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机制体制

制度机制体制
制度机制体制

制度、体制、机制的区分及其对改革开放的方法论意义

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对“姓社姓资”问题的关注和争论。从认识上将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区分开来,解决了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障碍,推动了改革开放。从理论上系统梳理和阐发制度、体制、机制及相关问题,对今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 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内涵及其区别

制度在现代汉语中,制度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二是指社会制度。本文指的是其第二层含义,即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规范化、系统化、定型化的社会关系体系。基本的社会关系主要是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交换、消费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这些经济关系的规范化、系统化、定型化,形成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阶级关系、阶层关系、政党关系、党政关系、国家关系、民族关系等等。这些关系的规范化、系统化、定型化,形成社会的政治制度(广义的政治制度包括法律制度)。思想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精神生活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不同社会阶级、阶层、集团、政党因其经济利益、政治地位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思想观念,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构成社会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反映,并对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制“体”的本意是指人的身体,后来又延伸为事物的存在形式,如物体、长方体、字体、文体等。“制”的含义在这里是指“式样”。将两个字联系起来,可以将体制定义为社会活动的组织体系和结构形式,包括特定社会活动的组织结构、权责划分、运行方式和管理规定等。譬如,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进行生产、流通和分配等经济活动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包括生产体制、流通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监管体制、税收体制等。政治体制是社会政治活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形式,包括立法体制、司法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等等。科技体制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的总称,包

括科技组织体制、科技投入体制、科技管理体制、科技创新体制等等。

机制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借用这个概念表示有机体内发生生理或病理变化时,各器官之间相互联系、作用和调节的方式。后来人们将机制一词引入社会科学研究,指社会有机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比如,市场机制就是市场经济各组成要素以市场体系为中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方式,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三个方面。

制度、体制和机制处于社会有机体结构的不同层面,各有自身的特殊规定、特点和功能定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制度位于社会体系的宏观层面和基础层面,侧重于社会的结构;体制位于社会体系的中观层面,侧重于社会的形式;机制位于社会的微观层面,侧重于社会的运行。举例来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类型属于制度问题,生产资料所有制采取的形式(如股份制、承包制、国有制等)属于体制问题,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如何运作、如何发挥作用,属于机制问题。又如,民主的类型属于制度问题(是原始民主还是资本主义民主或社会主义民主等),民主的形式是体制问题(是普选制还是代议制或代表大会制),民主的具体做法属于机制问题(如程序民主、票决民主、协商民主等)。

社会制度作为社会基本关系的系统化、规范化,规定着社会的基本结构,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社会形态得以区分的根本标志。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社会形态,每一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特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制度具有阶级性,归根到底是为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与政治统治服务的。而体制和机制则是中性的,不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只是在与不同社会制度相结合时才表现出不同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性质。也正是因为如此,体制和机制才能与不同的制度相结合。同一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有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不同经济制度也可以实行相同的经济体制,有相同的经济运行机制。

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体制和机制具有易变性。一定社会制度一旦确立,将一直贯穿于这个特定社会发展的始终,其质的规定性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一旦发生根本性改变或被废止,则意味着这个社会的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体制和机制则是易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

会历史条件的变化,社会的体制和机制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2 社会制度、社会体制、社会机制的关联及其相互作用

(一)制度决定体制,并通过体制表现出来

制度与体制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按照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制度对体制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决定性,它规定着相应体制的基本内容、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一个社会究竟选择和采取什么样的社会体制,首先是由其基本制度决定的,其作用的发挥也会受到制度这样或那样的制约。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变化方向,无论选择何种经济体制,都不能背离经济制度的基本要求。同样,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也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规定着这个国家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和行为规范。随着社会基本制度的改变,社会体制也会随之发生相应改变。

另一方面,正如内容离不开形式并通过形式表现出来一样,制度的表现和实现也离不开体制。从某种意义上讲,体制是制度的外壳,制度是体制的实质和灵魂。任何制度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即体制,也都有其特定的实现方式即机制。不通过一定的体制和机制,制度就无以表现自己。不采用这种体制,就要采用那种体制。比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具体社会历史情况,采取相应的体制形式,要么采用国有制,要么采用集体所有制,要么采用股份制、承包制、租赁制乃至别的什么体制。离开了这些体制形式,公有制就不可能存在。

(二)体制受制于制度,又对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体制作为制度的表现形式,其形成和发展受制度的规定和制约,并服从和服务于制度。但是体制一旦建立起来,又对制度的实施和完善起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制度的原则规定具体化,使之更符合实际和更易于实施。体制是制度与现实的连接点和结合点,它的确定和选择,既要服从和体现制度,又必须着眼于当前的社会现实,根据现实社会的不同情况,将制度的原则规定和目标要求细化和具体化为一些具体的规定、规范和准则,因而更贴近现实,更有利于制度的贯彻实施。二是促进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在体制的选择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形式得当,既符合制度的要求,又符合客观实际

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制度的作用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另一种是形式不当,存在某种缺陷,或者是没有随着实际情况的发展而相应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制度的作用就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这时,就需要抛弃或改革过时的、有缺陷的和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旧体制,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体制,促进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

(三)机制既离不开制度和体制,又有助于制度和体制的运行与实现

机制隶属于并内含在制度和体制中,它总是这样或那样地与某种制度和体制结合在一起,因而也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受它们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的制度和体制有不同的运行机制;同样的机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体制下,其表现形式和运作过程、方式是不完全一样的。另一方面,无论制度还是体制,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机制才能有效运行和更好地发挥作用。因为任何制度或体制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只有以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并相互作用(即形成一定的机制),才能维持制度或体制的存在和发展,发挥特定的功能和作用。在现实社会中,制度或体制要发挥特定的功能和作用,往往需要建立许多个机制共同起作用,形成若干“机制丛”。而每一个机制的形成,又需要若干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样,制度和体制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目标就借助机制的作用而具体化、细化和现实化了,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更容易落到实处。

机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自组织性。在机制内部,各组成部分和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任何一个因素和环节的变化,都会引起或受制于其他因素和环节的变化;同样,其他因素和环节的变化,也会影响或受制于这个因素和环节的变化,从而使系统整体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当某一要素的变化不符合系统整体的要求及其功能的发挥时,系统就会借助自身机制自动进行调节,以确保系统目标的实现。

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和满足于社会基本制度的优越性和体制的设计,对机制的作用重视不够。实际上,机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候甚至关系到事业的成败。比如,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不但需要好的制度和体制,还必须有一套好的机制。没有一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和程序,民主很难落到实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制度、体制和机制虽然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但也非一一对应的

关系。一种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表现出来,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可以采取计划经济体制,也可以采取市场经济体制;同一体制也可以表现不同制度,如同样是民主政体,可以是资本主义的,也可以是社会主义的,甚至在古希腊,也存在过民主政体。这是因为,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或阶段究竟采取什么样的体制,不仅受制于该社会的基本制度,而且受制于当时当地的其他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生产力的具体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社会主体的选择等等。机制与制度和体制的非对应性更为明显,特定制度和体制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机制来实现和运作,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3 区分制度、体制、机制的方法论意义

(一)破除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其具体体制等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我国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始终面临姓“社”还是姓“资”、姓“公”还是姓“私”的争论。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试行“大包干”,被指责为“分田单干”;工厂和企业搞承包经营被说成搞“私有制”。从思想认识上讲,产生这种偏差与在理论上没有区分制度和体制有直接关系。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无论理论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许多人并不清楚制度与体制的区别,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就是全民经营或集体经营,就是按劳分配或平均分配。不搞全民经营或集体经营就是走资本主义。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压力下,致力于改革开放的一些同志也担心背负偏离社会主义的罪名而缩手缩脚。这曾经成为束缚改革开放的最大思想障碍。

针对这种错误认识,邓小平同志指出:“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这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问题在我们一些同志的思想上还没有解决,主要是受老框框的束缚。其实,许多经营形式,都属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方法,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谁用得好,就为谁服务。”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做法就是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农村所有制改革的核心是把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将集体经营转变为个体经营,即集体拥有对生产资料的最终所有权,农户拥有财产占有权、收益分配权和部分处置权,自主经营。企业改革也是将所有权与经营权

分离,把经营权真正交给企业,理顺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关系,使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显然,无论农村改革也好,企业改革也罢,都只是经营方式的改变,而不是所有权的变更,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其具体体制区别开来,是党和邓小平同志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重大突破,其重大意义绝不仅仅在理论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方面,在于为改革开放扫清了思想障碍,为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启动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没有思想理论上的这一突破,僵化的经济体制就不会被打破,也就不会有今天民富国强的大好局面。同理,区分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也为我们推进政治体制和其他社会体制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根据。正如改革经济体制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样,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社会体制改革也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而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

(二)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当前,坚持这一制度必须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首先必须搞活公有制经济。而要搞活公有制经济,就必须寻找和探索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形式。

过去在论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时有一种说法,认为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应该说,在生产方式内部这种说法是对的,但如果深入到生产关系内部就会发现,生产关系本身也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生产关系的内在规定性(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等)是它的内容,这些内在规定性的具体表现是它的形式。就所有制来说,财产归谁所有,是它的内容;而财产在社会生产中如何组织、如何使用、如何经营是它的形式。正如同一内容可以有多种不同形式一样,同一所有制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实现形式。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公有制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基本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放权、让利和搞活等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出现了承包制和租赁制。所谓“承包制”和“租赁制”,就是在不改变财产的公有性质的前提下,将公有财产承包或租赁给个人或集体使用。这些新的公有制形式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得到中央肯定。1981年,党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这一重要论断从哲学高度将生产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区分开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既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又为深化经济体制指明了前进方向。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并针对当时关于股份制的社会属性的争论,明确肯定“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对于搞活和发展国有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适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等措施,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壮大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公有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

(三)大胆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由于制度、体制和机制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客观上也就存在着不同制度、体制和机制交叉组合的可能性。至少可以有这样几种情况:同一种社会制度可以采用不同的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同社会制度可以采用相同或类似的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同一社会制度在不同发展时期可以采用不同的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

制度、体制、机制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为社会主体在社会改革、社会发展中进行制度与体制、机制的“结合”和“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二战后,资本主义就借鉴吸收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发展经济的做法,加强了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市场失灵”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更应该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发展自己。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和经济体制。他早在1979年11月就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著名论断。党的十四大正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区分制度、体制和机制,也为我们进行政治体制和其他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方法论的根据。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我们可以而且应当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体制方面有益的做法和经验,比如“程序民主”的做法和机制、反腐败的制度机制设计等。但在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时,必须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照抄照搬。例如,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但不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因为在社会主义国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不能与之平列,而且应该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受其监督。

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推进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是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当努力做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人类文明成果的“结合”这篇大文章,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赵理文)

体制机制制度的概念和关系

制度、机制、体制的概念与关系 一、制度 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 根系原理 大自然中,一棵树,根系不够茁壮,就会在枝叶上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和问题,甚至最终死亡。但是,由于根系深埋在土里,很难被人看到,反而不容易得到应有的关注,所以,当发现树的枝叶有问题时,人们往往只是在枝叶上做文章,从而,治标不治本。 企业管理中,制度就是根系,执行力的表象是枝叶。我们很容易感知到执行力的问题,却总是就执行力而“执行力”,同样是治标不治本,执行力就总不尽如人意。 树的问题要先看其根系,根系的问题不解决,枝叶就茂盛不起来。同样,企业制度是否真的产生实效,是否真的“落地”了,恰恰就像树的根系一样。如果制度只是摆设,那么其他管理就很难真正推行到位,也就很难真正获得期望的执行力。 企业发展 “小企业靠老板,中企业靠制度,大企业靠文化”,这里的“小-中-大”更多的是在表述一个企业的成长过程,而“老板—制度—文化”则指出了企业发展中核心动力源泉的转变过程。

靠老板时期还谈不上组织级执行力。事实上,制度与文化正是组织级执行力的两个核心动力之源。也就是说,组织级执行力具有双核驱动,制度“落地”是物质层的引擎,企业文化是精神层的引擎。 制度落地是落地式咨询的核心内容之一,咨询实践中主要依据两个原理:治水原理、蚁穴原理,主要采用的信息化工具为协同OA软件。 治水原理 不让员工乱扔烟头,不管我们贴多少制度牌,罚多少款,都很难真正杜绝。但只要我们在合适的地方放上几个漂亮的烟灰缸,问题就解决了。 单凭期盼员工自觉是不可能让制度真正落地的,只有像大禹治水一样,引导员工自发遵守制度,我们的制度才能真正落地。所以,制度“落地”的核心原理便是治水原理——引导而非堵截。 软件工具 现实中,烟灰缸只能解决极少数简单的制度落地问题,要想让大量的,更为复杂的制度整体落地,协同OA软件是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 制度的核心三要素为权限、流程和数据标准。在现实的办公环境下,没有类似“烟灰缸”的工具能够让这三要素落地,但利用协同软件搭建起网络办公环境后,通过工作流及表单技术就很容易实现对权限、流程和数据标准的固化与规范,从而实现全面的制度落地。

制度、体制、机制的区别与联系

制度、体制、机制的区别与联系 制度、体制与机制的区别与联系 制度,通常是指社会制度,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反映该社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由行为主体(国家或国家机关)所建立的调整交往活动主体之间以及社会关系的具有正式形式和强制性的规范体系。制度按照性质和范围总体可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与具体规章制度三个基本层次。根本制度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如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具体组织机构,如外交、金融、税收、政党、军事、司法、教育、科技、保障制度等。具体规章制度是各种社会组织和具体工作部门规定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规则,如公务员考试制度、学位管理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等。 体制与机制是较易混淆的一对词语。按照《辞海》的解释,“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制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 体制,通常指体制制度,是制度形之于外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事务的规范体系。例如国家领导体制、经济体制、军事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制度决定体制内容并由体制表现出来,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制度的制约。一种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表现出来。例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可以采取计划经济体制的做法,也可以采取市场经济体制的做法。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基本制度、具体规章制度和体制可以互相转化。简单地说,“体制”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 机制,通常指制度机制,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制度机制运行规则都是人为设定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简单地说,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

人才工作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下--试卷76分

人才工作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一)(下)试卷76分 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正确错误 2、到2011年底,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9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 正确错误 3、我国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斐然,人才占总人口的比例并不落后于发达国家。 正确错误 4、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尚为取得根本的突破,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改进。 正确错误 5、我国当前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 正确错误 6、建立健全国民教育体系,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完善教育经费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正确错误 7、学校教育乃个人教育的终点。 正确错误 8、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和培训机构应该向所有有学习需求的人开放,打破人才参与学习的各种壁垒和限制。 正确错误 9、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 正确错误 10、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只注重培养内容的全面性即可。 正确错误 11、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正确错误 12、当今世界,经济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正确错误 13、政府是人才培训的主体,应该转变观念,鼓励职工进行在职学习。 正确错误 14、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人才培养对象的多元化,建立多层次的人才梯队,优化人才资源的结构,形成一个初、中、高不同层次人才分类开发、逐级提高的塔式结构。

长效机制分析

建立长效机制 问题:什么是长效机制?长效机制是什么意思? 机制是使制度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二是要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即要有出于自身利益而积极推动和监督制度运行的组织和个体。机制与制度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机制不等同于制度,制度只是机制的外在表现。 长效机制,即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什么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就是保证共产党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在解决复杂问题和突出困难的实践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能始终做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六个坚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而永葆其先进性的机制。 探索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对于巩固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永葆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探索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是保持党的先进

性的需要。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是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先进性最终要体现在党员身上,也就是说,党的先进性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实现和体现。因此,探索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 2.探索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是党提高执政能力、完成“三大历史使命”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肩负着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使命”。党的执政能力是完成党在新世纪的执政任务和执政使命的关键因素。党的先进性建设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因此,要完成党的“三大历史使命”,就需要探索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3.探索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是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的需要。 (1)探索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把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加以制度化,固定下来、坚持下去,使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的成效、创造的经验转化为经常之举,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 (2)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明显的成效,解决了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突出问题,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影响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的不少问题需要逐步解决,这就需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3)先进性从来都是历史的、具体的,先进性的实现从来不是

体制机制创新

荣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管理创新工作情况 荣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政务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管理创新工作精神,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通过加强组织和行政效能建设,推进机制创新,激发工作活力,围绕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促进政务服务工作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加强领导,制定方案 政务中心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定期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管理创新工作,成立了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中心书记张伯君同志担任,全面负责管理创新工作;副组长由中心副主任朱亚夫担任,分管该工作,具体抓落实;成员:许清华、严棣枢、虞俊华,负责管理创新工作的实施落实,办公室具体承办。结合政务服务工作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筹集落实了相关工作经费。 二、抓好结合,突出重点 政务中心作为窗口单位,紧紧围绕“依法、高效、廉洁、便民”的服务理念,将管理创新与政务服务有机结合,突出重点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一)在考核激励上创新 公平公正的考核机制是肯定职工成绩,奖勤罚懒,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一是每年修订考核方案,使之更加合理。中心考核方案条理清楚,涵盖全面,规定明确,

量化准确,操作性强的特点;二是考核公平透明,可信度高。政务中心通过楼层互评、楼层推荐、考勤公示、考核小组评议等方式得出窗口及工作人员考核分值,评出每月红旗窗口、优质服务窗口、优质服务明星;三是考核结果运用有力。月度考核得分将作为年度考核评优、窗口及个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四是设立示范岗,建立向先进看齐的机制。政务中心设立了党员示范岗、巾帼示范岗、普通话示范岗等19个示范岗,达到了学先进赶先进的目的。 (二)在“两集中两到位”上创新 政务中心按照省、市、县的统一安排,加大了“两集中、两到位”的工作力度,对全县所有入驻窗口单位的审批和服务事项进行多次清理,特别是机构改革和“三定”方案调整后,政务中心再次对“两集中两到位”情况进行了清理,调整了窗口布局,加强了与县级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实现了国税、地税、新合、医保、工商、惠民帮扶等的整体入驻。目前入驻窗口、工作人员、办理事项均居全市区县首位。 (三)在标准化建设上创新 政务中心制定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及村社区代办点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详细规定了场地、设施、进驻事项、人员配备、软件名目、完成时限,在全市率先采用统一大厅布局设计、统一标识标牌尺寸式样、统一施工指导验收、统一补助标准的“四统一”方式推进,率先在全市完成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县27个乡镇、345个行政村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代办点),实现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全覆盖。

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研究

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研究 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实施人才强州战略,推进人才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 一、我州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现状 我州党委、政府历来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2006年成立人才工作科以来,把人才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营造了良好的人才环境。 (一)“党管人才”新格局初步形成。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同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党管人才的工作新格局。一是组织机构更加完善。目前,州、县(市)党委都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人才工作,强化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州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州政府分管领导和州委常委、组织部长任副组长,人社、发改、工信、农业、畜牧、财政、教育、科技、卫生、民政、宣传、统战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切实加强对全州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才工作报告制度,各县(市)和州直有关单位定期向州委人才办报告人

才工作情况;落实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州、县(市)委人才办认真履行牵头抓总职能,及时协调人社、教育、科技、卫生、农业等部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人才工作。二是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先后制定出台了《2003-2010年全州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意见》、《***“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实施方案》、《***州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意见》和《***州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大力引进人才智力、营造人才环境等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三是目标考核不断加强。建立健全了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人才工作督查考核制等各项工作制度。改进人才评价标准,建立健全了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标准,提高了人才评价科学化水平,对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既注重年度考核和平时考核,又注重工作实绩和做出的贡献,打破了人才评价“证书化”倾向。五年来,先后共召开领导小组会议12次,定期听取各成员单位工作进展情况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汇报,把人才工作列入各县市、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意识得到

体制,制度,机制三者的内涵和区别

体制、机制的内涵与特征 一、体制 体制,通常指体制制度,是制度形之于外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事务的规范体系。制度决定体制内容并由体制表现出来,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制度的制约。一种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表现出来。例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可以采取计划经济体制的做法,也可以采取市场经济体制的做法。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基本制度、具体规章制度和体制可以互相转化。 制度分为三个层次:根本制度、体制制度和具体制度。体制为制度的中间层次可以是某些社会分系统方面的制度,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也可以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整体意义上的组织制度,如领导体制、学校体制等。 二、机制 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通常指制度机制,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制度机制运行规则都是人为设定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

首先,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党建的工作机制,不因党组织负责人的变动而随意变动,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可以根据个人主观随意改变的。 其次,机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并且要求所有相关人员遵守,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体现为个人做事的一种偏好或经验。例如监督机制,不仅指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而且应该包括各种监督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 第三,机制是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的,而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机制一定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方式方法,并进行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而单纯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则因人而异,并不要求上升到理论高度。 第四,机制一般是依靠多种方式、方法来起作用的,而方式、方法可以是单一起作用的。例如,建立起各种工作机制的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来保证工作的落实、推动、纠错、评价等。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使党的建设稳步发展,保持长久的活力。

《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解读(上)

《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解读(上) 李克实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 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是李克实。今天和大家就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文件我们作一个交流。 今年三月份中央出台了这个《意见》对于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人才工作可以说意义非常重大。我们下面就按照章节,把主要的部分逐一做一个讨论,主要部分我们分八个方面来跟大家进行探讨、学习。首先说一下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情况,这为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意见做一点铺垫。第二个,关于如何去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这有四个方面。体制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体制改革直接影响到我们人才工作的有效性,这是这个文件当中非常核心的一个问题。下面就六个方面的机制,分为四个问题。 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一)人才管理的六个机制 第一个,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我们过去支持人才,很多事就是就事论事,缺乏一种良性循环的机制,怎么理解这个呢?在人才成长过程当中,它是有一定规律的,如何按照这种规律去办事,才能够使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第二个,要创新人才的评价机制。人才实际上就是成长、评价,这个都是直接相关的。一个好的评价机制就会大大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如果说这个评价机制有问题的话,比如说追逐物质、金钱、名誉,可能我们在主导方面出现偏差,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三个,要健全人才顺畅流动的机制。我们现在可以说,人才不是一点不能流动,问题是不顺畅或者是不自然,它不是说完全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来流动的,处处都有很多的关卡。 第四个,就是强化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如何去引导鼓励人才的创新创业?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这个《意见》里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方法。 第五个,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引才、用才机制。如何把一些国际上优秀的、专家型的人才吸引到我们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来,像白求恩那样的人,依据我们现行的政策,可能是进不来或者是不利于引进来,甚至是进不来,怎么能够有效的吸引他们进来?包括我们国内出去的,通过学习获取成果的这些人才怎么回国为我们国家服务? 最后一个就是建立人才优先发展保障机制的问题做一个探讨。首先,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概述,有这么几个概念跟大家讨论一下。我们讲到人才,人才是什么?我们关于人才的定义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这句话的讨论引发了几个点,可以说叫理论假设,为什么说是假设?我们按照这么一个推理去建立一个模型是不是能够得到必然的结果?这只是一种探索,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是完全合适的,但是,可以说在我们认知上是有很大影响的。(二)有关人才的理论假设 第一个就是人才教育论。认为人才是教育产生的,教育产生人才,人才推动科技,科技产生效率,效率产生财富,是这么一个逻辑关系。但是这个逻辑关系是不是完全符合我们实

长效机制制度

XXX长效机制制度 为确保各部门正确、及时、有效履行各项法定职能,做到权责清晰、制度健全、责任到位和追究有据,现建立XXX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长效工作机制。 一、指导思想 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监管长效工作机制,保障XXX居民食品和用药安全。 二、“5+2”长效治理制度 (一)法规建设制度 1、不断创新和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建立统一、科学、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指挥机制,完善街道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 2、以强化日常监管和事前监控为重点,整顿和规范食品药品市场秩序,有效预防食品药品事故发生。 3、建立依法及时有效处置食品药品安全重大应急事故(事件)工作机制,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4、完善食品药品责任追究制度,实行食品药品安全主体责任制。将食品药品监管的各项工作职责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部门和相关人员,严格检查和考核,实行问责制度。 (二)风险监测制度

1、街道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每季度或重大节日前召开形势分析会,确定辖区监测重点。根据工作任务对监测作出部署并提出具体要求。 2、街道食安办根据安全委员会的部署和要求,建立监测工作责任制,做到检查内容无缺漏、重点检查内容严查细查,建立监测台帐。 3、社区安全员每月对本社区内部食品药品监测主体进行一次检查。检查结果要上报街道食安办,发现违法行为及时查处。 4、街道食安办每月或根据任务需要抽查、突击检查重点区域食品药品安全。 (三)全程监管制度 1、提高菜市场准入标准,菜市场管理人员对农用食用品严格进行登记销售,确保源头可查。 2、对符合国家规定的食用动物及其产品销售者必须依法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严禁食品经营者出售没有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的食用动物及其产品。 3、加强索证索票制度,对没有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的食品禁止销售。 (四)科技支撑制度 1、引进第三方安全卫生评估机构专家参与安全巡查全过程。专家现场指导工作,提高街道监控工作人员监管水平。

体制机制制度区别

机制 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指生物机体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 词义:(1)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3)机器制造的 (一是机器由哪些部分组成和为什么由这些部分组成;二是机器是怎样工作和为什么要这样工作。) 机制的引申义 把机制的本义引申到不同的领域,就产生了不同的机制。如引申到生物领域,就产生了生物机制;引申到社会领域,就产生了社会机制。 理解机制这个概念,最主要的是要把握2点。一是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是机制存在的前提,因为事物有各个部分的存在,就有一个如何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一种具体的运行方式;机制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的。 机制的划分: 从机制运作的形式划分,一般有三种。 第一种是行政-计划式的运行机制,即以计划、行政的手段把各个部分统一起来。 第二种是指导-服务式的运行机制,即以指导、服务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种是监督-服务式的运行机制,即以监督、指导式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从机制的功能来分,有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 激励机制是调动管理活动主体积极性的一种机制;制约机制是一种保证管理活动有序化、规范化的一种机制;保障机制是为管理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机制。 以上几种类型的机制实际上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只是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才做了如上划分。 机制是以什么为载体的呢?或者说是通过什么形式建立,依靠什么实现的呢? 机制的建立,一靠体制,二靠制度。这里所谓的体制,主要指的是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的调整与配置;所谓制度,广义上讲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任何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也可以说,通过与之相应的体制和制度的建立(或者变革),机制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1.建设背景 创新紧密合作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是学院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迫切要求,是珠三角轨道交通及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激发企业参与合作动力、增强办学活力、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建设基础 移交市政府管理五年来,学院发挥行业背景深厚和政府支持重视的双重优势,坚持借外力壮实力、联企业强涵的发展路子,积极与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1)校企携手育人基础优 联合广铁集团、地铁等企业成立28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近三年来,共同实施教学及考核、共同管理,为广铁集团、省铁投、广地铁等企业订单培养学生3270人。中铁电气化局捐赠价值78万元的DA8型电气化轨道作业车共建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文舟公司、鸣虹酒店等企业在学院设50万元“文舟”奖学金、“鸣虹旅业奖学金”等。校企合作育人呈现良好局面。 (2)合作办学机制绩效佳 2009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学院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校企合作在花都区“粤宝丽工业园”共建工学结合基地,紧密联系毗邻基地的铁道车辆厂,开展先进制造业和应用电子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办学模式与成效得到省、市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2008年着手筹建“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按照做实为主的原则,广泛联系行业企业,现有广铁集团、地铁等92家规模企业签约加盟,为紧密合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3)市政府支持校企合作力度大 市政府对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制定了贯彻实施方案,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力度。2009年,市政府拨资金、出政策支持学院

体制和机制的区别

体制和机制的区别 体制与机制是较易混淆的一对词语。按照《辞海》的解释,“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制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 两个词的中心语和使用范围不一样,一般来说,“体制”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例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体制改革等等。 “机制”由有机体喻指一般事物,重在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机理即相互关系,即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例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等。 简单地说,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首先,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工作机制不因负责人的变动而随意变动,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可以根据个人主观随意改变的。其次,机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并且要求所有相关人员遵守,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体现为个人做事的一种偏好或经验。例如监督机制,不仅指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而且应该包括各种监督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第三,机制是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的,而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机制一定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方式方法,并进行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而单纯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则因人而异,并不要求上升到理论高度。第四,机制一般是依靠多种方式、方法来起作用的,而方式、方法可以是单一起作用的。例如,建立起各种工作机制的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来保证工作的落实、推动、纠错、评价等。 体制、制度和机制的区别 制度就是在人类社会当中人们行为的准则。人们依靠制度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制度包括:约定俗成的道德观念,法律,法规等。 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 首先,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党建的工作机制,不因党组织负责人的变动而随意变动,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可以根据个人主观随意改变的。其次,机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并且要求所有相关人猿遵守,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体现为个人做事的一种偏好或经验。例如监督机制,不仅指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而且应该包括各种监督的手段和方法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牡佳客专九标项目部经理部----建立长效机制、严控质量安全确保质量安全是稳定和发展的基础。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项目部管理干部和全体员工高度关注的问题。一方面,铁路对质量安全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检查考核处罚非常严厉;另一方面,我项目部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花费的精力越来越大,投入的资源也越来越多。如何建立质量安全长效机制,使质量安全有序可控,如何全面贯彻落实质量安全制度,彻底消除质量安全隐患,这是我项目部目前的重要工作。 一、对新形势下质量安全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 客运专线快速发展,动车、高铁是极高风险的行业,在时速200公里至300公里的列车运行过程中出现质量安全事故,将直接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付出血的代价,造成不可挽回的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失,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所以我们说质量安全是我项目部的生命,安全大于天,务必常抓不懈。 二、正确理解对待质量安全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客运专线的施工现场的条件和环境使质量安全面临严峻考验。时间紧、任务重;技术方案变更贯穿始终;施工条件不具备、交叉施工干扰等对质量安全管理造成很大难度,这些因素的存在,对质量安全工作提出了很多挑战。同时,各项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颁布和“问责制”、“质量终身负责制”的严格实行,使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仍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存在: 1、对质量安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表现在:有的管理人员、

技术人员和员工没有真正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质量安全的过程控制和管理不到位,措施落实不到位,责任追究不到位。在实施中未能处理好质量安全与进度、质量安全与效益、质量安全与工期的关系。 2、质量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表现在:个别现场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图纸审核把关不严;不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和工艺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质量安全标准、规章制度、工艺文件、操作规程形同虚设;质量安全检查不深、不细、不全面,监管力度缺失;存在部分走过场的现象。 3、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质量安全制度规程不够完善、不适应发展要求,技术交底、质量安全培训缺乏针对性等一系列现象还存在。 4、员工特别是年轻员工的技术业务水平即业务技能素质离工作要求还有不适应之处。 三、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确保质量安全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必须从质量安全保证体系、规程、制度、责任制、落实、追责等多方面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我项目部成立安全生产和质量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领导小组的职责、权利。项目部设立安全质量部,确定其质量安全管理权限和职责,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干扰其工作,确保安全质量

我国制度的先进性

我国制度的先进性 中国为什么能够创造出让全世界惊叹不已的发展奇迹、稳定奇迹?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拥有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人间正道是沧桑?,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途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所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社会制度等都有着中国自己的特色。中国实行一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体制,在现行宪法体制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的基本制度,它们是基于中国特定历史现实而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习近平强调:?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

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建立起来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传承才能更好创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依靠否定、割断自身的文化传统,照搬外来制度而走向复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源泉。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丰富内涵;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不安的深刻教训。我们既要从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吸取制度精华,又要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中总结中国道路的历史探索,也要从历史上治国理政实践中总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建立起来的。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我们搞社会主义虽然犯过错误,但总的说来,改变了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 摘要:人才工作是强军兴国之重要战略,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创新对于人才工作至关重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重在创新,难在实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好实施人才强军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 关键词: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创造活力热情 一、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的现实背景 长期以来,人才工作从属于人事管理,没有成为管理者议事的中心。人才工作机制受到旧管理体制限制,受到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事管理模式影响,以致我国人才工作累积呈现出一些问题。 1.人才现状不符合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事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我国人才问题已逐渐成为约束国家发展的软肋。 2.人才工作机制制约人才工作开展 现有的人才工作缺乏统筹协调机制,没有充分把握宏观,缺少计划性,没有真正将人才工作纳入党政工作的要务

中。 二、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的热点与难点分析研究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的目标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探索实践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新路子、新方法、新途径。 1.转变观念,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要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目标,用优秀人才工作机制、人才服务体制、人才管理体制吸引人才,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没有好的机制,是吸引不了优秀人才的,坏的不全的机制只会吸引畸形人才。 2.解放思想,推进体制内外人才的整体性开发和学习运用 改革开放30年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形成共识。但是,在人尽共才、才尽其用上,缺失和漏洞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必须以创新发展的思路,用实际效能检验标准,打破不适应新时期军队国家人才开发模式,打破陈旧的人才开发思维模式,打破体制内外人才整体性统一模式,使各类人才的活动迸发,潜能涌流。 三、创新人才开发机制,重在培养、任用与激励

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及各种规章制度

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师德建设是一项改造人的思想意识、规范人的教学行为的异常艰巨的复杂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建立一整套可操作性强的长效运做机制。要在强化动力机制,优化制度环境下功夫,调动广大教师 力行师德规范,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师德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建立了以师德承诺为主要内容的“三个工作机制”。 (一)师德承诺机制。一是教师向社会承诺。学校组织教师通过 家长会议向家长郑重承诺;设立师德承诺公开栏等加大校内师德宣传氛围,增强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自觉性。二是师生双向承诺。首任教 师任教前,必须向学生做出承诺,同时,学生也向老师做出承诺,遵 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样就做到了学 校与社会、学校与家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 的相互承诺、相互监督。三是师德宣誓。由学校利用开学、重大节日 或重大活动,组织教师向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做出师德承诺,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二)师德评价机制。一是学校领导评议;二是教师之间互相评议;三是学生评议教师;四是学生家长评议。最后,学校综合四个方 面的评议,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给每位教师 的师德表现做出最后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教师的师德考核结果。 (三)师德奖惩机制。师德承诺与评价的核心是奖惩的兑现。我 们一手抓奖励机制的完善,一手抓惩罚措施的健全。将师德考核结果

纳入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直接与评先树优、职称评聘挂钩,使 他们真正体会到“师德是教师政治生命”的真正内涵。对评议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制”,五年内不得列入评先树优对象,并限期整改,仍不改进的,进行转岗;对基本合格的,给予黄牌警告;对违反 师德承诺的教师,一经查实,通报批评,情节特别严重,造成恶劣影 响的,按有关政策规定,取消其教师资格,调离教师队伍。 一般地说,师德的形成由外部的他律逐步地转化为自我内部的自律。在师德教育中,要有效地运用外部力量——他律形式,强化教师 的道德意识,更要依靠教师发自内心的信念。一个教师只有真正懂得了师德要求的重要性,只有发自内心地对人民教师道德义务的真诚信服和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才会在教育实践中恪守人民教师的道德要 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教书育人。 2011.3.10 师德考核奖惩制度 师德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也就决定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成败展的。为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为教育改革发展 提供坚实有力的师德保障。为此,特制定师德考核奖惩制度如下:

制度体制机制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制度、体制、机制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体制与机制的区别:现代汉语词典》中收了这两个 词。 “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等。 “体制”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如:学校体制、领导体制、政治体制等。 两个词的中心语和使用范围不一样,“机制”由有机体喻指一般事物,重在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机理即相互关系,“体制” 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 体制与机制 体制与机制是较易混淆的一对词语。按照《辞海》的解释,“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制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 二、“机制”和“体制”的区别“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

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 等。“体制”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如:学校体制、领导体制、政治体制等。 两个词的中心语和使用范围不一样,“机制”由有机体喻指一般事物,重在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机理即相互关系,“体制” 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 机制有多重含义,例如用机器制造的;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和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等等。与我们常说的机制相近的含义是指做事情的方式、方法。但又不等同于这个意思。简单地说,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 首先,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党建的工作机制,不因党组织负责人的变动而随意变动,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可以根据个人主观随意改变的。其次,机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并且要求所有相关人员遵守,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体现为个人做事的一种偏好或经验。例如监督机制,不仅指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而且应该包括各种监督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第三,机制是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的, 而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 机制一定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方式方法,并进行一定的加

机制体制建设

(一)机制体制建设 1、主要做法 按照文化教育专业群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素养的要求,通过专业群一体化设计,组建团队进行调研,与本地区相关教育机构、行业部门深度合作,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共享专业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社会服务功能,共同商榷校企深度合作意向、合作内容,探讨共建、共享、共赢的资源,搭建共享的实践平台,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一是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文化教育专业群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技能人才成长周期,培养学生成为“德能双馨”的人才,实现供给与需求、培养与就业的统一。二是分析专业群现有实训平台的不足,结合地区政策、市场导向,整合各方资源,在现有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文化教育专业群实训基地,对文化教育专业群实训基地进行综合论证。三是对学生的实训、实习、就业等情况进行科学分析,通过完成校外实习指导和学生实习实训任务,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及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丰富理论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四是聘请行业专家、兼职教师对实习实训标准进行科学论证,逐步形成设计合理、规划科学、操作性强的实习实训标准。五是细化专业实训项目环节,丰富专业实训室内部文化要素,完善专业群实训室管理制度。六是联合相关教育机构、行业、校内专家对幼儿园、小学、文工团、文化馆及演艺、传媒等行业企业进行论证,优化和

完善实训基地。 2、成效 组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教育专业群系园合作理事会,并落实章程编写,组成章程编写团队,制定《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教育专业群系园合作理事会章程》,组建产教融合专业指导委员会,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培养文化教育专业群人才。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体系、体制、机制、制度

制度、机制、体制、体系定义区别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许多情况下,制度也是某一领域的制度体系,如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等。 机制有多重含义,例如用机器制造的;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和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等等。与我们常说的机制相近的含义是指做事情的方式、方法。但又不等同于这个意思。简单地说,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 首先,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党建的工作机制,不因党组织负责人的变动而随意变动,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可以根据个人主观随意改变的。其次,机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并且要求所有相关人员遵守,而单纯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体现为个人做事的一种偏好或经验。例如监督机制,不仅指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而且应该包括各种监督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第三,机制是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的,而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机制一定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方式方法,并进行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而单纯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则因人而异,并不要求上升到理论高度。第四,机制一般是依靠多种方式、方法来起作用的,而方式、方法可以是单一起作用的。例如,建立起各种工作机制的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来保证工作的落实、推动、纠错、评价等。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使党的建设稳步发展,保持长久的活力。 “机制”和“体制”的区别 “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等。 “体制”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如:学校体制、领导体制、政治体制等。 两个词的中心语和使用范围不一样,“机制”由有机体喻指一般事物,重在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机理即相互关系,“体制”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 体系,就是指广义上的一个完整的大的系统,里面有可能包括一些小的系统,构成一个个具有某种功能的结构。就像人体有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小系统构了一个完整的人体体系一样的道理。 所谓体制就是维持国家和社会运行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法律。 而机制泛指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多用于自然科学,mechanism 指机械和机能的互相作用、过程、功能等等。社会科学也常使用,可以理解为机构和制度。 制度一词有广义的解释与狭义的解释。就广义而言,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就是制度(或叫体制),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等。就狭义来讲,是指一个系统或单位制定的要求下属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如工作制度、财务制度、作息制度、教学制度等等。这里讲的制度专指一种公务文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