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中日法学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中日法学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中日法学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中日法学

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通过简述中日法学教育模式概况,审视两国法学教育模式的运行与演进,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知识传承、内外制度、动力机制三个方面作比较研究,探讨两国模式之异同,借鉴日本的有益经验,以促进我国法学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教育模式;比较

一、中日法学教育模式概观

(一)办学体制

中国目前法学教育体系最为复杂和混乱,多层次(从专科到博士)、多机构(从普通高校到法官学院、检察官学院、司法行政学院、电大、党校以及民办高校)、多渠道(正规的普通教育与非正规的成人教育并存)、多性质(公办与民办并存)、多导向(普通教育、专业学位教育、在职培训)[1]。

中国法学教育以公办高校为主,多种办学形式并存。民办高校为数不少,但无真正意义上的私立高校,大部分依附公立高校以二级学院形式存在。

日本法学教育体系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主要教育资源投入占主体地位的全日制本科生培养,教育机构与渠道主要集中在普通高校的正规教育。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衔接,法学院系负责素质教育,法科大学院连接国家司法研修所负责职业教育。官办大学、私立大学

二元体制并存,各有千秋,互成均势。

(二)管理体制

中国高校办学自主权不大,从招生、课程设置、培养方案都受到一定限制,管理机构庞杂,泛行政化。条件不足的高校唯有墨守成规,只求保住办学权,条件较好的高校则在现有体制内小修小补,无力作根本变革。

日本实行国家指导下的大学自治制度,高校的设置认可由国家依法掌握,大学设置标准和教育质量评价由民间机构负责[2]。各高校在学制、课程、招生方面享有很大的自主权,且管理机构简化,教授治校原则落到实处。

二、模式演进中的知识传承

知识通过社会内部不断的试错过程而务实演化,知识演化有赖于环境的稳定。人类知识的演化大部分不能归功于突发性的重大创新或革命,而应归功于广泛而渐进的适应性变革。知识分散并保留在千千万万人脑中,知识的传承需要环境的大体延续,有关法学的非可言传知识对制度环境要求则更高[3]。

中国近代法学教育肇始于清末,纵观近现代法学教育发展史,可谓三部曲:清末民初大泛滥,建国初期大萧条,改革开放大跃进。清末民初法学教育泛滥,质量低下,后经民国整顿,形成官办公校、优质私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各校应时而变,先后学习风格迥异的大陆法系(尤以学习日本为甚)、英美法系的教育模式,一时出现了“南东吴,北朝阳”的私立法科名校。建国初期,全面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改

造、清除旧司法人员重建司法队伍,引进苏联模式,又经院系调整,以政法教育代替法学教育,直至以政治运动取代政法教育[4],中国一度进入法律虚无时代。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改革开放后法学教育大跃进犹如民初大泛滥:公立高校大上快上法学专业,知识基础几乎一穷二白,私立高校几经涤荡,肢解消失殆尽,大学自治精神难以复归。知识赖以传承的制度环境不复存在,头脑中内含法学知识的法律人被扫地出门,法律职业共同体无从形成,有关法学教育的非可言传知识从此断绝。法学一跃为“显学”却割裂历史、缺失灵魂。

日本法学教育模式历经缓慢演进。日本私立法教育源远流长,其不但引发近代教育的产生而且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始终扮演重要角色:私立法校既是自由民权运动的载体,饱含强烈的在野精神,又是日本法治近代化的重要推动力,引领时代潮流[5]。日本私学甫一开始便有强烈的独立性、民间性、自治性的品格与灵魂,虽经政府政策统合,屡次整备,但未经大起大落故能顽强生存,独立精神弦歌不绝,知识基因得以延续传承。日本早先的私立法律学校发展成今天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如明治法律学校为明治大学前身、东京专门学校为早稻田大学前身,英吉利法律学校为中央大学前身),其学习、整合、继受外国法的传统一直未曾中断,对西方法学教育模式兼收并蓄,既引进英美的学徒制,又吸收了欧陆的合理主义理论教育方式[6],形成法学争鸣。

日本法律共同体亦在不断变迁中逐步形成。既有启蒙思想家、在野的自由民权者举办私校,又有在职法务官僚举办官学,两大阵地交

相传播法律思想与精神,法律知识得以扩散、传承。

三、模式运行中的内外制度

内在制度是群体内随经验演化的规则,外在制度是外在设计出来并依靠政治行动自上而下强加于社会的规则。制度一般都包含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内在制度的惩罚一般是分权化的、自发的社会反馈,而外在制度的执行一般通过正式的、有组织的机制[3]。实践中,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灵活转换,外部制度能为内部制度演化提供保护与支持职能。

中国外部制度设计者对法学教育模式的设计主观性强,长官意识浓烈,而国家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因专家委员临时性、分散性、从属性故而影响有限。当局设计的制度追求广覆盖大一统,从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招生模式都整齐划一,导致千校一面甚至千生一面,完全忽略大学分层带来教育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多元化以及国家和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多方面、分层次、多功能[7]。又因缺失正式的、有组织的惩罚,外部制度得不到有力执行。尤为严重的是,上层管理者无法关注到基层有益的内在制度,不能将其及时转化为可推广的外在制度,加之外部制度供给缺位,不能很好地保护、培育、支持、补充内在制度。

中国内部制度因历史断层频繁,外部制度保持压制态势,长期缺乏渐进演化的环境,内部制度一直未能成型。各高校竭力迎合上层统一设置的条条框框,未办法学专业者冲刺最低门槛,谋求办学权,已办者瞄准官方评估最低标准,但求合格过关。各高校法学专业坐享人

口红利,暂无招生压力,跑马圈地,无需竞争,相互间也未构筑学习、竞争机制。加之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长期分离,司法实务界与法学教育界各自为政,现实法制与理论研究缺乏相互交流与促进[8]。法学教育界行业自律、自治制度及第三方约束机制无从形成。

日本外部制度一直比较宽松。1879年明治政府《教育令》实行教育行政权地方自治,自由主义政策使私立法学教育得以建立并壮大发展。即使政府统合将其纳入国家体制内,仍以财政、政策手段引导为主,不唯强制。至1918《大学令》实行国立、私立大学平等政策,二战后经美国的全面改造,在确立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法制体系同时,保留了私法领域内的日本法律传统,日本的法学教育体系一直未受根本性的外部制度冲击。

日本法学教育传统不断发展演变,主管当局也不苛求规范化、统一化,内部制度得以多向度演化,形成培养目标、学生特质、学校传统三大差异。第一,各大学基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定位和思考,纷纷开展差异化发展策略,重于培养法曹者有之,重于培养政府官僚者亦有之。第二,日本法科大学生在选修课程方面远比中国更为丰富和自由,造就了其迥异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法科大学生是自己塑造自己[9]。第三,高校间差异源远流长,历史积淀形成的独特传统已深入学校体制、师生内心,坚持和维护传统差异的观念根深蒂固,且有内在制度予以保证。

坚持差异与传统须经得起竞争,日本温和宽缓的内外政策也蕴涵效仿与竞争机制,其逐渐演化成行业自律、自治制度——正式化内在

规则(formalised interal rules),即教育共同体内在地创造大量制度,由第三方以有组织的方式在中间执行。目前日本法学界有几大法科学院认证评估机构,其中日辩联法务研究财团和大学标准协会较有影响,第三方机构对法科学院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师资数量与能力、考试状况、成绩评定等作出评估,结果客观公正,一批质量不合格、甚至不符合设置标准的大学法学院名单向社会毫不隐讳公布,促其整改甚至迫其退出[10]。日本私学双雄之一的庆应义塾大学也曾被评定为整改措施很不充分,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责令其重新整改。

四、模式改良中的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源于爱、强制或自我利益。爱在小型群体的激励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但不适于现代社会的大众化法学教育。依赖强制的动力机制具有重大缺陷,即主管者往往不具备管理所有教育资源所必需的知识,而受强制的办学者有可能在不受惩罚的时候尽量敷衍塞责。只有诉诸自我利益和依赖自愿行动的激励机制才能达致教育绩效持续改进的理想后果[3]。

(一)准入制度

中国举办法学教育门槛低,“有条件就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主管部门对师资、图书等办学条件未设定强制性的、明确具体的要求,因而无法遏制一哄而上的办学冲动。办学一旦获批则一劳永逸,无退出制度、惩罚制度相配套。准入门槛低必然引发招生门槛低,最终影响法学教育质量。日本入学门槛较高,法学教育倾向精英化,法学院录取指标少,分数高,法科大学院入学需要参加独立行政法人

大学入学考试中心(DNC)或日辩联法务研究财团(JLF)举办的入学适应性考试,淘汰率较高[11]。此外日本有强制退出机制。

(二)评估制度

中国式评估具有官方性、静态性、书面性,评估结果公布范围狭小且公信力不高,又缺乏威慑机制配套。日本一般采取独立的第三方动态化评估,评估结果广为公布,与高校的办学、招生、就业直接挂钩,能深刻影响高校的生存发展[12]。至今为止,共有三家第三方评估机构对2004年春开办的68所法科学院进行评估,结果共有22所被评为不合格,不合格率竟然高达1/3,对日本法学教育界触动极大。

(三)就业、司考与教育反馈制度

中国强调法学专业“万金油”式普适性,不求专业对口,导致就业结构畸形,就业质量低下,就业率连年稳居倒数第一,却毫不影响招生规模连年扩大与报考热高烧不退,一言以蔽之,就业倒逼机制尚未奏效。日本就业强调对口性、专业性,就业水平与法学教育水平形成紧密的联动反馈机制,各大学为追求自我利益自然注重提高教学质量以改善就业。中国法科生司考一次性通过率低,教育界以集中力量发展素质教育为托辞,法学教育质量似乎与司考结果无直接联系。日本则定期公布各校司考通过率供考生参考,各法学院系自然大为重视司考排名,外部施压很快转化为积极的自愿行动。

(四)司法改革动力

法学教育与一国的司法改革甚至政治权利的配置相联系。日本法学教育作为司法改革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调动了国家的政治资

源并进行了充分的社会动员,法学教育和人才养成制度改革推力强大。而中国受制于司法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13],至今未能从整体上规划出法学教育发展战略,根本动力十分不足。

五、启示与借鉴

日本的法学教育曾是世界法学教育的成功典范之一,其许多经验值得正渐入困境、亟须改革的中国法学教育深刻学习。

第一,大力发展私学。日本私立法学教育促进其整个教育体系的近现代化进程。其一,私学教育坚持自由、独立精神,传播权利意识,利于培育一种在野精神,而此种精神正是当今中国最为缺乏;其二,利于培养竞争环境,给予公立教育外部压力;其三,有利于缓解教育投资不足。

第二,重视制度环境的稳定,改善外部制度供给。知识传承存在深刻的路径依赖,大破大立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法学教育需进一步改善外部制度,如全面扩大大学自主权,在招生考试、课程设置等方面适时松绑,综合运用财政倾斜、政策优惠等手段引导特色办学,同时加强外部制度供给以支持内部制度生成,如,应制定法学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以及进行整合资源、控制规模,实施强制退出机制。

第三,重视内部制度的培育。亚当斯密强调一个社会的制度框架必须以演化的内在制度为基础。已经证明,通常由政府设计和实施的制度,多数在原则上也能靠内在的非正式制度来发展和执行。外在制度通常作为必要的强制性后盾服务于社会的内在制度。如果试图用外

在制度来取代一个社会的所有内在制度,就会出现问题[3]。中国应着力培育内部制度,发展法学教育行业的自律、自治精神,支持法学教育养成充满伦理、道德、责任的品格。

第四,发展竞争动力机制。基本清一色的公立大学至今难有竞争对手,导致学术机构官僚化、资源巨大浪费和教育水平普遍下降现象愈演愈烈。竞争所致的优胜劣汰是法学教育走出困境最为经济、最为便捷的途径,优胜劣汰机制必须依靠确实充分的信息披露[4],建立高度透明的第三方法学教育评价系统迫在眉睫,诸如法学院系综合实力、一次就业率排名、司考通过率排名应一体公之于众。

参考文献:

[1]符启林.中国法学教育的过去、现状与未来[J].太平洋学报,2007,(6).

[2]马卫华,王艳娥.中日法学教育体制之比较[J].中国电力教育,2004,(4).

[3][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方流芳.中国法学教育观察[J].比较法研究,1996,(2).

[5]于敏,丁相顺.私立法学教育与日本法制近代化的历史考察[J].法学家,2003,(5).

[6]陈根发.日本法学教育的探索与困境[N].法制日报,2009-12-15.

[7]朱立恒.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J].法学杂志,2008,

(1).

[8]霍宪丹.法学教育的历史使命与重新定位[J].政法论坛,2004,(7).

[9]杨为乔.日本法学教育杂谈[ER/OL].https://www.360docs.net/doc/e79423500.html,/jiuban

/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997,2010—11—12.

[10]龚刃韧.关于法学教育的比较观察[J].北大法律评论,2001,(4).

[11]丁相顺.比较法视野下的东亚人才养成制度改革[J].法学家,2009,(6).

[12][日]铃木贤.走到十字路口的日本法科大学院制度[J].法学家,2009,(6).

[13]戴龙.中国法学教育方式及其路径选择[J].高教探索,2009,(2).

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历程、方法论和研究纲领

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最令人激动的领域,并被视为哥白尼式的革命。新制度经济学的革命使经济学的潮流从政策建议转向了经济解释,这种转变引起了对经济现象的重新认识和对研究目的的重新确认以及对效率含义的重新评价。由于关注范围的广阔和文献的庞杂,更主要的是由于其内部不同流派之间的差别和异议,新制度经济学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明确统一的范式。因而适时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从总体上把握新制度经济学的思想脉络和发展方向,成为一项迫切而有价值的工作。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当回顾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时,我们必须将视角推向历史的纵深。 1.制度主义的先驱 制度经济学的先驱可以追溯到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包括大卫?休谟、亚当?弗格森和亚当?斯密(柯武刚和史漫飞,2002:39-40)。他们揭示出了运行中的经济,或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制度基础及其演化的性质。而涂尔干和孔德的社会学传统也是制度研究的重要起源(汪丁丁,2002:200-201)。特别是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的通则》中将社会学定义为关于制度、制度发生和制度职能的科学,并给出了制度学的研究方法。孔德则保持了与经济学的密切联系,并通过英格拉姆等英国历史主义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埃克伦德和赫伯特,2001:343-344)。 理查德?琼斯在1833年的一篇演讲被霍奇森认为是制度主义方法论的源头(霍奇森,1984)。琼斯认为,如果经济学家认为可以从一个很小的一般假设集合出发,推导出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原理,他们就是自欺欺人,而以这种方式得出的一般原理也缺乏一般性。因此,经济学家不应通过抽象和演绎获得结论,他们必须“看和观察”(Look and See),把他们的研究建立在最广泛的历史和统计研究上。 对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全面批判始于德国历史学派。老的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威廉?罗雪尔反对将经济学作为狭隘定义和抽象演绎的政治经济学,而应与其他社会科学尤其是法理学紧密联系,但其原理并不具有广泛的普遍性,而仅仅适用于特定的时期和地点。作为青年德国历史学派的领袖,施莫勒用历史和人类文化学的方法处理各种主题,拒绝推理的作用,仅仅坚持在无限的历史变动中的客观和记录下来的东西。熊彼特将施莫勒视为美国制度主义之父。由于无法提供指导和限制人类日活动的原理,历史主义是一口无泉之井(埃克伦德和赫伯特,2001:211)。 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历程、方法论和研究纲领 欧阳日辉 徐光东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不容忽视和令人激动的领域,但新制度经济学内部没 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范式。新制度经济学在坚持正统的新古典理论硬核的同时,不断修正新古典 理论的保护带。由于制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新制度经济学的进步需要方法论上的多元论,或者说 对各种方法论的兼收并蓄。新制度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在奥地利经济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充 分整合现有各个流派制度分析的资源,将被新古典抽象掉的不确定性、无知、错误预期和法律与制 度框架还原到现实中,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关键词:制度;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 Key Words: Institution;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Methodology 作者简介欧阳日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徐光东,国家发改委 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江西财经大学新制度经济学试卷二教学内容

试卷1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人格化交易:从本质上讲是将经济活动范围限制在熟人圈里,进行重复的面对面交易。 2.科斯第二定理:“一旦考虑到进行市场交易的成本,……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 3.中心签约人:是指企业所集中的要素各项交易契约中,在所有的要素交易契约中都出现的契约人。 4.“敲竹杠”问题,就是当人们一旦做出专用性资本关系投资后,担心事后重新谈判被迫接受不利于自己的契约条款或担心由于他人的行为使他的投资贬值。 5.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快速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以下不属于这一时代背景的因素是()B.西方国家的两次企业合并浪潮 2.一国(或地区)总交易费用等于() A.政治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市场型交易费用 3.某化工厂将其有毒废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到河流中从而造成对他人的损害,这种外部性是()。B.公共外部性 4.“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制度安排本身是有成本的。至于选择何种制度安排取决于制度生产的成本与由此带来的收益的比较。”这是() D.科斯第三定理 5.在委托代理理论中,交易双方在交易协定签订后,其中一方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有目的地损害另一方的利益而增加自己的利益的行为被称为()D.道德风险6.根据威廉姆森的交易与契约和治理结构匹配的理论,对于经常进行的通用资产的交易,与之最匹配的治理结构是()A.市场治理 7.在科斯看来,企业契约至少具有三种不同于市场契约的新特点,但不属于的是()D.市场契约是新古典契约,而企业契约是关系型契约。 8.根据团队生产的定义及理论,下面哪种情况是团队生产() C.一个老板雇佣若干工人生产皮鞋的工厂 9.制度最核心的功能是()A.提供激励与约束 10.在诺思看来,国家统一掌握暴力进行制度提供的好处主要是()A.克服搭便车和带来规模收益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简要说明理由。每题4分,共12分) 1.在交易费用为零的世界,产权的不同界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对资源配置产生影响。 2.对契约不完全的主要原因,交易费用经济学将其归结为关键变量的不可证实性,新产权学派则将其归结为有限理性。

教育研究方法之案例分析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之——案例分析法 成都市金兴北路小学彭碧柳一、什么是案例分析法 (一)案例的含义 什么是案例呢?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什么是教育案例分析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之一。它是对有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特征和意义的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具有启发性的典型性事件开展研究和分析,从中激起反思,揭示规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也是具体行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美国的教育学者)理查特(Richert,A.E)说:“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 托尔说:“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景的记录;它一般是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景之前,首先将其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 教学教育案例是一个富有深刻道理的实际故事,这个故事有背景、有冲突、有问题、有活动形式和结果;是师生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经过曲折多样的教学过程而取得显著效果及经验教训的一种发人深思的教育教学实例。 (二)案例的特征

1.典型性。讲述的是一个故事、事例,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叙述要具体、特殊,反映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同时,这些活动与过程能够体现教育的内在规律,体现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它既可以是成功的范例,也可以是“尚未成功”的典型情景。 2.研究性。指教育教学案例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借鉴作用和理论探讨的价值,可以正面获得经验或反面获得教训,能提炼出某些理论或观点。 3.启发性。指教育教学案例本身生动有趣,能提出问题,能引发思考,能产生观念上的不平衡。 教育教学案例可以是一个片断、一个情节,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事件或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案例实际上就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自我叙述,叙述自己的教育活动方式,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其丰富感人的材料和富于动态的描述必定给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生命和血肉,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生动的注解。它不一定非要做到像研究工作那么“严谨”,但其形式要简洁,主题要明确、集中。 二、为什么要写教育案例 1、促进理论内化 案例是理论的故乡。针对困惑,我们教师可以选取典型事例写成案例,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理论,有效地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可以避免为应付培训而被动学习理论的学习方式,使

浅谈中日教育差异对比

浅谈中日教育差异对比 11汉本2班 1117060117 黄文力 【摘要】俄国人梅契尼科夫在经过长年客居欧美的生活后,于1874年来日本教授外语,后来写有《回忆明治维新》。他在书中写到,日本的苦力、女佣、马夫等社会底层人民 也常常拿着书看,尽管那些小册子多是通俗小说,但这样高的识字率还是令他吃惊。和西方 国家的经验相比,他不吝称之为“异常”。现代的教育水平更是得到了世界的肯定。反观我们 的教育发展状况,为什么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两国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异?下面我想通过两国的 教育政策理念和教育目的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日;教育;差异 教育是决定一个现代国家和民族发展水平的最根本原因之一,这一点相信已经得到 了历史的证明。日本曾经向中国学习语言和文化,并把中国语言和文化引入到了日本本土,日本的每一样东西,每一种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上的日本曾经毫无保留地学习和沿用了中国的语言和习俗,又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然而同属于一个文化圈的两国现在教育水平确是差异明显。今天的中国人中,成人识字率才81.5%,文盲半文盲人数约占人口15%以上,离教育现代化的起限相差8.5%;大学毛入学率为5%,离教育现代化起限30 %相差25%。相比之下,日本不愧重视教育的美名。日本早已达到了100%的小学教育和100% 的初中教育;大学毛入学率为40.3%,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8%;成人识字率近100%。忽略历史的原因造成我们两国差异外,现今,处于和平发展的两国为什么差异还是那么大?中国人一向自认为最重视教育,并一再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中国父母也的确是对孩子不惜一切,可是由于国家教育经费缺乏,由于普通教育制度缺陷,以及迎合我们现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经济发展应向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的几点借鉴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经济发展应向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的几点借鉴研究 作者:刘文轩 院校: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学专业培养具杯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摘要:通过分析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改革概况,审视我国经济发展现况,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借鉴新加坡的有益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经济发展;借鉴 一、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概观 (一)新加坡现况 新加坡为东南亚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转站,世界电子产品重要制造中心和第三大炼油中心,2004年国民生产总值达910亿美元,人均GDP22670美元。新加坡的总面积只有682.7平方公里,不足北京市面积的1/6,总人口约400万,不足北京市人口1/4。 (二)新加坡经济的发展道路 新加坡政府在独立后的经济发展中,贯穿和实行了以下经济运行管理模式及理念:不折不扣地实施市场经济体制并与世界经济挂钩;努力营造廉洁的政府运作

环境;实行论功行赏制度;实行劳—资—政三方合作;牢固不破的公积金制度。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同西方接轨。首先,新加坡政府为解决国内就业,在实施工业化进程中,始终力求使自己的工业产品面向美、欧、日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实行西方的工业标准,并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在金融、运输等服务行业采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同或近似的作法。 二、建立高效廉洁高效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新加坡采取一套较为合理的公务员激励制度,对犯有贪污行为的公务人员则施以重刑,从而建立了一个廉洁奉公的政府运行机制。 三、群众路线。提倡全体新加坡公民就经济发展问题向政府献计献策(特别是在独立初期),对具有重大贡献的提案,政府予以重奖。 四、妥善处理劳资纠纷。公民对政府政策不满而发生罢工罢市等是令西方国家政府较为头痛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大敌。新加坡政府为妥善解决此类问题,建立了一套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政府主导型的劳—资—政合作协调体制。其中典型的实例就是把全国大大小小的工会统一成一个“新加坡职工总会”,简称“职总”。把全国绝大部分工薪阶层都吸纳为会员。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将政府政策向其会员进行宣传,求得理解,涉及工人利益问题,统一向全国资方代表-新加坡雇主联合会进行交涉。新加坡职总秘书长由政府不管部部长担任,从而确定了政府与工会之间较为牢固的合作关系。 五、建立公积金制度。为妥善解决公民住房、看病等关系社会稳定的基本问题,新加坡政府建立了一套强制性的公积金制度,即任何企业在员工的薪金中,必须按照政府规定的公积金提取比率为员工配发公积金并将其存入员工固定的公积 金户头。如,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新加坡政府规定,雇主发给员工薪金时,要按照其薪金标准的20%由雇主配发公积金,连同扣除该员工薪金的20%一道(即员工薪金40%的金额),存入该员工公积金户头。该员工可按照有关规定,在购房和看病以及子女教育等开支时使用公积金款项。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基本保障了新加坡公民基本生活水准。对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制度经济学重点总结

1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问题。 2马克思的制度分析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马克思注重制度分析并吧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变量。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对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3制度分析的三种方法:①科斯,诺思的交易成本方法②布坎南托利森,塔洛克的寻租方法③奥尔森的分利集团方法。 4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①科斯指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来研究人。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人类历史上制度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双重动机均衡的结果。②第二个假定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即有限理性。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由于参加者很多,同一项交易很少重复进行,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人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有限的,人不肯能无所不知。③威廉姆森把理性分为三个层析一是强理性,即预期收益最大化,二是弱理性,即有组织的理性,三是中等理性,介于以上二者之间。 5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一是人的因素:①有限理性②机会主义。二是与特定有关的交易因素:①资产专用性②交易的不确定性③交易频率。三是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指潜在的交易对手的数量。 6总量交易与每笔交易的交易费用的变化趋势: 7产权的功能:产权不是一项权利,而是一组权利,产权并不意味着享有者可以为所欲为,他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驶其权利,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各项交易实质上都是产权交易。①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②激励和约束③资源配置 8科斯定理:①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初始权利如何配置,自由交易都会达到资源的最有利状态②在正常交易费用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同效率③在正常交易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成本,改进经济效率。 9企业制度的三种组织行形式:①业主制。②合伙制。③现代公司制 10现代企业的产权结构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①现代公司的产权结构:股份公司不同于业主制和合伙制的最主要差异在两方面一是所有权归属是典型的集体所有,即股权(所有权)结构分散化二是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②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1股份公司通常存在两个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之间,以及三种不同的角色承担风险的所有者,发挥战略决策作用的董事会,执行和承担经营管理的总经理及高级管理层。2股份公司中经营者与所有者目标分离问题解决:两种途径①激励(年薪制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度,管理层收购)②约束-公司治理(内部通过设计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将形成相互配合,协调制衡的机制。外部: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 11公用地悲剧:公共资源的自由使用会毁灭所有的公共资源。实质上是产权界定不清情况下每个人都想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出现的集体悲剧 12寻租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一是把企业家引导到非生产性活动中,从而大大降低了一国科技竞争力二是产生了寻租成本,导致社会资源的无谓损失。(寻租社会成本;①为获取和保持垄断权,寻租者所进行的努力和支持,即这些企业和个人向政府开展各种各种游说活动的支持费用,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②政治创租所需的费用,即政府官员为获得潜在垄断者的支出或对这种支出所作反应的努力。③寻租造成的垄断和资源配置的扭曲,也是种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三是把社会精英集中到非生产性活动中,大大降低了一国未来的竞争实力 13为什么少数人的利益集团一般处于有利地位:大集团由于成本难以分担,个人贡献难以监察而造成的普遍搭便车行为阻止了集体行动的实现。小集团容易实现集体行动,一是成员数量少,相互之间易于监督,而且个人的行动对实现集体收益影响明显,有利于克服搭便车的行为。二是因为成员人数少,联系机密,社会激励与社会压力能有效控制搭便车行为,三是成员人数少,较之实现的集团总利益,集团的总成本更小,个人在集团收益所占的份额可能大到足以弥补由他个人提供全部集体收益所付出的成本,从而激

《新制度经济学》考试复习大纲

《新制度经济学》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导论 1.新制度经济学的三个假定:①人的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②有限理性,人是想把事情做到最好,但人的智力确实有种有限的稀缺资源;③第三个假定是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即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2.新制度经济学主要研究一下问题:(1)制度的构成和制度的起源;(2)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包括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3)制度、产权与国家理论;(4)制度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自科斯以后,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里,到处可以看到制度、交易成本和经济成果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交易费用 3.交易费用的概念:交易费用被认为是使用价格机制的代价。为了执行一项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和谁交易、告诉人们自己愿意交易以及交易条件是什么,要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拟定契约、实施监督以保证契约的条约得以履行,在成功地进行一项交易之前,要花代价做这些事前的工作,这就是交易费用。 4.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交易费用的存在取决于三个因素,受到限制的理性思考、机会主义以及资产专用性。 5.交易费用分为两类:一是由制度或体制的差异引起的交易费用。一是由测量商品或劳务的标准及技术变化引起的交易费用。

6.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观点:(1)市场和企业是相互替代而不是相同的交易机制,因而企业可以代替市场实现交易。(2)企业取代市场实现交易有可能减少交易的费用。(3)市场交易费用的存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4)企业在内化市场交易的同时产生额外管理费用。(5)现代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交易费用的存在及企业节省交易费用的努力是资本主义企业结构演变的惟一动力。 第三章:产权 7.产权的定义:产权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决定了每个人相对于物时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他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 8.产权的分类:从产权的形式上来看,主要有共有制和私有制之分。9.产权的特征:(1)产权的完备性与残缺性;(2)产权的排他性与非排他性;(3)产权的明晰性与模糊性;(4)产权的实物性与价值性;(5)产权的可分割性、可分离性与可转让性;(6)产权的延续性与稳定性。10.科斯定理的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初始权利如何配臵,自由交易都会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状态,这也被称为“科斯中性定理”;第二个层次,在正常交易费用的情况下,法律在决定资源如何利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被称之为“科斯定理”。 第四章:制度

幼儿园课题案例研究基本方法

幼儿园课题案例研究基本方法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法1.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2.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1)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2)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3)确定观察对象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4)制定观察计划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5)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获得观察

比较中日教育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从唐代起,两国就进行了频繁的文化、政治、经济及教育方面的交流。两国同属东亚地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两国人民在肤色、长相、穿着打扮及生活习惯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就导致了两国在教育上的许多相似之处。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中日两国的教育在许多方面又是有区别的。这是由于两国的国情不同、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不同、两国的教育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造成的。因此,中日两国教育上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本着尊重事实、取长补短和学习借鉴的原则,我们对两国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求获得启示. China and Japan are separated by the sea, but not far away. From the Tang Dynasty, the two countries conducted frequent exchanges in the aspect of culture, politics, economic and education.China and Japan both belong to the East Asian region, influenced by Confucian culture deeply. The peoples of the two countries have much in common, such as the skin color, appearance, dress and habits, which lead to that the two countries share many similarities in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we believe that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s differrent in many ways. Because of different national conditions, different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systems,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re differrent. Thu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education are vitable. Stick to the principles of respect for the facts,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learn from the principles of our education, we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order to obtain enlightenment. 比较中日教育,中国教育受儒家思想教育目标——“成仁”的影响,从幼儿园开始就带有全面发展孩子德智体美劳的目标,虽然平时也教授生活中基本礼仪,但是更加注重书本知识的习得,“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笨鸟先飞”仍然存在于很多中国家长的理念中。而在日本,让孩子学会生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更致力教育孩子基本礼仪与人际关系。比如,有很多幼儿园就要求孩子带到学校的包必须由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缝制,孩子中午吃的便当由妈妈准备,从而加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与重视。 Compared with Japanese education, China education is effectly influenced by Confucian education goals. From kindergarten, the way to develop children is in the goal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 parents also teach basic etiquette of life, they may pay more emphasis on book knowledge.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master, round trip" still exists in many Chinese parents' philosophy. In Japan, learning how to live is the core of education, schools have committed to educate their children basic etiquett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For example, there are many requirements for kindergarten children.The school package must be handmade by the mother and the lunch must be prepared by the mother, thereby strengthening parental care and attention.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会计舞弊分析

2012年第·3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28期 M ar2012 [摘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如果仅仅关注会计程序和方法等技术层面,难以取得显著的成效,必须要有合理的制度安排作保障。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会计舞弊,产权不明晰、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利 益冲突以及会计法规体系不完善是导致会计舞弊的主要原因,因此从相关制度入手,才能找到 治理会计舞弊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会计舞弊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3-0090-02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会计舞弊分析 郑晓琳 (山西大学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会计舞弊不仅损害了股东、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 者的利益,而且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而导致会计舞弊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制度因素。该文从制度经济学这个角度对会计舞弊的动因进行分析,为会计舞弊的治理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一、产权理论视角下会计舞弊成因分析 产权是人们对财产的所有权以及基于所有权而引发的对财产的各种处置权利的总称。产权是一组权利,总是以复数形式出现,并且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清晰地界定产权,有利于保障不同产权主体的利益,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一)企业产权界定不明晰首先导致外部监管失效,进而引发会计舞弊行为。产权不明晰不仅是我国企业制度变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更是会计舞弊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处于企业制度变革期,企业产权归属关系界定不清楚,导致企业会计舞弊的受害对象不明确,因而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会计舞弊现象普遍存在。在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明晰现象尤为突出。 (二)会计信息产权不明晰导致会计信息的外部性。杜兴强认为,会计信息产权是“利益相关者所共同接受的由会计信息的存在(供给和使用)引起的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的行为准则”。会计信息呈现出显著的外部性,即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需求者(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利益产生影响。由于会计信息外部性的存在,降低了社会总效用,破坏了市场应有的效率,违背了成本效益原则,这些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明晰和界定会计信息产权,旨在抑制会计信息的外部性,优化信息资源配置,使会计信息的供求效率得到改善。 二、委托代理理论与会计舞弊 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是由于现代企业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者努力程度等与企业有关的信息,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分布,前者在信息占有上处于劣势,被称为“委托人”,后者拥有信息优势,被称为“代理人”。 (一)导致会计舞弊的内在动因是因为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目标不一致。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都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他们的效用目标不完全一致:委托人追求资本增值和资本收益最大化,而代理人除了寻求以货币衡量的报酬以外,还追求一些非货币性因素以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如要求增加休闲时间等。利益的冲突、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代理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增进自身效用而危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从而为会计信息舞弊提供可能性。 (二)导致会计舞弊的直接诱因是信息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备性。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有两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往往会通过签订一些契约来约束和激励代理人的行为,比如签订报酬契约,使其促使代理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对委托人利益有利的行动。 三、会计法规体系不完善 会计法规是规范和指导各种经济实体会计行为的重要依据。由于会计法规制定的滞后性,会计法规制定者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以及会计法规之间的不协调等原因,会计法规对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划分不清晰或者不合理将会使管理层进行会计舞弊有可乘之机。另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留给企业管理层一定会计处理选择权,其目的在于使管理层能够根据公司的经营情况和经营环境,对会计政策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是,这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环境作保证,否则会计斟酌处理权就成为管理层进行会计舞弊的一种重要手段。 四、会计舞弊的治理对策及建议 (一)明晰国有产权制度 清晰界定财产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做到界限清晰、权责明确。关于上市公司国有股股东缺位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使之从政府部门中独立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有企业出资人到位,在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下,防止内部人控制。 90··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期末课程论文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姓名:郭兆凯 学号:20125587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试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制度的构成、运行和演化,通过探究,去发现制度是如何影响经济运行活动,新制度经济学摒弃了传统的假设,即制度是外生,进而强调制度重要性。本文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四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发源于罗纳德·科斯(Ronald·Cosas)的两篇巨著,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和1960年的《社会成本问题》,之后在哈耶克、布坎南、斯蒂格利茨等人的努力下发扬光大,逐步形成了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完整理论体系。 二、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 1.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的定义是什么?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对此并无统一的说法。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使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德姆塞斯把交易费用定义为“交换所有权的成本”。阿罗则把交易费用说成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威廉姆斯把交易费用分为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诺斯将交易费用定义为“规定和实施构成交易基础的契约的成本因而包含了那些经济从贸易中获取的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所有成本。”而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是在“鲁滨逊”经济中不存在的所有成本。 深入分析交易费用的产生原因和决定因素是交易费用理论的核心问题,对此,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和诺斯都做过分析。 威廉姆斯认为发生在市场间和企业内的资源转移意义上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两种,即合约签订之前的“事前”交易费用和签订合同的之后的“事后”交易费用。关于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威廉姆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是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 诺斯是从广义上理解交易费用的。即是说,在他看来,交易费用主要由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以及政治型交易费用。而针对市场型的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诺斯是从商品的多维属性和特征、信息不对称与人的机会主义动机、交易的人格化特征等来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两位学者对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认识不尽相同,可以说,这里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不一致,他们的分析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有助于人们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和决定因素。 2.企业理论 一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通常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理论基石,主要是这篇论文解释了关于企业的起源以及最终决定企业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他的企业理论着重点是把企业当做是一种资源配置。对于企业组织出现和存在的原因是什么?科斯给出的解释是:“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生产

新制度经济学_知识点复习题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 概念: 制度(诺思):包括人类设计出来的用以型塑人们相互交往的所有约束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 正式规则(制度):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规则,它是指人们(主要是政府、国家或统治者)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正式制度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它们是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确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非正式规则(制度): ;非正式制度也叫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重要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 放弃完全信息假设、完全理性假设和确定性,继承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和均衡分析。新制度经济学修改了新古典理论生产函数,把制度作为影响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章 概念: 理性: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阈里,理性就是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通过成本—收益的边际分析,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其所面临的所有机会和手段进行最优化选择。 有限理性: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 重要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有哪些? (1)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 (2)有限理性 (3)机会主义倾向 如何理解制度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1)制度塑造个人,能扩展人的有限理性 (2)个人塑造制度,人性的演变影响着制度变迁的方向。 第三章 概念: 社会资本:主要指社会联系或网络、准则以及信任,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是它促进了协会成员相互利益的协调与合作,并最终能对经济绩效产生作用。 合作剩余:社会主体之间形成合作、建立产权制度时的总产出与不合作时总产出之间有一个差额,也就是制度的红利。 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的游戏中,有两个对策者,他们可以有两个选择;合作或背叛,每个

教育法律法规案例分析报告

教育法律法规十大案例分析 1.学生课间玩耍受伤学校是否有责任 某日下午,某小学课间,学生某(10 岁)在操场玩耍,被正在追逐打闹的学生某(9 岁)、王某(8 岁)摔倒在 地,并被压在身下,造成阴茎包皮挫裂伤。某受伤后,学校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治疗,并同时通知了三名学生的家长。在 医院,某做了包皮环切手术,但未住院治疗,并于 10 天后到校继续上课。其医药费、交通费等已由某、王某的监护人 支付。经法医鉴定,该包皮手术属正常手术,不会对某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属于轻伤。其后,某的家长作为代理人, 以某因伤害造成生殖器畸形,可能对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为由,以另两个学生及该学校为被告,提起诉讼,要求三方赔 偿他们误工减少的收入及精神损伤费 10 万元。 运用教育法律知识,分析这个案例。 分析:这是一起侵权引起的教育法律案件。 从主体上看,涉及某、王某、某(及其他们的监护人)和学校。 从客体上看,侵犯的是一种人身利益,具体来说是某的生命健康权。 从容(权利义务关系)上看,首先,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第 12 条第二款的规定:“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 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该案例中,某、王某、某的家长对其负有监护责任;无民事行为 能力人造成他人损伤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我国《教育法》第 49 条第二款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这就是说,父母对在校期间的未成年子女,仍负有法定的监护责任和配合学校进行教育的义务。据此,学生某、王某的家长应当对其孩子实施的伤害行 为承担赔偿责任。其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 160 条的 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伤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 适当给予赔偿。这里所说的过错,不仅指一般的故意,也包括疏于管理防、消极不作为等情形。依本案所述,两个小学 生在做游戏造成伤害,说明学校管理不力。显然,学校在这起伤害事件中是有一定过错的,符合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所以,学校也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的赔偿责任。 2.请依法分析教师某和学校的行为。 某小学教师某因对学校乱收费不满,向有关部门如实反映了学校存在的问题。该校领导一气之下,取消了某的教师 资格,并且说他是精神病,不安排教学任务给某,并强行将其送往精神病医院治疗。 分析:作为教师,依据《教育法》和《教师法》的规定,某不仅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而且有监督学校管理活 动的权利。案例中某因其正当行动遭到学校报复,被非法剥夺了教育教学权,学校的行为构成了对教师某教育教学权 额监督权的侵害。某可依据《教师法》第 39 条的规定,向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 30 日作出处理。 3.教师能否将学生撵出教室 因为不守纪律、不完成作业等原因把学生撵出教室、停他们课的事在中小学里时有发生,许多教师对这种做法似乎 并不觉得有何不妥。下面就是发生在某市重点中学里的一件事。 一天,上课铃响过后,邵校长和往常一样,在教学大楼巡视,当他走到一楼时,看见一个初一的男同学低着头、默 不作声地站在教室门口。“不去上课,怎么站在外边?”,“不,是老师让我出来的。”“为什么?”“因为我没完成作业。”邵校长把这个学生带到教导处,先是对其不完成作业的行为进行了批评,随后又让他补上未完成的作业。 下课了,老师来见邵校长,谈起没让学生进教室上课这件事,邵校长说:“不准随便停学生的课,这是学校的规章 制度,你怎么忘了?”老师笑了:“校长,你讲得很对,我也知道不该这么做,但个别学生上课爱讲话,不按时完成作 业,如果不吓唬一下不行,所以我就在班上宣布了这条纪律,谁违反了谁出去,再说……”“再说什么?”,“这个学生是我亲戚的孩子,一来可用他教育其他学生,二来落下的功课我可以给他补上。”校长听后,思索了一会儿说:“你这种做法,

中日高等教育体制的比较研究

中日高等教育体制的比 较研究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中日高等教育体制的比较研究 逯振礼1 程海燕 2 (1.繁峙县砂河三中,山西繁峙 034300; 2.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此 我们还需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日本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无疑是较成功的,本 文通过对中日高等教育体制的比较,主要包括行政体制、管理体制、评估体制 等的比较。总结两者的差异,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中日;高等教育体制;比较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Lu Zhen-li, Cheng Hai-yan Middle School of Shahe, Fanshi Shanxi 034300;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 Abstract: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was not very perfect, has hindered our country higher education's development, for this reason we must to lear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Japan's higher education is undoubtedly the more successful. This article will compare Chinese and Japanese higher educational system, including the comparison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assessment system, and so. Summarizes their difference, 作者简介:?逯振礼(1984-),男,山西天镇人,繁峙县砂河三中数学教师,主要 从事中学教学与管理工作。 程海燕(1986-),女,山西长子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9 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