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知识点总结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1、【燃烧】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条件】(缺一不可)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与充足的O 2接触; ③可燃物温度达到自身着火点。

3、【影响燃烧的因素】

①可燃物的性质。 ②可燃物与O 2的接触面积。 ③O 2的浓度。

4、【促燃方法】

①增大可燃物与O 2的接触面积。 例:工厂锅炉煤加工成粉末状、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

②增大O 2的浓度。(或加快空气流动)

例:烧锅炉时用鼓风机不断向炉内鼓入空气、炼钢时不断向炉内鼓入富O 2空气

Fe 在纯O 2种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而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5、【爆炸】

①原因: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在有限空间内急剧燃烧,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的。

化学爆炸四要素:可燃物、达到爆炸极限、遇明火、在有限的空间内。

②分类: 注意:

锅炉的爆炸是因为炉内循环不畅通,使热量聚积,导致气体膨胀,达到锅炉无法承受的高压,最后产生爆炸。属于物理变化引起的。

6、【灭火原理】(一条即可)

①移除可燃物。 例:森林失火,要迅速在距离火场不远处伐木,以形成隔离带

②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例:高压水枪喷水灭火

③隔绝空气(或O 2)。 例: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酒精灯火焰用灯帽盖灭、灭火器灭火

7.【注意】: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例如镁条既可以在O 2中燃烧,也可以在N 2和CO 2中燃烧。

【实验探究题】

1.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并能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

的偏磷酸(HPO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

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

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实验现象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1)a 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 (2)b 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1)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的

原因是: ;

(2)b 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的

原因是: ;

(反思与评价)(3)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的优点是: ;

(4)扎西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填字母,可多选)。 A.收集生成的气体 B.防止有害物质污染空气

C.调节试管内的气体压强,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

(5)如何使图1水中的白磷燃烧 。

拓展与迁移: 实验小结时,卓玛同学说:“待a 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朝下垂直伸入水面下(室温),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你认为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且实验所用白磷足量,装置气密性良好,进入a 试管内液体的体积约占试管容积的 ,理爆炸 由物理变化引起的爆炸 车胎、气球、锅炉 由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 炸药、烟花、煤气

由是。

2.如图1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1)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写出酒精(C2H5OH)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若将铜片上的

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

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填“高”或“低”)。

(三)实验三:仪器①的名称是:;实验结果表明,

燃烧需要,该实验观察到仪器①的内壁有水雾,

说明石蜡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拓展】将实验三改成图2甲所示的密闭容器进行,同时用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乙所示,蜡烛熄灭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为,由此得到的结论是。

3.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装置步骤及现象

Ⅰ.打开K1,将一定量过氧化

氢溶液注入锥形瓶中。A中导管

口处有大量气泡产生,白磷不燃

Ⅱ.打开K2,关闭K1,C中导

管口处有大量气泡产生,白磷燃

(1)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步骤Ⅰ,A中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3)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实验现象是。

4.利用W形玻璃管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已知:红磷着火点240℃,白磷着火点40℃。

(1)燃烧条件的探究:向W形玻璃管中放入足量红磷和白磷,塞

好橡皮塞。然后将其放入80℃的热水中,观察到红磷不燃烧而白磷

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一段时间后白磷熄灭的

原因是。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已知W形玻璃管的容积为200mL,待白磷熄灭,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量筒中的水减少了mL。

5.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

的条件。

(1)实验B与D进行对比,可以验证燃烧条件之一:。

(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实验现象是。

(3)A~D中,可不做的实验是(填序号)。

6.小明同学在进行期末复习,请你和他一起进行。

Ⅰ.完成下列探究实验报告结论或解释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或解释

在铁片两端放大小相同的硬纸片、乒乓球碎片,在铁片中间加热。乒乓球碎片先燃烧、硬

纸片后燃烧

结论:乒乓球碎片的比硬

纸片的低。

如图中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①溶液中产生气泡;

②蜡烛a火焰

(填“先于”或“后

于”)b熄灭。

现象②的原因是:CO2不助

燃,。

Ⅱ.为了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进行了以下四个探究实验:

(1)实验③和实验④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

(2)请你另外从图中选择一组实验来对比说明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即:实验和(填实验序号),

说明物质燃烧。

(3)上述实验的缺陷是。

7.从2019年8月上中旬开始在大半个月的时间里,南美洲亚

马逊热带雨林出现了超过7万次的火灾,超过80万公顷土地

被火焰吞噬。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减少灾难的

发生。为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化学小组同学做了如图1所

示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是

240℃。)

(1)红磷燃烧的现象为,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

(2)图1中实验1、3对照能得出燃烧需要的条

件是;

(3)图1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实验现象

是;

(4)为了进一步探究燃烧的条件,老师展示了

如图2所示实验:通过用力上下振荡锥形瓶可以

看到白磷燃烧、水火相容的场景,停止振荡则火

焰熄灭。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填序号);

A.必须用力上下振荡

B.要有可燃物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5)老师和同学们又一起完成了图3所示的趣味实验:已知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

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其主要原因

是(填序号);

A、隔绝氧气

B、撤离可燃物

C、降低温度

D、降低着火点

(6)在实验时,有同学不小心在燃着的酒精灯上方撒落了铁粉,观察到火星四射。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铁粉却能在空气中燃烧,由此说明在某些工业生产中将原料粉碎的目的是,铁粉燃烧的方程式为。8.某化学小组对教材中“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

【查阅资料】红磷和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对人体有害;氢氧化钠(NaOH)溶液能和产生的白烟发生化学反应,将白烟吸收。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实验步骤】(1)在1号玻璃瓶中加少量红磷,2号玻璃瓶中加少量白磷,3号玻璃瓶中加少量白磷并注满水。把三个玻璃瓶同时放进盛有80℃热水的大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2)用注射器向2号瓶中注入适量的水,目的是。

(3)用注射器把3号瓶中水抽出,发现3号瓶中的白磷燃

烧起来。请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讨论分析】(1)对比1、2号两瓶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

需要。

(2)对比两瓶中的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

气接触。

【反思评价】该小组同学对图1装置又进行了改进,设计了

图2装置,该装置的优点有。

9.控制变量法是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下面是探究燃烧与灭火的实验,用下面已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的装置进行实验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步骤现象结论或解释

步骤Ⅰ:用玻棒分别蘸取95%的酒精、蒸馏水置于火焰上。酒精,蒸馏

水。

结论:酒精是可燃物,水不是可燃

物。

步骤Ⅱ:将盛有白磷的带孔燃烧匙伸入A瓶中白磷不燃烧在常温下,白磷没有达到着火点。步骤Ⅲ:向A瓶中加满80℃热水,塞紧瓶塞白磷不燃烧A瓶中充满水,缺少。

步骤Ⅳ:打开K1、K2,从a口向A瓶中鼓入空气,待瓶中的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时,关闭

K1、K2。此时进入量筒B中水的体积为200mL 观察到A瓶中的白磷燃烧

(1)步骤Ⅰ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对比步骤Ⅲ和Ⅳ的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

的条件之二。

(2)对比步骤Ⅱ和Ⅳ的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三是。

(3)待装置冷却一段时间后,打开K2,如果观察到,说明空

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1/5,原因

可能是(答一条即可)。

(4)若实验中,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灭火的方法

是。

(5)学习了燃烧的条件,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你会怎样灭火的。10.燃烧是人类利用的较古老的化学反应之一。兴趣小组同学对燃烧展开系列探究。

探究一、燃烧的发生

(1)兴趣小组同学按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待蜡烛

燃烧熄灭后,向上抽动燃烧匙,使白磷露出水面,白磷

立即燃烧。白磷露出水面后才燃烧,原因是。

(2)已知:白磷的着火点约为40℃,熔点约为44℃,

实验条件下的液态白磷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且难以透过滤

纸,尝试分析:燃烧匙底部打孔并垫上滤纸的原因。

(3)反思:蜡烛燃烧熄灭后的密闭钟罩内,白磷仍能燃烧,从“物质燃烧所需氧气的最低浓度”的角度可得出的结论是。

探究二、火灾的逃生

(4)知识回顾:图2所示实验中,观察到烧杯内低处蜡烛先熄灭,则CO2具有的性质是。(5)按图3装置模拟建筑火灾现场,在封盖容器底部放置2根高低不同的蜡烛,在烛芯附近放置O2传感器(见a1、a2)和CO2传感器(见b1、b2)。点燃蜡烛后迅速封盖,采集相关数据,实验结果如图4、图5所示。

①由图4可知:蜡烛熄灭时容器各处O2含量均未降至0,由此你

对“燃烧”的新认识是。

②由图5可知:温度较高时,高处CO2的浓度较大,其主要原因

是。因此,建筑火灾中,下列逃生方法较

合理的是。 a.匍匐前进 b.直立行走

11.线上化学课堂中,老师演示了“吹气生火”实验,他向包有

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用导管吹气,脱脂棉燃烧了

起来。同学们对该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复学后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脱脂棉燃烧的原因

【作出猜想】根据燃烧条件分析:①脱脂棉是可燃物;②吹出的气体可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③反

应放出热量,满足了温度达到脱脂棉的。

【进行实验】在如图所示装置中,向过氧化钠粉末中不断吹气,观察到过氧化钠粉末由淡黄色逐渐变为白色,在导管口P处放置,木条复燃,说明试管内生成了氧气。同时还观察到,说明反应还放出了热量。【得出结论】吹出的气体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同时反应放出热量,满足了脱脂棉燃烧的条件。

探究二:试管内残留白色固体的成分。

【查阅资料】①吹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有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②过氧化钠不与氮气反应。

【作出猜想】猜想1:CO2参加反应,固体成分是Na2CO3;

猜想2:H2O参加反应,固体成分是NaOH;猜想3:CO2和H2O均参加反应,固体成分是。

【实验验证】过程略

【实验结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水蒸气都能反应,猜想3正确。请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

【拓展延伸】化工厂存有过氧化钠时,一旦失火,不能选用(填字母序号)灭火。

A.二氧化碳灭火器

B.细沙

C.水基型灭火器

12.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药品探究燃烧的条件。药品:白磷(着火点为40℃)、

红磷(着火点为240℃)、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固体。

(1)实验一:证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是燃烧条件之一。

A、C中均放入一小块白磷和80℃热水。打开K1,关闭K2,向B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①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能证明实验一目的的现象是。(2)实验二:证明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

小明和小红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重新设计了两个不同的实验(装置同上,K1、K2均打开,向B 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均可达到实验目的。请补全表格中的①②③。

小明实验 小红实验

A C A C

固体 白磷 白磷 白磷 ②

液体 80℃热水 ① 80℃热水 ③

13.学校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微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物质 白磷 红磷

着火点(℃) 40

240 (1)先挤压右侧滴管并微热燃烧管,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燃烧

管中先燃烧的物质是 。

(2)再挤压左侧滴管滴下液体,发现石灰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

随后发现原来燃烧的物质停止燃烧。其中产生大量气泡的化学反

应方程式是 。

(3)下列灭火方法与(2)中使燃烧停止的原理相同的是 (选填字母)。

A .关闭煤饼炉的进气口以熄灭炉火

B .用灯帽熄灭酒精灯

C .用一小盘水泼灭炭火

14.小明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同时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装置中注射器活塞与内壁摩擦非常小,可忽略不计。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检查装置气密性。

步骤2:将盛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放入空集气瓶中,塞紧塞子,白磷不燃烧。

步骤3:打开集气瓶塞子,往瓶中倒满80℃的热水,并塞紧塞子,白磷仍然不能燃烧。

步骤4:打开K1和K2,通过注射器从b 管抽水,当瓶中液面刚低于燃烧匙底部时,立即同时关闭K1、K2,发现瓶中白磷燃烧,此时读出注射器中水量为V1毫升。

步骤5:待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时,打开K2,发现注射器中的水剩余V2毫升。

(1)结合步骤3、4,说明白磷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2)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 (用V1、V2来表示)。

(3)小明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远小于21%,原因

是 。

第二节 能源利用

7、【化石燃料】

(1)种类:煤、石油、天然气 (2)特点:不可再生

(3)重要性:三种化石燃料是当今世界上能源的三大支柱。

①煤是黑色的“金子”,有“工业的粮食”之称。 ②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8、【石油的分馏】:(物理变化)

根据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通过蒸馏,使沸点不同的各个成分先后蒸发出来。

【煤的综合利用】:气化、焦化、液化(化学变化)

9.【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核能、氢能

绿色能源:①乙醇:可再生、少污染 ②氢气:无污染、来源广、热值高

10、【CO 的性质和用途】 ①、性质 ②、用途: 气体燃料。

第三节 自然界中的 CO 2

11.【 CO 2的性质和用途】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小于空气,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蓝色火焰,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有毒性(煤气中毒)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 ①三不: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一般情况)

②与水反应:CO 2+H 2O =H 2CO 3

③与澄清石灰水反应:CO 2+Ca(OH)2=CaCO 3↓+H 2O

(1)性质

④能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2)用途①灭火;②工业原料;③气体肥料;④制冷剂;⑤人工降雨。

注意:CO与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不同,原因是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

误区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就能用于扑灭所有可燃物造成的火灾吗?

分析:通常情况下,CO 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可用于一般可燃物造成的火灾。但二氧化碳却能支持钠、镁等活泼金属燃烧,此时,不可用其灭火。

误区②:C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分析:将C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为红色,是因为CO2与石蕊试液中的水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并不是CO2使石蕊试液变红。

误区③: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可用水除去二氧化碳吗?

分析: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只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其溶解量很小,因此,除去二氧化碳气体时,一般是将气体通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

【CO2的制取】

(1)【工业制法】:高温煅烧石灰石: CaCO3 CaO+CO2↑

(2)【实验室制法】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

①、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②、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③、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原因:CO2能溶于水且能跟水发生反应,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反应。

④、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立即熄灭,则证明已收集满。

⑤、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为CO2。

【注意事项】

①若用长颈漏斗添加稀盐酸,末端要插入液面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②导出气体的导管口稍露出橡胶塞即可,否则不利于气体的导出。

③收集气体时,瓶口盖上玻璃片,导管伸入集气瓶底部,利于排尽空气。

【药品选择】

①不可用浓盐酸——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的HCl气体会使CO2不纯。

②不可用稀H2SO4——稀H2SO4与CaCO3反应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会附着在石灰石表面,阻碍CaCO3与酸接触,使反应不能持续进行。

③不可用K2CO3或Na2CO3——两者都是粉末状,使反应太快不利于收集CO2。

【实验探究】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实验室准备用高锰酸钾制取比较纯净的氧气,采用的

装置组合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室用于制取二氧化碳的方程式为.采用的常见装置组合为,酸液应从加入(写仪器名称);若小华想用F装置收集一瓶该气体,则气体由(填c或d)端进入.

(3)用D装置可以收集O2、CH4、NH3、Cl2中的(填化学式).

(4)若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则气体应从(填“c”或“d”)端通入;用该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验满方法是.

(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以下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按要求连接制取装置;③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盐酸;④收集气体;⑤向大试管内放入

石灰石,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①③④⑤

C .②①⑤③④

D .③④⑤②①

(6)该小组在制取CO 2的时候,发现二氧化碳收集好后,反应仍在发生,所以,他们想设计一个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的装置.你觉得下图Ⅰ、Ⅱ、Ⅲ装置中能实现上述意图的是 .

2.如图是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准备的一些装置,据图回答: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氧气应选

用的装置是 (填序号)。

(2)选用装置B 、C 组合在实验室制取CO 2,若改用装置F 制备CO 2,其优点是 。

3.结合下列化学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1中标有字母的仪器的名称:

a ,

b 。

(2)实验室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选用药品,按下表进

行实验,取等质量的大理石加入足量酸中(杂质不与酸

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体积随时间变化曲线如2图所示:

图中丙对应实验 (选填“Ⅰ”“Ⅱ”或“Ⅲ”)。确定用乙对应的药品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不用甲对应的药品,理由是 。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 (从A ﹣F 中选填)作为发生装置。常温下,下列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不可行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向上排空气法 b.向下排空气法 c.排水法 用装置E 收集实验室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应从 (填

“①”或“②”)端进入。检验二氧化碳,写出检验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实验室常用装置C 代替装置B 制取气体,装置C 的优点是 。

(5)实验室用FeS 和稀H 2SO 4反应制取H 2S 气体。FeS 和稀H 2SO 4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H 2S 是有毒气体,能溶于水,其水溶液为氢硫酸。

①制取H 2S 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图3中“防倒吸装置”应选择 (选填“甲”或“乙”)。

③NaOH 溶液的作用是 。

4.根据如图(省略夹持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的名称:A ;

(2)实验室时用K 收集二氧化碳,其中植物油的作用是 ;

(3)利用大理石和稀盐酸以及仪器A ~J 来制取二氧化碳,你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有 种。

5.(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需的药品是 和 ,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 。

(2)若用图1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其优点是 。

(3)若用图2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应将气体发生装置的导管与图2装置的导管 (选填“a ”或“b ”)相连接。检验该装置中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操作是 。

(4)若用图3装置检验二氧化碳,应将气体发生装置的导管与图3装置的导管 (选填“c ”或“d ”)相连接。写出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化学式表达式 。

(5)图4二氧化碳的制备装置中,不能起到“能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效果的是 。

(6)如图5装置可以用来测量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主要目的是 (填实验编号 药品

Ⅰ 块状大理石、10% H 2SO 4溶液 Ⅱ 块状大理石、7% HCl 溶液 Ⅲ 大理石粉末、7% HCl 溶液

序号)。①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②防止水分蒸发③防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6.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和验证性质的装置。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验证。

①写出图B中仪器Ⅰ、图D中仪器Ⅱ的名称:、。

②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用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收集气体时,集气瓶中导气管口应处的位置是(填“a”或“b”);A装置不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若要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应选用的装置(填装置字母序号)。

③图I实验中,将长短两只蜡烛固定在烧杯中并点燃,然后向烧杯中放入干冰,观察到长蜡烛继续燃烧,短蜡烛的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向烧杯中继续加入干冰,蜡烛仍然不熄灭,这一现象反映了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2)实验室中制取并收集氨气。

资料:通常情况下,氨气是没有颜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密度小,极易溶于水。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是:用氯化铵和热石灰两种固体药品,经均匀混合后装入试管中,加热产生氨气。

①实验室制取氨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装置字母序号,下同),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②实验室制取气体,组装好仪器后,应先,再添加药品。

③加热是最常见的反应条件,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稍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7.二氧化碳一直备受人类关注,在生活和生产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1)①海洋能吸收二氧化碳,原因之一是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发生的火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填字母)。

A.液态二氧化碳气化后不会污染档案资料 B.二氧化碳可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空气

C.液态二氧化碳气化时吸热,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③CO2常用于灭火,但镁着火不能用CO2灭火,原因是它们能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镁和一种常见的黑色固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小明同学利用装修后剩下的大理石碎片进行相关实验,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①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CO2,若将A装置换成B装

置,其优点是。

②D装置还可以用于检验气体:如检验某气体中是否

含有二氧化碳,瓶中预先装入(填名称),

然后将气体从(填a或b)通入,写出该反应

的化学式方程式。

③图E为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家庭实验装置,其中底部刺小孔的眼药水瓶下部可浸入白醋,它作用相当于上图中的(选填字母序号)装置,该装置的优点是。小明又设计了如图甲、乙、丙、丁四套装置,其中也能达到此目的的是(填编号)。

(3)学习了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后,小明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了三个实验。

①小明将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见装置I),并轻轻振荡试管。描述产生的现象:。

②如图所示,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应选用装置(填字母序

号)效果更好,该实验还能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③验证CO2能否与NaOH、Ca(OH)2反应。

a.关闭K1,打开K2,缓缓通入600mL CO2,L、M容器中均无明显现象;

b.打开K1,打开K2,继续通入CO2,M容器中出现浑浊。

根据上述现象,可推断CO2(填字母序号)。

A.一定能与NaOH反应 B.可能与NaOH反应

C.一定能与Ca(OH)2反应 D.可能与Ca(OH)2反应

(4)如图装置可用于制取二氧化碳并测量二氧化碳的体积。实验中,植物油的作用是。集气瓶中未装满水,液面上的空气对实验(填“有”或“无”)影响。不考虑气压和温度的影响,用此套装置

的测量结果仍然偏大,其原因是。

8.某同学在实验室里制取CO2和验证CO2的某些性质,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①的名称:。

(2)装置甲中应添加固体试剂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

若用甲装置制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用装置乙收集CO2时,导管口a应与(填“b”或“c”)相连。

(4)用图丙所示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收集满CO2,再倒入约1/3体积的紫色石蕊试液,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5)往图丁的烧杯内缓缓通入CO2,超薄材料做成的内充空气的气球会慢慢浮起,由此得出CO2具有的性质是。

9.某兴趣小组在学习了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题时,探究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方法。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作出猜想】Ⅰ.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理由是。Ⅱ.能够用排水法收集

【查阅资料】CO2不与碳酸氢钠反应,且难溶于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

【实验设计与操作】步骤一:小组同学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CO2气体的制取,在相同条件下,用如下3种方法,分别在三个规格相同的锥形瓶中收集产生的CO2气体。

方法①:当气体发生装置开始产生CO2气体15s后,

用排水法收集CO2备用,并记录从收集到集满一瓶

CO2所需的时间t;

方法②:当气体发生装置开始产生CO2气体15s后,

采取与方法①相同的时间t,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

瓶CO2备用;

方法③:当气体发生装置开始产生CO2气体15s后,用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燃着木条放在瓶口验满后,立即盖上玻璃片备用。

(2)当气体发生装置开始产生CO2气体15s后,再开始收集气体的原因是。

步骤二:将装有50mL 5%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注射器与压强传感器密封连接,再缓缓插入已经收集好CO2气体

的锥形瓶中(如图2所示)。将注射器的氢氧化钠溶液注入锥形瓶中,观察瓶内压强变化情况。

【实验分析与结论】

(3)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密闭容器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3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猜想(填“Ⅰ”或“Ⅱ”)成立。

(4)用燃着的木条验满CO2的方法(填“可靠”或“不可靠”)。从收集的气体纯度考虑,方

法(填“①”“②”或“③”)更好。

(5)图2锥形瓶内压强不再变化时,瓶内剩余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可能是(不考虑CO2与Na2CO3溶

液的反应)。

(6)图1锥形瓶中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作用是。

(7)直接用排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的方法代替的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其优点是。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知识汇总精讲(解析版)--九年级化学期末考点(鲁教版)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知识汇总精讲 【考点精讲】 考点一、燃烧与灭火 (1)定义: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跟氧气充分接触; 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着火点越低,越易燃烧);三者同时具备才可以燃烧。 (3)促进燃烧的方法:①增大氧气的浓度;②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燃烧分类:①充分燃烧:氧气充足;②不充分燃烧:氧气不足。 例如:(1)乙炔: (2)碳:氧气充足,化学方程式:C+O 2 CO 2 ; 氧气不充足2C+O 2 2CO ;(CO 中毒:与血红蛋白结合,失去运氧能力) 2、灭火 原理:破坏燃烧所需的条件,(只要破坏其中一个燃烧条件,就可灭火)。 方法:①隔绝氧气(如沙土覆盖); ②移走可燃物(如关闭煤气阀门); ③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如用水灭火)。 3、爆炸 (1)分类:①物理爆炸:如气球吹爆、爆胎、锅炉爆炸等;②化学爆炸:燃放鞭炮、甲烷爆炸等。 (2)化学爆炸的条件:①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 ②遇明火燃烧; ③气体体积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膨胀。 典例1 【2020云南】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乙炔 充分燃烧 不充分燃烧 条件 氧气充足 氧气不充足 现象 蓝色火焰、放热 黄色火焰、放热、浓烈黑烟 生成物 二氧化碳和水 一氧化碳(或炭黑)、水 方程式 2C 2H 2+5O 2 2H 2O+4CO 2 2C 2H 2+3O 2 2H 2O+4CO

A.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 B.通电的电热毯着火时,用水浇灭 C.篝火晚会时,把木柴架空,有利于木柴充分燃烧 D.只要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答案】C 【解析】A、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灯帽盖灭,错误,不符合题意。 B、通电的电热毯着火时,不能用水浇灭,用水浇灭,会有触电的危险,错误,不符合题意。 C、篝火晚会时,把木柴架空,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有利于木柴充分燃烧,正确,符合题意。 D、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不一定能燃烧,因为可燃物燃烧还需要有氧气参加,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典例2【2020湖南湘潭】14.防火安全重于泰山,每个公民掌握一定的消防知识很有必要。下列有关灭火措施处理不当的是() A.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B.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进行灭火 C.油罐着火时需要用水喷淋降温 D.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答案】B 【解析】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正确;B、水能导电,为防止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或者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可直接泼水灭火,以防损坏电器、触电或电器爆炸伤人,故B不正确; C、油罐着火时用水喷淋降温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则油罐着火时需要用水喷淋降温,故C正确; D、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能有效保护物品,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故D正确。故选B。 典例3【2020四川成都】有关如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教学案(新版)鲁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教学案(新版) 鲁教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化石燃料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通过把化石燃料与其他燃料进行对比,了解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并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小的燃料以保护环境。 3.了解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的必要性以及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重点:化石燃料的利用 四、学习难点: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意识。 五、学习过程: 预习案: 一、化石燃料的利用 1、世界上最重要的三种化石燃料是:、、。 被称为“工业的粮食”,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的是,化学式是,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 为: 。 3、你是否了解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分布情况?“西气东输”工程中的“气”是指,该工程 从输送至。 4、从表4—3中燃料的热值看你愿选取哪种作燃料。 5、活动:,根据你的信息说一说近期煤、液化气、天然气、管道煤气的市场价格各是多少?课后调查一下,加以证实。 二、化石燃料燃烧与环境污染 化石燃料在燃烧时产生、以 及造成了环境污染。并导致: 1、, 2、,

3、 。三、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1、煤通过隔绝空气加强热可分解 成、、 。它们各自用在哪些地方? 2、石油经加工后的产品有哪些?经精加工能得几千种化工原料,举例说明运用在我们身边的物质。 3、通过阅读你能说出石油的开采过程吗?你对可燃冰有哪些认识。 (五)学生练习P139 知识盘点 (六)作业P139 能力训练 时间:xx、11、编制人:雷印国王明峰审批人:田洪山 6.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生态平衡,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记住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记住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4、记住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验满方法及操作步骤。 重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学习过程:(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知识点一:二氧化碳的循环 1、(自学尝试)认真阅读课本P131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同一年里,二氧化碳含量是怎样变化的?导致这种变化原因是什么? ②在不同的年度里二氧化碳呈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自学尝试)阅读课本P132二氧化碳的生成和消耗图,说出 ①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练习(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最近几十年呈趋势,在同一年度内二氧化碳的含量冬季比夏季。

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知识点整理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知识点整理 1、燃烧的概念与条件 (1)概念:可燃物与________发生的剧烈的_______ 、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 (2)条件:①物质具有__________ ②可燃物与__________接触; ③可燃物温度达到自身的____________。 (3)注意:着火点指的是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下不会改变。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原理: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达到灭火的目的即: ①清除________或隔离_________; ②隔绝_________; ③使可燃物温度降到___________以下。 (2)注意:燃烧必须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而灭火只需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 3、促进燃烧的方法 (1)硫粉燃烧:①在空气中燃烧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在氧气中燃烧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促进燃烧的方法: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充分燃烧与不充分燃烧 燃烧产物:常用燃料主要组成元素是碳,当氧气充足时,燃料充分燃烧,生成 ________ ,当氧气不足时,燃料不充分燃烧,生成____________。以碳燃烧为例写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爆炸:可燃性气体或易燃物粉尘在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 时,在_______________ 内遇____________,就会发生爆炸。 6、化石燃料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他们都是_________再生能源,都是混合物。(2)天然气: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它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知识点总结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1、【燃烧】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条件】(缺一不可)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与充足的O 2接触; ③可燃物温度达到自身着火点。 3、【影响燃烧的因素】 ①可燃物的性质。 ②可燃物与O 2的接触面积。 ③O 2的浓度。 4、【促燃方法】 ①增大可燃物与O 2的接触面积。 例:工厂锅炉煤加工成粉末状、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 ②增大O 2的浓度。(或加快空气流动) 例:烧锅炉时用鼓风机不断向炉内鼓入空气、炼钢时不断向炉内鼓入富O 2空气 Fe 在纯O 2种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而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5、【爆炸】 ①原因: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在有限空间内急剧燃烧,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的。 化学爆炸四要素:可燃物、达到爆炸极限、遇明火、在有限的空间内。 ②分类: 注意: 锅炉的爆炸是因为炉内循环不畅通,使热量聚积,导致气体膨胀,达到锅炉无法承受的高压,最后产生爆炸。属于物理变化引起的。 6、【灭火原理】(一条即可) ①移除可燃物。 例:森林失火,要迅速在距离火场不远处伐木,以形成隔离带 ②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例:高压水枪喷水灭火 ③隔绝空气(或O 2)。 例: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酒精灯火焰用灯帽盖灭、灭火器灭火 7.【注意】: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例如镁条既可以在O 2中燃烧,也可以在N 2和CO 2中燃烧。 【实验探究题】 1.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并能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 的偏磷酸(HPO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 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 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实验现象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1)a 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 (2)b 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1)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的 原因是: ; (2)b 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的 原因是: ; (反思与评价)(3)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的优点是: ; (4)扎西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填字母,可多选)。 A.收集生成的气体 B.防止有害物质污染空气 C.调节试管内的气体压强,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 (5)如何使图1水中的白磷燃烧 。 拓展与迁移: 实验小结时,卓玛同学说:“待a 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朝下垂直伸入水面下(室温),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你认为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且实验所用白磷足量,装置气密性良好,进入a 试管内液体的体积约占试管容积的 ,理爆炸 由物理变化引起的爆炸 车胎、气球、锅炉 由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 炸药、烟花、煤气

初三化学 第六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 1、燃烧:通常所说的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如镁就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Mg+CO点燃C+2MgO) 2.燃烧的条件: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接触;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 (必须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燃烧) ?着火点:①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②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不发生改变二.灭火 1. 灭火原理:①移走可燃物②隔绝氧气③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三者破坏其一即可灭火)2.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 (1)移走可燃物: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管道煤气着火先关掉阀门,釜底抽薪等;(2)隔绝氧气:酒精灯用灯帽盖灭,油锅着火用用锅盖盖灭,向着火的木柴上覆盖沙子,少量酒精燃烧用湿抹布盖灭等;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用水等大量的冷却剂灭火,用嘴吹灭蜡烛。 (4)二氧化碳灭火 ?原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的火灾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二氧化碳不能扑灭所有 的火灾:如镁带燃烧就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 三.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 1.增大氧气的浓度:木炭燃烧:C+O2(氧气充足)点燃 CO2 ;2C+O2(氧气不足)点燃 2CO 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供给量。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煤制成蜂窝煤、粉成煤粉;柴油机把柴油喷成雾状燃烧等。 四.爆炸及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爆炸: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就会剧烈燃烧,导致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空间里急剧膨胀,从而引起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 2.爆炸的条件:①可燃性气体或粉尘②与氧气充分接触③遇到明火④达到爆炸极限 ⑤在有限的空间内 3.与燃烧、爆炸有关的消防标识 当心火灾禁止吸烟禁止燃放鞭炮 当心爆炸禁止携带火种禁止放置易燃物

鲁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燃烧与灭火》知识总结

鲁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1、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燃烧条件的探究 思考问题答案结论 将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哪个能被点燃?蘸有酒精的能 被点燃 燃烧与物质的本性有关 即物质必须是可燃物 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小蜡烛能长时间继续燃烧吗?不能长时间燃 烧,一会儿就熄 灭了 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 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哪个比较容易被点燃?小木条比较容 易被点燃 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 火点。 (1)物质必须是可燃物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4、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1)氧气充足:完全燃烧,燃烧得快,放出的热量多,可燃物中的碳氢元素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氧气不充足:燃料不完全燃烧,燃烧得慢,放出的热量少,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元素分别生成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有毒气体和小的炭黑颗粒等物质。 5、CO的性质 C+O2CO (O2不充足) CO+O2CO2 CO是无色、无味的剧毒气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其丧失输氧的功能,使人因缺少氧气而中毒。 6、爆炸

(1)粉尘爆炸实验 ①将燃着的酒精棉球投入纸罐中,目的是点燃淀粉; ②挤压洗耳球的目的:鼓入空气,使淀粉充满纸罐,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③现象: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纸罐盖掀起; ④分析爆炸原因:淀粉粉尘是可燃物,与空气充分接触后,遇明火急速燃烧,在短时间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在有限空间内急速膨胀,从而引起爆炸; ⑤实验的启示:为了生命财产的安全,要认识防爆的重要性,要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要能看懂消防安全标志。 (2)爆炸的两种情况 ①急速燃烧发生在有限空间(如爆竹、炸弹等)内,短时间聚集大量的热,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的爆炸; ②氧气浓度较高,或可燃物(如气体、粉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空气迅速猛烈膨胀而引起的爆炸。 7、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明火都会发生爆炸。人们把容易导致爆炸的空气中可燃性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称为该气体的爆炸极限。 8、灭火 (1)灭火的原理。 ①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②隔绝空气; ③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2)灭火常用的方法。 ①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②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③使用大量的冷却剂(如水、干冰等)使燃烧物冷却,让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3)常用的灭火器材。 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一般火灾; 干粉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油、气的火灾; 液态CO2灭火器——主要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的火灾。因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燃烧和燃料知识点 鲁教版

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 1、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 燃烧) 如右图所示:A、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 白磷的着火点低,应贮存在装有水的试剂瓶中 3、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 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 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一、爆炸 概念发生条件防范措施 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 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可燃物;与空气或氧 气接触;温度达到着 火点 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 离;与空气隔离;降 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 剧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 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 爆炸 剧烈燃烧;有限空间严禁烟火 缓慢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察觉 的氧化反应 与空气或氧接触 ①爆炸可能是化学变化(如:火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车胎爆炸) ②化学变化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③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验纯,以防止发生爆炸。 ④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 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⑤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常见灭火的方法①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②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 ③煤气泄漏,先应关闭阀门,再轻轻打开门窗,切忌产生火花 ④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 ⑤扑灭森林火灾,将大火蔓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其它:A、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材,因为纸和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容易点燃 B、室内起火,如果打开门窗,会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氧气的浓度,反应剧烈,燃烧更旺 C、用扇子扇煤炉火,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至着火点以下,反而增加了空气的流通,

初中化学_九上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回顾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促进燃烧的方法等知识点,能解决与燃烧相关的实际问题,树立安全用火的意识。 2、回顾煤、石油的综合利用,体会化学在资源利用、能源开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3、通过O2与CO2的实验室制法比较,明确实验室制气体的思路,学会组装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能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4、通过CO与CO2的比较,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复习重点、难点】 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促进燃烧和灭火的目的、二氧化碳性质用途及实验室制法 【复习流程】 【复习过程】

《燃烧与燃料》单元复习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新课内容的学习已对本单元有了大概的了解。他们已知道了燃烧条件、灭火原理、化石燃料及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等,但这

些知识是零散的,知识点间的联系与知识网络的建构还是模糊的,比如,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促进燃烧的方法等。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过渡引出新知识,可以使知识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新知识的顺利建构。所以,本节复习燃烧燃料时尽量与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建立整体有序的认知结构;同时,要拓宽知识面,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发展变化观和化学的价值观等观念。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对比进行性质的复习,从宏观到微观,帮助学生理解性质不同的原因,发展学生的元素观、微粒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学生对于药品原理、装置选择已不陌生,但为什么这样选择?实验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如何恰当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这些还需要在复习时进一步的明确与强化。 《燃烧与燃料》单元复习效果分析 通过复习,学生对燃烧有了新的认识、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促进燃烧的方法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知道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促进燃烧的进行,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通过对化石燃料利与弊的讨论,加深了对化石燃料的了解,认识到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化学科学的发展在资源利用、能源开发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是先进行物种转化再应用的范例,是对物质的间接用法。通过二氧化碳的复习总结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及注意事项,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对比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初中化学燃料及其燃烧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燃料及其燃烧知识点总结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定义:燃烧通常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达到着火点(该物质着火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的温度 可燃物与氧气/空气充分接触 (一)二氧化碳与镁带的反应 反应方程式:2Mg+CO2(点燃→)C+2MgO 现象 结论:具有剧烈发光发热现象的化学反应差不多上燃烧 (二)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 反应方程式:2Na+Cl2(点燃→)2NaCl 现象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化合物和另一种单质的反应 即A+BC→B+AC 火柴杆竖直之后为何会逐步熄灭? 答:因为火柴杆的温度会达不到着火点 3、专门的燃烧 自燃 白磷:少量白磷储存在冷水中(隔绝氧气) 缓慢氧化:积聚热量引发自然(缓慢氧化,不一定引发自燃例如:铁生锈、食物变质、人类衰老、橡胶老化) 爆炸:可燃性气体、液体的蒸发或粉尘在空气中(必定有氧气)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点火或遇火星会爆炸 H2,CO,CH4,C2H5OH,面粉 二、灭火与防火 1、灭火原理

降低火场温度 隔绝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 2、常用灭火器 水 酸碱灭火器:化学方程式 干粉灭火器:化学方程式 STOP30灭火器:价格昂贵 附:STOP30有多项优点胜过传统灭火器,它能完全扑灭不同类型的火灾(例如因纸、油、溶剂和燃料引起的火灾),且能够安全地使用在最高达3 80伏特的电器用品上。它是高度耐热的。 STOP30尺寸小巧,重量只725公克,高26公分(厘米),直径73公厘(毫米)。 STOP30于数秒内赶忙生效,使用者只需要摇动罐子,取下卡笋,再按下去喷出泡沫。STOP30 要紧由含多价添加剂(阴离子及酸硷性兼备的张力活性剂、甘油及防腐剂)的水组成,以氮气推进, 该成分会形成快速覆盖火焰的泡沫。泡沫产生一层薄膜,阻绝氧气,防止死灰复燃,令火焰在几秒钟内熄灭。 STOP30不危害健康,不刺激眼睛或皮肤,不含毒性,符合环保原则,它百 分之90的成份可于5天后作生物分解。 三、燃料的充分燃烧 煤的要紧成分:CO,会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1、燃料充分燃烧的意义 节约资源 减少有毒有害气体 2、燃料充分燃烧的措施 供应充足氧气:使用鼓风机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矿石捣碎,液体制成喷雾状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单元复习第6章《燃烧与燃料》第1节《燃烧与灭火》教案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燃烧与灭火是鲁教版第一册第六单元第一节。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变化以及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知识之后的对燃烧的进一步探索,内容围绕燃烧与灭火而展开。教材没有采取传统的做法,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然后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破坏燃烧条件的角度理解灭火的原理。而是以灭火的原理为切入点,先调动学生已有的关于灭火的生活经验,通过他们自己的理性认识分析从而认识燃烧的条件,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教材从火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和火灾的危害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引入灭火的原理,然后得出燃烧及其所需条件,最后得出燃烧的概念。教材设计的思路有利于促进学生勤于观察身边现象并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本节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以燃烧的定义。 (二)教材主要内容 本课题共包含三个内容:灭火的原理、燃烧的条件,燃烧定义。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三学生经过将近一年的化学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知道木炭,镁条,蜡烛,磷等燃烧是化学变化;知道氧气的性质之一是支持燃烧;能说出燃烧有发光和放热的现象。燃烧是司空常见的现象,学生能搜集到一定的燃烧和灭火有关的资料,说出基本的燃烧现象和灭火的方法。但是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能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去认识燃烧和灭火。实验方案设计和小组合作能力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三、教学设计思想

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带领学生走前人走过的路,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问题的指引下勇于探索的精神,这节课以学生最为熟悉的灭火开始,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逐渐从生活走进化学。 在教学中注重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样设计不仅是为了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的展示和能力的提升,加强了学习兴趣的培养,体现自身价值。师生关系的和谐自然流露,增进了师生的感情,。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知道促进燃烧的方法。 2、知道防火、自救的常识。 3、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4、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5、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师生共同学习、讨论、探究的学习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一起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获得知识和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通过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或学生的自主探究,加深学生对灭火、燃烧条件和促进燃烧的认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第二,通过师生交流讨论、学生自主建构、教师总结提升,掌握灭火的方法和可燃物燃烧的条件,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

九年级化学上册燃料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燃料知识点燃料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能源,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九年级化学上册,我们学习了关于燃料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燃料的定义与分类 燃料是指可以在氧气存在下发生燃烧反应,释放大量热能的物质。根据其来源和化学成分的不同,燃料可分为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料两大类。 1. 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是存在于地壳中的以古代生物遗骸和植物为主要原料形成的燃料。常见的化石燃料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2. 生物质燃料 生物质燃料主要是由植物生物或动物排泄物等有机物质组成的燃料。比如木材、秸秆等。生物质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少量的二氧化碳,但相对于化石燃料来说,其净碳排放较低。

二、燃料的燃烧反应 燃料的燃烧是指燃料和氧气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其反应类型为氧化还原反应,常见的燃烧反应有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两种。 1. 完全燃烧 完全燃烧是燃料与足够的氧气充分反应,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例如,甲烷(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 + 2O2 → CO2 + 2H2O。 2. 不完全燃烧 不完全燃烧是指燃料与氧气反应不足或不充分,产物中除了二氧化碳和水,还会有一部分未燃烧的碳和其他污染物。不完全燃烧会造成能量的浪费,同时还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和碳黑。 三、燃料的能量转化 燃料燃烧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常见的能量转化有热能、机械能和电能。

1. 热能转化 燃料的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热能,这种能量可以用来加热水、蒸汽等,用于供暖、烹饪和发电等方面。 2. 机械能转化 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可以通过发动机等设备转 化为机械能,用于推动车辆、发电机等。 3. 电能转化 在现代社会中,燃料燃烧还可以通过发电机将能量转化为电能,用于电力供应。这种能源形式无需长距离输送,便于广泛应用。 四、燃料的使用与环境影响 燃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产生了 一定的环境影响。 1. 好处与应用

九年级上册化学燃料的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燃料的知识点总结化学燃料的知识点总结 燃料是维持人类社会运转的重要能源,而在化学领域,我们常 常将燃料定义为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并产生能量的物质。熟 悉化学燃料的性质和特点,对于我们理解能源转换和环境保护具 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九年级上册化学中与燃料相关的知识点进 行总结。 一、燃烧与火焰 燃烧是燃料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剧烈反应所产生的化学变化。 常见的燃烧反应有氧燃烧(吸氧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缺氧燃烧)两种。氧燃烧是指燃料与充足的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释放大量的能量,这是常见的完全燃烧过程。而缺氧燃烧则是在 燃料与不充足的氧气反应,产生一氧化碳和碳等有毒气体,同时 释放的能量较少。 火焰是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可见光,它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 例如,一个蜡烛的火焰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蓝色的近光区, 黄色的中光区和无色透明的远光区。蓝色近光区是最热的部分,

其中的气体处于高温高能量的状态,发出蓝光。黄色中光区处于较低的温度,因此发出黄光。而远光区中的气体温度已经下降至非常低,无法发出可见光。 二、燃料的分类 燃料可以分为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两大类。 1. 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主要由化石形成,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来源于数百万年前植物和动物的遗骸,在地壳中经过高压和高温的作用下形成的。化石燃料的热值高、易储存和运输,因此在人类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长期依赖化石燃料的使用也带来了环境问题,例如温室气体排放、空气污染等。 2. 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指能够持续供应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目前,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发展的热点,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初中化学《燃烧与燃料》课标解读及单元内容分析

初中化学《燃烧与燃料》课标解读及单元内容分析 一、课标解读 合理组织化学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大概念来组织单元教学内容,发挥大概念的统摄作用。“燃烧与灭火”教学单元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物质的变化与转化”大概念,认识燃烧与灭火的本质是可燃物的化学变化,引导学生构建化学变化的能量视角。进行教学设计时,基于大概念结构化统整“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原理与方法”“化石燃料的开发与利用”等单元内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认识发生燃烧和爆炸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这既是课标的要求,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生存技能。为使学生更好地达到上述目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趣味引入,激发兴趣;2.充分利用“实验活动”;3.多措并举,让安全意识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心中。 二、单元思维导图:

三、单元教材内容: 燃烧与燃料这一单元侧重于培养学生以控制反应条件改变实验的能力,从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方法的素养。为实现这一目的,在授课中本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进行实施教学。因此本章教学要体现出把知识结合于现实情景,引导学生亲历探索新知的过程,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角,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本单元的内容一共包括四部分。 第一部分:《燃烧与灭火》 这一部分以生活中灭火方法举例,从而总结出灭火的三个原理。以及什么是燃烧,点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总结出灭火的措施都是至少破坏燃烧所需条件之一,从而终止了燃烧反应。以氧炔焰的形成介绍了促进燃烧的两种方法。当燃烧在一定空间内发生时有可能发生爆炸现象。以氢气的燃烧和爆炸为例,介绍了爆炸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样的现象。这一节与七年级《安全教育》第四课《突遇火灾,冷静思考》相整合。对火灾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防火意识,明确防火自救的重要性,冷静对待火灾。掌握一些消防安全常识及逃生自救方法。提高学生自我保护和求助逃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应变能力。 第二部分:《化石燃料的利用》 《化石燃料的利用》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三大化石燃料,知道化石然燃料的应用及危害。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沼气、天然气和“西气东输”工程等情景素材的应用,让学生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煤气、酒精、汽

初三化学_燃烧及其利用知识点梳理

燃烧及其利用知识点梳理 【知识与考点】 本单元中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中考探究题的热点之一,另外鉴别甲烷及甲烷的有关性质、化石燃料的组成也是中考的热点。本单元的中考命题热点还有酸雨的形成及危害,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命题。 【典型题例】

例1:右图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 (1)根据各实验得到相应的燃 (2)干粉灭火器的干粉主要成分碳酸氢钠,受热时分解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在灭火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是,水的作用是。 解析此题着重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个实验都是对比实验,从对比实验中分析得到物质燃烧具备的三个条件,灭火的原理是根据燃烧的条件而采取的,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等,只需满足其中一条即可。 答案(1) (2)隔绝空气(或O2)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例2:利用“降温到着火点以下”的原理熄灭蜡烛的是 解析用嘴吹烛火时,空气流动,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失,冷空气包围了蜡烛火焰所在的位置,使环境温度低于石蜡的着火点,导致烛火熄灭。 答案:A 例3: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方法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某同学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2)另一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 ;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3)“化学实验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实验室的安全性和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师生的绿色化学和环保意识得到强化。图甲与图乙所示的实验相比,(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解析甲中热水传热给铜片上的白磷、红磷,铜片上的白磷、红磷又与空气充分接触,热水可使白磷达到甚至超过40℃,所以看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热水不能提供足够的热量使红磷温度达到着火点,故红磷不燃烧。然而热水中的白磷尽管温度高于40℃,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不会燃烧。由上面分析容易知道,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③④,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②④。图甲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而图乙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的产物溶于水中,因此,图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答案:(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热水中的白磷、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2)③④;②④(3)乙 【巩固练习】 1.《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1)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_____,使火烧得更旺。 2.右图所示的灭火毡是一种新型的灭火用品。使用时,将灭火 毡从套中取出,覆盖在燃烧物上,以达到灭火目的。 (1)灭火毡的灭火原理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灭火毡是由羊毛和铝质纤维制成的,羊毛和铝质纤维都是 可燃物,但在灭火时灭火毡没有燃烧,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举出一种与上述灭火原理不同的灭火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A.不慎打翻酒精灯起火,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B.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石油油井着火,用大量水浇灭 4.消防官兵扑灭了特大森林火灾。开辟防火带(用于防火的通道)是灭火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树林中间开辟防火带的主要目的是()。 A.便于消防人员快速通行 B.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

2019年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 2019年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 1、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空气或氧气;③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 ②隔绝空气或氧气;③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1、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CD) A、汽油挥发 B、石油分馏 C、酒精燃烧 D、食物氧化 2、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A) A、酒精 B、石油 C、煤 D、天然气 3、物质在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自燃、燃烧及爆炸的共同点是(AD) A、放出热量 B、发光 C、有响声 D、氧化反应 4、为了使天空变得更蓝,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B) A、积极植树造林 B、大量使用煤作燃料 C、西气东输工程 D、开发太阳能和风能 5、下列情况中可能会发生爆炸或失火的是(A) ①乘火车时携带鞭炮;②在面粉厂吸烟;③店铺开张时大量悬挂氢气球;④在加油站中照明装置出现电火花;⑤点燃氧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6、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要依靠其它能源间接制取的能源为二级能源,下列说法或设想正确的是(A)(B是二级能源,C、D是一级能源。)

A、氢气是一种高效而没有污染的二级能源 B、火力发电厂提供的电能是一级能源 C、太阳能和地热能是二级能源 D、“海底可燃冰”是绿色二级能源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B应用湿抹布,D应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A、山林发生火灾时砍掉或清理掉大火前面的树枝等可燃物 B、酒精灯不慎翻倒失火时用水冲灭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没失火应立即盖上锅盖,关掉灶具 D、图书档案失火时选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8、家用液化石油所烧饭时锅底出现黑色粉末,你的分析或做法是(C) A、是液化气瓶中固体杂质很多,应由燃气公司负责 B、炉温太高,铝制锅底被氧化烧坏造成的 C、燃气没有充分燃烧,应把灶具的通空气阀门开大 D、属于正常现象,不必采取措施 9、温室效应和土地沙漠化及能源短缺都是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你认为世界的能源发展方向是(A) A、多种能源的开发利用 B、以电能取代其它能源 C、继续依赖化石燃料 D、大力节约能源如以自行车替代汽车 10、以化学式填空:(1)高梁玉米的籽粒经发酵、蒸馏得到的燃料C2H5OH;(2)池沼底部的可燃性气体CH4;(3)最清洁的燃料H2;(4)煤气中有毒物质CO。 11、古代钻木取火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C60)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体现了它的硬度大)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深灰色,具有金属光泽,细鳞片状的固体,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体现了它深灰色、质软)、干电池的电极(体现了它的导电性)、电车的电刷(体现了它的导电性,润滑性、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做固体润滑剂(体现它具有润滑性)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因为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木炭可用于食品、工业产品中除去色素、异味等,活性炭可用于防毒面具中除去毒气、制糖业中脱色以制白糖;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注意:吸附性是活性炭、木炭的物理性质而不是化学性质 4、C60(也叫“足球碳”):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

足球,结构稳定。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因此古代用墨书画的字画保存时间很久仍不变色。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C+O2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2CO 3、还原性:C+2CuO2Cu+CO2↑(置换反应)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uO在反应中失去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C具有还原性。 应用:冶金工业:2Fe2O3+3C4Fe+3CO2↑C+CO22CO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①若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则制气体时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②若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加热,则制气体时则用制CO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一轮复习初三化学第六章燃烧与燃料导学提纲

一轮复习初三化学第六章燃烧与燃料导学提纲 复习目标导航 1.物质燃烧的条件,燃烧的定义,灭火的原理,促进燃烧的方法,什么是爆炸,爆炸预防的初步知识; 2.煤和石油的主要成分和物质的分类,会写甲烷、乙炔等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二氧化碳的制取(药品、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方法),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知识回顾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知识点1:燃烧 1.燃烧:可燃物与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的剧烈的_______反应。 注意:(1)发光、发热的______是燃烧,如:电灯发光放热,并没有生成________,是____变化.(2)不是所有的燃烧都有___参加,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2.燃烧的条件:必须是同时满足、、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其自身。 注意: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只能降低或升高温度,______降低着火点。 4.促进燃烧的方法: (1)增大,增大_______________。两种方法都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相互碰撞的分子数,也就促进了可燃物的完全燃烧。 可燃物的完全燃烧可以节约______,减少对环境的______。 知识点2:灭火 1.灭火的方法:(1)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知识点3:爆炸 1.爆炸是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____,使气体体积_____而引起爆炸。 爆炸的条件:(1)达到可燃物的________.(2)急速燃烧发生在_____________内。 根据发生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气球爆炸属于,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遇明火发生爆炸属于。 第二节:化石燃料及其应用 1.化石燃料: 通常指等常规能源,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新能源有________等。新近在海底发现的是未来的绿色能源。 (2)需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最理想的能源是,其(1)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最廉价的能源是。 (1)煤 ①成分:主要含有_______,还含有_______和少量的________等元素②用途: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③利用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油 ①成分:主要含有______两种元素,还含有_______元素。②用途: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 ③利用措施:采用________的方法,从石油中分离出来石油气、汽油、柴油等。 (3)天然气 主要成分是_______,是一种比较清洁的重要能源。 2.其它燃料: (1)沼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