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板摩托车的发展历史

踏板摩托车的发展历史
踏板摩托车的发展历史

踏板摩托车的发展历史

1903年,距戴氏车发明之后8年,荷兰出现了迈耶尔坐式摩托车。与传统的摩托车不同的是,迈耶尔车更加注重的是人们对舒适性的追求,骑乘的姿势由跨骑式改成了可以像汽车一样放在踏板上,并且转向采用了汽车的方向盘设计。无论在形式还是功率上,这种迈耶尔坐式摩托车与现代踏板车都有很大差别,但它所提供的思维模式却为后来的摩托车发展注入了巨大能量—原来摩托可以这样骑。

之后,美国出现了阿乌托列特坐式摩托车。阿氏车的轮径很小(仅0.38m),座位和整车的重心都大大降低了,改变了以往迈耶尔坐式摩托车重心偏高的缺点,并且车子采用无上梁设计,更适合女士骑乘。由于它结构简单,实用性强,不仅在美国有生产,德国克鲁伯于1920年也开始生产这种车。与跨式摩托车相比,踏板车所具有的灵活、方便、舒适和适用性强等特性,使它得以迅速普及开来,市场对坐式摩托车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到了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德克夫,法国的莫尼哥,英国的诺尔曼,奥托雅依捷尔等工厂都已开始生产这种踏板车,一种新的工业开始了。

把踏板车推向高潮的是意大利。二战期间,折叠式摩托车被设计出来供飞行员在用降落伞空降之后使用,一种容易驾驶而且车轮小的坐式摩托车设计概念得到了确立和推广。二战后,意大利的普耶德芬飞机制造公司放弃了英国空降兵在二战时应用,并已定型生产的威尔拜克·科尔吉摩托车,而重新设计了一款叫作畏司帕(Vespa)的踏板车。畏司帕采用排量98ml,功率2.35kW的发动机,车身采用全薄钢板冲压焊接而成,结构紧凑,价格便宜,完全符合战后人们需要廉价运输工具的需求。1946年,公司开始大批量生产这种畏司帕车,并由此发展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踏板车生产企业。畏司帕成了经典踏板车的代名词。技术的革命更加快了踏板车前进的步伐。畏司帕摩托车率先采用电子点火系统;1955年的德科夫·哈比摩托车则首先采用了楔形皮带传动自动变速装置。踏板车成为了摩托家庭中最受欢迎的车种之一。

毫无疑问,各种排量的踏板车是中、小城市最好的代步工具。到了二十世纪中叶,欧洲的意大利、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均大量生产这种车,产量在1952~1954年达到了高峰。而二十年后,随着欧洲经济的复苏和振兴,人们把兴趣更多投到了汽车,在这种背景下,踏板车在欧洲的产量锐减。正如一切事物都如波浪式前进一样,踏板车在欧洲衰落,却在亚洲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进入70年代后,除欧洲意大利比亚乔这样的老牌生产企业,日本、印度等国都开始生产踏板车,开拓了现代踏板车的新时代。

现代踏板车采用50~200ml的发动机,造型上可分为意大利式和日本式两种典型风格。意大利以畏司帕车为代表,特点是其前、后悬挂都采用单臂支撑,前挡泥板独立于车身之外,车体前罩设计成宽大的挡风板,以减少迎面风对人体的吹拂,底部脚踏板与中心车体形成阶梯式;后车身覆盖件呈中间高,两边低的三段式设计;整体造型轮廓界线明显突出,座垫如戴帽一般,尾部呈大圆弧向下;从前挡泥板,车体前盖、后车身到尾部,均由大圆弧连在一起,形成了可爱的浑圆造型。到了80年代,畏司帕的造型更加圆滑流畅,状如小绵羊。所以,在中国台湾,又把小排量踏板车称为“小绵羊”或者“绵羊仔”。意大利至今仍保持着踏板车霸主地位,年产量占世界踏板车总产量的50%以上。

日本的摩托车工业发展是惊人的,在踏板车领域亦不例外。几大车厂对踏板车均有染指。1977年,雅马哈公司推出的Passol车,配置了49ml,1.69kw的发动机;翌年又在其基础上推出了SA50型踏板车,在外形上进行重大改进,形成了现代日本坐式车的特色。

八十年代初期,铃木推出了Gemma 50坐式车,本田也生产了自己的代表车型。到1982年坐式摩托车的年产量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车型发展方面,雅马哈在JOG型基础上衍生出了Superz超级型、Sports运动型等流派。在生产设计方面,公司从50ml到100ml都采用通用车体设计,一方面便于大批量生产,有利于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利于多品种的变形,容易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是日式踏板车发展的黄金时代,特别是1988年以后车型向大排量方向发展,更是让踏板车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中国人对日式踏板车并不陌生,满街跑的大鲨、LEAD系列,都是日式车的一些经典之作。

进入90年代,为适应消费、休闲和环保的需求,日式踏板车开始向四冲程、水冷、电启动、大排量、豪华型、旅游型等方向发展。踏板车变得更大、更豪华、更动感和更舒适。

著名的车型如本田Fordsight,雅马哈Majesty,铃木Skywave等,这些车款代表了新世纪踏板车发展的方向。

除了日本,亚洲踏板车的另一个代表是中国的台湾地区。

台湾是世界摩托车保有率最高的地区,达50%。而踏板车占保有量的85%以上,其产量也占几大厂总产量的60%左右,达60~80万辆/年。主要车型有三阳公司的大路易、领导、迪爵;光阳的豪迈系列等。

在中国大陆,踏板车始于80年代,盛于90年代,并且,它的方便、适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喜爱,甚至,骑踏板车成了一种潮流和时尚。可以预见,中国作为最广大的市场,必将带来的是中国踏板车生产的全面繁荣,成为继意大利、日本后的又一热点。

追溯摩托车发展的历史轨迹,百年风云如同一幅绚丽斑斓、摇曳多姿的立体风情画卷,横空而出,彪炳的风流中散溢出浓郁的旖旎风光。德国的宝马,英国的诺顿,意大利的畏司帕,美国的哈雷以及日本的“四大家族”,无不为这百年风情画卷平添许多彩色和亮点。让我们追寻历史的变迁,循着二轮组合强劲的引擎声,一路领略摩托车旖旎方舟的特色风采吧。

铁板铜琶,高唱大江东去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真的勇士。作为摩托车问世的开山鼻祖,德国人演绎的便是这一“勇士”角色。诺尔曼民族豪气冲天的热情和空前绝后的创造断想汇聚成莱茵河奔腾澎湃的激流,成为摩托车百年风情画卷上第一幅彩色山水图。1885年8月,铭刻着时代骚动和永恒传奇的德国人戴姆勒首开先河,创造出世界上第一辆摩托车。随后,还是在摩托车诞生的摇篮——德国,摩托车开始了工业化的风云历程。从最早生产的50辆到两年后的1000辆,德国的摩托车工业从无到有,茁壮成长。

许是诺尔曼民族与生俱来的那种敢为人先、不甘后人的民族精魂所致,德国人在摩托车的百年风云里,一直奋起直追,英雄本色显山露水,铁板铜琶高唱大江东去。1923年,德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宝马公司开始由航空发动机产品拓展至摩托车生产领略。凭借其显赫的实力和雄厚的技研优势,宝马公司迅即打开摩托车市场,撑起灿烂的一片天。在70多年的风雨征程中,宝马公司一如诺尔曼人的豪迈与奔放,曾几度在摩托车的运动史上挥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如今,戴姆勒、宝马字眼,不仅仅是高级摩托车、汽车的代表,更是诺尔曼民族精魂的一种诠释和象征。地处西欧腹地的德国人,血管里流淌着的是汹涌澎湃的激情与狂热,犹如莱茵河常年奔腾的激流一般,不到终点不肯罢休。作为世界上卫星城镇建设最完善的国家这一,德国的摩托车自有一种与众不同、嘎然独造的风采与魅力。双休日郊游踏青,叫上“戴姆勒”,骑上“宝马”,沿莱茵河畔追寻诺尔曼民族寻梦的足迹,那将会让人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和遐想?老成气概的德国人也许会发冲天浩叹:“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摩斗摘宵,目空今古?五百年,故候安在?只我倚栏看剑,泪洒青衫1

德国人的激情、豪迈和一鼓作气,活脱脱如当年普鲁士王国推行“铁血政策”,意气风发般的一鼓作气统一德国一样。1935年,令世人为之侧目的宝马公司曾生产出一辆在速度上震惊车坛的500cccompressor摩托车,当时以256km/h创下世界纪录。两年后,宝马公司再度改写的世界纪录一直保持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打破。而今,当人们徜徉于摩托车的百年斑斓画卷中时,不能不为诺尔曼民族豪迈激越的创造热情而击节生叹,叹为观止。好样的,德国摩托!

水苑春回,唤起一庭佳丽

和豪迈奔放的德国人比较起来,扼滨海之隅的英国的摩托车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娴静

优雅中不失刚毅和迅猛。英国的摩托车工业犹如静立康桥边的绅士,任你围困千万重,我是岿然不动。英国最早的摩托车诞生于1896年。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英国的摩托车工业曾经一直是技术革新和杰出车辆制造的大熔炉,为世人瞩目。世界上第一条比赛专用跑道于1907年在英国的布鲁克兰隆重开通,以及每年在男人之岛举行的“旅行者杯”赛都为英国的摩托车工业发展提出了生产新型而高效的车辆的挑战。在数十年的大浪淘沙中,精品凸现的诺顿与凯旋终于脱颖而出,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诺顿公司声名雀起的美誉创立于他们在比赛跑道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他们最早的摩托车装有专利发动机并在1907年的“旅行者杯”赛上蟾宫折桂,第一次获得双缸车组的冠军。从1968年到1972年,诺顿·曼多摩托车连续5年被《机动车新闻》杂志在英国举行的民意测验选为“本年度摩托车”。获此殊荣的诺顿车是卓尔不群,不落窠臼的。那种为艺术而献身、为竞赛而角逐的品性使诺顿蒙上了一种与生俱来的优雅与娴熟,活脱脱似富于教养的英国绅士喝下午茶也要系上传统的温莎结一样,静若处子,动如脱兔,水苑春回般的风情于此略见一斑。

凯旋公司作为英国最著名的摩托车制造商之一,如它的名称一样,一路“凯旋”,风光尽显。从1902年生产出的第一辆摩托车至1939年高速双缸车的诞生,凯旋一直在英国摩托车工业发展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1959年的凯旋纳维尔车到1966年的凯旋邦纳维尔“旅行者杯”赛特制车乃至1990年生产的新型三叉戟战车,凯旋无疑成为英国摩托车工业最为显赫的代表之一。

英国人颇具魅力的“绅士”风度似乎在摩托车的身上也得到了生动淋漓的再现。那份优雅娴静,那份泰然处之,那份飘逸隽永,似乎与康桥边徜徉的绅士风采有异曲同工之妙。诺顿也好,凯旋也罢,无不是滨海岛国那种特有的风情所孕育的结果。泛舟大海,凝睇落日的余辉,让海岸上的诺顿、凯旋车和蓝天白云一并融入自己的视线,轻扣自己的心扉,会产生什么样的视觉冲击力?滑移想象的触角,纵横驰骋吧!

杨柳岸,晓风残月

走进意大利,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温情四溢的国度。与德国毗邻的意大利,沐浴着人类古文明的辉煌,自有一个无法言表的浪漫与柔情。这份别具一格的风情,似乎只有对摩托车怀有别样情愫的意大利人才会拥有。对摩托车运动热情执着的意大利人从1906年开始生产摩托车,此后一直对摩托车运动青眼有加,著名的比赛在米兰至那不勒斯湾等公共道路上举行时曾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追随者。当世界锦标赛于1949年设立时,意大利车曾统治了125cc 和250cc排量级的比赛。与此同时,意大利的MV奥哥斯特队曾在1958年至1960年之间囊括了所有12项国际比赛的获奖称号,极尽王者风范。

意大利是有着美的传统的。从古罗马的辉煌艺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引领潮流,意大

利人在这方面皆有不俗表现。作为踏板车的故乡,意大利的比亚乔和畏司帕不能不提。一部《罗马假日》,如同意大利久负盛名的斜塔一般,曾令许多人齿间留香,那浓浓的怀旧情结在似水柔情的氛围衬托下,越发让人难以割舍,情不能禁。“杨柳岸,晓风残月”般的意境,在“热情之邦”的意大利是随处可以领略的。

当一些奇妙的车辆在1916年到1924年之间被陆续生产出来时,小型摩托车的普及在意大利变成了现实,踏板车迎来了自己飞速发展的春天。畏司帕和比亚乔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作为代步和休闲工具,达到了全盛时期。畏司帕1963年生产的大运动车收敛的尾部使它成为60年代市场上最美观的踏板车之一,凝脂般圆润的外观如月光下盛开的白玉兰,带给你无尽的遐思与遥想。也许,和比亚乔一样,畏司帕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街车,而在很大程度上嬗变为一种柔情的象征与浪漫的诠释。

如今,一些早期的畏司帕与比亚乔已经成为收藏家眼中的经典,历经时间的磨洗益发珍贵。作为意大利风情的见证,一提起畏司帕和比亚乔,就让人不油然想起斜塔柔情的浪漫岁月。怀旧的年代,如斜塔一般不老的情怀。

我以我血荐轩辕

与欧洲大陆比较起来,美洲大陆的古文明一丁点儿也不逊色。曾创造人类古文明璀璨光环的印第安文化,籍历史的画廊惊艳跃出,博大而精深。玛雅文化,印加文化的勃然兴起,为古老的印第安文化平添了许多彩色的神秘底蕴。作为一个移民国度,美国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印第安文化的精髓与传统,这似乎可以从美国的印第安摩托车身上见微知著。那种对传统的挑战和扬弃以及以个性张扬的追求,便是美利坚民族对二轮组会倾注的另一番风情。

从1899年美国诞生第一辆机动两轮车始,印第安车就开始酝酿了。印第安摩托车优异的质量信誉源自于1904年生产的印第安单缸车。包含较多技术含量的完善设计与美洲崎岖道路条件所需的极大坚固性和谐地融和在一起,这样,印第安摩托车很快便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如同美国牧歌式的“西进运动”一样,印第安摩托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迎来了辉煌的全盛时期。至印第安首长车的问世,印第安车似乎已经演绎成为美国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说到美国,自然少不了自由女神和西部牛仔,但同样也少不了印第安车。那份不加雕饰的贵族风范,那份原原本本的荦荦大端,美国人的叛逆和前卫似乎由此一览无遗。

素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美国人,除对印第安车格外垂青外,对哈雷车的钟爱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作为美国崇高个性精神的一种折射。哈雷车在历经90余年的风雪后终于一举夺得“陆地之王”的桂冠。从1904年开始生产的“沉默的灰色伙伴”始,哈雷车便以其匠心独远的造型、霸气横溢的设计、叛逆前卫的装饰以及桀骜不驯的个性诉求在美国的摩托车

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作为一个年轻的民族,美国人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融会合贯通以为己用。这种开通和博大似乎在印第安车和哈雷车身上也有所体现。善于创造奇迹和神话的印第安车和哈雷车,总会带给爱车一族涤荡心扉般的碰撞和愉悦。因为它们分别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和时代。

“车”不惊人誓不休

和欧洲和美洲的许多国家比较起来,日本的摩托车工业起步较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逐步完善起来。但后发制人的日本摩托车工业极尽后来居上之能事,从借鉴欧美摩托车工业的起点开始,日本在不到15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崛起,凸现霸者气概,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国。大和民族这份目空回海的大器,也许是欧美人所始料未及的。

鉴于本田公司最早的机动车所取得的成功,以至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本田已遥遥领先于国内市场,成为日本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商。雅马哈、铃木作为国内翅楚,紧随其后,成为日本摩托车主要的生产者。川崎作为日本“四大家族”中最晚的一家,直到1961年才大规模生产摩托车,但发展势头蒸蒸日上。

从1959年开始,本田摩托车开始角逐男人之岛的“旅行者杯”赛。1961年,本田摩托车便开始问鼎125cc和250cc排量级的“旅行者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本田的摩托车开始统治世界摩托车市常雅马哈、铃木和川崎在强筋健骨后也相继在以后的岁月里风光不减,尽显风流,轮番统治了世界的跑道。这份尊崇自我的王者气势,这份炉火纯青的内功修为,迅即使这个扶桑岛国在抢滩世界摩托车市场方面大放异彩,让世人为之震撼。

当人们徜徉在富士山下如云霞般灿烂的樱花丛中时,也许根本就意识不到这个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的岛国会彩绘出如此大手笔的摩托车工业蓝图。有“六轮国度”美誉的大和民族凭着一种生性执着、永不服输的禀性和特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令“欧美列强”刮目相看。

旖旎的富士山,绚丽的樱花丛,悠久的文化圈以及丰厚东方文明的泽被,使这个东方岛国萦绕着一捉如诗如画的温馨与典雅。如此大器卓越、霸气横溢的摩托车,真正做到了“车”不惊人誓不休,不能不令人叹服于日本人宏阔的胸襟和至上的敬业精神。

历史的扉页弹指间悠然而逝,抖落的辉煌与传奇如同凝滞的浩淼烟波一般,与大地同在。摩托车的旖旎方舟,载不动的传世风情。

论中国摩托车产业发展趋势

论中国摩托车产业发展趋势 一、摩托车起源和发展 摩托车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最初的摩托车是1869年法国人皮埃尔米修和他的儿子将一台小型蒸汽机安装在自行车而制成的、以蒸汽机为动力源的摩托车。 世界上第一辆用汽油机驱动的摩托车是德国人戴姆勒于1885年制成的"单轨道号",可以说是现代摩托车的雏形。 1901年,美国的乔治.亨得研制出链条传动、在前叉上装了缓冲机构的"印第安号"摩托车。该车由于结构简单、性能良好,受到了人们的欢迎,成为第一种真正批量生产的摩托车。 在当今摩托车行业最为发达的日本,1908年大阪的长岛津樽臧试制成功了日本最早的、二行程发动机的摩托车。 1898年,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摩托车生产工厂,紧跟着,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德、美、意、日等主要工业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摩托车工业,摩托车从萌芽走向了发展。 目前,小排量摩托主要用于交通工具,大排量摩托主要用于休闲娱乐。 二、全球市场摩托产业发展概述 1、全球各板块摩托市场概述 (1)非洲板块 1)人均GDP:500-5000美元 2)规模:非洲板块年需求量400万辆: 3)用途:主要是日常代步和经营性用车的需求,销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4)产品:非洲板块可以分为5个消费层次: 西非以尼日利亚和多哥为主要市场,主销产品是以CG125、GN125以及110cc的弯梁车为主; 北非以埃及、摩洛哥为主要市场,主销产品为50cc助力车、110cc弯梁车、三轮车以及150CC及以上排量CG、GN、CM车型等; 中非以喀麦隆、刚果为主要市场,主销产品为越野车、助力车、CG、

GN、弯梁车以及三轮货车等; 东非以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市场为主,主销产品和其他板块基本一致; 南非以安哥拉和南非为主要市场,南非的经济较发达,车型消费主要是以大排量的高档车为主,而安哥拉战后重建对摩托车的需求量较大,以越野车为主销产品。 (2)南亚板块 1)人均GDP:600-3000美元 2)规模:南亚板块市场容量850万辆,呈上升趋势; 3)用途:该板块用户购买摩托车的目的主要是以满足日常出行代步的需求; 4)产品:市场需求的产品为100-200cc的骑式车产品,以省油为核心诉求点;中国出口该板块的产品主要是以发动机、弯梁车的散件或部分散件在当地组装的方式进行。 (3)东南亚板块市场情况 1)人均GDP:1350-5400美元 2)规模:东南亚板块市场容量约1300万辆; 3)用途:由于公共交通不便,摩托车在该板块内主要是满足人们日常出行代步和经营的需求; 4)产品:该板块基本是以100-125cc的弯梁车、踏板车以及街跑车的消费为主,且是全球弯梁车技术、制造最发达的地区。 (4)拉美板块 1)人均GDP:3000-13000美元 2)规模:拉美板块年销售约580万辆摩托车; 3)用途:该板块用户对摩托车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代步和经营方面; 4)产品:市场需求以150-200cc街跑车、200-250cc越野车、110-125cc弯梁车为主; 5)其它: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严重下滑,但是从2010年起,市场逐渐回暖,需求增加 (5)欧洲板块 1)人均GDP:32000-45000美元

摩托车文化

摩托车文化 摩托车,一直令无数男人着迷着的机器,是人们能感觉动力的最直接的工具,翻开摩托车的历史,一页一页灿烂绚丽,各种机车文化,源远流长,总是能看到让我们热血沸腾的画面,是什么让我们神往呢?是动力?是速度?不对,是男人爱动这动那的个性在吸引我们,吸引我们走近这个有魔力的机器,男人的天性就是探索,就是追寻,所以我们才义无返顾的接纳了这个机器,它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在为它谱写着光辉的历史,男人造就了摩 托,摩托造就了男人钢铁般的性格。 一台摩托车的生命里在不断的接受着我们对它的改动,男人深深的爱着它,但是永远不满足于它现在的状态,反反复复的斟酌着它,计划着它的未来,不断的改动着,不断的进化着,它也在承受着不断进化的过程,渐渐的蜕变成摩托车历史前进中的一段足迹,留下它那光辉的瞬间。男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找自我的个性,在量产车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驾,不断的往它的身体里注入自己的思想,努力的让它成为自己个性的代言,成为自己无形的名片。当男人驾驭着充分体现自我的动力机器穿梭于城市,那种成就感,荣誉感, 自豪感,恐怕用人类的词汇难以形容。 看到外国的摩托文化,恐怕不只是我们车友所撼动吧,我们生活的人群,多多少少,都会有很深刻的印象,那种狂野的铁骑形象,深入民心,令大家最深刻的恐怕是美国的骑士精神了吧,那种坚毅的神情,壮观的团队,真的让我们很难忘记,在很多车友年轻的时候和小的时候就已经深深的记住了他们的形象了吧,也确确实实的影响了我们。那些马达轰鸣的大家伙,发出狂暴的怒吼,真的太有男子的气魄了,他们用他们的方式,延续着摩托的文化,延续着摩托的精神。有时候我们通过电视电影看到在国外,有的人在自己家的小仓库里,自己整理着,修复着一台老旧的机器,一步一步,太有感觉了,相信很多朋友也幻想过自己是画面中的主角的样子,最后骑上自己满意的作品,去任意的驰骋,追随着自己 自由的脚步,追随着自己梦想的生活。 现在世界庞大的摩托产业里,我们国家的生产技术和代工量已经成为了不可代替的中流砥柱,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真正属于我们的摩托文化,在宏伟的摩托文化里,我们没有可以渲染和自豪的东西。现在的摩托文化基本融合了所有我们能见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元素,在美国,在英国,在日本,在泰国,在法国,在德国……每提到一个国家就有一个国家的摩托形象,但是在中国,我真的想不出什么太符合大家心目中的形象,有些杂乱,有些没有根据。我们现在的身边真的找不出什么很统一的风格,或很有我们自己风格的团队。在我看来只有刻意的模仿,盲目的跟风,完全没有自我,没有定位的中心,虽然看起来很酷,虽然看起来很眩,但是这只是迷惑外行的一种简单做法。相信全国的车友心中都有这个迷惑,为什么国内的大气氛为什么总是这么不和谐,不融洽,是车有等级区别,还是我们的

汽车百年:汽车发展史

汽车百年:汽车发展史

————————————————————————————————作者: ————————————————————————————————日期: ?

汽车百年 汽车发展史之一 汽车的问世离不开发明家的苦心专研 汽车自上个世纪末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从卡尔?本茨造出的第一辆三轮汽车以每小时18公里的速度,跑到现在,竟然诞生了从速度为零到加速到100公里/小时只需要三秒钟多一点的超级跑车。这一百年,汽车发展的速度是如此惊人!同时,汽车工业也造就了多位巨人,他们一手创建了奔驰、宝马、通用、福特、沃尔沃、丰田、本田等这样一些在各国经济中举足轻重的著名公司。让我们一起来回望这段历史,品味其中的辛酸与喜悦,体会汽车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欢乐与梦想…… 自走车辆的探索是人类奔驰的梦想与追求。汽车同其它现代高级复杂工具如电子计算机等一样,并非是哪一个人坐在那里发明了的。发明之初的汽车也不是现在这个式样,如果你能见到当时的汽车,你也可能认为这不是汽车呢。汽车的发展也有一个漫长的历程,总的说来,汽车发展初期,能分为蒸汽机发明前、蒸汽汽车的问世、大批量流水生产汽车开始等三个阶段。 人类最初的工作劳动完全是由本身来完成,根本没有什么汽车和发动机,在未使用牛和马之前,奴隶就是一种“生物发动机”。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加强,人们不仅使用人力、畜力、而且知道使用水力、风力。 在1712年,纽可门首次发明了不依靠人和动物作功,而是靠机械作功的蒸汽机。这种蒸汽机用于驱动机械,便产生了划时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蒸汽驱动的机械即汽车的诞生,人类社会中便拉开了永无休止的汽车发展的序幕。 1769年,法国人N?J?居纽(Cugnot)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驱动三轮汽车。到1804的年,脱威迪克(Trouithick)又设计并制造了一辆蒸汽汽车,这辆汽车还拉着十吨重的货物在铁路上行驶了15.7公里。由于蒸汽汽车本身又笨又重,不符合汽车灵活机动的基本要求,而且乘坐蒸汽汽车又热又脏。为了改进这种发动机,艾提力?雷诺(Etience Lenor)在1800年制造了一种与燃料在外部燃烧的蒸汽机(即外燃机)所不同的发动机,让燃料在发动机内部的气缸里直接燃烧,产生的气体膨胀力推动活塞做功,人们后来称这类发动机为内燃机。内燃机大大地提高了气缸压力和热效率,使发动机的更小巧,功率更强。 现代发动机的发明是在使用蒸气机的基础上,仿造蒸气机的结构,在气缸中燃烧照明煤气作为开端的。首先成功制造了煤气机,在煤气机的基础上改进为汽油机,再研制为柴油机。1866年,德国工程师康特?尼古扎?奥托(CountNicholasOtto)研制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立式活塞式四冲程奥托内燃机。该内燃机对进入气缸的空气和汽油混合物先进行压缩,然后点火,这种发动机活塞的四个冲程,把进气、压缩、作功及排气融为一体。为了纪念奥托的发明,人们把这种循环就称为奥托循环。1876年,经过对原发动机的改进,又发明了第一台实用活塞式四冲程内燃机,使内燃机的结构更紧凑和简化,从而推动了小型内燃机的实用化。100多年来,尽管发动机的研制在不断进行着,但奥托创建的内燃机工作原理,一直在现代汽车发动机上沿用至今。不过,奥托的内燃机以煤气为燃料,体积较大,重量约1吨,还不能用在汽车上。 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KartBenz)最初在德国的曼海姆经营奥托四冲程煤气机,后来投入到汽油机的研制。1879年,本茨首次试验成功一台二冲程试验性发动机。 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Daimler)和迈巴赫在奥托四冲程发动机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开发出了第一台卧式汽油机。紧接着,他们再接再厉,把发动机的体积尽可能缩小,终于在2年

摩托车行业痛点及发展趋势

摩托车行业痛点及发展趋势 痛点总结: 货物流易掌握,资金流难控管;返利现象普遍;压价销售较普遍;渠道单一; 1.禁限摩的打压。 2.环保督查与原材料涨价。 3.国IV标准的压力。 4.资金扶持薄弱。 5.消费者需求提升。 6.跨界竞争加剧。 7.研发能力薄弱。 8.产品同质化严重。 9.抗风险能力差。 1、禁限摩的打压。 中国是全世界唯一“禁限摩”的国家。自1985年北京首次提出禁限摩托以来,已经三十多年。地方政府的禁限摩政策严重阻碍了摩托车行业的转型升级,是目前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近年来,地方政府禁限摩的态势有增无减,全国大范围的“禁限摩”,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发展,抑制了行业的发展,使得中国摩托车行业从连续17年世界产量第一,逐步被印度等国家超越。国际主流企业生产布局远离中国,产业主体长期在低端徘徊。如果继续禁限摩,失去城市高端购买力的支撑,就等于堵塞了摩托车产业的转型通道。 不过,为了推动解除“禁限摩”,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摩托车分会正组织社会力量在做一个解决“禁限摩”的报告给国务院。请了一些专家写了关于转型升级的报告,相信未来解决“禁限摩”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2、环保督查与原材料涨价。 从2016年开始,中国摩托车行业就面临着来自国家部委的环保措施。伴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进行,一大批原材料和零部件企业面临着环保的整顿。与此同时,受产能压缩的影响,市场迎来了一波原材料涨价潮。2017年,铁矿石、煤炭、天然橡胶、造纸等多种原材料迎来“集体涨价”风潮,牵动着市场神经。尤其近几个月,上游原材料价格更是持续走高,倒逼终端产品频出涨价“动作”,以此消化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 原材料涨价潮来袭,企业必然首当其冲。对摩托车行业的中小企业而言,原材料价格上涨是挑战,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势必变小,这时,企业要是提高售价渡过难关,就可能

我国摩托车行业分析

我国摩托车行业分析 一、我国摩托车行业发展概况 我国摩托车现整车年综合生产能力1500万辆,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连续七年为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产销国。2003年生产量达1465.7万辆,同比增长12.9%;销售量达到1475万辆,同比增长12.92%,产销比达100.66%,利润总额21.6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5.75%。2004年1-9月份,生产量1261万辆,同比增长20.78%;销售量1255万,同比增长18.85%,利润总额7.81亿元,同比增长74.01%。预计至2004年底,产销量将再创历史新高,继续保持销大于产的局面。2003年,出口300 万辆,出口到159 个国家,直接创汇7 亿多美元。 我国摩托车生产企业总量超过1600多家,恶性竞争严重,再加上近年各大城市的“禁摩”政策,行业利润从1995年的22.3 亿元降至2002年的-7.4亿元,全行业亏损严重。从2003年开始,经济运行质量有所好转,行业利润达7亿元,但大部分企业仍然亏损,企业分化加剧。 二、行业市场状况分析 1、产品结构分析 两轮车是市场的主要车型,占约90%左右。小于50ML(轻便)车、100ML、110ML、125ML和150ML五大排量的摩托车主宰市场,

占全部总量的92%,比上年度高出0.82个百分点,产量进一步向五大排量车集中;125ML车为51.39%,位居各排量之首,同比增长1.46个百分点,占行业总产量一半以上;100ML车为17.89%,居第二位,同比下降1.94 个百分点;110ML 车达8.75%,位于第三,同比增长1.23 个百分点,呈前低后高的上升态势;轻便车为7.93%,位居第四,同比增长0.4 个百分点;150ML车占6.04%;四冲程车比重较前二年有所下降。产品集中度过高,使产品趋于同质化。 2、区域保有量及市场分析 我国东部沿海一带摩托车的人均保有量(每千人)较高,广东省78.7辆,为全国之首;山东、江苏、海南、福建等地区的保有量为50-59辆;中西部绝大部分地区的人均保有量较小,仅为15辆左右;部分地区甚至不超过5辆,发展潜力相对较大。由此看来,近年来我国摩托车市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沿海开放地区,但是这些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对环保、交通管理的限制使摩托车市场不断萎缩,中西部及农村市场成为竞争重点。 3、进出口分析 (1)进口 今年开始,我国对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的进口关税继续下调,但是摩托车的进口总量没有因此增加。进口的摩托车主要以大排量的高档车型为主,需求量较少,现阶段对我国摩托车工业没有较大影响。

中国摩托车行业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摩托车行业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摩托车自主生产时间至今已有60多年,经过历史的发展,我国摩托车行业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总体而言我国摩托车行业发展的较为迅速,摩托车生产总量也常跃居世界前列。但是随着部分城市“禁摩”政策的实施,国际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摩托车行业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文中详细阐述了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发展历史,以及面临的现状,并指出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摩托车行业;发展历史;现状分析;未来趋势 一、我国摩托车行业发展概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自主生产摩托车,八十年代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国营摩托车行业逐渐发展起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而到了1993年我国摩托车产量首次超过了日本,居世界第一位。1997年我国摩托车生产总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2006年我国摩托车生产销售量首次突破2000万辆,超过世界总量的50%,已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摩托车生产和消费大国。 我国连续数年跃居世界摩托车生产总量第一的宝座,虽然我国的摩托车企业能够生产十多种排量、2000多个品种,但在这光鲜的数字背后,我们必须看清的是我国摩托车发展的隐忧:技术含量教低、质量程度不同、同质竞争激励,致使企业无法进行有效创新,而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不断加剧。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部分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逐渐将经营的重点转向海外市场,努力从出口中获得足够资金,以便于反哺国内市场经营,促进企业长久发展所需。 2008年世界摩托车生产总量为4800万辆,而中国摩托车的生产出2750万辆。2009年中国摩托车生产出2542.76万辆,与去年相比下降7.54%。销售量为2547.01万辆,与去年相比下降7.3%,其中国内销售量为1917.87万辆,增长了8.2%。而2009年三轮摩托车的生产量为180.5万辆,与去年相比增加了17.7%,是摩托车行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亮点。根据中汽协会对95家莫透彻生产企业的调查统计资料可以看出,2009年摩托车出口量为629.14万辆,与去年相比下降了35.64%。中国摩托车市场结构为:三分之一出口。三分之二国内销售。且国内销售的摩托车80%是销往农村的,仅有20%是销往城市的。在我国总共有186个“禁摩”城市,这已经成为制约摩托车前进发展的最大障碍,不断影响着我国摩托车的产业结构。[1] 二、我国摩托车行业现状分析 2011年,我国实施国III标准对摩托车行业造成了技术升级和成本上升的一系列压力,在短期内对摩托车行业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而我国部分城市的“禁摩”政策,致使摩托车市场受到明显的挤压。且从行业运行的环境来看,原材料价格上升,人工成本增加、物流成本增长,都推高了摩托车生产的成本,在这一

浅谈国内摩托车行业涂装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国内摩托车行业涂装现状及发展趋势 前言 中国是摩托车制造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摩托车行业也迎来了春天,"中国制造"得以迅猛发展。经过十几年演变,逐渐形成了广东、重庆、江浙三大制造板块,涌现出了大长江、隆鑫、宗申、力帆等一大批优秀的本土制造商,整车产销连续多年维持在2 000万辆以上。 摩托车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为涂料与涂装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20多年来,各主机厂建造了上百条涂装流水线,培养了一大批的技术人才及产业工人。摩托车涂料也从最初完全依赖外资品牌,逐渐发展到几乎100%国产化,每年摩托车涂料市场总量超过15亿元。 1 行业涂装现状 1.1 涂装特点 摩托车的绝大部分工件都需要涂装——从车身、大灯、排气管到发动机以及各种配件。摩托车涂装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底材多样性,需要涂装的底材涵盖了铁、不锈钢、铝合金、锌合金等金属底材,以及 ABS、PP、尼龙、PC等非金属材料;二是涂装工艺复杂,各部件至少涉及十几种涂装工艺;三是装饰性要求较高,摩托车的大部分涂装件都是外观件,各个主机厂对外观的要求都非常高,虽然涂膜理化性能方面与汽车涂料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在外观的流平、鲜映性方面,有的部件要求甚至高于汽车标准。 1.2 涂装工艺现状 1.2.1 设备状况 20世纪90年代之初,摩托车涂装以面包炉固化的手工喷涂作坊为主,各主机厂几乎没有涂装车间,所有产品都是委外加工。在90年代中期,随着产量扩大以及摩企品牌增加,开始逐渐向手工喷涂的流水线过渡(平板线以及悬链式流水线为主)。现在,处于手工喷涂向自动喷涂过渡阶段,绝大多数厂家采用手工喷涂,少数厂家采用机器人静电涂装。涂装及固化废气基本上都是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摩托车塑料覆盖件的全自动喷涂线见图1。

2019年中国摩托车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未来将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2019年中国摩托车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未来将朝 着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摩托车在农村较受欢迎 目前,我国已有多个城市出台了禁止或限制摩托车行使的地方法规,中国摩托车行业以出口、农村及中小城镇市场为主,其中由于农村的消费水平较低,部分落后地区交通并不发达,体积小、操作灵活且价格较低的摩托车在农村较受欢迎。 国家政策助推摩托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摩托车作为一个高度综合的整体,其涉及零配件的数量、品种较多,根据摩托车整车制造行业主要产品结构,行业主要上游行业有钢铁行业、铝材行业、橡胶行业、塑料行业以及有色金属合金行业等。 摩托车整车制造行业下游产业主要有物流行业以及摩托车消费市场,一方面作为消费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交通出行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可作为生产工具,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其下游为各级经销商和最终用户,因此,销售渠道的分布、生活水平的高低、消费习惯、特定的生产用途和需要将影响产品的最终销售。 同时,为了规范摩托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摩托车驾驶员的安全行驶,近些年,国家相关部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如《关于进一步规范汽车和摩托车产品出口秩序的通知》、《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2016年修订)》等。 2019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和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实施监督的意见》,要求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在实施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环节监管时,应当与电动摩托车等机动车监管机制形成联动,对同时生产、销售电动摩托车的企业,应当核实生产企业和产品是否获得CCC认证和取消相关资质,防止销售违标电动车。 2013-2019年3月中国摩托车行业部分组成汇总情况

中国摩托车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摩托车行业分析 一、政治环境分析 从国际层面上看,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巳经遭受了两场危机的撞击:第一场为美国金融危机,第二场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两场危机的接连发生,导致经济全球化的高涨之势暂告一段落。至今,美国金融危机的余波犹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依然在肆虐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全球经济因此陷入相对低迷时期。随着欧美发达经济体出现问题,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寻求经济复苏,成为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首要任务。不过,在寻求复苏的过程中,不同的经济体有各自不同的难点。 美国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给美国带来的经济衰退之快、幅度之大、影响之巨,出乎各界所料。随之而来的“财政悬崖”问题,被认为是大选后美国政府将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由此可能带来的财政紧缩,会给脆弱的美国经济带来沉重的打击,也会使全球经济再次陷入普遍性的衰退之中。 欧洲方面,目前欧元区各国陷入了银行与政府资产负债之间的恶性循环,以及财政紧缩政策与经济衰退之间的恶性循环。这些恶性循环,有可能会促使其经济和债务危机在2013年里进一步恶化。欧洲的金融危机已经转化为政治危机,政治危机让欧洲经济雪上加霜,前景更加不明朗。这是因为,欧洲政治危机的解决,主要依靠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之间的协力合作,而德国和法国的政治家意见不一致,导致很难协

同起来一起解决欧洲的问题。英国对欧洲的危机问题不给力,也给不出力,只能冷眼旁观。一些边缘国家,像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无力解决自己的债务问题。这些因素叠加,导致欧洲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总之,美欧财政问题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心腹大患。在这样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一方面,国际上出现了复制历史的迹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问题政治化倾向严重。因此,可以预见西方各国将对中国实施的贸易保守主义,金融保护主义等政策,会更加严厉。这种更加严厉的政策,会以各种借口或者壁垄,阻止中国企业进入他们的市场,中国出口型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国际市场幵拓难度。 另外一方面,欧美国家为应对这两场危机,提出“再工业化”主张,制定政策促进制造业回归。目前,这种主张正逐渐变为政策行动,欧美制造业回归迹象明显。这显然不利于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化发展,对我国外贸业务的影响不容小视。从国家层面来看,2012年1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改革幵放以来,第一个把整个工业作为规划对象,并且由国务院发布实施的综合性中长期规划,指导未来五年我国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方向。 根据该规划,未来五年,我国摩托车行业发展的重点,不再是追求高速,而是正确处理好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环保”之间的关系,改善和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着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二五”时期是中国摩托车企业求生存和求发展的变革时代,不变则退,不进则退。企业虽然面临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也拥

中国摩托车行业产业组织分析

中国摩托车行业产业组织分析 1、行业及其发展历史 1.1行业界定及其产值构成 本文所研究的中国摩托车行业主要指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业,凡是在中国境内(不包括XX、澳门和XX地区)从事摩托车整车和零部件加工制造和装配的企业均包含于本文所指的该行业中,其中的摩托车包括两轮或三轮的燃油、燃气或电动摩托车。按标准产业分类法,摩托车行业属于第二次产业的X畴,具体来讲它属于第二次产业中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汽车行业1,其隶属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摩托车制造业的产业隶属关系示意图 摩托车行业的产值构成可分为三部分:整车制造、发动机制造和零配件制造,其中整车制造业占绝大部分。1990年到2001年行业产值比例构成如表1-1所示。整车制造又可分为两轮车和三轮车。从表1-2可以看出,两轮车占了绝大部分比重。 表1-1 2002年摩托车行业的产值构成单位:万元 1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2002年。 表1-2 2001年摩托车整车的构成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2002年。 1.2行业发展历史 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发展可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改革开放以前,摩托车从生产到消费都有浓重的政府色彩。1951年7月,为适应军队的需要,第六汽车制配厂试制出中国第一辆国产摩托车,命名为“井冈山”牌。主要是以二战中大量使用的德国产迅普达(ZUNPADD)K500为参照仿制的。此后,XX、XX、XX等地先后生产出了“长江牌”(边三轮)、“幸福牌”、“轻骑牌”等系列摩托车,初步形成了早期的中国摩托车产业。1970年代初,为加快邮政投递速度,邮电系统又新建了XX偃师摩托车厂和XX邮电摩托车厂,主要生产“黄河”、“雄狮”等两轮摩托。此间摩托车制造厂经过对原产品改进,生产“长城”BM021型后三轮摩托车,用于货运。改革开放以前,摩托车主要供军队、公务、邮电和体育等使用,生产以仿制为主,生产企业少,产量也很小(最高年产量也不到5万辆),技术较为落后,车型更换极为缓慢,如一款“长江”250型摩托车直到1980年代还有生产。此时的摩托车生产还构不成一个产业或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没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摩托车由公务车逐渐转为私人用车,作为运输及代步工具,需求的变化刺激了摩托车工业的发展。从1980年至今,摩托车工业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年代初到1980年代末,原有的摩托车厂大规模的从国外引进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主要技

踏板摩托车的发展历史

踏板摩托车的发展历史 1903年,距戴氏车发明之后8年,荷兰出现了迈耶尔坐式摩托车。与传统的摩托车不同的是,迈耶尔车更加注重的是人们对舒适性的追求,骑乘的姿势由跨骑式改成了可以像汽车一样放在踏板上,并且转向采用了汽车的方向盘设计。无论在形式还是功率上,这种迈耶尔坐式摩托车与现代踏板车都有很大差别,但它所提供的思维模式却为后来的摩托车发展注入了巨大能量—原来摩托可以这样骑。 二 之后,美国出现了阿乌托列特坐式摩托车。阿氏车的轮径很小(仅0.38m),座位和整车的重心都大大降低了,改变了以往迈耶尔坐式摩托车重心偏高的缺点,并且车子采用无上梁设计,更适合女士骑乘。由于它结构简单,实用性强,不仅在美国有生产,德国克鲁伯于1920年也开始生产这种车。与跨式摩托车相比,踏板车所具有的灵活、方便、舒适和适用性强等特性,使它得以迅速普及开来,市场对坐式摩托车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到了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德克夫,法国的莫尼哥,英国的诺尔曼,奥托雅依捷尔等工厂都已开始生产这种踏板车,一种新的工业开始了。 三 把踏板车推向高潮的是意大利。二战期间,折叠式摩托车被设计出来供飞行员在用降落伞空降之后使用,一种容易驾驶而且车轮小的坐式摩托车设计概念得到了确立和推广。二战后,意大利的普耶德芬飞机制造公司放弃了英国空降兵在二战时应用,并已定型生产的威尔拜克·科尔吉摩托车,而重新设计了一款叫作畏司帕(Vespa)的踏板车。畏司帕采用排量98ml,功率2.35kW的发动机,车身采用全薄钢板冲压焊接而成,结构紧凑,价格便宜,完全符合战后人们需要廉价运输工具的需求。1946年,公司开始大批量生产这种畏司帕车,并由此发展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踏板车生产企业。畏司帕成了经典踏板车的代名词。技术的革命更加快了踏板车前进的步伐。畏司帕摩托车率先采用电子点火系统;1955年的德科夫·哈比摩托车则首先采用了楔形皮带传动自动变速装置。踏板车成为了摩托家庭中最受欢迎的车种之一。 四 毫无疑问,各种排量的踏板车是中、小城市最好的代步工具。到了二十世纪中叶,欧洲的意大利、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均大量生产这种车,产量在1952~1954年达到了高峰。而二十年后,随着欧洲经济的复苏和振兴,人们把兴趣更多投到了汽车,在这种背景下,踏板车在欧洲的产量锐减。正如一切事物都如波浪式前进一样,踏板车在欧洲衰落,却在亚洲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进入70年代后,除欧洲意大利比亚乔这样的老牌生产企业,日本、印度等国都开始生产踏板车,开拓了现代踏板车的新时代。 五

世界摩托车百年发展史

封面标题 世纪回望——世界摩托车百年发展史 主体为戴姆勒摩托车,副题为三辆车的过渡:老爷车——近代车——当代车 前言---------第1页 1885年8月的一天,德国人戈特利伯.戴姆勒感到十分高兴——他多年研制的心血之作,一辆以汽油为燃料获取动力的二轮摩托车终于研制成功了。不久他的儿子保尔驾车成功地从坎斯塔特到温特克海姆,全程虽然只有9.5公里,却是世界上第一位摩托车驾驶员,同时也标志着人类以汽油燃烧产生机械力代替传统马力或者人力驱动车辆时代的开始。 发展到今天,作为全世界最为普及的交通工具之一,摩托车早已不是戴姆勒时期那个由铁皮和实木制成的简陋怪物,它种类丰富,技术先进,制作精良。与其它交通工具相比,它拥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对生意人来说,它是一种投资不多,可运输物资的致富帮手;对旅游者来说,它是能自由自在去远方旅行、方便快速的交通工具;对竞技者来说,它是运动场上最惊心动魄、具有高速机械动力的“良驹”。。。。。。。在近130多年的发展经历中,人类充分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无数里程碑式的成就,也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了历史的丰碑。正所谓:大浪淘沙始见金,磬声高亢竞风流。 压题图片为浊浪滔天图或者大量摩托车等待通行的场景为好。 摩托车发展之大事件 一、诞生(1860年代-1900年代) 动力之源----蒸汽机---------第2页 1770年,法国人古诺研制并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驱动的三轮车,利用装在车前部的一个锅炉产生的蒸汽推动气缸中的活塞来驱动前轮运行。就是这台以3.5千米/小时的速度蜗行、伴随着隆隆的巨响和滚滚浓烟的蒸汽机,标志着人类以机械力代替自然力驱动车辆时代的开始。 美国人历来是以好动、不满足现状著称,正是这种不满足,才多次奇思异想地创造出另外一个崭新的天地。1868年,美国人西尔韦斯特.罗普将一个大炮弹似的小型锅炉蒸汽内燃机设计并安装在一辆自行车上,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以蒸汽为动力的自行车,有锅炉、气缸、连杆、曲臂、排气管、前制动器等结构装置。但这辆车的结构装置都显得原始粗笨,安全性及差。 机动自行车的探索---------第3页 第一辆以蒸汽机作驱动动力的摩托车——1869年,法国人皮埃尔.米乔克斯和工程师路易斯.纪尧姆.佩罗克也将其设计制造的一台小型蒸汽机安装在一辆“过时的自行车”上,进行机动行驶试验。谁想,这辆小型蒸汽机和自行车组合的机动自行车竟从巴黎试运行16km,一路顺利到达圣.热尔曼。这辆机动车在结构的设计小巧、合理使用方便有了很大的进步。 1884年,美国的科普兰兄弟也制造出一辆被称作“四分之一便士”的蒸汽自行车样机,然后又制造了商用动力三轮车。1885年,罗韦尔设计出菱形坚固车架和链条传动的安全自行车,更为后来的摩托车车架和传动系统的设计打下了可借鉴的基础。 动力之源----汽油机---------第4页 奔腾澎湃的莱茵河养育了传奇的日尔曼民族,从中诞生过许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以及社会活动家。1876年,德国人尼古拉斯.奥托博士在汽油机设计结构理论上首先取得重大突破,并获得汽油发动机的专利权。 1883年,戈特利伯.戴姆勒利用自己在奥托博士那里学到的知识,自己重新设计、制造了一台小型汽油机,转速700r/min。这台汽油机被安装在两轮之间,动力由皮带传动到中间轴,然

交通工具发展史

交通工具发展简史 人类的智慧真是无所不能、无处不在,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发明者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一次又一次的发明改良了交通工具,缩短了我们出行时间,减轻了旅途的疲惫,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以下便是各种交通工具发展的历程: 陆地:徒步-马-马车-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 水上:人力板船-风力帆船-汽船.轮船 空中:滑翔机-飞机-火箭-宇宙飞船 汽车发展简史 汽车作为当今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1705年,出现了靠机械来作功的实用化蒸汽机。 由于蒸汽汽车又笨又重,乘坐蒸汽汽车又热又脏,为了改进这种发动机,艾提力.雷诺在1800年制造了一种内燃机。 德国人戴姆勒(Daimler)于1886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无马之车”,世界上第一辆汽油发动机驱动的四轮汽车就此诞生了。所以,人们一般都把1886年作为汽车元年,戴姆勒则被尊为汽车工业的鼻祖。 进入20世纪以后,福特采用流水作业生产汽车,使汽车价格低廉,开始逐渐成为大众化的商品。 当前世界碰到了石油危机,各大汽车公司又开始研制生产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种节能环保的汽车将会得到普及。

轮船发展简史 "轮船"一词始于我国唐代,它的出现与船的动力改革有关。这就是我国唐代李皋发明了"桨轮船"。 最早建造蒸汽轮船的是法国发明家乔弗菜,他在1769年就建造了世界第一艘蒸汽轮船“皮罗斯卡菲”号,用蒸汽机启动。 后来螺旋桨推进器取代了桨轮,这种“明轮船”被淘汰了。 早期轮船发展的标志是客邮船和各类军舰的发展。19世纪末,人们不仅对轮船的性能、构造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火炮、装甲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发明了汽轮机和鱼雷,出现了鱼雷艇和与之对抗的驱逐舰。 20世纪是轮船的完善时代。特别是柴油机的发明,很快地,它就几乎取代了蒸汽机和汽轮机,而成为轮船的主要推进动力机械。 飞机发展史 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是飞机的诞生。 本世纪初美国莱特兄弟对世界的飞机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获得试飞成功。 1939年奥安使用他的发动机制成喷气式飞机。 喷气发动机研制出之后,科学家们就进一步让飞机进行突破音速的飞行,经过10多年之后这项工作终于被美国人完成了。1947贝尔公司试飞超音速飞机。 飞机的发明,使人们在普遍受益的情况下又产生了新的不满足。飞机起飞需要滑跑,需要修建相应的跑道和机场。于是有人开始研究直升机。1939年世界上第一架实用型直升机诞生,它是美国工程师西科斯基研制成功的。 错综复杂的空中航线把世界各国连接起来,为人们提供了既方便又迅速的客运和货运。早在本世纪20年代,航空运输就开设了定期航班,运送旅客以及物资。 飞机也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人们使用装备了照相机等电子设备的飞机,迅速而准确地对广大地区进行测绘。 当然,飞机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更为惊人。不仅可以用于侦察、轰炸,而且在预警、反潜、扫雷等方面也极为出色。在20世纪90年代初爆发的海湾战争中,飞机的巨大威力有目共睹。当然,飞机在军事上的应用给人类也带来了惨重灾维,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毁灭性破坏。但是和平利用飞机,才是人类发明飞机的初衷。

交通工具的发展史

交通工具的发展史 各位同学: 大家好!现在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交通工具的发展史! 首先,我先提几个问题考考大家:(PPT) 1)你坐过哪些交通工具?(抽同学) 2)你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抽同学) 3)他们有哪些特点?(抽同学) 不错,大家对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一定的了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交通工具的演变。 最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是什么?(PPT)你们知道么?(抽同学)对了,是人的双脚,古时候,在没有发明外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自己的双脚就是最原始的交通工具! 后来(PPT),人类就驯服一些动物如马、驴子等作为乘坐工具或乘坐工具的动力(如:马车)。 与此同时(PPT),轿子和以风作为动力的帆船也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与畜力交通工具长期并存! 但是,这些交通工具都是以人力、畜力或是风力等为动力,都属于比较原始、落后的交通工具。 有没有同学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机械动力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抽同学)答案是蒸汽火车!! 直至蒸汽机的出现(PPT),人类的交通工具开始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进入飞速发展阶段。代表性的交通工具为蒸气火车、蒸气轮船等… 蒸汽机车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必须在道路沿线设置加煤和加水的设施,还要在运营中耗用大量时间为机车添加煤和水。这些都很不经济。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又发明了效率更高的内燃机(PPT),使用汽油或柴油做燃料,慢慢的开始有了为汽车、摩托车、拖拉机等。 不过,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内燃机也终将淡出历史。人们又开始研究电力交通工具(PPT),各种电动车成为上述产品的升级换代产品! 到现在(PPT),交通工具变得多种多样,陆地上(PPT),我们有载人、载物和特殊用途的各种车辆,天空中(PPT),有飞机,滑翔机,火箭,太空船等等,海洋里(PPT),有游艇、快艇、军舰、潜水艇等等,这些各领域的交通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感觉越来越舒适! 未来(PPT),我们还将发明更快捷、更方便、更经济的交通工具,这一切,都等着我们同学们去发明,去创造。 现在(PPT),让我们一起来畅想一下,我们未来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样的?(抽同学)谢谢大家,我的讲解完毕,接下来有请同学继续为大家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