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的风格与流派

浅析建筑的风格与流派
浅析建筑的风格与流派

浅析建筑的风格与流派

摘要:建筑风格是世界各地不同时期多元文化的体现,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水平和人们的价值取向,建筑风格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态势。创作风格近似或相同的建筑师形成了自己的派别,他们的存在让世界的建筑形式丰富多彩,也于无形中为建筑划分了不同的派别。

关键词:建筑/世界各地/时期/风格/流派

风格流派是在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内出现的由若干思想倾向、艺术见解、创作风格、审美趣味基本相同或近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艺术集团或派别,以不同的美学主张与艺术实践方式为核心。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流派。

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指建筑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所显示的独创和完美的意境。建筑风格可按不同划分方法划分为多种类型:

1.按国家(民族)和地区分:中国风格、日本、新加坡风格、英国风格、法国风格、美国风格等。常用一个地区概括,如:欧陆风格、欧美风格、地中海式风格、澳洲风格、非洲风格、拉丁美洲风格等。

2.按建筑物的类型分:住宅建筑风格、别墅建筑风格、写字楼建

筑风格、商业建筑风格、宗教建筑风格、其他公共(如学校、博物馆、政府办公大楼)建筑风格等。

3.按照历史发展流派分:(1)古希腊建筑风格,约公元前800年

至公元300年(2)古罗马建筑风格,约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65年。

(3)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公元400年至1400年。(4)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公元1420至1550年。(5)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这一风格曾三度出现,最早一次是1750至1880,其特点是体量宏伟,柱式运用严谨,而且很少用装饰。另一次出现在1900-1920年,带有一定的复古特征。第三次出现在1982年,其主要特征是把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结合起来,并加入新形势。(6)现代评论风格,1960-1975。

缘自西方60年代兴起的“现代艺术运动”他是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建造适应现代生活的建筑,外观宏伟壮观,很少使用装饰。(7)后现代主义风格,亦称“后现代派”,1980年开始出现。这一风格的建筑在建筑设计中重新引进了装饰花纹和色彩,以折衷的方式借鉴不同的时期具有历史意义的局部,但不复古。

4.按建筑方式来分

(1)哥特式建筑风格。盛行于12世纪~15世纪,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以宗教建筑为多,最主要的特点是高耸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缛的装饰,形成统一向上的旋律,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

(2)巴洛克建筑风格。17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罗马,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它是几乎最为讲究华丽、装饰的一种建筑风格,即使过于繁琐也要刻意追求。

(3)洛可可建筑风格。1750-1790,别称为【路易十五式】主要起源于法国,主要特点是大量运用半抽象题材的装饰。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

(4)木条式建筑风格。一种纯美洲民居风格,主要特点是水平式、木架骨的结构。

(5)园林风格。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其特点是通过环境规划和景观设计,栽植花草树木,提高绿化,并围绕建筑营造园林景观。

(6)概念式风格。9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流行,其实是一种模型建筑,它更多的来余人的想象,力求摆脱对建筑本身限制和约束,而创再出一种个性化色彩很强的建筑风格。

以上就是对建筑风格分类的介绍,下面是对建筑流派的简要叙述。

建筑流派

1.构成主义构成主义,又名结构主义;发展于1913~20年代。

构成主义是指由一块块金属、玻璃、木块、纸板或塑料组构结合成的雕塑。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势,而不是传统雕塑着重的体积量感。构成主义接受了立体派的拼裱和浮雕技法,由传统雕塑的加和减,变成组

构和结合;同时也吸收了绝对主义的几何抽象理念,甚至运用到悬挂物和浮雕构成物,对现代雕塑有决定性影响。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塔特林的第三国际塔方案。

2.有机建筑是一种活着的传统,它根植于对生活、自然和自然形态的情感中,从自然世界及其多种多样生物形式与过程的生命力中汲取营养。代表人是美国建筑师F·L·赖特。这个流派认为每个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求合情合理。

3.高技派高技派亦称“重技派”。突出当代工业技术成就,并在建筑形体和室内环境设计中加以炫耀,崇尚“机械美”,在室内暴露梁板、网架等结构构件以及风管、线缆等各种设备和管道,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代表作为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香港中国银行等。代表人物有伦佐·皮亚诺、诺曼·福斯特。

4.典雅主义又称“新古典主义”。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官方建筑的主要思潮。它吸取古典建筑传统构图手法,比例工整严谨,造型简练轻快,偶有花饰,但不拘于程式;以传神代替形似,建筑风格庄重精美。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菲利蒲?约翰逊、斯东和雅马萨基。代表作是斯东设计的美国在新德里的大使馆。

5.粗野主义亦译“野性主义””。代表人物是勒?柯布西耶。粗野主义同纯粹主义一样,以表现建筑自身为主,讲究建筑的形式美;把表现与混凝土的性能及质感有关的沉重、毛糙、粗鲁作为建筑美的

标准;以大刀阔斧的手法使建筑外形造成粗野的面貌。突出地表现了混凝土“塑性造型”的特征。马赛公寓是粗野主义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6. 新现代主义建筑在70 年代继续从事现代主义设计的设计家以“纽约五人”为中心,另外还有其它几个独立从事这个工作的设计家,包括美籍华人建筑家贝聿铭、设计洛杉矶太平洋设计中心建筑的佩利、保尔·鲁道夫和爱德华·巴恩斯等。他们的设计已经不是简单的现代主义重复,而是在现代主义基础上的发展。这种探索的方向,被称为“新现代主义”

7.解构主义建筑解构主义建筑是在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的发展。它的特别之处为破碎的想法,非线性设计的过程, 有兴趣在结构的表面或和明显非欧几里得几何上花点功夫,形成在建筑学设计原则的变形与移位。代表作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

纵观古今中外的建筑风格与流派,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的风格不仅具有人类的审美特征和思想追求,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建筑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存在的特征和意义。

参考文献:《世界建筑风格史》

《中外建筑流派分类》

各类设计流派与风格(名词解释)

【艺术设计流派】 【古典主义】17世纪一种艺术思潮,由法国流传世界。它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代表作品:马拉之死、佩劳的卢浮宫东立面建筑设计。 【新古典主义】又称“典雅主义”“形式美主义”“新复古主义”。兴起于18世纪。资本主义初期一种设计思潮。把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作为创作源泉。追求古典风格和简洁、典雅。追求合理的结构和简洁的形式。代表人物:杰弗逊的维吉尼亚大学校园。英国大笨钟。美国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 【折衷主义】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而不拘泥于某种特定风格。也被称为“集仿主义”。 【形式主义】或“形式主义设计”。对形式而非内容的重视。20世纪形式主义美学,形式主义强调艺术的形式因素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将文本的形式结构作为艺术的核心。 【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最初发端于建筑领域。在建筑设计表现最为充分。特点是功能主义,形式上非装饰性的几何造型,重视空间的考虑,重视设计对象费用开支,具有高度理性化。幕墙架构,梁柱支撑。代表人物:瑞士勒·柯布西埃的钢管座椅。米斯·凡德罗的“少则多”。美国的弗兰克·赖特。芬兰的阿尔瓦·阿图的伊马特拉教堂。德国格罗佩斯的法古斯鞋楦厂和包豪斯校舍。 【粗野主义】也就“野性主义”“朴野主义”。以柯布西埃的粗犷的建筑风格为设计倾向。以表现建筑自身为主,讲究建筑形式美。以毛糙、粗鲁为建筑美的标准。只有钢筋混泥土,没有涂抹和装饰。马赛公寓是粗野主义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代表人物:柯布西埃。路易康的达卡政府大楼。 【纯粹主义】属于现代主义风格的一个分支。以新帕拉图哲学为基础,涉及到所有塑性表现的造型设计倾向。由建筑师兼画家勒?柯布西埃和画家奥占芳发展起来的。1920年以后,在柯布西埃的力主下,建筑领域出现了纯粹主义创作思潮。它以“数学”即秩序为基础建立新

意式建筑风格与园林特征

伴随着频繁的政权更替和文艺思潮的演进,加上舶来文化的影响,意大利的建筑呈现出丰富多变的风格和别样的独特风韵。各种流派在这里汇聚、交替、融合,为意大利的建筑历史打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今天,将以意大利的著名建筑为例,为您解析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筑的不同特点,带您领略意大利建筑或华美或雄壮的流转风情。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1、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2、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3、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做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4、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罗马式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特征是线条简单明快,造型厚重敦实,部分建筑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是教会威力的化身。 罗马式建筑的典型特征是: 1、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 2、窗户、门、拱廊上都采取了半圆形的拱券结构。 3、常采用扶壁和肋骨拱来平衡拱顶的横推力。 4、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 5、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 6、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 7、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罗马式建筑作为向哥特式建筑的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差异之我见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差异之我见[摘要]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注重于重礼制教化,致中和、重礼教、敬天地;崇 尚人文精神,西方古典建筑重对称,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以及强调艺术、技术、环境的协调与布局,重视比例的适当与艺术的精巧等。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建筑的理念性主要体现在“人文精神”上,而欧洲建筑的理念性主要集中体现在“逻辑思维”上。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西方古典建筑;风格 1.西方古典建筑的基本审美特征 古希腊时代的著名建筑是西方建筑的代表,古希腊建筑风格从根本上影响了欧洲建筑的风格。对科学与哲学的热爱与研究,使得古希腊人一开始就就在其建筑上打下了独特的科学与人文根基。由于希腊多山,盛产大理石,由此,激发了他们使用石料建筑房屋的灵感。其逻辑严密的思维方式促成了逻辑严密的建筑方式,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柱式造型,例如:代表男性美的陶立克柱式,具有男性的雄壮之美;代表女性美的夏奥尼克柱式,婀娜多姿、婷婷玉立;极具装饰趣味的科林斯柱式,具有装饰之美,代表了丰收的成功与欢乐。这三种代表古希腊建筑风格装饰模式。明显得益于古希腊人发达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精神。使得古希腊建筑具备了西方古代建筑无法取代的独特的建筑艺术之美。 巴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建筑的代表。她用高大垂直的线条,空阔的透视效果,表现出一种开拓与雄浑的盛世气概。他们独特的立柱设计,把每根柱子的三分之二加粗,把一切水平线的中段向上提,把一切垂直线向中央倾斜,在原来正确的数学关系上造成一种适应人眼的错觉而变得更加完美的视觉效果。那一根一根的柱子用力地向上伸展,高大挺立,宛如一个个奥林匹亚山上的神。健美壮硕、沉静文雅。从这座雅典娜的古老神庙里,我们清楚地可以看见古希腊人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对称精神。给我们一种超越、向上、刚强、脱俗的无法替代的艺术之美。 2.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审美特征 中国的建筑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哲学与伦理思想。他们追求伦理教育,崇尚自然之趣,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完美结合。将高超的土木结构建筑技术与深邃的文化哲思相结合,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时空意识。将重视伦理教育、倾向恋木“情结”、“达理”而“通情”等四项特点完美结合。体现自然美、曲线美、均衡美、象征美、阴阳美等五种美。将儒、道、释的哲学理念聚敛浓缩于建筑艺术的审美理念上,将“中和”、”伦理”、“天地”三种精神凝聚于建筑之上。 2.1“求中和” 《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孟认为人处于“天”、“地”之间,“致中和”是其最好的存在方式,这种理念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在选址、规划、布局和形制的特点就是“求中”,以“中”为规划建筑的标准,所有的建筑以中线为标准展开。 传统建筑选址首先要观察地形,以求得地理之“中”。卜辞有“立中,允入风”之说,选地于“中”,便得地理之便,得地理,得风水。因此国家首都需立于中,皇帝之陵需立于中。城池、家宅民舍都必须立于中,中华称为中国,国中所建具以求“中”为建筑的根基。可见“致中和”之精神是中国人在建筑上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这也符合中华民族中庸和谐的共通审美心理。

室内设计的艺术流派与风格

室内设计的艺术流派与风格 一、古典时期 A、希腊、罗马式 代表:帕提农神庙、斗兽场、凯旋门 特点:三角形山墙、拱券、风格厚重。 五种柱式: 1、希腊陶立克柱式(DORIC) 2、罗马式陶立克柱式(DORIC) 3、希腊爱奥尼克柱式(IONIC) 4、罗马爱奥尼克柱式(IONIC) 5、罗马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B、哥特式 代表:法国巴黎圣母院 特点:飞扶壁、尖券、窗口上部火焰形线脚装饰、卷蔓、亚麻布、螺形等纹样装饰来创造宗教至高无上的严肃神秘气氛。造型华丽、色彩丰富明亮。 C、文艺复兴式 特点:具有冲破中世纪装饰的封建性和闭锁性而重视人性的文化特征。 建筑:开敞、明快、讲究构图。 室内:强调表面装饰、细密描绘。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家具多不露结构部件;而强调表面雕

饰,多运用细密描绘的手法,具有丰裕华丽的效果。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室内和家具木雕饰技艺精湛为其主要的装饰手法。 英国文艺复兴样式似可见哥特式的特征,但随着住宅建筑的快速发展,室内工艺占据了主要位置。 D、巴洛克与洛可可 建筑:强调曲线变化、装饰繁多、华美厚重 室内:庄重豪华、墙面多用建筑符号 比起巴洛克的厚重特点,洛可可以其不均衡的轻快、纤细曲线著称。 “洛可可”一词来自法国宫廷庭院中用贝壳、岩石制作的假山“洛卡优”,意大利人误叫成“洛可可”而传开来。 特点为造型装饰多运用贝壳的曲线、皱折和弯曲形构图分割,装饰极尽繁琐、华丽之能事,色彩绚丽多彩,以及中国卷草纹样的大量运用,具有轻快、流动、向外扩展以及纹样中的人物、植物、动物浑然一体的特点。 E、拜占庭式(土耳其) 建筑:穹隆和尖塔、墙面多用镶嵌马赛克。 室内:券式(马蹄形、尖券、火焰式、花瓣式)、马赛克镶嵌画、多用地毯。 F、日本和式

建筑风格流派

浪漫主义建筑(ROMANTICISM ARCHITECTURE)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同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19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流行的复古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分为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两种倾向。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纪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但他们没有简单地抄袭古典建筑式样,古典复兴建筑体形单纯、独立、完整,细部处理朴实,形式合乎逻辑,纯装饰构件较少。采用古典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折衷主义建筑ECLECTIC ACHITECTURE19世纪上半叶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建筑创作思潮。折衷主义为了弥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创作中的局限性,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故有“集仿主义”之称。折衷主义建筑师不讲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刻意求新,立足于创造丰富多彩的建筑。他们将罗马、希腊、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各式各样融会于自己的建筑作品里,以求摆脱一脉相承的谱系,创造本时代的建筑风格。 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亦称手工艺运动。 19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设计改革运动,提倡用手工艺生产表现自然材料,以改革传统形式,反对粗制滥造的机器产品。在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的束缚。因建筑风格打破传统手法,根据功能需要自由设计平面与造型,又得名为“自由建筑运动”。代表人物是拉斯金和莫里斯。代表作品是魏伯设计的“红屋”。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19世纪80年代始创自比利时,它的特点在于运用自由曲线模仿自然形态。代表人物有凡?德?费尔德(Henry van de Velde)、霍尔塔(Victor Horta)等。在建筑风格上反对历史式样,采用流动的曲线和以熟铁装饰的表现方式,试图创造适合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形式。但由于仅限于在建筑形式上尤其是室内装饰的创新,而未能解决建筑形式、功能、技术之间的结合,因而很快就逐渐衰落。 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ool) 19世纪90年代末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形成的以瓦格纳为代表人物的建筑家集团。他们主张建筑形式应是对材料、结构与功能的合乎逻辑的表述,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的重演。代表作品是瓦格纳设计的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 分离派(Secession) 1897年维也纳学派中的部分成员成立的建筑派系。主张造型简洁和集中装饰,装饰的主题采用直线和大片光墙面以及简单的立方体。代表人物是奥别列去、霍夫曼(J.Hoffmann),代表作品是奥别列去设计的分离派展览馆。 风格派:1917年由万?陶斯伯主编的期刊《风格》在荷兰问世,并把风格一词作为同时成立的集团名称。成员有画家、雕刻家、建筑家和作曲家。风格派的目标是把艺术从个人情感中解放出来,寻求一种客观的、普遍的、建立在对时代的一般感受上的形式。建筑造型基本以纯净的几何式:长方 德意志制造联盟

世界五大最著名建筑风格流派

一:巴洛克建筑 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二: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三: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欧洲各国的经典哥特式建筑 四:古典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和记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当时的考古学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五: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建筑风格与流派

建筑风格指建筑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所显示的独创和完美的意境。 一、分类 1.按国家(民族)和地区分 中国风格、日本、新加坡风格、英国风格、法国风格、美国风格、等。 常用一个地区概括,如:欧陆风格、欧美风格、地中海式风格、澳洲风格、非洲风格、拉丁美洲风格等。 2.按建筑物的类型分 住宅建筑风格 别墅建筑风格 写字楼建筑风格 商业建筑风格 宗教建筑风格 其他公共(如学校、博物馆、政府办公大楼)建筑风格等 3.按照历史发展流派分 (1)古希腊建筑风格,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 (2)古罗马建筑风格,约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65年,罗马建筑风格正是欧洲建筑艺术的重要渊源 (3)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公元400年至1400年,封建领主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堡式建筑盛行 (4)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公元1420至1550年,建筑从经验走向科学化,不断冲破学院式、城堡式的封闭 以上四类可称为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5)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这一风格曾三度出现,最早一次是1750至1880,它是欧洲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个阶段,其特点是体量宏伟,柱式运用严谨,而且很少用装饰。另一次出现在1900-1920年,带有一定的复古特征。第三次出现在1982年,其主要特征是把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结合起来,并加入新形势,这一风格在当今世界各国颇为流行。 (6)现代评论风格,1960-1975。缘自西方60年代兴起的“现代艺术运动”他是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建造适应现代生活的建筑,外观宏伟壮观,很少使用装饰。 (7)后现代主义风格,亦称“后现代派”,1980年开始出现。这一风格的建筑在建筑设计中重新引进了装饰花纹和色彩,以折衷的方式借鉴不同的时期具有历史意义的局部,但不复古。

设计五大风格-八大派别

室内设计风格 所有的室内装饰都有其特征,但这个特征又有明显的规律性和时代性,把一个时代的室内装饰特点以及规律性的精华提炼出来,在室内的各面造型及家具造型的表现形式,称之为室内装饰风格。 中国有中国古典式的传统风格,西方有西方古典式的传统风格,每一种风格的形式与地理位置、民族特征、生活方式、文化潮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可称之为民族的文脉。装饰风格就是根据文脉结合时代的气息创造出各种室内环境和气氛。 装饰风格是室内装饰设计的灵魂,是装饰的主旋律,而风格的主要种类分为:东方风格和西方风格。东方风格一般以有中国明清传统风格、日本明治时期风格、南亚伊斯兰国家的风格为主要风格。西方风格中主要以欧洲早期的罗马式、哥德式、中世纪以巴洛克式、洛可可式为代表以及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风格流派。现代主义中强调使用功能以及造型简洁化和单纯化。后现代主义强调室内装饰效果,推崇多样化,反对简单化和模式化,追求色彩特色和室内意境。 在风格中能够创造出各种室内环境气氛,使人领略到古典的、现代的、西方的、中国传统式的整体美感,具有很强的文化表达性和鲜明的特色。 风格即风度品格,体现创作中的艺术特色和个性;流派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室内设计的风格和流派,属室内环境中的艺术造型和精神功能范畴。室内设计的风格和流派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和流派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和流派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和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例如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一词及其含义,最早是起用于西班牙的文学著作中,而“风格派”则是具有鲜明特色荷兰造型艺术的一个流派。可见,建筑艺术除了具有与物质材料、工程技术紧密联系的特征之外,也还和文学、音乐以及绘画、雕塑等门类艺术之间相互沟通。 风格的成因和影响: 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是不同的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作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的特点。形成风格的外在和内在因素。

意大利四大建筑风格

意大利四大建筑风格之巴洛克建筑 来源:土拨鼠装饰网更新时间:2012-10-16 04:33 浏览次数:902次 我要分享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它是意大利四大建筑风格之一。 巴洛克式建筑的特征:

1、炫耀财富。常常大量使用贵重的材料、精细的加工、刻意的装饰,以显示其富有与高贵。 2、不囿于结构逻辑,常常采用一些非理性组合手法,从而产生反常与惊奇的特殊效果。 3、充满欢乐的气氛。反对神化,提倡世俗化。 4、标新立异,追求新奇。这是巴洛克建筑风格最显著的特征。常采用以椭圆形为基础的S形,波浪形的平面和立面,使建筑形象产生动态感;又或者把建筑和雕刻二者混合,以求新奇感;又或者用高低错落及形式构件之间的某种不协调,引起刺激感。 意大利的四大建筑风格之拜占庭式 来源:土拨鼠装饰网更新时间:2012-10-16 03:40 浏览次数:994次 我要分享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有自己独特韵味的意大利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1、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2、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3、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做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 由。

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

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 1、现代简约风格特征 简约主义源于20世纪初期的西方现代主义。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大师Mies Vander Rohe的名言“Less is more”被认为是代表着简约主义的核心思想。简约主义风格的特色是将设计的元素、色彩、照明、原材料简化到最少的程度,但对色彩、材料的质感要求很高。因此,简约的空间设计通常非常含蓄,往往能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效果. 以简洁的表现形式来满足人们对空间环境那种感性的、本能的和理性的需求,这是当今国际社会流行的设计风格——简洁明快的简约主义。 而现代人快节奏、高频率、满负荷,已让人到了无可复加的接受地步。人们在这日趋繁忙的生活中,渴望得到一种能彻底放松、以简洁和纯净来调节转换精神的空间,这是人们在互补意识支配下,所产生的亟欲摆脱繁琐、复杂、追求简单和自然的心理。简约主义是由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对复古风潮的叛逆和极简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90年代初期,开始融入室内设计领域。 风格特点 (1)室内空间开敞、内外通透,在空间平面设计中追求不受承重墙限制的自由。 (2)室内墙面、地面、顶棚以及家具陈设乃至灯具器皿等均以简洁的造型、纯洁的质地、精细的工艺为其特征。 (3)尽可能不用装饰和取消多余的东西,认为任何复杂的设计,

没有实用价值的特殊部件及任何装饰都会增加建筑造价,强调形式应更多地服务于功能。 (4)建筑及室内部件尽可能使用标准部件,门窗尺寸根据模数制系统设计。 (5)室内常选用简洁的工业产品,家具和日用品多采用直线,玻璃金属也多被使用 现代简约家具风格特点 (1)强调功能性设计,线条简约流畅,色彩对比强烈,这是现代风格家具的特点。 (2) 大量使用钢化玻璃、不锈钢等新型材料作为辅材,也是现代风格家具的常见装饰手法,能给人带来前卫、不受拘束的感觉。 (3)由于线条简单、装饰元素少,现代风格家具需要完美的软装配合,才能显示出美感。例如沙发需要靠垫、餐桌需要餐桌布、床需要窗帘和床单陪衬,软装到位是现代风饰的关键。 现代简约风格饰品特色 现代简约风格饰品是所有家装风格中最不拘一格的一个。一些线条简单,设计独特甚至是极富创意和个性的饰品都可以成为现代简约风格家装中的一员。

建筑风格流派.

一、古典与文艺复兴之前 1.前古典主义 尽管早期人类文明有一般的相似性——例如,经常需要以来有利的自然元素来产生过剩的食物供给,然而早期的人类文明倾向彼此孤立中浮现出来,形成各自不同文化特征。由于古代中东地区,地域接近,因此即古早时期相互影响,不仅接受希腊古典主义的影响,也对其有所贡献。 例:埃及吉萨金字塔,前古典建筑(大约西元前2631-2498年) 2.印度风格主义 印度建筑透过地方及本土传统与外国的交流,而逐步形成。而印度所继承的一连串不同文化,则呈现出它吸收传统思想,而进转化为通用另种传统的卓越能力。 例:印度泰姬玛哈陵,印度风格(1630-1650年) 3.原型古典主义 发源于克里特岛的米诺安文化及希腊本岛的迈锡尼文化。皆为希腊式古典主义的先驱。 例:迈诺斯王宫,克里特岛可诺索斯城(西元前1400年之前) 狮门,希腊迈锡尼城(西元前1250年)。 4.希腊式古典主义 希腊式古典主义为建筑表现力带领到新的复杂程度。尤其希腊文明由结合熟悉的自然现象——例如,地心引力与神化对于建筑的结合,形成新的建筑形态。 例:帕特农神殿,希腊雅典(西元前447—432年) 5.希腊式古典主义 古典希腊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这三种柱式是希腊建筑的关键要素。 例:瑟杰斯塔马梯形剧场,意大利西西里岛(西元前三世纪) 6.儒家主义 中国虽然地幅广阔,各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亦有巨大差异,但其建筑的差异性并不大,这是中华文化一致性的特色之一。这样的稳定性部分来自于儒家对社会秩序与道德的强调。

例:中国万里长城(西元前214年) 天坛,北京(1420年) 7.罗马式古典主义 虽然于古希腊人享有许多共同的信念,但拥有幅源辽阔帝国的罗马人,却面临如何掌管于服务的艰难任务。他们的社会不可避免变的越来越复杂,因此更多样化的场所里,需要更多不同类型的建筑以满足更多任务。 例:古罗马竞技场,意大利罗马(70—82年) 海得里安皇帝宫,意大利提弗利(124年) 8.前哥伦布时期风格主义 美洲曾有许多独特的文化,虽然被欧洲征服而终结,但却没有因此消失。 例:马丘比丘城遗迹,秘鲁库斯科城附近(1500年) 提卡尔神庙遗迹,瓜地马拉(500年) 9.日本神道教主义 神道教是古代日本倡导对祖先与大自然敬拜的信仰体制,持续对日本文化产生影响。 例:漂浮的神社岛居(西元十二世纪) 桂离宫,京都(1620年) 10.基督教古典主义 督教已经在世上流传三百年之久,而接纳基督教这个事件对罗马帝国的建筑与都市计量,产生重大的影响。 例:圣索非亚大教堂,土耳其伊斯坦堡(532—537) 11.伊斯兰教主义 与清真寺繁密地相关着,但与教堂不同的是,它不是代表神,而是一个帮助穆斯林履行义务的场所。 例:蓝色清真寺,土耳其伊斯坦堡(1610—1616年) 12.印度—高棉式主义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引言 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文明,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需要建筑物有防雨、耐寒、坚固防风等等特性,起初建筑的外貌仅仅是有建筑的功能而决定的,但随着时代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变,最终形成了风格上的差异。 可以说,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是,气候环境影响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反映气候特点,并与环境达到协调或一致。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房屋建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我国从建筑热工设计的角度出发,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区,即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并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这样分区的目的就在于使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热环境要求。 1.气候的主要因素 地球上气候的形成,是由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作用形成的。落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热主要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吸收,而地球表面与大气层向太空的长波辐射是地球向外界散热的主要方式。这样通过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球表面向太空长波辐射才能维持地球表面的热平衡,保持了地球特有的长期稳定的气候条件。 “气候——影响着人类舒适——是温度、湿度、光照、风、大气压力和降水量等因素的综合结果。为了舒适的目的,这些因素的组合达成一定的平衡状况”。这些气候因素的变化与人体健康程度的关系极为密切,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人类对气候的反应最明显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自身的居住上,不同地区的人往往会根据居住地环境的不同建造出适合当地气候的房屋。 2.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2.1 温度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由于墙壁厚度对于建筑是否保温起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气温高的地方一般墙壁较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较厚。有些地方为了抵御寒冷,将房子埋在土里,如中国陕北窑洞。由于窑洞深埋地下泥土是热的不良导体,这样夏天灼热阳光不能直接照射里面,冬天则起到了保温御寒的作用,朝南的窗户又可以使阳光充满室内。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可以充分保留房屋内的热量。一些气温高的地方,也选择了这种类型的建筑风格,如沙漠地带的民居。 温度对建筑的结构还有材料选择的影响,属于工程范围,这里不再介绍。 2.2 降水对建筑的影响 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织就的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我国东北鄂伦春人冬季外出狩猎时也常挖雪屋作为临时休息场所。

室内设计的艺术流派与风格

室设计的艺术流派与风格 一、古典时期 A、希腊、罗马式 代表:帕提农神庙、斗兽场、凯旋门 特点:三角形山墙、拱券、风格厚重。 五种柱式: 1、希腊立克柱式(DORIC) 2、罗马式立克柱式(DORIC) 3、希腊爱奥尼克柱式(IONIC) 4、罗马爱奥尼克柱式(IONIC) 5、罗马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B、哥特式 代表:法国巴黎圣母院 特点:飞扶壁、尖券、窗口上部火焰形线脚装饰、卷蔓、亚麻布、螺形等纹样装饰来创造至高无上的严肃神秘气氛。造型华丽、色彩丰富明亮。 C、文艺复兴式 特点:具有冲破中世纪装饰的封建性和闭锁性而重视人性的文化特征。 建筑:开敞、明快、讲究构图。 室:强调表面装饰、细密描绘。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家具多不露结构部件;而强调表面雕

饰,多运用细密描绘的手法,具有丰裕华丽的效果。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室和家具木雕饰技艺精湛为其主要的装饰手法。 英国文艺复兴样式似可见哥特式的特征,但随着住宅建筑的快速发展,室工艺占据了主要位置。 D、巴洛克与洛可可 建筑:强调曲线变化、装饰繁多、华美厚重 室:庄重豪华、墙面多用建筑符号 比起巴洛克的厚重特点,洛可可以其不均衡的轻快、纤细曲线著称。 “洛可可”一词来自法国宫廷庭院中用贝壳、岩石制作的假山“洛卡优”,意大利人误叫成“洛可可”而传开来。 特点为造型装饰多运用贝壳的曲线、皱折和弯曲形构图分割,装饰极尽繁琐、华丽之能事,色彩绚丽多彩,以及中国卷草纹样的大量运用,具有轻快、流动、向外扩展以及纹样中的人物、植物、动物浑然一体的特点。 E、拜占庭式(土耳其) 建筑:穹隆和尖塔、墙面多用镶嵌马赛克。 室:券式(马蹄形、尖券、火焰式、花瓣式)、马赛克镶嵌画、多用地毯。 F、日本和式

室内设计的艺术流派与风格

室内设计的艺术流派与风 格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室内设计的艺术流派与风格 一、古典时期 A、希腊、罗马式 代表:帕提农神庙、斗兽场、凯旋门 特点:三角形山墙、拱券、风格厚重。 五种柱式:1、希腊陶立克柱式(DORIC) 2、罗马式陶立克柱式(DORIC) 3、希腊爱奥尼克柱式(IONIC) 4、罗马爱奥尼克柱式(IONIC) 5、罗马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B、哥特式 代表:法国巴黎圣母院 特点:飞扶壁、尖券、窗口上部火焰形线脚装饰、卷蔓、亚麻布、螺形等纹样装饰来创造宗教至高无上的严肃神秘气氛。造型华丽、色彩丰富明亮。 C、文艺复兴式 特点:具有冲破中世纪装饰的封建性和闭锁性而重视人性的文化特征。 建筑:开敞、明快、讲究构图。 室内:强调表面装饰、细密描绘。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家具多不露结构部件;而强调表面雕饰,多运用细密描绘的手法,具有丰裕华丽的效果。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室内和家具木雕饰技艺精湛为其主要的装饰手法。 英国文艺复兴样式似可见哥特式的特征,但随着住宅建筑的快速发展,室内工艺占据了主要位置。 D、巴洛克与洛可可 建筑:强调曲线变化、装饰繁多、华美厚重 室内:庄重豪华、墙面多用建筑符号 比起巴洛克的厚重特点,洛可可以其不均衡的轻快、纤细曲线着称。 “洛可可”一词来自法国宫廷庭院中用贝壳、岩石制作的假山“洛卡优”,意大利人误叫成“洛可可”而传开来。 特点为造型装饰多运用贝壳的曲线、皱折和弯曲形构图分割,装饰极尽繁琐、华丽之能事,色彩绚丽多彩,以及中国卷草纹样的大量运用,具有轻快、流动、向外扩展以及纹样中的人物、植物、动物浑然一体的特点。 E、拜占庭式(土耳其) 建筑:穹隆和尖塔、墙面多用镶嵌马赛克。 室内:券式(马蹄形、尖券、火焰式、花瓣式)、马赛克镶嵌画、多用地毯。

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及流派之功能主义建筑风格 功能主义建筑是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服从它的功能的建筑流派。自古以来许多建筑都是注重功能的,但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欧美有些建筑师为了反对学院派追求形式、不讲功能的设计思想,探求新建筑的道路,又把建筑的功能作用突出地强调起来。 十九世纪80~90年代,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宣扬“形式随从功能”的口号,认为“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沙利文根据功能特征把他设计的高层办公楼建筑外形分成三段:底层和二层功能相似为一段,上面各层是办公室为一段,顶部设备层为一段,这成了当时高层办公楼的典型。 沙利文认为建筑设计应该由内而外,必须反映建筑形式与使用功能的一致性。这同当时学院派主张按传统式样而不考虑功能特点的设计思想完全不同。后来,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如勒?柯布西耶等都强调满足功能要求是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 随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发展,功能主义思潮在20世纪20~30年代风行一时。本来讲求建筑的功能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重要观点之一,但是后来有人把它当作绝对信条,被称为“功能主义者”。他们认为不仅建筑形式必须反映功能,表现功能,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必须以功能为依据,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构件也应该分别表现出来。 例如,作为建筑结构的柱和粱要做得清晰可见,建筑内外都应如此,清楚地表现框架支撑楼板和屋顶的功能。 功能主义者颂扬机器美学。他们认为机器是“有机体”,同其他的几何形体不同,它包含内在功能,反映了时代的美。因此有人把建筑和汽车、飞机相比较,认为合乎功能的建筑就是美的建筑,其几何形体在阳光下能表现出美的造型。他们认定功能主义会自动产生最漂亮的形式。 二十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另一种功能主义者,主要是一些营造商和工程师。他们认为经济“实惠”的建筑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筑,就会自动产生美的形式。这些极端的思想排斥了建筑自身的艺术规律,只会给功能主义本身造成混乱。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功能主义逐渐销声匿迹,就连强调建筑功能的勒?柯布西耶也同功能主义者分道扬镐了。但无庸置疑,功能主义产生之初对推进现代建筑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建筑风格及流派之法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中国各地建筑差异

北方建筑风格 现在就以质朴敦厚的北方建筑风貌作分析、研究。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大地气候相对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相对平整,乡土材料相对单一,民间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民风也比南方纯朴、憨厚、粗犷。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乡土建筑材料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制约,使得北方各地民居普遍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平原型的构成和离散型的组合带来村镇聚落和宅院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北方地大广袤,山河壮美,人口相对稀疏,故聚落选址常在平坦地段,大多数属于平原型的构成。地段的宽松和合地形的平整为村落和宅院的规整布局提供了有力条件,同一地区的乡土建筑形式分外统一,加上气候寒冷,需要充足的日照,正房都力求坐北朝南。这使得北方单体建筑平房和合院住宅的总体布局多呈定型的格式,端正的方位,划一的标高,均匀的分布,整齐的排列。宅院的内部构成多为离散型,这是为取得充足的日照,宅第的宽松也为拉开距离准备了条件。气候越寒冷用地越宽松,这种离散式的程度愈明显。北方地区也并非都是平原型的聚落,广阔的黄土地带,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变化万千。分布在这里的窑洞群落,或是顺着梁峁沟壑的等高线布置,或是潜隐在大片的土塬之下,他们依山沿沟,层层叠叠,自由参差的高低起伏。由于窑洞自身不显建筑的体量,他们都是最大限度地融入黄土大地,统一在黄土质感和黄土色彩之中。这里的高低起伏带来的不是南方特色的轻叠灵巧,仍然是北方风韵的古朴粗犷。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清凉。冬寒是居住条件中的主要矛盾,建筑设计着重於采暖、防寒;因此,建筑基地应选在能充分吸收阳光的地方,所以在东北地区房屋具紧凑密闭的程度较高、窗门相对较窄小的特点。 华北地区的冬季不及东北严寒,但仍有来自北方的寒潮大风,气温较低,特别春季多风沙,所以华北地区的建筑设计较着重保湿和避风沙,住房布局通常座北向南,以避风向阳。北京的“四合院”是一种避寒风的好形式,紧凑的四合院中,尽管院外北风怒吼,院内却有风平浪静之感。 在北方地区年降雨量平均在800毫米以下,由於降水较少,屋顶的设计和墙脚使用的材料都有所选择,屋顶设计起着防水、保湿、隔热和抵抗雨水侵袭及承受积雪的负荷的作用,以平顶屋居多 南方建筑风格 一提起南方建筑,许多人立刻就联想到那小桥流水的美丽画面。江南的一些旧式的保留着原始气味的小镇,大都是一条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一顺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 南北房的住房差异:在温暖潮湿的南方,房屋多采用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建筑材料除了木、砖、石以外,还增加了竹与芦苇。房屋下常用架空的干栏式构造,以流通空气、减少潮湿。墙薄而窗多的南方建筑形成了轻盈疏透的风格。在寒冷干燥的北方,房屋多采取南向,以便使冬季的阳光射入室内。同时,黄河中游一带既厚且松的黄土层和茂密的森林也是黄土和木材逐渐成为传统建筑的主要材料。火炕与厚重的外墙和屋顶的北方建筑形成了厚重而庄严的风格,与南方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国北方的庭院平面通常纵深方向大于或等于横切方向,且庭院面积相对较大;南方地区庭院平面通常横切方向大于或等于纵深方向,且面积相对较小。究其原因,当与气候的影响密切相关。我国北方冬季天气较为寒冷,日照角相对较小。通过纵向延展外部空间,可以给周边房屋增加更多的日照,也有利于调节院落周边的小气候。

建筑风格流派修订稿

建筑风格流派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浪漫主义建筑(ROMANTICISM ARCHITECTURE)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同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19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古典复兴建筑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流行的复古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分为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两种倾向。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纪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但他们没有简单地抄袭古典建筑式样,古典复兴建筑体形单纯、独立、完整,细部处理朴实,形式合乎逻辑,纯装饰构件较少。采用古典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折衷主义建筑ECLECTIC ACHITECTURE19世纪上半叶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建筑创作思潮。折衷主义为了弥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创作中的局限性,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故有“集仿主义”之称。折衷主义建筑师不讲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刻意求新,立足于创造丰富多彩的建筑。他们将罗马、希腊、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各式各样融会于自己的建筑作品里,以求摆脱一脉相承的谱系,创造本时代的建筑风格。 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亦称手工艺运动。

设计风格与流派浅析

目录 关于风格的概述 第一章东方传统设计风格 一、中式风格 二、东南亚风格 三、日式风格 第二章西方传统设计风格 一、哥特式风格 二、文艺复兴风格 三、巴洛克风格 四、洛可可风格 五、新古典主义 六、新艺术运动 第三章现代设计风格 一、现代主义 二、高技派 三、风格派 四、白色派 五、极简主义 六、装饰主义 七、后现代风格 八、解构主义 第四章当代主流风格 一、斯堪的纳维亚风格 二、美式风格 三、田园风格 四、西班牙风格 五、地中海风格

关于风格的概述 风格最早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后来沿用到设计领域,就一部作品来说,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就一个设计师来说,可以有个人的风格;就一个流派、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学来说,又可以有流派风格(或称风格流派)、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其中最重要的是设计师个人风格。风格是识别和把握不同设计师作品之间的区别和标示,也是识别和把握不同流派、不同时代、不同民族设计之间的区别标示。 第一章东方传统设计风格 一、中式风格 中式风格是以宫廷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的室内装饰设计艺术风格。气势宏伟、壮丽华贵、高空间、大进深、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造型讲究对称,色彩讲究对比。装饰材料以木材为主,图案多龙、凤、龟、狮等,精雕细琢、瑰丽奇巧。中国的传统室内设计融合了庄重与优雅的双重气质。现在的中式风格更多的利用了后现代手法,把传统的结构形式通过重新设计组合以另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出现。 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融合着庄重和优雅的双重品质从室内空间结构来说,以木构架形式为主以显示主人的成熟稳重。中式建筑的组合方式信守均衡对称的原则,主要的建筑在中轴,次要建筑分列两厢,形成重要的院厅,论住宅宫署宫殿庙宇,原则都是相同的。而其四平八稳的建筑空间,则反应了中国社会伦理的观念。中式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木材结构的间架,正面为门。 中式风格中国人内在的宗教情结完美的结合在起,在些细节的地方勾勒出儒教抑或禅宗的意境:于客厅之内精心摆放的石刻甚至会同时具有儒道佛家的影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