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 教案

送友人 教案
送友人 教案

送友人教案

教学设计张飞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炼字艺术。

2、抓住主要意象,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悲伤的情感基础。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鉴赏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并说说这些诗句分别体现的情感。提示:诗句有《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二、诵读与品味:

1、学生自读体会

2、引导学生展示

3、诵读语调交流

三、品读鉴赏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四、课堂小结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

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

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李白《送友人》原文、译文、赏析

xx《送友人》原文、译文、赏析 xx《送友人》 xxxxxx,xx绕xx。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xxxx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分手,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拂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这首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佳作。诗一开头便展现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山水画卷:“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偶工丽,色彩鲜明;山“横”、水“绕”,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就在这秀丽的青山秀水之间,友人将要上路远行了。诗人与友人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经到了城外,依然难舍难分。 中间两联,直抒离别的深情。“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是说从这里分别之后,友人就将像孤独的蓬草那样随风而转,飘摇万里之外。怎不叫人牵挂!这一联是流水对,有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上句想象友人旅途中飘零之感,下句抒写别后故人相思之情。这一联对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渲染出浓郁的离别氛围,却点到即止,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在这时,两匹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向天,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班马,是离别的马。

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远了,马的悲鸣声,似乎仍在空中回荡,长留在诗人心中,也伴送着友人的万里行程。 李白这首送别诗写得情深意切,却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而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 送友人 xx xxxxxx,xx绕xx。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李白《送友人》译文及赏析

李白《送友人》译文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送友人译文及其赏析,希望大家喜欢。【原文】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⑴,白水⑵绕东城。 此地一⑶为别⑷,孤蓬⑸万里征⑹。 浮云游子意⑺,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⑻去,萧萧⑼班马⑽鸣。 【注释】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⑷别:告别。 ⑸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⑹征:远行。 ⑺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

的人。 ⑻兹:声音词。此。 ⑼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⑽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白话翻译】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写作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地点不明。安旗《李白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3] 郁贤皓疑为于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 【赏析】 这首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 宣城是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和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来独有情衷。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诗的首二句就不仅仅是对宣城地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送友人-李白-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送友人-李白- 教案 篇一:李白《送友人》教案 李白《送友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公开课一等奖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3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武穴市实验中学周元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岑参以及边塞诗的特点。 2.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诗歌。 3.通过品读和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独特的画面美、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奇”为切入点,把握诗歌的内容;从“情”出发,体会作者的英雄气概与儿女情长;鼓励学生个体感悟,小组合作,体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表现出的昂扬乐观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1.领略岑参诗歌“奇丽”的特点,体会诗歌的画面美与语言美。 2.感悟诗人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代大文豪苏轼对人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呀,离愁别恨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是文学作品表达的主题,因此也留下无数动人的诗篇。请看大屏幕,你能根据画面的内

容说出相关的送别诗句吗,(屏显送别画面和诗句)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到大漠边关,与诗人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感受一下他们的深情厚谊。 出示课题、作者。 二、确定目标 师问:同学们,我们来商讨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要重点学习什么呢,采用哪些方法来学习呢, 生讨论,交流,师归纳本堂课要达成的学习目标为: 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赏读诗歌,体味诗歌的画面美。 3.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三、初读感知,感受诗歌音乐美 1.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不会读的地方用横线标出。 师正音: 白草折zhé 即飞雪jí 散入sàn 锦衾薄qīn 冷难着zhuo 掣chè - 1 - 师指导生划分节奏: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难着。 2.师配乐范读,提醒生听读时注意重音和节奏。 3.师指导生齐读课文。 4.题解: 题目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你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回答,师点拨: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板书(一):咏雪(景) 送别(情)

《送友人》李白 教案 教学设计

《送友人》李白教案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学习目标 1、复习与李白有关的文学常识; 2、积累闻言词汇; 3、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5、背诵、默写诗歌。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的诗歌表现出藐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其诗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高峰。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qiāng进酒》等。 朗读诗歌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重点字词 【1】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2】白水:清澈的水。 【3】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4】别:告别。 【5】孤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6】征:远行。 【7】浮云游子意: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 【8】兹:声音词。此。 【9】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10】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翻译诗歌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分析诗歌 首联:告别地点,景致优美

古诗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翻译赏析

古诗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翻译赏析 《送友人·青山横北郭》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前言】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注释】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⑷别:告别。 ⑸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⑹征:远行。 ⑺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 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⑻兹:声音词。此。 ⑼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⑽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翻译】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赏析】 《送友人》此诗创作时间、地点不明。安旗《李白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3] 郁贤皓疑为于玄宗天 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古诗送友人寻越中山水翻译赏析

古诗送友人寻越中山水翻译赏析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前言】《送友人寻越中山水》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全诗共计十二句六十字,表达了对浙江山水风物以及友人才干人品的赞美。【注释】①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②稽山: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③谢客:即谢灵运,浙江会稽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④枚乘:西汉辞赋家,古淮阴人。因在七国叛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⑤张翰:西晋文学家,吴郡吴县人。齐王执政,辟为大司马东曹掾,见祸乱兴,以秋风起思鲈鱼为由辞官而归⑥天台:天台山,在今浙江台州【翻译】听说你要去会稽山,那里最适合你这样才比谢灵运的人。你会看到千岩清泉洒落,万壑绿树萦回。东海横垣秦望山下,当初秦始皇就在那里眺望东海,西陵山围绕越宫高台。镜湖如清霜覆盖的明镜,海涛汹涌如雪山飞来。八月的浙江就等待你这支枚乘的生花妙笔去揽胜,三吴的美食佳肴就等着你张翰似的美食家去品尝。那里逸兴多多,你可一定去上天台山逛逛,不到天台山就没有到浙江。【鉴赏】李白曾多次到达浙江,在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就有数次入越的记载,因此他对越中山水景物比较熟悉。此诗极度赞美的越中的青山

秀水及风物美食。此诗对仗工整,表现出李白作品少有的整饬美,另外诗中移动镜头的运用,赋予作品强烈的动感,极富震撼力。如“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一方面写小舟前行,另一方面写大浪从对面排沓而来,相向而动,强化了大浪的动感,让人惊为雪山倾倒,体现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送友人,李白,教案

篇一:李白《送友人》教案 李白《送友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送友人》教学设计 (2)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送友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意象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了解李白诗作的豪放风格。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简单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传统意象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2.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课前几分钟读李白送别诗几首 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学过李白写的诗吗?(预设:《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请大家齐读《赠汪伦》,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汪伦依依惜别之情)李白的一生,朋友遍天下。他有许多送别诗,今天,我们又将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送友人》。新课教学 一、知人论世

1、作者介绍(出示PPT)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李白诗歌特点(出示PPT)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逸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真挚质朴的人情味。杜甫赞美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自己却爱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朴素的明快和崇高的伟大就这样完美地统一在李白身上。 3、写作背景介绍(出示PPT)背景链接:这首诗写于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左右。李白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东游。那时的李白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所谓志同道合,天涯难遇一知己,为了实现自己与朋友的理想,所以纵然有万般的不舍还是萧洒的挥别。) 二、诵读感悟 1、学生自由大声读诗歌 2、播放朗读音频,示范朗读 3、师生互动朗读并适时点评 三、描绘画意

李白《送友人》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送友人》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分手,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拂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这首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佳作。诗一开头便展现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山水画卷:“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偶工丽,色彩鲜明;山“横”、水“绕”,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就在这秀丽的青山秀水之间,友人将要上路远行了。诗人与友人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经到了城外,依然难舍难分。 中间两联,直抒离别的深情。“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是说从这里分别之后友人就将像孤独的蓬草那样随风而转,飘摇万里之外。怎不叫人牵挂!这一联是流水对,有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上句想象友人旅途中飘零之感,下句抒写别后故人相思之情。这一联对仗十分工整, “浮云”对“落日”,游“子意 对“故人情”渲,染出浓郁的离别氛围,却点到即止,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在这时,两匹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向天,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班马,是离别的马。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远了,马的悲鸣声,似乎仍在空中回荡,长留在诗人心中,也伴送着友人的万里行程。 李白这首送别诗写得情深意切,却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而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教学设计】《送友人》精品教案

优选教育资源共赢共享共进 《送友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诗歌内容,学习环境描写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感受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诗歌内容,学习环境描写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赏析诗歌有哪些基本的方法? 学生预设: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诵读,了解字词的含义;根据题目的意思来学习;根据诗眼来感受作者情感。 2、非常好,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学生预设:陈太丘和朋友约会(约定了时间) 3、既然陈太丘与朋友约定了时间,那么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呢?一起来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体朗读课文,注意朗读流畅、音量适中,同时思考课件上所示课文红体字是什么意思?(圈划并作好记录) 学生预设: (1)期:约会,约定时间 (2)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强调“去”字古今异义,课本P36) (3)乃:才 (4)戏:玩耍,嬉戏 (5)不:通“否”(6)尊君: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7)相委:丢下别人 (8)委:放弃,抛弃 (9)家君:家父 (10)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11)顾:回头看 (补充:行、至、戏、待、非、则、信、礼、惭、《世说新语》) 2、三分钟快速记忆 3、同学们读得算不错,可惜个别地方还有不足,让我们来听一下课文录音中较为标准的课文朗读应该是怎样的,注意在听的时候用“/”划分句子停顿。

学生预设:(听录音并划分停顿) 4、请同学准备一会然后为大家来朗读一下,其他同学注意仔细听好并作事后点评。 学生预设:(学生朗读,教师与其余学生作简要点评) 4、同学们读得越来越好了,最后齐读一次并思考:文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学生预设:陈太丘、友人、元方;陈太丘因为友人过了约定的中午时间就离开了,而来迟了的友人却反倒骂起了陈太丘,在门外嬉戏的陈太丘儿子元方义正词严地驳斥他,友人最终不好意思向元方示好可惜元方无动于衷。 5、分角色朗读,看谁最能读出人物的口吻,其他同学作简要点评。 6、根据示范要求,翻译全文 学生预设: 陈太丘和朋友约会同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便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仅)七岁,在门外嬉戏。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约会同行,却丢下别人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中午,中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看都)不回头看。 7、元方认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请用文章中的语句来回答)?你是否同意元方所说? 学生预设: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8、元方说得没错,可惜他漏说了友人的另外一个性格特点,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 学生预设:知错就改;下车拉元方,表示歉意和认错。 9、友人我们说他是一个没有信用和礼貌但知错就改的人,那么你认为原方又是个怎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 学生预设: 分歧1:原方也是个“无礼”的人,因为客人已经认错,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原方理应原谅他,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正表现一个人的胸襟宽广,有涵养。而原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十分尴尬、无地自容,算是“无礼”。

古诗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翻译赏析

古诗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翻译赏析《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薛涛。其古诗全文如下: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前言】送别诗是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唐代女诗人薛涛的这首《送友人》是其代表作,也是送别诗中的名篇。本诗的最大特点是隐含了诗经名篇《蒹葭》的意境,以景开篇、以情点题,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的内涵大为深厚。【注释】水国:犹水乡蒹葭:水草名。《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本指在水边怀念故人,后以“蒹葭”泛指思念异地友人苍苍:深青色今夕:今晚,当晚离梦:离人的梦杳:无影无声关塞:一作“关路”【翻译】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山色浑为一色,苍苍茫茫。友人与自己的千里之别,自是从今日开始了,我的梦杳而去,它能够跨过迢迢关障,追随你到遥远的关塞。【鉴赏】昔人曾称道这位“万里桥边女校书”“工绝句,无雌声”。她这首《送友人》就是向来为人传诵,可与“唐才子”们竞雄的名篇。初读此诗,似清空一气;讽咏久之,便觉短幅中有无限蕴藉,藏无数曲折。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时节相送,当是格外难堪。诗人登山临水,一则见“水国蒹葭夜有

霜”,一则见月照山前明如霜,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不尽是写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两句以下的诗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节用《诗经》而兼包全篇之意,王昌龄“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与此诗机杼相同。运用这种引用的修辞手法,就使诗句的内涵大为深厚了。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语,使人联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的名句,从而体会到诗人无限深情和遗憾。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不欲作“从此无心爱良夜”的苦语。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诗中提到“关塞”,大约友人是赴边去吧,那再见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梦中。不过美梦也不易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也新来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句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此句音调也很美,“杳如”的“如”不但表状态,而且兼有语助词“兮”字的功用,读来有唱叹之音,配合曲折的诗情,其味尤长。而全诗的诗情发展,是“先紧后宽”(先作苦语,继而宽解),宽而复紧,“首尾相衔,开阖尽变”(《艺概。诗概》)。“绝句于六艺多取风兴,故视它体

古诗峡口送友人翻译赏析

古诗峡口送友人翻译赏析 《峡口送友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司空曙。其全文如下: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前言】《峡口送友人》是司空曙与好友离别后所作,此诗使用多个意象来描摹当时春天的景色,作者采用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注释】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欲尽春:春欲尽。③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这两句说,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后两句说,来的时候他们是同路的旅伴,今天(我)这个“客人”倒变成了主人来送别自己的朋友了。【翻译】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来的时候(我们)是同路的旅伴,今天我这个“客人”倒变成了主人来送别自己的朋友了。【鉴赏】唐时,以相互送别为题的绝句颇多,或写景寄情,或直抒心怀,在写作上手法多样,千姿百态。这首《峡口送友》,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客中送客,自难为情,况又“万里”之远,“同为客”呢?作者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已送客惆怅心情。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绘,写到“客”、“主”双方。说明该诗词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三句转写“来时”,为下句铺阵,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结,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选材一般,写法却比较别致。可见,作者匠心独用,想象力较为丰富。表达出作者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该诗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3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武穴市实验中学周元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岑参以及边塞诗的特点。 2.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诗歌。 3.通过品读和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独特的画面美、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奇”为切入点,把握诗歌的内容;从“情”出发,体会作者的英雄气概与儿女情长;鼓励学生个体感悟,小组合作,体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表现出的昂扬乐观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1.领略岑参诗歌“奇丽”的特点,体会诗歌的画面美与语言美。 2.感悟诗人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代大文豪苏轼对人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呀,离愁别恨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是文学作品表达的主题,因此也留下无数动人的诗篇。请看大屏幕,你能根据画面的内

容说出相关的送别诗句吗,(屏显送别画面和诗句)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到大漠边关,与诗人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感受一下他们的深情厚谊。 出示课题、作者。 二、确定目标 师问:同学们,我们来商讨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要重点学习什么呢,采用哪些方法来学习呢, 生讨论,交流,师归纳本堂课要达成的学习目标为: 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赏读诗歌,体味诗歌的画面美。 3.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三、初读感知,感受诗歌音乐美 1.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不会读的地方用横线标出。 师正音: 白草折zhé 即飞雪jí 散入sàn 锦衾薄qīn 冷难着zhuo 掣chè - 1 - 师指导生划分节奏: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难着。 2.师配乐范读,提醒生听读时注意重音和节奏。 3.师指导生齐读课文。 4.题解: 题目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你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回答,师点拨: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板书(一):咏雪(景) 送别(情)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李白《送友人》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李白《送友人》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分手,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拂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赏析一】 这首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佳作。诗一开头便展现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山水画卷:“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偶工丽,色彩鲜明;山“横”、水“绕”,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就在这秀丽的青山秀水之间,友人将要上路远行了。诗人与友人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经到了城外,依然难舍难分。 中间两联,直抒离别的深情。“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是说从这里分别之后,友人就将像孤独的蓬草那样随风而转,飘摇万里之外。怎不叫人牵挂! 这一联是流水对,有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上句想象友人旅途中飘零之感,下句抒写别后故人相思之情。这一联对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渲染出浓郁的离别氛围,却点到即止,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在这时,两匹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向天,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班马,是离别的马。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远了,马的悲鸣声,似乎仍在空中回荡,长留在诗人心中,也伴送着友人的万里行程。 李白这首送别诗写得情深意切,却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而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 【赏析二】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

送友人教案

送友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炼字艺术。 2、抓住主要意象,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悲伤的情感基调。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鉴赏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而古时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故而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送别诗。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板书:送别诗)诗仙李白更是为我们留下了一百多首送别诗篇。我们熟悉的就有《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场充满诗意的离别,表达了诗人与孟浩然之间深深的情谊与依依惜别之情)《赠汪伦》(汪伦以歌相送表达对李白的依依惜别之情)。多媒体呈现PPT,学生齐读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送友人》,看看诗人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 二、诵读与品味: 1、学生自读体会(注意节奏)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齐读 3、字词理解:(PPT展示) 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白水——白亮亮的河水。 为别:分别 孤蓬——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征:远行. 浮云游子意——浮云,漂浮的云.意,心绪。 落日故人情——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兹——此。 萧萧班马鸣——萧萧,马鸣声;班马,离群的马。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

送友人优秀教学设计

《送友人》 ——课外古诗五步速读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够运用五步速读法,快速掌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够运用五步速读法,快速掌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问导入 你知道古代有哪些交通工具吗?(马车,轿子,马,船等) 由于交通工具的限制,古时候人们一分别可能就是三年五载,甚至是数十载。因而故人特别看重离别。每每离别之时都要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又或者以诗相赠。今天我就一起来读一读李白的这首《送友人》。 二、初读诗歌,谈感悟。 齐读《送友人》。 1、你知道这首诗歌的体裁吗?怎么判断的呢? (复习格律诗的分类,可从句数、韵律等方面来判断。) 明确: 体裁:五言律诗 2、五言律诗该如何来划分节奏呢? 再度诗歌,读出韵律和节奏 3、从刚才的朗读之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三、课外古诗五步速读法 【第一步】看题目,直接提取信息。 诗歌题目一般提示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题材、情感等。 这首诗的题目中包含了哪些信息? 事件:送别友人 题材:送别诗 情感: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知识小链接: 古代诗词根据题材可分为: ①送别诗:通常抒发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边塞诗:描写边塞雄奇壮阔或荒凉萧杀的景象,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山水田园诗:表现山村景色的优美、生活的恬淡,抒发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④咏物诗:通过咏物来表达作者高洁的志趣和节操。 ⑤怀古诗:表达对历史的感慨,抒发怀古伤今之情。 同桌合作:判断下列诗歌的题材。 《归园田居》、《念奴娇·赤壁怀古》、《卜算子·咏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使至塞上》 【第二步】明作者,知人论世。

李白《送友人》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送友人》原文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写作背景】:一说:李白名诗《送友人》之"友人"为谁,学界至今不得其解。从种种资料来看,"友人"实为范崇凯。范崇凯是唐玄宗开元四年状元,后应诏作《花萼楼赋》,为天下第一。李白此诗,盖是他15岁时在蜀中送别范崇凯赴长安赶考前之作。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今传范崇凯所作的《花萼楼赋》并《序》,并非范氏所为,而是高盖之作。此说较可信,李白在蜀中十年,与当时名动天下的范崇凯交往甚厚,且第一、二句描写与内江县城地貌相似。另一说:作者送友人,送客地点多在城东尧祠一带,此地是水陆通衢,交通要冲,又多酒肆,便于宴饮饯别,加之景色宜人,易发诗兴。《送友人》亦写在尧祠前泗水边的石门路上。北望二十公里处九仙山嶂列,合“青山横北郭”。泗水从曲阜向西流来,入兖州境即转向南,又朝西南流,是谓“白水绕东城。” 【原诗】: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①,白水绕东城②。 此地一③为别④,孤蓬⑤万里征⑥。 浮云⑦游子⑧意,落日故人⑨情。

挥手自兹去⑩,萧萧⑾班马⑿鸣。 【注释】: ①郭:外城。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②白水:明净的水。 ③一:助词,加强语气。 ④为别:作别。 ⑤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又称“飞莲”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朋友。 ⑥征:远征,远行。 ⑦浮云:飘动的云。 ⑧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⑨老朋友 ⑩自兹去:从此离开。兹:此,现在。 ⑾萧萧:马的嘶叫声。 ⑿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开,分别。《说文》“班:分瑞玉,从珏(jué)刀。”这是个会意字,刀置两玉之间,故为“分瑞玉”。引申有“分离”“赐予”等义,诗中指“离别”,故《左传》有“班马”一词。’王琦注李白此诗说:“主客之马将分道,而萧萧长鸣,亦若有离群之感。” 【翻译】: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

李白《送友人》教学案例及反思

李白《送友人》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园地 11-06 0003 : 李白《送友人》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诵读、体会诗歌语气并会背诵诗歌,了解李白的创作风格。 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分析其表现手法,领悟诗歌鉴赏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通过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领会朋友的深挚感情。 重点与难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交流、点拨。 课堂实录(节选) 一、导入新课: 大家回忆一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引导学生齐背)。诗人为何说“君问归期未有期”?(停顿)“好男儿志在四方”古代许多文人立志远图,报效国家或羁旅他乡,然而古代道路崎岖坎坷,交通工具落后,亲友之间一别多年再会难期,正所谓“归期未有期”所以他们更重别离,因而备酒饯行,折柳相送,以诗相赠,来表达离愁别绪。所以,多数送别诗情调低沉,那麽,李白的是否也是这样?咱们今天就赏析一首送别诗——李白的佳作《送友人》。 二、了解李白(引导学生回忆交流,略) 三、诵读与品味: 1、学生自读体会 2、引导学生展示 3、诵读语调交流 老师:谁来点评一下这首诗的语气? 学生1:老师,我觉得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却毫无哀伤之意。 学生2:我也有此感觉,所以读的时候应明快达观一些吧。 老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2:描写的景物空阔辽远,“萧萧班马鸣”中的“鸣”显出一种豪气,而“萧萧”豪迈中蕴涵着凄凉。 老师:你能给大家作个示范吗?(此生读诗)。 老师(面向大家):读得如何?———全班掌声响起。 老师:大家的眼睛很明亮,对你表示赞许。———下面咱们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来,开始。 老师:看来大家感受比较深刻,读得很好。大家是怎样理解诗人情感的?(停顿)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也是运用他们最精练的语言来表达其最深挚的情感,能否从其他的地方举一些语言运用精练的例子? 学生3:“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