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南宁市民族大道中段小学

林凯

一、教学内容及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P19-20,第一单元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本单元是学生们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课为本单元最后一课,此前学生已经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态平衡的意义。这一课学生将把研究的视角推广到真是的大自然中,具体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建立生物群落的概念。同时通过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认识的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进一步增强了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生物与环境之间联系与影响、沙尘暴的成因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生态失衡及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四、学情分析:

到这课为止,学生已经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态平衡的意义。这一课学生将把研究的视角从“生态瓶”推广“草原”,再到“沙尘暴”,使学生从小生态和模拟生态扩展到大自然真正的生态系统,通过扩展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学生们加深了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

五、教学准备:

为全班准备:鹰、兔、草的图片,有关沙尘暴、发菜、猎隼的视频资料。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欣赏大草原美景

师:同学们,大家都喜欢旅游吗?谁来说说你去过最美的地方是哪?(学生自由答,如能答出大草原,则直接进入下一环节,如不能,则教师继续引导。)大家想知道老师去过最美的地方吗?请看屏幕(播放大草原美景视频)。

(二)认识生态群落

师:在这美丽的大草原上,生活中许多动物和植物,你知道都有哪些吗?(学生自由答,教师将相应动物图片拖入课件中)。大草原之所以那么美,也正是因为生活在此的每一种生物都和谐相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生态系统。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谈论有关生态平衡的问题。(板书课题)师:同学们,像草原上的草、兔子、牛、羊等生物这样,在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屏幕出示)请同学们齐读一遍。(齐读毕)

(二)鹰、兔、草

师:同学们,在这些生活在大草原上的生物里,你能找出哪些食物链?(生答,师课件中板书,同时注意强调食物链通常是以植物为开始,以凶猛的肉食动物为结束。)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寻找,我们发现了一张草原生物群落食物网。但如果这个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我们眼前的大草原,还会这么美吗?(生答不会)那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师:我们以“草→兔→鹰”这条食物链中的三种生物为例,设想一下: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小组讨论一下。(生充分讨论,并回答)师:同学们说得都对,为了分析更清晰些,我们通过一个模拟实验进行探索。假设在草原的某一个区域,只生活着草、兔和鹰三种生物,2个单位的鹰、5个单位的兔和8个单位的草就能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生物群落。

如果鹰少了,首先会发生什么现象(影响到谁)?(兔子天敌减少,兔子大量繁殖,兔子数量增加)

接着会发生什么现象(影响到谁)?(草被兔子吃光,来不及生长)

反过来,草被吃光了,兔子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兔子没有食物会被饿死)

之后还会发生什么?(剩下鹰会没有食物也会饿死)

最后草原上还剩下什么?(教师操作课间增减草、兔、鹰图片数量,最后课间剩下黄土、沙漠)草原上的生态还平衡吗?(不平衡)没错,草原生态将失去平衡。

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讨论了如果鹰减少了,发随之带来的问题,并最终导致草原生态失衡。那么如果兔子减少,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草减少,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请同学们用上桌面的小卡片,在小组内也进行两次模拟实验,并完成记录单。

学生模拟实验结束,各请一组学生展示汇报。

师小结: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草、兔、鹰无论哪一个减少了,最后都讲导致草原生态失衡。那么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子、或是草的减少呢?(学生充分回答,教师适当引导)因此我们要杜绝这些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

(三)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

师:刚才我们对草原生态失衡进行了模拟实验,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生态失衡的现象已经出现。(出示课本资料,学生阅读)

资料:我国的北方,有许多半干旱的草原地带,除了人类放牧的牛羊,还生活中肉食性的猎隼(sǔn)、狐狸和狼;杂食性的鼠;植食性的兔;还有蝗虫、蚱蜢等昆虫,以及我们喜爱的百灵鸟。那里还生长着中药材甘草、远销国外的名贵特产发(fà)菜等,可是当地的生态平衡政治遭到破坏。

生阅读完资料后,教师展示猎隼、发菜、百灵鸟资料(着重介绍百灵鸟)。

扩展资料1:发菜是一种藻类,因风干的发菜形状、色泽酷似妇女的头发而得名。它大多生长在干旱的草原、荒漠、平滩荒地和低山小丘,我国的甘肃、陕西、青海、新疆均有生产,而宁夏最为著名。近年来,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非法采集发菜的现象十分猖獗,严重破坏了草原的生态环境。2000年6月20日国家已将发菜列为一级保护植物。

扩展资料2:猎隼(sǔn)又叫鹘(hú),是一种凶猛的鸟,上嘴钩曲,背青黑色,尾尖白色,腹部黄色,驯熟后可帮人捕猎。猎隼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近年来,由于猎隼在中东一些国家是王宫贵族的宠物,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境外一只经过驯化、体型高大的猎隼价格很高,因此在

我国西北地区猎杀、猎捕和走私猎隼的情况非常严重。猎隼的数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当地生态平衡,引发鼠害泛滥,给当地牧民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猎隼现在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扩展资料3:水葫芦俗称水浮莲、凤眼兰,是一种多年生水生杂草,通常自由漂浮水面。水葫芦原产于南美洲,20世纪30年代作为生猪饲料引入我国。实际上,水葫芦营养价值极低,并不能起到肥壮猪只的作用,倒是对水体有净化的作用。但是,由于水葫芦繁殖快,易在生长区内形成优势物种,导致其它水生植物的减少甚至消灭,并且会降低光线对水体的穿透能力,影响水底生物的生长。当水葫芦大量繁殖时,就会堵塞河道,阻碍排灌,影响水体流动、航运和城市景观等。专家介绍,水葫芦在原产地有自己的天敌,因此繁殖不会太快。而我国在引进此物种时,没有考虑到食物链平衡这一点,从而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由于对其认识不足,现在我国每年因水葫芦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人民币。

扩展资料4:百灵鸟也叫蒙古百灵,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的草原上。它不仅能发出悦耳的鸣叫声,而且活泼灵巧,非常招人喜爱。1983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将其确定为区鸟,列为自治区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百灵鸟不仅叫声悦耳,而且肉质鲜美,被当地人称为“一口香”。这给百灵鸟带来了被猎杀的厄运。一只百灵鸟能卖到100元左右。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内蒙古盗猎百灵鸟的活动愈来愈猖獗。最多的时候,一年有近4万只百灵鸟被违法捕捉。如此动人的小鸟,却在不断遭到不法之徒大规模的捕猎,“面临着绝迹的威胁”。

一年四季在草原上繁衍生息的百灵鸟,对草原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百灵鸟以草原上的蝗虫等害虫为食,一只百灵鸟一年能捉3万多只害虫,而百灵鸟又是狼、老鹰等肉食动物的食物来源之一,这些动物同时又是草原鼠害的天敌。所以,百灵鸟被大量捕杀,必然会造成草原的生态失衡,最终加剧草原的退化。

师:结合资料,小组内说一说,是人类的哪些行为导致了内蒙古当地生态失衡。(学生组内充分讨论,教师巡视适时引导)

师: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过度捕杀、非法采集、过度放牧等,结合百灵鸟捕食蝗虫为例,向学生阐述4万只百灵鸟遭到捕杀后,每年会有40000×30000=1200000000 12亿只蝗虫没有了天敌……播放视频,截屏对比前后,加深学生感受。)

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最终结果是什么?

我们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由学生充分思考发言)

师小结:生态系统平衡发展是十分不易的,人类的很多行为正在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其中一个恶劣的结果就是导致沙尘暴的肆虐。(播放沙尘暴视频)生态失衡后所带来的噩梦般的结果让我们更加明白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四)总结下课

师:今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了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那么就让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吧!下课。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维护生态平衡》模拟实验记录单

五()班第____小组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1、情境导入 1.1 你听说过火山和地震吗?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思考火山和地震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 的变化? 2.探索新知 1.2 从视频中我们看到火山和地震使地表发生了变化。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事例来了解火 山和地震怎样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1.3 图中苏尔特塞岛你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

(提示:请阅读课本第一段文字) 1.4 1963年,冰岛以南的大西洋中,一艘渔船在海面作业,人们突然看到那里的海水汹涌翻 滚,烟柱腾空而起,结果一昼夜之内在海面升起了一座岛屿——苏尔特塞岛,为冰岛共和国增加了一块新的土地。 苏尔特塞岛的形成与火山喷发有关,火山喷发的岩浆冷却和堆积形成了新岛屿。 1.5 2007年,所罗门群岛发生的八级地震,使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拔高了3米,岛屿周 围的瑚珊礁受此影响露出水面。

1.6 1920年12月16日宁夏南部海原县8.6级大地震,这次地震山崩地陷,山地开裂,河流 堵塞,最终形成堰塞湖。 1.7 从以上的几个事例中,我们发现火山和地震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和地貌。引起火山和地 震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阅读课本后并讨论3分钟) 1.8 我们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从外到内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火山和地震就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这一部分,而火山喷发则和地壳及地幔的岩浆活动有关系。

1.9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 使它分裂成六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1.10 这些大陆板块通过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节课上,我将积极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紧扣一个“魂”字,展开个性化阅读,感悟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 设计特色:本文教学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按“质疑——释疑——升华”这样的主线展开学习,奏响情感教学的最强音。 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 一、引题质疑 1、师生谈话,引导学生交流咏梅的古诗,名句,名画,歌曲等。 2、揭题,读题。引导学生紧扣课题中的“魂”质疑。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学习新课前,让学生通过交流有关梅花的相关知识,和对课题的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读文质疑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交流,读完课文后,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谈一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2、讨论课文围绕外祖父写了哪几件事情? 3、围绕这五件事情,你能提出哪些不懂的问题呢?结合学生的问题,老师适时在事情后加上问号。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文章有个全面的了解,对人物的思想感情有个初步的体会。这里的质疑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为完成下面的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三、逐步释疑 (一)解读“梅花魂” 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提出自己的疑惑这很好,但是真正会学习的人不仅能提出问题,还会自己解决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归结在课题中的一个字——魂,那么梅花魂到底是指什么呢?读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解释梅花魂的话。 反馈,出示句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本单元所涉及到的科学概念有: 1、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等。 2、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3、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不同的生物对环境都有着自己所特有的需求。如光照强度、水分多少、食物种类等。 4、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如食物关系等。 5、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6、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平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第二单元光 本单元中的科学概念 1、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以及物体和光源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光是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物体,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但有时候反光也给我们带来不便和危害。 4、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光强热量就大,光弱热量就低。 5、物体吸收太阳光和热的多少和物体材料的特性、接受光的位置、角度有关。 6、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类一直都在研究如何接收更多的太阳光,以便获得更多的热能,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就是一些成功的事例。 7、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构造、工作过程及简单原理。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概念 第一单元运动和力 《我们的小车》 ●重力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向下的拉力或压力;足够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 《给小车装上动力》 ●物体被拉长、压缩、弯曲时能产生弹力。橡筋的弹力能够带动小车运动。 ●橡筋产生的弹力越大,带动小车运动的速度也越快。 《给小车安个螺旋桨》 ●旋转的螺旋桨会对空气产生作用力,空气也会对螺旋桨产生反作用力。 ●用螺旋桨可以带动小车运动,螺旋桨旋转得越快,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 《像火箭那样启动小车》 ●吹足气的气球能产生反冲力,气球产生的反冲力能带动小车运动。 《小车载重》 ●在一定的动力作用下,小车的运动速度与小车的载重量是有关系的:载重量越大,运动的速度越慢。 ●小车的载重量的大小与改变其运动状态的力的大小也是有关系的:小车的载重量越大,启动小车力量就越大,阻止小车运动的力量也越大。 《运动与摩擦力(一)》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物体表面凸起的地方会相互碰撞并破坏,即产生摩擦。摩擦会阻碍物体的运动。 ●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摩擦力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相同重量的物体,一般在滚动状态下比在滑动状态下产生的摩擦力要小。

《运动与摩擦力(二)》 ●小车的运动,有时需要增加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少摩擦力。 ●根据不同的需要,人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增加物体间的摩擦力,或减少物体间的摩擦力。如:改变接触面的大小、改变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式等。 《控制小车的快慢》 ●影响小车运动速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和改变其中的影响因素来改变小车的运动速度。 《设计我们的小车》、《制作我们的小车》 ●我们自己设计制作的小车可以通过不断的改进,不断地提高运动速度。 本单元核心概念 ●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影响着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质量(本单元使用载重来表达)也影响着运动。 第二单元时间(测量) 《时间在流逝》 ●“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钟表是现代人们用于计量时间的常用工具,秒针转动一圈为一分钟,分针转动一圈为一小时…… ●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测时间。 《在时钟发明之前》 ●古时候的人们根据生活的需要,把昼夜交替的一个周期算作一天,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 ●随着时间的变化,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长短也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古人制成了“日晷”用于计量时间。 《夜间的计时器》、《用水测量时间》、《做一只水钟》 ●古人还利用燃烧的蜡烛、流动的沙子、流动的水等制成计时的工具,因为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用摆计时的钟》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目录 教学进度 0 学期备课 (1)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3) 第二单元:位置.......................................................... (26)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33) 第四单元:可能性 (59)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 (65)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106)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125) 第八单元:全册整理和复习 (130)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学期备课 备课时间: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含下面一些内容:小数乘法、位置、小学除法、可能性、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二、学期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自己探索出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2、使学生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使学生初步学会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3、给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尝试、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较熟练、灵活的运用面积公式计算它们的面积。 4、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知道“可能性”有大小之分,并能正确的找出可能性的大小。 5、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知道编码的组成;体会编码的实用性;并会自己设计简单的编码。 三、教材重难点 重点:1.小数乘、除法。

2.简易方程。 3.多边形的面积。 难点: 1.小数的乘、除法。 2.列简易方程求解。 四、课时安排 1、小数乘法:………………………………………………..10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2、位置:…………………………………………………3课时 3、小数除法:………………………………………………….11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4、可能性:………………………………………………….3课时 5、简易方程:……………………………………………………19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6、多边形的面积:………………………………………………8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7、数学广角:……………………………………………………1课时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科目版本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章节课名第三单元第五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学习目标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雨水能侵蚀土地,使土地表面形态发生变化。 2.了解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科学探究目标 3.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4.能够作出推测并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侵蚀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5.能够关注到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具体环节设计 教学环节页码内容 1.教师上课 1.情境导入 1.1 同学们请看下图,为什么土地会有那么多的沟壑?

(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1.2 有的同学认为是风的作用,有的认为是雨水冲走了土壤,留下了沟壑。那么,雨水会 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流过土地的雨水会变成什么样呢?今天我们 一起来学习《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探索新知 1.3 下雨是我们常常经历的天气现象,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下雨后土壤和雨水发生了什么样 的变化吗? (提示:学生交流2分钟)

1.4 同学们的想法和推测是否正确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看 看雨水是如何影响土地的。 首先我们要准备一些实验器材:装土壤的容器、喷水器、接水 容器。 然后将土壤装入容器中,将其中一边垒高,做成一个“斜坡”, 并用小铲子把土壤拍紧。 再用喷水壶向斜坡洒水,观察“斜坡”表面有什么变化,接水 容器中的水有什么变化。 1.5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观看实验视频,仔细观察当“雨水”降落到“斜坡地形”上时,发 生的现象,以及雨水的变化。 1.6 交流一下你们在实验中的发现。下雨时,土地发生了什么变化?雨水落到土地时,雨 水怎样了?比较接水容器里的径流和雨水,它们有什么不同?还有其他发现吗?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题及解答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用手将水面上的泡沫向下压时,会感到有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是浮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潜水艇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3、夏天安装电线时,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不能拉得太紧,否则到冬天时会由于电线受冷收缩,电线就容易被拉断。 4、热在传递时由热源为起点,由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离热源越远,热传递的时间越长。一般来说,金属的传热能力比非金属强。 5、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后,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其著作《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 6、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7、比较液体体积轻重的仪器叫比重计。 8、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9、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通过直接接触,把热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叫做热传导。 10、一个沉的物体在空气中测得的重力是7.5N,在液体中测得的重力是5N,它受到的浮力是2.5N_。 11、一个能浮的物体自身的重力是2N,用6N的力把它压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4N。 12、写出人们在认识地球的历史过程中著名科学家的名字。(至少三位)托勒密、布鲁诺、哥白尼。 13、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的_长短_和__方向_也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14、通过我的反复实验发现,摆在每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与摆长有关,与摆幅无关,与摆重无关。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不同的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17、日晷利用光影计时,水钟利用滴水的等时性原理计时,摆钟的出现提高了计时的精确度。 18、热的传递方式有热传导、对流、热辐射三种。 19、我国目前采用的标准时间是北京时间。 20、昼夜交替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四季更替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2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2、一般物体在受热时体积_膨胀_,受冷时体积__收缩__,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变化叫_热胀冷缩_。 23、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24、一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在空气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7牛,把它全部浸入水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7牛,该石块所受水的浮力是__2牛__。 25、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被定为 0度经线。 二、判断题: 1、沉在游泳池水底的实心球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全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实验目的】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沉和浮 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 浮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沉浮状况不改变。如:一 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 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轻重相同看大小,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2、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3、潜水艇既能在水面上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 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4、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三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3、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 (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4、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5、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答:因为把钢铁做成轮船的形状,会大大增加轮船排开的水的体积。 6、总结: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 挖空成船或碗形。重量不变的下改变大小,如做成空心的各种形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也指物体与水相接触的体积。全部沉入水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就是物体自己的体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下面部分的体积。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排开的水量特别的大。 四造一艘小船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 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五浮力 1、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 的(浮力)。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放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下沉的物体在水 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 (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4、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浮力=拉力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1、窃读记 学习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3、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奔“窃读”.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整体感知课文。 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b.认读生字词。 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二、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4)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 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1)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 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

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3. 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 教学重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准备: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 二、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1.让学生说一说:绿豆怎样才能发芽 2.师进行小结学生说的绿豆发芽的条件;师:如果我们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3.学生讨论 三、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选择需要改变的一个条件,引导学生明确设计实验需要考虑的五个方面 选择需要改变的另一个条件,请学生按五个方面加一说明 四、确定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计划 学生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调整学生选择的课题,

学生阅读资料,着手写实验计划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二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对象,记录实验全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交流实验设计,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教学准备:种子发芽实验盒,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计划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师简要记录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依次报告其他两项实验的计划;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二、配备实验装置 对照教材,了解方法,然后动手做。 让生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期中考试(含答案)

1 (教科版)小学科学下册期中考试 五年级试卷(答案附后) 时间:40分钟 总分:100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填空题。(10分) 1、用塞子塞好的空瓶,会 在水面上,往瓶里加些沙,增加瓶的 ,它就会慢慢 到水底了。 2、船是人类的伟大 。 3、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 他们所受到的浮力是不 的。 4、热总是从 的一端传向 的一端。 5、锑和铋这两种金属不像其他金属那样热胀冷缩,而是 。 二、判断题。(16分) ( )1、人在游泳时会感到有一种向上托起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它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 )3、直接用测力计来测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比较困难, 如果在容器底部安装一个小滑轮, 测起来就容易一些。 ( )4、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 ( )5、把一小袋加热了的水放在冷水里,它会浮起来。 ( )6、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 ( )7、我们把温度计放到一件没有穿在身上的毛线衣里面, 过一会儿,温度计的读数就上升了。 ( )8、木勺与钢勺相比,木勺的传热速度要快一些。 三、选择题。(24分) 1、用钢铁制成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这是改变了( ) A. 它的重量 B. 液体浓度 C. 它的体积 2、马铃薯放入( )中会浮起来。 A. 很淡的盐水 B. 清水 C. 浓糖水 3、我们把塑料块放入( )中,它会下沉。 A. 清水 B. 食用油 C. 浓盐水 4、热的不良导体,可以( )物体热量的散失。 A. 加快 B. 减慢 C. 不改变 5、下列几种物质中,( )不能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热量。 A. 棉衣 B. 太阳 C. 食物 6、( )物质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A. 大多数 B. 很少 C. 所有 四、填表题。(12分) 1、看图,再根据要求填空。 把图中容器里的物质由轻到重排列 顺序 1 2 3 4 5 物质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主要内容和设计思路 1、“运动和力”单元: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围绕小车的运动展开的探究和制作活动。 研究不同的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重力、弹力、反冲力) 研究小车载重以及摩擦力 研究控制小车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动力大小、小车重量和摩擦力的大小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设计和制造一辆小车,举办一个赛车会 2、“时间”单元:循着人类计量时间的技术发展史的轨迹,引领学生感受时间 并对不同类型的计时器展开充分的探索。 估算时间活动 探究时钟发明之前人类白天和夜间的计时方法 研究蜡烛钟、水钟、摆钟的计时原理 从摆钟的计时原理深入研究重力摆运动快慢的规律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加深认识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变化来测量时间,还会认识到一些有规律运动和变化的装置也可以计量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时器的计时准确性在不断提高。 3、“生物与环境”单元:侧重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从观察一处花丛开始,从花丛里动物的食物入手,研究生物之间的联系,探讨不同生物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从建造和观察生态瓶、改变生态瓶条件的观察活动,发展到探讨整个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的认识。 4、“地球的运动”单元:引领学生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问题。 从不同侧面对昼夜和四季现象进行探究和思考,运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和逻辑推理的工具,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了解人类为认识这个客观事实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从以上内容看出,本册教材的内容已从前出几册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物质的特性以及变化过渡到重点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规律方面。如: 相互关系:小车的运动速度和小车质量、摩擦力、动力大小的关系; 生物和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 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重力摆的摆动快慢和摆线长短的关系; 昼夜和四季变化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 运动规律: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及其利用; 重力摆运动的规律以及利用;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二、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影响着物体的运动状态。物质的质量(载重)也影响着运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2.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时光源。 3.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的物体的侧面形状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的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观察、推理、倾听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变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手电筒、长方形木块、A4纸、铅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教室里所有的窗帘全部拉下,灯都熄灭)教师以手影游戏引入,利用投影机的灯光,教师现场做手影,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影子判断是什么小动物。让也有些会手影的学生上台来表演。通过以上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影子的形成条件,引导学生说出影子形成的条件。 二、知识构建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条件,最首要的是要有光,那有光就要有光源。哪位同学尝试地说一说你所理解的光源。 同学1:要能自己发光的物体。 同学2: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比如:现在我们教室的日光灯,现在熄灭了,没有发光,所以说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师:这两个同学说的都很不错,都能说出自己的理解的光源。实际上就是光源就是这两个同学说的。哪个学生再来总结一下光源的概念。 同学3:能自己发光并且在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师:我们知道了光源的概念,你能判断下面的物体哪些光源哪些不是光源呢? 全班同学一起判断。 三、实验探究 师:将一本书放在投影机和白板(屏)之间,学生能看到影子,书本向投影机方向移动时,会发现什么? 生:影子变大。

人教版五年级上全册教案

英语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学生人数人学校制定合格率实际合格率优秀率不合格率上学期学生达标情况 上学期预期达标情况 学生情况分析及改进提高措施五年级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已经有四个学期的经验,语感和英语知识都有一定程度的积累,当然这不是针对所有的学生。在四个学期的基本较容易适应40分钟课堂的持续学习训练,喜欢游戏方面表现的还很明显,对所有新奇的东西依然有着极高的兴趣,不喜欢一成不变的模式,渴望参与,渴望被赞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孩子 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让孩子掌握这些英语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技能, 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整体分析本教材教学内容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生词分布适当,合理重复,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选择,编排语言材料。教材体系还注意体现对听,说,读的严格训练和对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本教材采用限定结构和情境教学相结合的编排体系,选择词频高,与儿童生活密切的词汇和句型,把话题,语言结构和语言情境有机地融合起来。

教材整体分析 总体教学目标情感 态度 目标 着重培养语感,激发学习兴趣。 知识 技能 目标 教学的宗旨“听说为主”,突出语言交际功能及其工具性特点,培 养学生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最终目的。 过程 方法 目标 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难点分散,合理重复,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 点、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选择。 教研专题学校教研组个人

小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 教师:科目:所带班级:日期: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主备人第1周 第 2 周Unit 1 What?s he like? 第 3 周Unit 1 What?s he like? 第 4 周Unit 2 My week 第 5 周Unit 2 My week 第 6 周国庆节 第7 周Unit 3 What would you like? 第8 周Unit 3 What would you like? 第9 周Recycle 1 第10 周Recycle 1 第11 周Unit 4 What can you do? 第12周Unit 4 What can you do? 第13周Unit 5 There is a big bed 第14周Unit 5 There is a big bed 第15周Unit 6 In a nature park 第16周Unit 6 In a nature park 第17周Recycle 2 第18周Recycle 2 第19周复习 第20周考试 第21周

(完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概念

五年级下册科学概念集萃班级姓名 沉与浮单元概念 1、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 轻的物体容易浮;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4、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5、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6、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四分之一大小放入水中就是沉的。 7、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四分之一大小放入水中也是浮的。 8、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中也是沉的。 9、一块泡沫塑料在水中是浮的,把两块泡沫塑料粘在一起放入水中是浮的。 10、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轻重、大小无关。 1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体积较大的形状容易浮在水面上。 12、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13、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改变它在水中的沉浮。 14、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量越少,受到的浮力越小。排开的水量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 15、用一定量的橡皮泥造船,把船造得大些,装载得货物就多。 16、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向上的。 17、当小船漂浮在水面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 18、浮力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相反。 19、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主要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 20、漂浮在水面的泡沫,被拉入水中后,泡沫塑料受到的浮力=拉力+重力。 21、将铁块放入水中时,因为铁块重力大于浮力,所以沉在水底。 22、在水中搬石头比在陆地上搬石头要省力。 23、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因为排开的水量相同,所以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 24、把大小不同的石块浸没在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有大小。 25、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不同的。 26、除了盐水外,其他液体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27、水里只要溶解了其他物质,马铃薯不一定能浮起来。 28、烘干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最后得到的白色粉末不一定是盐。 29、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一样的。 30、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会沉。 31、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马铃薯在浓盐水中会浮。 32、如果1立方厘米的某物体的重量为1克,那么它在浓盐水中就会上浮。 33、比重计是一种能够比较每立方厘米液体轻重的仪器。 34、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相比,最重的是浓盐水。 35、塑料块在食用油中会沉。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 教学内容: 小数乘法(9课时左右)(机动1课时左右)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 乘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 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和小数除法中商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2、会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用具:投影、口算小黑板。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探究题和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5年级探究题和参考答案 整理者:莲都区大洋路学校 陈建秋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观察在玻璃罩中的小老鼠。想一想,空气不流通,小老鼠为什么没有被憋死?请写出你的解释。 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供小老鼠呼吸,小老鼠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利用。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下图表示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据图回答。 (1)属于生产者的是 (2)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消费者是 (3)请根据图中给出的生物写出2条条食物链。 (4)如果大量捕猎狐,你认为鹰的数量一定时间内将先 你这样推测的理由是: (1)草;(2)兔子、老鼠;(3)草—兔—鹰,草—老鼠—鹰,草—兔—狐狸,草—兔—狐狸—鹰;(4)减少;狐狸大量减少,兔子少了主要天敌大量繁殖,从而鹰的食物充足,从而加快繁殖,数量增加。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阅读蜥蜴在沙漠高温环境下的观察记录,观察思考: 活动描述 时间 气温 地表温度 体温 从洞中钻出 6-7时 20 28 25 晒在太阳底下 7-9时 27 29 32.6 鹰

到处活动9-12时27 30.8 36.6 回洞12-14时40.3 53.8 39.5 腹部离开地面14-18时34.2 47.4 39.5 回洞18-21时25 26 25 (1)从6时到21时,蜥蜴的体温是怎样变化的? (2)在白天,哪些时间里蜥蜴的体温不断升高? (3)在一天最热时间段中,蜥蜴的体温能保持在40摄氏度以下的原因是什么? (1)上午,蜥蜴体温升高,到下午时达到最高39.5摄氏度,傍晚时又下降到25摄氏度。(2)6-18时蜥蜴的体温不断升高。(3)在最热的时候回洞降温,在后来出来活动时减少身体和地面的接触。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 准备两盆豆苗,两个纸盒,在盒的底部一端开个窗户。把两盆豆苗放在阳光下,各扣上一个纸盒,让一个纸盒的窗户朝左,另一个纸盒的窗户朝右。经常浇水,保持盆内土壤湿润,浇水后仍然把纸盒扣上。如图: (1)三四天后,把盆上的纸盒拿掉,两盆豆苗的生长发生了什么变化? (2)你能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吗? (3)通过上面的研究,你知道植物的生活需要什么环境? (1)两盆豆苗都朝着纸盒小窗户那边生长;(2)那里阳光充足或有向光性;(3)植物生长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 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设计我的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