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招聘语篇分析

合集下载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

外语学刊1999年第1期(总第95期)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复旦大学 苗兴伟 11 引言Austin(1962)和Searle(1969)的言语行为理论阐释了人们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实施各种言语行为的语言功能观。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只是孤立的脱离语境的句子或语段(utterance)所实施的单个行为(Coulthard,1977:9)。

由于言语行为是人们在具体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发出的,所以孤立地研究单个的言语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揭示语言的意义和语言运用的实质。

随着语篇分析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许多语言学家开始把言语行为放到它所赖以存在的语篇中去研究。

一方面,孤立的言语行为所表达的言外之意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只有在具体的语篇中才能确定其言外之意,而且对言语行为序列(sequence)的研究可以揭示言语行为在连贯语篇的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

另一方面,语篇分析又可以推动言语行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

21 言语行为与语篇言语行为理论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Austin(1962)提出来的,后来美国哲学家Searle(1969)对这一理论作了进一步的修正和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是从研究日常语言的功能开始的。

Austin认为,语言交际的单位不是句子,而是通过句子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如许诺、感谢、警告等等。

Searle认为,每个句子都具有一定的潜在的言外之力,这种潜在的言外之力是句子意义的组成部分,每个有意义的句子借助于它所具有的意义都可以被用来实施一个特定的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只是孤立的脱离语境的句子或语段所实施的单个行为。

但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交际参与者所实施的不只是单个的言语行为。

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所实施的言语行为不仅要具有语境适宜性(contextual appropriacy),而且要与其他言语行为形成前后的连贯关系。

也就是说,言语行为研究需要涉及更大的语言交际单位:语篇。

语篇的言语行为类型分析

语篇的言语行为类型分析

语篇的言语行为类型分析——以“陈光标到底撒谎了没有?”为例一、前言为了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具体语篇,所以选了一篇关于陈光标事件的新闻评论,对其的语言行为进行分析。

希望能找到这类语篇的基本行为及其行为组合的模式。

二、具体分析文章选自南方网。

(1)有首善之称的陈光标,最近遭到媒体的公开质疑。

这次对陈的质疑和不满,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是陈这几年高调宣称的慈善项目,是否真的落实;二是陈的慈善动机,是慈善还是把慈善作为谋名牟利的阶梯。

分析:属于表述类的陈述行为。

客观地诉说真实存在的事件——陈光标的慈善行为遭到媒体的公开质疑。

说明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增加可信度。

(2)说实话,陈光标有今天的境遇,毫不奇怪。

这几年来,他的慈善行动异乎寻常的高调,早已引起诸多认为“行善何必如此张扬”的人的腹诽。

后来,这些肚子里的牢骚终于涌了出来,零星地公开表达。

有关陈光标言过其实、事实漏洞的传闻也不断积累。

发展到今天,终于发现“少捐多报”甚至有捐款到子虚乌有单位等材料。

媒体借此公开质疑,算是把这几年对陈光标的种种怀疑和不满,系统地表露,让公众讨论。

为数众多的人也的确分为“挺陈”和“讨陈”两派,进行激烈的口水战。

分析:第一句是个判断类行为,其后都是对这个判断的解释。

表达作者认为陈光标遭到质疑是不可避免的,作者认为陈光标的慈善行为有许多是子虚乌有的。

列举一些事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证明命题是真的。

(3)陈光标自己的回应,大概也有两点:第一是“质疑有98%不属实”,大约另外2%是真的或者待考;第二是“人在做,天在看”,一副两手一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气概。

分析:属于表述类。

陈述陈光标对媒体质疑的回应。

(4)我以为,公开质疑陈光标,是件好事。

问题关键是,我们是把陈光标拿出来和谁比?参照物不同,结论自然有异。

分析:“质疑”是判断,和祝福、感谢邓不同。

质疑是不同意他人的判断,并作出自己的判断,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示同意媒体的质疑。

(5)比如先说他对慈善的认识。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话语分析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话语分析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话语分析作者:程晓晖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1期摘要:《是,大臣》中演绎了英国政务官与事务官之间在平常事物中所存在的矛盾以及两者争夺实权的种种表现,通过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能够帮助观众对整剧的全面理解,本文运用约翰·舍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分类,分析和说明了在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作品在言语表达方面所产生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一、言语行为理论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丁(J.Austin)于1962年首次提出言语行为理论,指出语言的功能除了陈述、描写、说明外,还可以实施某种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分为三类: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其中,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局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思的行为;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表达的是言外之意或者是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言后行为是指说话者的话语对听者产生的影响,即言语交际带来的后果[1]。

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对言语行为理论有了深入的探讨,参考实施言外行为的恰当条件包括准备条件、诚意条件、命题内容条件、根本条件等。

舍尔将“以言行事”分为五类:宣告类、阐述类、表达类、指令类、承诺类。

每一类中的行为都具有同样的目的,但具有同样目的的言外行为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言外之力[2]。

二、《是,大臣》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是,大臣》是英国BBC公司于上世纪80年代拍的一部电视剧,展现了一位内阁大臣的政治生活,以黑色幽默的手法描绘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英国的政党倾轧和官僚体制,夸张中透着格外的真实,嘲讽了当时的政治生态。

基于舍尔对言语行为的分类,对《是,大臣》中的言语进行分析,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作用。

阐述类:阐述类言语行为主要用于描述事件,这类言语行为的目的在于表明说话者相信命题内容是真实的。

例如:(一)Humphrey:“总体而言,我们有6种选择:1.听之任之;2.发表声明,对演说表示遗憾;3.提出正式抗议;4.停止援助;5.断绝外交关系;6.宣战。

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广告语中的体现研究-最新教育文档

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广告语中的体现研究-最新教育文档

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广告语中的体现研究-最新教育文档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广告语中的体现研究一、言语行为理论的简介1.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言语行为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由奥斯汀提出,它是关于怎样使用语言的理论。

该理论一经提出便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关注。

2.言语行为的分类根据奥斯汀的理论,言语者会有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奥斯汀认为“在常规意义,我们把说某种事情的行为叫做完成一种叙事为”[3]。

这种叙事行为就是言内行为。

言外就是表明说话人意图的行为,表明说话人为什么这么说,或者说他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意义。

言后行为就是话语在听者身上产生的效果或影响。

二、广告语的简介1.广告的定义英文中advertisement一词最早源于希腊语advertere。

但是目前为止对于广告一词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

2.英语广告语的特点2.1英语广告语的音系特点广告语经常运用押韵、象声、谐音等手法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从而使消费者听起来朗朗上口并且将其熟记于心并以此来达到促进消费的作用。

如:The best the man can get---Gillette Razor(吉列剃须刀)[1]。

在此则广告中,运用了 best, man ,can 和get中的四个元音,使读者读起来能够具有韵律和节奏。

2.2英语广告语的形态学特点英语广告语的形态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对合成词、创新词等的使用上。

如在摩托罗拉广告中“HelloMoto”便是一个创新词。

2.3 广告语的句法特点广告语的目的是让消费者能够熟悉其产品,以此来达到获利的目的。

最可靠及有效的方法便是用简短和有效的句子来清楚地表达其意图。

所以,其句法特点包括(1)以简单句为主,如:Coke adds life――Coca Cola.[1] (2)祈使句的应用,如:Obey your thirst――Spirit(雪碧).[1]三、英语广告语中的言语行为理论1.英语广告语的言内行为奥斯汀认为说某种事情的行为叫做完成一种叙事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一、本文概述《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言语行为理论,源自哲学家约翰·奥斯汀的学说,主张语言不仅仅是描述或陈述事实的工具,更是一种能够实施行为的力量。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与行动的紧密关系,认为说话者通过言语不仅能够传递信息,还能产生实际效果,如请求、命令、承诺等。

而语篇分析则是对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它关注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功能。

本文将首先介绍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则,阐述其如何影响我们对语言行为的理解。

随后,文章将讨论如何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语篇分析中,探讨言语行为在构建和理解语篇中的作用。

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我们将展示言语行为理论如何帮助我们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图和目的,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在实际交流中的功能。

本文还将总结言语行为理论对语篇分析的贡献,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言语行为理论概述言语行为理论,起源于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LangshawAustin)的学说,后经其学生塞尔(Searle)等人的发展,逐渐成为了语言学和哲学的重要分支。

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即每一个言语(或书写)行为都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语言学将语言仅视为表达思想的工具的看法,转而强调语言本身的行动性,即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行为。

言内行为指的是说出词语、句子等语言形式的行为,它涉及到语言的字面意义和语法结构。

言外行为则是指通过说出某个句子来实施某种行为,如命令、请求、承诺等。

例如,当某人说“请把窗户关上”时,他不仅在表达一个要求,同时也在实施一个命令的言外行为。

言后行为则是指言语行为产生的结果或影响,例如听话人的反应、情感变化、行为的改变等。

试论语篇歧义:言语行为理论视角

试论语篇歧义:言语行为理论视角

试论语篇歧义:言语行为理论视角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篇歧义语篇分析语境论文摘要: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分析了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与语境、语篇的关系,用实例探析了语篇歧义产生的成因。

本文认为Austin等人的言语行为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语言现象,帮助人们减少无意语篇吱义,增进对语言本质的认识。

1.引言近年来,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或text linguistics)日益成为国内外广大语言学家所关注的焦点。

对语篇的分析方法,理解角度不同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语篇意义。

美国语言学家Harris于1952年在Language杂志的第28期上发表论文“Dis-course Analysis”首次使用术语“话语分析”,其论文常常被看作是现代语篇分析的开端。

尽管不同学者对于“Discourse"与“Text"两个术语的理解和用法仍然存在分歧,但从广义上讲,“语篇分析”常统称两者—既包括“话语”又包含“篇章”(胡壮麟,1994;3)。

英国语言学家Firth(1957)指出对于句子的理解只有在一定语境下发生的语篇中才能使受话者理解。

否则,语义在语篇中就处于不确定或模糊不定的状态,或“对语篇中某些部分有不同的理解而造成语篇性模糊”(杨永建,1996)。

这种“语篇性模糊”就是语篇歧义(discoursal ambivalence)。

从言后行为角度来看,语篇歧义可分为有意歧义(intensional ambiguity)与无意歧义(unintensional ambiguity )。

项成东(2004)认为,有意歧义是说话者有意采取的一种交际策略,有意不直接提供确切信息,岔开话题,创造幽默感或达到其它的交际效果。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因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而产生无意歧义,造成交际失败。

笔者限于篇幅,仅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探讨语篇中存在的无意歧义。

2.言语行为理论与语境英国哲学家Austin对当时日常语言哲学的影响巨大,他于1952年开始以讲座的形式讲授《语言与行为》(Words andDeeds ),于195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作题为《如何以言行事》(Howto Do Thingswith Words)的讲座时首次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以此探求对人类语言本质的认识,后来该理论又经过Searle多次修正和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话语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论文题目: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分析王熙凤的语言技巧姓名:梁新珍院系:外国语学院专业:外语用(翻译)学号:13211984852014年4月摘要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旨在回答语言是如何用到“行”之中的,体现了“言则行”这样的语言观。

言语行为理论从社会功能出发,研究语言行事,即以言行事。

随着该理论的不断发展,言语行为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

话语分析也属于语言运用的范畴。

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何对话语做出最真切的解析成为有效交流的关键。

本文通过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相关话语,来阐明言语行为理论是如何被应用于话语分析中的。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话语分析《红楼梦》之王熙凤话语一:引言《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一个极为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物,她的语言交际才能是该小说中其他人物所不能及的,王熙凤对待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身为荣府里的大管家,和各色人等打交道,都能应对自如,表现的不卑不亢。

读者更是为其高超的的语言技巧所叹服。

本文运用Austin 的言语行为理论从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三个方面分析王熙凤的语言行为及语言技巧,以此来给人们的日常交际带来启发。

二:理论背景1962年,Austin在其发表的《论言有所为》中指出,人在说话的同时,也在实施某种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形式而完成的。

Austin 把这种行为成为言语行为。

根据Austin 的言语行为理论,人在说话时所实施的一个语言行为,同时包含三种子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其中,言内行为指的是话语本身,与传统的意指相同;言外行为指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行为,人们可以通过说话达到很多目的,做很多事情;言后行为指说话者给听话者所带来的影响,说话者都会引起听话者的态度等发生一些变化,无论是否说话者所期望的,即说话带来的的进一步后果。

后来Searle 继承并发扬了Austin的理论,认为言语行为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双关语的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双关语的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双关语的研究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advertisement industry, advertisements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global commerce activities. By utilizing a representative varied medium of exchange as the valid approach, consumers‟desire and consumption to business services are set up by themselves. The advertising puns, as the vehicle of data interchange and delivery, plays an absolutely necessary part. Not only direct speech act but also indirect speech ac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otive power to lure consumers‟ purchase.This thesis explains English advertisements puns from Speech Act Theory. The author hold the view that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direct speech act help both side in commercial exchanges to obtain agreements rapidly.The mild and roundabout phrases decrease the possibilities in implacable business conflicts. Either direct speech acts or indirect speech acts has its own merits.Therefore,researcher should take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The research of thesis represent that from the view of speech act theory English advertising puns typically exist three main characteristics:homophone,synonymy and parody.It also excavates the effective devices of remote exchange with the advertisements of new generation electric network techniques by using speech act theory into advertising puns.Keywords: speech act theory; Direct speech act;Indirect speech act;English advertisements; pun摘要随着广告行业的迅捷发展,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广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招聘语篇分析指的是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对招聘语篇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主要关注招聘者在招聘过程中使用语言的目的、意图和效果,并研究语篇中语言结构、语用特征和语境等因素对沟通效果的影响。

在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招聘语篇分析中,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招聘广告、面试问题等语篇进行分析来探讨招聘者的沟通策略、面试官的话语行为以及应聘者对话语的回应等。

这些分析有助于了解招聘者如何通过语言来实现其在招聘过程中的目标,并且可以为企业提供有关如何提高招聘沟通效率的建议。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招聘语篇分析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招聘过程中的话语偏见和歧视等问题,并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招聘广告中使用的词汇和语言特征可能会导致某些人群被歧视,因此通过对语篇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并采取措施来纠正。

总之,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招聘语篇分析是一种有力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招聘过程中话语的作用和效果,并提供有关如何改进招聘沟通的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