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世纪中国电影中的河南人形象塑造

合集下载

新世纪中国大陆女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新世纪中国大陆女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新世纪中国大陆女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新世纪中国大陆女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引言: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不仅是观众欣赏影视作品的娱乐途径,更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一面镜子。

女性形象一直是电影创作中的重要议题之一,而新世纪中国大陆女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更是承载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个体经验的呈现。

本文将从角色定位、性别形象、家庭角色和职业形象四个方面对新世纪中国大陆女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角色定位新世纪中国大陆女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具有明显的角色多样性。

在过去,女性角色主要呈现为家庭妇女、妻子和母亲,缺乏独立的个体形象和自我意识。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角色在电影中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表现方式。

例如,《芳华》中的苏红是一位坚强的军人,她与其他女战士一起参加了战争,面对艰苦的环境和生离死别,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

二、性别形象在新世纪中国大陆女性电影中,性别形象开始呈现出更为多样化和积极的一面。

以往的电影中,女性形象通常以柔弱、依赖为主要特征,而现代女性形象更加强调独立、自主和自我实现。

例如,《小幸运》中的海燕是一位追求音乐梦想的女大学生,她通过努力和坚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音乐梦。

这种积极向上的性别形象展现了女性独特的个体价值和意志力。

三、家庭角色新世纪中国大陆女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家庭角色的呈现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上,女性主要扮演着家庭中的妻子和母亲角色,以维系家庭稳定和幸福为责任。

然而,现代女性角色开始追求自身的事业和个人价值,呈现出与传统家庭角色不同的一面。

例如,《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郭美美是一位事业心强、独立的女性,她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因此在家庭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这种家庭角色的转变反映了现代女性对事业和家庭的追求和平衡需求。

四、职业形象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在职场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新世纪中国大陆女性电影中的职业形象呈现了女性在各个领域的充分展示和主动进取。

转变河南“土打傻”的影视形象——从创作电影《邓公福音》看河南影视业的振兴_

转变河南“土打傻”的影视形象——从创作电影《邓公福音》看河南影视业的振兴_

今年,我参加了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举办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沿着一代伟人邓小平在豫西活动的足迹,深入到豫西鲁山宝丰等地,重走伟人之路,缅怀伟人情怀,感悟历史巨变,拜访当年接触过邓小平的老人和当地史学工作者,搜集大量鲜活资料。

在历经一年的艰辛努力之后,我终于完成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剧本《邓公福音》(备用名《邓小平在鲁山》),已经上报相关部门。

我创作的剧本《邓公福音》反映一代伟人邓小平在解放战争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和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期间,同豫西一户普通种烟农民和烟厂老板兼当地商会会长两个家庭的交往深情,引出邓小平在当地的福音堂所作《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的报告,即名垂史册的《邓小平鲁山报告》。

在邓小平报告的内容里,他反对极“左”路线,主张发展市场经济,给新的中原解放区带来勃勃生机,给当地人民带来“福音”!在福音堂开始形成了邓小平独特的市场经济思想的雏形,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起点和发端,被史家称为“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在这里萌芽”。

自此,邓小平以非凡的勇气、经验和智慧开始了自己市场经济理论的伟大实践,并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渐渐完善市场经济理论,这与几十年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脉相承。

多年实践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市场经济理论,终于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并对21世纪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最大成果,就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建立和不断发展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同志,就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没有目前中国彻底摆脱近代一百多年一穷二白落后挨打的局面。

剧本《邓公福音》是我计划创作的“邓小平在河南”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系列影视作品的第一部,下面各个系列将陆续创作推出,并计划长期深入中原大地生活,更深入扎根人民,创作以中原厚重历史文化题材的主旋律系列影视剧。

论新世纪以来国产喜剧电影中的方言元素

论新世纪以来国产喜剧电影中的方言元素

论新世纪以来国产喜剧电影中的方言元素作者:焦欢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27期摘要:新世纪以来,方言元素在国产喜剧电影中的表现力非常引人注目。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大时代文化氛围的影响,也是喜剧电影实现其艺术追求的需要,当然也离不开成功影片的良性引导。

方言元素在喜剧电影中有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氛围的作用,同时,方言的使用消解了权威意志,有助于观众观影快感的获得。

关键词:喜剧电影方言元素意义指向因为声音的出现,电影开始走出默片时代,由单一的视觉艺术发展为视听综合艺术。

“有声电影的革命性首先是由人声的艺术利用而体现出来的”[1],故而作为人声造型有机组成部分的人物对白在电影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各地方言纷纷被搬上银幕或荧屏,极大地开阔了观众的观赏视野。

进入新世纪,方言喜剧电影获得了长足发展。

2005年小成本方言喜剧《疯狂的石头》的大获成功,使得喜剧电影中的方言元素有了更为广阔的表现天地。

2010年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甚至专门发行了川话版,方言在喜剧电影中的表现力可见一斑。

一、方言元素在国产电影中的应用方言在我国电影中的使用由来已久。

50年代《关连长》中的关连长说的是山东话,60年代《抓壮丁》中采用的是四川方言。

从1956年国家开始推广普通话以来,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被缩小,以方言为创作语言的影视、戏曲作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到了80年代,尤其进入90年代以来,方言文本忽然崛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黄建新导演曾在1999年谈到:“近些年来中国电影的喜剧因素开始在各个方面出现,首先在电影中表现出一个重大的变化,这就是影片中台词的变化,这种变化显著地反映在80年代中后期。

70年代末中国电影中的语言是脱离生活,很程式化的,实际上1985年、1986年以后中国电影中的语言才趋向市俗化,这与小说是同步的,与当时小说作者王朔语言风格的出现是同步的,小说中的语言开始影响到电影,于是电影开始说人话了,影片中的人物语言比较随意了。

从传播学角度浅析区域形象塑造问题——以“河南形象”为例

从传播学角度浅析区域形象塑造问题——以“河南形象”为例
当他 再 一 次 接 受 到 关 于 河 南 的 负 面 报 道 时, 鉴 于 自身 类 似 的经 历 , 就 极 有 可能 将 此
的形 象 、 丰富其形 象内涵 、 提高 其知名度
和美 誉 度 。
域 形象 的形 成过程 必须 完成三 种
不 同形 态 的转 变 :分 别 是 区域 现 实 形 态 、
涯 论 坛 中的 “ 娱 乐 八 卦 ”一 板 块 , 抽 取 了 2 0 1 3年 1 月 至 7月 这 段 时 间 内 的 1 0 0条
事物方 面 , 它也能起 到阻碍 作用 。 李 普 曼
所谓 区域形象塑造 , 就是 在区域形 象
卿 论 的 指 导 下 ,根 据 区 域 形 象 的 设 计 方
象方面 , 也 拥 有 很 强 的 影 响力 。
在“ 河南形象” 符号形成的过程中 , 对 于那些未涉足过河南的人来讲 求知接近
以“ 河南人 ” 为关 键词 的帖子抽 样统计 。 之所 以选择 网络 , 是因为 网上聚集着更广 泛 的普通人群 , 而选择天涯论坛 的 “ 娱乐 八 卦” 板块 , 因为那里的 网民大都是 以 自 己的亲身经历 而发 的帖子 , 更能代表普通 大众 , 也更能真实地反映他们对河南 的印 象。 从帖子的标题 、 内容 和整体态度 统计 , 网友 对河南 印象 , 分别有 4 8条持消极 、 2 7 条持 积极 、 2 5条持 中立态度 , 这很 明显地 说明, 虽然 目前大众对河南 的总体 印象不
乏有 中立 和积 极 的 态度 , 但 接 近 一 半 的消
的心理使得他们想要寻找和了解关 于河南 的信息 ,但在大众传播 和人际传播连续的
负面报道 中 ,他们心里则 只会 形成 “ 造 假”、 “ 骗子” 等此类负面的刻板印象。 同 时, 这种印象的产生, 类似于一种扫帚星效 应: 某些人在某些方面有不好 的形象时 , 人 们便对这个人的其他方 面也做出不好 的认 识和评价 。 就像一个人在河南吃过一次亏 ,

方言在中国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方言在中国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THE FILM影视104方言在中国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作用丁 佩(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摘 要:近年来,方言在中国电影作品中出现越来越多,并受到大众喜爱。

很多中国电影都借助方言尽可能多地表现出地方风俗和语言特征,使电影更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而且方言的使用也使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基于此,本文结合具体的中国电影作品探讨方言在中国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关键词:方言;中国电影;人物形象;人物塑造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基本沟通工具,语言的运用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作品都使用了方言,如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张艺谋导演的《三枪拍案惊奇》、冯小刚导演的《1942》等人们比较熟悉的电影作品。

对于电影中人物说方言的现象,有些人认为所有电影作品中的人物都应该说普通话,理由是电影作品是给全国人看的,而会说会听普通话的人数最多,同时在国家推行普通话的背景下,各地方的语言都在向普通话转变,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使用普通话和使用方言对于电影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说区别不大。

但也有很多人支持方言在电影中的应用,理由是方言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更加贴近生活。

在电影中使用方言体现了影视艺术表达方式的多元化,是影视艺术的进步,是电影创作关注草根文化的表现,可以更贴切地体现各地的风俗文化,让电影作品的特点更加鲜明。

1 方言在中国电影创作中兴起的原因电影艺术发展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成为受众广泛、影响力较大的大众文化形式,电影艺术已经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人类创造历史、创造文化的独特作用。

纵观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国电影是伴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优秀的电影作品。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近些年中国电影进入了发展高峰期,电影产业发展改革不断深化,对推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现,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语境。

二章三节补充案例(新时期电影中的外国人形象)

二章三节补充案例(新时期电影中的外国人形象)

1.态度
• • • • • • • • • • 分为9个不同等级,有 侵略(26.5%) 剥削破坏(15.8%) 掠夺(7%) 歧视(5.3%) 中立(13.7%) 友好(10.9%) 支持帮助(12.1%) 喜爱(4.9%) 恩情(3.7%)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塑造的外国人 形象中最多的是 “侵略”者,其次是“剥削或 破坏”者;两者相加占去总人数的42.3%。而 我们如果把这 个不同的等级看作是不同的分值 (“侵略”为1 , “恩情”为9 ;分值越大表 明影片对该外国人的评价越高、该外国人与中 国的关系越密切),则可以从分值的大小非常 直观地看出中国电影对外国人评价的高低。统 计显示这430个外国人形象 “态度”的平均分 值为3.92低于中间值4.5 。这也就是说,中国电 影塑造的外国人形象是以反面人物为主。
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ຫໍສະໝຸດ 扬• 新时期中国电影作为重要的国家意识形态机器,承 担着塑造、传播良好国家形象的功能。“兄弟阋于 墙,共御外辱”“家丑不可扬”是中国人所奉行的 行为准则,这在中国电影中同样有所体现。民族精 神、爱国主义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内容元 素在有外国人出现的影片中显得更为突出。正是在 主人公不畏强暴、奋勇反抗而使帝国主义分子纷纷 被击毙、惩处的圆满结局中,在主人公超越外国帮 助者的动人故事中,在中国人民无私地救助外国下 层人民的善行中,勇敢、智慧、善良的民族精神和 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
一、新时期中国大陆电影塑造了 怎样的外国人形象
• 按照上述界定,我们对新时期20年中国大 陆出品的2493部影片进行了全面考察,发现 在其中的224部影片中共出现了430个符合 上述界定的外国人形象。 • 我们把每一个外国人形象作为一个“观测 量”,把该外国人的 “态度”、 “国 别”2项内容作为考察统计。

新世纪中国电影中的工人形象

新世纪中国电影中的工人形象

新世纪中国电影中的工人形象影视研究新世纪中国电影中的工人形象文/戴潇雅摘要: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发展,新世纪银幕上工人群体也出现了新的形象,而电影中塑造的工人形象也面临着以往老产业工人所不曾面对的新问题和新困境。

本文着力从新世纪前十年的工业题材电影中,分析银幕上工人形象的新特点。

关键词:新世纪中国电影;工人形象;创新精神进入新世纪,各行各业都在蓬勃发展,科技进步、城市建设都以新的速度达到了新的高度,而工人队伍正是这个新时代的中流砥柱。

新时代的大屏幕上,艺术工作者也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时代工人新形象。

本文以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中国电影为样本,分析新世纪以来银幕上的工人形象的新特点。

产业队伍中的新形象农民工和下岗职工在新世纪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成为产业工人队伍中新的成员。

大批农民离开故土,脱离了农耕生活,来到城市,加入城市建设的队伍;而在产业革命中,因企业精简或升级改造,不得不离开原有工作岗位,重新再就业的工人也成为一支人数庞大的新队伍。

在《农民工》这部电影里面,农民工们在市长的帮助下解决了工资的拖欠问题,同时展现了农民工能吃苦耐劳,自主创业,客服各种困难来实现个人心愿的过程。

影片里,农民工有着自主拼搏,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新的时代精神。

但是,社会仍然存在中对他们深深的歧视。

《城市的谎言》这部影片就体现了农民工敢于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的故事。

虽然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农民工已经有意识利用法律为自己谋求正当的权益,但影片最后仍然以悲剧结束。

《民工跳舞》及《你的名字是外地人》这两部纪录片则很强烈的反应了一群想表现自己的艺术的30多位来自西部在北京打工的民工们的悲惨待遇及他们接下来的生活状况。

下岗工人是一个新名词,他们曾经是优秀的行业里手,由于经济改革不得不面临下岗再就业的现状。

在新世纪里,这批工人再次发光发热,利用他们的知识和技术再创新天地。

《真情牵挂》这部影片反映了再就业模范戚秀玉的真实故事。

影片体现了新时代下工人们不甘人后,执着追求理想的时代气息。

“半张脸的神话”——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都市电影中的“富人”形象塑造

“半张脸的神话”——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都市电影中的“富人”形象塑造

为我们呈现了为数众多却千人一面的脸谱化富人 思:餐厅的墙壁全都是金砖铺就的。范伟扮演的
形象。《没完没了》中的阮大伟是一个旅行社的 这个富人形象同样是:肥胖、富有、奢华、懒惰、愚
老板,这个角色由身材较胖的已故演员傅彪扮演。 蠢。无独有偶,宁浩导演的《疯狂的赛车》中的富
影片中阮大伟第一次出现时:剃着寸头、拿着手 人法拉利是一个秃顶的人,《疯狂的石头》中房地
等等技术手段塑造出了创作者想象中的富人形 象。这种形象塑造表现出创作者对富人的调侃、 挖苦和嘲讽。可以说,表现富人、嘲讽富人,已经 成了都市电影的叙事套路或者说成为都市电影叙 事不可或缺的元素。创作者之所以显露出这种创 作倾向,显然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相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组织结 构,富人阶层是中国当今社会最独特的一个阶层。 从 1949年到 1990年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中 国都没有形成一个富人阶层,但是近二十年来,这 个富人阶层形成了。从绝对平均主义到贫富落差 极大,中国社会组织结构经历了一次狂风暴雨般 的洗礼和重建。都市电影对富人的调侃和挖苦讽 刺或许可以解释为都市人对富人微妙的嫉妒心 理,但是从都市电影对富人行径的描述上看,就绝 对没那么简单了。
哑然失笑,因为这个画面的中心,正是阮大伟的带 是臃肿的胖子、秃顶、光头等形象不佳人士,同时
收稿日期:2017 06 30 作者简介:刘亮(1973— ),男,讲师。
第 1期
刘亮:“半张脸的神话”———论 20世纪 90年代以来都市电影中的“富人”形象塑造
61
也往往表现出没文化、愚蠢、恶俗、懒惰等特点。 都市电影通过人物造型、场景建造、画面构图
“半张脸的神话”
———论 20世纪 90年代以来都市电影中的“富人”形象塑造 刘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世纪中国电影中的河南人形象塑造
一、河南人形象塑造的特点
谈到河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这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

同时,河南也是近年来中部地区成功崛起的省份。

很显然,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之下拍摄的关于河南的人和事的电影,必定具有河南特质。

电影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及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反映着河南浓厚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河南改革、发展的步伐。

具体而言,若干部影片中所塑造的河南人物形象,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一)憨厚、淳朴的乡土气息。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题材是电影不可或缺的要素。

《不是闹着玩的》讲述了富裕了的河南农民蔡有才(李易祥饰)以憨厚朴实和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拍摄电影《鬼子进村》的故事;在《那是说着玩的》中,为了圆一场春晚梦,朴实善良的河南农民以对文艺理想的执着追求,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办成了一台村晚;《那是说着玩的》中本来回家盖别墅却给村里盖了养老院的郑铁锤,《鱼湾村的故事》中建设新农村、奋斗致富的乡亲都是最典型河南人的代表,他们热爱家乡、憨厚朴实、勤劳致富。

(二)吃苦耐劳、乐观豁达的底层人民形象。

河南是劳动力输出大省,每年有数百万劳动者外出打工,他们的生活情感和工作境遇自然是电影创作的焦点。

电影《凭啥相信你》以河南农民工为核心,展示了真实的河南普通大众,展现河南人朴实、诚信、忠厚的优秀品格。

主人公李大能是一个为大家讨要工钱的包工头,他宁可自己那份工钱不要,也要帮着工友把血汗钱讨要回来。

他身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淳朴敦厚的品质、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勇于担当的责任心,是千万河南农民工的真实缩影。

《鸡犬不宁》中乐观豁达马三在艰辛的生活境遇下,仍不时对他人给予帮助;《乡村守望的女人》中的主人公面对生活的艰辛、心灵的孤寂、坎坷的命运依然坚守对生活的希望、怀揣对幸福的渴望。

(三)无私奉献的知识分子形象。

河南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数千年来人才辈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知识分子形象更为引人瞩目。

电影《深山彩虹》刻画了百折不挠、对事业执着追求、率众为偏远地区群众架线送电的豫西山区某县供电公司经理宋亮的形象;电影《生命监管》改编自安全发展忠诚卫士丁安的真实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以丁安为代表的一批无私奋战在煤矿安全监察一线的知识分子形象;电影《村官李天成》更是刻画了隐忍、执着和奉献的河南村官形象。

(四)负面形象。

爱造假、善欺骗、喜吹牛等卑劣人性,落后愚昧、邋里邋遢、不修边幅等生活状态,是电影中河南人负面形象的集中体现。

电影《盲井》中落后愚昧的河南人形象,电影《落叶归根》中的马路劫匪头目,《斗牛》中素质低下、肮脏下作的村民都说着河南话。

类似的情况还有电影《手机》、《斗牛》、《鸡犬不宁》等,把河南人妖魔化成为造假、行骗、赖皮、浮夸、吹牛的一个群体。


二、河南人形象塑造的不足
其一,性格单一,缺乏新角度。

新世纪以来,河南发展飞速,人们的生活和气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然而电影中的河南人总是停留在百年不变的传统形象上,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现代意识的当代河南人的艺术形象在电影中表现不足。

其二,缺少商业运作,影响力有限。

中国电影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势头猛进,成果显著。

但以安徽人为主人公的这些影片在市场上都没有显著成绩。

突出原因是市场运作意识薄弱,电影趣味性挖掘不足。

三、推进河南人形象塑造的策略
(一)立足于当代先进人物。

以河南涌现的众多英雄先进人物为蓝本进行电影创作。

例如感动中国人物、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三次跳海救人的魏青刚,大孝至爱的谢延信,最美乡村女校长李灵等,这些人身上都体现着河南人踏实肯干、包容宽厚等优秀品质。

(二)依托文学豫军,加强剧本创作。

文学豫军丰硕的成果,影响巨大,个别作家的影
响与日俱增,受到国内外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

作家在社会中的这种影响力和号召力是河南的无形财富,可以成为重塑河南人形象的重要文化资源。

②但是,新世纪时代背景下的河南人形象未能在文学豫军笔下得到真实丰富和有效的反映。

文学豫军应该以现实中的河南创作视角,创作出优秀的河南本土电影剧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