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全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全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全

微生物学中的一些问题

第2章纯培养

1.冷冻真空干燥保藏、液氮保藏法是目前使用最普遍、最重要的微生物保藏方法,大多数专业的菌种保藏机构均采用这两种方法作为主要的微生物保存手段。( T )

2.如果要从环境中分离得到能利用对氨基苯乙酸/以2,4-D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纯培养物,你该如何设计实验?

从对氨基苯乙酸/2,4-D含量较高的环境中采集土样或水样;

配制仅以对氨基苯乙酸//2,4-D作为唯一碳源培养基,进行增殖培养;

配制培养基,制备平板,一种仅以对氨基苯乙酸/2,4-D作为唯一碳源(A),另一种不含任何碳源作为对照(B) ;

将样品适当稀释(十倍稀释法),涂布A平板;将平板置于适当温度条件下培养,观察是否有菌落产生;

将A平板上的菌落编号并分别转接至B平板,置于相同温度条件下培养(在B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是可利用空气中CO2的自养型微生物) ;

挑取在A平板上生长而不在B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在一个新的A平板上划线、培养,获得单菌落,初步确定为可利用对氨基苯乙酸/2,4-D作为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纯培养物。

第3章结构

1.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单体由(1)双糖单位(2)四肽尾(3)肽间桥三部分组成。

2.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细胞壁的组成与结构上的差别.

组成上的差别: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含量低;无磷壁酸;类脂质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肽聚糖含量很高;磷壁酸含量很高;无类脂质;无蛋白质。

结构差别:大肠杆菌:肽聚糖:四肽尾是“L丙氨酸—D谷氨酸—L赖氨酸—D丙氨酸”);甘氨酸五肽桥;厚度大;交联度大。金黄色葡萄球菌:四肽尾是“L丙氨酸—D谷氨酸—mDPA—D 丙氨酸”;无特殊肽桥;厚度小;交联度小。

3.肽聚糖种类的多样性主要反映在_A_结构的多样性上。

A肽桥 B粘肽 C双糖单位 D四肽尾

4. 革兰氏染色法的分子机制是什么,基本操作步骤,哪一步是关键步骤;G+ 菌: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因脱水而孔径缩小,故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不能被酒精脱色,仍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因其含脂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酒精将细胞脱色,细胞无色,沙黄复染后呈红色革兰氏染色法的操作步骤:第一步:结晶紫初染;第二步:碘液媒染;第三步:酒精脱色;第四步:沙黄复染。其中关键步骤:酒精脱色。

5.溶菌酶与青霉素对细菌细胞壁作用的异同:溶菌酶主要通过破坏细胞壁中的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氨基葡糖之间的β-1,4糖苷键,使细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解成可溶性糖肽,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逸出而使细菌溶解。水解肽聚糖双糖单位中的β-1,4-糖苷键,导致细菌因细胞壁肽聚糖的“散架”而死亡。青霉素抑制繁殖期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起效迅速。作用于肽聚糖肽桥的联结,即抑制肽聚糖的合成,故仅对生长着的菌有效,主要是G+菌。

6.磷壁酸只在G+细菌的细胞壁上存在,而LPS则仅在G-细菌的细胞壁上存在。(T )

7.缺壁细菌主要有:L型细菌、支原体、原生质体、球状体。

8.芽孢:某些微生物在其生长发育后期于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9.芽孢是产芽孢细菌的繁殖器官。(F )

10.芽孢核心由3层结构紧紧包裹着,由内向外分别是:皮层、芽孢衣和孢外壁。

11.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内毒素,称为伴胞晶体

12.试从芽孢结构出发分析芽孢抗性强的原因,并用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说明芽孢的耐热机制。

.芽孢的外壁层厚而致密,主要成分为脂蛋白,通透性差,不易着色。

核心含有大量的DNA、RNA、蛋白质酶等物质,还含有2,6—吡啶二羧酸(DPA),DPA是芽孢特有的成分。一般以 DPA—Ca的形式存在。皮层主要含芽孢肽聚糖、 DPA—Ca,皮层体积大,比较致密。芽孢平均含水量低,约40%。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认为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而皮层含有大量交联度低、负电荷强的芽孢肽聚糖,它与低价阳离子一起赋予皮层高渗透压的特性去夺取芽孢核心的水分,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而核心部分的细胞质高度失水。核心部位才是真正的芽孢有生命部位,该部位含水量很低,因此赋予了芽孢上述特性。

13.大肠杆菌与酵母菌的主要区别:大肠杆菌不具真正的细胞核,只具有原始状态的核,没有核膜、没有核仁,没有固定形态;酵母菌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大肠杆菌细胞质中不具有细胞器;酵母菌细胞质内具有细胞器,如线粒体、液泡等。大肠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和脂类;酵母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葡聚糖和甘露聚糖。

第4章营养

1.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所必需且需要量很小,而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2. 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剂处理后,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加有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这类突变株称为营养缺陷型。

3.琼脂在培养基中既是微生物的碳源,又是凝固剂。( F )

4.半固体培养基常用来观察微生物的运动性。(T )

5.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适于培养A。

A、细菌

B、放线菌

C、霉菌

D、酵母菌

6.选择性培养基:是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的培养基,可广泛用于菌种筛选等领域。

7.以高糖培养酵母菌,其培养基类型为___A___________

A加富培养基 B选择培养基 C鉴别培养基 D普通培养基

8.在鉴别性EMB培养基上,在反射光下大肠杆菌菌落呈现的颜色是 C

A.棕色

B. 粉红色

C.绿色并带有金属光泽

D.无色

9.营养类型比较表;

第5章代谢

1.发酵:在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某一内源中间代谢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2.发酵工业中使用的微生物都是厌氧微生物。(F )

3..下列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糖酵解途径中,( C )是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微生物中的一种替代途径,产能效率低,为微生物所特有。

A.EMP途径

B.HMP途径

C.ED途径

D.WD途径

4.下列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糖酵解途径中, A 是最普遍的、存在于大多数生物体内的一条主流代谢途径。

A.EMP途径

B.HMP途径

C.ED途径

D.TCA途径

5.通过HMP途径,微生物可以产生大量的NADPH2,用于合成反应。( T )

6.青霉素可以溶解细菌的细胞壁。( F )

7.在产能代谢过程中,微生物合成ATP的方式有(10)___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光合磷酸化等三种方式。

8.微生物代谢调节主要有酶的活性调节和合成调节_。

9.由于固氮酶遇氧极易失活,所以固氮菌都是厌氧菌。( F )

10.青霉素可以溶解细菌的细胞壁。( F )

11.次级代谢: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自身生命活动无明确生理功能的物质的过程。

12.比较呼吸与发酵的区别:发酵是厌氧微生物获得能量的一种方式;发酵过程中,有机质既是被氧化的机质,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最终受体。发酵中基质氧化不彻底,产生的能量比呼吸少。呼吸是耗氧和厌氧微生物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电子通过一系列电子载体,最终交给电子受体;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产生ATP;电子受体可以是氧;也可以是硝酸盐等物质.

第6章生长

1.论述封闭系统中(分批培养)的微生物的生长经历哪几个生长期?以图表示并指明各期的特点。如何利用微生物的生长规律来指导工业生产?

正确作图(活菌计数,比浊计数),

写出四个时期

封闭系统中微生物的生长经历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退期等4个时期。

a)延滞期特点:生长速率常数为零,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合成代谢活跃。

b)对数期特点:生长速率常数最大,即代时最短。细胞进行平衡生长,菌体大小、

形态、生理特征等比较一致,代谢最旺盛。

c)稳定期特点:新增殖的细胞数与老细胞的死亡数几乎相等,培养物中的细胞数

目达到最高值。开始积累内含物,产芽孢的细菌开始产芽孢。此时期的微生物开始合成次生代谢产物。

d)衰退期特点:细胞死亡数增加,死亡数大大超过新增殖的细胞数,群体中的活

菌数目急剧下降,出现“负生长”。

a)在发酵工业上需设法尽量缩短延迟期;在食品工业上,尽量在此期进行消毒或

灭菌。

b)对数期的菌种比较健壮,生产上用作接种的最佳菌龄,发酵工业上尽量延长该

期,以达到较高的菌体密度,食品工业上尽量使有害微生物不能进入此期。

c) 稳定期是发酵生产形成的重要时期(抗生素、氨基酸等),生产上应尽量延长此期,提高产量。

2.加大接种量可控制少量污染菌的繁殖,是利用微生物间的竞争关系。(T )

3.研究细菌遗传、代谢性能常采用对数生长期时期的细胞。

4.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包括计数法、重量法、和生理指标法。

5.适用于活细菌计数的是平板计数法

6.菌落形成单位: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时,由于不能绝对保证一个菌落只是由一个活细胞形成,计算出的活细胞数称为菌落形成单位。

7.杀死病原微生物的措施称为消毒

8.加压蒸汽灭菌时,彻底排除锅内的冷空气是一个操作关键。( T )

9.抗代谢药物中的磺胺类是由于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相似,从而竞争性地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使其不能合成叶酸

10.青霉素的杀菌机理是()

A.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B.影响细胞膜的功能

C.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D.抑制核酸的合成

11.什么是连续培养,其基本原则是什么;连续培养可分为哪两种类型,各有何特点,应用范围怎样;连续培养是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不断的补充营养物质和以同样的速率移出培养物是实现微生物连续培养的基本原则。连续培养有两种类型,恒化器连续培养和恒浊器连续培养。恒化器连续培养是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控制培养基中某种营养物质浓度基本恒定的方式,保持细菌比生长速率恒定,使生长“不断”进行的方法。培养基中的某种营养物质通常作为生长限制因子,通过维持该营养成分的亚适量,控制微生物生长速率。该培养条件下菌体生长速率不同,密度稳定,但产量低于最高菌体产量。恒化器连续培养常用于实验室科学研究。恒浊器连续培养是通过光电系统控制培养液中菌体浓度恒定、使细菌生长连续进行的一种培养方法。该方法营养基质过量,微生物始终以最高速率进行生长,并可在允许范围内控制不同的菌体密度;但工艺复杂,烦琐。主要用于生产大量菌体、生产与菌体生长相平行的某些代谢产物,如乳酸、乙醇等。

第7章病毒

1.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

结构简单;

独特的繁殖方式;

绝对的细胞内寄生;

生命形式的二重性。

2.病毒粒子中只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 T)

3.病毒具有胞外__感染性颗粒和胞内_繁殖性基因两种存在形式

4.毒粒的壳体结构(蛋白质外壳)的对称形式有、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和复合对称

5.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分几个阶段?各阶段完成哪些主要活动

吸附:噬菌体尾部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

侵入:噬菌体尾部的酶水解宿主细胞壁产生小孔,然后尾鞘收缩将核酸注人宿主细胞内。

复制:噬菌体的核酸改变宿主细胞的代谢方向,使其分别合成噬菌体的核酸及蛋白质。

装配与释放:新合成的核酸与蛋白质装配成新的子代噬菌体,借宿主细胞的裂解而解释。

6.温和噬菌体:是指一类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将自身的基因组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而不在短时间内不进行复制,装配和裂解的过程。

7. 溶源性细菌:细胞中含有以原噬菌体状态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

8.原噬菌体: 整合于细菌染色体(或以质粒形式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

9. 溶源性细菌对其他噬菌体的再感染均具特异性的免疫力。(F )

10.溶源性细菌对同源噬菌体有免疫性。(T )

11.原(前)噬菌体是指( D )

D.整合于细菌DNA上的噬菌体核酸

12.亚病毒包括:卫星病毒、卫星RNA、类病毒和朊病毒

13.卫星病毒依赖辅助病毒提供复制酶进行复制,并被包装在辅助病毒的壳体中。(F )

14. 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分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构象变化,而使宿主致病.

第8章遗传

1.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主要有转化、转导、接合和原生质体融合或转座四种方式。

2.普遍性转导:通过极少数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组上的任何小片段DNA进行“误包”,而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

3.当DNA的某一位置的结构发生改变时,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突变,因为细胞内存在着修复系统。

4.基因工程的核心是构建重组体DNA的技术(T )

5.艾姆氏(Ames)法检测致癌剂的理论依据,一般方法和优点:理论依据: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在基本培养基的平板上不能生长,若(致癌剂诱发)发生回复突变成原养型后能生长。方法:是在含待测可疑“三致”物(例如黄曲霉毒素、二甲氨基偶氮苯、“反应停”或二垩英等)的试样中,加入鼠肝匀浆液,经一段时间保温后,吸入滤纸片中,然后将滤纸片放置于平板中央。经过培养后,出现三种情况:①在平板上无大量菌落产生,说明试样中不含诱变剂;②在纸片周围有一抑制圈,其外周围出现大量菌落,说明试样中有某种高浓度诱变剂存在;③在纸片周围长有大量菌落,说明试样中有浓度适当的诱变剂存在。优点:快速、准确和费用省等。

第9章基因表达调控

1.大肠杆菌色氨酸操纵子属于负控阻遏系统。( T)

2.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主要发生在___(2)转录水平上。

3.在负控诱导系统中,调节基因产物为_阻遏蛋白,与诱导物结合导致结构基因转录。

4.微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主要是在转录水平,在负控诱导系统中,调节基因产物为效应物,与诱导物结合导致结构基因转录。

5.分解代谢物阻遏:当培养基含有多种能源物质时,微生物首先利用更易于分解利用的能源物质,而首先被利用的这种物质的分解对利用其他能源性物质的酶的产生有阻遏作用。由于葡萄糖是首先被发现具有这种阻遏效应的物质,因此又被称为葡萄糖效应。

6.何谓分解代谢物阻遏:在含乳糖和葡萄糖的培养基中,E.coli生长周期中会出现什么现象?从操纵子模型来解释这种现象;分解代谢物阻遏指培养基中含有多种能源物质时,微生物首先利用更易于分解利用的能源物质,而首先被利用的这种物质的分解对利用其它能源性物质的酶的产生又阻遏作用。在含乳糖和葡萄糖的培养基中,E.coli生长周期中会出现二次生长现象。这是因为:乳糖操纵子不仅受负控诱导系统的调控,还受到分解物激活蛋白CAP的正调控。分解代谢物阻遏中,CAP只有与cAMP结合后,cAMP-CAP复合物结合到乳糖操纵子的启动子上游, RNA聚合酶才能与启动子结合,从而使转录得以正常进行。葡萄糖的存在降低了细胞内cAMP的含量,所以葡萄糖存在时,不能形成cAMP-CAP复合物,从而抑制乳糖操纵子的表达。只有葡萄糖不存在或量极少时,cAMP合成增加,cAMP与CRP(CAP)形成复合物才能启动操纵子的表达。因此培养基中含有乳糖和葡萄糖两种碳源时,葡萄糖优先被利用,且它的存在抑制了乳糖操纵子结构基因的表达,乳糖不能被利用;当葡萄糖利用殆尽后,葡萄糖引起的分解代谢物阻遏解除,乳糖作为碳源可以被利用,从而会出现二次生长现象。

第10章基因工程

1.外源DNA导入原核细胞可以采用转染法,即B

B 重组噬菌体DNA或重组噬菌质粒导入感受态细胞

2.如果外源DNA片段插入载体的位点位于抗生素抗性基因之外,则具有抗性的细胞肯定是重组体细胞。( F )

3.如果外源DNA片段插入载体的位点位于抗生素抗性基因之外,则具有抗性的细胞不一定是重组体细胞。( T)

第11章生态

1.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主要作用

固氮作用:固氮微生物,空气中的氮还原成氮和氮化物

氨化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化物产生氨

硝化作用:微生物将氨氧化成硝酸盐

反硝化作用:微生物还原硝酸盐,释放分子氮和一氧化二氮

2.下列微生物中,能以铵盐做为能源?(A )

A.硝化细菌

B.固氮菌

C.反硝化细菌

D.根瘤菌

3.将在微生物作用下HNO3转化为N2的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T )反硝化作用是化能异氧微生物以硝酸或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进行的无氧呼吸。( T )

4.土壤中三大类群微生物以数量多少排序为 A 。

A. 细菌>放线菌>真菌

B. 细菌>真菌>放线菌

C. 放线菌>真菌>细菌

D. 真菌>细菌>放线菌

5.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主要有互生、共生、竞争、捕食和拮抗等。

第12章分类

1.“大肠埃希氏菌”是俗称“大肠杆菌”的学名。( F )

2.Pseudomonos spp.表示一株假单胞菌。(F )(泛指某一属细菌,不是某一种)3.Bacillus subtilis的中文是枯草芽孢杆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中文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4.微生物种群:指具有相似特性和生活在一定空间内的同种个体群,是组成群落的基本组分。

5.两种细菌的G+C含量相近,说明它们亲缘关系近;反之,G+C含量差别大说明它们亲缘关系远。(F )

6.16S(18S)rRNA目前被挑选作为研究微生物进化的主要对象的理由:16(18)SrRNA普遍存在于各类原核和真核生物中;在进化历程中功能重要而稳定;分子中存在高度保守、中度保守和高变化的序列区域,因此适用于对亲缘关系远近不同的各类生物的比较;相对分子质量大小适中;既含有适当的信息量,在技术上又便于序列测定和序列资料的分析比较。

第13章多样性

1.三域学说是通过对各类生物rRNA序列比较提出来的,这里的三域是指:细菌域、古生菌域和真核生物域。

2.如何理解“放线菌是介于细菌与丝状真菌间而更接近细菌的一类微生物”?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它与细菌十分接近。①细胞壁主要为肽聚糖,②菌丝直径与细菌相仿,③革兰氏呈阴性,④都属于原核生物,⑤都是单倍体,多核。

而其细胞呈丝状分枝,形成基内菌丝,气生菌丝,气生菌丝有分化为孢子丝,与丝状真菌的基本单位“菌丝”类似,但是它们差异很大,①真菌的菌丝比放线菌粗,②细胞壁的成分完全不同,丝状真菌的细胞壁由几个质层,蛋白质层,葡聚糖蛋白网层等构成,③菌丝体分化不同,丝状真菌菌丝体分化成营养菌丝体和气生菌丝体,④繁殖方式不同,丝状真菌的气生菌丝体回转化成子实体,孢子在其里面或外面产生,放线菌则通过气生菌丝分化成孢子丝,并通过横割分裂方式,产生成串分生孢子。

3.衣原体介于立克次氏体与病毒之间,能通过细菌滤器,是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一类原核微生物。(T )

4.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T )

5.下列关于衣原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B

A.能通过滤器

B.在人工培养基上可生长

C.只能在细胞内生长

D.革兰氏染色阴性

6.蓝细菌是一类含有叶绿素a具有放氧型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 (T )

7.通过菌视紫红质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是 D 。

A. 蓝细菌

B. 紫硫细菌

C. 绿硫细菌

D.嗜盐杆菌

第14章免疫

1.一个细菌进入机体的遭遇:细菌进入机体会受到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构成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首先受到生理外部屏障的阻挡,包括皮肤、粘膜、分泌物以及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第二道防线:包括受到吞噬细胞的吞噬,补体激活的溶细胞作用,炎症反应及其淋巴结的过滤作用。第三道防线:包括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是指机体在细菌(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发生增殖、分化,进而直接攻击细菌或间接释放一些淋巴因子起到免疫作用。体液免疫是指机体受到细菌(抗原)刺激后,B细胞进行增殖并分化成浆细胞,由它合成抗体并释放到体液中以发挥免疫作用。

2.外、内毒素区别(产生菌、化学成分、释放时间、组织器官特异性毒性)

微生物学 知识点

《微生物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 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瞧见,单细胞,简单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微生物通称 2、病原微生物 指可以侵入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3、性菌毛 又称性毛,性丝,就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长直的蛋白质类附属物,比菌毛长,且每一个细胞仅一至少数几根。 4、菌落 就是由单个细菌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5、质粒 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DNA分子6、荚膜 某些细菌表面的特殊结构,就是位于细胞壁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粘液物质。 7、芽孢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一定条件下,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构造。 8、菌毛 又称纤毛 ,伞毛,线毛或须毛,就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 9、细菌生长曲线 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试验曲线。 10、酵母菌 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的通俗名称。 11、病毒 就是一类由核酸与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单细胞生物”,其本质就是

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12、培养基 就是指由人工配置的,含有六大营养要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13、消毒 采用较温与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14、灭菌 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15、无菌操作 用于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她无菌范围的操作技术。 16、自发突变 就是指物体在无人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突变。 17、诱变 即诱发突变,就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18、变异 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亦遗传型的改变。 19、营养缺陷型 指微生物等不能在无机盐类与碳源组成的基本培养基中增殖,必须补充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营养物质才能生长。 20、抗体 就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发生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21、传染 又称感染或侵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在突破其宿主的三道防线(机械屏障,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产生特殊酶与毒素,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性反应的过程。 22、人畜共患病

微生物学题库

微生物学题库 绪论 1.非细胞型微生物所具有的生物学特点是( C ) A.必须用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 B.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C.只有在活细胞内才能够增殖 D.结构中缺少RNA或者 DNA 2.以下哪种病原体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A ) A.病毒 B.衣原体 C.细菌 D.螺旋体 3.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结构中不包括(A) A.线粒体 B.DNA C.核糖体 D.RNA 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有( AC) A.细胞核内有核仁 B.细胞器中缺少线粒体 C.可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 D.紫外线照射不能破坏其DNA 5.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相比较不同处在于( AB) A.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组成成分以肽聚糖为主 B.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核糖体结构与真核微生物不同 C.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只能在有生命的细胞体内增殖 D.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不会被毒性噬菌体感染而裂解 6.非细胞型微生物可引起以下哪些疾病( AD) A.乙型脑炎 B.风湿性心脏病 C.沙眼 D.流行性感冒 7.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 8.微生物分为三大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 9.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用肉眼看不见而必须应用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的一类微小生物。 第 1 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使用油镜头观察细菌是其优点是( D ) A.可将细菌放大900 至 1000 倍 B.可在镜下观察到细菌的包涵体 C.油液可以固定细菌的游走范围 D.油镜下视野亮度比普通镜头高 2.青霉素可用来杀灭病原菌,但对动物细胞无毒性( 除可能引起过敏外 ) 的原因是 ( D ) A.青

微生物学作业

微生物学作业(华师生科院06函授07号李文勇)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有哪些特点? 人们把那些形体微小(<0.1mm),结构简单,在适宜环境下能生长繁殖及发生遗传变异,用肉眼难以看到,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的低等微小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有6大特点:微生物的比表面积大、转化能力强、繁殖速度快、易变异、适应性强、分布广。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1、名词解释 原核微生物:指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核膜,其染色体由单一核酸组成的一类微生物。肽聚糖:由两种糖衍生物,N-乙酰葡糖胺(G)和N-乙酰胞壁酸(M),以及短胎所组成。溶菌酶:又称N-乙酰胞壁酸酶。它专攻击聚糖链中的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葡糖胺之间的β-1,4糖苷键而使细胞壁解体 核区:细菌菌体中央大量遗传物质(DNA)所在的区域。无核膜核仁,由一环状DNA分子高度缠绕而成。 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能够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单位,包括真核生物的细胞器和细菌细胞中染色体以外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 荚膜: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粘液层:荚膜的类型,量大,而且与细胞表面的结合比较松散,没有明显边界,常扩散到培养基中。 菌落:单个微生物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的群落。 2、根据革兰氏阳性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通透性来说明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革兰氏染色法,主要过程为: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再以沙黄等红色燃料复染。染色结果为:革兰氏阳性菌被染成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染成浅红色。细菌的不同显色反应是由于细胞壁对乙醇的通透性和抗脱色能力的差异,主要是肽聚糖层厚度和结构决定的。经结晶紫染色的细胞用碘液处理后形成不溶性复合物,乙醇能使它溶解,所以染色的前二步结果是一样的,但在G+细胞中,乙醇还能使厚的肽聚糖层脱水,导致孔隙变小,由于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分子太大,不能通过细胞壁,保持着紫色。在G—细胞中,乙醇处理不但破坏了胞壁外膜,还可能损伤肽聚糖层和细胞质膜,于是被乙醇溶解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从细胞中渗漏出来,当再用衬托的染色液复染时,显现红色。红色染料虽然也能进入已染成紫色的G+细胞,但被紫色盖没,红色显示不出来。 3、什么是芽胞?它在什么时候形成?试从其特殊的结构与成分说明芽孢的抗逆性。 芽胞杆菌生长到后期,在其菌体内形成厚壁、折光性强、具抗逆性的孢子称为芽孢。芽胞是代谢活性很低,对干燥、热、化学药物和辐射等具有高度抗性的休眠体。究表明芽孢对不良环境因子的抗性主要由于其含水量低(40%)。且含有耐热的小分子酶类,富含大量特殊的吡啶二羧酸钙和带有二硫键的蛋白质,以及具有多层次厚而致密的芽孢壁等原因。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1、名词解释 真核微生物:具有真正细胞核,具有核膜与核仁分化的较高等的微生物。 真菌:真核微生物,有细胞壁没光合色素,寄生或腐生生活,靠渗透作用吸取营养。 酵母菌:真核单细胞生物。体呈圆形、卵形或椭圆形,内有细胞核、液泡和颗粒体物质。通常以出芽繁殖;有的能进行二等分分裂;有的种类能产生子囊孢子。 霉菌: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

最新微生物学知识点

第一章 1.第一个观察并描述了微生物的人是(列文·虎克)。发明了外科消毒手术的人是(约瑟夫·李斯特)。 2.微生物学奠基人是(巴斯德、柯赫), 3巴斯德的主要贡献是: (1)彻底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说” (2)提出了“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巴斯德,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3)创立了巴斯的消毒法; (4)发明了狂犬病毒疫苗制备方法。学说”;○ 4柯赫的主要贡献是P3 (1)证明了炭疽病和结核病的病原体,并因在结核病病原体方面的工作获得1905年诺贝尔奖; (2)建立“柯赫定律”: (3)在病原微生物的研究过程中发展了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 (4)建立了微生物纯培养分离技术,发明了培养基特别是固体培养基制备方法。 5微生物与制药工程专业有什么关系? (1)临床广泛应用的微生物药物及其开发 (2)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3)药物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对药品质量的影响 (4)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中的微生物控制 (5)药物质量控制中的微生物学检查 6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分布广,种类多5适应强,易变异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1.细菌个体的基本形态有哪些?(球状、杆状、螺旋状)球菌根据其分裂后的排列状况可分为哪六种类型?(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螺旋菌根据其形态结构可分为哪几种?(弧菌、螺菌、螺旋体) 2.细菌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各有哪些?(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原 核等;特殊结构:鞭毛、性菌毛、糖被、芽孢等;)特殊结构各有什么生理功能?(鞭毛的生理功能是运动,这是原核生物实现其趋性的有效方式;菌毛具有使菌体粘附于物体表面的功能;性毛功能是供体菌向受体菌传递遗传物质,有的性毛还是RNA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糖被功能有保护作用、作为透性屏障或离子交换系统、表面附着作用、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堆积代谢废物、储存碳源和糖源;芽孢具有抗热、抗干燥、抗化学药物、抗酸碱、抗辐射和抗静水压等生理功能) 3.细菌和病毒大小的量度单位各是什么?(细菌:微米;病毒:纳米;) 4.革兰氏染色的机理? 革兰氏染色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特殊化学组分基础上的一种物理过程。通过初染和媒染后,在细菌细胞膜或原生质上染上了结晶紫和碘的大分子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其分子交联度较紧密且基本上不含类脂,故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不能透过网孔而留在细胞壁内,故显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因其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疏松,类脂含量高,乙醇洗脱时,类脂溶解,细胞壁上出现较大空隙,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溶出细胞壁,因此,乙醇洗脱后,细胞又呈无色。这时,再经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 5.缺壁细菌有哪几种类型?(原生质体、球状体或原生质球、L型细菌)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原生质体:在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留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 球状体或原生质球:用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后还残留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L型细菌:在实验室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6.细菌细胞质内有哪些内含物?(储藏物、磁小体、羧酶体、气泡)它们的成分各是 什么?(储藏物:聚-β-羟基丁酸、多糖类储藏物、聚磷酸颗粒、藻青素;磁小体:四氧化 三铁,外有一层磷脂、蛋白或蛋白膜包裹;羧酶体: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气泡是充满气体的泡囊状内含物)各有什么功能?(储藏物主要功能是储存营养物;磁小体功能是导向作用,即借鞭毛游向对该菌最有利的泥、水界面微氧环境处生活;羧酶体是自养细菌固定二氧化碳的场所;气泡是调节细胞密度以使细胞漂浮在最适水层中获取光能、氧气和营养物质。) 7.放线菌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放线菌菌体由丝状菌丝构成,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和孢子等部分组成。)是怎样进行繁殖的?(放线菌主要通过无性孢子进行繁殖,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微生物有哪些主要类群?有哪些特点? 答:类群:1.真核细胞型;2.原核细胞型: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式体; 3.非细胞型:病毒。 特点:1.体小,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分布广,种类多 5.适应强,易变异二.你认为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有哪些趋势? 答:研究领域有制药、治理环境污染等,微生物的基因科学,微生物病毒学,现代微生物学已发展出很多的分支学科,如病毒学,微生物基因组学,应用微生物(生物农药,浸矿微生物等),病源微生物(主要指细菌),海洋微生物,古细菌等,现代微生物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菌种的遗传背景,市场化应用等,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食用菌的生产、功能性成分的提取等。 三.简述微生物与制药工程的关系。 答:1.人类除机械损伤外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造成的 2.微生物又是人用来防治疾病的常用方法 3.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来源很多 4.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相当多样,可用于生物制药 5.微生物和人之间的关系,涉及人、微生物、植物的协同进化 6.遗传学与生态学 名词对照: 古菌域:Archaea 三域学说分为古菌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古菌域为其中一大类别。(不确定)细菌域:bacteria 三域学说分为古菌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细菌域为其中一大类别。(不确定)真核生物域:Eukarya 三域学说分为古菌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真核生物域为其中一大类别。(不确定) 微生物:microorganism 是所有形态体积微小的单细胞或者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以及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第二章 一.比较下列各队名词 ①.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没有明显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无染色体,其细胞核为拟核,细胞内么有恒定的内膜系统,核糖体为70S型,大多为单细胞微生物。真核微生物有明显细胞核,有各种细胞器,核糖体为80S型。 ②.真细菌与古菌:相同点:以甲硫氨酸起始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对氯霉素不敏感,RNA聚合酶和真核细胞的相似,DNA具有内含子并结合组蛋白。 不同点:细胞膜中的脂质是不可皂化的,细胞壁不含肽聚糖等。 ③.原生质体与球形体:原生质体是脱去细胞壁的细胞,是由原生质分化而来,具体包括细胞膜和细胞质以及细胞器;球形体:指在螯合剂等存在的条件下用溶菌酶部分除去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而形成的缺损型细胞。 ④.鞭毛、菌毛和性菌毛:鞭毛是一端连于细胞膜,一端游离的、细长的波形纤丝状物。菌毛为一些菌体表面的非鞭毛的细毛状物,菌毛是许多革兰氏阴性菌菌体表面遍布的比鞭毛更为细、短、直、硬、多的丝状蛋白附属器。其化学组成是菌毛蛋白,菌毛与运动无关;性菌毛在少数革兰阴性菌,比普通菌毛略微稍粗,一个菌体只有1~4根,通常由质粒编码。带有性菌毛的细菌具有致育能力。 ⑤.芽孢与孢子:芽孢是有些细菌(多为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高度浓缩脱水所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球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孢子是细菌、原生动物、真菌和植物等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二.比较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并说明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学习资料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 重点整理

精品资料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记忆知识点 1.免疫的现代概念。P4 答: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现象。 2.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答:(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可遗传性,效应恒定性。 (2)适应性免疫:特异性(针对性),习得性,效应递增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P5 答:(1)积极意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消极意义:免疫损伤: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4.人体中枢免疫器官的类型及作用。P6 答:(1)骨髓:①产生所有血细胞; ②淋巴细胞产生发育的器官:B细胞分化、发育的最主要场所; (2)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5.人体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P7 答: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6.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P12 答:指能与T、B细胞受体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双重属性:(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7.半抗原的概念。P12 答:仅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8.表位的概念。P13 答: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集团称为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 9.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P14 答:(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异物”性,分子量,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2)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 (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 10.T细胞依赖性抗原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的概念。P15、16 答:(1)T细胞依赖性抗原:指需在APC及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2)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微生物学试题库与答案解析

微生物学练习题 绪论 一,填空题 1.微生物根据大小,细胞结构与化学组成分为____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______三大类型. 2.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__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__. 3.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___真菌___. 4.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___病毒___. 二,判断改错题 3.非细胞型微生物含有两种类型核酸,既含DNA,又含RNA. 3.错,只含一种核酸.三,选择题 1.下列病原体中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支原体 B.放线菌 C.白色念珠菌 D.细菌 E.病毒 2.下列病原体中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立克次体 B.衣原体 C.噬菌体 D.螺旋体 E.支原体 3.下列病原体中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噬菌体 B.酵母菌 C.流感病毒 D.细菌 E.真菌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指 A.细菌 B.放线菌 C.支原体 D.衣原体 E.螺旋体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指

A.新型隐球菌 B.白色念珠菌 C.真菌 D.放线菌 E.立克次体 四,名词解释 2.菌株(strains of bacteria)是指从不同来源或从不同时间或地区所分离的同一种细菌. 五,问答题 1.微生物根据大小,结构,化学组成分为哪三大类微生物各大类微生物有何特点包括哪些种类的微生物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 答:根据微生物的大小,结构,化学组成可将其分为以下三大类: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仅只有原始的核质,无核膜,核仁,缺乏完整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它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胞质内细胞器完整.如真菌属于此类. (3)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结构简单,只有一种核酸(DNA或者是RNA)存在.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必须要在活细胞内增殖.如病毒属于此类.

最全微生物学试题库——多项选择题

微生物学练习题——多项选择题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指 A.细菌 B.放线菌 C.支原体 D.衣原体 E.螺旋体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指 A.新型隐球菌 B.白色念珠菌 C.真菌 D.放线菌 E.立克次体 3.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化学组成为 A.脂蛋白 B.肽聚糖 C.脂多糖 D.磷壁酸 E.核心多糖 4.荚膜的功能是 A抗吞噬作用 B.抗干燥作用 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D.与细菌鉴别有关 E.与某些细菌的分型有关 5.IMViC试验主要用于区别下列哪两种病原菌 A.产气杆菌 B.破伤风梭菌 C.葡萄球菌 D.大肠杆菌 E.肺炎球菌 6.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是指 A.热原质 B.毒素 C.透明质酸酶 D.色素 E.抗生素 7.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是指 A.细菌素 B.硫化氢 C.吲哚 D.维生素 E.外毒素 8.吲哚(靛基质)试验呈阳性的细菌是 A.霍乱弧菌 B.伤寒杆菌 C.肺炎杆菌 D.变形杆菌 E.大肠杆菌 9.产硫化氢的致病菌是 A.鼠伤寒杆菌 B.大肠杆菌 C.痢疾杆菌 D.变形杆菌 E.肺炎杆菌 10.专性厌氧生长的细菌是: A.破伤风梭菌 B.空肠弯曲菌 C.幽门螺杆菌 D.脆弱类杆菌 E.葡萄球菌 11.专性需氧生长的细菌是:

A.结核分枝杆菌 B.霍乱弧菌 C.伤寒杆菌 D.绿脓杆菌 E.链球菌 12.湿热灭菌优于干热灭菌的是 A.导热快 B.穿透力强 C.比干热灭菌所需的温度低 D.潜热 E.使细菌蛋白迅速凝固变性 13.多数细菌怕干燥,但有少数菌抗干燥能力较强,它们是 A.脑膜炎球菌 B.淋球菌 C.溶血性链球菌 D.结核杆菌 E.炭疽芽胞杆菌 14.对于病人排泄物与分泌物(如粪,尿,脓,痰)的处理,常用的消毒剂有 A.20%漂白粉 B.5%石炭酸 C.2%来苏 D.70%乙醇 E.2.5%碘酒 1.噬菌体的特性有 A.能通过滤菌器 B.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C.只含有一种核酸 D.专性活细胞寄生 E.以复制方式生长繁殖 3.毒性噬菌体溶菌周期的步骤有 A.吸附 B.穿入 C.生物合成 D.组装成熟 E.释放 1.遗传性变异中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是 A.转化 B.转导 C.接合 D.溶原性转换 E.原生质 2.质粒DNA的特征有 A.自我复制 B.赋予细菌产生新的生物学性状 C.可自行丢失与消除 D.能转移 E.相容性与不相容性 3.医学上重要的质粒有 A.R质粒 B. F质粒 C. Col质粒 D.毒力质粒 E. r质粒 4.能以接合方式转移的质粒是 A. R质粒 B. F质粒 C. Col质粒 D.毒力质粒 E. r质粒 1.属于胞内寄生的病原菌是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 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2.溶原性:温和噬菌体这种产生成熟噬菌体颗粒(前噬菌体偶尔可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 物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基因组而进入溶菌周期,产生成熟噬菌体,导致细菌 裂解)和溶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 3.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4.荚膜:荚膜是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黏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这层 黏性物质就叫荚膜。 5.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 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 6. 芽孢:某些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叫芽孢。 7.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 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8.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 有机物。 9.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如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 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称为培养基。

10.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而设计、 配制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1.鉴别培养基: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解能力不同,其菌落通过指示剂显 示出不同的颜色而被区分开,这种起鉴别和区分不同细菌作用的培养基, 叫鉴别培养基。 12.发酵: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 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 化反应。 13.好氧呼吸:是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O2)存在时,对底物(能源)的氧化过程。 14.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是一类电子传递体系末端的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 物的生物氧化。 15.土壤自净:土壤对施入一定负荷的有机物或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的能力,通 过各种物理、化学过程自动分解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 称土壤净化。 16.水体自净:天然水体受到污染后,在没有人为的干预条件下,借助水体自身的能力使之 得到净化,这种现象成为水体自净,其中包括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17:水体富营养化(环化有) 18.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转化为 硝酸的过程。

微生物学试题库及答案

微生物学练习题 0绪论 五,问答题 1.微生物根据大小,结构,化学组成分为哪三大类微生物各大类微生物有何特点包括哪些种类的微生物 1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填空题 1.测量细菌大小用以表示的单位是___________. 2.细菌按其外形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3.细菌的基本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4.某些细菌具有的特殊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 5.细菌细胞壁最基本的化学组成是____________. 6.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除了有肽聚糖外,还有____________. 7.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主要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8.菌毛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 9.在消毒灭菌时应以杀死___________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10.细菌的形态鉴别染色法最常用的是___________,其次是_________. 三,选择题 【A型题】 1.保护菌体,维持细菌的固有形态的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浆 E.包膜 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中的磷壁酸的作用是 A.抗吞噬作用 B.溶血作用 C.毒素作用 D.侵袭酶作用 E.粘附作用 3.细菌核糖体的分子沉降系数为 A.30S B.40S C.60S D.70S E.80S 4.普通光学显微镜用油镜不能观察到的结构为 A.菌毛 B.荚膜 C.鞭毛 D.芽胞 E.包涵体 5.下列哪类微生物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A.霉菌 B.腮腺炎病毒 C.放线菌 D.支原体 E.立克次体 6.下列中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核质 E.荚膜 7.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与致病性密切相关的重要成分是 A.特异性多糖 B.脂蛋白 C.肽聚糖 D.脂多糖 E. 微孔蛋白 8.普通菌毛主要与细菌的 A.运动有关 B.致病性有关

微生物学第10-11章作业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1简述宿主对病原菌的防御机制。 答:机体对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有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种应答方式。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宿主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免疫力完全正常的宿主,固有性免疫应答足以将抵达病原微生物清除;而当感染趋向于慢性,或者宿主曾经被致敏,则适应性免疫应答迅速启动。 1.固有性免疫应答模式识别受体固有性免疫应答起始于免疫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通过分泌或膜结合受体对微生物进行识别是固有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识别微生物后,固有免疫系统释放杀微生物分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吞噬细胞通过膜表面多种受体与病原微生物结合来实现吞噬作用。宿主对真菌的免疫反应依赖于几类激发信号级联反应的跨膜受体。识别这些菌体可促进机体的保护性应答反应,包括对真菌的摄取及杀伤(通过呼吸爆发介导),以及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以及粒细胞一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巨噬细胞许多研究表明,吞噬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的下降,是导致宿主对烟曲霉易感的主要因素。吞噬细胞在保护宿主免受烟曲霉感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巨噬细胞作为吞噬细胞系统的一部分,构成了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侵袭的第一道防线。 2.在固有性免疫机能完好的情况下,T细胞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作用是可以忽略的,只有在固有性免疫受损的宿主,适应性免疫应答的重要性才得以体现。目前,对两种类型细胞因子的调节研究较深入,Thl型细胞因子的产生伴随着细胞免疫为主的反应,Th2型细胞因子的产生则有助于以抗体为主的体液免疫。总的来说,抗真菌反应以细胞免疫为主,Thl型有利于对真菌感染的免疫防护。研究中发现,Th2型细胞因子,机体对病原微生物越不易感。对于Thl类细胞引起的保护性免疫反应的机制,目前有一个共识,即在识别病原微生物抗原之后,T细胞活化引起大量细胞因子的释放,增强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杀伤功能。当病原微生物与T细胞、抗原呈递细胞、中性粒细胞共孵育时,对菌丝的杀伤要明显强于T细胞缺席时的效果。 2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因素是什么简述三者的相互关系。 答:1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 传染源是作为传播的起点,没有传染源,就不会有传染病发生; 3 传播途径是病原体传播的媒介,没有这个媒介病原体就不会在传染源和健康人群中传播,比如通过血液传播,消化道传播、呼吸道传播等等。 关系:病原体和宿主免疫力是决定传染结局的关键因素。当病原体致病性弱、宿主的免疫力强时往往导致隐性传染;当病原体致病性强、宿主的免疫力弱时,往往导致显性传染。环境因素在传染中起着间接作用,良好的环境因素有助于增强宿主的免疫力,也有利于限制或切断病原体的传播,因而可以防止传染病的发生;不利的环境因素则导致与其相反的结果。

【微生物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

【微生物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 简述致病菌引起全身感染后,常见的几种类型? 答:①毒血症②菌血症③败血症④内毒素血症⑤脓毒血症 试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答:①荚膜②黏附素③侵袭性物质 简述病原菌感染机体后,机体如何发挥抗菌免疫功能? 答:首先遇到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与粘膜构成的屏障结构,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及吞噬细胞对细菌的非特异性的吞噬和体液中杀菌抑菌物质对细菌的攻击。7-10 天后, 机体产生特异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一起杀灭病原菌 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答:①钝化酶的产生②药物作用靶位发生改变③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④抗 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形成了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在这种压力的作用下,原来只占很少比例的耐药菌株被保留下来,并不断扩大。 举例说明细菌命名的原则。 答:细菌的命名一般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拉丁文双命名法。一个细菌种的学名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属名在前,用名词,首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形容词,首字母小写;两者均用斜体字。中文译名种名在前,属名在后。如 Mycobaterium tuberculosis (结核分枝杆菌)。

属名亦可不将全文写出,只用第一个大写字母代表,如 M. tuberculosis 如何确定从标本中分离的细菌为葡萄球菌?并确定其有无致病性。 答:①直接镜检,经革兰染色后镜检发现革兰染色阳性呈葡萄状排列的球菌,可初步报 告疑为葡萄球菌,需进一步分离培养鉴定。②分离培养:血培养需经增菌后转种血平板进一步鉴定,若无细菌生长,需连续观察 7 天,并以血平板确定有无细菌的生长。脓液、尿道分泌物、脑脊液沉淀物可直接接种血平板,37 C过夜,可形成直径约 2-3mm、产生不同色 素的菌落。金葡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③试验鉴定:血浆凝固酶试验,甘露醇发酵试验,耐热核酸酶试验,肠毒素测定, SPA 检测。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甘露醇发酵试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SPA 检测有 A 蛋白的存在。 什么是不耐热肠毒素(LT)?它的物理性质、基本结构、致病机理及与霍乱毒素( CT)的关系如何。 答: LT 是肠产毒型大肠杆菌产生的致病物质,因对热不稳定,故称为不耐热肠毒素。 其65 C 30min 可被破坏。LT分为LT- I和LT- n, LT- H与人类疾病无关,LT- I是引起人 来胃肠炎的致病物质。其结构包括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其中A亚单位是毒素的 活性部分。 B 亚单位与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 GM1 神经节苷脂结合后,使 A 亚单位穿越细胞膜与腺苷环化酶作用,令胞内 ATP 转变为 cAMP 。胞质内 cAMP 水平增高后,导致肠粘膜细胞内的水、 氯和碳酸氢钾等过度分泌到肠腔,同时钠的吸收减少,导致可持续几天的腹泻。LT- I与霍乱肠毒素两者间的氨基酸的同源性达75%,他们的抗原高度交叉。 什么是 O157 : H7 大肠杆菌?其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是什么?

环境微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微生物学知识点 教材:环境工程微生物周凤霞白京生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单元知识一绪论 1.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概念现状 2.微生物作用 微生物概念微生物作用(有益、有害) 3.微生物特点 个体小繁殖快种类多结构简单易变异 单元知识二环境微生物主要类群 1.原核微生物 ①细菌(形态结构及作用 ②放线菌(形态菌落培养污泥丝状膨胀的类型) ③蓝细菌(特征作用水华、赤潮类别) 2.真核微生物 ①酵母菌(类型结构特征应用 ②霉菌(类型结构特征应用特种污水处理优势 ③真核微型藻类(分类作用水华、赤潮类别) 3.原生动物 ①鞭毛虫(形状特征指示性作用) ②肉足虫(形状特征分类指示性作用) ③纤毛虫(形状特征分类 ④包囊(形成原因过程指示性作用) 4.微型后生动物 ①轮虫(形状特征分类指示性作用) ②线虫(形状特征分类指示性作用) ③水蚤(形状特征分类指示性作用) 5.病毒 ①病毒特征 ②病毒结构 ③繁殖(5 ④溶原性 单元知识三微生物原理 1.微生物营养 ①营养要素(5大要素 ②营养类型(4个) ③培养基(原则分类作用生化营养保证) 2.生长曲线(曲线多周期过程及对比分析 3.环境因素影响(温度ph 4.微生物代谢(酶 5.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污泥驯化) 单元知识四微生物生态

1.微生物环境分布(土壤大气水体) 2.微生物间关系(共生互生寄生拮抗 3.微生物与物质循环(C N P 循环污水处理中应用)单元知识五微生物的环境污染 1.水体富营养化(水华赤潮) 2.产生毒素 单元知识六微生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1.污水生物处理分类(好氧厌氧兼氧) 2.活性污泥法(微生物组成净化机理培养驯化) 3.生物膜法(微生物组成净化机理培养驯化)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

微生物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术语或名词 1.微生物(microorganism)因太小,一般用肉眼看不清楚的生物。这些微小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分离和培养这些微小生物需要特殊技术。 3.分子微生物学(molecularmicrobiology)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4.细胞微生物学(cellularmicrobiology)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microbic genomics)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 6.自生说(spontaneousgeneration)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的。 7.安东·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商人,他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8.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法国人,原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

兽医微生物学 重要知识点汇总

兽医微生物学重要知识点汇总 绪言 1、微生物学的定义:研究微生物形态、生理、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以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微生物学还包括免疫学,甚至还包括寄生虫学,特别就是原虫学。 2、微生物的特点:①个体微小,需借助显微镜观察,其群体可见。②结构简单,繁殖快,分布广。 ③比较面积大(有利于物质交换,代谢繁殖)。④易变异,适应性强。 3、微生物的种类:三型八大类(三菌四体一病毒) 真菌细胞型:细胞核有核膜、核仁,细胞器完整。Eg:真菌。 原核细胞型:仅有原始核,无核仁、核膜,细胞器很不完善。DNA与RNA同时存在(拟 核/核体) Eg: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Eg:病毒。 4、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形态学时期:1683年荷兰吕文虎克首次观察到微生物。1861年巴斯德否定“自然发生说”;证明发酵由微生物引起的。 第二阶段——生理学及免疫学的奠基时期: Ⅰ巴斯德(微生物学、生理学与免疫学的主要奠基人)的历史性贡献:①酒就是某种微生物的发酵产物②解决了酒的败坏问题③研究炭疽病、人的狂犬病,确定这些疾病由相应的微生物引起、微生物可以至弱作作预防传染病用,而且对至弱的途径做了示范性的试验④发明免疫学的预防接种⑤发明巴氏消毒法 Ⅱ科赫(建立微生物研究的基本操作技术与对病院细菌的研究,有突出贡献)功绩:①发明培养基并用于纯化微生物②发明染色观察、显微摄影③科赫法则④证实炭疽病原因--炭疽杆菌发现结核病源菌--结核杆菌 【科赫法则:①病原微生物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但在健康动物体内不存在②该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的疾病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再次分离培养得到相同的病原】 【免疫方法:注射、口服、点眼、滴鼻、气雾】 第三阶段——近代及现代微生物 理论上取得的成就极其应用价值:①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基因工程时代②进行化学治疗腰肌与抗生素的研究③组织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抗原抗体反应在诊断及防治疾病上的应用技术上的重大创新及其应用价值①电子显微镜的应用②标记抗原或标记抗体的应用③细胞培养、空斑技术、蛋白质及核酸的提纯④核磁共振仪的使用⑤分子克隆、PCR(聚合酶链式反应)、DNA测试、基因组学及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应用 微生物学领域的三大进展:微生物遗传学、免疫学及病毒学 第1篇总论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结构 【内容提要】 细菌个体微小,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观察。最常用的就是革兰染色法,可讲细菌分为革兰阴性与革兰阳性两大类。 就某种细菌而言,菌体有一定的大小、形态及排列方式。

微生物学检验题库及答案

《微生物学与检验》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医院感染 2.肥达反应 3.内基小体 4. 噬菌体: 5.血浆凝固酶 6.败血症 7.灭菌 8.药物敏感试验 9.外 - 斐氏试验 10.L 型细菌 11.菌群失调:12.微生物 13.细菌 14.最小抑菌浓度 15.菌落 16.汹涌发酵 17.无菌操作18.流感杆菌“卫星现象” 19.培养基 20.包涵体 21.正常菌群 22. 内毒素 23. 干扰现象: 24.菌血症 25菌丝: 二.填空题 1 L 型细菌是指()。 2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3 细菌 H-O 变异是指()。 4 药敏试验所用标准培养基是,所用菌液相当于()个细菌/ ml ,细菌接种采用()划线接种法。 5 细菌致病因素包括()、()和()。 6 细菌引起的全身感染包括()、()、()和()四种类型。 7 不染色标本检查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的()。 8 影响革兰染色结果的关键步骤是()。 9 有动力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是穿刺接种线(),无动力细菌穿刺接种线()。 10 糖发酵试验用于观察细菌分解糖是否产()和()。 11 靛基质试验的原理为,细菌产生的色氨酸酶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而生成(),此代谢产物与加入的试剂反应,生成()。 12 链球菌根据溶血现象分为()、()和()三种类型。 13 葡萄球菌触酶试验结果为()性,链球菌触酶试验结果为()性。 14 呈现脐窝状菌落的球菌是()。 15 抗 O 试验是测定病人血清中()抗体效价的试验,用于风湿热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16 血平板上呈现草绿色溶血环的病原性球菌是()和()。 17 IMViC 试验包括()、()、()和()四项试验。 18 分解乳糖的细菌在肠道选择平板上呈现()菌落,不分解乳糖则为()菌落。 19 KIA 斜面红色表明,底层黄色、有气泡表明()、(),有黑色沉淀表明()试验阳性 20 霍乱弧菌生物型包括()和()。 21 AIDS 的传染源是()和(),传播途径主要有(),()和()。 22 真菌菌落有()、()和()三种。 23 病毒培养方法有()、()和()。 24 病毒的基本结构由()和()组成,有些病毒还具有()。 25 流感病毒根据抗原结构不同分()、()、()三型,其中容易引起流感大流行的是其中的()型。 26 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和物品的操作方法称为()。 27 含菌量较多的标本(如粪便)的接种通常采用()接种法。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答案 在线..

1.免疫防御功能下降易发生() A 超敏反应 B 肿瘤 C 反复感染 D 自身免疫(病)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2.下列对抗毒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经外毒素脱毒制成 B 只能中和外毒素 C 既可中和外毒素,又可能引起超敏反应 D 用于人工自动免疫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3.关于TI-Ag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产生抗体不需T细胞辅助 B 只有B细胞表位 C 不引起细胞免疫 D 可引起再次应答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4.下列大分子物质中,免疫原性最强的是() A 蛋白质 B 多糖 C 核酸 D 类脂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5.关于TD-Ag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产生抗体不需T细胞的辅助 B 只能引起体液免疫 C 不能引起再次应答 D 具有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6.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 分子量大小 B 表位性质 C 结构复杂性 D 化学组成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7.对SIgA的错误描述是() A 是黏膜局部抗体 B 其SP能保护SIgA不被蛋白酶水解 C 初乳中含量最丰富 D 能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8.适应性免疫的特征是() A 出生时即具有 B 反应迅速 C 特异性 D 无记忆性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9.新生儿可从母体初乳中获得的Ig是() A IgG B IgM C SIgA D IgD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10.对抗原特异性的描述是正确的,除了() A 只能激活具有相应受体的淋巴细胞系 B 与相应抗体结合 C 与相应效应淋巴细胞结合 D 与MHC结合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11.免疫稳定功能失调易发生() A 超敏反应 B 肿瘤 C 反复感染 D 自身免疫(病)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12.固有性免疫的特征是() A 通过遗传获得 B 特异性 C 反应缓慢 D 有记忆性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08微生物的遗传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 概述:遗传(heredity or inheritance)和变异(variation)是生物体的最本质的属性之一。遗传即生物的亲代将一整套遗传因子传递给子代的行为或功能。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基因型(genotype)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表型(phenotype)某一生物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饰变(modification)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发生在转录、翻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8.1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8.1.1三个经典实验 1. 经典转化实验:1928年F.Griffith以Streptococcus pneumoniae为研究对象进行转化(transformation)实验。1944年O.T.Avery等人进一步研究得出DNA是遗传因子。 2.噬菌体感染实验:1952年Alfred D.Hershey和Martha Chase用32P标记病毒的DNA,用35S标记病毒的蛋白质外壳,证实了T2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

3.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1956年H.Fraenkel-Conrat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与TMV近源的霍氏车前花叶病毒(Holmes ribgrass mosaic virus,HRV)所进行的拆分与重建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8.2 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基因组(genome)是指存在于细胞或病毒中的所有基因。细菌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基因,即单倍体(haploid);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两套基因又称二倍体(diploid)。基因组通常是指全部一套基因。由于现在发现许多非编码序列具有重要的功能,因此目前基因组的含义实际上是指细胞中基因以及非基因的DNA序列的总称,包括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调控序列以及目前功能还尚不清楚的DNA序列。微生物基因组随不同类型表现出多样性。 8.2.1大肠杆菌的基因组:大肠杆菌基因组为双链环状的DNA分子。在细胞中以紧密缠绕成的较致密的不规则小体(拟核,nucloid)形式存在于细胞中,其上结合有类组蛋白蛋白质和少量RNA分子,使其压缩成脚手架形的(scaffold)致密结构(大肠杆菌DNA分子长度是其菌体长度的1000倍,必须以一定的形式压缩进细胞中)。基因组全序列测定于1997年由Wisconsin大学的Blattner 等人完成。 大肠杆菌基因组结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