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隋唐考古课件:北方地区魏晋北朝墓葬
各朝代陵墓地宫结构是怎样的

各朝代陵墓地宫结构是怎样的中国历代帝王都把陵寝作为社稷江山的象征。
他们大多从登基之日起,就下令建造陵墓。
各个朝代的陵墓均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各朝代陵墓地宫结构,欢迎阅读!魏晋时期的墓穴特点魏晋时期,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长时期分裂的时期。
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浮动,社会秩序相当混乱,很多大墓被偷盗,帝王的陵墓也终难逃劫难。
所以这个时期的陵墓主要是设法防止盗掘。
这种做法始于魏文帝。
魏武帝曹操死后葬于高陵(今天的河北临漳)。
魏文帝以“古不墓祭”的理由毁掉了曹操陵墓上的殿屋。
所以民间一直有曹操设“七十二疑冢”的说法。
其实,“古不墓祭”只是他的借口而已,就在这一年,魏文帝在为他自己营建寿陵时,道出了真正的原因。
他说: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因而决定“因山为体,无封无树,无立寝殿……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
”原来,他是怕改朝换代,政权交替时,自己的尸体陵寝也像汉代帝王的陵墓一样,被人盗掘。
魏文帝这个决定,对时局动荡不定的魏晋南北朝,影响很大。
其后魏晋南北朝二百多年间,没有出现大型的陵墓,豪富家族的厚葬风气也大有收敛。
东晋南渡后,国力更为衰弱,已发现的南京东晋帝陵多依山而建,下为长7米左右的矩形筒壳墓室,宽仅5米,上起高约十余米的陵山,规模只相当于东汉时的官员大墓。
进入南朝后,经济有所发展,帝陵也大于东晋时。
宋、陈二代帝陵散列在南京,齐、梁二代的帝陵则集中于丹阳,形成较大的陵区。
南朝墓室一般在高出平地10米以上处开挖,平面椭圆形,砖墙,上为椭圆穹窿,长约10米,宽约6米。
墓室前接甬道,装有二道石门,外加封门墙封闭。
墓室上有厚约10米的封土,或与山齐平,或为5米左右的陵山。
墓室和甬道壁镶嵌模压花纹砖,拼成狮子、仙人和“竹林七贤”等壁面线雕图案。
墓前建有享殿,殿前为陵门,三门并列,左右连陵墙。
门外左右有阙,门前为墓道,长一公里以上,称为神道。
神道自外端至陵门间依次立石兽、石柱、石碑各一对。
汉唐考古教学大纲

《汉唐考古》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汉唐考古》是为历史学专业(文化遗产方向)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汉唐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加深对历史考古学内容和方法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运用考古材料研究历史的能力,加强对秦汉至隋唐时期历史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授中国汉唐考古学的发展脉络和特征,将秦以来的历史考古学内容进行融会贯通,阐明中国历史考古学的研究内容、价值及意义,以及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规律。
(四)教学时数每周三学时,共36学时。
(五)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播放教学录像,组织课堂讨论和课外参观,配合学院的考古实习安排课程内容。
二、本文第一章概论教学要点:历史考古学的定义、内容、研究方法;汉唐考古的分期与分区。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考古学的基本涵义(1学时)历史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二节汉唐考古的分期与分期(1学时)汉唐考古的分期及依据;汉唐考古的分区。
第二章秦汉考古教学要点:秦汉时期帝王陵墓的发展及特征;秦汉墓葬的随葬品的演变;秦汉时期的都城和其他建筑遗址;简牍文书。
教学时数:10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绪论(1学时)秦汉考古的断代与分期;文化分区第二节遗址的调查与发掘(2学时)咸阳城、长安城、洛阳城等都城遗址;内地与边境地区的县邑遗址;聚落遗址;长城、障塞亭燧遗址及其他。
第三节秦代墓葬(2学时)秦始皇陵、秦代墓葬。
第四节汉代墓葬(2学时)两汉时期的帝陵与诸侯王、列侯陵墓;两汉时期墓葬的分类,葬具、葬俗和随葬品。
第五节秦汉时期的器物(2学时)秦汉时期的漆木器、陶瓷器、铜器、铁器、玉器、玻璃器和金银器;简牍、帛书;碑刻;货币;度量衡。
第六节周边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1学时)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汉代遗存;新疆地区的汉代遗存;西南地区的汉代遗存;南越国的墓葬与遗址。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考古教学要点:中原、南方、东北、北方和新疆等不同地区的墓葬特征;瓷器与瓷窑的特征;佛教遗址及石窟寺。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研究摘要:中国古代墓葬被称为“黄泉下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墓葬因年代、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墓葬中﹐往往包含着各种随葬的器物。
墓葬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埋葬习俗和墓葬制度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所以墓葬文化常常被视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墓葬研究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墓葬文化伦理观念历史变迁中国古代墓葬中,墓与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墓”是指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葬”则是指安置尸体的方式和固定设施。
在考古学上,二者合称为“墓葬”,墓葬又被称为“黄泉下的艺术”。
自古以来,由于受“祖先崇拜”、“事死如事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墓葬十分重视。
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进行古代遗迹考察和古代遗物研究的重要价值,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有关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明十三陵等遗址的发掘,这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建国以后,考古发掘遍及全国各地,并逐步建立起完备的中国考古学体系。
墓葬反映了中国历史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发展变迁,随着历史文明的进程,墓葬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
一、古代墓葬的形态规制早期人类是没有墓葬这个概念的,它是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社会组织结构的规范化而渐渐出现。
据考证,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墓葬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
新石器时期,黄河中下游裴李岗文化遗址和仰韶文化遗址中还出现了表达着不同文化内涵、传承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屈身葬”、“俯身葬”等诸多葬式。
中国历史上重视墓葬的现象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墓葬的形态及规格体现了官职大小及各个地方的宗教文化和等级森严的礼制。
如商朝的土坑墓,从形态上分为甲字墓、中字墓、亚字墓等,是以官职大小或军功来定的。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妇好墓的规制和文物也体现出这一点,这座墓葬出土的器物主要的以兵器和酒器为主,与史料叙述该墓的主人是位将军完全吻合。
1.远古居民的居葬合一的思想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出现安放逝者的场所,新石器时代墓葬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制度。
北京地区魏晋北朝墓葬述论

北京地区魏晋北朝墓葬述论胡传耸【摘要】本文按时代顺序,分别叙述了北京地区发现的魏晋北朝时期墓葬的基本情况,并结合前后时代、周边地区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对各处出土墓葬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和分析,希望能对以后北京地区考古工作中魏晋北朝墓葬的辨别和认识提供一些参照.【期刊名称】《文物春秋》【年(卷),期】2010(000)003【总页数】7页(P6-12)【关键词】北京地区;魏晋北朝;墓葬形制;丧葬习俗【作者】胡传耸【作者单位】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100009【正文语种】中文北京地区地处中原北边,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北方重地,既是中原扼守北方势力的咽喉,又是开拓北疆的据点;一事两面,北京地区同样是北方民族踏足中原必先叩开的一道大门,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京地区在当时的社会中具体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对于这些问题,史家多有论述,本文仅就北京地区发现的魏晋北朝时期的墓葬略加考察,以期窥得当时社会文化生活面貌之一斑。
一、曹魏时期的墓葬北京地区发现的可以确定为曹魏时期的墓葬仅有一处,见齐心先生所著的《北方考古研究(二)》一书[1](下文简称《北方》)。
书内提到:“海淀区玉渊潭乡八里庄东北处发现一座魏墓,墓底距地表约6米,是一座南北向双室砖室墓,其形制与北京顺义大营村魏晋墓M2相似,墓顶呈覆斗形。
墓葬早年被盗,顶部坍塌。
斜坡墓道长3.5米、宽0.8米,接近墓门处为平底,墓道渐宽至1.30米,墓门由砖砌封堵。
墓室前有甬道,长1.35、宽0.8米,前室为长方形,长2.5、宽2米,墓室残高2.5米。
前室与后室有甬道相连,长0.6米。
后室形制同前室,长3.2、宽2.5米。
骨架散乱,难以辨别葬式,随葬品位移。
墓室及甬道均用长方砖铺地。
”该墓出土随葬品中数量最大的是釉陶器,一般为黄釉红胎,包括罐、盘、奁、仓、灶、井、猪圈、臼、果盒、虎子、鸡、灯、双耳杯及舞俑等多类器型,另外还有五铢钱40余枚。
重要的是出土的一件铜弩机上刻有纪年铭文“正始五年”。
洛阳孟津朱仓北魏墓

16 件。 包括侍俑、持物俑。
9 件。 依制作方式不同分为 2 型。 7 件 (M57 ∶ 1~7)。 双模制。 均为站
A型
姿 , 面部涂有朱彩 , 面带微笑 。 男侍俑 2 件 (M57 ∶ 3、4), 形制相同 。 标本 M57 ∶ 3, 头部束 发扎巾 , 带小冠 , 双耳下垂 , 身着宽领长袖衫 , 双手拱于胸前,双腿膝盖以下露出。 通高 20 厘 米(封二 ∶ 1;图七 ∶ 1)。 女侍俑 5 件(M57 ∶ 1、2、
(M60 ∶ 3)
7. 俑头
(均为 1/4)
2
1
3
4 5
7 6
图九
1 2 3
陶动物模型
1. 猪 (M5 ∶ 7) M5 ∶ 10)
2. 鸡 (M5 ∶ 8)
3. 羊 (M5 ∶ 9) 4、5. 狗(M51 ∶ 15、
(均为 1/4)
4
5
双手相托拱于胸前,鞋尖微露 。 通高 19.5 厘米 (图八 ∶ 1)。 持物俑
宽领短袖衫 , 下着曳地长裙 , 腰束带 , 挽结于胸 前并自然下垂,双手抬于胸前,鞋尖微露。 通高
M3 方向 180 ° ( 图六 )。 墓道口距地表 1. 1 米 , 近 洞 室 处 口 宽 1.3 、 底 宽 1.44 米 , 底 距
地表 6.3 米 。 墓道北端有条形砖封门 , 呈 “ 人 ” 字形 , 宽 1.44 、 高 0.9 米 。 砖的一面饰绳纹 , 长
表 0.9 米 ,近甬道处口宽 1、 底宽 1.2 米 , 底距地 表 8.9 米。 甬道土洞。 墓室平面略呈方形,东西 长 4.16、宽 3.86、残高 1.4 米,顶塌。 甬道上方有 盗洞,内有墓志盖一方,无字。 残留随葬品多位 于墓室东部。
陕西南北朝隋唐及宋元明清考古五十年综述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鉴赏1.魏晋南北朝玉石艺术魏晋南北朝是玉器发展的低潮期,对这一时期遗物的考古发掘,发现的玉器很少,其中很多器物的风格同汉代一致,可能是汉代遗玉;新的玉器品种和新的类型,只是个别现象。
因此,玉器总体面貌,表现为仅是汉代玉器的延续,总量大减,且少有创新品类出现;甚至“真玉”作品相对有减,代之以滑石、绿松石、青金石等的雕刻。
这些都表现出此时期属玉器发展史上的低潮期。
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三国曹魏时起朝廷明令禁止厚葬。
以往以玉器作为葬礼的做法受到限制;战争连绵不绝,交通不畅,玉材来源受阻,数量不足,动摇了玉器制作的物质基础;魏晋时期玄风大盛,贵族、上大夫着力突破传统礼教的樊篱致使礼仪玉器制作很少;佛教文化及其艺术品异军突起,大量佛像石刻如云冈、龙门石窟之兴建,可能吸引去众多的玉器工匠,而影响玉器的创作;道教推崇“食玉”很多玉料被食用而遭浪费。
但这个时期出品的玉石瑞兽最富时代气息和艺术感染力,品格极高,成为中国传统雕塑史及玉器史的光辉篇章。
从中国艺术发展上看,社会战乱除了是文化艺术相对停滞的原因外相反地,也会促使艺术之树结出奇花异果。
因为,只有超凡超常的作品,才好反映时代风云与脉搏。
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思想,受社会战乱的影响,艺术风格上常强调直观的描绘(刻),不尚深造的作风以及浅直的表现手法与率真的情感抒发,完全表现了时代的雄拔之风,世人的骁能之气。
故此玉石瑞兽才以雄健有力的线条,来表现它们傲骨不屈、高风跨俗的社会精神风貌。
但是尽管如此,玉兽们还是被归入“瑞意”之中、作为吉祥文化的象征物加以褒扬,这仍是汉代玉器在神话宗教基础上的吉祥文化的遗泽。
魏晋南北朝从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369年间共有30余个王朝在这个阶段存在。
其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起,政权更替频繁。
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抑制,从汉代玉器的辉煌期进入到了玉器发展的低潮期。
中国玉器发展史也从此告别了“王玉时代”,玉器逐渐以装饰玉、实用赏玩玉为主,并走进了商品流通领域。
固原北朝隋唐墓地之李贤夫妇墓

地址:宁夏固原市南塬深沟村时代:北朝级别: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周李贤夫妇墓,砖砌壁画墓,1983年9月发掘,出土文物300余件,其中“国宝”鎏金银壶和玻璃碗精美绝伦,独一无二,为固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发掘时发现壁画四十余副,因墓壁坍塌经抢救保存下来二十余副。
据出土的《大周柱国将军河西公墓铭》载,李贤,原州平高(今固原市原州区)人,祖籍陇西成纪,因其祖父李斌镇守高平(今固原市),迁居于此。
鲜卑拓跋氏,汉将李陵后裔。
北魏时原州人胡琛、万俟丑奴起义后,李贤曾为北魏尔朱天光、贺拔岳、宇文泰镇压万俟丑奴起义出谋划策,参与镇压,因功迁威烈将军、殴中将军、高平令。
及宇文泰西征侯莫陈悦时,李贤又与其弟李远、李穆等密应侯莫陈崇,以功授都督,仍坚守原州。
追剿侯莫陈悦时,宇文泰仍以李贤为先锋,交战中勇往直前,多次受伤,深得宇文泰赏识和器重,被晋升为抚军大将军。
北魏孝武帝由洛阳西迁长安时,李贤受命率轻骑迎卫,因功"封下邽县公",授左都督、安东将军,还归镇守高平。
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二年(536年),原州人豆卢狼杀都督据城起兵,李贤周旋平息,不久授原州刺史。
又出征凉州,抚慰张掖。
大统十六年(550年),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时宇文泰把其第四子宇文邕和第五子齐王宪因年幼,寄养于原州李贤家中。
周武帝宇文邕西巡均驻跸于李贤府中。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三月二十五日殁于长安,五月二十一日葬于原州西南(固原市南塬深沟村),享年六十六岁。
赠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原泾秦河渭夏陇成军幽灵十州诸军事、原州刺史。
墓志载李氏“一门之中,为柱国者二、大将军者三、开府者七、仪同者九、孤卿者六、方伯者十有五焉,至于常侍,侍者之任,武卫、武率之职,总管、监军之名,车骑、骠骑之号,冠盖交错,剑珮陆离,胡可称矣!”足见其家族显赫。
史书多有记载。
出行仪仗甬群再显了李贤出行时的豪华阵容。
也许这就是墓主李贤鎏金银壶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波斯萨珊王朝风格金银器,堪称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艺术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辽宁西部的慕容鲜卑墓葬
慕容鲜卑为东部鲜卑的一部(还包括段氏、 宇文),主要活动在辽宁西部。
早期东部鲜卑的墓葬主要有科左后旗舍根 墓地(文物1981-2)、科左中旗六家子(考 古1989-5)、北票房身墓地(考古1960-1)、 喇嘛洞墓地(内应有三燕墓葬)。
三燕墓葬主要在辽西。
六家子墓地陶器
祖墓,文物2001-7)——方山永固陵(文物1978-7、司马 金龙墓(文物1972-3)——大同南郊北魏墓群
固原早期北魏墓葬(文物1988-9,《固原北魏墓漆
棺画》《原州古墓集成》)
嘎仙侗
凉城小坝子滩窖藏
窖藏出土一批兽纹金饰 和驼纽“晋鲜卑归义侯” 金印、“晋鲜卑率善中 郎将”银印等重要遗物。 金饰中的一件透雕四兽 纹样的牌饰,背面刻出 “猗 金”三字, 猗 即神元帝力微之孙 猗 (桓帝),明确了 这批遗物的所属。
曹魏初,鲜卑慕容部入居辽西,后迁往辽 东北。289年慕容廆(音伟)迁回辽西,337 年慕容皝建立前燕,352年慕容儁都邺城称 帝,372年被前秦灭。384年慕容垂复国建立 后燕。407年冯跋代后燕,建立北燕,436年 为北魏所灭。
辽西是慕容鲜卑的兴起之地和三燕都城所 在,墓葬材料丰富。
本节主要参考文献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三燕文物精粹》,辽 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
田立坤《三燕文化遗存的初步研究》,《辽海文 物学刊》1991年第1期。
孙机《步摇、步摇冠与摇叶饰片》,《文物》 1991年第11期。
王巍《从出土马具看三至六世纪东亚诸国的交 流》,《考古》1997年第12期。
北票房身M3
内蒙古凉城鲜卑金牌饰
日本奈良6世纪 的藤之木古坟。
仍可看到步摇 的影响。
(三)(拓跋鲜卑)早期北魏墓
1、拓跋鲜卑的迁移路线
拓跋鲜卑南迁匈奴故地后,始祖神元帝力微入居塞上。258年力微迁于 定襄之盛乐,迄道武帝天兴元年(399)又迁都平城,拓跋氏的活动中心 多在盛乐一带。
凉城小坝子滩窖藏中的金器(文物2002-8) 呼和浩特美岱村的北魏初期墓葬(考古1962-2) 大同附近的北魏墓葬(文物1977-11)(477年宋绍
鲜卑文化、辽东魏晋文化因素的结合);
6、石板搭盖石椁墓; 7、石块垒砌石室墓; 8、石块垒砌券顶石室墓;
三燕墓葬特点小结
以土圹石椁墓为主,石椁木棺多是前大后小的梯 形(鲜卑民族传统)。
随葬陶器以小口广肩壶常见。以鎏金铜镂空鞍桥 包片为代表的马具系统、以金步摇为代表的各种 冠饰和头饰等数量较多,极富特点。(慕容氏马 具——高句丽——朝鲜半岛(新罗、百济、加 耶)——日本列岛)
北方地区墓葬
(一)概论 主要有本区东部的慕容鲜卑(三燕)墓葬、
中部的拓跋鲜卑(迁洛前北魏)墓葬、河 西一带的魏晋十六国墓葬。
背景资料:鲜卑
一世纪末,匈奴分裂(南匈奴降汉,北匈 奴西迁),乌桓入居塞内。鲜卑“转移居 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 号鲜卑,鲜卑由是渐盛”(《后汉书》鲜 卑传)。魏晋以来成为北方主要少数民族。 十六国中鲜卑建立的政权有前燕、后燕、 南燕、西秦、南凉、西燕、土谷浑、代 (北魏)。
前燕(284-360),后燕(384-407),北燕(409-436)
崔
崔遹墓
冯素弗墓
北燕天王冯跋之弟。梯形石椁墓,椁壁绘 壁画,墓内的梯形木棺外涂红漆,上绘彩 画(“朱画秘器”),但都保存不好。出 土器物中有陶器、提梁罐等铜容器、鸭形 玻璃水注、杯、碗等玻璃器,斧、铲等铁 工具,铁兵甲具等。印章有“范阳公章”、 “辽西公章”、“车骑大将军章”、“大 司马章”。
M2
房 身
金 步 摇
铜
覆
面
契
丹
的
金
面
具
。
辽
上
京
博
物
馆
三燕墓葬主要有: 锦州李廆(音伟)墓(前燕,324年)(文物
1995-6)(东晋纪年)
朝阳崔遹(读如玉)墓(后燕,395年)(考
古1982-3)
北票冯素弗墓(北燕,415年)(文物1973-3) 朝阳袁台子壁画墓(文物1984-6,2002-9)
冯 素 弗 墓
M2与冯素弗墓同坟异葬。推测是 其妻妾墓。
“辒辌车”(专 用的丧车构 件?)
《晋书》慕容廆载记: “莫护跋,魏初率其诸 部入居辽西,从宣帝伐 公孙氏有功,拜率义王, 始建国于棘城之北。时 燕、代多冠步摇冠,莫 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 袭冠,诸部因呼之为” 步摇“,其后音讹,遂 为慕容焉。”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 朝佛教史》。5世纪中 叶前北方佛法稍盛之地, 西北之凉,东北之燕。
“虚则欹,中则正,满 则覆”(《荀子》
《汉旧仪》: “丞相,大将 军,黄金印, 龟钮,文曰 章。”
朝阳袁台子壁画墓
《晋书》慕容廆载记: “莫护跋,魏初率其诸 部入居辽西,从宣帝伐 公孙氏有功,拜率义 王莫护跋见而好之, 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 之为”步摇“,其后音 讹,遂为慕容焉。”
田立坤《论喇嘛洞墓地出土的马具》,《文物》2010年2 期。
步摇装饰起源于西方,步摇冠约在公元前 后形成(阿富汗shibarghan大月氏墓葬就出 土过)。后经欧亚大陆向东传播到日本。
《晋书·慕容廆载记》:“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 居辽西,从宣帝伐公孙氏有功,拜率义王,始建 国于棘城之北。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 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 音讹,遂为慕容焉。”
M2
房 身
金 步 摇
北 票 征 集 的 铜 鎏 金 鞍 桥 包 片 ( 文 物
)
03-3
朝阳十二台营子墓地鞍桥包片
北票征集的铜鎏金寄生
的当 摇卢 叶及
其 上
杏叶
冯素弗墓
喇嘛洞ⅡM28
喇嘛洞ⅡM148 朝阳十二台砖厂88M1
袁台子壁画墓
田立坤(2001)将三燕墓葬分为八类: 1、梯形土坑竖穴木棺墓(慕容鲜卑文化因素); 2、矩形土坑竖穴木椁墓(夫余文化); 3、砖室墓(中原汉文化因素); 4、石板搭盖石室墓(辽东魏晋、高句丽因素); 5、石块垒砌石椁墓(以下等都是辽西本土、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