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导学案详解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导学案详解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导学案详解

第五单元教材简析

下你的想法。

3、学生汇报:全班交流分类情况。

提示学生直线可无限延长的特点,因此会有如下情况出现:a 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b 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4、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第二种正确分类。(1)、快要交叉的现在是这样,延长后永远都是这样吗?

(2)、在老师的点拨下,让学生知道快要交叉的直线延长是可以交叉的。

5、进行分类,并说出正确分类的理由。

师总结:像这样两条直线交叉在一起,用数学语言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了,那也就是说我们画的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相交的,一类是不相交的。(板书:两条直线相交和不相交)。

6、小组讨论:不想交的两条直线的现象应成为什么?小组反馈

师小结:在同一平面内无论把两条直线怎么延长都不会相交,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板书:平行)

6、动手操作,加深记忆。

让学生在自己的桌面上用纸条摆平行线,同桌之间互相欣赏。

(二)认识互相垂直

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互相平行,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两条直线,当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后,出现了什么?

2、结合教科书第56页的画图操作:分别给两条直线画延长线并观察相交成的角

3、学生互相讨论:相交后的角都成那些角。

4、学生阅读教材p56,并解决问题: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属于什么关系?

5、抽象概括互相垂直的概念。

师:在同一平面上,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6、判断互相垂直。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图示,问:刚才我们知道了互相垂直。你看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吗?为什么?说说你们的理由?(学生回答)

师:看来只要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就是互相垂直的。

7、操作验证。

@小学个性化导学案

@小学个性化导学案

@小学个性化导学案

@小学个性化导学案

@小学个性化导学案

第一二章导学案解析

岳阳市八年级物理科导学案 主备教师:彭审批:总第 1 课时拟讲日期:9 月 2 日 课题: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学 习 目 标 1.认识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2.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3.通过观察一些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4.通过观察常用的实验仪器,认识测量工具的重要性 5.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思和对探究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6.认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思,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教学程序 方法与措施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 教 师 学 生 生 成 性 问 题: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检测题 1、请说出以下科学探究工具的名称及用途: 名称:;用途: 名称:;用途:名称:;用途: 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合作 看课文P6页图1-1-1,说一说: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会出现七色光带,你能不能利用这种现象解释雨后的彩虹? 2.你在“哈哈镜”中的像变化了,把你变形了,为什么平面镜的像没有变形? 3.舞台上利用干冰制造白雾,“白雾”是怎样来的?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冰棒 冒“白气”;烧开水时,壶嘴也冒“白气”,这个“白气”和白雾是不是同种物质? 4. 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证明你的说法是正确是。 三、精讲释疑 1. 牛顿的故事 爱迪生的发明。。。。。。 2. 介绍实验室的常用仪器及其作用 四、小结:学到了什么

课堂达标检测题 1、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是、、、 、、、。 2、请说出以下科学探究工具的名称及用途: 名称:;用途:。名称:;用途: 名称:;名称:;用途: 用途:。 名称:;用途:。名称:;用途:。 名称:;用途:。名称:;用途:。 教师学生 生成 性问 题 教 学 反 思 0 1 2 3 4 5 6 7 8 9 0 0 1 2 3 4 5 6 7 8 9 1

《氓》导学案

湘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学案班级___姓名____ 课题:氓第一课时 总第课时课型:新授编写人:阳辉审核人:高一语文备课组编写时间:年月日授课时间:年月日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 2、梳理归纳《氓》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语活用现象。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 2、梳理归纳《氓》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语活用现象。 难点:在诵读中基本把握故事情节,初步体会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三、教与学过程 (一)前置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氓.()蚩.蚩()匪.来贸丝()乘彼垝垣 ..( )()愆.期()将.子无怒()载.笑载言()尔卜.尔筮.( ) () 桑葚.()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 犹可说.也() 其水汤.汤()靡.有朝矣( ) 士也罔.极( ) 渐.车帷裳.( ) ()夙.兴夜寐()咥.其笑矣()隰.则有泮.()() 2、下面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B.《诗经》编成于战国时期,共305篇,又称为“诗三百”。 C.“诗经六义”是指赋、比、兴、风、雅、颂。 D.“国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的歌辞;“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礼的民歌。 (三)重点精练和疑点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现象 (1)解释加点的实词、虚词 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以我贿.迁() 无与士耽.()自我徂.尔()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二三其德.()言.既遂.矣() 隰.则有泮()秋以.为期()以.望复关() (2)古今异义 至于 ..顿丘古义:今义: 泣涕.涟涟古义:今义: 女也不爽 ..古义:今义: 总角之宴.古义:今义: (3)通假字

函数导学案

函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2、根据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量,相应地会求出另一个 量的值。 3、会对一个具体实例进行概括抽象成为数学问题。 【能力目标】1、通过函数概念,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下图像车轮状的物体是什么 图6-1,每过6分钟摩天轮就转一圈,而且图中反映了给定的时间t与所对应的高度h之间的关系。下面根据图6-1进行填表:对于给定的时间t,相应的高度h确定吗 这个问题中的变量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二、新课学习 1、做一做 (1)瓶子或罐子盒等圆柱形的物体,常常如下图那样堆放,随着层数的增加,物体的总数是如何变化的 层数n12345… 物体总数y… t/分012345…… h/米…… 这个问题中的变量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2)在平整的路面上,某型号汽车紧急刹车后仍将滑行 S 米,一般地有经验公式300 2 V S ,其中V 表示刹车前汽车的 速度(单位:千米/时) ①计算当V 为50,60,100时,相应的滑行距离S 是多少 ②给定一个V 值,你能求出相应的S 值吗 结论: 1. 上面三个问题。每个问题都研究了 个变量。 2. 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 和 ,如果给定一个x 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 值,那么我们称y 是x 的 ,其中x 是 ,y 是 。 三、随堂练习 书100页 随堂练习 习题 四、本课小结 1、 初步掌握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2、 在一个函数关系式中,能识别自变量与因变量,给定自变量的值,相应地会求出函数的值。 3、 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1) 图象;(2)表格;(3)关系式。 五探究活动 为了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某市制定了如下用水收费标准: 每户每月的用水不超过10吨时,水价为每吨元;超过10吨时,超过的部分按每吨元收费,该市某户居民5月份用水x 吨(x >10),应交水费y 元,请用方程的知识来求有关x 和y 的关系式,并判断其中一个变量是否为另一个变量的函数

《一次函数的应用》导学案

4.5《一次函数的应用》导学案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 2.会根据题意求出分段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3.能灵活运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什么叫一次函数? 2.一次函数有哪些性质? 3.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5)与(-4,-9),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分析:求一次函数y=k x+b的解析式,关键是:求出k、b的值,从已知条件可以列出关于k、b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并求出k、b。 解:设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k x+b 因为y=k x+b的图象过点(,)与(,), 所以 解方程组得: 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4.先设出函数解析式(其中含有未知常数系数)再根据条件列出方程或方程组,求出未知数,从而具体写出这个式子的方法,叫做。知道两点坐标用此方法可求出函数解析式。 二、自主探究(B级) 5.作出分段函数 3x-5 (1≤x≤3) y= 4 (3<x≤5) 的图象 14-2x (x>5) 6.小芳以200米/分的速度起跑后,先匀加速跑5分钟,每分提高速度20米/分,又

匀速跑10分,试写出这段时间里她的跑步速度y(单位:米/分)随跑步时间x(单位:分)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思路点拔〗本题y随x变化的规律分成两段(前5分与后10分)写出y随x变化的函数关系式要分成两部分,画函数图象也要分成两段来画。 解:当0≤x<5时,y= (0≤x<5) 或y= 当5≤x≤时,y= (5≤x≤ ) 三、合作探究(C级) 7.课本134页例1 8.若直线y=k x+b与直线y=-2x+1平行,且经过点(3,4),求这条直线的解析式。 四、能力提升(D级) 9.已知一次函数y=k x+b的图象经过点(3,-3),且与直线y=4x-3的交点在x轴上, ①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②此直线经过哪几个象限?③求直线与坐标轴围成三角形的面积。 五、归纳小结 六、学习反思 七、课堂检测:P134页、135页练习题

氓 优秀实用导学案(两课时)含答案

临开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学教稿编号 16 课题:《氓》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制作人:薛振华审核人:高一语文组时间:2012年11月 学习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结合注释,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故事情节。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并默写本诗,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理清思路。 一.了解《诗经》 1、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是《诗经》。(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内容上包括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情爱诗,歌颂美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诗经》作品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以“赋”“比” “兴”为主要表现手法,许多诗篇采用重章迭唱的形式,句中多重言、双声、叠韵词,音节和谐,语言朴素,很有艺术魅力。 2、《诗经》“六义”:风、雅、颂(三种诗歌体制),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雅、颂”是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划分的。风,即国风,大都是各地的民歌,“风”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共40篇。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二、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氓.()之蚩蚩 ..()匪我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载.()笑载言尔卜.()尔筮.() 于.()嗟.()鸠.()兮犹可说.()也 其黄而陨.()自我徂.()尔淇水汤汤 ..(), 渐.()车帷裳.()士也罔.()极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咥.()其笑矣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三、指名朗读或全体齐读 诵读指导:这是一首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诵读目的:一是强化字音识记,二是明确朗读节奏,三是进一步熟悉课文。 四、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理清思路

《氓》导学案

《诗经》两首 《氓》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诗经》的相关常识。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分析把握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女人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4.探究悲剧产生的原因,初步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自主学习: 第一课时 一、掌握文学常识: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__________,原本只称《》,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经》也是我国________主义诗歌的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三部分,按表现手法可分为“”“”“”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③《诗经》自汉代被奉为儒家经典。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是指《》《》《》《》“五经”是指《》《》《》《》《》。 二、朗读课文,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氓.()之蚩蚩 ..()将.子无怒()匪我愆.期()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以我贿.迁()无与士耽.()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 ..()渐.()车帏裳.()咥.其笑矣()隰.则有泮() 三、再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以及工具书,疏通理解全诗: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①匪来贸丝:____通___()②将子无怒;___通___ () ③于嗟鸠兮:____通___()④犹可说兮:___通___ () ⑤隰则有泮:___ 通___() 2.重要字词解释。 氓.:来即.我谋: 至于 ..顿丘:将.子无怒: 秋以为 ..期:以我贿.迁: 无与士耽.:女也不爽.:

《寓言两则》导学案解析

《29寓言两则》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我要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 文。 3、我要体会出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学习重点体会人物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知识链接扁鹊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约生于公元前四○七年,卒于公元前三一○年。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 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 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预习任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通读熟,弄清楚故事的内容,从中受到启发。 3、搜集一则寓言故事,准备讲给大家听。 ★预习收获: 一、我会写词语. Qīzǐlǐcǎi chang wei biǎn quèbài jiàn ( ) ( ) ( ) ( ) ( ) tāng yào jì chāng xué shèbǎi fā bǎi zhòng ( ) ( ) ( ) 二、多音字组词。 扁()()奇()__ () 三、课文我知道。 1、《纪昌学射》中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扁雀治病》中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的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四、我找的寓言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预习课文后我得到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疑问 我生成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生成的问题:

《氓》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氓》导学案 必修教案 0111 09:53 :: 《氓》导学案 德育之爱情观教育 学习设想: 高中阶段,课文涉及到的爱情诗不多,《氓》是一首爱情悲剧诗,很有时代意义。当下,早恋现象已是一种普遍现象,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虽然然老师应该以平常心来看待,作为语文教师,有义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慢慢熏陶感染,以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本导学案,试图从欣赏爱情的角度入手,通过诵读经典,分析《氓》的爱情悲剧根源,引导学生唱自己喜欢的爱情歌曲,歌曲情调,代表一个人的品位,希望他们能够唱出高尚的爱情歌曲,从而提高自己的人生品位。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3、深入探索爱情观,加强学生品德修养 学习重点: 1、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2、针对学生早恋现象,拓展学习,培养高尚的爱情情操 学习过程: 一.预习 (一)看注解,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多为四言诗。 3、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被列为“五经”之一。 4、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五经”。 5、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诗经》的六艺 风雅颂赋比兴。解释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二)上网收集诗经中经典爱情诗,并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内容:这是诗人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 (1)关关水鸟叫声。雎(音居)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鹥,生有定偶,常并游。洲:河中沙洲。 (2)窈窕:美心为窈,美状为窕。淑:善,好。逑(通仇):配偶。 (3)参差:长短不齐。荇(音杏)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寤(音务):睡醒。寐(音妹):睡眠。 (4)思:语助。服:思念。悠:忧思貌。辗:半转。反侧:反身,侧身。 (5)琴:五弦或七弦乐器。瑟:二十五弦乐器。友:交好。 (6)芼(音帽):有选择之意。钟:金属打击乐器。鼓:皮革打击乐器。 2、《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高一语文导学案-氓

高一语文导学案 ——《氓》 学习目标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6、全力以赴投入学习,感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学习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方法 1、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 2、完成预习案题目,所有题目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预习案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一、教材助读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二、注音 匪:()汤:()愆:()徂:()

2018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全套导学案解析版

2018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全套导学案 第1讲实数概念与运算 一、知识梳理 实数的概念 1、实数、有理数、无理数、绝对值、相反数、倒数的概念。 (1)_____________叫有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无理数;______________叫做实数。 (2)相反数:①定义:只有_____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实数a的相反数是______0的相反数是________ ②性质:若a+b=0 则a与b互为______, 反之,若a与b 互为相反数,则a+b= _______ (3)倒数: ①定义:1除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个数的倒数。 ②a 的倒数是________(a≠0) (4)绝对值:①定义: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_______, 叫数a的绝对值。 ② 2、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1)平方根:一般地,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数叫a的平方根,a的平方根表示为_________.(a≥0) (2)算术平方根:正数a的____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数a的算术平方根表示为为_____(a≥0) (3)立方根:一般地,如果_________,这个数叫a的立方根,数a的立方根表示为______。 注意:负数_________平方根。 实数的运算 1、有效数字、科学记数法 (1)有效数字:从一个数的_____边第一个_____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一个数M 可表示为a ?10n 或a ?10-n 形式,其中1//10a ≤∠,n 为正整数, 当/M/≥10时,可表示为__________形式,当/M/<1时,可表示为____________形式。 2、实数的运算: (1)运算顺序:在进行混合运算时,先算______,再算_______,在最后算_________;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的。 (2)零指数:0 a =__________(a≠0),负指数:p a -=________(a≠0,p 是正整数)。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30°、45°、60°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 二、题型、技巧归纳 考点一:实数的概念 1、5-的相反数是( ) A .5 B .5- C .5 5 - D .55 2、如果2 ()13 ?-=,则“ ”内应填的实数是( ) A . 32 B . 23 C .23- D .32 - 3、在实数π、 1 3 ( ) A.1 B.2 C.3 D.4 技巧归纳: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2.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理解无理数的概念,一定要同时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是整数与分数的统称.即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而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 考点二: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4、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是32x -和56x +,则这个数是 . 技巧归纳: 一个数的平方根互为相反数,相加等于0 考点三:实数的运算 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0.0000025 m 的颗粒物.将0.0000025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 .0.25310-3 B .0.25310-4

《氓》导学案-答案

《氓》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 2、了解叙事诗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手法 【学习重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自主预习 一、基础梳理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句意。 2、检查订正。 二、积累整合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才更名为“诗经”。(“五经”与“六经”的区别是“六经”本是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儒家经典。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2、《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多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后人把它和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

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 “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它不借助于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它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正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歌中唱的“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情况:象征、联想、比喻。如:由雎鸟成双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美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 后人习惯上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三、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二)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互释疑问。 (三)全诗理解 1、完成本文结构图:

高中数学《函数的表示法》导学案

1.2.2函数的表示法 第1课时函数的表示法 1.函数的表示法 (1)解析法:□1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2)图象法:□2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3)列表法:□3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2.对三种表示法的说明 (1)解析法:利用解析式表示函数的前提是变量间的对应关系明确,且利用解析法表示函数时要注意注明其定义域. (2)图象法: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离散的点. (3)列表法:采用列表法的前提是函数值对应清楚,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 1.判一判(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任何一个函数都可以用列表法表示.() (2)任何一个函数都可以用解析法表示.() (3)函数的图象一定是定义区间上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 答案(1)×(2)×(3)× 2.做一做 (1)函数f(x)是一次函数,若f(1)=1,f(2)=2,则函数f(x)的解析式是________. (2)某教师将其1周课时节次列表如下: X(星期)12345

Y (节次) 2 4 5 3 1 从这个表中看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________,值域是________. (3)(教材改编P 23T 3)画出函数y =|x +2|的图象. 答案 (1)f (x )=x (2){1,2,3,4,5} {2,4,5,3,1} (3) 探究1 作函数的图象 例1 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求出其值域. (1)y =2 x ,x ∈[2,+∞); (2)y =x 2+2x ,x ∈[-2,2]. 解 (1)列表: x 2 3 4 5 … y 1 23 12 25 … 画图象,当x ∈[2,+∞)时,图象是反比例函数y =2 x 的一部分(图1),观察图象可知其值域为(0,1].

导学案分析报告

对柳湖中学《学案导学》管理分析报告 要办好一所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现办学目标,其决定的因素是师生,而学生的最佳能动性发挥才是关键。通过在柳湖中学挂职学习,我了解到了柳湖中学正在开展《学案导学》的教学管理模式,目的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发挥每一位师生的能动性,努力培养肯学习、敢尝试、重在参与、不断进取、奋发向上、士气高昂的优秀师生队伍。 【背景】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从幕后走向了前台。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异彩纷呈。其中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一个闪光的亮点,为师生所共同瞩目,是课堂教学中被师生最乐于实施的一种方式之一。 【案例描述】 根据柳湖中学师生以前课堂现象现状:教师累,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口若悬河,学生畏畏缩缩;课堂“缺失”课外“补”,教师“透支”学生“超负”等。教师满堂的讲解,学生大量死抄硬背的作业,千篇一律的讲解和死板沉闷的课堂,不同方式的命令要求和罚戒等等这些事与愿违的这些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以谁为本,恐怕是教师,因为这样我心踏实也就坦然,再不出成绩可是你们(学生)的问题了。最后学生精力消耗了,兴趣变成负担,知识成为短时信息,能力和方法被掩盖弥章,化为乌有,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学生厌学,难教难管就不难解释了。所以老师必须将学生的时间劳动密集型向效率型兴趣型和科学型转变。于是在何晓红副校长的带领下,学校教师编写了适用的《学案导学》在校内使用,实行《学案导学》是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突破口。“学案导学”的原则:先学后教,以教促学;先思后启,以启促思;先讲后评,以评促化。“学案”教学的总方针:学案导学,引导结合,当堂训练,及时巩固。 【案例分析】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各校都以质量提升来实现办学目标。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只有在课堂上下功夫,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学案导学,重在“导”,围绕“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师的导是手段,学生的学是关键。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力争课美,即课中教师的风度要温文耳雅,语言要精彩纷呈,妙语连珠,并附表演色彩,处处张显智慧的思想和火花,课堂及教学内容设计新颖别致,氛围和谐浓烈,知识讲解方法精当,尤如润物细无声的传授,个案的选择典型、丰富,以一挡十,同时充满“温度”,效率高。为了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尊重他们的思路、包容他们错误、鼓励他们创新,注重学生的“三开”:即开放、开窍、开心。开放才能解放、解放才能“开窍”、开窍才能“开心”。柳湖中学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模式是自学、交流、展示和反馈,其中学生的展示是最精彩的环节。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学练空间,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学校明确规定“不合格课”的五项指标:1、教师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讲授时间超过15分钟;2、一堂课中各环节没参与学习的学生总人数超过5人;3、一堂课中没有小组合作交流和学习的;4、一堂课中没有学生展示和质疑反馈的;5、课堂教学中没有体现自学、交流、展示和反馈教学基本流程的。为了《学案导学》在课堂顺利推行,学校课改督查组人员深入课堂随机推门听课,3人以上(含3人)确认出现以上任意2条及以上的课则视为“不合格”

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专题 导学案(教师版)

第2题图第3题图 3.“五一节”期间,一个家庭自驾游去了离家120km 的某地旅游,他们离家的距离y(单位:km)与汽车行驶时间x(单位:h)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

变式练习 1. 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 和点B ,已知点A (1,0),点B 在y 轴负半轴上,且直线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1,求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 当弹簧原长度b (未挂重物时的长度)一定时,弹簧挂重物后的长度y (单位:cm )是重物重量x (单位:kg )的一次函数,即 y=kx+b (k 为任意正数). 现已测得不挂重物时,弹簧长度是5cm ,挂2kg 质量的重物时,弹簧的长度是6cm. (1 )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当弹簧悬挂4kg 的重物时,求弹簧的长度. 拓展提升 如图,过点A 的一次函数的图象与函数y=-x+4的图象相交于点B ,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当堂检测 (以下题目通过“神算子”进行检测) 1. 直线y=kx-2与x 轴的交点是(1,0),则k 的值是( ) A. 3 B. 2 C. -2 D. -3 2. 已知一次函数y=kx+1的图象过点(1,3),则k 的值为( ) A. 1 B. 2 C. -1 D. 3 2 3. 直线y=kx+b 经过A (0,2)和B (3,0)两点,那么这个一次函数关系式为( ) A.32+=x y B.23 2 +-=x y C.23+=x y D.1+=x y 4. 已知一次函数y=kx+b 的图象经过点A (-1,3)和点B (2,-3). (1)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求直线AB 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中考语文期末复习 现代文阅读之理解赏析语句 导学案

记叙文阅读之赏析语句 课程标准表述:在通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一、标学 1.通过例句分析学会抓关键词、结合语境分析语句的含义。 2.通过教师讲解点拨明确从内容、结构、修辞等不同角度赏析语句作用。 课前预习: 1.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包括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作者用意的解说等。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内容;要抓住修辞方法,思考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要善于抓住造句的特点,思考其效果及目的;要联系文章的社会背景、人物的身份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这类题目所考查的句子多数是指中心句、统领句、转承句、结论句和一些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理解句子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回答:从写法看特点,从结构看作用,从内容看感情。 2.要点积累 ①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在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在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在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②8大修辞,它们分别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反复、对偶;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③五大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④表现手法主要有:联想、想象、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渲染等等。 ⑤常见的句式特点有: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设问句、倒装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 3.问题的主要形式有: ①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②理解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谈谈自己的体会。 ④指出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⑤文中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请从第x段摘抄与第y段中画线部分照应的文字。 ⑥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学案

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一) 【学习目标】1.掌握已知三点,会用一般式求函数的表达式; 2.掌握已知顶点及一点或对称轴或函数的最值,用顶点式求函数的表达式。 3.掌握已知两根及一点,用两根式求函数解析式。 【学习重点】用一般式、顶点式求函数的表达式。 【学习难点】用顶点式和两根式求函数的表达式。 【学习过程】 一、学习准备: 1.已知一次函数经过点(1,2),(-1,0),则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 2.二次函数的一般式为 ,二次函数的顶点式 ,二次函数的两根式(或交点式)为 。 二、方法探究(一)——已知三点,用一般式求函数的表达式。 3.例1 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0,2),(1,1),(3,5)三点,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4.即时练习 已知抛物线经过A (-1,0),B (1,0),C (0,1)三点,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三、方法探究(二)——已知顶点及一点或对称轴或函数的最值,用顶点式求出函数的解析式。 5.例2 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2,3),且经过点(-1,7),求函数的解析式。 解: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y a x h k =-+。 把顶点(-2,3),即h=-2 , k=3 代入表达式为 2(2)3y a x =++ 再把(-1,7)代入上式为 27(12)3 a =-++ 解得4a = 所以函数解析式为 24(2)3y x =++ 即241619y x x =++ 6.即时练习 (1)抛物线经过点(0,-8),当1x =-时,函数有最小值为-9,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已知二次函数 2()y a x h k =-+,当2x =时,函数有最大值2,其过点(0,2),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四、方法探究(三)——已知两根及一点或对称轴或函数的最值,用两根式求出函数的解析式。 7.例3 已知抛物线经过(-1,0),(3,0),且过(2,6)三点,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解: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12()()y a x x x x =-- 把抛物线经过的(-1,0),(3,0)两点代入上式为: (1)(3)y a x x =+- 再把(2,6)带入上式为6(21)(3)a x =+- 解得2a =- 所以函数的解析式为 2(1)(3)y x x =-+- 即2246y x x =-++ 8.即时练习 已知抛物线经过A (-2,0),B (4,0),C(0,3),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五、反思小结——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1.已知三点,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步骤是什么? 2.用顶点式求二次函数的解题思路是:已知顶点及一点或对称轴或函数的最值,用顶点式求解析式比较简单。 3.用两根式求二次函数的解题思路是:已知两根及一点或对称轴或函数的最值,用两根式求解析式比较简单。 【达标测评】求下列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图象过点(1,0)、(0,-2)和(2,3)。 2.当x=2时,y 最大值=3,且过点(1,-3)。

《药》导学案解析

《药》(学生版) 【学习目标】 1、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3、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学习重点】 1、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2、鉴赏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课前预习】 (一)教材助读 1、解题。 请你想一想:“药”,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用来治什么病?谁得了病?“药”从哪里来?围绕“药”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2、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接连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 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杂文集有《南腔调集》等。《药》选自小说集《呐喊》。 《药》创作于1919年4月,是以光复会成员徐锡麟、秋瑾被清政府杀害事件为素材写成的。徐锡麟和秋瑾都是浙江绍兴人,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们是在1907年7月组织的反对清政府的起义中先后遇害的。作为同乡的鲁迅,对于他们的遇害很是激愤,于是就创作了这篇小说。 (二)预习检查 3、窸窸窣.窣.()蹩.()进拗.()开搭赸.() 丛冢.()竦.然()肩胛.()骨攫.()取 褴褛 ..()()跄.()跄踉.踉() 4、(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请你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三)、我的疑问:

《诗经 氓》导学案

《诗经?氓》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复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4、探究《氓》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1、探究《氓》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关于《诗经》 1、了解《诗经》 (1)、总说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305篇。(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但在民间广泛流传,最终压倒三家诗,盛行于世。后三家诗亡佚,仅存《毛诗》。 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 (2)、《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 《风》“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分为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ai〕、鄘〔y 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郐〔kuai〕、曹、豳〔bīn))。共160篇。 《雅》“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共 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赋、比、兴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2)、诗的来源: 采诗说: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班固《汉书·食货志》)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

《诗经 氓》导学案教师版

《诗经氓》课前双基预习案第一课时(A) 编写:方孝龙审定:曾良策王典馥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一、《诗经》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