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日语中的常用省略句和倒装句

日语中的常用省略句和倒装句日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常常以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而闻名。
在日语中,常常使用省略句和倒装句来简化表达,增加语言的简洁性和灵活性。
本文将介绍日语中的常用省略句和倒装句,并探讨其使用方法和语境。
一、常用省略句1. 助词省略在日语中,助词是表示语法关系和句子成分的重要元素。
然而,在特定的语境下,日语会省略掉一些助词,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例如:- あの本、読んだの?(那本书,看了吗?)在这个句子中,省略了表示“我”或“你”等人称的助词。
- そこで待ってて。
(就在那里等着吧。
)在这个句子中,省略了表示“我”或“你”等主体的助词。
助词省略的使用需要根据语境进行理解和推断,熟练掌握常见的省略形式有助于提高日语的表达能力。
2. 名词省略在日语中,经常出现名词省略的现象。
当前面已经提到过某个词汇,并且能够通过上下文推断出该词时,可以省略掉该词。
- 日本に行きたいですか?(你想去日本吗?)- はい、行きたいです。
(是的,想去。
)在第二句话中,省略了表示“日本”一词,因为前面已经提到过日本这个地方。
名词省略的运用可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但也需要遵循上下文的逻辑,确保对方能够准确理解所表达的意思。
二、常用倒装句1. 形容词+名词的倒装在日语中,形容词通常位于名词的前面,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为了强调形容词的描述内容,可以将形容词放在名词后面,实现倒装。
例如:- 明るく、静かな公園です。
(明亮而安静的公园。
)在这个句子中,倒装的形容词“明るく(明亮)”位于名词“公園”后面,突出了公园的明亮和安静。
这种倒装结构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增强形容词的表达效果。
2. 动词的倒装在日语中,为了强调动作的发出者或动作的对象,常常使用动词的倒装结构。
- お金を私が払います。
(我来付钱。
)在这个句子中,将动词“払います(支付)”中的“お金を(钱)”放在主语“私(我)”前面,强调了动作的执行者。
- 彼女には信じられない。
高校英语专业专科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迁移研究

根 据 Bo n & L vsn ( 8 )提 出 的 面 子 威 胁 论 的威 胁 层 rw ei o 1 7 9 级 , 调 查 的 四个 情 景 可 以 分 别 根 据 P terl i o e, 说 本 ( e t ep w r即 h av 话 者 之 间 的 相 对 距 离 )D te sc lds ne 即 说 话 者 之 间 的 , ( oi iac , h a t 社 会 距 离 )R( ea sl ern ig o ip sin 即事 情 的 紧 急 ,  ̄ bo t akn f m oio , h u t
3承 诺 将 来 接 受 (uu e c e t c ) F tr cp a e a n
情景 2中受试者有 4人的拒绝 策略被这 四位英语母语使用
研究的角度划分 , 有语 言语用迁移和社会语用迁移两大类 。 从迁
移 所 产 生 的效 用 和 方 向性 划 分 ,有 语 用 正 向迁 移 、语 用 负 向迁
移、 语用语 内迁移 和语用语 际迁移 。 语用迁移研究是二语习得领 域一个较新的课题 ,主要考察二语 学习者在 实施具体 言语 行为
话语补全测试 ( i oreC m l i et一直是 言语行为 Ds us o peo T s) c tn 实证研 究 的工 具 , 最早 由 Bu K la( 8 )设计并 被广 泛应 lm— uk 1 2 9 用。 本调查使用的话语补全测试共包括 四个情景 , 两个情景拒绝
邀请 ,两个情景拒绝请求 。问卷要求受试者想象 自己就是拒绝
i o tn o d h s v n n .S al w a e d n e e t t ?’ mp r t t o t i a e e i g h l e h v in r n x i me ’
日语委婉表现形式及其蕴含的文化背景

日语委婉表现形式及其蕴含的文化背景崔美玉【摘要】日语委婉语是日语语言特征之一.在日本人的语言交际中,委婉语无处不在.通过日语委婉表达方式分析委婉语的特征以及所蕴含的日本文化背景,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日本的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2)001【总页数】3页(P72-74)【关键词】委婉语;表现形式;文化背景【作者】崔美玉【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外语系,吉林,通化,13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63英语中“euphemism”(委婉表达)一词源自希腊语,意思是“好听的话”。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汉语中“委婉”是言词、声音等婉转、动听、诚恳。
而据《日本语教育事典》的解释,委婉语叫“婉曲的表现”,也就是说话不直接、拐弯抹角之意。
日语委婉语是日语语言特征之一。
日本民族具有内敛、含蓄、不爱张扬的个性特点。
这些特点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不断地使用大量的委婉的表现形式。
本文拟从语用学的角度,来探讨日语的委婉表现形式及其与日本文化背景的关系,从而加深对日本文化的认知。
在现代语言交际中,使用得体的委婉语以避开不愉快或不愿说出口的表达,可以使交际双方都得体不失面子,这已成为日本社会的一种倾向。
日本人说话、发表意见非常注重对方的态度,尽量做到与对方感情上的一致,设法避免分歧,从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而日语的委婉表现正是反映了日本人的这种民族文化心理。
从表达形式来看,日语委婉语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词汇形式的委婉表现有时当人们不愿说出某种禁忌的事物,但又不得不指明这种事物时,就只能用另一个词来代替,即用委婉的表达来提示双方都知道而又不愿说的事物,或采取某种手段从听觉上和视觉上避开某些语言符号,以收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在生活中,往往对不洁、不雅的场所采取避讳的说法,如“便所”常常被“ちょっとそこまで”“お手洗い”“化粧室”等代替。
对于“死亡”,日本人常用“帰らぬ人”“去る”“寝る”“なくなる“かくれる”等说法来表达。
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的比较

英汉拒绝策略的比较引言拒绝是一种本质上不礼貌的言语行为,生活在不同国度、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使用的拒绝策略因各自的文化背景而不同。
拒绝言语行为最能威胁人的面子,是与人交际时的一大障碍,但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时采取合适的拒绝策略,使交际过程顺利进行。
本文将从英汉相似的拒绝策略、英汉不同的拒绝策略和形成差异的原因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指导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采取适当的拒绝策略。
一、英汉相似的拒绝策略首先,“解释原因”是中西方人们普遍采用的间接拒绝策略。
解释原因可以减弱拒绝的不适当程度、维护受话者的面子,达到积极的交际效果。
比较恰当的拒绝策略是:在未完成拒绝之前说明拒绝的原因,或者只给出理由而由受话人自己下结论。
有时提供的理由未必真实,但只要不损害交际双方的面子就可以。
我们来看一些例子:(1)I’m sorry (道歉) that I can’t help you (直接拒绝) because I have something urgent to do at home(原因).(2)I’ve got something fixed up for then(原因).(3)真的对不起(道歉),已有朋友约我去她家了(原因)。
下次我一定去。
(4)老师,我有很重要的事(原因),实在无法留下来(直接拒绝)。
其次,英汉两种语言中常用的第二种拒绝策略是表示遗憾或道歉。
在请求言语行为中,发话人运用道歉表明不愿意侵犯受话人的面子,一定程度上补偿了请求这种冒犯之举的危害。
拒绝言语中的道歉可以起到相似的作用。
例如前面的例(1)、例(3)和下面的例子:(5)对不起(道歉),时间太紧张了(原因),我正复习用呢(原因),你看别人的吧(建议)。
二、英汉不同的拒绝策略首先,英语使用直接拒绝策略的频率高于汉语。
直接拒绝策略具有明确、不含糊、不拖沓的优点,西方尤其美国是低语境文化社团,大量的信息由明确的语码显示。
拒绝言语行为论文英语拒绝言语行为研究

拒绝言语行为论文:英语拒绝言语行为研究【中文摘要】拒绝言语行为是人类在生活交往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言语行为,是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建议或提供之后,说话人所做出的一种“不合作性”选择。
拒绝也被诸多学者定义为对话中“不期待的第二部分”。
布朗和列文森把拒绝言语行为划分为明显的面子威胁行为的种类,因此它的交际策略使用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以及交际双方关系能否顺利发展。
本文对英语拒绝言语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细致阐述了英语拒绝言语行为的特点、分类以及影响因素。
影响拒绝言语行为的因素是语境,随着语境的改变,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和交际策略也会不断变化。
在选择拒绝言语行为遵循的语用原则时,本文采纳了索振宇的得体原则。
在得体原则的指导下,本文总结出了直接拒绝策略和间接拒绝策略。
根据得体原则和拒绝言语行为的交际策略,以访谈和电视剧中的拒绝语为语料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本文的研究对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有一定指导作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针对不同的语境能更地道的拒绝他人的请求、邀请、建议和提供,从而达到顺利交际的。
作者希望本文能对今后将要进行拒绝言语行为研究的学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英文摘要】Refusal is one of the speech acts that frequently occur in daily communication. It is the“non-cooperative” option which is directed towards the interlocutors’request, invitation, suggestion or offer. Andrefusal is also defined by many scholars as the “dispreferred second or dispreferred”second part in conversation. Brown and Levinson classify the speech act of refusal into the category of obvious “face-threatening acts” (FTA). So whether it is used properly will influ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locutors, and influence the smooth going of the communication. This thesis tries to do systematic research on English refusal speech act. The author expounds thoroughl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categoriza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refusal speech ac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context-based.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the context, different refusal strategies will be employed. In terms of pragmatic principle, the author selects Suo Zhenyu’s tact principl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act principle, direct and indirect refusal strategies are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 tact principle and refusa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the author analyses and generalizes the corpus collected from the interviews and TV series. This research can play a guiding ro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nglish teaching, making the students refuse requests, invitations, suggestions and offers in a more authentic way, so as to achieve smooth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 hopes the research can have certainreference value to the scholars who will carry out further studies in the speech act of refusal.【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交际策略语境得体原则【英文关键词】refusal speech act communication strategy context tact principle【目录】英语拒绝言语行为研究Abstract6摘要7-8Contents8-10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0-121.1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101.2 Objects and Methods of the Research10-111.3 Outline of the Research11-12Chapter Two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peech Act Theory12-162.1 Background of Speech Act Theory122.2 An Overview of Speech ActTheory12-162.2.1 Austin’s Contribution to Speech Act Theory12-132.2.2 Searle’s Development of Speech ActTheory13-162.2.2.1 Classifications of Speech Act13-142.2.2.2 Introduction of Indirect Speech Theory14-152.2.2.3 Felicity Conditions for Implementing Speech Act15-16Chapter Three An Overview of Refusal Speech Act16-243.1 Previous Studies on Refusal Speech Act16-183.2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fusal Speech Act18-193.3 The Categorizations of Refusal Speech Act193.4 Influencing Factors on Refusal SpeechAct19-243.4.1 Co-text Factors on the Refusals20-213.4.2 Context of Situation on the Refusals21-24Chapter FourPragmatic Principle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fEnglish Refusal Speech Act24-354.1 Pragmatic Principle of English Refusal Speech Act24-284.1.1 Refusals and TactPrinciple25-284.1.1.1 Politeness Maxim25-274.1.1.2 Humor Maxim274.1.1.3 Restraint Maxim27-284.2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Refusal Speech Act28-354.2.1 Direct Refusal Strategies28-304.2.2 Indirect RefusalStrategies30-35Chapter Five Pragmatic Analysis of English Refusal Speech Acts35-615.1 English Refusal Speech Acts in Interviews35-465.1.1 The Feature of Interview355.1.2 Refusals of Request35-455.1.3 Refusals of Suggestion45-465.2 English Refusal Speech Acts in TV Series46-575.2.1 Refusals of Request46-495.2.2 Refusals of Invitation49-525.2.3 Refusals of Suggestion52-545.2.4 Refusals of Offer54-575.3Summary57-61Chapter SixConclusion61-63Bibliography63-66Acknowledgements66。
对外语学习者拒绝言语行为二语语用能力调查

( ) 究 对 象 一 研
研究 对象 为南京 某高校 大学 一 年级 非英 语专 业 的 一个 班 级 的 6 名学 生 , 中男生 2 5 其 7名 , 生 3 女 8名 , 们 学 习 英语 的时 间 他 平均为 7 。大 部 分学 生在 针 对大 学 英语 学 习需 求 分 析 问卷 调 年
b , t l 19 ) Gac 1 9 )和 T nk(0 2 等 人 都 对 拒 e e (9 0 , ri 9 2 a a( a c 20 )
绝 言语 行 为 做 了 研 究 。 B e e e b ,Ta a a h k h s i& Ul s We z i — s l t
Ta e ( 0 2 在 他 的 研究 中 发 现 了 三 种 典 型 的 本 族 语 说 nk 20 )
话者 没有 显 著 差 异 , 是 不 同语 义 成 分 的使 用 频率 有 所 不 同 。通 过 分 析 指 出 外语 学 习 者 的二 语 语 用 能 力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受 到 了母 语 迁 但
移的影响, 同时也倡 导在大学英语教学 中加强语用能力培养 。
关键 词 :语 义 成分 } 蹋迁 移 语
20 0 9年 8月 第 2 3卷 第 4期
湖 北 经 济 学 院学 报 ( 文科 学 版 ) 人
J u n lo b iUnv riyo o o c ( u nte ce c s o r a fHu e ie st fEc n mis H ma iisS in e)
Au . 0 9 g 20
中国 外 语学 习者 中国 外 语学 习者 中国外 语 学 习 者
8 3 8 O lO O lO O 5 2
4 0 l 4 7
中西方“拒绝”言语行为比较分析——以中美两国为例

2020年第9期(总第855期)丈敖冬‘科中西方“拒绝#言语行为比较分析----以中美两国为例段嘉敏(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摘要:研究表明,“拒绝”5语行为的直接性随情境与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中西方语言中,包含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两种“拒绝”5语行为类型。
中西双方,都更倾向于使用间接拒绝的5语行为。
全球化时代,汉英的“拒绝”5语行为日渐趋同,但从总体上说,西方人还是比中国人更直接。
本文从历史和社会环境两个角度,对中美的“拒绝”5语行为进行比较,分析两种语5的差异,以及5语行为背后代表的文化差异,以减少由于5语行为差异造成的误解,促进中西方人们的友好交流。
关键词:拒绝5语行为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拒绝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发生,“拒绝”言语行为是语用学中经常讨论的话题&近年来,随着语用学的发展,有关言语行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牛津大学的语言学家奥斯汀(1962)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指出,语言中的一些话语本身就是行为,人们在生活中离不开言语行为的运用。
美国哲学家塞尔进一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尤其是他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成了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拒绝言语行为是执行拒绝的行为,当人们因为无能为力或不愿意时,便选择拒绝。
汉语和美国英语有相似之处,的文化的不同,“拒绝”在两种语言中也有所差&本文介绍了中语言中拒绝言语行为的同日。
中美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经常遇到误解。
阻碍交流的一些因在文化的语言&在,样的问题发生在话语中。
中美两国在中意着的文化,他们的言语行为些文化差的&第一大来,国不大,语言行为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发着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间的来频繁&,无论一人是国行是在本生活,他人交道,文化日普遍&本文探讨中美两中的一些文化现象,语言用中的文化文化差,的是为不同的文化们间的文化提的'叫一、中西方“拒绝”言语行为的异同1.相似之处,直接拒绝通常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回答方式和行为,是在的本质上不礼貌的行为。
言语行为与话语分析

言语行为与话语分析人类作为社交动物,言语是我们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言语,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图,并且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和分析他人的言语行为和话语,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意思和背后的意图。
言语行为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以及非语言符号的使用。
它涵盖了词汇、语法、语调、声音、动作和肢体语言等多个方面。
通过言语行为,我们可以观察和分析一个人的情感状态、社会角色、人际关系以及个体特征等。
例如,一个人的语速、音量和语调可以反映他们的情绪状态,而他们使用的词汇和句式则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
在言语行为中,话语是一个重要的单位。
话语是指一系列有意义、有结构的语言单位,它可以是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或者一个段落。
通过仔细分析话语,我们可以揭示出隐藏在其中的信息和意图。
话语分析是一种系统的、深入的分析方法,旨在理解一个人的言语行为和话语背后的意义。
它涉及到语言学、交际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通过话语分析,我们可以探索一个人对话语活动的目的、策略和效果进行研究,并且揭示出他们在交际中的认知过程、情感表达和社交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在进行话语分析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观察和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关注话语的表征和表达功能。
比如,一个人使用一些特定的词汇、短语和句式,可以反映出他们对某个话题的态度、观点和意见。
其次,我们可以关注话语的情感和情绪方面。
通过观察一个人在谈话中的语调、声音和肢体语言等非语言符号,可以揭示出他们对某个话题的喜好、厌恶、兴奋或者焦虑等情感状态。
此外,我们还可以关注话语的交际策略和效果。
通过分析一个人对话语活动的目的和策略,可以揭示出他们在交流中的意图、目标和行为方式。
总之,言语行为与话语分析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研究领域。
通过仔细观察和深入分析他人的言语行为和话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意思和背后的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连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Da l i a n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1 5, No. 2 Ma r c h 201 3
t a k e d i f f e r e n t r e f u s l a s p e e c h a c t s b e c a u s e o f d i f f e r e n t c o n t e x t s , t h e n e a r a n d f a r r e l a t i o n o r d i f f e r -
文章编号 : 1 0 0 9—3 1 5 X( 2 0 1 3 ) 0 2— 0 2 2 3— 0 3
日语拒绝 言语行为 的语 用分析
陈 丽
( 大连 外 国语 学 院 日语 学 院 ,辽 宁 大连 1 1 6 0 4 4 )
摘 要: 从语用学 的角度 分析了 日语 中的拒绝言语行 为。因语境 不同 , 对方 的亲疏关 系和心情不 同, 所 采
Ke y wo r ds: p r a g ma t i c s;r e f u s a l ;a p o l o g y;t h a n ks
在多 年学 习 日语 的过 程 中 , 笔者发现理解 日
提 出一 些建 议 。
一
本人 的拒 绝 表 达 和 如 何 使 用 地 道 的 日语 进 行 拒
B r o w n & L e v i n s o n提 出 了礼貌 理论 , 即“ 面 子 保 全论( F S T) ”… 。他 们 认 为 面 子 分 为 两 类 , 一 类
是 消极 面 子 ( n e g a d v e f a c e ) , 即 不 愿 被 别 人 强 迫 或
在 崇 尚“ 以和为 贵 ” 的 日本 社会 文化 中 , 因 为 拒绝 行 为是 违 背他 人好 意 、 伤 害他 人 面子 的行 为 , 所 以 通 常都 会使 用 非 常 委婉 的 表达 方式 。 比如 , 在日 本找工作 时 , 面试 后 收 到 的通 知 , 虽 然 是 未 被 录
绝, 是 交 流 中 的难 点 , 如 果 运 用 不好 , 甚 至会 导 致
、
拒绝言语行为 的定义
人 际 交往 的失 败 。语 言 学界 对英 语 中的拒 绝 言语 行 为 研究 较 多 , 但 对 日语 拒绝 言语 行 为少 有 涉及 ,
因此 对此进 行 初 步 的探 讨 很 有 学 术 和 应 用 价 值 。
取的方式也各不相 同。提 出 日本人经 常采用 “ 道歉 +理 由”“ 感谢 +理 由” 和 中途停 止句 等策 略进行 拒
绝, 并对 中国的 日语学 习者提 出了相应的建议 。 关键词 : 语用学 ; 拒绝 ; 道歉 ; 感谢
中图分类号 : H 3 6 文献标志码 : A
Pr a g ma t i c An a l y s i s o f I n d i r e c t Re f u s a l i n J a p a n e s e
用, 但 通篇 没有 一个 “ 不” 字, 有 时会 误解 为被 录用
干涉 、 阻止 的希 望 ; 一类 是积极面子 ( p o s i t i v e — f a c e ) , 希 望 得 到他 人 的赞 许, 喜 爱 和 认 可。 B r o w n & L e v i n s o n 认为 , 有些 言 语 行 为 , 如 请 求 和拒 绝, 威胁 着交 际者 的面子 , 是一 种 “ 威胁 面子 行为 ”
( f a c e t h r e a t e n i n g a c t s , 简称 Z r A) 。既然 是一 种威 胁 面子 的行 为 , 那 么 就 需要 用 策 略 去 拯 救 。 日本 人 多采 取委 婉 的 拒 绝 表 达 , 很 大 的一 个 原 因就 是 为
Ab s t r a c t : 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r e f u s l a s p e e c h a c t s i n J a p a n e s e f r o m p r a g ma t i c p e r s p e c t i v e .We
e n t e mo t i o n s .I t i s s t a t e d t h a t J a p a n e s e a l w a y s t a k e‘ a p o l o g i e s a n d r e a s o n s ’ .‘ t h a n k s a n d r e a -
s o n s’ o r s t o p wo r d s a n d o t h e r s t r a t e g i e s t o e x p r e s s r e f u s a 1 .Re l e v a n t s u g g e s t i o n s a b o u t J a p a n e s e r e f u s a l s p e e c h a c t s a r e a l s o p r o v i d e d f o r Ch i n e s e J a p a n e s e l e a r n e s. r
CHEN Li
( J a p a n e s e C o l l e g e , D a l i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 D a l i a n L i a o n i n g 1 1 6 0 4 4 ,C h i n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