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法制题材电影概观

合集下载

中国法律案件电影(3篇)

中国法律案件电影(3篇)

第1篇类型:剧情、悬疑、法律故事梗概:《法度之锋》讲述了一起发生在我国南方某城市的重大法律案件。

该片以真实案件为原型,通过讲述律师与当事人、法官、检察官之间的斗智斗勇,展现了我国法律体系的严谨与公正,以及法治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光辉。

一、剧情简介1. 案件背景某市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贩毒案件,警方在抓获主犯后,发现该案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庞大的贩毒网络。

为了彻底摧毁这个网络,警方决定将案件移交给检察院审查起诉。

2. 律师介入受害者的家属为了寻求正义,聘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律师陈浩。

陈浩在了解案件详情后,发现该案存在诸多疑点,于是决定接受委托,为受害者家属辩护。

3. 案件审理在法庭上,陈浩与公诉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公诉人指责陈浩故意为犯罪分子辩护,陈浩则坚决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在法庭调查过程中,陈浩发现了案件的关键证据——一份关键的录音。

4. 证据揭露经过陈浩的努力,录音被法庭采纳。

录音中,一名神秘人物承认了贩毒网络的存在,并指认了主犯。

在证据面前,主犯不得不承认罪行。

5. 真相大白随着案件的深入调查,警方发现贩毒网络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

原来,该网络与某政府官员勾结,企图利用贩毒来筹集资金,为某不法企业谋取利益。

陈浩在法庭上揭露了这一阴谋,使得正义得以伸张。

二、人物介绍1. 陈浩:一位经验丰富的律师,勇敢地为受害者家属辩护,追求正义。

2. 公诉人:正义的代表,坚决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

3. 被告人:贩毒网络的主犯,最终在证据面前承认罪行。

4. 受害者家属:案件受害者,为了寻求正义,聘请陈浩为其辩护。

5. 警方:负责调查案件,打击犯罪。

三、主题思想1. 法治精神:通过案件审理,展现了我国法律体系的严谨与公正,以及法治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光辉。

2. 正义与邪恶: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维护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3. 法律与道德:在案件中,律师陈浩坚守职业道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 人性光辉: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陈浩、公诉人等角色展现了人性光辉,追求正义。

新时期中国法律题材电影的价值观流变

新时期中国法律题材电影的价值观流变

新时期中国法律题材电影的价值观流变作者:刘红焰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06期2013年,非行导演的电影《全民目击》收获良好口碑,票房高达1.8亿,引起了一轮关注法律题材电影的热潮。

“任何一种法律或法律现象,都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在法律这种现象上的反映。

”[1]一般来说,法律题材电影是指以司法案件为贯穿全片的脉络,通过情节展开反映人性、社会现象,并能够表现一个国家的法制建设状况的电影。

1927年的电影《肉券》(裘芑香、李松父导演)可称作中国法律题材电影的发端,这是根据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改编的黑白无声电影,影片展示了女律师鲍绮霞在法庭上的睿智与高超的诉讼技巧,“她可谓是早期女律师的典范。

” [2]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内地)已经上映20多部法律电影,其中的价值观流变有序。

主旋律法律题材影片始终负载着国家主导意识形态,体现了主导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对人民的询唤作用;乡土社会司法题材影片表达了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伦理与秩序法则冲突带来的种种困惑;一部分法律题材影片反映了中西方法律文化冲突、在国际视野和人道情怀方面实现了突破;特别是晚近的《全民目击》在叙事方式、节奏控制、商业营销等方面有所创新,为法律题材影片带来了进一步提升的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律与中国人现实生活更为紧密的联系。

一、主旋律法律电影的道德询唤经历了文革十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入新阶段。

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也逐渐勃兴,产生了《法庭内外》(1980)、《检察官》(1980)、《见习律师》(1982)等电影。

《少年犯》(1985)是内地法律电影发展史上第一部普法电影,这是第一部起用少年犯、少年劳教人员出演影片主要角色的影片。

17名正在服刑或劳动教养的少年担任各种角色,3名主角也全由少年犯出演。

影片以一位杂志社女记者深入少年犯管教所调查少年犯罪为主线,向观众展示了性格各异的犯罪少年在高墙里面的改造生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少年犯罪的家庭和社会根源,体现了我国少年犯劳改政策的宗旨。

法律题材电影简析——《全民目击》

法律题材电影简析——《全民目击》

法律题材电影简析——《全民目击》摘要:《全民目击》是一部有关父爱与救赎的法律题材电影。

电影表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上的情与法的矛盾、传统法制文化与现代法治思想的冲突,反映了当代中国公民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却缺少对法律的敬畏,说明了当代中国法制的进程在文化意识形态层面临者巨大的挑战。

笔者将基于影片中的案例,从社会舆论与法院审判的独立性的关系、律师在个人情感和职业道德冲突时如何抉择、煽情辩护与法庭秩序和视频证据及其法律效力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法与情的矛盾将会永久地存在,但是法律不能无原则、无限度的妥协,公民应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在生活中时刻保持的冷静,尽可能避免伤害或损失的发生。

关键词:法律题材电影;《全名目击》;情与法的矛盾;传统法制文化与现代法制思想的冲突A brief analysis of legal subject movies based on"national sightings"Abstract:National witnessing is a legal subject movie about father love and salvation.The movie describes the conflict between emotion and law,China contemporary society's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and modern rule of law,reflects the contemporary China citizen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culture,but the lack of reverence for the law,explains the process of the legal system in the face of contemporary China cultural ideology layer great challenge.The film based on the case, from the relationship,the independence of the public opinion and the court trial lawyer in the personal emotion and occupation moral conflict,how to choose the order of the court and sensational defense and video evidence and legal effect are discussed,finally dre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w and emotion will last forever no,but the law can not be unlimited,the principle of compromise,citizens should improve their awareness of the law,keep calm moments in life,as far as possible to avoid occurrence of harm or loss.Keywords:Legal Movies;Full name eyewitness;The conflict between emotion and law;Theconflict between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and modern legal thought前言影片主要塑造了企业家林泰(孙红雷饰)、检察官童浩(郭富城饰)和律师周莉(余男饰)三个角色。

法制类电影观后感

法制类电影观后感

法制类电影观后感法制类电影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这类电影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引人入胜的角色刻画,向观众展示了法律与正义的斗争,深度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权力的腐败以及社会的道德困境。

在观看了一系列的法制类电影后,我对其中一些作品留下了深刻的触动和思考。

首先,法制类电影《禁止通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通过对司法系统的揭示,让观众深刻体会到了法律与正义之间的悬殊差距。

影片中,主人公因为一场误会被误以为是凶手,被不公正的司法机构关押。

影片通过展示主人公艰难的狱中生活和他与其他囚犯的相处,揭示了法律的不完善和司法腐败现象。

观众不禁为主人公感到不平和愤怒,同时也思考当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时,该如何去应对。

另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法制类电影是《无罪之证》。

这部电影通过对一个冤案的还原和辩护律师的努力,向观众展现了正义的力量和人性的复杂。

影片中,主人公争取冤案被重新审判,通过重重困难和挑战最终揭露真相,为无辜者洗刷了污名。

通过这部电影,观众对律师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知,也对司法系统的公正性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除了以上两部电影,还有一部精彩绝伦的法制类电影是《角斗士》。

该片通过对古罗马斗兽场的再现,揭示了权力、欲望和生存的残酷现实。

影片中,主人公因为被陷害而被迫成为角斗士,为了生存而与他人搏斗。

然而,主人公始终保持着对自由和公义的追求,在斗兽场上不屈不挠地与暴君抗衡。

这部电影通过恢弘的场面和精湛的演技,展现了正义和勇气的力量,鼓舞了观众追求自由和公正的决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能够看到法制类电影中呈现的各种场景和人物。

不公正的判决、腐败的权力体系以及勇敢的辩护律师等等,都在我们的周围发生着。

这些电影作品给予了我一种启示,让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到法制建设中来。

同时,这些法制类电影也反映了社会对法律和道德的思考和反思。

如何平衡权力与正义的关系,如何确保司法系统的独立和公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法治电影及观后感

法治电影及观后感

法治电影及观后感引言近年来,法治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通过在电影中展示法治的原则、价值和实践,法治电影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对法治理念的传播和普及。

观看法治电影不仅能够让观众获得娱乐的同时,还可以引发观众对法治的思考和反思。

本文将介绍几部具有代表性的法治电影,以及观后感。

1.《审判者》《审判者》是一部由美国导演艾伦·帕康执导的法治电影。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美国的纽约市,讲述了一名年轻的检察官艾丽森·罗维在一起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担任主审法官的故事。

电影通过展示艾丽森如何面对挑战、保持正义和公正的法治原则,让观众深刻体验到法治的力量和魅力。

观看《审判者》后,我深感法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电影中的艾丽森不仅仅是一个司法工作者,更是一个具有良知和正义感的道德榜样。

她的行为和决策都以法治原则为准绳,不被外界的压力和利益所左右。

她在面对犯罪分子时,始终以法律为准则,保护社会的安全和公正。

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法治的基本原则,例如公平审判、听取证据、保护被告人权益等。

这让我深信法治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石,只有在法治的保护下,才能实现公平和正义。

2.《审判》《审判》是由中国导演冯小刚执导的一部法治题材电影。

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乡村法庭,讲述了一位年轻法官在审判过程中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故事。

通过展示法官在无法无天的农村社会中努力维护法治原则的努力,影片揭示了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观看《审判》后,我对中国法治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电影中的法官虽然年轻,但他面对的却是一个腐败和权力滥用的乡村社会。

他在审判过程中遭到了各种压力和干扰,但他始终坚持公正和法治原则。

他不畏强权,不怕困难,用法律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公正。

电影中的情节让我深感中国法治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但也让我对法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正义之心》《正义之心》是一部由韩国导演朴赞郁执导的法治电影。

法律经典案例电影(3篇)

法律经典案例电影(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正义的代价》是一部改编自真实法律案例的电影,讲述了主人公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挑战。

影片以我国某法院审理的一起重大贪污案为背景,通过展现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在维护法律尊严、打击犯罪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揭示了正义之路的曲折与坎坷。

二、故事梗概影片主人公林峰,是一位正直、有担当的检察官。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起重大贪污案。

涉案人员包括一名副省长、一名厅级干部和多名厅级干部的亲属。

这起案件涉及金额巨大,牵扯人员众多,调查取证难度极大。

林峰在调查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力。

首先,他面临的是来自涉案官员的威胁和利诱。

为了让他放弃调查,涉案官员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包括金钱、美色等。

然而,林峰坚守信念,不为所动。

其次,林峰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关键证据被人为销毁。

这使得案件调查陷入僵局。

在绝望之际,林峰找到了一位老法官,希望他能帮助自己找到证据。

老法官深受感动,决定全力支持林峰。

在老法官的帮助下,林峰逐渐找到了证据。

然而,在这过程中,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他的家人受到了牵连,被恐吓、骚扰,甚至遭遇车祸。

林峰在痛苦中挣扎,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在案件即将进入审判阶段时,涉案官员为了掩盖罪行,竟然指使手下对林峰进行暗杀。

在生死关头,林峰凭借机智和勇气,成功逃脱。

案件最终在法院审理,涉案官员被依法惩处。

三、经典案例解析1. 法律的尊严《正义的代价》中,林峰在面对利益诱惑和威胁时,始终坚守法律底线,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

这体现了我国法律工作者应有的职业素养。

在我国,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2. 法律的公正影片中,林峰在调查过程中,不偏不倚,严格依法办事。

他不仅查处了贪污犯,还追究了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这体现了我国法律体系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3. 法律的力量《正义的代价》通过林峰的经历,展现了法律的力量。

在正义面前,任何邪恶势力都无法阻挡。

只要法律工作者坚定信念,勇于担当,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

经典法律案例电影(2篇)

经典法律案例电影(2篇)

第1篇一、电影背景《大法官的抉择》是一部以我国某省高级人民法院为背景的法律案例电影。

影片讲述了我国一位资深大法官在审理一起涉及重大经济利益和道德伦理的案件中,如何坚守法律底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故事。

二、电影梗概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李伟的大法官。

某日,一起涉及巨额资金转移的案件摆在了李伟面前。

案件的被告人是一家大型企业的董事长,他涉嫌利用职务之便,将企业资金非法转移到境外,涉案金额高达数十亿。

案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牵扯到了众多企业高管和政府官员。

在审理过程中,李伟发现案件背后隐藏着一个庞大的利益链条,其中不乏一些有权有势的人物。

面对强大的压力,李伟没有退缩,他坚信法律是公正的,只有坚守法律底线,才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调查过程中,李伟结识了一位名叫小王的年轻人。

小王是这家企业的员工,他因为举报董事长而被解雇。

在李伟的帮助下,小王鼓起勇气站出来,为揭露真相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案件逐渐浮出水面。

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李伟发现案件背后还有更大的阴谋。

原来,这起案件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涉及的是一个巨大的黑幕。

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李伟必须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后,李伟终于查清了案件真相。

他不顾个人安危,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为国家和人民赢得了正义。

影片最后,李伟因劳累过度病倒,但他坚信,只要坚守法律底线,公平正义终将战胜一切。

三、电影主题1.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影片通过李伟审理案件的过程,展示了我国法律制度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坚定决心。

2. 坚守法律底线:面对利益诱惑和压力,李伟始终坚守法律底线,体现了我国司法人员的高尚品质。

3. 责任与担当:影片中的李伟,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

4. 信任与友谊:在案件调查过程中,李伟与小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相互信任,共同为揭露真相而努力。

四、电影评价《大法官的抉择》是一部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法律案例电影。

以法之名电影中国简介

以法之名电影中国简介

以法之名电影中国简介
《以法之名》是由国际知名导演徐克执导的一部口碑极佳的影片,该片于2018年11月9日在中国公映。

影片讲述了一个以司法审判为背景的故事,主要内容是由律师班
磊(由黄渤饰演)出任律师代表在法庭上为审判双方展开审理的故事。

十年前,班磊曾经擅自认定一起案件的案情而受到处分,因此此案的
处理也与他的职业生涯脱不开关系,使他想尽办法维护公正,争取真
相的大结局。

影片的主要人物之一是教育家康子瑜,她性格大胆,有一种勇气
和信念去不畏强权,为他人谋取公正,同时激励他人坚守对法律的信仰。

同时,影片中还有其他一些律师,包括班磊的律师徒弟叶先生,
李永昌,周星和金建社,他们在司法舞台上颇有出息,精彩绝伦。

影片中凸显的斗争和司法意义,表达了司法制度对社会和法律的
价值,而且还用平实的文字和反复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让观众更加投
入而又感慨万分。

以法之名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司法审判的电影,更是
一部关于坚守正义的电影,启发年轻人无畏地坚持公正,守护法治精神,关注公正的体系,维护正当的社会秩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世纪中国法制题材电影概观
新世纪中国法制题材电影概观
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一种规则,有“公平、正义”的含义,它是以正义为基础,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目的是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等,使人民能够自由、安全、幸福的生活。

法制题材电影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电影类型,这就注定了法律和电影之间的密切联系。

它们虽然分属于不同的文化领域,但是它们的结盟,实现了法律的理性与电影的感性的有机结合。

在法制题材电影中,法律不再是教条、刻板。

电影也从法律文化中汲取了养分,用最通俗的方式传播公平正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法律的全新视角。

法制题材电影界定及变化
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在国情、文化、法律体系等方面存在不同,法制题材电影也具有自己的特色。

“法制片”或“法制影视”名称的真正出现是在80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方针后不久,影视界出现了一批法制题材影视作品,如《新岸》《法庭内外》《少年犯》。

“法制片的繁荣引起了一些影视理论工作者的注意。

他们以‘法
法官移植到这类影片中,那将会是怎样的情形。

图像转向对新世纪法制题材电影的影响
“图像转向”是美国著名图像理论学家W·J·T·米歇尔根据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德·罗蒂描述的西方哲学(思想)“语言学转向”提出的。

理查德·罗蒂指出,“古代和中世纪的哲学图景关注事物,17~19世纪的哲学图景关注思想,而开化的当代哲学图景关注词语”。

米歇尔则认为现在“又一次关系复杂的转变正在人文科学的其他学科里,在公共文化的领域里发生,这次转变称作‘图像转向’”。

他在《图像转向》一文中指出:“图像转向,它不是回归到天真的模仿、拷贝或再现的对应理论,也不是更新的图像‘在场’的形而上学,它反倒是对图像的一种后语言学的、后符号学的重新发现,将其看作是视觉、机器、制度、话语、身体和比喻之间复杂的互动。

”米歇尔的学术观点是后现代视觉图像文化的典型代表。

图像转向构成了一个新思潮以及视觉文化的新方向。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也在《电影美学》中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

”中国复旦大学教授、复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孟建
教授在《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一文中说,“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

”图像转向意味着图像研究领域与认识世界方式的改变。

一是针对图像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美术领域,还扩展到了摄影、影视等大众传播领域,而且研究的对象从研究图像意义转向研究生命和欲望,从图像的符号学转向在场和本体论。

二是图像成为一种世界表征,与文字一样涉及创作者、艺术作品、观赏者、语境间的关系,建构新的感观外部世界。

当代中国,图像以感性、直观、迅捷的特性,无中介地进入这个视觉时代的各个文化艺术领域,图像不仅仅是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就是常生活。

法律电影更是以感性、直观的图像展现着真实的法治生活。

那么,图像转向对近十年中国内地法律电影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个转变的过程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在“图像转向”的文化语境下,新世纪中国法制题材电影产生了一些变化。

一是内容上改变了原来观众对法律语言和行为的静观状态,以对
人物内心世界善恶的描述激发观众的情感,增强人们对法律理性的认同。

二是形式上以富于感染力的影像传播法律信息,增进与观众的动态交流互动,成为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并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法治社会的构建,这是图像转向的必然结果。

这些变化,改变了以前非好即坏的二元思维模式对法律的图解,使感性的图像与理性的法律语言平等相处,相互补充,共同构造法治世界。

在这个法治世界中,法律的理性与电影的感性就像一个杠杆的两端,只要有一个恰当的支点就能支撑这两端达到平衡,把理性的法律语言转变为感性的影像,获得观众喜爱。

而这个支点就是道德。

新世纪以来的法制题材电影以道德设置人物,安排情节,表现善恶的对立和交织,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深化电影主题,深化人物内心活动,激发审美情感的柔性,弱化法律宣传的刚性,使观众获得对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的认同。

除上述特点外,我们还应看到,图像转向在挑战传统语言中心地位的同时,也在颠覆它的生产、流通、消费模式。

新世纪以来,中国法制题材电影不仅在创作(生产)上发生了变化,且在
观看方式和习惯(视觉消费)上也发生了变革。

20世纪90年代末,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率先尝试制作电视电影,法制题材电视电影应运而生,如《法官老张之审牛记》(2003年)、《刑警张玉贵之队长生活》(2004年)、《牛贵祥告状》(2005年)、《缉毒队》(2007年)、《无法结局》(2008年)等电视电影。

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成为法制题材电影发展的新基地。

它是图像转向冲击下的一种探索,体现了“影视合流、互动、互补的国际化发展方向”。

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电视媒体强调的消遣功能,有可能会导致法制题材电影艺术质量的下降,冲淡观众对法律的敬畏,这是法制题材电影创作者们特别应该注意的。

新世纪以来,中国法制题材电影虽然没有好莱坞法制题材电影强烈的思辨特色,也没有花哨技巧和曲折情节,更没有依靠死板的法律概念宣传,而是通过道德主题内容的多元表达,表现人性中善恶道德的交织,通过现实主义等多样的形式表现手法,与观众形成交流、互动,使观众思考和质询法律、道德、公平、正义,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由人的情感牵拉出来实现感性到
理性的转换过程,让人们获得审美感受的同时加强对法律的信仰,产生对法律的理性认同。

新世纪以来法制题材电影对人的道德情感表达为今后法制题材电影发展打开了视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