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锦的历史地位及贡献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和开放的时代》专题知识点复习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专题复习【单元综述】本单元讲述的是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
起于581年,止于960年。
隋唐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国家强盛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繁荣与开放是其时代特征。
课文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中外交往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况。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形成,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经济上,精耕细作的农耕继续发展,新出现的耕作工具曲辕犁和灌漑工具筒车,推动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手工业方面,丝织技术高超,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出现新的陶器品种唐三彩;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频繁,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文化上,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与进步。
民族交往上,唐朝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友好往来,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外交上,开放的外交政策和社会风气,使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
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国家。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知识梳理】一、政治方面(一)朝代更迭1.隋朝:(1)隋文帝:581年,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589年,隋文帝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2)隋炀帝: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2.唐朝:(1)唐高祖: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唐太宗: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3)唐高宗:略(4)武则天:唐高宗的皇后,后登基为帝,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统治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5)唐玄宗:武则天的孙子,在他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因此时年号“开元”,故称“开元盛世”。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隋的统一★隋朝是由谁篡夺哪一政权建立的?都城在哪?杨坚(隋文帝)、北周、长安。
★隋统一全国的时间及标志。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
★隋统一有什么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隋炀帝的贡献: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创立科举制。
开通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历史地位。
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朝大运河开通时的皇帝是谁?隋炀帝。
★隋朝大运河的概况。
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哪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文帝对科举取士的贡献是什么?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科举制正式确立于何时,标志是什么?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
★★★科举制的创立有何影响?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是怎样创立和完善的?①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③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④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首创殿试制度。
隋朝的灭亡★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前期出现了哪两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唐朝的建立者、都城。
李渊(唐高祖)、长安。
★唐朝第二代皇帝是谁,其年号是什么?李世民(唐太宗)、贞观。
★唐太宗的革新措施(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体现在哪些方面?或“贞观之治”局面怎样出现的?)(1)主观方面: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五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2025年中考历史统编版(广东)

·历史
核心史料❸ 数据分析 材料
藩镇割据称雄需要对抗中央和 来自其他藩镇的竞争,这使得中央 与藩镇都需要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 为其所用。而“科举制”这一重视 能力而非门第的选官制度就发挥了 巨大的作用。因此,家族背景越来 越不容易成为个人上升的筹码,底 层的人才更有机会上升,社会阶层 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强。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五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 的时代
01 单元综述 02 课程内容突破 03 史料研读 04 广东中考精选 05 课堂巩固 06 非选择题创新考法
·历史
单元特征: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政 1.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社会风气兼容并包,充满活力,尚武风气盛
治
行一时 2.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广泛交流
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
农业 ① 曲辕犁 和② 筒车
纺织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其中蜀锦冠于全国
经济的
繁荣
手工业 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
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③ 唐三彩 ,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都城④ 长安 规模宏伟,商业繁荣,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
商业 会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兴办太学 重视人才,扩充国学规模
相同点
(1)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皇帝和杰出的政治家,都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都在政治、经济、文化、边疆治理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连年征战,大兴土木,激起多 晚年连年用兵,又广建宫室,
过
“焚书坑儒”;好大喜功;统治残暴;等等
经 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往;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都城长安,他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3.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成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条件:经济实力雄厚;国家统一。
3.时间:605年起,隋炀帝开通。
4.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四段(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见下图)5.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7.认识: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它的完成,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但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1.雏形: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诞生: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3.影响: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宋代,僵化于明清时期,1905年废除。
四、隋朝灭亡 1.原因:隋炀帝的暴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3.认识:暴政导致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 隋的统一北周末年,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那时候啊,南方还有陈朝呢。
隋文帝可是很有本事的,他励精图治,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啥的。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啦。
这可是个大事儿,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呢。
2. 开通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
这大运河可不得了,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呢。
虽说开凿的时候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它的作用可大了去了。
它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就像一个纽带一样,把南北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3. 科举制的创立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啦。
科举制的诞生可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呢,它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因为大家都想通过科举当官呀,所以就都努力读书了。
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李渊就是唐高祖。
不久之后呢,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
唐太宗可是个很贤明的皇帝。
他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
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还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唐太宗时期的名相呢,人称“房谋杜断”。
还有那个魏征,他可是个很直的大臣,经常给唐太宗提意见,唐太宗都能虚心接受。
在唐太宗的治理下,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丝绸的文化

丝绸的文化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几千年前,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从那时起,丝绸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当地妇女素有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
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蜀绣,亦称“川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刺绣产品总称。
蜀绣的历史很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并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名产。
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种类丰富,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形成了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
蜀绣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人物,品种除纯欣赏品绣屏以外,还有被面、枕套、衣、鞋、靠垫、桌布、头巾、手帕、画屏等。
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
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
湘绣分别在1912年和1933年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湘绣分别获得最优奖和一等奖,被国外誉为超级绣品。
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其实是将绒丝在溶液中进行处理,防止起毛,这种绣品当地称作“羊毛细绣”。
湘绣也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湘绣人文画的配色特点以深浅灰和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湘绣日用品的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
粤绣是广东刺绣艺术的总称,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两大流派。
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与黎族所制织锦同出一源。
人教版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隋文帝杨坚年号开皇,其统治时期被称为“开皇之治”。
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局面。
•统一的条件:•客观条件:人民渴望统一,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发展。
•主观条件:隋文帝励精图治,陈后主荒淫无道。
3.“开皇之治”•隋文帝的统治措施:•改革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发展生产:鼓励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复苏。
•注重吏治:选拔贤能,整顿吏治。
•开皇之治的表现: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
4.开通大运河•开通者:隋炀帝•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时间:605年开始•规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四五千里,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
•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5.开创科举取士制度•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由上层权贵垄断,不太注重才能。
•隋朝诞生科举制:•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意义: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改善了用人制度,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6.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好大喜功,奢侈无度,实行残暴统治,屡次发动战争,徭役兵役沉重,社会矛盾激化。
•起义:首先在山东地区爆发,迅速蔓延到全国。
•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害,隋朝灭亡。
第二单元: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第2课“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2.贞观之治•统治者: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
•主要内容(统治措施、原因):•思想上: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知识汇总

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知识汇总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隋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统一的时间、意义?时间:581年 人物:杨坚(隋文帝) 都城:长安 统一时间:589年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隋文帝的统治内容,意义?经济: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政治: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数量大幅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局面。
)3、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人物、概况、评价?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人物:隋炀帝概况: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二千七百多千米;三点:中心洛阳、北端涿郡、南端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hán)沟、江南河;五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评价:①(积极)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②(消极)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4、科举制创立的时间、标志、影响(①②③④)?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影响:①政治上: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②教育上: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③文化上: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5、隋朝灭亡的时间、原因?618年;灭亡直接原因:隋末农民起义;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唐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618年 唐高祖李渊 长安2、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名臣有哪些?治国效果?①用人上:虚心纳谏、广纳贤才。
名臣:魏征——“镜子”, 房玄龄、 杜如晦(房谋杜断)②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官吏政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蜀锦的历史地位及贡献
蜀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距今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极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蜀锦作为成都的一绝,去年八月由我司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六月申报成功并授牌。
目前“蜀锦织造技艺”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蜀锦起源于春秋战国,兴于汉、盛于唐,居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堪称中国织锦的第一座里程碑,其余三大锦,宋锦、云锦、壮锦都是在其基础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宋代以后织造重心逐渐移至江南,尤其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元代朝廷设立“江宁织造局”,为皇室织造的云锦,织造加入真金、孔雀毛,华丽极至,堪称中国织锦的最后一座里程碑、、、、、、。
蜀锦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是具大的,成都因历史上盛产蜀锦得名“锦城”、“锦官城”,环城的河流亦称“锦江”,成都因“蜀锦”而名扬四海、、、、、、。
早在战国时期蜀锦就与西亚互通有无,由此开辟了中亚的国际文化交通商道;三国时,刘备用蜀锦作为决敌之资;宋代朝廷在成都设“成都府锦院”、“茶马司锦院”供朝廷和官府需求,用蜀锦交换战马,满足边疆战事需要;历史上,蜀锦作为奢侈品,专贡朝廷享用和国礼赠送,并留下了许多传世精品,它把人类的文化、历史和文明聚于一身,在经纬交织中演绎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
二、蜀锦的现状
近年来,地处沿海发达地区的江浙,有众多的丝绸研究机构和高等学府,在织锦方面的研究比西部遥遥领先。
今天,物质文明极大丰富必将促进丝绸文化的研究和发展。
1986年南京云锦研究所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古代丝绸文物基地”,由财政每年拨款扶持,加之社会各界和当地政府的重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南京云锦硕果累累,2004年南京云锦开始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纵观全国丝绸和织锦发展的现状,地处西部的成都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成都蜀锦厂建立于50年代,是西南地区生产蜀锦唯一的专业厂家,在继承和发展蜀锦方面做出了较大的成就,但在研究方面几乎是空白。
由于体制和市场双重原因,1995年全面停产,蜀锦频临灭绝。
为了保护、拯救蜀锦这项传统工艺,2002年,由成都丝绸公司组建对蜀锦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拯救工作。
三年多来,一是复制了6台清代大花楼织机,恢复了手工织造蜀锦;二是开发了一批能体现巴蜀文化和特色的蜀锦工艺品和实用品;三是与高等
科研院校联合应用先进的织锦技术开发了一批具有高档次的织锦画;四是引进纹织CAD对织锦中的手工意匠进行处理;五是与中国工艺美术织锦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全国第二届织锦会;六是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七是组织由清华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织锦专家黄能馥编写,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成都蜀锦》;八是设立了蜀江锦院的大型织锦展示厅,集现场手工制作蜀锦,展示蜀锦产品、参观、购物为一体的综合场地。
锦院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和中、小学生几万人,通过三年多的努力,蜀锦逐渐收复了失地,慢慢地又开始回到了人们的视线。
三、面临的困境
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恢复了蜀锦生产能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离人们目前的审美和装饰要求还有相当距离。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我们生产蜀锦的机器仍然沿用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设备,这些设备陈旧,工艺流程长、耗工、耗时,不能满足市场对蜀锦的需求,需投入资金引进新设备和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二是经费捉襟见肘,要复制古蜀锦和研究开发新产品都需要投入较大资金。
蜀锦从其工艺和特点上可划分为“经锦”和“纬锦”两大类,中唐以前的蜀锦基本上是“经锦”,丝绸之路新疆民丰、尼雅墓葬群出土大多是这种“经锦”,这也是享誉中外被专家学者称为的“汉式锦”和“彩条经锦”。
目前国内外织锦界的专家学者对其表示极大的兴趣并投入相当大的人力财力对这种“汉式锦”进行研究,尤其从纹织学的角度研究古人用什么样的机具织出这样的“彩条经锦”。
目前我们正与东华大学(上海纺织大学)考古系合作,对这种“汉式锦”的工艺、机具进行研究复制。
今天我们只能从博物馆里看到这种“汉式锦”的出土残片,而国内外也仅有四川双流留下来的“丁桥机”有织这种锦的形态。
作为汉式蜀锦原产地的成都,我们更应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复制,下一步我们准备今年10月拟在四川双流启动该项目。
综上所述,蜀锦从狭义上讲是传统产品,从广义上讲代表着四川丝绸文化和丝绸科技水平。
当前城市改造和建设正在飞速发展,而一个城市的兴盛除了现代化建筑更需要历史文化来衬垫。
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的尴尬,当一个异乡人来到“锦城”问之“锦”
从何来?什么叫“汉式锦”?我们该如何去面对?、、、、、、为此,我们正准备用实际行动作出回答,但项目的启动需要对设备进行改造和投入,这也是本技改项目提出的原因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