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交替传译中口语性_书面性偏移的描述性研究_以两场记者会现场口译为案例

合集下载

《2024年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研究》范文

《2024年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研究》范文

《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顺应论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理论,在汉英外交口译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从顺应论的视角出发,对外交口译的特点、过程及策略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汉英口译工作,为提升我国外交口译的水平和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顺应论的基本概念顺应论,又称语用顺应论,强调语言交际的动态性和灵活性。

该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包括语言、交际环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等多个方面的顺应。

在外交口译中,顺应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语境、文化、语言等多方面的顺应。

三、汉英外交口译的特点汉英外交口译具有政治性、即时性、准确性和文化差异性的特点。

政治性要求口译人员准确传达政策立场和外交态度;即时性要求口译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快速转换;准确性则要求口译结果必须忠实于原文,不产生歧义;文化差异性则要求口译人员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解并传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

四、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过程从顺应论的视角看,汉英外交口译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首先,口译人员需要根据交际环境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其次,在语言转换过程中,要顺应原文的语境和含义,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最后,还要顺应文化差异,理解并传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

这一过程需要口译人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汉英外交口译策略研究基于顺应论的指导,本文提出以下汉英外交口译策略:1. 增强语言功底:口译人员应提高英语水平,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地道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进行语言转换。

2. 了解文化差异:口译人员应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解并传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

3. 灵活运用语境:根据交际环境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口译结果更加贴合实际。

4. 保持心理稳定:在紧张的外交场合中,口译人员应保持心理稳定,确保口译工作的顺利进行。

5. 强化记忆与预测:利用记忆技巧和预测能力,提高口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关联—顺应模式下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顺应模式下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顺应模式下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英交传长句口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存在,长句口译往往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关联—顺应模式下的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支持。

二、关联—顺应模式概述关联—顺应模式是一种以关联理论和语言顺应论为基础的口译理论。

该理论认为,口译过程中应关注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关联性,同时顺应语言、文化和交际情境等多方面的要求。

在汉英交传长句口译中,关联—顺应模式有助于译者准确理解源语信息,有效传达意图,实现语言和文化的顺畅交流。

三、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的特点与挑战汉英交传长句口译具有以下特点:句子结构复杂、信息量大、文化内涵丰富等。

这些特点使得口译过程中容易出现理解困难、信息遗漏、表达不准确等问题。

此外,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的差异也是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的挑战。

四、关联—顺应模式下的口译策略(一)理解策略在关联—顺应模式下,理解是口译的第一步。

译者应关注源语信息与目标语之间的关联性,通过语境、背景知识等辅助手段,准确理解源语含义。

此外,还应顺应语言、文化和交际情境的要求,灵活运用推理、预测等技巧,提高理解效率。

(二)表达策略在表达阶段,译者应遵循目标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将理解的信息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

在汉英交传长句口译中,可采用断句、分译等技巧,化长为短,化繁为简,使表达更加清晰、地道。

同时,应注意顺应文化差异,恰当处理文化负载词和习语等,以实现准确传达文化内涵的目标。

(三)记忆与笔记策略记忆与笔记是口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

在关联—顺应模式下,译者应有效利用短时记忆和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减轻记忆负担。

在记笔记时,应采用简洁的符号、缩写等形式,提高笔记效率。

同时,应遵循“眼脑手并用”的原则,将笔记与记忆相结合,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

五、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验证关联—顺应模式下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策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vip 汉英交替传译中部分衔接手段的处理_省略_者招待会汉英交替传译文本案例分析_胡婕妤

vip 汉英交替传译中部分衔接手段的处理_省略_者招待会汉英交替传译文本案例分析_胡婕妤

2012年03月学术探讨汉英交替传译中部分衔接手段的处理——2011年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汉英交替传译文本案例分析文/胡婕妤摘 要:由于交替传译的特殊性使得衔接理论可以运用于交替传译的研究当中。

笔者对2011年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汉英交替传译的汉英文本中使用最多的照应、连接和重复三种衔接手段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主要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汉英交替口译自身的特点,导致在汉英交替口译中译员一般选择“添加”这一翻译技巧和转换衔接手段两种方式。

关键词:汉英交替传译;衔接手段;添加;转换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325-02引言: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以源语所听到(间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以目标语传达出来,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

口译基本上可分为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和交替传译(c o n s e c u t i v e interpretation)。

交替传译是口译员在演讲者说完演讲的一个段落或演讲的全部之后,再凭记忆或听演讲时记下的笔记,以另一种语言将原演讲的信息传达出来的一种口译形式(刘敏华,1993:3)。

与同声传译相比,在交替传译中,译员翻译的是一个个较完整的语篇而不是支离破碎的断句,因此这使得语篇分析的相关理论在交替传译中也可以应用。

通过对比分析汉英交替传译源语与译语文本中的衔接手段,可以使我们更加灵活准确地增加或转换源语语篇中的衔接手段,从而译语更加连贯准确,达到口译“准确、通顺、即时”的标准。

一、衔接理论衔接是篇章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术语。

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y & Hasan)在《英语的衔接》中首次提出了衔接(c o h e s i o n)的概念。

所谓衔接,说到底就是语篇内部每个不受句法结构制约的成分在意义上相互关联。

《目的论视角下外交口译汉英交传策略研究》范文

《目的论视角下外交口译汉英交传策略研究》范文

《目的论视角下外交口译汉英交传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已经成为翻译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外交口译中,汉英交传作为一项重要的翻译活动,其准确性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国际交流的顺利进行。

因此,本文旨在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外交口译中汉英交传的策略,以期为提高外交口译的质量和效率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概述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的交际行为。

在外交口译中,汉英交传的目的在于实现两国间的有效沟通,传递准确的信息。

因此,翻译策略的选择应紧紧围绕这一目的进行。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三个主要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对外交口译中的汉英交传策略进行研究。

三、汉英交传的特点及挑战汉英交传在外交口译中具有即时性、准确性和文化敏感性的特点。

首先,即时性要求翻译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理解并传达信息;其次,准确性要求翻译者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的含义;最后,文化敏感性则要求翻译者充分考虑两国间的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误解导致的沟通障碍。

这些特点使得汉英交传面临诸多挑战,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信息处理等。

四、目的论视角下的汉英交传策略(一)预处理策略预处理策略是指在外交口译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翻译者应了解两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其次,翻译者应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包括汉语和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词汇。

此外,模拟演练也是预处理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模拟实际场景进行练习,可以提高翻译者的应变能力和准确性。

(二)即时处理策略在汉英交传过程中,即时处理策略是保证翻译质量和效率的关键。

首先,翻译者应采用意合法和形合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即在保证语义准确的基础上,注意句子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保留原文的含义。

其次,翻译者应善于运用增译、省译、转译等技巧,以解决因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障碍。

此外,在处理长句时,翻译者应采用分译法,将长句拆分成短句进行翻译,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2024年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研究》范文

《2024年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研究》范文

《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汉英外交口译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顺应论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理论,为汉英外交口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从顺应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外交口译的特点、策略及挑战,以期为口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二、顺应论概述顺应论是一种语言交际理论,强调语言交际的顺应性,即语言使用过程中应顺应交际双方的需求、语境、文化等因素。

顺应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调整语言形式和策略以适应交际需求。

这一理论对于汉英外交口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汉英外交口译的特点汉英外交口译具有政治性、即时性、准确性和文化敏感性等特点。

政治性体现在口译需准确传达政治立场和态度;即时性要求口译员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准确性要求口译员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信息;文化敏感性则要求口译员充分考虑文化背景差异,避免误解。

四、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策略(一)顺应语境:在汉英外交口译中,口译员应充分顺应政治、经济、文化等语境因素,灵活运用语言策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二)顺应交际双方需求:口译员应了解交际双方的背景和需求,采取合适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满足双方的交流目的。

(三)顺应文化因素:口译员应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误解而导致的翻译错误。

在处理敏感文化话题时,应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以维护双方的形象和关系。

五、汉英外交口译的挑战与对策(一)挑战:汉英外交口译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政治敏感性问题、专业术语的准确翻译、即时性要求等。

此外,口译员还需应对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如文化背景差异和价值观念的冲突等。

(二)对策:针对上述挑战,口译员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政治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实战演练,提高口译的即时性和准确性。

同时,采用先进的口译技术和设备,如同声传译系统等,也有助于提高口译质量。

六、结论本文从顺应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汉英外交口译的特点、策略及挑战。

《关联—顺应模式下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顺应模式下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顺应模式下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汉英交传口译在跨国交流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其中,长句口译因其信息量大、结构复杂而成为口译实践中的一大挑战。

因此,研究并掌握有效的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策略对于提高口译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关联—顺应”模式为理论基础,探讨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的策略和方法。

二、关联—顺应模式理论概述“关联—顺应”模式是一种语言交际的理论框架,强调语言交际的动态性和交互性。

其中,“关联”指语言交际中的意义关联,即说话人的意图与听话人的认知之间的联系;“顺应”则指语言交际过程中对语境的顺应,包括对语言结构、语用原则和交际环境的顺应。

在汉英交传长句口译中,关联和顺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影响口译的效果。

三、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的特点与难点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的特点在于其信息量大、结构复杂、文化差异大等。

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转换的难度,包括词汇、语法、句式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对原句含义的理解出现偏差;三是时间压力和现场环境等口译现场因素的影响。

四、关联—顺应模式下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策略针对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的特点和难点,本文提出以下基于“关联—顺应”模式的口译策略:首先,注重信息关联。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应准确把握原句的意图和含义,与原句的语境和听者的认知建立关联,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其次,顺应语言结构。

译员应熟练掌握汉英两种语言的结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句式和语法结构,使译文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再次,顺应文化背景。

译员应了解中英文化差异,准确理解原句中的文化内涵,避免因文化误解导致的口译失误。

最后,提高应变能力。

在口译现场,译员应保持冷静,快速反应,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确保口译任务的顺利完成。

五、结论本文以“关联—顺应”模式为理论基础,探讨了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的策略和方法。

通过分析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的特点和难点,提出了基于“关联—顺应”模式的口译策略。

《关联—顺应模式下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顺应模式下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顺应模式下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英交传长句口译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语言交际活动。

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为口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为解决语言交际中的难题提供了有效的策略。

本文将深入探讨在关联—顺应模式下,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的策略,旨在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导。

二、关联理论在汉英交传长句口译中的应用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涉及到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认知关联。

在汉英交传长句口译中,关联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解原语信息:口译员需准确理解原语信息,识别其中的逻辑关系和隐含意义,以建立与目标语的关联。

2. 预测听众期待:口译员需根据语境和背景信息预测听众的期待,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3. 调整语言形式:口译员需根据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对原语信息进行适当的语言形式调整,以建立更好的认知关联。

三、顺应理论在汉英交传长句口译中的运用顺应理论强调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动态性和灵活性,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在汉英交传长句口译中,顺应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翻译策略:口译员需根据具体语境和交际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或解释性翻译。

2. 顺应文化差异:口译员需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顺应目标语的文化习惯,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3. 调整语言结构:口译员需根据目标语的语法和句法结构,对原语信息进行结构调整,以使译文更加地道、流畅。

四、关联—顺应模式下的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策略基于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本文提出以下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策略:1. 建立认知关联:口译员需准确理解原语信息,识别其中的逻辑关系和隐含意义,以建立与目标语的认知关联。

2. 预测与顺应相结合:口译员需预测听众的期待,并根据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进行顺应性调整。

3. 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口译员需根据具体语境和交际目的,灵活运用直译、意译、解释性翻译等技巧。

《2024年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范文

《2024年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范文

《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汉英口译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口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信息传递的障碍。

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变译理论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探讨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的变通手段,以提升口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通。

在汉英口译中,变译理论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化和信息的处理上。

口译员需根据不同语境、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灵活运用各种变通手段,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三、汉英口译的变通手段1. 语言层面的变通(1)词汇选择:在汉英口译中,词汇的选择至关重要。

口译员需根据上下文和语境,选择恰当的词汇,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同时,还需注意词汇的文化内涵,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误解。

(2)句式调整:由于汉语和英语在句式上存在差异,口译员需对原句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将汉语的被动句转换为英语的主动句,或将复杂的汉语长句拆分为几个英语短句。

2. 文化层面的变通(1)文化背景知识:口译员需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价值观、习俗、宗教等。

在口译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灵活运用变通手段,以适应目标语文化环境。

(2)习惯用法:在口译中,有时需要遵循目标语的习惯用法,对原句进行适当的改动。

例如,将汉语中的敬语转换为英语中的谦辞。

3. 信息层面的变通(1)信息筛选: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需根据实际情况,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概括,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对于无关紧要的信息,可进行省略或简化处理。

(2)意义传达:口译员应注重传达信息的意义,而非字面意思。

在保证信息准确的前提下,可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以使信息更加生动、形象。

四、实例分析以一次汉英会议口译为例,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需灵活运用变通手段。

如在遇到专业术语时,口译员可结合上下文进行解释或翻译;在遇到文化差异较大的表达时,可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转换;在传达信息时,需注意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 第2期No. 2 2011731. 导语口语性是口译的一个本质特征。口译界通常认为,口译不仅应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而且要忠实原文的语体风格(如Herbert, 1952; Seleskovitch, 1978等)。但是,相关实证研究显示(Shlesinger,

1989;参见,Pöchhacker, 2004),同声传译的过程

会改变一篇讲话的口语程度,也就是说,同声传译会将一篇口语性强的讲话变得更加书面,将书面性强的讲话变得更加口语。然而这些研究仅限于同声传译这一口译方式,交替传译中是否存在类似的偏移现象,目前尚未见相关研究。有鉴于此,本研究以两场现场记者会交替传译为案例,采用描述性的方法探讨汉英交替传译中口语性的偏移,并探讨导致偏移的可能原因。2. 文献综述Shlesinger(1989)发现,同声传译中存在口语性偏移现象。为了判断同传是否会使一篇讲话的口语性/书面性发生偏移,Shlesinger选择了四个参数作为衡量篇章口语性的基础,即计划程度(degree of planning)、共享的内容和知识(shared content and knowledge)、词汇(lexis)和参与程度

(degree of involvement)。在比较了四篇同传译文与原文的口语性之后,Shlesinger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同声传译对语篇在口语-书面语连续体上的位置会产生“中和作用”(equalizing effect)(参见Pym,2007),也就是说,当源语讲话口语性比较强时,同声传译会降低其口语性;当讲话书面语性比较强时,同声传译会降低其书面性,从而缩小

了同传中口语程度的变化范围。鲍刚(2005)也探讨了口译的口语性。鲍刚认为,译员的译语在一般情况下必然会与普通口语一样具备某种即席性(事先译好发言稿并在现场进行“念稿翻译”的情况除外),从而有着类似于普通口语的即席特点、口语结构性规律特点和修辞特点,如:不可避免地出现语音、语法、信息等失误,句子结构相对书面语也更加松散,有时会使用仅在口语中能使用的某些语言结构或修饰手段等,因此我们无法要求译员的译语像笔译所用书面语那样严谨、漂亮。但是译员在译语信息清晰度、语音清晰度、节奏和音量控制、言语结构和措辞等方面优于一般口语,因为译员受过一定训练或者或多或少地拥有一定的经验。其结果是,口译工作的言语必定存在着一种有异于普通口语的职业标准,它不会等同于一般的交际口语应用标准,也有异于笔译的标准。这一论点和Shlesinger的口译“中和作用”有一定的相似度,即口译目标语的口语性不如普通口语那样强,书面性也不如笔译使用的书面语那样强。鲍刚对口译口语性的阐述较为笼统,没有区分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Shelesinger的研究仅仅涉及同声传译。由于两种口译模式在工作程序、译员注意力分配、记忆方式、转换技巧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两者的口语性偏移可能也有不同。目前文献中尚未见关于交替传译中口语性偏移的研究,因此,本文选择汉英交替传译作为研究对象。

3. 研究假设

本文就交替传译口语性可能存在的偏移提出

汉英交替传译中口语性/书面性偏移的描述性研究*─以两场记者会现场口译为案例洪磊 王斌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 要:本文对汉英交替传译中的口语性/书面性偏移现象进行了描述性研究。依据相关研究,本文首先总结出衡定口语性/书

面性的10项参数;以此为基础,对两场记者会的现场口译进行了典型案例分析。第一个案例中,源语语篇口语性比较强;第二个案例中,源语语篇书面语特征比较突出。定量分析显示,第一个案例中现场译员的交替传译目标语与源语比较,口语性显著降低;第二个案例中则书面性显著降低。本文利用顺应论和口译过程中译员精力分配模式对交替传译中的口语性/书面性偏移现象进行了初步的解释。

关键词:汉英交替传译;口语性/书面性偏移;描述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 (2011) 02-0073-05中 国 翻 译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74以下假设:交替传译会使过于口语或过于书面的篇章在口语-书面连续体上的位置发生偏移。当原文口语性比较强时,汉英交传会降低语篇的口语性;当原文书面语性比较强时,汉英交传会降低语篇的书面性。4.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对两场记者招待会的汉英交替传译进行案例分析。其中,一场记者会的源语口语性非常强,另一场记者会的源语书面性非常强。本文列出了十项与口语和书面语相关的特征,将其作为区别口语性和书面性的标准,统计这十项特征分别在原文和译文出现的频率,并利用卡方测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判断各项特征在原文和译文的出现频率是否有显著增加或减少。从频率的变化的显著性可以看出讲话的口语性/书面性是否发生偏移。5. 口语/书面语特征的参数口语和书面语有许多不同特征,本文选取了十个汉、英语共有的、较有代表性的口语/书面语特征作为衡量篇章口语性的标准。这些特征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表达方面的特征,即,在口语中,讲话人或译员可构思斟酌其语言表达的时间非常有限,如果开口时仍未构思好要如何表达,那么产出的语言可能难以达到流畅,甚至会支离破碎。以下是表达类的口语特征:(1)有声停顿(filled pauses)。正常的停顿大多是讲话人(或译员)在构思自己的语言表达时不由自主的行为(薛汉荣,2003;Mead,2000、2002)。停顿分为无声停顿和有声停顿,但由于无声停顿比较难辨识,本文只考察有声停顿,如“err”, “um”, “well”, “I think”, “you know”, “you see”, “I mean”, “sort of”, “if you see what I mean”, and “嗯”, “啊”, “那”, “这个”, “那个”, “那么”等。(2) 更正(correction)。在即兴讲话的交传中,可供讲话人或译员反应构思的时间极其有限,导致口误的出现,需要讲话人或译员及时进行更正,如 “He’s, he wasn’t certain which one to choose.”(3) 冗余啰嗦(redundancy)。有时讲话人或译员会出现冗余、重复和啰嗦的现象,在即兴话语中,也许这样可以获取更多时间构思其想法和语言表达,如“You, you can tell them what you want. You can explain something to them. You can explain a mispronunciation to them.”(4) 语气助词(Modal Particles)。在口语中,讲话人或译员为了表达他们的感情、心情或态度,通常会使用一些语气助词,如“oh”, “wow”, “aha”, “呢” , “啦”, “啊”等。另一类口语/书面语特征可归为语法类特征。在即兴讲话或口译中,由于讲话人和译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构思词语和句子,他们通常会使用一些较为常用简单的词汇和表达,而且口语讲话中的句子结构也通常没有书面语那么复杂有条理,以下为语法类的口语/书面语特征:(1)名词化(Nominalization)。这是书面语的

一个典型特征。书面语中大量的名词化使得书面语具有比口语更高的词汇密度。比如说,“I thank you all for coming” 是一句非常口语的表达,通过

名词化,可以变得更加书面,如“I’d like to express my heartfelt thanks for your presence.”

(2)从属连词(Subordinating Conjunction)。一

篇明显书面化的讲话通常含有许多从属连词,其作用是明确相邻分句或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使得句子结构更加清晰有条理。常见的从属连词包括“before”, “after”, “although”, “however”, “moreover”, “in spite of”, “so that”, “虽然”, “尽管”等。(3)并列连词(Coordinating Conjunction)。口

语中大多的句子都是由“and”, “but”, “then”, “so”, 这种并列连词连接起来的,因为使用并列连词不需要理清句子间的逻辑联系,花费的脑力比从属连词要少,在限时的压力下,大多的讲话人在口语中都会更多地使用并列连词连接句子。(4)句子结构破碎(broken sentences)。口语中

许多句子结构支离破碎,甚至不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在即兴讲话中常常会发现许多内容相关,但语法结构却支离破碎的句子,这也是衡量篇章口语性的一个重要指标。(5)插入语(Parentheses)。这是口语的一个特

征。插入语与主句之间的联系是比较松散的,通常是事后补充上去的评论或观点,可以出现在句子的开头、中间或结尾,如“Dinner – if you could call it dinner! – was not served until ten o’clock. ”

(6)语法错误(grammatical mistakes)。在即兴

讲话或翻译时,由于讲话人和译员没有时间组织构思他们的语言来确保其通顺、无语法错误,所以口语中的语法错误通常比书面语要多得多,因此语法错误也是衡量口语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将以上述列举的特征为衡量原文和译文口语性/书面语性的标准,通过统计比较各个特征在原文和译文中出现频率的分布,考察交传的过程中口语性/书面语性是否发生偏移。在这十项特征中,除了名词化和从属连词体现书面性外,其他八个特征都是口语的特征。如果口语特征出现的频率增加,那就意味着交传使篇章的口语性增强;而如果书面语特征出现的频率增加,那就意味着篇章的口语性减弱。6. 交替传译案例分析

案例一的口译源语讲话取自在广州举行的“亚奥理事会新闻发布会”上中文发言人的现场发言,在统计了上述十个口语性/书面性特征在原文和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