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山地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和谐_省略_南省元阳县哈尼族梯田文化景观为例_角媛梅

亚热带山地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和谐_省略_南省元阳县哈尼族梯田文化景观为例_角媛梅
亚热带山地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和谐_省略_南省元阳县哈尼族梯田文化景观为例_角媛梅

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 1. (2分) (2017八上·兰陵期末) 下列数据不符合实际的是() A . 某中学生的质量约45kg B . 某中学生的身高约1.65m C . 某中学生受的重力约为450N D . 某中学生的百米赛跑成绩约6s 2. (2分) (2018八下·定陶期中) 下列四种情况中,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而保持平衡的是 A . 草地上滚动的足球 B . 自由下落的石块 C . 被吊车吊起匀速上升的货物 D . 沿斜坡匀速向上行驶的汽车 3. (2分)小芳同学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阿基米德原理)”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四步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F2、F3、F4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A . F2一F3=F4一F1 B . Fl=F4、F2=F3 C . F1=F2=F3=F4 D . 上述结论都不正确 4. (2分)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的木箱,受到一个水平向右的400N的推力,同时也受到一个水平向左的360N 的推力,则木箱受到的合力大小为() A . 40N B . 760N C . 300N D . 0N 5. (2分) (2017八下·平阴期中) 子弹从枪口射出后,能在空中继续向前飞行,是因为()

A . 子弹受到火药燃气的推力 B . 子弹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C . 子弹具有惯性 D . 子弹的惯性大于它受到的阻力 6. (2分) (2017八下·路南期末) 下列实例中,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的是() A . 进站的火车受阻力缓缓停下 B . 把橡皮泥捏成不同造型 C . 苹果受重力竖直下落 D . 用力把铅球推出 二、填空题 (共9题;共23分) 7. (2分)(2014·沈阳) 为了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小刚将液体压强计进行了改进.当两探头置于空气中时,U形管液面相平.现将两探头分别放在甲、乙容器内密度为ρ1和ρ2的两种液体中,且两探头所处的深度相同时,U形管中的液面位置如图所示,则ρ1________ρ2(填“>”“<”或“=”);若使U形管中的液面再次 相平,应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乙容器中的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 8. (5分)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________叫机械运动.飞机空中加油时,受油机与加油机以同样速度向同一方向水平飞行,选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________的,选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___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而“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9. (2分)如图,A、B为两容器,用一带阀门的管子相连,装有同一种液体,液面相平,则a、b两处的压强pa________ pb(填“>”、“<”或“=”).当打开阀门时,液体________ (填“流动”或“不流动”). 10. (3分)(2017·响水模拟) 同学们在响水湖公园游玩,小华用力推船,船离开了湖岸,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小明用浆向后划水,船向前运动,这是因为________是相互的;以船为参照物,则小明是________的. 11. (3分)在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时,使用滑动变阻器的目的是改变流过电路中的________,同时改变电阻两端的________,这样就可以测出几组数据,求出电阻的平均值,以减少________. 12. (2分) (2017八下·老河口期中) 如图所示,边长分别为a,b的实心均匀正方体甲、乙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均为p,若正方体甲、乙边长之比为a:b=1:2,则两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力之比F甲:F

哈尼族的图腾

哈尼族的图腾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哈尼族的图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哈尼族的图腾 白鹇鸟 哈尼族崇奉、爱护白鹇鸟。传说古时候有位贫病老人卧于树下,白鹇鸟衔来妙药,拯救老人,然后飞向远方。为纪念白鹇,老人用芭蕉叶作为鸟翅,模仿白鹇起舞,因而流传下来“白鹇舞”。哈尼族把白鹇视为吉祥幸福的象征,村寨搬迁时抱一只小白鹇鸟来引路。梯田是哈尼族农业文明的创造。白鹇鸟和梯田构成的图案,象征哈尼族智慧、勤劳和光明的前程。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哈尼族历史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古代的羌族原游牧于

青藏高原。公元前384至前362年间,秦朝迅速扩张,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游牧群体受到攻击,流散迁徙,出现若干羌人演变的名号。“和夷”是古羌人南迁部族的一个分支,当他们定居于大渡河畔之后,为适应当地平坝及“百谷自生”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开始了农耕生活。[5] 哈尼族在于大渡河畔定居农耕之后,因战争等原因被迫离开农耕定居地而再度迁徙,进入云南亚热带哀牢山中。[5] 根据史籍记载,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初唐期间,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唐人文献中,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 7世纪中叶,“和蛮”的大首领向唐朝进贡方物,唐朝在给云南各族首领的敕书中列入了“和蛮”首领的名字,并承认他们为唐朝的臣属。“南诏”、“大理”地方政权建立后,其东部的“三十七蛮郡”中,“官桂思陀部”、“溪处甸部”、“伴溪落恐部”、“铁容甸部”等,都在今天哈尼族聚居的红河地区。 10世纪(大理国时期),哈尼族向傣族封建领主纳贡,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元朝征服“大理”政权后,设置元江路军民总管府隶属云南行省。 明朝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哈尼族部落首领由明王朝授予了土职官衔,并受所隶流官的统治。 清朝在云南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哈尼族地区的一些土官,流官制度代替了部分地方的土司制度,但思陀、溪处、落恐、左能、瓦渣、

调研报告:元阳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问题探究

元阳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问题探究 在XX南部,哀牢山南段,红河南岸的元阳县,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目前,在XX省境内的哈尼族人口总数已达120多万人,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70万余人,元阳有22万多人。元阳哈尼先祖,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 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与周围的彝族、汉族、傣族、苗族、瑶族和壮族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逶迤连绵、雄奇壮观的19万亩梯田,绵延整个元阳境内的山山岭岭,铸就了红河哈尼梯田的元阳核心区。 X年X月,XX委、州政府采纳了有关专家的建议,决定以红河哈尼梯田的名义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并开展相关工作:出台《红河哈尼梯田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对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依法进行保护管理,并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开发利用工作。如今,随着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于处于核心区的元阳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进一步探究,显得十分必要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元阳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的重要价值 元阳是中国XX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一个属县,有哈尼梯田面积19万亩,至今养育着元阳42万多人口。高山上6400多公顷森林至今仍在供给全县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用水,全县4653条水沟干渠,仍在灌溉着千山万岭之上的梯田。元阳梯田是哈尼族和共居一山的其他6个民族共同开垦的,由于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的定位,统称为“哈尼梯田”。 元阳哈尼梯田,作为世界农耕文明史上的“世界奇迹”,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保护和开发价值。它所蕴涵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民族与民族、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古老文化特征,正是21世纪人类所追求的一种文明和谐精神。元阳哈尼梯田作为世界梯田文化的最佳代表、作为保护完好的文明成果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势所必然。同时,哈尼梯田作为世界农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劳动杰作”,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文明典范”,其意义和价值也越来越得到中外人士的认同。 元阳哈尼梯田被法国报刊评为“1993年度新发现的世界七大人文景观之一”,哈尼梯田开始具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2004年,红河哈尼梯田便被列入中国5个

云南元阳梯田导游解说词范文

云南元阳梯田导游解说词范文 元阳梯田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吸引了各地的游客来参观,导游要做好元阳梯田详细的解说,让游客了解元阳梯田的特色。下面是学识网带来的云南元阳梯田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云南元阳梯田导游词篇一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2013年(癸巳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5处世界遗产,使中国超越西班牙成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仅次于意大利。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位于哀牢山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被誉为“哈尼人的天梯”的元阳梯田。每年晚冬是这里农民最忙的季节,因蓄水养田所呈现的光影色彩,也成为了看梯田最美的季节。元阳县以梯田稻作为主,被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早在1300年前的唐朝, 哈尼族就来到了哀牢山南部沟壑纵横、“地无三分平”的山区定居,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利用这里垂直气候明显、雨量充沛、适合稻种的特点,经过53代人的辛勤劳

作,在山间开垦出了梯田并沿用至今。元阳梯田有四绝:一是形式多,每片山坡上都布满了形状各异的梯田,大的可达10多亩,小者仅有簸箕大。 二是地势陡,我们知道,大于25度的耕地一般都要求退耕还林,但在这里,从15度的缓坡到75度的峭壁上都能看见梯田,可谓巧夺天工。 三是级数多,一面坡上竟能开垦3000多级阶梯,极大地提高了耕地质量和数量。四是海拔高, 山区地形呈“V”形分布,海拔高度2795米,达到水稻种植的最高点。这里的水稻品种上佳、不施农肥,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云南连续3年大旱,这里的山里看不到任何水源地,而梯田中的水是从何而来呢?哈尼人民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在低纬度河谷常年高温使江河的水大量蒸发,到了高空受到冷气团的冷却,形成云雾终年缠绕于山间,云雾钻入全县6万多公顷的森林中,形成水滴汇成小溪,形成骨干沟渠4653条,提供了全县所有梯田和人畜用水。这一结构被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位于哀牢山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被誉为“哈尼人的天梯”的元阳梯田。每年晚冬是这里农民最忙的季节,因蓄水养田所呈现的光影色彩,也成为了看梯田最美的季节。 元阳县以梯田稻作为主,被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早在1300年前的唐朝, 哈尼族就来到了哀牢山南部沟壑纵横、“地无三分平”的山区定居,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利用

哈尼梯田介绍

哈尼梯田介绍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 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5处世界遗产,使中国超越西班牙成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仅次于意大利。 元阳县境内全是崇山峻岭,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以一座山坡而论,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这在中外梯田景观中是罕见的。元阳哈尼梯田主要有3大景区:坝达景区,老虎嘴景区,多依树景区,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构成了神奇壮丽的景观。 元阳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呈现着以下特点:每一个村寨的上方,必然矗立着茂密的森林,提供着水、用材、薪炭之源,其中以神圣不可侵犯的寨神林为特征;村寨下方是层层相叠的千百级梯田,那里提供着哈尼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粮食;中间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组合而成,形成人们安度人生的居所。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

与自然高度协调的、 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这就是千百年来哈尼人民生息繁衍的美丽家园。[3]元阳的梯田景观是有最佳观赏拍摄时间的。一年中 最好的季节是11月至次年4月间,这时候田中无稻谷,水平梯田层层透亮,光影效果极佳,其中春节前后更是经常可见云海,元宵前后,野樱花、野木棉花、野桃花和棠梨花开得满山的红、白色,极为壮观。早晨最佳拍摄点是多依树景区。当太阳呈逆光角度驱散晨雾,层层梯田便渐渐染上金光,坐落其间的哈尼族彝族山寨,被云雾掩映得扑朔迷离,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坝达和勐品的老虎嘴景区,则是观日落的必到之处。在斜阳和彩霞的映照下,连片的梯田就像是浩瀚的大海,雄伟壮丽,各种有节奏的层次和美妙曲线,五彩斑斓的颜色搭配,常让人目瞪口呆,不知身在何处。老虎嘴离视线最远处的左上角,细看还可看到一匹正扬蹄奋疾的骏马!其他如箐口、龙树坝、攀枝花的螺丝田等,也是各具特色,绝不容错过。 元阳梯田有四绝 一绝:面积大,形状各异的梯田连绵成片,每片面积多达上千亩; 二绝:地势陡,从15度的缓坡到75度的峭壁上,都能看见梯田; 三绝:级数多,最多的时候能在一面坡上开出3000多级阶梯; 四绝:海拔高,梯田由河谷一直延伸到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可以到达水稻生长的最高极限。

2020下半年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医药护技招聘考试(临床医学)真题

2020下半年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医药护技招聘考试(临床医学) 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特点是()。 A、有种属特异性,无病毒特异性 B、无种属特异性,有病毒特异性 C、只有病毒特异性 D、有种属特异性和病毒特异性 【答案】A 【解析】干扰素是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 作用。干扰素是非特异天然免疫的组成部分,不同病毒均可刺激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素作用于邻近细胞, 使之合成一些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在这些细胞中复制。因此,干扰素作用具有种属特异性,但与病毒 种类无关。 2、COPD病理生理改变的标志是()。 A、呼气气流受限 B、肺过度充气 C、气体交换异常 D、肺动脉高压 【答案】A 【解析】呼气气流受限,是COPD病理生理改变的标志,是疾病诊断的关键。 3、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被重吸收的部位是()。 A、髓袢升支 B、近球小管 C、髓袢降支 D、远球小管 【答案】B 【解析】原尿中的葡萄糖可全部被重吸收回血液、重吸收葡萄糖的部位仅限于近球小管。 4、确定肺结核是否为传染源的最主要依据是()。 A、结核菌素试验 B、血沉检查

C、痰结核菌检查 D、血结核抗体检查 【答案】C 【解析】痰中查到结核菌是确定肺结核为传染源的最主要依据。 5、下列脑神经不含有感觉纤维的是()。 A、三叉神经 B、面神经 C、舌咽神经 D、舌下神经 【答案】D 【解析】从脑发出左右成对的神经。共12对,其排列顺序通常用罗马顺序表示。依次为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其中三叉神经分别由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组成。(1)感觉神经,包括嗅、视和位听神经;(2)运 动神经,包括动眼、滑车、外展、副和舌下神经;(3)混合神经,包括三叉、面、舌咽和迷走神经。研究证明,在一些感觉性神 6、下列药物,()为治疗过敏性休克首选药。 A、肾上腺素 B、多巴胺 C、异丙肾上腺素 D、酚妥拉明 【答案】A 【解析】肾上腺素激动α受体,收缩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激动β受体可改善心功能,缓解支气管痉挛;减少过敏介质释放,扩张冠状动脉,迅速缓解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症状,为治疗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故选A。 7、血清学试验的前带现象是指()。 A、抗原过量 B、沉淀物显著 C、溶血明显 D、抗体过量 【答案】B 【解析】前带现象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以定量抗原检测抗体,若抗体过剩,可使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反而减少,而不出现凝集。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云南的哈尼梯田)

什么是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准则哈尼世遗是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现在要说的是,云南的哈尼梯田是一处美丽的景观,1300年来,以哈尼族为代表的居民在哀牢山创造出垂直跨度超过1500米,梯级达3000级,近60万亩的耕作台地。这种人和自然共同创造的人文景观,被称作文化景观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内,总面积82万亩,是红河南岸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等自然特点,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的上百万亩农业生态奇观。历经1000多年,是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典型范例,是宝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哈尼梯田概况 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全是崇山峻岭,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以一座山坡而论,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这在中外梯田景观中是罕见的。元阳哈尼梯田主要有3大景区:坝达景区包括箐口、全福庄、麻栗寨、主鲁等连片14000多亩的梯田,老虎嘴景区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近6000亩梯田,多依树景区包括多依树、爱春、大瓦遮等连片上万亩梯田。如此众多的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构成了神奇壮丽的景观。这些景区就是目前准备申报世界遗产的核心保护区。 哈尼世遗的价值与评价 哈尼的价值:复杂起伏的地形和暖湿多雨的热带、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使云南成为许多少数民族的家园和多种野生生物的庇护所。主要是民族学者和社会学者在研究哈尼族的世界观、文化传承等文化现象的过程中对梯田生产和管理方式、梯田稻作礼仪以及梯田历史的研究。王清华对哈尼族的生存空间格局和哈尼梯田文化做了较深入的调查和描述, 角媛梅等对哈尼梯田的形成原因、哈尼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等进行了研究。以上研究均强调指出, 梯田是哈尼族繁衍的物质基础, 也是哈尼族精神的象征, 是人地和谐共处的良性人类生态系统和土地持续利用的样板。哈尼梯田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大系统,它令多少中外游客赞叹不已。哈尼梯田今天仍然是哈尼族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根本,百万亩梯田在养育着100多万个农业人口,高山上成片的森林在提供着哈尼族人民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用水,无数条水沟水渠仍在灌溉着百万亩高山之

哈尼族民俗风情

哈尼族民俗风情 1.源流与分布 哈尼族在我国为云南特有民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共有人口 142.49万人,绝大部分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中间的山岳地带,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绝大多数,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墨江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勐海县、景洪市、勐腊、新平等哀牢山境内的县份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此外国外有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纳西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 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和蛮”即专指哈尼族这一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乐山一带。唐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族有“卡多(卡惰)”、“窝尼”、“碧约(毕约)”、“白宏”、“叶车(奕车)”、“糯比”、“布孔”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从《尚书》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代到现代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哈尼族始终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名称——“和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作为统一名称。 哈尼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包括十余种土语,不能互相通话。过去哈尼族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2.民居民俗 哈尼族山寨一般建在朝阳、开阔、凉爽并有泉水的山梁或半山腰,往往依山势而建,每寨少则几户人家,多则几百户。村寨周围有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

哈尼族人口及分布状况

哈尼族人口及分布状况 哈尼族人口及分布状况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中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下文数据主要来自省、州(市)、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 第六次人口普查云南省普查登记总人口为4596.6万人。其中,汉族人口为3062.9万人,占总人口的66.6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533.7万人,占总人口的33.37%。其中,彝族人口为502.8万人,占总人口的10.94%;哈尼族人口为163.0万人,占总人口的3.55%;白族人口为156.1万人,占总人口的3.40%;傣族人口为122.2万人,占总人口的2.66%;壮族人口为121.5万人,占总人口的2.64%;苗族人口为120.3万人,占总人口的2.62%。 云南省哈尼族人口163万,位居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第二。云南省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红河州哈尼族人口为78.97万人,占红河州总人口的17.5%;西双版纳州哈尼族人口为21543人,占总人口的19.01%;普洱市哈尼族454666人,占普

洱市总人口的17.88%;玉溪市哈尼族人口为130279人, 占玉溪市总人口的5.66%。昆明市、楚雄市、曲靖市等地也有哈尼族分布。楚雄州哈尼族人口为6176人,占楚雄市总 人口的0.2%;曲靖市哈尼族人口为2114人,占曲靖市总 人口的0.04%;昆明市所发布公报未见少数民族统计数据。第六次次全国人口普查,云南省哈尼族人口达到9000人以 上的有20个县。红河州红河县由2000年的204615人增为231919人,超过墨江跃居全国哈尼族人口最多的县。绿春 以87.7%的比例保持全国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除勐海、江城两县哈尼族人口比例较之2000年有所降低,其余各县 哈尼族人口比例均有所提高。具体数据如下: 此外,玉溪市红塔区哈尼族人口为7486人,占总人口的 1.51%;蒙自市哈尼族人口606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5% ;石屏县哈尼族人口470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1.57%;景谷县哈尼族人口为348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1.19%;易门哈尼族3384,占全县总人数1.91%;晋宁县哈尼族人口为163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58%;河口县哈尼族人口为157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51%;武定县哈尼族人口为75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28%;华宁县哈尼族人口为52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25%。双柏县、通海县、禄劝县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未提供少数民族人口具体 数据。2000年数据:双柏县哈尼族人口3565人;通海县哈

元阳梯田穷游,含逃票攻略(2天,昆明出发,返回昆明):,元阳旅游攻略

元阳梯田穷游,含逃票攻略(2天,昆明出发,返回昆明):, 元阳旅游攻略 楼主三次去元阳,总结出来大家分享 说是穷游,其实更丰富更充实,只是避免了花冤枉钱走冤枉路,节约了时间,避免了被蒙而已,让大家开开心心旅游。第一天 昆明----建水43.5元: 昆明火车站早上8:42发车的K9652,运行3小时20分钟于12.01到达建水,票价43.50元,一般都很准时不会晚点的。这是条开通不久的新铁路,百度地图谷歌地图上暂时查不到。千万不要坐到蒙自,多花6元火车票,蒙自火车站到汽车客运站很远估计15公里(上次打的花了50元),蒙自到元阳的汽车很少而且多5元,主要是多花2小时时间(火车多半小时,公交车多半小时,客运站候车多半小时甚至1小时,汽车多半小时)就不能当天傍晚赶到老虎嘴,就会多耽搁1天时间。建水----元阳30元 12点到建水,出站乘公交车(上车统一2元)15分钟到汽车客运站,建水到元阳30元(当地人叫元阳为南沙,或新县城)车很多,这个时段半小时一趟,可以不着急从容转车。车行个半小时到新县城,这个时候最迟也就是下午3:30。新县城----老县城(也叫新街镇)10元

1小时到达,车站外有私人轿车15元一人(4人可拼车直接到老虎嘴,25元一个)。到老县城(也就是新街镇)最晚也就是下午4:30。 昆明有汽车直达新街镇136元(比上面乘火车方案多50.5元) 到达新街镇汽车站后值得注意的是,这儿有很多职业串串,专门忽悠游客高价包车、高价定新街镇的食宿、延缓在当地的滞留时间,到最后多花钱多花时间,主要景点还不带你去,千万不要上当。网上一些游记也告诉住新街,在此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必须住多依树,价也不高,到时你就明白为什么啦。进入景区的公路上有一个检查站(游客集散中心,看图),每位游客收门票100元,乘观光车80元,这些收入全归世博公司和ZF,创造哈尼梯田的农民和村寨无份,所以好多农民不往梯田放水,村上还对放水的农民罚款。 而世博公司和ZF收费后把游客主要往老虎嘴带,因为老虎嘴梯田与村子分开较远,观看点极少,便于控制游客进行收费,而不带去坝达和多依树,因为坝达和多依树观看点太多太多 村寨与梯田混在一起,无法控制游客进行收费。当地农民说,国庆节时,几十交警把关,不放自驾车过去多依树,他们很气愤但是毫无办法。而恰恰多依树才是最美的,坝达其次,老虎嘴嘛一般般。当地农民收入就靠开旅馆,价不高40到

红河哈尼梯田情况介绍

红河哈尼梯田情况介绍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南部,有哈尼、彝、苗、瑶、傣、回、拉祜、布依、壮、汉十个世居民族和尚未识别族称的芒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自治州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这里是天然的民族博物馆,迷人的文化大观园,红河哈尼梯田是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有魅力的民族文化景观。 一、红河哈尼梯田简介 河哈尼梯田是分布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以哈尼族为代表的人民在一千多年的生产生活中,利用当地独特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 红河哈尼梯田历史悠久,文字史料记载的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明代大农学家徐光启将梯田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并留下了“世间田制多等夷,有田世外认命题”的著名诗篇。 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景观壮丽,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仅世界遗产申报地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就有19万亩梯田,集中连片最大的达上万亩,其中以多依树梯田、坝达梯田、麻栗寨梯田,勐品梯田、牛角寨梯田最为著名。这里水源丰富,空气湿润,雾气蒸腾,满谷的云雾漂浮不定,形成浩瀚的云海,时隐时现,将山谷和梯田装扮得含蓄生动,婀娜多姿,被誉为高原大海,空中水库。 连绵不断的成千上万层梯田,从山脚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之巅,近万亩的梯田宛如一片波海,泛着粼粼波光,景色十分壮观。镶嵌在陡坡上的梯田,远看如天落碧波,侧看以天梯凌空,俯瞰似大地版图,气势磅礴,秀丽多姿,独具风韵,美妙绝伦,把山梁深谷组成一幅变幻莫测的天然画卷。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共同构筑的良性农业生态是哈尼等各族人民利用当地特殊地理气候,变自然生态农业为农业生态的独特创造,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完美结合的范例,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哈尼梯田文化内涵深厚、独特,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以耕作梯田著称于世的哈尼族,其农耕生产生活过程中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发明了“木刻分水”法和“自然冲肥”法,公平、合理而又科学,保证每块梯田都得到充分的肥料和水量供给。

哈尼族梯田文化

浅谈哈尼族梯田文化 约莫四年前,曾有幸去过云南,尤记在西双版纳曾拜访过的一个村寨,僾伲寨,精致的服装,热情好客的性格,勤劳勇敢的作风,能歌善舞的天性,正如每一个少数民族所共有的。然而真正让我记住的这个民族—哈尼族的,却是那零次栉比的梯田,顺着山势的蜿蜒,重重叠叠,层层相连,蔚为壮观。 哈尼族(Hani minority),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江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称为阿卡族)。哈尼族是云南特有民族,现有人口1660932人,主要从事农业,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有十月年(扎勒特节)、六月年(苦扎扎)等节日。哈尼族人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的彝语分支。分哈雅、碧卡、豪白三种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种土语。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主要舞蹈有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蹈、罗作舞等。 据有关汉文史籍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古代的羌族原游牧于青藏高原。公元前384至前362年间,秦朝势力迅速扩张,进行大规模征服邻近部落的活动,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游牧群体受到攻击,流散迁徙,并出现若干羌人演变的名号。“和夷”就是古羌人南迁部族的一个分支,当他们定居于大渡河畔之后,为适应当地平坝及“百谷自生”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开始了农耕生活。“和夷”虽不尽指哈尼族先民,但无疑包括哈尼族先民在内。相传哈尼族的祖先,曾游牧于遥远的北方一个名叫“努玛阿美”的地方,尔后逐渐南迁,居住在“谷哈”和“轰阿”(指滇池、洱海沿岸)广大地区,与“昆明种人”相互交错杂居。后因遭异族侵扰,分两条路线往南迁徙:一条即早先“和夷”自川西南迁经滇池昆明一带,再经南迁至滇东南的六诏山区;一条自滇西北迁经大理湖滨平坝,然后分别南下到今哀牢山、无量山区的景东、景谷、镇沅、新平至石屏、建水、蒙自、开远,继而至元江、墨江、红河、元阳、绿春、江城及西双版纳等地。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耕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金属工具的出现和南方百越族群稻作农耕文化的影响,哈尼族的原始农业获得了较前更进一步的发展。哈尼族先民从游牧生活向农耕经济的转化,其根本原因在于适应生态环境的需要,以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使他们由干燥的西北高原迁入气候湿润,雨量丰沛的云南高原,大量吸收了南方原居民族稻作农耕文化优秀成分的必然结果。 哈尼族从迁居哀牢山区之后,即从隋唐时起,便正式揭开了真正意义上的梯田稻作农耕文化畜牧,与大自然协调相处。他们在原有丰富的生活实践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遵循生态环境及其变化规律,利用哀牢山区山高谷深的切割地貌和气候、植被立体分布的特点,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梯田稻作农耕文化生态循环系统。 哈尼族聚居的哀牢山区,由于受南面印度洋风和海拔高低悬殊的影响,在较为阴冷的高山和峡谷中,仍较多地保留着茂密的原始老林,四季云雾缭绕,降雨充足。同时从炎热河谷江河湖泊中蒸发升腾的水蒸气再次化为绵绵雾雨,终年不绝,在森林中汇成无数水潭和溪流。低山河谷江河湖泊中的水均源于此。这是天然的绿色水库,因此,哀牢山区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美称,成为哀牢山区哈尼梯田农业的可靠保障。他们营造梯田,多选择海拔在800米至1300米之间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抑郁水稻生长的缓坡地带,利用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因此营造的梯田层层大小不一,错落有致。在梯田之间修有羊肠小道,行走方便,易于耕作。

墨江县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绪言] 调查区:哀牢山中下段郁郁葱葱的林海中镶嵌着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就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太阳转身的地方——墨江。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距省会昆明340公里,是内地通往西南边疆的交通要冲。素有“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和“太阳转身的地方”之称。 目的:通过对墨江县现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分析, 结合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开发保护对策。 工作量:包括墨江地区与旅游资源相关的资料收集(文字、图片、影音、表格等)、数据处理、分析总结、报告文本材料的制作等。 调查人员: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08——温良梅 一、墨江县概况 1、地理位置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东部 , 地处东经101°08′~102°0′,北纬22°51′~23°59′, 北回归线与滇南哀牢相交处, 东及东南与红州红县、绿春县接壤, 南与江城县为邻, 西与宁洱县隔把边江相望, 西北与镇沅县连接,北及东北与玉溪市新平县、元江县交界。墨江距省会昆明市273 km, 距思茅163 km, 国道213 线和省道218 线( 楚江公路) 在县城交汇而过, 是昆曼大通道通往东南亚的交通要塞, 素有思( 茅)普( 洱) 门户之称。图1 为墨江县地理位置图。

2、历史沿革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曾名"恭顺"、"他郎"。在两汉、三国、唐南诏、南北朝时为益州郡、粱永郡和银生节度地。宋大理国时期,先后为 威楚府因远部和马龙辖地。元代属元江路马龙部。明代开始明代开始设治。嘉靖十二年(1533年),以他郎寨长官司地置恭顺州(州治在今碧溪乡)。清雍正十年(1732年),改设为他郎抚彝厅,置流官通判。乾隆、宣统时,先后改为普洱府和他郎厅。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改县,民国四年(1915年)改他郎县为墨江县。1949年1月7日墨江县城解放,1950年5月4日正式成立墨江县人民政府,1979年7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 3、人口民族 总人口36万,境内有哈尼、汉、彝、拉祜、布朗等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其中哈尼族人口22 万人, 占总人口的60.8%,被誉为“哈尼之乡”。 4、自然环境 墨江位于哀牢山中段主脉以西的土石山区。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山势陡峭,重岩迭嶂。主要河流有把边江、泗南江、阿墨江、他郎河、布竜河、坝干河、那卡河、杩木河,简称"三江五河",均属红河水系。 县城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素有"春城中的春城"之称,上万只飞燕长年驻足于县城,与人和谐相处,为县城增添了一道独特的景观,被誉为"万燕之城"。四季温和,常年光照充足,属亚热带气候类型,全年平均气温为18.3℃,全年降雨量平均为1338毫米。最高海拔2278米,最低海拔440米,温差大,是典型的立体气候。 5、墨江特产 墨江“麻脆” 墨江“麻脆”是一种独特的年货小食品,每逢春节前夕,墨江年货街上就出现制作成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的小东西,它不是纸片做的儿童玩具,而是一种精美的民间手工艺食品,即用油锅炸后膨胀起来的供食用的墨过“麻脆”,它的特点是脆酥香甜,黏而不腻。其做法是,选用上等糯米浸泡后拌以甘蔗汁蒸熟,兑进“麻脆药”(一种藤子根揉出的汁液),将其舀成粑粑,捞成薄片,剪折成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图案,涂绘上红颜色,晾干后穿成串出售。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

文章编号:1000-0585(2002)06-0733-09 收稿日期:2002-04-18;修订日期:2002-07-26 基金项目:云南师范大学校青年基金(2000)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角媛梅(1972-),女,云南马龙人,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景观生态、文化生态和民族生态等方 面的教学与研究。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 角媛梅1,2,程国栋1,肖笃宁1 (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 2.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092) 摘要:文化景观及其保护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演变,以及文化景观及其主要研究内容与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具体探讨了地处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地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概念、特征、结构和功能及其保护措施。 关 键 词:景观;文化景观;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景观保护 中图分类号:K901.6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景观的含义极其丰富,原意是“风景”,是景观美学的研究对象[1]。19世纪中叶,德国地理学家洪堡将“景观———某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引入地理学,后被德国和原苏联地理学家当作“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词使用至今[2]。1939年,德国生物地理学家Troll 把景观引入生态学,把景观看作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空间的总体和视觉所触及的一切整体”。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景观是指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3,4]。景观地理学在德国近代地理学中的兴起,使以重视人文景观及强烈的地理、地貌学为特色的景观研究成为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5,6]。受德国影响,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C.O.Sauer )也从地貌转入文化地理并对文化景观进行了研究。我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王恩涌等倡导并创建了中国文化地理与文化景观的研究[7,8]。文化景观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形成的景观。主要研究内容为文化景观的起源和变迁、景观感知和解释、文化景观组成及保护与规划等[9,10]。二战后,随环境问题的恶化,许多景观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由于文化景观是人类土地利用历史和遗迹的证据,可作为土地持续利用的活样板,并为人类提供享受美和愉快以及自然与文化多样性的机会;景观还是生物多样性的最后储藏所和绝对保护区的缓冲带。为此,景观保护受到重视,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规划和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来促进文化景观的持续发展成为文化景观研究的热点[11~16]。在中国,关于聚落和民居景观、乡村文化景观的类型及演化、文化景观结构的地域整合、城市和校园文化景观及其设计是当前文化景观的主要研究内容[17~20],有关梯田文化景观保护的研究比较缺乏。 第21卷 第6期 2002年11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PHICAL RESEARCH Vol.21,No.6Nov.,2002

旅游地理:哈尼人奇特的灌水梯田和农业生态系统

旅游地理:哈尼人奇特的灌水梯田和农业生态系统 在中国云南南部红河州有一个勤劳而又奇特的少数民族——哈尼族,他们常年居住在哀牢山的半山腰。千百年来,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改造着大自然,用辛勤的汗水依山开垦了几十万亩奇特的灌水水稻田,成为中国农耕作业的一大奇迹,哈尼人因此被称誉为“山的雕刻者”。 当你走进半山腰的哈尼村寨的时候,举目四望,村后高山上的茂密森林郁郁葱葱,村前的层层梯田环绕着座座大山,重重叠叠的田埂密如织网。从上望下去,一块块小稻田犹如一面面镜子,银光闪闪,十分壮观。 哈尼人的灌水梯田到底神奇在那里呢? 我们先从那里的水说起。 种水稻自然离不开水。在哈尼人的梯田里,水以十分奇特的方式贯穿于他们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中。高山森林孕育的溪流水被引入盘山而下的水沟,顺着水沟流入村寨,流入梯田,再以梯田为渠,流入下一块梯田,就这样缓缓流动,长流不息,最后汇入了谷底的江河湖泊。而后,水又在独特的立体气候作用下重新蒸腾为云雾,储藏于高山森林。哈尼人的梯田就是这样建在哀牢山南段红河和腾条江峡谷海拔300米至1900多米的大小山坡上。高山森林,半山村寨,低山梯田,完美地构成了哈尼人独特的生存空间和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再说施肥。“流水施肥”也是哈尼人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而独一无二的做法。在内地和平坝(平坦地段)地区,稻田灌满了水以后一定要就关田保水,以免所施肥料和稻谷用水流失。哈尼人则是利用高山流水循环施肥。首先是让来自深山老林的大量腐殖质和人畜粪便顺流而下,自然施肥;二是村中有一个大水塘,家家也有自己的小水塘,平常肥料都积存在这里,插秧时节搅拌池塘,肥水就顺沟而下,流入梯田,只要告诉别人家关闭水口,就可以用自家的小肥塘单独冲肥入田, 即所谓的人工“冲肥”。 哈尼人的年份也是以水稻的种植周期而定的。每年的二月份开始耕田并给梯田灌水,五月插秧,九月收割。大面积的梯田,丰厚的稻米,哈尼人从未尝到过饥荒的滋味。 哀牢山区独特的立体气候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作为生态系统,灌水梯田十分依赖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元阳县地处滇南横断山脉的支脉哀牢山的南段。在我国境内,大多数山脉都是东西走向,而横断山却是个例外,它从西北部插入云南,由支脉云岭继续向东南延伸,接近滇东南边陲的红河毗邻越南的一段就是哀牢山。就是这座不起眼的山脉,它将云南的气候切成两半。冬天,较弱的东北冷空气很难翻越哀牢山影响以西地区,因此,山的东部气温明显低于西部;夏天,哀牢山西部处于西南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降雨丰沛,而山的东部由于地形闭塞,干热少雨。如果从空中接近这座云雾蒸腾的神秘山脉,你会发现这里是不同气候的微缩景区。从最高处海拔3074.3米的西隆山,到最低处海拔仅76.4米的红河出境处河谷,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气候依次排列,形成变化多端的立体气候。 哈尼人为什么选择居住在半山区呢?他们认为半山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气候四季如春,冬暖夏凉。往上走,高山区森林密布、气候寒冷。山下气候潮湿,瘴疠流行,旧时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不宜人的生存,只有半山,既适合生存又适宜稻谷等庄稼的生长。所以,哈尼人从中国西北部迁入云南后,选择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的半山区居住。

哈尼族民俗风情

哈尼族民俗风情 1. 源流与分布 哈尼族在我国为云南特有民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共有人口142.49万人,绝大部分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中间的山岳地带,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绝大多数,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墨江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勐海县、景洪市、勐腊、新平等哀牢山境内的县份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此外国外有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纳西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 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和蛮”即专指哈尼族这一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乐山一带。唐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族有“卡多(卡惰)”、“窝尼”、“碧约(毕约)”、“白宏”、“叶车(奕车)”、“糯比”、“布孔”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从《尚书》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代到现代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哈尼族始终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名称——“和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作为统一名称。 哈尼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包括十余种土语,不能互相通话。过去哈尼族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2.民居民俗

哈尼族山寨一般建在朝阳、开阔、凉爽并有泉水的山梁或半山腰,往往依山势而建,每寨少则几户人家,多则几百户。村寨周围有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 云南红河大羊街乡哈尼村落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5年“选美中国”特辑列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古村落之一,是哈尼支系人的主要聚居地,被称为“叶车(奕车)之乡”。 哈尼族的住房风格较多地反映出农耕生活的特点,从建筑形式来看,包括茅草房、蘑菇房、封火楼、土掌房、千脚落地的干栏房、土司政权的衙署建筑、一正二厢三合院瓦房等几种类型。 蘑菇房:主要流行于滇南红河、元阳等地的哈尼族地区,是哈尼族传统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建筑样式。“蘑菇房”结构特别,具有良好的保温散热性能——冬暖夏凉,其设计与建筑融入了哈尼先人的勤劳与智慧,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 哈尼“蘑菇房”因其特别的结构形式,具有良好的保温散热性能——冬暖夏凉。哈尼族有“谁不会盖‘蘑菇房’谁就不是真正的哈尼”之说,显然他们视“蘑菇房”为一种骄傲。蘑菇房的屋顶为四个斜坡面,内部分三层:底层用来关马圈牛,堆放谷船、犁耙等农具;二(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中间楼板层是“蘑菇房”的主体部位,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做饭、休息、会客均在此层,正中央是长年烟火不断的长方形火塘。 干栏房:分布在西双版纳州的哈尼族支系爱尼人多居于高山深谷间,山寨远处有青山绿水衬托,近处有排列整齐的橡胶树林相伴,村里果木葱笼,禽畜兴旺。爱尼人像傣族一样居住“干栏”式的高脚竹楼,有“拥熬”和“拥戈”两种结构。“拥熬”是一种地棚式的简易建筑物,依坡而建,房屋比较低矮。“拥戈”是一种“干栏”式楼房,外观模样与傣家竹楼非常相似,底层用于圈养牲畜,堆放柴木及杂物,上层则被分为男性成员的居室“波罗坡”和女性成员的住室兼作厨房的“拥玛坡”两部分。另外还在“拥玛坡”附近建有几间子房“拥扎”供成年儿子居住,家中有几个成年儿子,就建有几间子房,合称为子母房。 3. 服饰民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