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底盘控制技术发展综述_张乐超

汽车底盘控制技术发展综述_张乐超
汽车底盘控制技术发展综述_张乐超

2010年第29卷12月第12期机械科学与技术

M e c h a n 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f o r A e r o s p a c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D e c e m b e r V o l .292010

N o .12

收稿日期:2009-05-27

作者简介:张乐超(1985-),硕士,研究方向为汽车动力学仿真及控

制,z h a n g l e c h a o @s i n a .c o m ;许沧粟(联系人),副研究员,x c s 0929@163.c o m

张乐超

汽车底盘控制技术发展综述

张乐超1,陈宝峰2,许沧粟

1

(1

浙江大学动力机械与车辆工程研究所,杭州 310027;

2

浙江钱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台州 317500)

摘 要:全面地回顾了国内外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由此产生的3类控制技术,即以A B S 为代表的单功能控制系统,具有革新意义的线控技术和目前正在迅速发展的底盘全局控制

系统(G C C )。文章结合前人的研究,着重地介绍了G C C 系统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包括G C C 系统的并行式和集合式控制结构,分层控制的概念。最后,对未来汽车控制技术的发展做了展望。

关 键 词:车辆动力学;线控技术;底盘全局/集成控制;控制结构;综述中图分类号:U 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728(2010)12-1612-05

AR e v i e wo f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I n t e g r a t e d V e h i c l e

C h a s s i s C o n t r o l T e c h n o l o g y

Z h a n g L e c h a o 1,C h e n B a o f e n g 2,X u C a n g s u

1

(1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o w e r M a c h i n e r y a n dV e h i c u l a r E n g i n e e r i n g ,Z h e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H a n g z h o u 310027;

2

Z h e j i a n g Q i a n j i a n g M o t o r c y c l e C o .,L t d .,T a i z h o u 317500)

A b s t r a c t :C h a s s i s c o n t r o l t e c h n o l o g y i s t h e c o r e o f m o d e r n v e h i c l e t e c h n o l o g y w h i c h d e t e r m i n e s t h e v e h i c l e d y n a m -i c p e r f o r m a n c e .W e r e v i e wt h e p r o c e s s o f c h a s s i s c o n t r o l t e c h n o l o g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i n t r o d u c e t h r e e t y p e s o f c o n -t r o l t e c h n o l o g y ,t h a t i s ,s i n g l e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r e p r e s e n t e d b y A

B S ,t h e i n n o v a t i v e b y -w i r e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g l o b a l c h a s s i s c o n t r o l (G

C C )s y s t e mw h i c h i s i n r a p i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u r r e n t l y .C o m b i n e d w i t h p r e v i o u s s t u d i e s ,w e f o c u s

o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t h e G C Cs y s t e ma t h o m e a n d a b r o a d ,i n c l u d i n g t h e p a r a l l e l c o n t r o l s t r u c t u r e ,t h e c e n t r a l i z e d c o n t r o l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s t r a t i f i c a t i o n o f t h e G C C s y s t e m .F i n a l l y ,w e a l s o m a k e a p r o s p e c t t o t h e t e c h n o l o g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f u t u r e v e h i c l e c o n t r o l .K e y w o r d s :v e h i c l e d y n a m i c ;b y -w i r e t e c h n o l o g y ;g l o b a l /i n t e g r a t e d c h a s s i s c o n t r o l ;c o n t r o l s t r u c t u r e ;r e v i e w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汽车动力学性能的底盘控制技术还只是机械工程大类领域的一个普

通分支学科[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使用者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操稳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底盘控制技术开始逐渐被汽车工程师们所重视,并成为了汽车工程领域专门研究的一项内容。自80年代以来,电子技术

广泛地应用于汽车产品,出现了汽车电子化趋势[1]

。同时,随着四轮转向系统(4W S )的问世及发

展,A B S 、E S P 以及半主动、主动悬架等汽车底盘控制系统相继出现,这些控制技术大大地改善了汽车的动力学性能

[1~3]

。笔者通过对现有的国内外相关

文献进行对照和总结,简单地回顾了汽车底盘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并着重介绍了目前快速发展的汽车底盘集成控制系统,最后也对未来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发展做了展望。1 汽车底盘控制发展历程

综观汽车底盘技术的发展,如图1所示,分为3

第12期

 张乐超等:汽车底盘控制技术发展综述

个阶段[2]

,随之产生成了三代汽车底盘控制技术。

1.1 第一代底盘控制技术

第一代的底盘控制系统是汽车底盘控制技术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于它兴起较早,某些技术也已发展得比较成熟。其代表是4W S 、A B S 、E S P 、T C S 等电子控制系统在汽车上的运用。这类系统主要由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E C U )、执行机构3部分组成。其中E C U 又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部分包括输入、输出电路,运算电路,控制电路等;软件部分则

具有运算控制和系统检测两大功能[4]

图1 底盘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

以A B S 系统的工作过程为例来简要说明这类

系统的原理。A B S 系统是在车辆原有的制动系统基础上附加的一套控制设备。车辆制动时,轮胎滑移率s 在20%左右时车辆能获得最大的纵向制动力,轮速传感器将轮速信息经由输入电路输入E C U ,E C U 接收传感器的输入信号,然后按设定的控制策略和运算逻辑进行处理和计算,从而制定并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对制动压力调节装置进行控制,使轮胎滑移率s 始终保持在20%左右,从而车辆能获得最佳的制动效果。当E C U 监测到系统工作不正常时,会自动终止A B S 系统工作,同时点亮A B S 警示灯。此时传统的制动系统仍旧照常工作,不受任何影响。这些改善车辆动力学的系统成功地运用于了汽车,并进行了商业化生产,实用效果很显著。1.2 

第二代底盘控制技术

图2 线控系统的架构图

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研发全电子控制的汽车底盘控制系统和网络化管理的整车样车,即第二代的线控驱动技术(d r i v e -b y -w i r e t e c h n o l o g y ),这将引发汽车底盘控制系统的一场技术革命

[4,5]

,其系统构架

如图2所示。

由此而开发的汽车线控转向系统(S B W S ),它取消了传统的转向盘与转向轮之间的机械连接,完全摆脱了传统转向系统的各种限制,不但可以自由设计汽车转向的力传递特性,而且可以设计汽车转向的角传递特性,给汽车转向特性的设计带来更大的空间。日本大学和本田汽车公司在该项技术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工作,设计出了理想的转向系统传动

比,使汽车的稳态增益不随车速变化[6,7]

。在国内,吉林大学在线控转向技术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宗长富教授等人通过对方向盘力矩的建模,模拟生成了可以为驾驶员提供路感的方向盘转向回正力矩,并设计了前轮转向控制算法,使车辆具有了不变的转向特性

[8]

汽车线控制动系统(B B W S ),它除了传统的一些制动器机械结构外,还装有电控单元E C U 、电源、传感器等元件。通过驾驶员给制动踏板施加操作发出制动信号,E C U 捕获该信号并综合其他的车辆行驶工况,向制动器发出最优指令,从而保证车辆最佳的减速度和行驶稳定性。

同样的,利用该技术而开发的汽车线控油门系统(T B W S ),以油门踏板的高度变化为输入信号,E C U 对该信号和其他系统传来的数据信息进行运算处理,计算出一个控制信号,通过线路送到伺服电机,电机再驱动节气门执行机构,实现油门控制。线控油门技术供油平缓,同时能有效地提高燃油经济性并改善排放。

整套线控驱动技术大大地降低了车辆机械系统的复杂程度,并且机械部件的润滑和调整也可以得到相应地减少,同时控制单元可以随时监测车辆的即时运行工况,给车辆发出最佳控制信号,大大提升了车辆的操控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宝马公司在2000年的巴黎车展上参展的概念车———B M W Z 22,

就应用了S B W S 、B B W S 这两项技术[5,6]

。此外,可变传动比转向系统(V G S )、线控离合器等线控技术也已被开发出来并用于实验车

[2,5]

在国外,线控技术在B M W 新7系,M -B E N ZS L

和J A G U A R 新S -T y p e 等高端车型上已有了大量的应用

[5]

;在国内,线控油门系统也已经在一些中级

车上有了广泛的使用。但由于整套线控系统造价昂贵且可靠性不能保证,所以全线控的车辆目前还没

1613

机械科学与技术第29卷

有被商业化量产。1.3 第三代底盘控制技术

最近几年来,开发全方位底盘控制G C C (g l o b a l c h a s s i s c o n t r o l )系统成为了目前汽车底盘控制的发展方向,有的学者也把G C C 系统称为I C C (i n t e g r a t -e d c h a s s i s c o n t r o l )系统,即底盘集成控制系统,也就是目前发展迅速的第三代汽车控制系统。

2 底盘集成控制的发展

为了使汽车行驶时能有优良的动力学性能,往往在一辆车上要安装多种底盘控制系统。当多种动力学控制系统同时存在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一些系统间的功能存在着重叠,而另外某些系统间的控制目标又可能存在着冲突,这就产生了系统之间耦合不良的情况。如果不将这些系统协调控制,系统间的干涉就有可能会影响到车辆的整体性能,有时也会使车辆的总体动力学性能还不如单个系统单独作用时优良,极端情况下甚至会产生危险。最典型的比如A B S 和E S P 系统,他们都是通过调节制动力来提高车辆动力学性能,A B S 是控制制动力使轮胎滑移率始终保持在最佳值,而E S P 系统则是通过控制制动力大小来达到所要满足的最佳不足转向和过度转向效果。很显然,这两个系统同时工作时会产生干涉。

其次,很多系统的控制输入需要的是同一个参数,而不同系统控制的又是相同的执行机构,如果每一个系统各自拥有一套测试传感器和执行机构,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车辆成本的提高,同时也难以在有限的车体空间内布置种类繁多的设备。此外,由于各个子系统及相应的控制元件是由不同的汽车配件厂家提供的,他们有各自的标准体系,各自的技术保密措施和对外信息封锁措施[4]

,这就使得各子系

统间的协调变得更加困难。

所以,开发一种全局底盘控制G C C 系统成为了目前汽车底盘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G C C 不是各系统间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将硬件和软件进行统一,将各控制目标有机的协调,使车辆的整体动力学性能达到最佳。

早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及欧美的各大厂商就对底盘集成控制进行了尝试和研究

[1~3]

。N i s s a n ,

T o y o t a 等汽车厂商率先在他们的车上应用了G C C

系统,但这些也只是各子系统通过C P U 间的通讯来协作完成一些功能。进入21世纪后,车辆的集成控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

应用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2001年,D a i m l e r -

C h r y s l e r 公司在他们生产的M e r c e d e s F 400汽车上对

主动悬架,主动倾角控制,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等系统进行了集成控制,达到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C o n t i n e n t a l 公司开发的第二代E S P 系统扩展和改进了E S P 的功能,将车轮制动,主动转向,发动机转矩输出这3个控制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已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从而使车辆变得更安全,更舒适

[3,4]

文献[9~13]作者M e h m e t A k a r 和J e n sC .K a l k k u h l 所在的研究小组运用滑模控制理论,设计了一整套完整的底盘集成控制系统,并为了验证其性能,在不同的车型上对集成控制器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示意如图3所示。

图3 车辆仿真示意图

该I C C 系统利用四轮自动转向和主动悬架单元来获得所需的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研究人员还将此系统在一套先进的非线性模拟器(C A S C a D E 平台)上进行实际工况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轿车、货车和大巴车等大多数车辆上都有很好的表现[9]

3 底盘集成控制系统的控制结构

3.1 并行式控制结构

目前,车辆底盘的集成控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初期的底盘集成控制研究是在各子系统成熟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主要是将现有的子控制系统进行协调控制,来发挥它们的最佳效果,改善车辆的动力学性能,所以,很多早期的G C C 系统采用的一般是并行式控制结构。并行式控制结构的G C C 系统开发入门要求比较低,不需要很大的初期投入,只需进行少量的研发工作,就可以开发出产品进行生产。

这种方法所能达到的系统集成程度非常的有限,主要是在传感器及相关硬件方面进行集成。通过对各子系统控制器的重新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

达到集成的效果[3]

它的控制结构如图4所示,各子系统的工作还是由各自的控制器控制。显然,它们之间的协调程度不

1614

第12期 张乐超等:汽车底盘控制技术发展综述

高,每个子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依旧独立,只能通过网

络技术进行有限的合作,且不同控制系统来自不同的生产厂家,各厂家有着自己的开发思路与模式,造成了子系统间的“接纳”必然不能使人满意,这就使得要达到车辆的最佳动力学性能变得更加困难

图4 并行式控制结构

3.2 

集合式控制结构

图5 集合式控制结构

随着车辆所要满足的控制功能和执行器数量的不断增多,并行式控制结构已远远不能满足协调控制的要求,需要开发一种全新的控制结构,这种新的

控制结构要包括系统的控制构架、系统的软件构架和系统的电子/电器构架这3个重要组成。由此发展起来的集合式控制结构(图5)能很好地满足协调控制的要求。整个集合式控制系统的内部联系是相当复杂的,它是软件和硬件、信息和指令、控制和功

能算法的集合体[14]

。该控制结构配置了两类控制器(E C U ),即全局控制单元和子控制单元。全局控制单元也称主控制单元,它是整个控制系统最高一级的处理器,主要有两项功能:负责向系统下一级发送控制命令和监测整个

车辆的运行工况。输入电路将传感器测得的车辆运行参数和驾驶员的操作参数输入主控制单元,运算电路在设定的控制策略下统筹协调地进行运算,得出最佳控制方案,输出电路再将控制方案输送到下一级子控制单元,由子控制单元向各执行机构发送具体控制命令,使车辆的整体动力学性能达到最好。

集合式控制结构的开发策略是自上而下的,由于一开始它就考虑到了整体,所以该系统的集成程度也最高。同时,控制执行机构的具体命令是由子控制单元发出的,主控制单元只负责协调各系统之间的运作,所以当有新的子系统或执行器加入时,也不需对整个控制系统重新设计或做很大的改动,只需对主控制单元做升级即可,可以方便地进行系统扩展。另一方面,采用该集合式控制结构设计的集成控制系统,由于本身结构上的优势,它的容错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且集合式控制结构作为一个整体,由同一公司开发,也不会有并行式结构中各子系统无法兼容的问题。由于各E C U 间是分工协作的,不会像只使用一个主控制单元的控制模式那样,由一个全局控制器给出所有子系统的控制输入,使全局控制器产生过度的负荷,且设计复杂,开发难度大;也不会有并行控制模式中的协调、集成化程度低的问题。集合式控制结构目前已逐步取代了早期的并行式控制结构,成为了目前底盘集成控制设计者们的共识和设计框架。

3.3 集合式控制结构的分层思想

集合式控制结构体现了控制策略中的分层思想。简单地分,可以将控制系统分为上层协调系统和下层控制系统,下层控制系统为悬架、转向和制动等子控制系统,用以执行各子系统的控制任务,实现各自的性能指标;上层协调系统主要接受来自驾驶员的操作信息和下层控制系统的决策信息,对车辆进行整体协调分析,并及时修改下层控制的决策,从为实现整车综合性能最优的目标出发来执行协调优

化任务[15]

而更复杂的分层阶梯式结构则是将整个集成控制系统分为硬件层、信息层、目标层、协调层、功能层

和执行层这6层结构[14]

。他们的工作过程是,信息层首先通过硬件层的各类传感器采集到车辆的状态信息和道路信息,并通过总线将这些数据传输给目标层;目标层再将这些数据结合驾驶员的驾驶意图确定出控制目标,然后和协调层协同工作,根据控制目标和各子系统的执行能力分配每个子系统的任务;最后功能层接受指令并根据设定的控制算法通过执行层驱动液压缸、弹簧等执行器完成控制目标。

1615

机械科学与技术

第29卷

将控制系统分为上层控制和下层控制研究了悬架、转向、制动之间的集成控制,并分别设计了底盘系统中悬架、转向、制动3个子控制器及上层协调器

[17]

。底盘分层协调控制框架如图6所示,研究者对悬架采用的是最优控制方法,对转向系统采用

P I D 控制方法,对制动系统采用的是简易逻辑门限值控制方法。从整车系统和路面获得信号输入,系统实时计算着悬架作动器作用力,轮胎的纵向力和侧向力,进过协调器的协调分配,分别控制俯仰力矩M 1、横摆力矩M 2、制动力矩M 3,使整车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及制动性达到较好效果。研究人员也在实车上对该系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虽然在单项指标上与单独控制相比其性能有所下降,但是该系统可以实现良好的整车综合性能

图6 底盘分层协调控制示意图4 总结和发展展望

汽车底盘控制技术发展至今经历了3个阶段:

单控制功能的底盘控制系统、线控技术、底盘集成控制系统。单控制功能底盘控制系统由于性能单一,已不能满足汽车发展的要求;线控技术的出现大大变革了驾驶操作的实现方式,提高了控制的精度,但由于费用及可靠性的限制,全车的线控系统目前还未被广泛地应用。当今大力发展的是汽车底盘的集成控制技术,目前已广泛采用了分层阶梯式的集合控制结构,通过上层主控制单元的协调分配,来控制各子控制系统的工作,使车辆的动力学性能达到最佳。

近年来,底盘集成控制逐渐地扩展到对整车的集成控制,甚至出现了包含对人-车-路大闭环系统的集成控制

[3,16]

。以目前底盘控制的发展来看,未

来汽车的发展方向,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进一步改进车辆的动力学性能,提高车辆的安全性,降低交通事故率;二是减轻驾驶者的操作强度,将驾驶者从繁重的操作工作和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中解放出来

[2]

将来的底盘集成控制研究,将会采用更精确的车辆和轮胎模型来获得更高的控制精度和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包括更多的考虑悬架及轮胎的非线性

模型[3]

。同时针对提高控制精度,开发一种汽车专

用的控制策略及理论也将会是未来底盘集成控制研究的重要工作

[2]

随着底盘控制系统越来越向电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未来的汽车将是一种有着高度安全性和自动化的交通工具。

[参考文献]

[1]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07~2008车辆工程学科发展报告[R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 S h i b a h a t a Y .P r o g r e s s a n d f u t u r e d i r e c t i o no f c h a s s i s c o n t r o l t e c h -n o l o g y [J ].A n n u a l R e v i e w si nC o n t r o l ,2005,(29):151~158

[3] 喻凡,李道飞.车辆动力学集成控制综述[J ].农业机械学报,

2008,39(6)

[4] 陈祯福.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 ].汽车工

程,2006,28(2)

[5] 宗长福,刘凯.汽车线控驱动技术的发展[J ].汽车技术,

2006,(3):1~5

[6] 陈善华,魏宏等.汽车电子转向技术发展与展望[J ].汽车技

术,2003,(1)

[7] K o y o R e c e i v e s T e c h n o l o g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w a r df o r S t e e r -b y -w i r e .

h t t p ://w w w .k o y o -s e i k o .c o .j p /E n g l i s h /w w w .k o y o -s e i k o .c o j p /

n e w s /s b w .h t m l

[8] 宗长福,麦莉等.汽车前轮电子转向系统[J ].中国机械工程,

2004,15(11):1022~1026

[9] A k a r M ,K a l k k u h l J C .As l i d i n g m o d e t h e o r y b a s e d c h a s s i s c o n t r o l l e r

f o r v e h i c l ee m u l a t i o n [A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Wo r k s h o po nV a r i a b l e S t r u c t u r e S y s t e m s [C ],2008

[10] A k a r M .Y a wr a t e a n ds i d e s l i pt r a c k i n g f o r 4-w h e e l s t e e r i n g c a r s

u s i n g s l i d i n g m o d e c o n t r o l [A ].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I E E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o nC o n t r o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C ],2006

[11] V i l l e g a s C ,A k a r M ,S h o r t e nRN ,K a l k k u h l J .Ar o b u s t P I c o n -t r o l l e r f o r e m u l a t i n g l a t e r a l d y n a m i c s o f v e h i c l e s [A ].P r o c e e d -i n g o f t h e 2007I E E E I n t e l l i g e n t V e h i c l e sS y mp o s i u m[C ],2007

[12] A k a r M,K a l k k u h l J C ,S u i s s aA .V e r t i c a l d y n a m i c s e m u l a t i o n

u s i n g av e h i c l ee q u i p p e dw i t ha c t i v e s u s p e n s i o n [A ].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 I E E EI n t e l l i g e n t V e h i c l e s S y mp o s i u m[C ],2007

[13] A k a r M ,K a l k k u h l J C .A n i n t e g r a t e d c h a s s i s c o n t r o l l e r f o r a u t o -m o t i v e v e h i c l e e m u l a t i o n [A ].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 t h e I F A CWo r l d C o n g r e s s [C ],S e o u l ,S o u t hK o r e a ,J u l y 2008

[14] 高晓杰,余卓平,张立军.集成底盘控制系统的控制构架研究

[J ].汽车工程,2007,29(1)

[15] 初长宝,陈无畏.汽车底盘系统分层式协调控制[J ].机械工

程学报,2008,44(2)

[16] C h o aW,e ta l .A n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i n t ou n i f i e d c h a s s i sc o n t r o l

s c h e m e f o r o p t i m i s e dv e h i c l es t a b i l i t y a n dm a n o e u v r a b i l i t y [J ].V e h i c l e S y s t e m D y n a m i c s ,2008,46(S 1):87~105

1616

汽车底盘最新技术的发展现状

汽车底盘最新技术的发展现状 汽车底盘最新技术的发展现状 引言 越来越多的新电子控制设备被应用于汽车上。其中许多新的底盘控制技术设备在汽车的安全性、动力性、操作稳定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包括全电路制动系统(BBW,Brake-by-Wire)、汽车转向控制系统(RWS、ESP Ⅱ等)、汽车悬架控制系统(ADC、ARC等)以及现在发展起来的汽车底盘线控技术(线控换档系统、制动系统、悬架系统、增压系统、油门系统和转向系统等)。再加上汽车CAN总线的应用,42 V电压技术的研究,电动汽车的研究都会带动汽车底盘控制技术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如今汽车底盘控制技术正向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1 汽车底盘的电子化技术 1. 1 全电路制动系统(BBW) BBW是一种全新的制动模式,它的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BBW是一种新型的智能化制动系统,它采用嵌人式总线技术,可以与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电子稳定性控制程序(ESP)、主动防撞系统(ACC)等汽车主动安全系统更加方便地协同工作,通过优化微处理器中的控制算法,可以精确地调整制动系统的工作过程,提高车辆的制动效果,加强汽车的制动安全性能。BBW以电能作为能量来源,通过电机或电磁铁驱动制动器。因此,BBW的结构简洁,更趋向于模块化,安装和维修更简单方便。

图1 BBW结构示意图 控制单元是BBW的控制核心,它负责BBW信号的收集和处理,并对信号的推理判断以及据此向制动器发出制动信号。此外,根据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汽车底盘上的各种电子控制系统将与制动控制系统高度集成,同时在功能上趋于互补。 BBW采用双重闭环控制方式,首先在各个电能制动器中都有制动力矩传感器,可以实时地监控制动力矩的大小,实现制动力矩的闭环控制。其次在制动过程中,各车轮转速传感器时刻监视着车轮的运转过程,ABS根据车轮转速传感器的信号判断车轮的运转状态。 根据目前BBW的研究成果,投入使用还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其中主要是电能制动器结构和性能的改善。电能制动器要保证能够独立对车辆实施有效制动,必须能产生足够大的制动力矩,对内部的驱动电机(或驱动电磁铁体)、驱动力矩的传动系统、外部的供电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在比较成熟的想法是提高汽车的供电电压,从原来的12 V提高到42 V,提高电压可以有效地解决BBW的能源问题。 1. 2 汽车转向控制系统 1. 2. 1 后轮转向系统(RWS) RWS能主动让汽车两后轮的横拉杆相对于车身作侧向运动,使两后轮产生一转向角。RWS是由电子控制单元、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等组成。其执行机构有整体式和分离式两种。整体式是指汽车两后轮的横拉杆由同一个执行机构调节;而分离式则指汽车两后轮的横拉杆由两个不同执行机构来调节。对于整体式RWS执行机构,用一个横拉杆位移传感器就能确定两后轮的转向角。但分离式RWS执行机构需要至少两个位移传感器。由于分离式RWS执行机构的元件多,两后轮的控制和协调比较复杂,现在研发更多的是整体式RWS执行机构。整体式RWS执行机构又分液压式和机电式两种。图2是机电式RWS执行机构,由电动机、螺母螺杆驱动机构和安全锁止机构等组成。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执行机构里安装了一个电机转角传感器和一个螺杆位移传感器。当RWS出现故障时,电动机自动锁止,两后轮的转向角不再发生变化,直到故障排除。

现代控制理论----综述论文-2015

2015级硕士期末论文《现代控制理论综述》 课程现代控制理论姓名 学号 专业 2016 年1 月 4 日

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的差异 现代控制理论是建立在状态空间法基础上的一种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理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控制理论中,对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主要是通过对系统的状态变量的描述来进行的,基本的方法是时间域方法。现代控制理论比经典控制理论所能处理的控制问题要广泛得多,包括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单变量系统和多变量系统。它所采用的方法和算法也更适合于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现代控制理论还为设计和构造具有指定的性能指标的最优控制系统提供了可能性。现代控制理论的名称是在1960年以后开始出现的,用以区别当时已经相当成熟并在后来被称为经典控制理论的那些方法。现代控制理论已在航空航天技术、军事技术、通信系统、生产过程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现代控制理论的某些概念和方法,还被应用于人口控制、交通管理、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等的研究中。 现代控制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迅速兴起的空间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空间技术的发展迫切要求建立新的控制原理,以解决诸如把宇宙火箭和人造卫星用最少燃料或最短时间准确地发射到预定轨道一类的控制问题。这类控

制问题十分复杂,采用经典控制理论难以解决。1958年,苏联科学家Л.С.庞特里亚金提出了名为极大值原理的综合控制系统的新方法。在这之前,美国学者R.贝尔曼于1954年创立了动态规划,并在1956年应用于控制过程。他们的研究成果解决了空间技术中出现的复杂控制问题,并开拓了控制理论中最优控制理论这一新的领域。1960~1961年,美国学者R.E.卡尔曼和R.S.布什建立了卡尔曼-布什滤波理论,因而有可能有效地考虑控制问题中所存在的随机噪声的影响,把控制理论的研究范围扩大,包括了更为复杂的控制问题。几乎在同一时期内,贝尔曼、卡尔曼等人把状态空间法系统地引入控制理论中。状态空间法对揭示和认识控制系统的许多重要特性具有关键的作用。其中能控性和能观测性尤为重要,成为控制理论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到60年代初,一套以状态空间法、极大值原理、动态规划、卡尔曼-布什滤波为基础的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新的原理和方法已经确立,这标志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 现代控制理论所包含的学科内容十分广泛,主要的方面有:线性系统理论、非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理论、随机控制理论和适应控制理论。 线性系统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中最为基本和比较成熟的一个分支,着重于研究线性系统中状态的控制和观测问题,其基本的分析和综合方法是状态空间法。按所采用的数学工具,线性系统理论通常分成为三个学派:基于几何概念和方法的几何理论,代表人物是W.M.旺纳姆;基于抽象代数方法的代数理论,代表人物是R.E.卡尔曼;基于复变量方法的频域理论,代表人物是H.H.罗森布罗克。 非线性系统理论的分析和综合理论尚不完善。研究领域主要还限于系统的运动稳定性、双线性系统的控制和观测问题、非线性反馈问题等。更一般的非线性系统理论还有待建立。从70年代中期以来,由微分几何理论得出的某些方法对

访问控制技术及发展趋势

马红红 信息安全2011级2班 一.访问控制技术 计算机系统的活动主要是在主体(进程、用户)和客体(资源、数据)之间进行的。计算机安全的核心问题是确保主体对客体的访问的合法性,即通过对数据、程序读出、写入、修改、删除和执行等的管理,确保主体对客体的访问是授权的,并拒绝非授权的访问,以保证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访问控制是对进入系统的控制,通常作为对资源访问处理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对需要访问系统及其数据的人进行识别,并检查其合法身份。 1.访问控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类型:自由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 1)自主访问控制(又称任选访问控制) 自主访问控制是应用得很广泛的访问控制方法,用这种方法,资源的所有者(也往往是创建者)可任意规定谁可以访问他们的资源。这样,用户或用户进程就可有选择的与其他用户共享资源,它是一种对单个用户执行访问控制的过程和措施。 ①方法(是基于矩阵的行或列来表达访问控制信息) a.基于行的自主访问控制:是在每个主体上都附加一个该主体可访问的客体的明细表。按照表内信息的不同,可分为3种形式。权利表(权能表),根据该表可决定用户是否可以对客体进行访问,以及可以进行何种访问;前缀表,包括受保护的客体名和主体对它的访问权;口令,主体对客体进行访问前,必须向操作系统提供该客体的口令。 b.基于列的自主访问控制:是对每个客体附加一份可访问它的主体的明细表,有两种形式。保护位,它不能完备的表达访问控制矩阵,但可对所有主体、主体组以及该客体的拥有者指明一个访问模式集合,拥有者是唯一能够改变客体保护位的主体;访问控制表,每个客体都有一张访问控制表(ACL)记录该客体可被哪些主体访问以及访问的形式。主体访问控制表可以决定任何一个特定的主体是否可对某一客体进行访问,它是利用在客体上附加一个主体明细表的方法来表示访问控制矩阵的,表中的每一项包括主体的身份和对该客体的访问权。 ②类型 a.等级型:可将对修改客体访问控制表的能力的控制组织成等级型的。优点是可通过选择值得信任的人担任各级领导,使得可用最可信的方式对客体实施控制,缺点是会同时有多个主体有能力修改它的访问控制表。 b.有主型:是对客体设置一个拥有者,它是唯一有权访问客体访问控制表的主体。拥有者对其拥有的客体具有全部控制权,但无权将客体的控制权分配给其它主体。 c.自由型:一个客体的生成者可对任何一个主体分配对它拥有的客体的访问控制表的修改权,还可使其对其它主体具有分配这种权利的能力。 2) 强制访问控制(MAC) 在强制访问控制中,系统给主体和客体分配了不同的安全属性,用户不能改变自身或任何客体的安全属性,即不允许单个用户确定访问权限,只有系统管理员可确定用户和用户组的访问权限。系统通过比较客体和主体的安全属性来决定主体是否可访问客体。此外,强制访问控制不允许一个进程生成共享文件,从而防止进程通过共享文件将信息从一个进程传送到另一个进程。MAC可通过使用敏感标号对所有用户和资源强制执行安全策略,即实现强制访问控制。MAC可抵御特洛依木马和用户滥用职权等攻击,当敏感数据需在多种环境下受到保护时,就需要使用MAC。强制访问控制是比自主访问控制功能更强的访问控制机制,但是这种机制也给合法用户带来许多不便。例如,在用户共享数据方面不灵活且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在保护敏感信息时使用MAC,需对用户提供灵活的保护且更多的考虑共享信息时,使用MAC。 2.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全解

目录 摘要 1汽车底盘电子控制的理论基础和特点 2汽车底盘常见的电子控制系统 2.1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2.11奥迪A6汽车ABS工作原理 2.12牵引力控制系统TCS 2.13汽车动力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P 3底盘电子控制网络化和全局协调化的发展趋势3.1全方位底盘控制GCC 3.2汽车开放性系统构架AUTOSAR 4汽车底盘线控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4.1汽车线控技术特点 4.2线控转向系统 4.3线控制动技术 5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谢辞

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吴玉凯 (德州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山东德州253023) 摘要: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在汽车底盘技术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改善了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底盘控制系统可以分为制动控制, 牵引控制,转向控制和悬架控制。介绍通过高速网络将各控制系统联成一体形成的全方位底盘控制(GCC),汽车开放性系统的构架工程(AUTOSAR)和底盘的线控技术(X2by2wire)。 关键词:底盘控制系统,主动安全性,综述 1汽车底盘电子控制的理论基础和特点 汽车底盘最主要的功能是让汽车按驾驶员的意愿行驶。从图1可以得出驾驶员通过操纵元件来传送其意向,执行量是前轮转角和车轮上的驱动力,实际起作用的是轮胎纵向力和侧向力。所以汽车底盘的原理在给定的路面系数和车轮法像力的情况下对车轮滑动率和侧偏角进行合理的控制,来调节轮胎的侧向力和纵向力,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轮胎与路面之间的附着力,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机动性,舒适性[1]。

图1驾驶员,轮胎力,汽车运动的相互关系 汽车底盘的电子控制相当复杂,互相影响,具有以下特点: (1)不同的控制系统经常共用同一电子原器件。如轮速传感器的信号几乎被所有底盘控制系统所使用。 (2)相同的控制目标可由不同的控制系统单独或共同控制。譬如汽车在路面上制动时,ABS,AFS,RWS,ESP控制汽车的稳定。 (3)同一个控制系统会对多个变量进行同一控制,而且拥有多个执行机构。(4)同一个控制变量同时受不同的控制系统控制。如车轮滑动率同时受ABS,ESP控制[2]。 2汽车底盘常见的电子控制系统 2.1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an tick brake system) 当汽车制动时,车轮滑动率在30%左右时,制动力系数越大(图2),当制动力矩再增加,制动力系数减小。车轮滑动率大于Ko时制动力系数处于非稳定区域。从侧向力系数和滑动率的关系曲线判断滑动率越小侧向力系数越大。当车轮全部抱死时,其侧向力系数为零,其失去了承受侧向力的能力,前轮如果发生这种现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简史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简史(经典部分) 牛顿可能是第一个关注动态系统稳定性的人。1687年,牛顿在他的《数学原理》中对围绕引力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质点进行了研究。他假设引力与质点到中心距离的q 次方成正比。牛顿发现,假设q>-3 ,则在小的扰动后,质点仍将保留在原来的圆周轨道附近运动。而当q≤-3时,质点将会偏离初始的轨道,或者按螺旋状的轨道离开中心趋向无穷远,或者将落在引力中心上。 在牛顿引力理论建立之后,天文学家曾不断努力以图证明太阳系的稳定性。特别地,拉格朗日和拉普拉斯在这一问题上做了相当的努力。1773年,24岁的拉普拉斯“证明了行星到太阳的距离在一些微小的周期变化之内是不变的”。并因此成为法国科学院副院士。虽然他的论证今天看来并不严格,但他的工作对后来李亚普诺夫的稳定性理论有很大的影响。 直到十九世纪中期,稳定性理论仍集中在对保守系统研究上。主要是天文学的问题。在出现控制系统的镇定问题后,科学家们开始考虑非保守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James Clerk Maxwell是第一个对反馈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进行系统分析并发表论文的人。在他1868年的论文“论调节器”(Maxwell J C.On Governors. Proc. Royal Society of London,vol.16:270-283,1868)中,导出了调节器的微分方程,并在平衡点附近进行线性化处理,指出稳定性取决于特征方程的根是否具有负的实部。Maxwell的工作开创了控制理论研究的先河。 Maxwell是一位天才的科学家,在许多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他同时还是物理学中电磁理论的创立人(见其论文“A dynamical theory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1864)。目前的研究表明,Maxwell事实上在1863年9月即已基本完成了其有关稳定性方面的研究工作。 约在1875年,Maxwell担任了剑桥Adams Prize的评奖委员。这项两年一次的奖授予在该委员会所选科学主题方面竞争的最佳论文。1877年的Adams Prize的主题是“运动的稳定性”。E.J.Routh在这项竞赛中以其跟据多项式的系数决定多项式在右半平面的根的数目的论文夺得桂冠(Routh E J.A Treatise on the Stability of Motion.London,U.K.:Macmillan,1877)。Routh的这一成果现在被称为劳斯判据。Routh工作的意义在于将当时各种有关稳定性的孤立的结论和非系统的结果统一起来,开始建立有关动态稳定性的系统理论。 Edward John Routh 1831年1月20日出生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他父亲是一位在Waterloo服役的英国军官。Routh 11岁那年回到英国,在de Morgan指导下学习数学。在剑桥学习的毕业考试中,他获得第一名。并得到了“Senior Wrangler”的荣誉称号。(Clerk Maxwell排在了第二位。尽管Clerk Maxwell当时被称为最聪明的人。)毕业后Routh开始从事私人数学教师的工作。从1855年到1888年Routh教了600多名学生,其中有27位获得“Senior Wrangler”称号,建立了无可匹敌的业绩。Routh于1907年6月7日去世,享年76岁。 Routh之后大约二十年,1895年,瑞士数学家A. Hurwitz在不了解Routh工作的情况下,独立给出了跟据多项式的系数决定多项式的根是否都具有负实部的另一种方法(Hurwitz A. On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an equation has only roots with negative real parts. Mathematische Annelen,vol.46:273-284,1895)。Hurwitz的条件同Routh的条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这一稳定性判据现在也被称为Routh-Hurwitz稳定性判据。 1892年,俄罗斯伟大的数学力学家A.M.Lyapunov(1857.5.25-1918.11.3)发表了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博士论文“运动稳定性的一般问题”(The General Problem of the Stability of Motion,1892)。在这一论文中,他提出了为当今学术界广为应用且影响巨大的李亚普诺夫方法,也即李亚普诺夫第二方法或李亚普诺夫直接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可用于线性系统而且可用于非线性时变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已成为当今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之一。 Lyapunov是一位天才的数学家。他是一位天文学家的儿子。曾从师于大数学家P.L.Chebyshev(车比晓夫),和A.A.Markov(马尔可夫)是同校同学(李比马低两级),并同他们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们共同在概率论方面做出过杰出的成绩。在概率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矩的马尔可夫不等式、车比晓夫不等式和李亚普诺夫不等式。李还在相当一般的条件下证明? 在控制系统稳定性的代数理论建立之后,1928年至1945年以美国AT&T公司Bell实验室(Bell Labs)的科学家们为核心,又建立了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频域方法。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湖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姓名:尹绍锋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软件工程 指导教师:杨贯中;杨志新 20081001

T f?硕I:学位论文 摘要 访问控制技术是构成信息安全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化,尤其是网络应用的迅速増加,信息系统的用户规模在不断膨胀。传统的访问控制技术采用人工方式实现对访问控制体系运行期的维护。当访问控制体系变得庞大时,这种维护方式错误率会增高、维护变得困难、运行成本也随着增长起来。本文希望构建ー种能够适用于大用户数信息系统的访问控制体系,使之运行期的维护工作变得简化。 本文一方面对现有访问控制技术,尤其对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技术,进行了学习、研究。熟悉掌握了该领域中的各种概念,对比了各种技术在用户管理上的实现模式,分析这些模式对大用户量管理的支持。同时,对访问控制体系的维护管理,尤其是运行期的用户管理与用户授权管理这两项工作进行了研究。从多个角度分析运行期期的维护逻辑与业务逻辑之间的关系,发现在多数.管理信息系统中,用户的权限与业务体系中的信息有着一定的依存关系,提出可以依靠业务系统的信息来驱动访问控制体系的权限分配的思想。基于此,作者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访问控制技术,在ー些应用范围内,该技术能够自动适应业务部分的变化,完成用户授权的控制,从而简化访问控制机制运行期的维护管理。通过对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模型的开放性及可扩展性的分析,以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模型为基础,构建出自适应访问控制模型。并从技术实现与开发成本等角度分析讨论了该访问控制技术的可行性。 最后,将自适应的访问控制技术在ー个高校人事管理系统中进行了应用。该应用以人事业务为基础,对自适应模块进行了实现,使该系统具备了对用户及其权限进行自维护的能力,解决了人工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实际应用,一方面,通过实例验证了自适应访问控制技术实现的可行性,同时也明确了访问控制体系下ー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信息安全;访问控制;维护;自适应 Abstract Access control technology takes a vital part in the safety of information system.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 and especially the rapid increase or internet application, the size of users m access control system needed to be supervised is increasing fast. So to administrate the large number of users by the traditional pure man-managed way i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And this research is intended to find an

自主访问控制综述

自主访问控制综述 摘要:访问控制是安全操作系统必备的功能之一,它的作用主要是决定谁能够访问系统,能访问系统的何种资源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资源。而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 DAC)则是最早的访问控制策略之一,至今已发展出多种改进的访问控制策略。本文首先从一般访问控制技术入手,介绍访问控制的基本要素和模型,以及自主访问控制的主要过程;然后介绍了包括传统DAC 策略在内的多种自主访问控制策略;接下来列举了四种自主访问控制的实现技术和他们的优劣之处;最后对自主访问控制的现状进行总结并简略介绍其发展趋势。 1自主访问控制基本概念 访问控制是指控制系统中主体(例如进程)对客体(例如文件目录等)的访问(例如读、写和执行等)。自主访问控制中主体对客体的访问权限是由客体的属主决定的,也就是说系统允许主体(客体的拥有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制定谁以何种访问模式去访问该客体。 1.1访问控制基本要素 访问控制由最基本的三要素组成: ●主体(Subject):可以对其他实体施加动作的主动实体,如用户、进程、 I/O设备等。 ●客体(Object):接受其他实体访问的被动实体,如文件、共享内存、管 道等。 ●控制策略(Control Strategy):主体对客体的操作行为集和约束条件集, 如访问矩阵、访问控制表等。 1.2访问控制基本模型 自从1969年,B. W. Lampson通过形式化表示方法运用主体、客体和访问矩阵(Access Matrix)的思想第一次对访问控制问题进行了抽象,经过多年的扩充和改造,现在已有多种访问控制模型及其变种。本文介绍的是访问控制研究中的两个基本理论模型:一是引用监控器,这是安全操作系统的基本模型,进而介绍了访问控制在安全操作系统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安全技术的关系;二是访问矩阵,这是访问控制技术最基本的抽象模型。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综述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综述 黄佳彬 3120101224 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这门学科开始发展,其标志为维纳于1948年出版了自动控制学科史上的名著《控制论,或动物和机器的控制和通信》(Cybernetics,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machine)。控制论思想的提出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法,同时书中的一些新颖的思想和观点吸引了无数学者,令其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引进控制论。随着研究队伍的庞大,控制论形成了多个分支,其中主要的几个分支有生物控制论,工程控制论,军事控制论,社会、经济控制论,自然控制论。这里我们主要对工程控制论进行研究。 1.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 工程控制论的概念最早由钱学森引入,当时有两种控制理论思想,一种基于时间域微分方程,另一种基于系统的频率特性。这两种思想即为经典控制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单输入-单输出的控制系统,同时利用分析法与实验验证法这两种方法对某个控制系统进行数学建模,由此可以获得系统各元部件之间的信号传递关系的形象表示。 由于经典控制理论的建立基于传递函数和频率特性,是对系统的外部描述。同时经典控制理论主要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系统,无法解决现实工程应用中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问题,而且经典控制理论只对线性时不变系统进行讨论,存在不少的局限性,由此,现代控制理论逐渐发展起来。 现代控制理论是从线性代数的理论研究上得来的,本质是“时域法”,即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在时域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并且引入“状态”这一概念,用“状态变量”和“状态方程”描述系统,以此来反应系统的内在本质和特性。现代控制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多变量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理论以及最优估计与系统辨识理论,这些研究从理论上解决了许多复杂的系统控制问题,但是随着发展,实际生产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控制对象、控制器、控制任务和目的也更为复杂,导致现代控制理论的成果并未有在实际中很好的应用。 智能控制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傅京孙教授提出,这一概念最早是为解决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在实际应用上面临的问题而寻求的新出路,也是人工智能与自动控制交叉的产物。1977年,美国学者Saridis在原本的

汽车底盘电控复习题答案(1)

# 底盘电控技术总复习 一、填空题。 1、液力自动变速器主要由液力变矩器、机械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冷却滤油装置等组成。电控液力自动变速器除上述四部分外还有电子控制系统。 2、自动变速器的液位过低或主油压过低,将导致变速器打滑。 3、装有ABS的汽车在仪表盘上设有制动警告灯(红色)和ABS系统故障警告灯(黄色)。正常情况下,点火开关打开,ABS故障警告灯和制动警告灯应闪亮约2s,一旦发动机运转起来,驻车制动杆在释放位置,两个警告灯应同时灭,否则说明 ABS 有故障。 4、对于纵向附着系数,随着滑移率的迅速增加,并在 S=20%左右时,纵向附着系数最大。 5.汽车电子控制悬架系统应用的传感器有车身高度传感器;车速传感器;转向盘转角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等。 6.评价制动效能的主要评价指标有制动距离;制动时间;制动减速度。 & 7.电动式动力转向系统需要控制电机电流的方向和幅值. 8.循环式制动压力调节器在汽车制动过程中,ECU 控制流经制动压力调节器电磁线圈的电流大小,使 ABS 处于升压;保压、减压三种状态。 9.汽车不能行驶,最常见的故障是超速档离合器。 10.驱动防滑转系统是通过调节驱动车轮的驱动力来实现驱动车轮滑转控制的。 11、改变空气悬架主、辅气室之间的通道大小,可以改变主气室被压缩的空气量,进而改变空气悬架的刚度。 12、如图1带锁止离合器的液力变矩器结构和控制原理图,1是导轮,2是单向离合器。当锁止离合器分离时,液力变矩器中是液力传动(填机械或液力),传动效率较低(较高或较低),能(能或不能)变矩。下图位置,锁止离合器是分离状态(填接合或分离)。 二、选择题 < 1.在模式选择开关中,表示自动、运动的运行模式是( B) A Auto、 NormaL B Auto、 Sport C Manu、NormaL D Manu、Sport 2、自动变速器换挡执行元件中的制动器用于( D ) A、行车制动 B、驻车制动 C、发动机制动 D、固定行星齿轮机构中的元件 3、自动变速器处于倒挡时,其( C)固定。 A、太阳轮 B、齿圈 C、行星架 D、行星轮 4、关于ABS和ASR,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ABS控制所有车轮 B、ASR仅控制驱动轮 .

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研究

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研究 1 汽车底盘电子控制的理论基础和特征 汽车底盘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让汽车按驾驶员的意愿作相应的加速、减速和转向运动。由图1可见,驾驶员是通过汽车里的操纵元件(转向盘、油门和制动踏板)来表达其意向,相应的执行量是前轮的转向角及车轮上的驱动力矩或制动力矩,真正起作用的是轮胎的纵向力和侧向力。汽车轮胎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路面的附着系数、车轮的法向力、车轮滑动(转)率和车轮侧偏角。因此,汽车底盘控制的基本思路和原理就是在给定的路面附着系数和车轮法向力的情况下对车轮滑动(转)率和侧偏角进行适当的影响和控制,来间接调控轮胎的纵向力和侧向力,最大限度地利用轮胎和路面之间的附着力,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机动性和舒适性。 汽车底盘的电子控制是一个多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工程,具有以下特征。 图1 驾驶员、轮胎力和汽车运动的相互关系 (1)不同的控制系统经常共用同一传感器、执行机构、甚至电子控制单元。如轮速传感器的信号几乎被所有。的底盘控制系统所使用。

(2)同一个控制目标可由不同的控制系统单独或者共同来控制。如汽车在离散型路面上制动时方向稳定性可通过ABS、ESP、AFS和RWS来控制。 (3)同一个控制系统可能会对多个变量同时进行控制,并且拥有多个执行机构。如TCS的控制变量有车轮的滑转率和车轮的角加速度,其执行机构有发动机节气门开度的调节器和轮缸里制动液压的调节装置。 (4)同一个控制变量同时受不同的控制系统所控制。如车轮滑动率同时受ABS和ESP的控制。 2 汽车底盘常见的电子控制系统 2.1 汽车制动和驱动的电子控制系统 2.1.1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antilock brake system) 汽车在制动过程中,当车轮滑动率在30%左右时,制动力系数最大(见图2)。此时车轮能获得的地面制动力也最大。当制动力矩进一步增加,车轮滑动率将快速增大,制动力系数不但不再增大了,反而逐渐减小。显然,车轮滑动率在大于入时,制动力系数处于非稳定区域。因此希望将车轮滑动率控制在稳定区域里。从侧向力系数和滑动率的关系曲线可以看出,滑动率越小,侧向力系数越大。当车轮完全抱死时,其侧向力系数几乎为零,完全失去了承受侧向力的能力。当这种现象发生在前轮时,汽车失去转向能力;如果发生在后轮,汽车将发生后轴侧滑,失去稳定性。把滑动率保持在稳定区域里就是ABS的主要控制目标。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概况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概况 ——航 自动控制(automatic control)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机械以及程序进行的工程生产以及生活应用,于是在此需求下就形成了一种系统,称之为自动控制系统,这是一类力求以尽可能少的人类干预实现尽可能多的自动监视、检测、调节和控制作用以达到预期技术要求的人造系统。而为了更好地让人们学习和应用这个系统,则派生了一门学科,即自动控制理论,研究这类系统的构思、设计、性能、分析,乃至实施和运行的原理和技术。 自动控制理论已经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关于自动控制的历史,早在古代,我国勤劳的劳动人民就凭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对控制以及反馈概念的深刻理解以及直观认识,发明了许多蕴含着深刻控自动控制技术的工具。 如果要深入追溯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历史,那么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有了自动控制技术的萌芽。例如,两千年前我国发明的指南车,就是一种开环自动调节系统。它利用差速齿轮原理,利用齿轮传动系统,根据车轮的转动,由车上木人指示方向。不论车子转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车虽回运而手常指南”。这是最早的自动化控制应用,也是自动化技术的萌芽阶段。 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阶段。 后来到18世纪,欧洲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工业迅速发展,这段时间让人们认识到机械运作在工业工程上的巨大便利以及其极高的效率。1788年瓦特为了控制蒸汽机的速度而发明了离心式调速器,又称瓦特调速器或飞球调速器。这是一个闭环控制系统,也是一个反馈调节系统,这一发明为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控制理论发展的初期,主要是以反馈理论为基础的自动调节原理,主要用于工业控制。于是在工业革命的时期,自动控制技术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发展环境,在20世纪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自动控制理论体系,即经典控制理论。 经典控制理论的分析方法为复数域方法,以传递函数作为系统数学模型,可通过试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物理概念清晰,得到广泛的工程应用。但是只适应

,汽车电控作业(底盘电子控制系统)

底盘电子控制系统 1.全电路控制系统 BBW是一种全新的制动模式, BBW是一种新型的智能化制动系统,它采用嵌人式总线技术,可以与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电子稳定性控制程序(ESP)、主动防撞系统(ACC)等汽车主动安全系统更加方便地协同工作,通过优化微处理器中的控制算法,可以精确地调整制动系统的工作过程,提高车辆的制动效果,加强汽车的制动安全性能。BBW以电能作为能量来源,通过电机或电磁铁驱动制动器。因此,BBW的结构简洁,更趋向于模块化,安装和维修更简单方便。 控制单元是BBW的控制核心,它负责BBW信号的收集和处理,并对信号的推理判断以及据此向制动器发出制动信号。此外,根据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汽车底盘上的各种电子控制系统将与制动控制系统高度集成,同时在功能上趋于互补。 BBW采用双重闭环控制方式,首先在各个电能制动器中都有制动力矩传感器,可以实时地监控制动力矩的大小,实现制动力矩的闭环控制。其次在制动过程中,各车轮转速传感器时刻监视着车轮的运转过程,ABS根据车轮转速传感器的信号判断车轮的运转状态。 根据目前BBW的研究成果,投入使用还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其中主要是电能制动器结构和性能的改善。电能制动器要保证能够独立对车辆实施有效制动,必须能产生足够大的制动力矩,对内部的驱动电机(或驱动电磁铁体)、驱动力矩的传动系统、外部的供电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在比较成熟的想法是提高汽车的供电电压,从原来的12 V提高到42 V,提高电压可以有效地解决BBW的能源问题。 2.后轮转向系统 RWS能主动让汽车两后轮的横拉杆相对于车身作侧向运动,使两后轮产生一转向角。RWS是由电子控制单元、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等组成。其执行机构有整体式和分离式两种。整体式是指汽车两后轮的横拉杆由同一个执行机构调节;而分离式则指汽车两后轮的横拉杆由两个不同执行机构来调节。对于整体式RWS执行机构,用一个横拉杆位移传感器就能确定两后轮的转向角。但分离式RWS执行机构需要至少两个位移传感器。由于分离式RWS执行机构的元件多,两后轮的控制和协调比较复杂,现在研发更多的是整体式RWS执行机构。整体式RWS执行机构又分液压式和机电式两种。执行机构,由电动机、螺母螺杆驱动机构和安全锁止机构等组成。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执行机构里安装了一个电机转角传感器和一个螺杆位移传感器。当RWS出现故障时,电动机自动锁止,两后轮的转向角不再发生变化,直到故障排除。 正常工作时,后轮的转向角是转向盘转向角和汽车行驶速度的函数。汽车低速行驶时,当转向盘的执行机构给后轮一个相应方向相反的转向角。从而使汽车在低速拐弯或停车时,转弯半径变小,使汽车转向和停车更方便快速、舒适。当汽车高速行驶时,给后轮一个与前轮转向角方向一致的转向角。汽车的前后轮同时向同一方向转向,可提高汽车的方向稳定性,特别是汽车在高速行驶换道时,汽车不必要的横摆运动会大大减小,从而增强了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当汽车在L2路面制动时,同系统相配合,可及时通过主动后轮转向角来平衡制动力所产生的横摆力矩,既能保持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前轮的制动力,改进汽车的制动性能。 3汽车底盘的网络化技术 目前汽车上每个总成几乎是机械、电子和信息一体化装置。在系统中电子和信息

访问控制技术讲解

第5章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 教学目标 ●理解身份认证的概念及常用认证方式方法 ●了解数字签名的概念、功能、原理和过程 ●掌握访问控制的概念、原理、类型、机制和策略 ●理解安全审计的概念、类型、跟踪与实施 ●了解访问列表与Telnet访问控制实验 5.1 身份认证技术概述 5.1.1 身份认证的概念 身份认证基本方法有三种:用户物件认证;有关信息确认或体貌特征识别。 1. 身份认证的概念 认证(Authentication)是指对主客体身份进行确认的过程。 身份认证(Identity Authentication)是指网络用户在进入系统或访问受限系统资源时,系统对用户身份的鉴别过程。 2. 认证技术的类型 认证技术是用户身份认证与鉴别的重要手段,也是计算机系统安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鉴别对象上,分为消息认证和用户身份认证两种。 (1)消息认证:用于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 (2)身份认证:鉴别用户身份。包括识别和验证两部分。识别是鉴别访问者的身份,验证是对访问者身份的合法性进行确认。 从认证关系上,身份认证也可分为用户与主机间的认证和主机之间的认证, 5.1.2 常用的身份认证方式 1. 静态密码方式 静态密码方式是指以用户名及密码认证的方式,是最简单最常用的身份认证方法。 2. 动态口令认证 动态口令是应用最广的一种身份识别方式,基于动态口令认证的方式主要有动态

短信密码和动态口令牌(卡)两种方式,口令一次一密。图5-1动态口令牌 3. USB Key认证 采用软硬件相结合、一次一密的强双因素(两种认证方法) 认证模式。其身份认证系统主要有两种认证模式:基于冲击/响应 模式和基于PKI体系的认证模式。常用的网银USB Key如图5-2 所示。图5-2 网银USB Key 4. 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是指通过可测量的生物信息和行为等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一种技术。认证系统测量的生物特征一般是用户唯一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生物特征分为身体特征和行为特征两类。 5. CA认证 国际认证机构通称为CA,是对数字证书的申请者发放、管理、取消的机构。用于检查证书持有者身份的合法性,并签发证书,以防证书被伪造或篡改。发放、管理和认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即CA认证过程,如表5-1所示。 表5-1 证书的类型与作用 证书名称证书类型主要功能描述 个人证书个人证书个人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电子邮件等相关网络作业 单位证书单位身份证书用于企事业单位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等Email证书用于企事业单位内安全电子邮件通信部门证书用于企事业单位内某个部门的身份认证 服务器证书企业证书用于服务器、安全站点认证等 代码签名证书个人证书用于个人软件开发者对其软件的签名企业证书用于软件开发企业对其软件的签名 注:数字证书标准有:X.509证书、简单PKI证书、PGP证书和属性证书。 CA主要职能是管理和维护所签发的证书,并提供各种证书服务,包括证书的签发、更新、回收、归档等。CA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管理其辖域内的用户证书。 CA的主要职能体现在3个方面: (1)管理和维护客户的证书和证书作废表 (CRL)。 (2)维护整个认证过程的安全。 (3)提供安全审计的依据。 5.1.3 身份认证系统概述 1. 身份认证系统的构成

访问控制模型综述

访问控制模型研究综述 沈海波1,2,洪帆1 (1.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2.湖北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访问控制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安全技术。为了提高效益和增强竞争力,许多现代企业采用了此技术来保障其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对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任务和工作流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任务和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等几种主流模型进行了比较详尽地论述和比较,并简介了有望成为下一代访问控制模型的UCON模型。 关键词:角色;任务;访问控制;工作流 中图法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3695(2005)06-0009-03 Su rvey of Resea rch on Access Con tr ol M odel S HE N Hai-bo1,2,HONG Fa n1 (1.C ollege of Computer,H uazhong Univer 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W uhan H ubei430074,China;2.Dept.of C omputer Science,H ubei College of Education,Wuhan H ubei430205,China) Abst ract:Access control is an im port ant inform a tion s ecurity t echnolog y.T o enha nce benefit s and increa se com petitive pow er,m a ny m odern enterprises hav e used this t echnology t o secure their inform ation m ana ge s yst em s.In t his paper,s ev eral m a in acces s cont rol m odels,such as tra dit iona l access control m odels,role-bas ed acces s cont rol m odels,ta sk-ba sed acces s control m odels,t as k-role-based access cont rol m odels,a nd s o on,are discus sed a nd com pa red in deta il.In addit ion,we introduce a new m odel called U CON,w hich m ay be a prom ising m odel for the nex t generation of a ccess control. Key words:Role;Ta sk;Access Cont rol;Workflow 访问控制是通过某种途径显式地准许或限制主体对客体访问能力及范围的一种方法。它是针对越权使用系统资源的防御措施,通过限制对关键资源的访问,防止非法用户的侵入或因为合法用户的不慎操作而造成的破坏,从而保证系统资源受控地、合法地使用。访问控制的目的在于限制系统内用户的行为和操作,包括用户能做什么和系统程序根据用户的行为应该做什么两个方面。 访问控制的核心是授权策略。授权策略是用于确定一个主体是否能对客体拥有访问能力的一套规则。在统一的授权策略下,得到授权的用户就是合法用户,否则就是非法用户。访问控制模型定义了主体、客体、访问是如何表示和操作的,它决定了授权策略的表达能力和灵活性。 若以授权策略来划分,访问控制模型可分为: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模型、基于任务和工作流的访问控制(TBAC)模型、基于任务和角色的访问控制(T-RBAC)模型等。 1 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 传统的访问控制一般被分为两类[1]:自主访问控制DAC (Discret iona ry Acces s Control)和强制访问控制MAC(Mandat ory Acces s C ontrol)。 自主访问控制DAC是在确认主体身份以及它们所属组的基础上对访问进行限制的一种方法。自主访问的含义是指访问许可的主体能够向其他主体转让访问权。在基于DAC的系统中,主体的拥有者负责设置访问权限。而作为许多操作系统的副作用,一个或多个特权用户也可以改变主体的控制权限。自主访问控制的一个最大问题是主体的权限太大,无意间就可能泄露信息,而且不能防备特洛伊木马的攻击。访问控制表(ACL)是DAC中常用的一种安全机制,系统安全管理员通过维护AC L来控制用户访问有关数据。ACL的优点在于它的表述直观、易于理解,而且比较容易查出对某一特定资源拥有访问权限的所有用户,有效地实施授权管理。但当用户数量多、管理数据量大时,AC L就会很庞大。当组织内的人员发生变化、工作职能发生变化时,AC L的维护就变得非常困难。另外,对分布式网络系统,DAC不利于实现统一的全局访问控制。 强制访问控制MAC是一种强加给访问主体(即系统强制主体服从访问控制策略)的一种访问方式,它利用上读/下写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利用下读/上写来保证数据的保密性。MAC主要用于多层次安全级别的军事系统中,它通过梯度安全标签实现信息的单向流通,可以有效地阻止特洛伊木马的泄露;其缺陷主要在于实现工作量较大,管理不便,不够灵活,而且它过重强调保密性,对系统连续工作能力、授权的可管理性方面考虑不足。 2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RBAC 为了克服标准矩阵模型中将访问权直接分配给主体,引起管理困难的缺陷,在访问控制中引进了聚合体(Agg rega tion)概念,如组、角色等。在RBAC(Role-Ba sed Access C ontrol)模型[2]中,就引进了“角色”概念。所谓角色,就是一个或一群用户在组织内可执行的操作的集合。角色意味着用户在组织内的责 ? 9 ? 第6期沈海波等:访问控制模型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4-04-17;修返日期:2004-06-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