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第二版参考文献

保护生物学第二版参考文献
保护生物学第二版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安树青, 林金安主编. 1994. 生态学词典.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艾山江·阿布都拉, 文玉香, 唐顺学等. 1997.一个多抗小麦一中间惬麦草新种质的选育和细胞分子生

物学鉴定. 遗传学报, 24(5):441~446

3.蔡淇松. 1999.关于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的问题与建议二、管理与对策. 生物多样性, 7(1):68~72

4.蔡清秀,林柳,潘文婧等. 2008. 勐养保护区亚洲象微卫星位点筛选及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兽类学报,

28(2):126~134

5.曹邓.2005.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变与诠释. 当代财经, (11):19~21

6.曹丽敏, 司马永康, 曹利民等. 2001. 保护生物学概述.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3 (植物学专

辑):65~70

7.车晋滇, 郭喜红. 1999. 北美一枝黄花. 杂草科学, (1):17

8.陈领. 1999. 中国的濒危物种及其保护. 动物学报, 45(3): 350~354

9.陈辉,范源洪. 2003. 甘蔗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检测. 分子植物育种, Z1: 713~720

10.陈灵芝主编. 1993.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北京:科学出版社

11.陈灵芝, 陈清朗, 刘文华. 1997. 中国森林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北京:科学出版社

12.陈道海, 钟炳辉. 1999. 保护生物学.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3.陈大鹏, 沈怀舜, 丁亚平等. 2004. 文蛤(Mertrix meretrix)地理种群ISSR分子标记的初步研究. 南京师

大学报. 27(3):74~77

14.陈清郎, 刘文华. 1997. 中国森林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北京:科学出版社

15.陈婴芳, 徐宏发. 2003. DNA分子标记及其在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6(1):60~64

16.陈伟烈.1988. (西藏)植被的植物区系特征. 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 西藏植被.

北京:科学出版社,41~84

17.迟德富, 孙凡, 严善春. 2005.保护生物学.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8.丁建清, 王韧, 付卫东. 1998. 化学除草剂对恶性杂草水葫芦的控制效果. 植物保护学报, (4):373~374

19.丁炜,张正旺,常江等.2005. 基于RAPD的藏马鸡亲缘关系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5):507~509

20.段小燕,廉振民,王文.2008. 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延安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 127(1): 64~68

21.杜恒俭,陈华慧,曹伯勋. 1979.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北京:地质出版社

22.傅德志, 左家晡. 1995.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定量化研究——III 区系指数.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3(4):

23~29

23.傅之屏. 2001. 保护生物学. 成都:四川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24.冯祚建,蔡桂全,郑昌琳. 1986. 西藏哺乳类. 北京:科学出版社

25.高秀梅, 贺善安, 顾姻等.1996. 南京中山植物园活植物信息管理子系统. 植物资源与环境,

5(1):43~47

26.高增祥, 季荣, 徐汝梅等. 2003. 外来种入侵的过程、机理和预测. 生态学报, 23(3):559~570

27.戈峰. 2002. 现代生态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28.葛颂, 洪德元. 1994. 遗传多样性及其检测方法见钱迎倩, 马克平主编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理论与方

法.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9.葛颂, 王海群, 张灿明, 洪德元. 1997.八面山银杉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分化. 植物学报,

39(3):266~271

30.葛永奇, 邱英雄, 丁炳扬, 傅承新. 2003. 孑遗植物银杏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生物多样性,

11(4):276~287

31.顾万春. 2004. 白皮松交配系统及其种内遗传多样性分量比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7(1):19~25

32.关广清, 韩亚光等. 1993. 豚草替代控制研究.豚草及豚草综合治理.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33.郭传友, 王中生, 方炎明. 2003. 外来种入侵与生态安全.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7(2):73~

78

34.郝守刚, 马学平, 董熙平等. 2000.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地球历史中的生命.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5.杭炎, 金燕, 卢宝容. 2004. 濒危植物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的遗传多样性及其

保护.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43(2):260~266

36.何浩,潘耀忠,朱文泉等. 2005.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量.应用生态学报,16(6):122~127

37.贺善安, 夏冰, 钱俊秋. 1999. 植物园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植物资源与环境, 8(4):47~51

38.贺善安, 顾姻. 2002. 植物园发展战略研究. 植物资源与环境, 11(1):44~46

39.黄百渠, 曾庆华, 尹东.1996. 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

版),(3):90~92

40.黄磊,王义权. 2004. 扬子鳄种群的微卫星DNA多态及其遗传多样性保护对策分析.遗传学报,

31(2):143~150

41.黄良民. 2004. 紫红笛鲷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热带海洋学报, 23(5):50~55

42.纪力强. 2000. 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及CBIS简介. 生物多样性, 8(1): 41~55

43.计宏祥,徐钦奇,黄万波.1980. 西藏吉隆沃马公社三趾马动物群. 西藏古生物第一分册. 北京:科学

出版社,18~31

44.Richard Primack,季维智等.2000.保护生物学基础.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45.蒋志刚. 2000. 物种濒危等级划分与物种保护. 生物学通报,35(9):1~5

46.蒋志刚, 马克平, 韩兴国. 1997. 保护生物学. .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

47.蒋志刚, 马克平. 2009. 保护生物学的现状、挑战和对策. 生物多样性,17(2):107~116

48.金燕, 卢宝荣. 2003. 遗传多样性的取样策略. 生物多样性,11(2):155~161

49.金燕, 张文驹, 傅大煦等.2003. 利用ISSR标记研究野大豆居群内遗传变异及其取样策略.植物学报,

45(8):995~1002

50.廖信军,常洪,张桂香等. 2008. 中国5个地方牦牛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生物多样性,16 (2):

156~165

51.李难. 1983. 生物进化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2.李博. 1993. 普通生态学.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53.李斌, 顾万春. 2004. 白皮松交配系统及其种内遗传多样性分量比的研究.林业科学研究, 17(1):19~25

54.李渤生. 1988. 西藏植被发展历史概述. 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 西藏植被. 北京:

科学出版社,23~40

55.李海生. 2004. ISSR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生物学通报, 39(2):19~21

56.李力,王仁卿,王中仁等.1996.青岛耐冬山茶的多样性(Ⅱ) —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生物多样性,

4(1) :1~6

57.李俊清, 李景文. 2002.保护生物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58.李珊, 赵桂仿. 2003. AFLP 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西北植物学报,23(5):830~836

59.李珊,蔡宇良,钱增强等. 2004. 云南金钱槭形态变异与遗传变异的相关性研究.生态学报,

24(5):925~931

60.李中明. 1994. 论生物多样性发展史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生物多样性,2(3):169~172

61.李海生. 2004. ISSR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 生物学通报,39(2):19~21

62.李华章,刘清泗.1988. 北京平原第四纪环境演变初议. 见: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专

业委员会、江苏省地质学会主编. 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 5 : 41~51

63.李景文. 1992. 森林生态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64.李义明.1995. 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和趋势. 见: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

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65.李义明, 李典谟. 1994. 种群生存力分析的主要原理与方法. 见:钱克倩、马克平主编. 生物多样性研

究的原理与方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

66.李振宇, 解炎.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67.李星学, 周志炎, 郭双兴. 1981. 植物界的发展和演化. 北京:科学出版社

68.李太武, 李成华, 宋林生, 苏秀榕.2003. 5个泥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生物多样性,

11(2):118~124

69.栗琪, 李作洲, 黄宏文. 2004. 猕猴桃野生居群的ISSR分析初报.武汉植物学研究, 22(2):175~178

70.林万华,黄路生,任军等. 2002. 中外十个猪种H-FABP基因遗传变异的研究.遗传学报, 29(1):12~15

71.刘伦辉, 谢寿昌等.1985. 茎泽兰在我国的分布,危害与防除途径的探讨. 生态学报, 5(1):1~6

72.刘兰锁. 1988.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以来自然环境的演变. 见: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与第四

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地质学会主编.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 5 : 68~75

73.刘苏, 王祥荣.2002.生态入侵及其对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4):459~465

74.刘志毅, 相建海.2001. 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在海洋动物遗传分析中的应用.Marine Sciences,

25(6):11~13

75.刘小莉, 刘飞虎, 李宗菊, 曾淑华. 2004 . 10种报春花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6(5):454~458

76.刘登义, 储玲, 杨月红. 2004. 珍稀濒危植物天目木兰(Magnolia amoena)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应

用生态学报,15(7):1139~1142

77.刘晓楠.2003. 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教育发展的新取向. 全球教育展望, (6): 14~16

78.刘亚令,李作洲,姜正旺等.2008. 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自然居群遗传结构及其种间杂交渐渗. 植

物生态学报, 32(3):704~718

79.刘志敏.2007.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7(2):17~19

80.柳建华.1994. 中国移地保护的现状与展望. 见:张友居、何光昕主编. 成都国际大熊猫保护学术研讨

会论文集.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81.马渐新,周荣华,董玉琛,等.1999.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1):1~6

82.卢晓娜.2009.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教师问题的思考. 教育探索,(5):82~83

83.马桂新. 2007. 环境教育学(第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84.马克平.1993. 试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1(1):22~24

85.马敬能, 孟沙,张佩珊等. 1998.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综述,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86.马乃喜. 1995.中国西北的自然保护区.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87.牛继宗, 张德全, 盖文杰等.2002.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防护林科技. (1):51~52

88.欧阳志云, 李振新, 刘建国等.2002.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恢复过程研究. 生态学报,

22(11):1840~1849

89.彭少麟. 2001.恢复生态学导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

90.彭云滔,唐绍清,李伯林等. 2005. 野生罗汉果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生物多样性, 13(1): 36~42

91.浦庆余,陈霞,陈明等. 1988. 中国第四纪自然环境的基本特性和研究现状. 见: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

冰川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地质学会主编.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 5 : 1~13

92.Pielou ,E. C. 卢泽愚译. 1985.数学生态学(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93.祁承经译. 1996. 保护生物学概论.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94.钱丽霞. 2006. 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全球教育展望, 35(8): 31~37

95.钱迎倩, 马克平. 1994.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和方法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96.强胜, 曹学章. 2000. 中国异域杂草的考察与分析.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9(4):34~38

97.权洁霞, 戴继勋, 尚迅. 1999. 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29(2):283~288

98.邱芳, 伏健民, 金德敏, 王斌. 1998. 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检测. 生物多样性, 6(2):143~150

99.邱英雄, 傅承新. 2001. 明党参的濒危机制及其保护对策的研究.生物多样性, 9(2):151~156

100.任军, 黄路生, 艾华水等.2002. 24个中外猪种(群)的AFLP多态性及其群体遗传关系. 遗传学报, 29(9):774~781

101.Richard Primack, 季维智. 2000. 保护生物学基础.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02.沙伟, 周福军, 祖元刚.1999. 东北地区豚草种群的遗传变异与遗传分化. 植物研究, 19(4):452~456 103.沈浩, 刘登义. 2001. 遗传多样性概述. 生物学杂志, 18(3):5~7

104.邵丹,裴赢,张恒庆. 2007. 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然红松种群遗传多样性在时间尺度上变化的cpSSR 分析.植物研究, 27(4):473~477

105.史根东. 2003.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教育研究,(12):44~50

106.史根东,王巧玲.2007.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1~4 107.史根东. 2008.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创新特色——纪念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10周年. 教育研究,

(12): 81~83

108.施立明. 1990. 遗传多样性及其保护. 生物科学信息,(3): 158~164

109.施立明, 贾旭, 胡志昂. 1993. 遗传多样性. 见:陈灵芝主编.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以及其保护对策. 北京:科学出版社

110.宋乃庆, 唐智松. 2009. 试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5(2):123~127 111.宋延龄,杨亲二,黄永青. 1998. 物种多样性研究与保护.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12.宋卫华李晓东李新伟等.2004. 三狭库区稀有植物裸芸香的遗传多样性和保育策略. 生物多样性,12(2):227~236

113.宿兵,施立明,何光晰等. 1994. 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的蛋白电泳研究.科学通报, 39(8):742~745

114.万方浩,关广清等. 1993.豚草及豚草综合治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15.谭荣, 曲福田. 2005. 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学报, 20(6):797~805

116.田青. 2003. 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初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3(3):125~127

117.田青.2004. 从环境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教育. 学科教育, (8):7~11

118.田道勇, 赵承福. 2009.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解析. 教育研究, (3):86-91

119.王大力. 1995.豚草属植物的化感作用研究综述. 生态学杂志,14(4):48~53

120.王秉洛,郑淑玲.1998. 迁地保护在动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见:宋延龄,杨亲二,黄水青. 物种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21.王庆礼, 邓红兵.2002. 自然资源生态伦理观及其可持续发展. 应用生态学报,13(7):892~894

122.王中仁. 1996. 植物等位酶分析. 北京:科学出版社

123.王洪新,胡志昂.1996. 植物的繁育系统、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 4(2):92~96 124.王洪新,胡志昂,钟敏等. 1994. 毛乌素沙地锦鸡儿(Caragana)种群形态变异.生态学报,14(4):366~371 125.王崇云.2002.植物的交配系统与濒危植物的保护繁育策略.生物多样性,8(4):298~303

126.王静波, 胡长龙, 徐宏发. 2001. 线粒体DNA(mtDNA)多态性在动物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 生物多样性, 9(2):181~187

127.王民. 1999.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原则与教学方式. 学科教育, (7): 10~13

128.王民.2006.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主题. 环境教育,(1): 27~30

129.王祖良,丁丽霞,赵明水等. 2008. 濒危植物天目铁木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浙江林学院学报,25

(3):304 ~308

130.汪小全,邹喻苹,张大明等. 1996. 银杉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中国科学(C辑), 26(5):436~441 131.吴谡琦,张进兴,洪旭光,孙修勤.2001.分子标记技术的进展及其应用. 高技术通讯, (4):102~106

132.魏臻武.2004.利用SSR、ISSR和RAPD技术构建苜蓿基因组DNA指纹图谱. 草业学报,13(3):62~67 133.吴克强.1993.初谈滇池流域的生态平衡.国内湖泊(水库)协作网通讯, 1:47~49

134.吴征镒主编. 1989. 中国植被, 北京:科学出版社

135.吴征镒. 1991.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云南植物研究,(增刊IV ):1~139

136.吴征镒,王荷生. 1983. 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 北京:科学出版社

137.肖宜安, 时明芝, 李晓红, 曹雪松. 2003. 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4):46~49

138.谢国文,颜亨梅,张文辉.2001.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62~84.

139.谢佳燕, 张知彬.2004. ISSR标记技术及其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兽类学报,24(1):71~77 140.谢孝福. 1994. 植物引种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141.徐成,王可玲,尤锋等. 2001. 妒鱼群体生化遗传学研究.海洋与湖沼,32(1):42~49

142.徐海根. 1998.我国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建设若干问题研究,农村生态环境,14(4):11~15

133.徐立安,李新军,潘惠新,邹惠渝, 尹佟明,黄敏仁 .2001. 用SSR研究栲树群体遗传结构. 植物学报,43(4):409~412

143.徐汝梅,叶万辉主编. 2003 生物入侵理论与实践. 北京:科学出版社

144.许再富.1998. 迁地保护在植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见:宋延龄,杨亲二,黄水青. 物种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45.许再富.1998.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原理与方法.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46.胥晓刚,张新全等. 1999. 我国草坪引种选育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草地, (1):57~61

147.杨怀仁,陈西庆. 1988. 中国末次冰期的古气候. 见: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地质学会主编.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 5:22~40

148.杨君兴. 2001,云南的外来鱼类和土著鱼类:影响方式和程度及相关问题.《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二)》.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29~138

149.杨清,韩蕾,许再富.2005.中国植物园保护稀有濒危植物的现状和若干对策.农村生态环境. 21(1):62~

66

150.杨世杰. 1987. 植物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430~438.

151.应俊生. 2001. 中国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 生物多样性, 9 (4) :393~398

152.应俊生,张志松.1984. 中国植物区系中的特有现象——特有属的研究. 植物分类学报,22(4): 259~298 153.姚大伟. 2004. 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3(3):116~118 154.于洪贤, 覃雪波, 何卓等.2005.保护生物学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中的应用.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33(4): 67~69

155.曾杰,王中仁,周世良,郑海水,白嘉雨.2003. 广西区西南桦天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27 (1)66~72

156.曾建平. 2004. 绿色学校世纪教育的必然走向.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3(2):59~63

157.赵平,彭少麟,张经纬. 2000.恢复生态学—退化生态系统多样性恢复的有效途径. 生态学杂志.19(1):53~58.

158.赵凯,李军祥,张亚平等.2001.青海湖裸鲤mtDNA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遗传,23(5):445~448 159.曾杰, 王中仁, 周世良等.2003. 广西区西南桦天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植物生态学报, 27(1):66~72

160.张荣祖.1979中国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161.张大铭,张富春等.1996. 褐家鼠在内陆干旱区的侵移及栖息地选择人类活动影响下兽类的演变. 见:汪松,谢彼德,解焱编辑. 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二).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85~187

162.张文辉,1998. 裂叶沙参种群生态学研究.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63.张正旺. 1995 . 保护生物学——生物学的新分支. 生物学通报, 30(8):7~9

164.张国华,曹文宣等.1997.湖泊放养渔业对我国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水生生物学报, 21(3):271~280 165.张恒庆,刘德利,金荣一等.2004. 天然红松遗传多样性在时间尺度上变化的RAPD分析. 植物研究, 24(2):204~210

166.张俊彬,黄良民. 2004. 紫红笛鲷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热带海洋学报, 23(5):50~55

167.张荣祖. 1979. 中国自然地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

168.张新叶,白石进,黄敏仁. 2004. 日本落叶松群体的叶绿体SSR分析遗传HEREDITAS.26(4):486~490 169.张文辉, 祖元刚, 刘国彬. 2002. 十种濒危植物的种群生态学特征及致危因素分析. 生态学报,22(9): 1512~1520

170.张之桐. 1988. 湖南第四纪冰缘现象与古气候初探. 见: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地质学会主编. 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 5 : 159~166

171.郑冰蓉,张亚平,肖春杰,肖蘅,昝瑞光.2004. 洱海鲤属鱼类同域分化形成的分子遗传学证据. 遗传学报,31(9):976~982

172.郑师章,吴千红,王海波,陶云. 1993. 普通生态学-原理、方法和应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77~181 173.郑冰蓉,张亚平,肖春杰. 2004. 洱海鲤属鱼类同域分化形成的分子遗传学证据.遗传学报, 31(9):976~982

174.周春玲,戴思兰. 2002. 菊属部分植物的AFLP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Z1:71~75

175.周本雄.1978. 披毛犀和猛犸象的地理分布、古生态与有关古气候问题.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6): 47~59

176.周明镇. 1963. 哺乳类化石与更新世气候.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7 (4) : 362~367

177.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1984. 西藏气候. 北京:科学出版社

178.朱允铸,钟坚华,李文生. 1994. 柴达木盆地新构造运动及盐湖发展演化. 北京:地质出版社

179.Ackery P R. 1984. Systematic and faunistic studies on butterflies. In:Vane-Wright RI, Ackery PR. The Biology of Butterflies

180.Ames,M.H.1991.Saviing some cetaceans may require breeding in captivity.BioScience, 41:746~749 181.Balakrishnan CN, Monfort SL, Gaur A et al.. 2003. Phylogeography and conservation genetics of Eld’s deer (Cervus eldi). Molecular Ecology, 12:1~10

182.BallouJ.D. 1994. Strategies for maintaining genetic diversity in captive population through reproduction technology. Zoo Biology, 3:311~323

183.Burnham C P, Overton W S. 1979. Robust estimation of population size when capture probabilities vary among animals. Ecology, 60 : 927~936

184.Center for Plant Conservation. 1991.Genetic sampling guidelines for conservation collections of endangered plants. In:Falk,D.A.,Holsinger,K.A.eds. Genetics and conservation of Rare Plant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24~238

185.Cody, M. L. 1975. Towards a theory of continental species diversity bird distributions over Mediterranean habitat gradients. In:M. L. Cody and J. M. Diamond(eds.). Ecology and Evolution of communitie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86.Collins, N. M. ,Morris, M.G. 1995. Threatened and Swallowtail Butterflies of word. The IUNCN Red Data Book. IUNCN, Gland and Cambridge

187.Conway,W.G.1988.Can technology aid species preservation?In:Wilson,E.O.,Peter,F.M.eds.Biodiversity.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263~268

188.Costanza, R., Arge, R., Groot, R. etc, 1997. The value of the worl 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 386:253~260

189.Courtillot V , Gaudemer Y, 1996. Effects of mass extinctions on biodiversity. Nature, 381:146~148

190.Currie D J, 1991. Energy and large-scale patterens of animal and plant-species richness. American Naturalist, 137:27~49

191.Currie D J, Paquin V, 1987. Large scale biogeographical patterens of species richness of Trends in Evolution and Ecologys. Nature, 329:326~327

192.Dott,R. H.,Batten,R. L. 1988. Evolution of the Earth.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3.Faith, D.P. 1994. Phylogenetic diversity: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the prediction of feature diversity. In:Forey, P. I. et al. Systematics and Conservation Evalutaion. Oxford:Clarendon Press, Systematics Association Spdcial V olum No:251~268

194.Falk DA, Holsinger KE. 1991. Genetics and conservation of rare plan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5.Flint,R. F. 1971. Glacial and Quaternary Geology. Wilex. New York

196.Foote M , Septkoski J. J Jr. , 1999. Absolute measures of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fossil record. Nature , 398 :415~417

197.Frankham R, Ballou JD, Briscoe DA. 2002. Introduction to conservation gene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Geist,V. 1986. On speciation in Ice Age mammal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ervids and caprids.Canadian Journal of Zoology,65:1067~1084

199.Goodman,D. 1987. How do any species persist? Lessons for Conservation Biology, 1:59~62

200.Goodman,D.1987.The demography of chance extinction.In Soule’,M.E.ed.Viable Population for Conserv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1~34

201.Hastings, A. 1988. Food web theory and stability. Ecology, 69:1665~1668

202.Hawksworth, D. L. 199l. The fungal dimension of biodiversity: Magnitude, significance, and conservation.

Mycol. Res.

203.Hedrick PW, Lacy RC, Allendorf FW, et al. 1995. Direction in conservation biology: comments on Caughley.

Conservation Biology, 10:1312~1320

204.Heywood V H, Watson R T, et al. eds. 1995. Global Biodiversity Assess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

205.Houssard C J, Escarr J, Romane F, 1980. Development of species diversity in some Mediterranean plant communities. Vegetatio, 43:59~72

206.IUCN.1988. Red List of Threatened Animals. IUCN, Gland, Switzerland

207.IUCN/WWF.1989.The 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Strategy. IUCN, Gland, Switzerland

208.IUCN, UNEP, WWF. 1991. Caring for the Earth: A Strategy for Sustaninable Living. IUCN, UNEP,WWF 209.IUCN. 1994. 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IUCN,Gland,Switzerland

210.Kimmins, J .P.1987. 文剑平等译.森林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211.King,A.W. and Pimm, S. L. 1983. Complexity, diversity, and stability:a reconciliation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ults. American Naturalist, 122:229-239

https://www.360docs.net/doc/ea17293807.html,cy,R.C.1987.Loss of genetic diversity from managed populations:Interaction effects of drift,mutation in migration,selection and population subdivision.Conservation Biology,1:143~158

https://www.360docs.net/doc/ea17293807.html,tham R E, Ricklefs R E, 1993. Global patterens of Trends in Evolution and Ecology species richness in moist forests: energy-diversity theory does not account for variation in species richness. Oikos, 67:325~333 214.MacArthur R H, 1964.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bird species diversity. American Naturalist, 98: 387~397

215.Magurran, A. E. 1988. Ecological. Diversity and Its Measurement.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16.Mayr,E. 1969. Principles of Systematic Zo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Inc

217.McGowan J A , Walker P W, 1993. Pelagic diversity patterns. In: Ricklefs R, Schluter D (eds.), Species

Diversity in Ecological Communities: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3~214

218.McNeely J A et al., 1990. Conserving the World's Biological Diversity. Washington D C and Gland Switzerland

219.Moon, T.Y. et al. 1992. Towards diversity conservation of Vespine. Wasps in Korea. Entomology Research Bulletin (Korea), 18:217~225

220.Mooney, A.H., Cleland E E., 2001. The evolutionary impact of invasive species. Proc. Natl. Sci. USA, 98(10):5446~5451

221.Mosseler A. 1995. Redpine:a model for the loss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trees. SPBA cadimic Publishing, 359~370.

222.Pielou, E. C. 1975. Ecological. Diversity. New York:John Wiley Sons, Inc

223.Pimm , S .L. 1984. The stability of a feasible random ecosystem. Nature, 251:607~608

224.Ralls ,K., Ballou, J. 1987. Captive breeding programs for population with a small number of founders, Trends in Evolution and Ecology, 1:19~22

225.Raven P H, Wilson E O, 1992. A fifty-year plan for biodiversity surveys. Science, 285 (13): 1099~1100 226.Reid, https://www.360docs.net/doc/ea17293807.html,ler, K.R.1989.Keeping Options Alive :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Conserving Biodiversity.

Washington,D.C.:World Resource Institute

227.Rohde K, 1992. Latitudinal gradients in species diversity: the search for the primary cause. Oikos, 65: 514~527

228.Saenger P, Moverley J, Stephenson W. 1988. Seasonal and longer term patterns in the macrobenthos versus benthic stability in a subtropical estuary. In:Kitching R L (ed.), The Ecology of Australia’s Wet Tropics, Proceedings of th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ustralia, 15: 229~237.

229.Smith,A.T. 1974. The distribution and disdersal of pikas:consequences of insular population structure.

Ecology, 55:1112~1119

230.Soule, M. E. 1986. Conservation Biology. Sunderland, MA:Sinauer associates, Inc

231.Soule,M. E. ed. 1987. Viable Popul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32.Soule’,M.E.1987b.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In:Soule,M.E.ed.Viable Population for Conserv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75~183

233.Soule,M.E.,Kohn K.A. 1989. Research Priorities for conservation Biology. Washington,D.C.:Island Press

234.Vane-Wrigh, R. I. Humphries,C. J. Williams,P.H.1991.What to protect?- systematic and the agony of choice.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55:235~254

235.Vrba,E. S. 1985. Environment and evolution: alternative cause of the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evolutionary events.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e,81:229~236

236.Vrba,E. S. 1987. Ecology in relation to speciation rates: some case histories of Miocene-Recent mammal clades. Evolutionary Ecology,1:283~300

237.Vrba,E. S. 1992. Mammals as a key to evolutionary theory. Journal of Mammology,73:1~28

238.Washington, H. G. 1984. Diversity, biotic and similarity indices:a review with species relevance to aquatic ecosystems. Water Research, 6:653~694

239.WCMC. 1992. Global Biodiversity: Status of the Earth’s living resources. London: Chapman and Hall

240.Whittaker R H, 1970. Communities and Ecosystems. London: Macmillan

241.Whittaker, R. H. 1972. Evolution and Measurement of species diversity. Taxon, 21:213~251

242.Whittaker R H, 1977. Evolution of species diversity in land communities. Evolutionary Biology, 10:1~67 243.Williams,P.H., Vane-Wrigh,R.I. .Humphries,C.J.1993. Measuring biodiversity for choosing conservation areas,

In: LaSalle, J. ,Gauld, I.G..ed. Hymenoptera and Biodiversity, CAB. International, Wallingford, UK, 309~328 244.Williams, P. H. , Humphries, C. J. 1994. Biodiversity, taxonomic relatedness, and endemism in conversation.

In:Foreey, P.I., Humphries, C. J., Vane-Wright, R. I. eds. Systematic and Conservation Evalua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Systematic Association Special V olume No:50:269~287

245.Wilson, M.V. , Schmida, A. 1984. Measuring beta diversity with presence absence data. Journal of Ecology, 72:1055~1064

246.Wilson,E. O. ed. 1988. Biodiversity. Washington,D. C. :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47.Wislson ,J. B. ed.1990. Mechanisms of species coexistence:twelve explanations for Hutchinson’s paradox of the plankton:evidence from NewZealand plant communitie. NewZealand Journal of Ecology, 13:17~42 248.Wright D H, 1983. Species-energy theory: an extension of species-area theory. Oikos, 41:496~506

从麋鹿还乡谈迁地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从麋鹿还乡谈迁地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摘要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也是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的国家。本文以麋鹿保护的成功为范例,简单分析了麋鹿保护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介绍了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研究前景,论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和措施,并对本领域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麋鹿迁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引言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但是随着栖息地丧失或破坏,不少我国的珍稀物种濒临灭绝,必须进行迁地保护。其中麋鹿的保护是一个极端的例子。20世纪初,麋鹿在中国已经灭绝,从国外引进,长途迁地保护,是我国对麋鹿保护唯一可行的措施。随着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的破坏,许多适合野生动植生存的空间,如湿地、森林等在日益缩小,甚至消失。还有,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使得许多在郊区动物栖息地被斑块化,尤其不利于一些活动领域大的动物的生存。因此,为了任何人和野生生物能够和谐发展。我们不得不不让一些野生动植物“搬家”。植物园、动物园及野生动物饲养场是迁地保护的优良场所。 麋鹿面临的主要威胁 (1)栖息地丧失或破坏。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大面积森林被砍伐,土地开垦剧增,草场退化严重,沙漠化不断扩大,导致麋鹿栖息地面积日益减少,种群数量下降。 (2)遗传多样性丧失。一般而言,遗传多样性越丰富,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越强。麋鹿种群由于遗传多样性贫乏而将影响其种群长期健康存活。 (3)过度利用导致资源枯竭。过度利用的直接影响是造成野外麋鹿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并最终导致资源枯竭与濒危灭绝。 (4)外来种入侵。外来入侵种侵占了本属于当地生物的生态位,造成生态系统出现单一化的趋势。 (5)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物能引起人类或动物产生多种多样的毒性,严重的则会导致死亡。(6)疾病。病原体会影响麋鹿的正常生理机能,严重时会导致死亡。特别是群发性的恶性传染病会对麋鹿群体产生致命的影响,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麋鹿迁地保护历史及现状 麋鹿曾在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被西方列强劫杀一空,以致在中国本土灭绝。随着时间的流逝,圈养于欧洲一些动物园中的麋鹿纷纷死去,种群规模逐渐缩小。从1898年起,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出重金将原饲养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卫普等地动物园中的18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题目:“草草”引发的思考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姓名:余小航 学号:201609834 班级:给排水(本)201603 指导老师:邹立扣

【摘要】大自然中,奔腾于草原上的骏马,穿梭于林间的飞禽走兽,翱翔于长空的展翅雄鹰,以及深藏于海底的奇珍异宝……生命的形式如此丰富,她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值得我们去探索与发现。 这些生物具有多样性,然而它所提供的价值在其有效实现之前会有一个在空间上的一个积累过程,也就是说她提供的可利用价值是间接的,需要一个转化过程。正如森林,她提供的果实这一部分的使用价值人们可以马上享受到,然而她提供的另一部分价值,例如森林系统所涵养的水流就需要在空间上的一个流动积累,才能汇集成河流为我们所用。之前上课时,邹老师放了一个关于大熊猫“草草”的视频,给了我不少关于生物多样性思考,同时也让我联想到了另外一种动物就是华南虎 关键词:华南虎生态系统人类活动生物多样性 华南虎是中国特有的虎亚种,生活在中国中南部,也叫做中国虎,是中国十大濒危野生动物之一。野生华南虎主要生活在山地,多单独生活,不成群,喜食新鲜肉,捕食对象包括业主、野牛和鹿类。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人类文明对华南虎生存环境的破坏,华南虎的数量剧减,目前在野外几乎灭绝,仅在各地动物园繁殖基地人工饲养着100多只华南虎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且其起源以及分布区的变迁过程在研究虎的 起源和演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华南虎是中国独有的虎亚种,因此也叫做中国虎。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之一,华南虎的命运却着实让人担心。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华南虎种群的数量锐减,到现在已经基本确定境内华南虎灭绝。保护华南虎,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野生华南虎惨淡的生存现状要从建国开始研究。 建国初期,野生华南虎的数量还有4000多头。经过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华南虎标本持续进行的大规模捕杀,华南虎种群遭受重创,一蹶不振。当时,政府宣布华南虎为“四害” 之一,除虎如同剿匪,大打人民战争,还组织专门的打虎队,由解放军和民兵协同作战,赶尽杀绝。而在1962年9月国务院颁布指示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列出19种动物为严禁捕猎动物,并在一些地区受到保护,华南虎再度被排斥在外,这对华南虎的种群数量又是一次打击。之后国务院颁布一些条例规定,将华南虎的保护级别逐步提升。到1979年,农业部才把华南虎列为一级保护动物。不过这个措施为时已晚,因为据估计,1981年,的种群数量已经只有150-200了。1996年,联合国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发布的《植物国际公约》将华南虎列为第一号濒危物种,列为世界十大濒危物种之首。据传人类最后一次在野外看见华南虎,也是2007年10月13日在重庆和陕西交界的大巴山原始森林。后经专家组研究认定这种说法可信度很低,并断定华南虎已经灭绝。由此可见,华南虎的受威胁程度是非常严重的,早年受政府下令捕杀,等到种群数量很低政府出台条例保护华南虎时, 华南虎面临的捕杀危机虽然减弱,但是生存环境由于人类的活动而急剧减少,一只成年公存所需的100公顷的森林在华南虎种群分布范围内已经很少见。重重困难和危机下,华南虎群遭到灭顶之灾。而维持华南虎个体数量的圈养华南虎种群形势也不容乐观。由于数量极其有限,动物园和繁殖基地的华南虎的近亲繁殖系数极高,生下的幼崽常有多病痴呆等症状,种群面临严重衰退。生活在这种环境的华南虎体质和免疫力低下,正常的繁殖都需要人类助,很难承担维持种群数

《保护生物学》2020期末复习思考题库

《保护生物学》学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物学分支;解决由于人类干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出现的各类问题,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理和工具的一门综合学科。它兼容基础和应用研究两种途径,来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物群落的破坏。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5.生境破碎、生境退化、沙漠化、温室效应 ★生境退化:是指外在因素使生物群落和物种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群落结构有可能受到破坏,物种有可能被推向灭绝,由于尚未能改变群落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植物结构,所以,这种破坏还不会立即呈现。 沙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季节性干旱气候下,许多生物群落发生了渐进的、不可逆转化沙漠化的人工沙漠模型。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7.最小生存种群(MVP)、物种最小动态区(MDA) 最小生存种群:任何生境中任一物种的种群,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以一定的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种群数量。确保种群在可预见的将来,具有很高的生存机会所必需的个体最小生存种群数量。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都有99%的可能性存活100 年。 8.再引种计划、增强项目、引种计划 再引种计划:将圈养繁殖个体或野外采集个体释放到它们历史上曾经分布而现在不分布再

生物科学专业(070401).

生物科学专业(0704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生物科学专门人才。生物科学教育方向的毕业生能够胜任中学生物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教学研究及管理工作。生物制药方向的毕业生能够胜任生物学领域特别是生物制药领域的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的理论、实验技能和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锻炼,毕业生具备从事生物科学教学或科研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敬业精神、责任心和事业心,以及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生物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国家生物高科技科技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6.生物科学教育方向的学生要熟悉教育法规,并能够将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具有良好的教师素质。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学制四年,学习年限为三至八年。 四、毕业最低学分:175.5+10,其中10学分为课外学分。 五、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六、主要课程与实践环节简介: (一)理论课程 1.基础化学学时:108学时,专业必修课。 内容简介:无机部分主要讲授化学热力学基础;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理论及四大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络合解离平衡)原理;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比色法等的基本原理。有机部分讲授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各类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性质,以及其与结构的关系。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南京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有机化学》第三版,汪小兰,高等教育出版社。 2.植物生物学学时:54学时,专业必修课。

智慧树知到《保护生物学》章节测试答案

1、目前全球严重退化的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 % 答案:13 2、目前全球水量明显减少或被严重污染的河流约占河流总数的 % 答案:自卫目标、区域目标、全球目标 3、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两栖类约占两栖类种数的 % 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4、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哺乳动物约占哺乳动物种数的 % 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5、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鸟类约占鸟类种数的 % 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第2章单元测试 1、昆虫雌雄二型是遗传多样性引起的。 答案:对 2、遗传多样性指物种内的遗传变异,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群体间或同一群体内的遗传变异。答案:对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是保护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或进化潜能。 答案:以上都对 4、遗传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 答案:DNA 5、遗传多样性越丰富,该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则愈小,其进化的潜力也就愈小。 答案:×

1、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记载的许多药物都取自于野生的动物、植物,这些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 答案:1644年 2、下列关于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的步骤,正确的是()①分组②选择调查范围③调查记录④归类⑤设计调查路线⑥整理 答案:爆炸 3、我们对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是() 答案:正确 4、水葫芦从国外引进,在滇池里疯狂生长,导致其他水生生物几乎灭绝。导致滇池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答案:有意引入 5、被称为“活化石”的爬行动物是 答案:扬子鳄 第4章单元测试 1、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磷大部分的单向流动的,不能构成磷循环,因此磷酸盐资源也因而成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答案:上述都正确。 2、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中的α多样性指数是用于以测度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沿着环境梯度变化的速率。() 答案:× 3、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它们均是生态系统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 答案:× 4、生态系统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基本单位,其分布受制于自然条件,有明显的规律性,从大的格局上看,水分和温度状况是决定生态系统分布的主要因子。()

《保护生物学》作业

北京林业大学广西分院林学本科班 《保护生物学》作业题 一、解释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保护生物学:一门处理当今前所未有的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所有科学的综合学科,它兼容基础和应用研究两种途径,来阻止生物多样性的 丧失,生物群落的破坏。 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学研究的基本单元与核心。是在自然界中占据特殊生态位的种群的一个生殖群体,在生殖上与其它物种相隔离。 生境破碎:人类活动改变了生物生境的形状、类型及其在景观中空间排列的现象。 即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一个生境缩小并分割成两个或更多生境斑块的 现象。 最小生存种群:是任何生境中任一物种的种群,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以一定的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 种群数量。 迁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扥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 管理. 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趋同:由于生活习性或环境相似,导致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获得形态相似或功能相同的特征的演化现象。 退化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两者的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 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 方向相反的位移。 濒危:濒,临近,接近。接近危险的境地。 生物入侵:物种从自然分布地区 可以是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其他地区 通过有意

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 在当地的自然或人造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 我再生能力 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了明显的损害或影响。这种 现象称为“生物入侵”。 二、问答题 1.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 答:1.日益严重的局部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 2.温室效应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暖; 3.臭氧层的破坏; 4.酸雨区的扩展; 5.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 6.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7.固体废弃物堆弃。 2.简述生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答:1.对未知物种的定名和描述,完成物种的调查和编目工作; 2.可解决小群遗传多样性损失和近交衰退问题 3.分析种群遗传结构和适应潜力、 4.物种和群落的长期保存 5.生物安全问题。 3.生物物种间关系有哪几种类型? 答:有共生、共栖、协作、竞争、寄生、捕食6种。 4.试述第四纪冰川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答:1.第四纪冰川是决定现代物种分布、形成与灭绝的重要因素,影响了现代生物多样性的布局;2. 第四纪冰川对全球的气候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是生物进化历程中的一个瓶颈,作为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宏观因素,为现代人类社会产生以前的生物多样性格局描绘了基本色调;3.第四纪晚期澎湖海沟的古动

保护生物学论文

保 护 生 物 学 论 文 姓名:林姿余 学院:园林学院 班级:13级环境设计二班 学号:20133895

摘要针对我国目前保护生物以及生物发展状况,论述了现代生物的发展状况以及采取的措施,保护生物的关键所在对人类的影响。 关键词保护生物生态环境使用价值保护措施 新兴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会经历很多变化,初期建立起来的秩序都可能被未来新的发现所推翻,学科体系在时间的推移和事实的验证中不断逐渐完善。当今全球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恶化趋势尚未扭转IUCN近期的分析报告和国内外的众多保护生物学研究所都在不断警告人类迅速行动,遏制生物多样性的高速、毁灭性消失的灾难,研究的紧迫性和时效性更为突出。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 1.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 2 .迁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 3. 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球共同的大事,最主要的是要行动,这必须所有缔约国广泛合作,积极行动,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对濒临灭绝的物种、破坏严重的生态系统和遗传资源实行有效的保护和抢救。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药物及其他工业原料。 生物多样性还具有美学价值。如大千世界色彩纷呈的植物和神态各异的动物

知到全套答案保护生物学黑龙江联盟课后作业答案.docx

知到全套答案保护生物学黑龙江联盟课后 作业答案 问:在艺术品结构层次的构成要素中,能集中体现艺术品之审美特质的要素是() 答:艺术意象 问:在艺术起源时期,诗歌与舞、乐融为一体。 答:对 问:在艺术上,李白极其复古 答:对 问:在艺术上、科学、文学、哲学上,大多数最美好的创造性的工作都是这样子的一刹那的结果。是谁的观点: 答:罗素 问:在艺术上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最高成就的是()。 答:《哈姆莱特》 问:在艺术世界中,无论是创作者们还是接受者们都是单数的,而不是复数的。() 答:错误 问:在艺术世界中,无论是接受者们还是创作者们都是单数的,而不是复数的。() 答:× 问:在艺术形式上,擅长歌行的四杰中的谁?

答:卢照邻,骆宾王 问:在艺术院团为未来一年的演出安排设计介绍手册时,哪一条不作为主要设计依据?() 答:特约艺术家声誉 问:在艺术中,精神是在感性中呈现。() 答:正确 问:在艺术中要追求虚拟和现实的什么关系? 答:对立统一 问:在艺术作品当中,质料本来是仅当成物质载体来看的一个要素,其实是艺术作品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答:正确 问: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 答: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 问: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哪两个层次:() 答: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 问:在艺术作品的接受过程中有(),承认差异并不是否定艺术真理。 答:个体的差异 时代的差异 民族的差异 问:在艺术作品中,美与真理比肩而立。() 答:错误 问:在议会行使监督权时,弹劾这一方式效果最为显著、社会影响最大。() 答:正确

问:在议会民主的国家中起监督职能的是()。 答:少数党和反对派 问:在议价阶段,需要采取以下四个步骤中的部分或全部才能使交易达成,其正确的顺序是()。 答:探明对方报价的依据、对谈判形势作出判断、互为让步磋商、打破僵局 问:在异步传输时,每个字符是分别同步的,即字符中的每个二进制位是同步的。 答:对

保护生物学课程复习

保护生物学课程复 习 ●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学是 解决生物多样化危机的科学, 其原则是:进化的眼光,动 态和综合的观点,必须考虑 人的观点,分析、解决(缓 解)矛盾。 ●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 样性,物种的多昂性,基因 的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的 生物、他们遗传多样性、他 们所属生态系统的类型。】 ●种群:一个地区内相同个体 的集合。 ●生态系统:一个空间内所有 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统一整 体。 ●景观: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 异质性区域。 ●物种:可以交配并繁衍后代 的个体的集合。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 统在能流、物流的生态过程 中,对外部显示的重要作用, 如改善环境,提供产品等。 ●林奈的分类系统:界(动物 界)、门(脊索动物门)、纲 (哺乳纲)、目(灵长目)、 科(人科)、属(人属)、种 (智人)->人 ●物种形式存在的意义:1.物 种的分异是生物对环境异质 性的应答;2.物种间的不连 续抵消了有性生殖带来的遗 传的不稳定性;3.物种是大 进化的基本单位;4.物种是 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食 物链 ●小进化:种内的个体和种群 层次上的进化改变。基本单 位:无性繁殖系或种群遗传 组成的变化。

●大进化:种和种以上分类群 的进化。基本单位:物种。 ●生态系统各成员间通过营养 关系【食物链】、【食物网】 彼此连成一个整体。 ●物种丰度:一个地区物种的 数量。 ●物种多度:即单一物种的度, 有相对多度和绝对多度。多 度可用数量或生物量来测量。 ●物种多样性:如果根据丰度、 生产力或数量等某种重要性 来衡量物种,就是在谈论物 种的多样性。 ●

●关键种:是指它们的消失或 削弱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 统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物种。 ●旗舰物种:代表某个物种对 一般大众具有特别号召力和 吸引力,可促进大众对动物 保护的关注。 ●伞护种:是指那些生存环境 需求能够涵盖许多其他物种 生存环境需求的物种。 ●指示种:是指其生物学或生 态学特性可表征其他物种生 长环境或环境状况的生物种。 ●生物多样性指数: Shannon-Wiener index(H’) 和Simpson index(D)。 ●种群数量:一个地区某一特 定时间种群的数量。 ●种群动态:种群数量在时间 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热点地区:具有丰富的地方 特有种的地区。 ●生物多样性遭受的威胁:1. 栖息地破坏、破碎化和改变; 2.物种入侵(入侵种:某物 种通过自然或人为的手段, 被引入一个原来没有该物种 的生态系统中,逐渐发展繁 殖,并对当地自然或人为生 态系统产生毁灭性影响的物 种);3.过度开发和过度开采; 4.污染和有毒物质的产生。 5.连锁效应和协同效应。 ●连锁效应:一个物种的绝灭 导致另一物种的绝灭。 ●协同效应:单独因素无作用, 但因素协同后影响巨大。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 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 约,签署于1992年6月1日。 ●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 ●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生物资源学复习2

一、名词解释 ⒈自然保护区:具有法定边界,被指定用来承担具有特殊价值或利益及特定自然特性等区域的保护任务的地区,叫自然保护区。 ⒉动物驯化:引种动物对引种区内一些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发生适当调整,在生理习性、形态结构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的过程。 ⒊生物资源的周期性:是生命现象特有的时间上的层次排列,表现为生物资源的数量周期性和质量周期性两个方面。 ⒋直接价值:与生物资源消费者的直接利用和满足有关。通过标价,直接价值通常比较容易觉察和衡量。 ⒌生物资源:指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体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生物群落。 ⒍区系: ⒎生物资源的系统性:指任何生物物种在自然界中并非单独存在,而是形成一种系统关系,因此在利用生物资源时,一定从整体出发,进行综合利用。 ⒏种群的最大持续产量:是在单位面积或某一自然地段上的自然生态系统中,能够长期不断地获得人类所需的某种或某类生活物质能接近或能达到的最大理论产值。要维持种群的最大持续产量,应使资源种群保持在N(种群内个体数)=K(环境容纳量)/2水平,如果N>K/2,表示种群利用不足,如N

保护生物学习题答案

保护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保护生物学:是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2)物种:是在自然界中占据特殊生态位的种群的一个生殖群体,在生殖上与其它物种相隔离。 (3)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圈生境和生物群落所组成的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4)最小生存种群:对于任何一个生境中的任何一个物种,不论可预见的统计因素、环境因素、遗传随机性和自然灾害如何影响,该种能在1000年之有99%的几率保存下来的最小种群数量,叫最小生存种群数量。 (5)恢复生态学:国际恢复生态学会提出,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6)生态灭绝:当一个种的数量减少到,其对群落其它成员的影响微不足道时认为是生态灭绝。 (7)创始者效应:是指几个个体离开大群体而建立一个新种群,这个特殊的遗传瓶颈效应。 (8)遗传多样性:是生物体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化。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种群间或同一种群的遗传变异。 (9)关键种:指一个物种的活动和丰富度决定种群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保持系统的稳定,该物种被称为关键种。 (11)物种灭绝的第一冲击效应:是指导致物种灭绝的一种强烈干扰作用(如人为干扰、物理干扰),在这种干扰的基础上,竞争、捕食、被捕食和病菌寄生等生物因素起作用,使物种灭绝。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生物因素不能单独起作用引起物种灭绝。 (12)野外灭绝:经过科学调查在某个种原分布区和一切可能的分布区,已经没有存活的个体,但有栽培(或饲养)的种群的物种,认为该物种已经野外灭绝。(13)功能群::是生态系统,具有相似结构和功能的物种的集合,这些物种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相似的作用,集合中的成员之间互相替代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发挥、生态过程的执行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14)有效种群数量:是可生育成体的有效数量。 二、填空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潜在利用价值、伦理价值。 2.按不同的分类依据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若按系统与外部环境联系的程度划分生态系统分为开放系统;封闭系统;隔离系统;若按人类的影响程度划分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3.生物性公约又称为里约热卢公约,是 1992 年在巴西签定的,中国在 1992 年加入该公约。 1IUCN确定的濒危物种是指不久的将来具有高度的灭绝可能性的物种。 4、动态种群一般有一个或几个核心的种群和若干个附属的种群。 5、恢复生态学采取的主要方法有不行动;恢复;重建;替换等4项。 6、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命名的物种约为 140-170万种?预计世界上现存物种数在 1000-3000万种之间。 7、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环境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组成。 8.《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又称为华盛顿公约,在美国签定的,中国在 1980 年加入该公约。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几个层次? 答:(1)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所有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生物与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包括:遗传多样性(或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主要层次上的多样性。 2.什么是遗传多样性及研究遗传多样性有哪些意义? 答:(1)广义的遗传多样性可泛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包括不同物种的不同基因库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1分) (2)狭义的遗传多样性:指物种的遗传变异。种的遗传变异既包括群体的个体间变异,也包括群体间或群体系统、地理宗、生态型、变种、亚种间以及农作物品系、品种间的遗传差异。(1分) (3)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3分) ①有助于追溯生物进化的历史; ②探究现存生物进化的潜能; ③可以评估现存的各种生物的生存状况; ④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 ⑤在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制定保护策略和措施; ⑥指导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 3.实施迁地保护的原则是什么? 答:(1)物种的种群数量极低;(1分) (2)物种原有生活环境被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破坏甚至不复存在;(1分) (3)当物种的生存条件突然恶化时;(1分) (4)IUCN 建议当一个濒危物种的野生种群数量低于1000 只时,应当将人工繁育迁地保护作为保护该物种的重要手段。虽然这些物种仍有许多个体,但却面临着生存危机,这种情况下应当考虑实施迁地保护。(2分) 4.简述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功能及任务? 答:(1)展示生态系统的本底 (2)保存生物多样性 (3)提供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4)开展宣传教育的课堂 (5)人类游憩的场所 (6)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 (7)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示 (8)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5.关于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系统稳定性有哪些主要假说?每个假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冗余种假说:该假说认为保持生态系统正常功能需要生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阈值,当生物多样性水平低于阈值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受到影响,稳定性降低。当生物多样性的水平高于阈值时部分物种在生态系统中不起作用,即出现冗余物种。

保护生物学论文

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保护生物学 论文题目:丹顶鹤的保护现状及保护对策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系别:生物科学系 专业:生物科学 学生姓名:符淑乾 学号: 201208010209 填表时间:年月日

丹顶鹤的保护现状及保护对策 摘要:丹顶鹤是我国著名的文化鸟类,在我国文化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历来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近年来,由于环境的迁和人为的干扰,野生丹顶鹤数量逐年下降,全球现存数量仅为2600只左右,而东亚的大陆总数量约1500只左右。国内外就丹顶鹤的保护现状及保护对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丹顶鹤是在我国研究最广泛、最深入的鸟类,从宏观到微观,从个体到群落,从野生到饲养等各个领域;到目前为止,我国发表的涉及丹顶鹤的文献共1162篇,并对论文发表年代,研究内容、涉及领域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提出了我国丹顶鹤的保护现状及保护对策。 关键词:丹顶鹤;现状;保护;对策 丹顶鹤属鹤行目,鹤科,为大型涉禽,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世界涉危鸟类,被列入CTTES附录中。自古以来丹顶鹤深受人们的喜爱,文人墨客常把它同松树会写在一起制作(松鹤图)作为长寿的象征加以赞美和歌颂。丹顶鹤栖息繁殖于湿地中,被人们冠以“湿地之神”之美称。由于它对湿地的文化十分敏感,又被称为“环境变化指示剂”。丹顶鹤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化鸟类,在诗歌、绘画、雕刻、文学、音乐及舞蹈中均有种种表现。 一、生存现状及保护现状 在中国东北和远东地区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在1960年代以后急剧加重,对湿地的围垦不仅侵占了原有的栖息地还是原本流通的水系阻断,再加上近年远东地区气候干燥化趋势明显,水域面积缩小严

全球气候变化对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保护生物学》期末考查 姓名: 学号: 一、简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遗传价值及存在价值,还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 1、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表现在当地消耗使用价值(如食物,消费等)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地消耗使用价值,是指诸如猎物、薪柴等在当地消耗而不进入国内或国际市场的物品的价值。生产使用价值是指从野外收获、在国内或者国际商品市场销售的产品价值。 2、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并作为二氧化碳汇集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宜人价值(生态旅游、自然史与教育)等。 3、选择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价值也是选择价值或者潜在价值。今天,没有人敢确定现在还未被利用的那些物种在将来也不会有利用的价值(一些具药用的物种)。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也很难确定。 4、存在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指伦理或道德价值,自然界多种多样的物种及其系统的存在,有利于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功能的保持及其结构的稳定。存在价值常常受保护愿望来决定,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的同情和责任。一个物种的存在价值有多大,它的消失究竟带来多大的损失,目前人们还难以准确评估,正如人们不能评估一只恐龙的存在价值一样。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也可以是收益价值或遗产价值——为保护子孙后代的某种价值而愿意支付的价值总和。

二、论述全球气候变化对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变暖研究最早从1824年法国物理学家Fourier提出温室效应的概念开始,至今己开展了将近200年,现在全球变暖己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己升高0.85℃。自1950年以来,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是史无前例的,科学家认为1983-2012年可能是北半球近1400年来最暖的30年,如果没有积极有效的措施,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年平均气温将比前工业时代至少上升1.5℃[1]。 1950-2010年间,全球有约5.7%的陆地面积发生了主要气候类型的转变,包括:干旱气候类型以及高纬度大陆气候类型的扩张、极地和中纬度大陆性气候类型的缩减、温带、大陆性以及极地气候的显著向极移动、热带和极地气候的海拔增长[2]。在中国,到2010年,己经能在气候带交界地区(约全国7.5%的陆地面积)诊断到气候带的变化,包括:东北地区温寒混交林气候向温带落叶林气候的转变:青藏高原苔原气候(ET)的消失;中国西南地区温带冬早气候的西进北抬。到21世纪末,全国将有超过52.6%的面积发生气候类型的转变[2]。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具有大尺度的综合性影响。过去的气候变化已使物种物候、分布和丰富度等改变,使一些物种灭绝、部分有害生物危害强度和频率增加,使一些生物入侵范围扩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改变等。未来的气候变化仍将使物种物候和行为、分布和丰富度等改变,使一些物种灭绝、使有害生物爆发频率和强度增加,并将可能使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等[3]。 我将从陆地、湖泊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论述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对陆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气候带北移、两极冰山退缩,植物向高纬度地区、高海拔山地移动[1,4,5]。到2100年,全球陆地表面49%的植物群落以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37%的生物区系发生改变,同时在无任何减排努力、全球升温4℃的最悲观模型中,全球植物多样性的平均水平将下降9.4%[4]。海平面上升,海滨植物大面积萎缩、生物入侵加剧;植物种间竞争关系发生改变,优势种改变;早春温度提前升高,植物物候节律改变;荒漠草原区土壤增温使得植物群落发生演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物种加速灭绝[4]。以及森林群落生产力下降,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威胁加大[1,5]等。 野生动物的分布区整体上向北移,如鸟类的北扩或西扩[6],昆虫向两极和高海拔地区扩展[7],种群灭绝风险增加、物种多样性降低,如蝴蝶[8]。物候期提前,加快昆虫的生长发育,

保护生物学整理

思考题: 1、保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灭绝、进化的潜能、群落和生态系统、生境的恢复、物种的回归自然和圈养繁殖、生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2、生物资源的价值:直接价值:也叫使用价值或商品价值。是人们直接收获和使用生物资源所形成的价值。包括消费使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两个方面。 间接价值:包括非消费性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和科学价值四种 非消费性使用价值: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经济收益,而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收获、也不受损害。 选择价值: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尽可能多的基因,可以为农作物或家禽,家畜的育种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机会。 存在价值:有些物种,尽管其本身的直接价值很有限,但它的存在能为该地区人民带来某种荣誉感或心理上的满足。 科学价值:有些动植物物种在生物演化历史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其开展研究有助于搞清生物演化的过程 3、物种---面积关系原理:面积缩小10倍的岛屿,其物种数减少一半。 岛屿上物种与面积的关系在多数情况是一种曲线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即:S=CA Z 其中S为物种数;A为岛屿面积;C,Z均为无单位的参数。 Z和C的数值取决于岛屿的类型以及物种的类型(Simberloff 1986a)。Z值一般为0.25左右,变化范围在0.15—0.35之间;C值在种数较多的生物类型较高(如昆虫),而在种数少的类群值较小(如鸟、兽)。 4、岛屿平衡理论:MacArthur和wilson认为一个岛屿上的物种数实际上是由迁入和灭绝两者的平衡决定的,而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物种不断地灭绝或被相同的或不同的种类所替代。 首先考虑迁入,假设一个岛屿上尚无任何物种存在,此时迁入速率会非常高,因为任何一个迁入的个体都代表着这个岛屿的新种。然而,随着定居种类的增加,新种迁入的速率就会下降。当所有来自“种源库”(Source pool)(即大陆或其它临近岛屿)的物种都在岛屿上出现时,新种迁入率降到零。 5、邻近生境的作用:为一些迁徙性很强的种类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水源、食物等资源。例如水鸟:海鸟在岛屿上营巢,而在水域中取食鱼类。为一些濒危种群补充一些个体,防止已处于灭绝危险边缘的小种群的灭亡,这一作用也有人称之为“营救效应”。 6、栖息地异质性假说:William(1964)认为面积增加包含了更多类型的栖息地,因而应有更多的物种可以存在。Westman(1983)和Buckley(1982)也认为物种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增加的原因是由于栖息地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平衡假说中岛屿面积效应的结果。 随机样本假说:认为物种在不同大小岛屿上的分布是随机的,大的岛屿只不过是大的样本,因而包含着较多的物种。Dunn和Loehle(1988)指出,取样范围会影响物种数一面积的关系。 7、岛屿生物群落的影响因素: 1面积的大小; 2地形的复杂与否:地形复杂的岛屿將可供给较多的生物种类栖息。单就蕨类而言,台湾就有四百多种,比起欧洲大陆的种类还多。 3距离大陆块的远近:海洋就一般生物而言,都是极大的地理障碍;故一个岛屿距离大陆块愈远则生物的种类愈少。 4邻近地区生物相的复杂性:在和一个岛屿相鄰的陸地,如果生物相丰富,则此岛屿的生物相也將较复杂。 5生物种类的差异:不同的生物对于跨越各种地理障碍的能力不同,故在较远的海洋岛,很不容易看到淡水魚及两栖类。 6外來物种的入侵及生物的灭绝:在一个岛屿现存的生物种类较少時,则外來生物能夠入侵的几率也就较大,同時現存种类灭绝的速率也就越慢。相反的,则种的灭绝速度不但加速,而且外来种入侵成功的机遇率將減少。 8、自然选择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稳定性选择:即淘汰少数极端个体的选择。是自然种群中占优势的一种选择模式。对许多性状而言,其种群的平均值往往具有最大的适合度(fitness)。 定向选择:指有利于某一极端性状的选择。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发生作用。同时,它在动植物的人工育种中为一种常用方法。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

————————————————————————————————作者:————————————————————————————————日期:

《保护生物学》教案 课程:考察课,开卷考试90分钟 第一章保护生物学概论 由于受现代人口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不断增强的影响,目前全球正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等严重的危机。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当前世界的重要发展战略。保护生态学的目标是了解人类活动对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物种濒危机制和保护策略,以恢复濒危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正常功能,从而到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命维持系统的最终目的。(PPT1+课本P2) 总结(知识摸底) ——保护生物学以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为主线,探讨了保护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关系,以及保护生物学的起源特征和发展;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介绍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重点论述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物种形成和物种灭绝的机理;阐述了物种濒危等级划分、物种保护原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设计与管理,以及物种迁地保护方法和措施;最后介绍了与自然环境保护及环境合理开发,特别是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法律与公约。 (PPT2)作为生物多样性大国,我国始终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护生态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 第一节保护生物学的概念和学科简介?1什么是保护生物学 PPT讲解定义《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diversity)是从保护生物及其环境的角度出发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理论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环境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系统与进化等自然科学。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分析

保护生物学课程作业 浅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优点与不足 学院: 姓名: 专业: 学号:

浅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优点与不足

一、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的东南部,地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安图县和浑江地区的抚松县、长白县,与朝鲜毗邻。经纬度为E127°42’55”,W128°16’48”,N41°41’49”,S42°51’18”。其主要保护对象为温带森林生态系、自然历史遗迹和珍稀动植物。长白山是一个年轻的、典型的火山地貌区域,自下而上主要由玄武岩台地、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锥体三大部分构成。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变化带谱特征,主要是由太阳辐射、地理及大气环流相互作用而成。 一、合理性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东部的吉林省境内,在我国保护区一级区划中属东北大区,是我国最大、建立的最早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我国面积最大、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保存最为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 长白山有丰富的物种资源与旅游资源,综合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相关图例可以看出,其布局存在相当的合理性。构建的近似与长圆形的保护区架构图,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地形将其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并在相应周边位置设置管理局,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重目的。 二、不足处 在整体中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体现了设计的合理性与人文情怀,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长白山核心区的面积较大,但周边的缓冲区与实验区较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保护自然景观的作用,但不利于长白山保护区实况的监测与发展。尤其是贴近核心区的外围区过渡带较窄。随着经济资源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生活舒适度被人们广泛认知,开发与开采都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其缓冲带窄,保护作用弱,周边的不定性影响因子可能对内部区域造成未知影响。 同时,管理局建设分布过于分散。尽管均匀分布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周围各处,但是各个机构的职能不尽相同。分布上应具有相互沟通及时协调的特性,以便及时处理各项突发事件。 此外,基于研究现状而言,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物种丰富度极高,但对其认知与保护力度却不足,以入侵物种美国白蛾为例,即需加大注意力度。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靠近边境地区,属保护薄弱地带,需加强防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