变化和竞争,来调节资源配置的。

张艺谋电影的文学改编之路探析_李艳

张艺谋电影的文学改编之路探析 李艳 摘要:在当代电影导演中,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对文学的倚重非常大。从上个世纪80年代对先锋文学作品的改编开始,张艺谋改编过不同作家、不同题材和风格的小说,不见重复,一路求新求变,他对电影的改编走过了一条从忠实创造到改写对抗再到曲折回归之路。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改编;文学改编 从1987年改编莫言“红高粱”家族小说开始,到2014年对严歌苓《陆犯焉识》的改编,张艺谋的电影十分倚重对文学的改编。从带有“先锋性”的“寻根文学”作品开始,张艺谋改编过不同作家、不同题材和风格的小说,不见重复,一路求新求变,他对电影的改编走过了一条从忠实创造到改写对抗再到曲折回归之路。 下面是张艺谋根据文学改编的电影作品一览表: 影片名原作名原作作者上映时间《红高粱》《红高粱》、《高粱酒》莫言1987《菊豆》《伏羲伏羲》刘恒1990《大红笼高高挂》《妻妾成群》苏童1991《秋菊打官司》《万家诉讼》陈源斌1992《活着》《活着》余华1993《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帮规》李晓1994《有话好好说》《晚报新闻》述平1996《一个都不能少》《天上有个太阳》施祥生1998《我的父亲母亲》《纪念》鲍十1999《幸福时光》《师傅越来越幽默》莫言2000《满城尽带黄金甲》《雷雨》曹禺2006《山楂树之恋》网络小说《山楂树之恋》艾米2010《金陵十三钗》《金陵十三钗》严歌苓2011《归来》《陆犯焉识》严歌苓2014 在张艺谋导演的19部电影作品中,除了《代号“美洲豹”》(1988)、《英雄》(2001)、《十面埋伏》(2004)、《千里走单骑》(2005)和《三枪拍案惊奇》(2009)外,其余14部均来自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对中国当代小说的改编。张艺谋电影的改编之路分为四个时期:电影与文学同行的第五代时期、文学边缘化的90年代时期、“去文学化”的高概念大片时期、曲折回归文学改编的时期。 一电影与文学同行的第五代时期 中国第五代电影领军人物张艺谋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仰仗于对同时代文学作品的改编。第五代时期的张艺谋电影对传统文化审视的精英意识与当时的寻根文学高度契合,强调电影对大众的思想启蒙功能。他的第五代电影绝大部分由小说改编而成,《红高粱》是其中的代表,这部作品改编自莫言的《红高梁》和《高梁酒》,后在由文学改编而来的电影作品中成为忠实加创造的典范案例。《红高粱》对饱满生命活力的尽情礼赞,对野性、刚健和狂欢的原始情调所构筑的“民族精神”的追寻,都秉承了小说本身“寻根”、“重铸民族精神”、“呼唤自由人性”的精神旨趣。此后,在改编自刘恒《伏羲伏羲》的《菊豆》、苏童《妻妾成群》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把对“原始民族精神”的赞扬转向了批判。在《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电影中,场景的封闭愚昧、生活秩序的沉重、心灵的被压抑和对自由的渴望,带给观众沉郁的观影体验。传统文化正在衰朽,暴露出

故乡优质课教案

故乡优质课教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故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及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幻灯1)俗话说“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我们又知道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故乡,与故乡的闰土、杨二嫂相知交流,去解开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密码。(揭示目标幻灯片2) 二、初识人物:(自主学习) 1、运用你从课本中获得的信息亲自动手为闰土这张档案卡片补充完整。(幻灯片3)

2、根据卡片上内容分别说说少年闰土、中年闰土的性格特征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小英雄;中年闰土:愚钝、麻木木偶人。 3、《故乡》里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总结一下她的外貌及性格特征。(幻灯片4) 外貌:西施圆规” 职业与性格:美貌招生意无业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4、通过对闰土、杨二嫂身份的认证,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小说通过什么方法来展现他们变化的(幻灯5) 变对比 三、了解人物(合作探究) 1、闰土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用文中话回答。这他的变化说明了了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派代表发言。(幻灯片6)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形象。 2、(幻灯片7)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小说在刻画这个人物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来。(幻灯片8) 明确:(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描写语句分析见课件); 3、“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情”离别故乡二十年,故乡的人变了,故乡景变了没有你是怎么知道的(幻灯片9)

李艳《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读后感

相见时难别亦难 ——读《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有感 半坡店乡南街小学李艳乍一听《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这个名字,便难以吊起我阅读的 积极性,相较于情节引人入胜的小说或是清新浪漫的散文集,偏理 论研究方面的书肯定枯燥乏味了。可是,读着读着,就彻底推翻了 我之前的“偏见”!这些报告囊括了教育随笔写作、论文写作、微 型课题研究、规划课题研究等等。细细研读一个个案例,一个个故事,如临现场,和作者一起平等地研讨和探索教科研,毫无一般教 科研理论的枯燥乏味感。不得不折服于冯卫东老师那不温不火、娓 娓道来的文笔,那既明世事艰难又不失希望与努力的平和,那看得 明白、思得深透却又坦然的执着,当邂逅这些理性的文字之时,心 里异常温暖、惬意。如今,合上这本书,真有种“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心灵触动!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是一个报告集,分六讲,主要介绍了教师随笔写作、教育论文写作、微型课题研究、规划课题研究高效课堂建设等。篇章伊始,就有一句话打动了我:“教师的工作既需用自己的心灵,又最为关乎他人的心灵。”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心灵的互动,以我心换你心,方能走进彼此的世界,以爱浸润彼此的心田。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学生的心田娇小而稚嫩,而教师的心田则是宽广无边的,如此,才能引领学生浇灌、滋润自己的心灵家园。而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带领孩子进行“心灵漫步”无疑是一个难题。不管是理论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没有多少经验可言。于是,教育随笔写作无疑是开启这扇心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课后,我爱随手写下一些感悟,但分不清什么叙事抑或事理随笔,只知道努力把打动心底的瞬间定格在文字里,一段时间后,自己翻开读上一番,享受一下慰藉记忆的幸福。然而,无论是叙事随笔还是事理随笔,都应处处看得见“意义”的影子。叙事随笔“不应是流水账,不宜平铺直叙,不要完全原生态、照相式的反应,而应该是一种‘回味’”,回味我们每天的生活,也许没有轰轰烈烈、跌宕起伏,有的只是相似的地点、人、事、物构建出的相似的生活画面。日常生活总归是平平淡淡的,教育的过程又是无止尽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就是在平平淡淡之中体现其价值,因而教育随笔写作也总是需要教师细水长流般的坚持与对美好生活的情结。或许若干年后,翻开厚厚的教育随笔,在那些“淡而有味”的字里行间中,理智的、感性的、情感的表达又会再次触动我们的心弦。这些被记录下的生活因思考而“有味”,因“有味”而“精彩”,这份精彩不属于热闹,不属于喧嚣,不属于繁华,而是深刻地烙印在教师思想的历程中。 书中有句话我甚是喜欢:是眼力发现了问题,是灵感促成着思考,是思想转变成文字,而这些文字又反过来使眼里更加敏捷,使 灵感更加丰富,使思想更加深刻。我想我们现在要做的便是试着 “捕捉”到一些能让自己析出精彩的瞬间,写下,便是锻炼、提升。用教育随笔记录下值得过的片段,来回味我们每天值得过的教育生活。写教学随笔真的是“零存整取”,受益无穷。它能够给自己一 个思考的时间,日积月累教育随笔就成为我们工作的素材库,如果 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工作信息库,定期进行整理并做进一步的研究、 反思、提炼,就会渐渐形成自己的“经验积累”,我想,年复一年 坚持下去,对自己以后的教学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李艳英语

【各种water】1. distilled water 蒸馏水;2.hard water 硬质水; 3. running water流水; 4. surface water 地表水; 5. waste water 污水; 6. soda water 汽水; 7. bubbly water (俚)香槟; 8. salt water 盐水; 9. fresh water 淡水;10. tap water 自来水 【婚姻知多少】合法婚姻:legal marriage 再婚:remarry 重婚:bigamy 试婚:trial marriage 包办婚姻:arranged marriage 近亲结婚:intermarriage 老少配:May and December marriage 如意郎君:Mr.Right 闪婚:flash marriage 一夫一妻:monogamy 离婚:divorce。 【关于照相的一些表达】1.“能给我照张相吗?”可以说:Could you take a picture for/of me? 2. 若邀请别人跟自己一起合影可以说:Can I have a picture taken with you? 能跟你一起合张影吗?3. 如果是请求给别人拍张照片可以说:Can I take a picture of you?能给你照张相吗? Character is what you are in the dark.品格是你在暗中的为人. 【各种舞】街舞:street dance 民族舞:folk dance 芭蕾:ballet 踢踏舞:tap dance 爵士舞:jazz 脱衣舞:striptease 肚皮舞:belly dance 交谊舞:ballroom dance 拉丁舞:latin dance 伦巴:rumba 探戈:tango 桑巴:samba 华尔兹:waltz 弗拉门戈:flamenco。【各种纸】打字纸 manifold paper;绘图纸 drafting paper;宣纸Chinese art paper;图画纸drawing paper;水彩画纸watercolor paper;素描纸 sketch paper;炭画纸 charcoal paper;

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与脑发育_李艳玮

摘要自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兴起以来, 研究者就开始借助MRI 等脑成像技术探讨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结构发育和功能特点等之间的关系, 这为揭示行为发展与生理成熟之间的关系、儿童认知发展的神经活动规律、正常和障碍群体的独特大脑神经结构及活动特点等提供了重要启示。通过对有关儿童青少年智力、工作记忆、反应抑制等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结构发育、大脑功能发育之间关系, 以及认知能力训练与大脑可塑性等研究的介绍, 指出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未来研究应重视采用纵向设计, 关注自然成熟和经验对正常或障碍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与脑发育关系的交互影响, 同时从练习和训练的角度对大脑可塑性的特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 认知发展; 脑结构; 脑功能; 大脑可塑性 分类号B844 随着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出现, 研究者已开始借助先进的脑成像技术从新的角度探讨认知发展的基本问题、发展变化的神经机制、发展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以及脑发育与认知行为发展之间的关系(Johnson, 2005; 王益文, 林崇德, 陆祖宏, 2006; 刘俊升, 桑标, 2007)。自Casey 等(1995)首次采用f MRI 技术研究儿童与成人工作记忆对应大脑活动模式的差异以来, 国外就兴起了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与脑发育的研究热潮, 比如, 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自2001 年就开始在全美选取数百名6~18 岁的儿童青少年进行追踪研究, 每两年测查一次被试的智力、加工速度、工作记忆等基本认知能力, 并进行大脑磁共振扫描, 以探讨认知能力发展与脑发育的关系(Waber, 2007), 此外, 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成像研究中心(Imaging Research Center)、康奈尔大学萨克勒发展心理生理学研究所(Sackler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等研究机构也已开始探求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与脑发育的关系。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揭示儿童青少年感觉信息加工、语言文字理解、执行功能控制、学习、记忆、推理和决策等认知能力的大脑神经发展机制, 以及脑发育与认知行为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正常儿童青少年智力、记忆、反应抑制等能力与脑结构发育、功能特点的关系和年龄、认知水平对这种关系的调节作用, 以及大脑可塑性等的研究进行回顾和介绍。 1 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结构发育的关系 在儿童青少年阶段, 个体心理特征发生着显著变化, 大脑神经元也在不断进行突触修剪和髓鞘化(Casey, Giedd, & Thomas, 2000)。比如, 出生两年后, 婴儿的感知觉能力得到了迅速发展, 其脑的重量也已达到成人脑重量的80% (Kretschmann, Kammradt, Krauthausen, Sauer, & Wingert, 1986)。综合国内外有关大脑结构发育的研究结果发现, 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大脑发育呈现以下趋势:总脑体积随年龄增长基本没有显著变化; 皮层灰质体积随年龄增长呈倒“U”趋势, 具体表现为在青春期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青春期后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而全部白质体积随年龄增长线性增加, 灰质/白质绝对体积的比率随年龄增长线性下降(Giedd et al., 1999)。那么, 在儿童青少年大脑结构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 其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发育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 并且获得了许多重要发现。 1.1 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皮层发育成熟顺序的先后一致性 已有研究表明, 婴儿在1 岁以前就已经具备视觉、听觉等感知能力并基本达到成人水平, 而一些高级认知能力, 比如问题解决能力, 却要到 5 岁左右才开始获得(陈英和, 2002)。那么, 与这些不同认知能力发展的先后顺序相对应, 大脑结构发育表现出什么样的规律呢?研究发现, 不同认知能力的发展顺序与其对应的大脑皮层发育成熟的顺序具有一致性。比如, Sowell 等(2003)绘制了176 名健康被试各脑区皮层灰质密度随年龄的变化图, 结果发现, 从7 岁到60 岁的个体脑区灰质密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尤其是外侧和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背侧额叶和顶叶皮层联合区, 其中视觉、听觉和边缘皮层等与个体基本感知觉

《念故乡》公开课教案

《念故乡》公开课教案 《念故乡》公开课教案《念故乡》公开课教案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7册第5单元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歌曲教唱课《念故乡》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念故乡》,从感性上让学生体验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2、知识目标:(1)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科学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2)聆听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感受古典作曲家音乐创作魅力。教学重点重点:科学的有情感的演唱教学难点学生对歌唱时声音的处理与理解乐曲《第九交响曲》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听唱法、模唱法。教学准备多媒体交响乐《自新大陆交响曲》钢琴教法为了让学生更加直接的了解学习歌曲,帮助学生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使他们更好的掌握和感受音乐作用。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1、视觉图想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都知道德沃夏克这个音乐家,除此之外对他的了解却不多,而本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德沃夏克创作的杰出乐曲之一,为了让学生对这样的古典艺术歌曲产生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对作曲家和歌曲的含义初步了解,从而又想学习歌曲的兴趣。我播放图片《乡愁》并演唱艺术歌曲《月之故乡》,把学生引入思想的意境。向学生展示德沃夏克的资料让学生对德沃夏克有初步的印象,接着将他的平生简介,在引入新课。、2、情感教学法实施程序情感唤起——情感深入——情感升华在本节课我从艺术

歌曲《月之故乡》引发学生对《乡愁》的理解,从作曲家平生和他的交响乐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在探索发现中深化情感体验,最后探求延伸到音乐审美体验升华。3、视听结合法:学生一般在以前都多少接触过《念故乡》这首歌曲,但对作品主旨歌曲演唱技巧未必理解到位。为了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和学习兴趣,我利用电脑在月去欣赏的同时配以视频演示和音响欣赏,视听结合避免枯燥教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模唱法)1= c 3/4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i - - |wu要求:1、wu字的气息的统一。 2、引导学生感受深吸气。(如运动疲劳时的大口喘气)。(3)节奏练习:4/4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要求:1.右腿2.左腿3.拍手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针对本节课难点附点音符节奏设计节奏练习)(二)、导入:欣赏教师演唱的歌曲《月之故乡》(体验式教学)播放幻灯片故乡

初中语文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教学课件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课件 一、学习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学会本课1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⒊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要珍惜水资源。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要珍惜水资源。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水窖储水一勺水膝盖 (二)我会填 1.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这是我听到的将说成是的话。 2.你是怎样理解母亲的话的? (三)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不写缺水之“苦”却具体描述水给村子里的人带来之“乐”的写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水资源、感恩亲情的思想感情。 【小组合作探究】 1.请大家仔细默读课文,找出具体表现水珍贵的语句。用横线划出,然后请大家放开声音读一读,你从哪些词眼中读出了水的珍贵? 2.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水给我们村子里的人带来了快乐读文2——6小节,想想:哪些画面是你从来没有看过的,哪些语句是你从来没有听过的在触发你感受的字、词、句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精讲点拨,升华认识】 1.同学们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节约用水的名言警句。 2.设计两条节约用水的宣传语或是写段小文章谈谈你学了本课的感受。 四、课堂检测 (一)语音世界(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挑水(tiāotiǎo)期盼(qīqí)储水(xùchǔ) 倾注(qīnqīng)膝盖(qīxī) (二)句子练习(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吗?是的打“√”,不是就打“×”,请选择。)

企业文化的实践者 李艳蓉

企业文化的实践者 吴忠市局(公司)人事政工科李艳蓉 我们宁夏烟草企业文化经过近两年的艰苦探索和不断提炼,终于在今年8月形成。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还存在很多误区,一味的忙于“做文化”、“学文化”,使得企业文化流于形式、脱离实际。企业文化的实践者应该是领导干部、是每一个员工,是我们大家,需要领导带头、员工践行,更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07年年底,我刚刚加入吴忠烟草的那段时间,宁夏连续下了一个月的大雪,那年的冬天异常冷。我被分到青铜峡分公司实习,在天气寒冷的恶劣条件下,全公司没有停止市场检查和客户服务的工作,我跟随其他同事一起下市场。一天,在叶盛农村的一个零售户家里,我们发现他们家里没有生火炉,货架上的卷烟和其他商品凌乱,便询问原因。这个中年妇女眼里含着眼泪告诉我们她的不幸,原来他的丈夫突然生了重病,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加重了经济负担,所以已经很久没有资金进货了。货架上的商品越来越少,生意越来越萧条,人的心也随着越来越疲惫,没有精力整理货柜。听到这话,我们一行的工作人员不约而同的拿出身上的钱递到这个零售客户的手中,安慰她,只要有店在,就还有希望。所有人都开始帮助她整理货柜,收拾店面。不一会,虽然品种

不多的商品被摆放的整洁有序,卷烟货柜上也多了一些色彩搭配鲜艳的条包展示。她没有更多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谢之情,但从她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她对我们、对烟草人的感激。这些事也许在常人来看不算什么,但这些点点滴滴体现出我们的员工是以“搏·为”的精神激励着自己,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客户,赢得客户的信任和配合。联想到过去的工作和同事,我更是觉得“搏·为”文化是最适合宁夏烟草发展的企业文化。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搏·为”文化的践行者,我们每一个员工在工作中、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都展示着宁夏烟草人的形象,展现着宁夏烟草人的精神。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我们大家的参与,我们“搏·为”文化的服务理念用心服务感动常在,为我们提出了做好服务工作的方法,那就是要诚心、贴心、细心、耐心为客户提供服务。无论我们是哪个岗位上的员工,我想我们都有责任践行“搏·为”文化,都有责任想想我们如何把文化理念变成具体行动,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