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琵琶行》导学案+课后练习(含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

一、文学常识

1、知人论世

(1)白居易(772- -846)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迁居下封(今陕西渭南)。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他的讽喻诗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新乐府》中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都是千古绝唱。作品有《白氏长庆集》。

主要作品:《观刈麦》《卖炭翁》《红线毯》《两朱阁》《西凉伎》《涧底松》《母别子》《上阳白发人》等。

(2)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2、知识链接

(1)歌行体

“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原指可唱的韵文,到了唐代,歌的原意已变,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种形式。歌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比较自由,“行”本指乐曲的进行,后来指乐曲、歌唱的遍数,往后又成为诗的一种体裁。明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日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日行;兼之者日歌行。”歌和行,都是古代诗体名称,“行”也是乐曲的意思,二者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也合称“歌行”。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歌行”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歌行体的特点有四:

①篇幅可短可长。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琵琶行》则

有八十八句。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④句式比较灵活,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

九言的句子。

(2)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白居易等人发起的诗歌运动:“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来的,《乐府诗集》分乐府为12类,其最后一类标名为

“新乐府辞”。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新乐府”并不以人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从音乐上来说,是徒有乐府之名:但从文学上来说,却又是真正的乐府,因为体现了“汉乐府”的精神。

二、诵读诗歌,注意以下字音

贾( ) 恬( ) 谪( ) 霓裳( ) 六幺( ) 嘈嘈( ) 间( )关虾( )蟆( ) 教坊( ) 红绡( ) 钿( ) 篦( ) 呕( )哑( )嘲( )哳( )

三、整体感知

1、尝试概括全诗及每段内容。

2、请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3、找出诗人在诗歌第几段集中描写了弹奏琵琶的过程?

四、深入分析

1、诗人是如何从弹奏动作、琵琶乐声和曲中深情这几个方面来表现琵琶女的技

艺高超?

2、除正面体现外,诗人还从哪些地方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3、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4、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5、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提示: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诗人是如何表现出两人的悲惨命运的?(提示:手法)

《琵琶行》导学案答案

二、

贾(gǔ) 恬(tián) 谪(zhé)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间(jiān)关 虾(há)蟆(má) 教坊(fāng) 红绡(xiāo) 钿(diàn) 篦(bì)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三、

1、全诗内容:《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的凄凉心境。

每段内容:第一段:浔阳江头夜送客 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 歌女倾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伤迁谪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2、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诗歌第2段集中集中描写了弹奏琵琶的过程,尤其是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起以下24句是全诗写得最为精彩的音乐描写。

四、

1、弹奏动作:“转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技巧娴熟

琵琶乐声:“大弦嘈嘈如急雨”——浊杂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轻细急促 “大珠小珠落玉盘”——音韵和谐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冷涩低沉 “冰泉冷涩弦凝绝”——间歇停顿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强音收束

提示:诗人运用了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进来刻画不同的乐调,还使用了拟声词来加强模仿效果,描摹出琵琶乐声旋律的多变。

曲中深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曲调低沉抑郁,情绪凄凉悲苦

(一生沧桑)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曲调舒缓流畅,情绪欢快愉悦

“大珠小珠落玉盘”(昔日欢笑)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曲调阻塞停歇,情绪暗生幽愁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年长色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调激越雄壮,情绪愤懑不平

(今日心酸)

“四弦一声如裂帛”——曲调戛然而止,情绪心碎哀号(哀怨苍凉)

提示:琵琶曲旋律变化同下一段琵琶女生活轨迹的变化、情感起伏一一对应,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听乐人的反应:“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我闻琵琶已叹息”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而暂明”情绪感染

“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气氛的渲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静衬动,陶醉其中

3、《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是琵琶女,是一个歌妓形象;一是诗人自己。他们都有才能,但同样遭受压抑,所以思想上发生了共鸣。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联系起来。诗人正是通过琵琶女的悲剧命运,控诉了社会罪恶,寄托了自己天涯沦落之情。

5、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生活道路和生活态度不同,尽管他们素昧平

生,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却是相通的。第一,彼此都自京都沦落江州。第二,彼此都怀才不遇。(名艺人—大诗人)第三,彼此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年长色衰嫁商人—才华横溢遭贬谪),过着孤寂的生活(守空船—酒独倾)。第四,诗人是琵琶女的知音(弹出幽愁暗恨—尽通曲中之情),失意者同病相怜。正因为如此,诗人在最后重听了琵琶女的再次弹奏之后,洒下了同情之泪。

而诗人用琵琶女的年轻貌美反衬她的年长色衰;用门庭冷落反衬独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反衬今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反衬醒后孤寂感伤的情怀,前后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琵琶女的遭遇又使诗人想到了自己,从而很自然地揭示了彼此产生感情共鸣的思想基础,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进而自叙了贬居江州的凄苦生活和郁闷心情。

琵琶行课后练习

一、 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湓浦口(pén) 水浆迸(bènɡ) 呕哑(ōu yā) 悯然(mǐn)

B .贾人(jiǎ) 轻拨慢捻(niàn) 嘲哳(zhāo zhé) 荻花(dí)

C .恬然(tián) 迁谪(zhé) 钿头银篦(diàn) 阑干(lán ɡān)

D .六幺(yāo) 转徙(xǐ) 铮铮(zhēnɡ) 悄无言(qiǎo)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一致的一项是( )

A .铁骑突出刀枪鸣

B .凄凄不似向前声

C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D .似诉平生不得志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琵琶声停欲语迟今夜闻君琵琶语

B.⎩⎨⎧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为君翻作《琵琶行》

C.⎩⎨⎧ 命曰《琵琶行》晋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条之役生太子,命之曰仇

D.⎩

⎨⎧

凡六百一十六言自言本是京城女 4、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格的一项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对饮无管弦。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5、下列各句中不具备 “互文”特点的一句是 ( )

A .主人下马客在船

B .主人忘归客不发

C .秦时明月汉时关

D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6.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 )

A .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悲凉身世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形象。

B .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

C .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D .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7.对下面的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 .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 .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 .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 .第五、六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8.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 .“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 .“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 .“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白居易

夜泊鹦鹉州,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9.诗中塑造了主人公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0.试比较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

(1)《琵琶行并序》一诗的开头,点明诗人秋夜送別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 ,。(2)《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吋犹豫不决、羞怯矜持的情态的诗句:,。

(3)《琵琶行并序》中表现诗人人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产生共鸣的诗句:,。

琵琶行课后练习答案

一、

1、B B项“贾”是多音字,在这里念“gǔ”;“捻”读“niǎn”,“哳”应读“zh

ā”。

2、D A.古义:突然冲出;今义:指物体表面鼓出来或超出一般而显露出来。

B.古义:刚才;今义:面向前方。

C.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之后的第二年

3、C C.命名。A.动词,说话/名词,曲调。B.动词,写作/介词,替、给。D.

名词,字/动词,说。

4、B A项中“管弦”和D项中“丝竹”均代指音乐,C项中的“秋月春风”

代指时光、岁月。

5、B

6、B

7、D 惨”是悲伤的意思,而不是悲惨之义。

8、C (“别有”句表达了琵琶女的“幽愁暗恨”之情,而不是听众内心的愁

思和怨恨。)

二、

9、解析:由“颜如雪”、“娉婷十七八”可知主人公年轻美丽,由“发调堪愁绝”、“泣”、“咽”等可知其孤独凄婉。

答案:本诗描写了一位年轻美丽、孤独凄婉的歌女形象,寄托着诗人无限的同情。

10、解析:首先要把握两首诗的思想内容,比较可知,《琵琶行(并序)》不但写了琵琶女身世,也有自身不幸的深切感怀,意义更为深广。

答案:相同点:都写了歌女的悲惨命运,也都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同情。不同点:本诗只是较客观地叙述描绘,没有交代歌女的身世。《琵琶行(并序)》不仅写了琵琶女的身世,也有诗人对自身遭遇的深切感受,反映的社会现实更为深广。

三、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课后习题及答案

《琵琶行》课后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训练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湓.浦口(pén)嘲.哳(cháo)六玄.(yāo) B. 铮.铮然(zhēnɡ)贾.人(jiǎ)荻.花(dí) C. 虾.蟆陵(há)幽咽.(yè)钿.头(diàn) D. 江浸.月(jìn)呕哑.(yǎ)银篦.(bì) 2. 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曲罢悯然钿头银篦连篇累牍口诵心惟 B. 转徒江湖幽愁暗恨扣人心弦豪言壮语 C. 轻拢慢捻天崖海角幽咽泉流汗流夹背 D. 东船西坊恬然自安翻复无常春寒料峭 3.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弦弦掩抑 ..声声思掩抑:压抑,形容音乐低沉。 B. 老大 ..嫁作商人妇老大:排行第一。 C. 去来 ..江口守空船去来:离去回来。 D. 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4.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明年 ..长句,歌以赠之。 ..秋。因为 B. 铁骑突出 ..衣裳起敛容。 ..刀枪鸣。整顿 C. 凄凄不似向前 ..江口守空船。 ..声。去来 D. 终岁不闻丝竹 ..鞍马稀。 ..声。门前冷落 5. 下列对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浔阳江头夜送客”,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枫叶荻花秋瑟瑟”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6.下列选项中全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是()。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7.《琵琶行》中抒发诗人和琵琶女同病相怜感慨的诗句是()。 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C.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D.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8. 《琵琶行》一诗中,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0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练习: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

第6课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与琵琶女短暂的相逢,便碰撞出思想共鸣的火花,其间定有太多的遗憾与无法探知的灵魂。然而在“知音”面前,这些已经不重要了,真正值得我们品尝的是知音心灵碰撞那一瞬间的芬芳。真正的知音应该游离在物质之外,贵相知,贵知心。可如今,太多的人习

惯了一层一层地伪装自己,到最后连自己的真心都找不到。 [运用角度]“同情”“理解”“知音”等。 白居易的长归 皈依龙门是一代清官官场失意之后的人生选择,是一代诗人仕途绝望之后的人生归宿。 唐文宗大和三年,一个秋天的傍晚,长安古道之上,中国文学史上的顶级大师——白居易默默地坐在一匹老马牵拉的破车里,一路颠簸朝洛阳的龙门而来,古道两旁的老树缓缓地向后退去,几只乌鸦在头顶盘旋,发出凄厉的长鸣。这就是公元829年白居易从反腐败的战场上败下阵来,从此归隐田园、沉湎山水的人生转折。 当看到白居易的这副满脸沮丧、穷困潦倒的模样,谁会想到他曾在庙堂之上和腐败势力舌战斗法的英雄模样?那个29岁就进士及第,34岁成为翰林学士,35岁担任左拾遗,38岁升为户曹参军,仕途上可谓春风得意的白居易哪里去了?那个连续上书提出广开言路、惩贪倡廉、举贤任能等十大改革主张的斗志昂扬的白居易哪里去了?那个用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倡导“新乐府运动”,写出大量讽喻诗,义愤填膺地揭露贪官权贵丑恶和人民大众疾苦的刚正不阿的白居易哪里去了?是的,当年意气风发的白居易已不复存在,眼下,他坐在破车之上,或许还在慢慢回想着唐宪宗元和十年的那次

对他的致命一击吧。 恐怕文学史要好好地感谢唐宪宗的忠奸不辨,也要感谢贪官权贵的阴险狠毒——他们把白居易从庙堂之高打入江湖之远,反而把他推上了文学艺术之巅。如果白居易不是沦落江州,也就创作不出让千古陶醉、让历史定格、让世界喝彩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然而,白居易因为《琵琶行(并序)》而一举成名,13年之后他却又选择了龙门琵琶峰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长归是他政治上四处碰壁之后的败退,是他文学上功成名就之后的回归,也是他人生寻觅求索之后的绝望。当然,此时此地的白居易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长归更是大唐文学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此唐诗走向衰败,最后居然由泥腿子黄巢用“我花开后百花杀”来给辉煌的唐诗充作了封笔名诗。 此时,白居易无言地望着古道瘦马和老树昏鸦,西下的夕阳把这位断肠人的苍苍白发染成了金黄。想到自己的人生终结,举头眺望那近在眼前的龙门,只见卢舍那大佛正在凝望着洛河对岸的香山琵琶峰,他想,那里便是自己死后的悲惨归宿了。 其实,这岂止是白居易个人的悲剧?这是整个大唐王朝的历史悲剧呀!白居易就是半个盛唐。他败了,就是盛唐的衰败;他走了,更是带走了盛唐思想王国的半壁江山。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学习课后复习卷语文试题(琵琶行) Word版含答案

《琵琶行》练习 一、语言表达专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弦弦掩抑.. 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B .梦啼妆泪红阑干.. 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 C .如听仙乐耳暂. 明 暂:暂时 D .却. 坐促弦弦转急 却:后退 解析:选C C 项,暂:忽然,一下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铁骑突出.. 刀枪鸣 B .门前冷落..鞍马稀 C .整顿..衣裳起敛容 D .明年.. 秋,送客湓浦口 解析:选B A 项,突出:古义为“突然爆发出”,今义为“超出一般,冲出”;B 项, 冷落:古今意义相同,都是“冷清,不热闹”的意思;C 项,整顿:古义为“整理”,今义 为“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D 项,明年:古义为“第二年”,今义为“今年的下一年”。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初为.《霓裳》后《六幺》②为. 君翻作《琵琶行》 B.????? ①转徙于.江湖间②渔樵于. 江渚之上 C.????? ①听其.音②吾其. 还也 D.????? ①歌以.赠之②引以.为流觞曲水 解析:选B A 项,①动词,弹奏;②介词,替。B 项,均为介词,在。C 项,①第三 人称代词,它的;②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D 项,①连词,来;②介词,把。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是: , 。 (2)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 是: , 。 (3)《琵琶行》中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

高一语文《琵琶行》导学案+课后练习(含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 一、文学常识 1、知人论世 (1)白居易(772- -846)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迁居下封(今陕西渭南)。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他的讽喻诗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新乐府》中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都是千古绝唱。作品有《白氏长庆集》。 主要作品:《观刈麦》《卖炭翁》《红线毯》《两朱阁》《西凉伎》《涧底松》《母别子》《上阳白发人》等。 (2)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2、知识链接 (1)歌行体 “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原指可唱的韵文,到了唐代,歌的原意已变,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种形式。歌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比较自由,“行”本指乐曲的进行,后来指乐曲、歌唱的遍数,往后又成为诗的一种体裁。明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日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日行;兼之者日歌行。”歌和行,都是古代诗体名称,“行”也是乐曲的意思,二者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也合称“歌行”。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歌行”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歌行体的特点有四: ①篇幅可短可长。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琵琶行》则 有八十八句。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④句式比较灵活,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 九言的句子。 (2)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白居易等人发起的诗歌运动:“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来的,《乐府诗集》分乐府为12类,其最后一类标名为

浙江省象山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案 《第6课 琵琶行》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积累文言词汇; 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深沉的感情;了解运用环境渲染 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背诵全文,默写名句。 预习案 【说明】通读全文,看注释,查字典,结合相关资料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2、了解背景:《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贞元十六年,白居易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教书郎、翰林学士;元和三年,白居易任“谏官”,写了大量讽喻诗;六年,母病逝回乡守孝;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首先上疏,力主严缉凶手,权贵说他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越职奏事,于是被贬为州刺史;又有人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孝道,不配治郡,白居易于是又被贬为江州司马。 3、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预习自测】 1、注音 湓()浦口商贾()转徙()迁谪()荻()花幽咽()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琵琶行》《锦瑟》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琵琶行》《锦瑟》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重点】 1.探究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2.掌握白诗的音乐描写技巧、李诗追忆往事的描写手段。 一、诵记名言警句 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⒊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⒋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⒍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李商隐《无题》) 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李商隐《无题》) 二、了解文学常识 (一)走进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29岁中进士,历任秘书省兵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谏官)等职。他抱着“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他又写下了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许多“讽喻诗”。这些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白居易在43岁时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方军阀派人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亦被刺伤。白居易激于义愤,率先上疏。一些权臣竟给他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并造谣陷害,他被贬为江州刺史(唐时刺史垮州的长官),继而又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千首。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 课前预习一作家作品 生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被杀一事贬于江州。长庆时,累迁杭、苏二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攀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 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葬于香山。 作品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并序》等。 评价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 唐 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二、课文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 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读书的闲职, 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疏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 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 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州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首著名的长诗。 三、常识积累 1.关于“歌行” “歌行”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于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歌行体”,为南朝刘宋时期的鲍照所创作,鲍照模拟和学习汉魏乐府,经过充分 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 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代表作是《拟行路难》,共十八首。他的歌行体对后世影 响极大,很多诗人都从中受到启发,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并序》、岑参的《白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文体明辨 》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2.左迁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表示降低官职的词还有谪、贬、放、左除、左降等。 3.司马 司马:古代官职名称。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 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汉武帝时,罢太尉,设大司马。到唐朝时,为军 事主官的僚属,各州置司马,名义为郡守之佐,实为闲职。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 称。 、

琵琶行导学案 参考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二、1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共同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第二课时 一、1.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地、人物,引出了琵琶声。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 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3.由于诗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又“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又“千呼万唤”,琵琶女深感盛情难却,却之不恭。诗中用了“寻”“问”“移”“邀”“添”“回”“开宴”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所激起的惊喜心情和邀见琵琶女的急切心情。在沦落天涯的不幸际遇中,觅得知音,这对于琵琶女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和鼓舞。诗人的举动表示了他对琵琶女应有的尊重和礼貌,这是以艺会友,决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狎妓,征歌点曲。所以琵琶女终于摆脱了重重顾虑,登上了诗人所在的船头。然而毕竟是陌生人,不免有些拘谨,也许还夹杂着一点儿羞涩,故而“犹抱琵琶半遮面”。 4.琵琶女演奏琵琶曲分三个部分:序曲、曲中、曲终。先调弦校音随声出情,接着三个乐段以声传情,曲终收拨戛然而止,余韵无穷。旋律的变化暗示了琵琶女情绪由舒缓流畅在经短暂间歇后转为雄壮激越,。琵琶女将蕴藉已久的悲情,借乐曲弹奏出来。 把无形的音乐写出来使人感知,仿佛能让人听到,这是一件难事,白居易这首诗的第二段,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绝唱。诗人将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连串通俗新颖、生动恰当的比喻,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音乐形象展现给读者。 乐声极富变化,“大弦嘈嘈如急雨”写出了乐声的繁密、粗重,急聚;“小弦切切如私语”描绘出乐声的幽细、委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则通过手指灵活交错的拨弦,突出乐声的圆润、立体性;“间关莺语花底滑”则突出乐声的清脆、婉转;“幽咽泉流冰下难”把乐音的哽咽、艰涩表现得恰到好处。“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则是休止后的一江湍流奔涌而出。 5.在对音乐的描写中,诗人重在从听觉效果上模拟声音,让人读起来感受到浓浓的韵味。如诗中用叠音词——弦弦、声声、嘈嘈、切切和双声叠韵词——间关、幽咽。这些词,要么直接模拟声音,要么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的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这样准确地绘声拟音,给人以真切直观的听觉实感。 6.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手法。诗文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的感受)来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如:“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去“寻声暗问”;又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个白描式的环境描写,逼真地描摩出了听者沉湎于音乐的痴迷情景,侧面表现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二) 【学习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重点难点】 1、第二段,以体会琵琶的音乐美为主。 2、创设联想和想象,探究诗歌意境。 3、学习描摹音乐意境。 【学法指导】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学习过程】 1.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2.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 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悲凉身世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形象。 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 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3—5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4.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8课《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第8课《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1.思考:小序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后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板书要点)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 全诗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叙身世。(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四部分:写作者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部分:写琵琶女重新弹奏,诗人为之泪下。(重闻琵琶青衫湿) 3. 思考,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分别是明写还是暗写?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吗?为什么?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写音乐? 明确: 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第一次演奏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手法:侧面烘托。 4.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演奏了什么曲子? 明确: 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 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写琵琶演奏大概根据当时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的娴熟。 第三阶段(“轻拢慢捻抹复桃……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乡》。 5.讨论,作者分几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每一个乐段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

3《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2

3《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 文必修上册 8.3《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文段二: 白居易,字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句,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9课课后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9课课后练习(含解析)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第9课同步练习 单选题 1.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公瑾(jǐn)哺育(bǔ)雄姿(zī)羽扇纶巾(lún) B. 投掷(zhèn)贮存(zhù)绦虫(tāo)廊腰缦回(m àn) C. 故垒(lěi)还酹(lèi)露骨(lù)鼎铛玉石(ch ēng) D. 模范(mó)散漫(sǎn)华发(huá)尽态极妍(yán)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樯橹灰飞烟灭。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B.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同“花”,花白 C. 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 已而遂晴,故作此。已而:已经。 3.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①烽火扬州路(道路)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指代精锐的部队) B. ①千古风流人物(杰出,英俊,有才能)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 C. ①卷起千堆雪(雪花)②神鸦社鼓(社日祭神所鸣奏的鼓乐) D. ①元嘉草草(仓促行事)②酹江月(古代祭奠时把酒洒在地上祭神) 4. 下列句子中,没有倒装现象的一句是() A.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D.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 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愁惨而凄楚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 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承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低头俯视。 C. “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黄昏时分桐叶簌簌,秋雨滴滴,无边细雨,丝丝如愁。这里是从侧面渲染作者凄凉悲苦的心情。 D. 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心理。 6. 下面关于《声声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声声慢》一词的艺术特色是:运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创造性地运用叠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语言浅近,已经深远。 B. “雁过也,正伤心”一句中,“雁过”所引发的作者的情绪有秋愁、故国之思、往昔夫妻伉俪生活之思。 C.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名主要从动作神态、环境感受、心境意绪三方面表现愁情。 D.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了得”是“概括”的意思。 诗歌鉴赏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7. 作者是如何描绘赤壁风景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8. “千古风流人物”与“一时多少豪杰”的内涵有什么不同?

《琵琶行》导学案及答案

高一语文导学案 《琵琶行》 【学习目标】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合作探究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3、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5、鉴赏第二段的音乐描写部分,指出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及高潮.作者是如何使抽象的音乐变的具体可感的。 6、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7、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有什么深刻含义? 8、赏析“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境。 9、谈谈你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理解? 10、“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3《琵琶行(并序)》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琵琶行(并序)》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8.3《琵琶行(并序)》练习 一、选择题 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的情景。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2.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D.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曲罢悯然钿头银篦连篇累牍口诵心惟 B.转徒江湖幽愁暗恨扣人心弦豪言壮语 C.轻拢慢捻天涯海角幽咽泉流汗流浃背 D.东船西舫恬然自安翻复无常春寒料峭 4.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湓浦口(pén)贾人(ɡǔ)六幺(yāo)迁谪(d í) B.转轴(zhóu)拨弦(xián)幽咽(yè)花朝(zhāo) C.船舫(fǎnɡ)衣裳(shánɡ)信手(xìn)虾蟆陵(h á) D.慢捻(liǎn)荻花(dí)钿头(diàn)琵琶行(xínɡ)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人成功是需要机遇的,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和杜甫都已

去世。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正好适逢其时。 B.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但在内容和悄调上很不相同。 C.白居易之所以能在诗歌创作上登上峰巅,青史留名,是因为离不开他的一身正气和完美人格。 D.纪录片《白居易在龙门》以白居易晚年在洛阳的生活状态、情感变化等为主线,以旁白介绍加配乐的形式展现了他坎坷多难、跌宕起伏的一生。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铮铮然有京都声声:声音 B.醉不成欢惨将别惨:悲伤 C.钿头银篦击节碎节:节拍 D.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忽然,一下子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转徙于江湖间却坐促弦弦转急 B.凝绝不通声暂歌如听仙乐耳暂明 C.琵琶声停欲语迟今夜闻君琵琶语 D.填酒回灯重开宴满座重闻皆掩泣 8.对第四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住近湓江”、“举酒独倾"与琵琶女“守空船”是一样的孤苦。 B.诗人在政治上被贬谪,琵琶女在生活上遭遗弃,二者有相通之处。 C.诗人与琵琶女同是离开京城来到僻远的浔阳,都有繁华不再的感伤。 D.诗人把全部情感和慨叹凝结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小阅读-课外 9.从修辞手法入手,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练习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唐宋时期是中国正统诗文发展的高峰,从唐至今,诗文选本有一两千种。现存的一两千种唐宋诗文选本,可分为唐诗选本、唐文选本、唐诗文选本、宋诗选本、宋文选本、宋诗文选本、唐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八类。这八类选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 从学术价值来说,一是保存文献之功。以唐人选唐诗为例,不少中小诗人的作品因选本才得以留存至今。如刘眘虚诗,《全唐诗》存13首;陶翰诗,《全唐诗》存17首;元结《箧中集》收沈千运等7位诗人诗24首。有些家族性、地域性的选本,辑佚的材料更为丰富。这些选本中还有大量异文,可供参考,如《河岳英灵集》中的李白诗,就有不少异文,有的对研究李白诗歌有重要意义。二是批评史价值。选本对具体作品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著名的选本有引导性——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如清人王士祯选《唐贤三昧集》,倡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于是清空淡远的诗歌流行一时;沈德潜选《唐诗别裁集》,首重“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之风,兼及王士祯之说,于是平和厚重之风流行。通常选本都有一篇或数篇序言,有的还有跋文,唐宋选本也不例外,这些序跋文或为选者自撰,或为师友所撰,作者常常在文中发表议论,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如殷璠《序》主张“声律风骨”兼备,姚铉《序》认为“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等等,无不对当时文坛产生重要影响。唐宋诗文选本中有大量评点材料,如《河岳英灵集》评李白“白性嗜酒,志不拘检”,评高适“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均被后世奉为圭臬。又如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被称为我国“现存评点第一书”,开古文评点之先河。明清两朝,诗文评点蔚成风气,唐宋诗文无疑是评点家关注的主要对象。 从文化价值来看,选本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琵琶行》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课前预习案】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贞元年间中进士,官至左拾遗。元和年间,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 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白居易一生诗作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其诗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主要作品有《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等。有《白氏长庆集》。 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拥兵自重的藩镇军阀派遣刺客刺杀了宰相武元衡。当时白居 易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并非谏官,但他首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没想到却遭到一些朝臣的嫉恨,并被诬称不顾忌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事实写“新井”和“赏花”的诗,最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江州在当时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也是一个闲散职务,这对怀有国计民生之心的白居易来说,是一种屈辱和嘲讽。因此他满怀郁愤,干预政治的热情大大减退。次年,白居易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由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顿时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于是创作出《琵琶行》这一传世名篇。 预习拓展 “歌行体”是古代诗歌的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行体”为南朝宋时的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汉魏乐府,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而且自创格调,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代表作是《拟行路难》。他的歌行体对后世影响极大,很多诗人都从中受到启发,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其主要特点有:①篇幅可短可长;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记言、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④句式比较灵活,一般以七言为主。

《琵琶行》导学案带答案的

《琵琶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 知识目标: 1.解题、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学会古诗诵读。 2.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3. 欣赏作者运用生动、新颖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感受诗中音乐描写的意境; 能力目标:进一步巩固并领会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如何塑造艺术形象把握主题(体会诗人把琵琶女的遭遇于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的用意,理解诗歌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学法指导】 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查阅词典,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课前预习】 1.查阅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 2.熟练诵读课文,分组讨论,翻译课文,积累字词,找出名句。 【知识导学】

1. 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 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_, ___胡儿能唱琵琶篇_。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位诗人就是 白居 易。 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青年时 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 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 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 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被贬为江 州司 马。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 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 动 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 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 一。 3.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白

(完整版)琵琶行导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 学习目标 1.理解本诗描述音乐的语言技巧,学习通感、衬托等表现手法。 2.领会由琵琶女的遭受引出的诗人对出身的感触。 3.理清全文脉络,剖析本诗的构造特点。 教课重难点 1.品尝诗句“同是天涯堕落人,相遇何须曾认识”的丰富内涵。 2.赏析作者描绘音乐的高明技术。 有关链接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暮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期间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 期家境贫穷,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许多的接触和认识。念书期间特别勤苦以 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 萋满别情。)到京城拜访大诗人顾况,深得赏识。 29 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朝新乐府运动的倡议者,与元稹踊跃倡议“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重申解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写下了许多揭穿现实黑暗,反应劳动人民难过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平常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期间。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周流浪,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许多的接触和认识。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频频上书针砭弊端。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应了劳动人民的难过生活,揭穿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因为冒犯了官僚及皇帝, 43 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 医生,次年因为上书皇帝,言辞急迫,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季。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受共 识自己天涯堕落的不幸。 3.对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 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