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美院2018毕业展:鲁艺80年,我们从延安走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美院2018毕业展:鲁艺80年,我们从延安走来
▲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致辞▲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刘晓华致辞2018年5月23日,“艺术成就梦想——2018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季暨80周年华诞启动仪式”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前草坪开幕,2018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季最先呈现的是本科生毕业展,展览分布在鲁美美术馆和体育馆两个展场,其中,美术馆主要呈现了油画系、中国画学院、版画系本科生的毕业作品,体育馆呈现了雕塑系、综合绘画系以及摄影系的毕业生创作。
开放、多元、个性、鲜活开放、多元、个性、鲜活是看完本届鲁迅美术学院本科生毕业创作之后最大的感受,同学们的创作,很多时候已经不再局限于专业的范畴之内,创新性、创造力在不断地增强。
▲开幕式演出▲开幕式演出▲开幕式演出“油画系今年的创作跟往年比进步非常大。
”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张志坚教授谈到本届鲁美油画系本科毕业生创作时讲到。
▲魏宇航《垂涎三尺》在现场我们可以看到油画系学生的创作不仅仅局限于架上,开始走向装置化和观念化,进行大胆的尝试,比如魏宇航的作品《垂涎三尺》,运用现成品,将骨头、绳子与不规则的画框组合在一起,同时运用色彩的组合,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充满力量感的作品,张志坚教授讲到,这位同学的创作在意识思维和开拓性上面做的比较好。
他表示,虽然我们是油画系,但并
不局限于架上绘画:“我们鼓励同学们,尝试新的材料,拓宽表现手段。
”▲刘学东《指鹿为马》刘学东的作品《指鹿为马》,虽然在手法是传统的,但在色彩、构成上以及画面的意识还是很有自己的想法,色调、构成、思维逻辑,、非常的完整,张志坚表示本科生能画到这样的程度已经非常不错。
▲油画系本科生毕业作品▲油画系本科生毕业作品▲油画系本科生
毕业作品▲油画系本科生毕业作品他在总结本届油画系本科生毕业展时讲到:“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创造力非常的强,思考也非常的深,从创作上可以看到非常开放的状态,也可以看出参展的45位学生都非常努力,每个人的面貌都不一样,我们也希望是这样,不要同质化,学生应该更多的体现自己的个性,在艺术上的思考和和追求。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或者转变,张志坚表示得益于近几年来鲁迅美术学院的教学改革和当代艺术在校园
中的推广,学生们在学习基本功的同时,他们的视野和思维也在不断的拓宽:“年轻人的心态是非常鲜活的,所以在作品中也应当呈现出来这种新鲜活的状态,通过毕业创作,我们可以反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好做到及时调整,以便更好的向前走。
”▲李玲秀《看见的熄灭了消失的记住了》中国画学院本科毕业生的作品给人的感觉也同样是具有创造力和创
新性,中国画学院院长赵宝平在讲到本届本科毕业生的创作时表示,学生们在题材的选择上更多的是贴近他们自己的生
活,在毕业创作上,不会规定学生一定要画什么?不论是在题材的选择上,还是表现形式,尊重他们创作的自由。
▲任冰冰《背影之毕业季》反应在具体的作品上,李玲秀的《看见的熄灭了消失的记住了》呈现的是她对于鲁美的情感,作品画面的主体是鲁迅美术学院比较有象征意义的鲁迅像,两边配合着画了上120位同学的头像,如何用中国传统水墨画表达现实生活,这位同学考虑的比较多;同样是以鲁美为背景进行创作的还有任冰冰的《背影之毕业季》,画面呈现的是校庆期间的校园生活,并配上文字性描述,呈现出一种非常真切的情感。
▲陈宏军《居安思危》▲现场展示作品▲现场展示作品赵宝平表示:“我们鼓励学生感受生活,不要为了创作而创作,也不能一味的借用传统的符号,进行没有自我的创作,我们一直强调学生们个性化的思考和创作,本科生作品能够达到非常完整的呈现,可能会很困难,但还是要凸显他们在艺术上的追求或。
”比如陈宏军的作品《居安思危》,把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多种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强调自然生命,万物合一的概念,通过这种语言形式表达他内心的语境。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白描、彩墨、没骨等等多种手法,有人物、山石、树木、亭台楼阁形象非常的丰富。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从同学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本科专业教学还是非常扎实的。
”赵宝平讲到,他表示鲁美中国画学院专业教学一直坚持两个方面:一个是传统,另外
一个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还有就是从大绘画的角度出发,把中国画纳入大绘画视觉审美当中:“中国画在审美教学创作方面还有多种路径的可能性。
毕业创作,我们主张学生要有宽阔的视野。
要对身边的生活始终保持敏感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艺术形式的创造。
将自己的内心、自然生活和社会和谐的统一在一起,表达真切的作品。
”▲展览现场摄影系分为摄影专业和影视专业两个方向,本届本科毕业生呈现出来的现象是学生们的交流互动更多,对于数字技术、影像技术的运用更加成熟,创作更加符合当代语境,思维和材料的运用都在扩展。
“之前我们强调对技术、材料和观念的运用,现在我们回归到创造力上。
”鲁迅美院摄影系主任刘立宏讲到。
本届本科毕业生让其印象深刻的作品是由吕格尔创作的《羌的山》,这件作品在形式、观念创作手法等等各个方面都比较
完整和成熟,已经进入到了艺术创作的阶段。
▲展览现场作
品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章《羌的山》,羌是一个有上千年历
史的民族,主要生活在中国西南部的高山中。
2008年遭受
汶川地震后,国家进行了大力的重建。
原本是阻碍与外界相通的山,上面修好了能通车的公路后,山就成为了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器。
这个古老民族正处于现代化进程的融合和矛盾之中。
▲羌人相信释比能够接收天上神灵的信息▲释比王明杰,2018年2月▲已经完成重建的汶川新城的沙盘汶川也艺术家的故乡,所以《羌的山》的拍摄也夹杂着他的记忆,尝试以
一种“身在此山中”的角度,寻觅我所期望的羌人和羌寨、山川,这种当代人和景观的关系。
在山川穿行的这种体验,也是中国国画山水的参与形式,他也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图像只是过程的结果。
第二章《上山寻海》(图像影像),小时候长辈给吕格尔讲过,家乡汶川在很久以前,是一片汪洋,吕格尔也似乎明确的记得,那时常在山上的泥土中找到过细小贝壳海螺的痕迹,于是有一天他买了个小铲子,徒步爬到姜维城的那座山上,想要进行一次“考古发掘”,找到这种沧
海桑田的痕迹,可是一整天他的战利品只有一堆蜗牛壳,动物骨骼和一个写着1985年生产的搪瓷杯。
▲张开双臂的雪人经过之后的资料查证,吕格尔发现在三叠纪时期,四川盆地是蜀海,汶川地区则属于滨海环境。
他决定上山去询问羌人,是否与自己有共同的记忆,“你有没有听说过汶川在很久以前是一片海?”。
▲布满蚂蚁的西瓜皮采访录像里有不同身份的
羌人给了他不同的答案,释比给他讲诉了一些关于海的传说,有人理解成为了海子(他们那边的人称高山湖泊为海子),有
的人表示听说过并列举了一些沙石相关的例证,当然还有一部分人明确的表示从未听闻。
▲上山寻海“考古发掘”成果在这些过程之中,吕格尔遇到了很多与第一章《羌的山》有着微妙联系的景象,张开双臂的雪人,被涂抹的白石,假山,假马,熊猫,困住的佛像。
▲地震后被遗弃的“星空帐篷体验区”第三章《星海》在山上吕格尔遇到了一个地震后被遗弃的“星
空帐篷体验区”,他开始有了做《星海》的想法,在传统的物影成像和数码时代的数字上色之后,得到三联张的星海,最终用4.5x2米的大尺幅展览。
他似乎找到了那片海,再绚烂的星空也仅仅是我制作出来的,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总
长度4.5x2米的《星海》三联张▲《星海》制作的8x10黑白底片之一影视专业的作品主要以电影点映的方式呈现,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方式,鲁美影视教研室主任张朋表示,公众可以完整的了解作品的情况,可以做出更加深入和公正的评判。
▲现场影片展映本届影视专业本科毕业生呈现四部作品,其
中三部为剧情片,一部为纪录片,它们分别为《蒲公英》、《半壁山》、《断片》和《1118》,均为现实主义题材,呈现小人
物在时代大背景下的生存境遇,关于为什么关注现实题材,张朋表示:“现实主义是我们非常强调的,真人真事真感受的东西,更能让人产生共鸣,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观察世界、认知世界和表现世界的原点就是真诚。
” ▲雕塑系作品▲雕塑系作品▲雕塑系作品而雕塑系本科生的毕业创作,也同
样呈现出创新性、多元性和鲜活性的特点,在本届毕业展中,可以看到动态雕塑和科技雕塑的成分在增多,关于雕塑系本业创作,李象群在谈到时表示:“总体上来说,本届毕业生的创作非常不错,但我们还要继承优秀的传统,鲁美的肖像、人物在全国起到过重要的影响和引领作用,这点我们不能丢,否则就没有了特色。
”▲雕塑系作品▲雕塑系作品▲雕塑系作品
鲁艺80年,传承始终都在本届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季在呈现本科生毕业创作的同时,还开启了庆祝鲁艺80周年华诞的序幕,鲁迅艺术学院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被人们所熟知,但它和鲁迅美术学院之间的传承关系是怎样的,人们或许并不了解。
▲综合绘画系作品▲综合绘画系作品▲综合绘画系作品“无论如何,从小鲁艺来说,从建制传承来说,从鲁艺的旗帜来说,尽管历经碾转,枝蔓旁生,鲁艺的建制始终都在,鲁艺的旗帜始终高扬——在建制的意义上,1946年以前的鲁艺在延安,1946年以后的鲁艺在东北,这是无可辩驳的历史。
”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刘晓华教授讲到。
关于这段历史,刘晓华表示,1938年4月,在毛泽东亲自倡导下,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1939年7月,中央决定鲁艺等四校合并建立华北联大;同年11月,鲁艺恢复办学,开始正规化办学;吴玉章任院长,周扬主持工作;1940年,毛泽东再次题写校名,鲁迅艺术文学院;1943年4月,鲁艺与延安自然科学院、行政学院并入延安大学,改称鲁迅文艺学院,这是人们熟知的历史。
▲综合绘画系作品▲综合绘画系作品人们不是那么熟悉的是,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东北,8月末,毛泽东赴重庆谈判,9月15曰,与苏联代表会晤取得一致,为防止抗战胜利后美蒋势力独占东北,由刘少奇主持会议,中央决定把战略重点放在东北,成立东北局,延安中央机构包括教育机构向东北转移。
10月25日,毛泽
东从重庆回来不久,接见延安大学领导,传达中央决定延安大学一分为二,大部去东北创建东北大学。
毛泽东送行鲁艺时说,东北冰天雪地,有许多困难,但东北是必争之地,事不宜迟,说走就走。
你们去了,要争取青年,办大学。
11
月15日东北大学建校队伍和鲁艺队伍出发;1945年12月30日到张家口,由于国民党占领要道承德、山海关、锦州,队伍难于进入东北,中央遂令周扬等东大建校领导参加华北联大领导工作。
鲁艺队伍由吕骥、张庚率领绕道内蒙古继续北上,1946年6月到达哈尔滨。
中共东北局1946年1月筹建,2月招生成立东北大学,之所以命名为东北大学,就是为与张学良办的东北大学打垒台。
1946年9月,鲁艺奉命从哈尔滨迁到佳木斯,划归东北大学为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招收了鲁艺第七期学员;其间,张如心率延大和华北联大部分师生约100人于8月到东北,加入东北大学;1946年12月,东北局决定鲁艺脱离东大,1947年组建5个文艺工作
团;1948年底,东北局决定鲁艺在沈阳恢复办学,成立鲁迅文艺学院,1949年9月更名为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简称东北鲁艺;1953年2月,改变鲁艺综合办学形式;1958年改为鲁迅美术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
▲1938年4月,鲁艺的《创立缘起》关于这段历史,刘晓华教授还强调到,1949年11月,华北局决定,华北联大美术部并入北平艺专成立国立美术学院,1950年为中央美院;另,1946年始,鲁艺延安留守
人员分配到延大、中央党校文艺工作室、中央管弦乐团,留守处自行撤销,鲁艺在延安完成使命。
至此,我们对鲁艺和鲁美之间的关系有了清晰的认识,那么在新时期,我们重提鲁艺或者纪念鲁艺有怎样的意义呢?鲁艺精神:继承传统着眼未来在这里最为重要的就是继承和发扬鲁艺精神,李象群说:“是鲁艺精神驱使我走出东北而又回到东北的。
”那么何为鲁艺精神呢?在李象群看来:“鲁艺精神就是站在时代思想的前沿,是先进文化的先导,为社会大众服务,这才是当年全国有识之士投奔鲁艺的原因所在。
今天看鲁艺精神也绝对不过时。
当然,我们要做的是秉承鲁艺精神,用当代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1938年4月鲁艺的《成立宣言》而在刘晓华看来,鲁艺精神是当年毛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二为方向,也就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抗战服务,在今天新时代就是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鲁迅美术学院在新中国美术史中做出了众多的贡献,比如成立之初的连环画改造,出现了思想和艺术上都是经典的《八女投江》等一大批优秀作品,雕塑领域,比如矗立在北京农业展览馆的《庆丰收》,毛主席纪念堂的毛主席坐像头像是鲁美人创作的,改革开放后,鲁美迎来了大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油画家,在美术届产生了鲁美现象,以韦尔申等为代表的油画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还有就是全景画创作,不仅在国内,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优秀的,
还有就是全国爱国主义基地,差不多将近三分之二是鲁美参与创作的。
▲1938年4月10日,鲁艺开学典礼时,毛泽东主席与鲁艺师生在中央礼堂。
刘晓华表示,这种大型的集体创作,也体现了鲁艺的传承,集体创作坚持到现在,和二为方向,鲁美的坚持是分不开的,鲁美人心系国运、艺亦载道,能够坚持集体创作是非常不易的。
“鲁美走到今天,天时我们和大家都是一样的,说地利我们不占优势,只能靠人和,大家团结一致把鲁美做得更好。
”关于未来,刘晓华强调,鲁美要引进来走出去,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而这方面已经着手在做,比如中日国际服装学院建设,中英数字媒体学院建设,将来鲁美还会在国外建设分校。
“学科建设上保持国内一流,同时要为地方服务,文艺要为当下的现实服务,同时也要为未来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