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第4课时常见的天气系统

第二章第三节第4课时常见的天气系统
第二章第三节第4课时常见的天气系统

第4课时 常见的天气系统

知识点一 锋面系统与天气

1.气团

(1)概念: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属性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

(2)分类?????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高的气团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低的气团

2.锋面系统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特征

①锋面自地面向高空b 冷气团一侧倾斜,其上侧一定是a 暖气团。 ②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差异很大。 ③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3)冷锋

①概念:冷气团向暖气团主动推移时所形成的锋。 ②冷锋与天气

③实例: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 (4)暖锋

①概念: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时所形成的锋。 ②暖锋与天气

【思考】“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分别与哪种锋面活动有关?

提示:“一场春雨一场暖”是指春季暖锋降雨后气温逐渐回升的现象;“一场秋雨一场寒”则是指秋季冷锋降雨后气温逐渐下降的现象。

[图表导读]

读教材图2-36、2-37,思考下列问题。

(1)冷、暖锋中,冷气团的分布有何共同特点?

提示:冷气团均位于暖气团之下。

(2)冷、暖锋对天气的影响有什么相同点?

提示:都会带来大范围的云、雨、大风等天气现象。

(3)如何确定锋前、锋后?

提示:依据锋的移动方向,确定锋前、锋后,冷锋中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则暖气团一侧为锋前,冷气团一侧为锋后;暖锋中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则冷气团一侧为锋前,暖气团一侧为锋后。

材料一2015年1月4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了今年首个寒潮蓝色预警。预计1月4日20时至6日20时,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将先后出现大风降温天气。下图是影响中东部地区的天气系统示意图。

(1)结合材料探究:

①该天气系统是冷锋还是暖锋?

②该锋面雨区主要在锋前还是锋后?

③用简图表示锋面过境前后甲地气温、气压变化曲线。

材料二下图为某地某月4~6日所经历的天气系统示意图。

(2)结合材料探究:

①该地4~6日所经历的天气系统是冷锋还是暖锋?

②该锋面雨区主要在锋前还是锋后?

③用简图表示B地4~6日的气温、气压变化。

提示:(1)①冷锋。②锋后。③见下图。

(2)①暖锋。②锋前。③见下图。

冷暖锋的判读方法

(1)根据锋面的坡度判断

一般而言,由于冷锋形成过程中冷气团的势力比较强大,因此所形成的锋面的坡度较大;暖锋则是暖气团主要在冷气团上徐徐的爬升,所以锋面的坡度比较缓。

(2)根据锋面雨区的位置和降水强度判断

冷锋降水主要集中在锋线附近和锋后,降水强度大;暖锋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前,降水强度小,持续时间长。这里“锋前”和“锋后”中的“前”和“后”是相对于锋面移动的方向而言,也是相对于锋线(锋面与地面的交线)而言。如下图所示:

(3)根据符号来判断冷暖锋

冷锋用线条加三角形表示,暖锋用线条加半圆表示。

(4)根据锋面过境前后气温和气压的变化判断

冷锋、暖锋过境前后的气温、气压变化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1)~(3)题。

(1)北京处在①阶段时,天气现象和气压分布状况是()

①天气晴朗温暖②气压高

③天气阴④气压低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北京处在②阶段时,如果有大风天气出现,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①锋面两侧水平气压梯度较大②冷气团移动速度很快

③暖气团含有大量水汽④冷气团携带有大量沙尘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北京处在④阶段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冷锋移出本市,天气晴朗②暖锋移出本市,天气晴朗

③冷空气已经变性,气温开始回升④天气已转阴,出现降水迹象

A.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④

解析:第(1)题,冷锋到来之前,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温暖,气压较低。第(2)题,锋面过境时由于冷空气移动速度较快,导致锋面两侧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从而产生大风。第(3)题,锋面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压较高,气温降低,但随着时间推移,冷空气逐渐变性,气温开始回升。

答案:(1)D(2)A(3)B

知识点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思考】每年7、8月份,我国江淮地区均会出现高温干旱的“伏旱”天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受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中心盛行下沉气流,故常出现晴朗天气。

[图表导读]

读教材图2-38,思考下列问题。

(1)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的等压线分布特点是什么?

提示:均为闭合的等压线,气旋等压线数值是里小外大,反气旋则是里大外小。

(2)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的水平气流运行特点是什么?

提示:北半球气旋是逆时针辐合,而反气旋则是顺时针辐散。

材料2014年第02号台风“剑鱼”1月31日在菲律宾登陆,2月1日登陆我国广西。下图为“剑鱼”路径图。

结合材料探究:

(1)下图中,表示“剑鱼”水平运动形式的是(

)

(2)影响“剑鱼”移动路径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 ①洋流 ②大气环流 ③地转偏向力 ④日月引力

(3)当“剑鱼”在我国登陆时,雷州半岛的风向是________。 提示:(1)C (2)②③ (3)西南风

[方法技巧] 用“左右手定则”判断气旋和反气旋的方法

北右南左——借鉴物理学科中的“左右手定则”判断气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

下图为“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A处吹西北风,B处吹东北风,C处吹东南风,D处吹西南风。据此完成(1)~(2)题。

(1)判断该气压系统为()

A.北半球高压

B.北半球低压

C.南半球高压

D.南半球低压

(2)判断E地的天气是()

A.很可能是阴雨天气

B.很可能是晴朗天气

C.不可能有上升气流

D.可能有下沉气流

解析:依据四地风向可知,该系统近地面水平气流为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为北半球低压(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答案:(1)B(2)A

知识点三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

1.概念:气旋常常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

2.平面结构:北半球锋面气旋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中心气压最低,自中心向前方伸展一条暖锋,向后方伸展一条冷锋。

3.天气特征:天气变化比较明显,往往产生云、雨、雪,甚至造成雷雨、暴雨、暴雪、大风降温等天气。

4.分布:常出现在中纬地区。

[图表导读]

读教材图2-39,思考下列问题。

(1)图示锋面气旋位于哪个半球?判断依据是什么?

提示:位于北半球,依据是水平气流呈逆时针辐合状态。

(2)图中的冷锋、暖锋出现在锋面气旋中的何位置?

提示:冷锋出现在左侧,暖锋出现在右侧,均是位于等压线弯曲度最大的各点连线附近。

在低气压中,等压线弯曲度最大的各点连线所在区域被称为低压槽,因此锋面是位于低压槽上。

材料气旋常常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下面为北半球锋面气旋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

①从平面结构看,自中心向前方伸展的A锋面为________锋,向后方伸展的B锋面是________锋。

②说明锋面气旋中冷空气和暖空气的分布规律。

③说明锋面气旋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天气特征。

提示:①暖冷

②暖空气位于冷暖锋之间,如图中字母C所示;冷空气位于冷暖锋之外,如图中字母D、E所示。

③锋面气旋系统多形成于中纬地区,往往产生云、雨、雪,甚至造成雷雨、暴雨、暴雪和大风降温等天气。

锋面与气旋活动联系在一起,就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分布(活动)在中纬度地区。在近地面天气系统中,锋面气旋的判读方法为:

1.锋面位置的判断: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这是因为水平气流在低压槽中辐合,冷暖气流在此相遇。

2.锋面类型的判断:判断锋面是冷锋还是暖锋,要看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气旋气流运动方向: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锋面的移动方向与气流运动方向相同。如上图中OA、OB两锋面均作逆时针移动。

(2)确定冷、暖气团:一般来说,从高纬来的气团是冷气团,从低纬来的气团为暖气团。如上图中①和③气团为冷气团,②气团为暖气团。

(3)确定锋面类型:根据气团的移动方向判断锋面类型。如上图中锋面OA是由气团①主动向气团②移动形成的,因而是冷锋;锋面OB是气团②主动向气团③移动形成的,应为暖锋。

(4)锋面气旋中雨区的确定:冷锋降雨主要发生在锋后,雨区比较狭窄;暖锋降雨发生在锋前,雨区比较大。

下图为“某地气压场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戊地天气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南半球②北半球③暖锋④冷锋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2)有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状况的正确叙述是()

A.丙地风向为东北风

B.乙地气温较高

C.丁地风速最大

D.甲地气压最低

解析:第(1)题,根据低压系统且气流顺时针流动判断可知,该天气系统位于南半球,则戊处北侧为暖气团。由图中风向可知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且雨区在锋前,故可判断为暖锋。第(2)题,该图为南半球锋面气旋,气流顺时针辐合,丙位于气旋西侧,应为偏南风,A错;四地中乙地纬度最低,故气温较高,B正确;四地相比,乙地的等压线最密,风速最大,C错;该天气系统为气旋,越接近中心,气压越低,D错。

答案:(1)A(2)B

[学生用书P62]

知识点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下图为某地12月6日~12日的天气变化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产生图示天气变化过程的天气系统,最有可能的是()

A.反气旋B.气旋

C.冷锋D.暖锋

2.该天气系统易造成我国的()

A.南方地区春季阴雨绵绵

B.北方地区冬季的寒潮

C.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D.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解析:图上显示该地气温逐渐降低,气压逐渐升高,应是冷锋过境。冷锋易造成我国夏季暴雨、北方地区冬季的寒潮与沙尘天气。

答案:1.C 2.B

知识点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下图是某兴趣小组绘制的反映气旋和反气旋的水平与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正确表示气旋与反气旋的是()

A.③①B.②④

C.③②D.①②

4.容易形成阴雨天气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第3题,气旋水平气流辐合,垂直方向以上升为主,所以对应③;反气旋水平气

流辐散,垂直方向以下沉为主,所以对应②。第4题,③图垂直气流以上升为主,易冷却凝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答案:3.C 4.C

知识点三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

读“某城市某时刻天气系统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天气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④地气压最低B.②地风速最大

C.③气温最高D.①风向为西南风

6.关于②③两地间锋面剖面图的绘制,正确的是()

解析:第5题,由图示信息知该天气系统为锋面气旋,四地中④气压最高;②地等压线较稀疏,风力较小;③地接近低气压中心且位于暖锋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最高;结合锋面分布知①处为西北风。第6题,②③两地之间为暖锋,③位于锋后,②位于锋前,据此判断出结论。

答案:5.C 6.D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下面四幅示意图表示位于同一纬度的冷锋、暖锋或准静止锋。读图,完成1~2题。

1.不考虑地形和海陆因素的影响,此时气温最低、气压最高的地点是()

A.①B.②

C.③D.④

2.图中四点中,此时可能为阴雨天气的是()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图中①点位于锋后,处于冷气团控制之下,气温低、气压高,有可能产生阴雨天气;暖锋降水区域主要为锋前;准静止锋的降水区域位于冷气团一侧。

答案:1.A 2.B

2014年2月22日,北京出现严重雾霾天气。据此回答3~4题。

3.大气污染加重是雾霾天气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雾霾天气的出现也有气象原因。从自然条件考虑,下面所示的天气系统容易出现雾霾天气的是()

4.当雾霾笼罩时,下列自然现象出现后雾霾可能会加剧的是()

A.暴雨B.强风

C.降雪D.降温

解析:第3题,A表示冷锋,B表示暖锋,D表示北半球的气旋。气旋气流上升,锋面活动有风或降水,均不易形成雾霾天气。C表示北半球的反气旋,为高压系统,近地面大气较稳定,不利于水汽或粉尘的扩散,容易形成雾霾天气。第4题,降温会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对流减弱,大气更稳定,污染物继续集聚,从而加剧雾霾天气。同时,降温有利于水汽的凝结。

答案:3.C 4.D

下图为气旋和反气旋图,读图,完成5~6题。

5.表示北半球气旋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6.形成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第5题,气旋为低气压,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方向运动。第6题,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是受反气旋控制形成的。北半球反气旋呈顺时针方向运动。

答案:5.A 6.D

锋线指锋面与地面的交线,下图反映某地区某年4月11日~13日的锋线移动情况。读图回答7~8题。

7.该锋面属于()

A.北半球冷锋B.南半球暖锋

C.北半球暖锋D.南半球冷锋

8.11日~13日期间,甲地气温最低值出现在()

A.11日的深夜B.12日的深夜

C.11日的日出前后D.13日的日出前后

解析:第7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雨带分布在锋后,故该锋面为冷锋;同时结合图中锋面的移动方向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第8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12日甲地阴雨天气,大气逆辐射强,温度较高,但13日雨过天晴,甲地完全被冷空气控制,大气逆辐射弱,日出前后气温最低,D正确。

答案:7.A8.D

9

(1)

________,风力________,说明该时段北京受________(天气系统)控制。

(2)请绘制该天气系统的剖面天气图。

(3)统计结果还显示,该天气系统对北京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天气系统并没有给北京带来降水,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高小低(降低)大(增大或先增大后减小)冷锋(2)略。(3)减轻雾霾(或净化空气)(4)锋前暖气团比较干燥

10.读下面“北半球某地等压线分布图”和“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地所绘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________。

(2)图中A、B两处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M、N两条线附近,将可能出现锋面的是______,该锋面与甲、乙两图中的

________图相符。

(4)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日温差较大的是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我国,由于N锋面活动而出现的天气过程是(多选)()

A.华北地区的春旱B.夏秋季节的台风

C.冬季爆发的寒潮D.冬春季节的沙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在分析图时,一定要明确是北半球,①是低压中心,②是高压中心,N属于槽线,北方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可判断N为冷锋,结合教材得出答案。

答案:(1)C(2)A处A处等压线较B处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3)N甲(4)②处②处以晴朗天气为主,①处以阴雨天气为主(5)CD

读某地四种不同天气系统过境前后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四种天气系统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暖锋过境B.乙是低压过境

C.丙是冷锋过境D.丁是高压过境

2.四种天气系统与其影响下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的组合正确的是()

A.甲—寒潮

B.乙—长江流域的伏旱

C.丙—台风

D.丁—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天气

解析:第1题,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四种:暖锋、冷锋、气旋、反气旋。从图中可见,甲

中心气压低为气旋,乙中心气压高为反气旋,丙过境前气压低过境后气压高为冷锋,丁过境前气压高过境后气压低为暖锋。第2题,四种天气系统中暖锋形成连续性降水,冷锋形成北方夏季暴雨、寒潮、沙尘暴等,气旋带来丰富降水(也可以形成锋面气旋),反气旋气流下沉形成干旱天气。

答案:1.C 2.B

读江汉平原某地连续六天的天气情况统计图,回答3~4题。

3.从周一到周六该区域天气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受到单一气团的控制

B.冷锋经过该区域

C.受到反气旋的控制

D.暖锋经过该区域

4.有关本周天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最低气温出现在周六日出前后

B.本周空气的湿度不断增大

C.周三与周四大气逆辐射较弱

D.周六最有利于提升农作物的品质

解析:第3题,如果受到单一气团控制,天气应该是晴朗的,但该周内天气变化大;如果是冷锋经过该区域,冷锋过境时气温要下降;如果受到反气旋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应该是晴朗的;该地从周一到周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都是上升的,且天气由晴到阴雨再到晴,所以其变化的原因可能为暖锋过境。第4题,读图可知,最低气温出现在周一日出前后;由于周三与周四出现阴雨天气,所以本周空气的湿度由小到大,再到小;周三与周四为阴雨天气,大气逆辐射较强;周六天气晴朗,光合作用强,气温日较差最大,所以最有利于提升农作物的品质。

答案:3.D 4.D

5.下图为“2014年9月14日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地的气压值范围。

(2)判断B地所处的天气系统名称并说明理由;若该天气系统加强,可能引发哪种气象

灾害?

(3)与C地相比,判断D地的风力大小,并简述判断理由。

(4)判断图中字母E代表的锋面类型名称;描述当锋面E移到甲地时,甲地的天气现象。

解析:第(1)题,从图中等压线可知A地为低压中心,气压值为1 010~1 015百帕。第(2)题,从图中风向可知B为低压中心,若加强会形成台风。第(3)题,D地等压线较密集,风力较大。第(4)题,从图中锋面气旋可知E为冷锋,冷锋过境会带来大风、雨雪、降温等天气。

答案:(1)1 010~1 015百帕。

(2)气旋(或低压中心)。从图中可以看出风向(气流)从四周吹向中心(向中心辐合)。台风。

(3)D地的风力大于C地。D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大,风力大。

(4)冷锋。雨雪、大风、降温。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执教老师:蒋卫兴 上课班级:高一 (10)班 上课日期:2009年12月10日 一、课标要求: 1.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二、教材分析: 本节由三部分组成:锋与天气、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 这三部分的内容都是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如:气团(冷气团、暖气团)、锋(锋面、锋线)、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等,再进一步明确受这些天气系统的影响,会带来怎样的天气或天气会有怎样的变化过程。最后都安排有一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又突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两个案例——台风、寒潮,是本节所学的天气系统带来的两个天气实例,它们属于自然灾害中的气象灾害,它们的发生机制和规律与本节所学的天气系统息息相关。简易天气图的识读。这是对第一部分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的活动展开讨论和对图2.24锋面气旋进行天气状况分析。 三、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理解锋的概念与分类;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 2.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个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3.能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2.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2.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 1.冷锋的形成及其天气过程。 2.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及其天气特点。 五、教学难点 1.冷锋与暖锋的判断,理解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3课时教学案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3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____号 【学习目标】 1.运用海陆性质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2.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 3.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及气压中心对气候的影响||。 【重点难点】 1.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重点) 2.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压中心;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热力环流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理解本节内容相对不是很难||,但本节是重点||,需要学生们熟练的掌握||。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内容 一、回顾旧知 1、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2.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位于赤道与__________之间||,形成北半球的__________带和南半球的__________带||。 (2)中纬环流:位于副热带与副极地之间||,形成__________带||。 (3)高纬环流:位于极地与副极地之间||,形成__________带||。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原因:__________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二、基础知识感知 (一)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成因: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到海陆的__________分布||。夏季||,大陆上形成__________;冬季||,大陆上形成__________||。

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科目化学模块必修1 人教版时间2014.11.15 第二章三节共 3 课时模块总36 课时教学设计编号: 课题:氧化还原反应授课班级高一(2)班授课教师魏崧 学情分析 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从知识储备上来讲,就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块,他们的化学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不系统;从能力方面来看,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因此,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自主感悟与小组交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由浅入深地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从电子的转移的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2、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3、理解四种基本化学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分析概念 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认识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 化学; 2、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学方法自主感悟、媒体展现、自我完善、小组交流、教师引导。教学资源多媒体PPT,实物投影仪,教学导学案。

10第二章第三节房地产的种类及第四节房地产状况描述(2012版)

第三节房地产的种类 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房地产进行分类。对房地产估价来说,有意义的房地产分类主要有:①按照立法用语的分类;②按照房地产用途的分类; ③按照房地产开发程度的分类;④按照房地产实物形态的分类;⑤按照房地产权益状况的分类;⑥按照房地产经营使用方式的分类;⑦按照房地产是否产生收益的分类。弄清了房地产的分类,在某种程度上就了解了估价对象的种类。【原教材为6类,2011版教材为7类】 一、按立法用语划分的种类【教材新增内容】 中国的土地和房屋的所有制、管理部门及其征收、登记等活动或行为适用的法律法规通常不同。根据《物权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习惯用语,可以把房地产分为土地、房屋和其他不动产三类。其中,土地有时特别指集体所有的土地。房屋是指土地上的房屋等建筑物及构筑物,有时特别指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可能还包括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所称被征收房屋价值,不仅包括土地上的房屋价值,还包括土地使用权价值。其他不动产是指土地、房屋以外的林木等不可移动的财产。 二、按用途划分的种类 按照房地产的用途,首先可以把房地产分为居住房地产和非居住房地产两大类,非居住房地产又可分为商业房地产、办公房地产、工业房地产、农业房地产和特殊用途房地产,具体可细分为下列10类: (1)居住房地产:是指供家庭或个人居住使用的房地产,又可分为住宅和集体宿舍两类。住宅是指供家庭居住使用的房地产,又可分为普通住宅、高档公寓和别墅。集体宿舍又可分为单身职工宿舍、学生宿舍等。 (2)商业房地产:是指供出售商品使用的房地产,如商铺、商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专卖店、批发市场等。 (3)办公房地产:是指供处理各种事务性工作使用的房地产,即办公楼,又可分为商务办公楼(俗称写字楼)和行政办公楼两类。 (4)旅馆房地产:是指供旅客住宿使用的房地产,如宾馆、饭店、酒店、度假村、旅店、招待所、度假村、疗养院、培训中心等。 (5)餐饮房地产:是指供顾客用餐使用的房地产,如餐馆、饭馆、酒楼、饭庄、餐厅、快餐店、美食城等。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1.教材第42页活动 (1)这段话是描写冷锋天气的。 (2)“连日大风……铁甲如冰”,这是冷锋过境前的天气状况。此时,此地在干燥的暖气 团控制下,大气不稳定,多大风天气。 (3)“彤云压阵……云势越重……降下一天大雪”,描述的是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状况,锋 面过境时,天气活动频繁,先是云,后为雪。 (4)“那雪……已没过马膝”,此时降雪过程已经停止,说明冷锋已经过境,天气转好。 (5)根据描写判断,这个冷锋移动速度快,一是天气过程很短,二是强度很大,有“大雪” 为证。 2.教材第44页活动 (1)气旋中心的气流是辐合上升的,而反气旋中心的气流是下沉辐散的。 (2)假如空气中所含水汽量较大,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会因气流上升形成降水。 (3)冬季,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可能出现寒冷、干燥、晴朗的天气,还可能出现大风降 温天气,甚至出现寒潮。夏季,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则可能出现高温、晴朗的天气。 [课堂小结] 学业达标 我国的古代诗歌中有不少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有些与天气系统有关。据此回答 1~2题。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此诗中所 描述的天气现象与哪种天气系统有关( ) A.冷锋B.暖锋 C.准静止锋 D.反气旋 解析:依题意,该诗句的大意是:夏日的晴空,忽然乌云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又风

吹云散,雨过天晴,应是阵雨天气,多与冷锋有关。 答案:A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诗句中所描述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另一性质 的锋面,该锋控制下的天气特征是( ) A.降水时间短B.降水强度很大 C.持续阴雨 D.影响范围很小 解析:每年6月中旬,我国锋面雨带移至江淮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冷暖气团势 均力敌,锋面在此徘徊形成准静止锋,从而导致该地常常阴雨连绵,因为这时正值梅子黄熟的季节,人们习惯称之为“梅雨”,诗句中“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述的正 是梅雨季节。 答案:C 当地时间2013年9月24日,受飓风“英格丽德”和热带风暴“曼努埃尔”影响,墨西 哥出现强风暴雨天气,多地受灾严重。据此完成3~4题。 3.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与该飓风相同的天气系统是( ) 4.此次飓风可能带来的灾害主要有( ) ①海啸②风暴潮③地震④狂风⑤暴雨⑥沙尘暴 B.②⑤⑥ A.①②④ D.①③⑤ C.②④⑤解析:飓风是气旋的一种,中心是低气压,对沿海地区带来狂风、暴雨等天气。 答案:3.C 4.C 下表是北京市2015年11月2—5日的天气预报。据此,完成5~6题。

第二章实训安全 第3课时

安全教育课第2课时 【课题】 第二章实训安全 第一节机械、电气设备安全 第二节拆解化学品的“毒”招 【课时】第3课时 【备课时间】2019 年3月5日 【授课时间】2019 年3月13日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电气、机械实训和化学安全事故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伤害。 2、掌握安全使用机械、电气设备、化学实训的预防措施。 二、技能目标: 1、掌握安全使用机械、电气设备、遭遇化学安全事故的防护方法。 2、对自身的安全负责,及时解决在生活、生产中可能碰到的安全危机。 三、情感目标: 1、理解安全规范地使用和操作各种设备是人身安全的保障。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安全问题。

【教学重点】 使用机械、电气设备和遭遇化学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及防护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提高学生的机械、电气安全和化学安全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展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黑板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山东省某学校有一间化学实验室,设施简陋,没有安装进行化学实验所必的通风设备,室内的空气循环不畅通。一天,某班级的学生在该实验室做有毒学实验时,不久即有一名同学发生不良反应,但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继而又有几名同学出现同样的反应。直到最后,共有15名学生中度中毒,多数学生和化学老师轻微中毒。这时,他们才意识到这是有害气体中毒了。 警示:实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中生不但要在生产学习、模拟仿真实训中强化技能训练,更要在实训操作中强化全意识,养成遵守安全规程的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水平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出大气受 热的基本过程。 水平2: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大气对 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特 点,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说明影响大气 削弱作用的因素,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 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水平4:根据图表资料,探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人地协调观:运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合理安排人类活 动,调控人类活动。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分析影 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 地理实践力:运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指导生产、生活实 践。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三种削弱作用 2.大气削弱作用的纬度差异: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 07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

08多。高纬度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 1.判断正误。 (1)就整个地球大气而言,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的。(√) 2.太阳辐射被削弱的方式中,叙述正确的是( ) A.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 B.散射使得太阳辐射都回到宇宙空间 C.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红外线 D.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紫外线 答案 A 解析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云层越厚反射越强烈,故A项正确。散射是向着 四面八方的,一部分被散射回宇宙,故B项错误。平流层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 线,故C项错误。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故D项错误。 3.阴天时,气温一般比晴天低。为什么? 提示阴天云层厚,对太阳辐射反射强烈,很多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表,大气获得太阳 的能量较少,所以气温不会太高。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三种辐射特征 2.地面接收到太阳辐射后,再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辐射向大气;几乎全部被大气中 04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的□03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所以□ 05长波辐射。大气辐射仅有一小部分射向宇宙,而大3.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 06反,所以称为大气逆辐射。 部分则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 07保温作用。 4.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 5.地球外部存在大气层,将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保存在大气—地面之间,类似于玻璃温 08温室效应”。 室的作用,人们称之为大气的“□ 1.判断正误。 (1)太阳温度高、辐射能力强,所以太阳辐射是长波辐射。(×) (2)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第二章负债第三节长期借款第四节应付债券习题答案13

第二章 负债 第三节 应付债券(包括长期借款)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某企业发行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债券,按其票面利率计算 【正确答案】:B 计算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通过“应付利息”科目核算;对于一次还本 付息的债券, 其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通过 “应付债券 应计利息”科目核算。 该题针对“应付债券的会计处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2、企业发生长期借款利息的情况下,借方不可能涉及到的科目是 )。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一般情况下长期借款的利息应该记入“财务费用”科 目;筹建期间发生的长期借款的利息费用记入“管理费用”科目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 ) ;为在建工程购入的长期借款利息符合资本化条 件的应该记入“在建工程”科目。 该题针对“长期借款的会计处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应该记入( )科目。 A.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B. 应付利息 C.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D. 应付债券——面值 答案解析】:对于分期付息、 到期一次还本的债券,其按票面利率 A.管理费用 B. 应付利息 C. 财务费用 D. 在建工程 (不 3、企业发生的下列各项利息支出, 不应该计入财务费用的是

)。 A.应付债券的利息 B. 短期借款的利息 C.带息应付票据的利息 D. 筹建期间的长期借款利息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筹建期间的长期借款利息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该计入“管理费用”,如果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该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中。 该题针对“长期借款的会计处理,短期借款的核算, 应付票据的核算, 应付债券的会计处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4、甲公司于2009年1月1日从银行借入资金800万元,借款期限为 2年,年利率为6%,利息从2009 年开始每年年初支付,到期时归还 本金及最后一年利息。所借款项已存入银行。2009年12月31日该长期借款的账面价值为()万元。 A.48 B.896 C.848 D.800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利息应通过应付利息”科目核算,不计入长期借款账 面价值。 5、甲企业2009年7月1 日按面值发行5 年期债券200万元。该债券 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票面年利率为5%,实际利率也为5%。甲企业2009 年应确认的财务费用为()万元。 A.0 B.10 C.5 D.50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2009年应确认的财务费用二200X 5%< 6/12 = 5 (万元)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分散系的分类方法。2.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3.了解胶体的性质。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概念与组成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组成: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 (3)常见分散系及其组成 2.分散系的分类及其依据 (1)按分散质和分散系的状态不同,共有9种分散系。

(2)当分散剂是水或者其他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三类: ①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的分散系是溶液; ②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 nm的分散系是浊液; ③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 (1)溶液、浊液、胶体三种分散系本质的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2)分散系都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 例1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最大的是

() A.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B.淀粉溶液 C.溴的四氯化碳溶液D.豆浆 答案 A 解析A为浊液,B、D为胶体,C为溶液,答案选A。 例 2根据气象台报道,近年来每到春季,沿海一些城市经常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 C.乳浊液D.胶体 答案 D 解析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液滴构成的,小液滴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所以雾属于胶体。

二、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1)制备实验:在小烧杯中加入25 mL 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慢慢滴入5~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 3+3H 2O=====△ Fe(OH)3(胶体)+3HCl 。 例 3 下列关于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说法正确 的是( ) A .将氯化铁稀溶液慢慢滴入沸腾的自来水中,继续加热煮沸 B .将氯化铁饱和溶液慢慢滴入沸腾的蒸馏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 C .将氢氧化钠溶液慢慢滴入饱和的氯化铁溶液中 D .在沸腾的蒸馏水中慢慢滴入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答案 D

2021学年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三节第3课时物质的量浓度课后训练含解析人教版必修一.docx

第3课时物质的量浓度 合格考过关检验 1.从100 mL 4 mol·L-1的KOH溶液中取出5 mL,这5 mL溶液中K+的浓度为( )。 A.2 mol·L-1 B.0.2 mol·L-1 C.4 mol·L-1 D.0.4 mol·L-1 答案C 解析这5mL溶液中K+的浓度与KOH的浓度相等,均为4mol·L-1,故选C。 2.下列溶液中,c(Cl-)与50 mL 1 mol·L-1的AlCl3溶液中c(Cl-)相等的是( )。 A.150 mL 1 mol·L-1的NaCl溶液 B.75 mL 2 mol·L-1的NH4Cl溶液 C.150 mL 3 mol·L-1的KCl溶液 D.75 mL 1 mol·L-1的BaCl2溶液 答案C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40 g NaOH溶于水所得1 L溶液的浓度为1 mol·L-1 B.1 mol·L-1的Na2CO3溶液中Na+的浓度为1 mol·L-1 C.从1 L 0.1 mol·L-1的NaCl溶液中取出0.1 L溶液,则NaCl的浓度变为0.01 mol·L-1 D.1 L 0.2 mol·L-1的Na2SO4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答案A 解析40gNaOH的物质的量为1mol,溶液体积为1L,由公式得c=n n =1mol 1L =1mol·L-1,A项正 确;Na2CO3溶液的浓度为1mol·L-1,则Na+浓度为2mol·L-1,B项错误;原溶液浓度为0.1mol·L-1,则取出的0.1L溶液和剩余的0.9L溶液的浓度都为0.1mol·L-1,C项错 误;n(Na2SO4)=cV=0.2mol·L-1×1L=0.2mol,则n(Na+)=2n(Na2SO4)=2×0.2mol=0.4mol,D项错误。 4.容量瓶是用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定量仪器,其上标有:①温度②浓度③容量 ④压强⑤刻度线⑥酸式或碱式这六项中的( )。 A.②④⑥ B.③⑤⑥ C.①②④ D.①③⑤ 答案D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分子的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教案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分子的极性; 3、了解范德华力定义,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和价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多原子分子中,分子极性的判断。 【学习难点】多原子分子中,分子极性的判断。 【探究方法】: 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多媒体演示 【探究设计具体过程】: 【学习目标展示】 【知识回顾】什么是电负性?有何意义?什么是共价键?明确提出运用“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念来指导本节课的学习【提问】能从电负性的角度找出H-H和H-Cl的区别吗? 【引导设问】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会导致什么不同? 【学生归纳】通过观察、思考、讨论 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双方吸引电子能力相同,电荷分布均匀——非极性共价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双方吸引电子的能力不相同,电荷分布不均匀——极性共价键。

【结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多角度比较,填表 【反馈练习】1、2 【集体讨论】得出答案 【过渡引入】键有极性,那分子是否有极性呢? 【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极性 【设问】我们怎么才能准确判断分子极性呢? 【投影】(通过投影出示几种常见分子构型) 【集体讨论】学生展开讨论 【举例讲解】⑴已知分子的空间结构依据——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总结归纳】在合作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填表格方式对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构型与分子的极性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 【思考与交流】分子的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集体讨论】学生展开讨论 【投影】(通过投影出示结论) 【规律小结】 只含非极性键——非极性分子。 含极性键空间构型对称——非极性分子; 含极性键空间构型不对称——极性分子。 【举例讲解】⑵未知分子的空间结构经验规律—— ①ABn型分子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是否等于该主族元素原子的最 外层电子数 ②ABn型分子中心原子有无孤电子对,若有为极性分子,若无为非极性分子

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理解锋的概念与分类;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 2.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个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3.能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2.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2.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冷锋的形成及其天气过程。 2.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及其天气特点。 【教学难点】 1.冷锋与暖锋的判断,理解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 2.气旋与反气旋在南北半球不同的旋转方向。 3.天气系统图的分析,特别是理解锋面气旋。 【.教学方法】 1.讲授法:例如,通过对冷暖气团特殊性的讲解,让学生掌握什么是冷暖气团和冷暖 锋 2.提问法:例如,通过问学生“前两天的天气和今天有什么不同?”,引起学生的思考, 引起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3.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生动,方便地向学生讲解教学内容,学生也能更 加直观地学习。 4.板书笔记法:通过板书,能让学生更加清晰本内容的学习思路,清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 【教具准备】城市天气预报挂图、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海平面气压场分布图ppt、板图、纸箭头。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二章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三节 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 第四节 光的波粒二象性 [学习目标] 1.了解康普顿效应及其意义.2.知道光的波粒二象性并会分析有关现象.3.了解什么是概率波,知道光也是一种概率波. 一、康普顿效应 1.用X 射线照射物体时,一部分散射出来的X 射线的波长会变长,这个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 2.按照经典电磁理论,散射前后光的频率不变,因而散射光的波长与入射光的波长相等,不应该出现波长变长的散射光. 3.光子不仅具有能量,其表达式为ε=hν,还具有动量,其表达式为p =h λ . 4.一个光子与静止的电子(电子的速度相对光速而言可以忽略不计)发生弹性碰撞,光子把部分能量转移给了电子,能量由hν减小为hν′,因此频率减小,波长变长,同时光子还使电子获得一定的能量和动量. 5.X 射线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要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 [即学即用]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 (1)光子的动量与波长成反比.( √ ) (2)光子发生散射后,其动量大小发生变化,但光子的频率不发生变化.( × ) (3)有些光子发生散射后,其波长变大.( √ ) (4)康普顿效应证明了爱因斯坦光子假说的正确性.光子不仅具有能量,还具有动量.( √ ) 二、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 [导学探究] 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过程中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比如: 光的单缝衍射实验(图1A) 光的双缝干涉实验(图B) 光电效应实验(图C) 康普顿效应实验等等. (1)在以上实验中哪些体现了光的波动性?哪些体现了光的粒子性?

(2)光的波动性和光的粒子性是否矛盾? 图1 答案 (1)单缝衍射、双缝干涉体现了光的波动性.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体现了光的粒子性. (2)不矛盾.大量光子在传播过程中显示出波动性,比如干涉和衍射.当光与物质发生作用时,显示出粒子性,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知识梳理] 1.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 (1)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图2 (2)实验要求:降低光源S 的强度,直到入射光减弱到没有两个光子同时存在的程度. (3)实验结果: ①短时间,感光片上呈现杂乱分布的亮点. ②较长时间,感光片上呈现模糊的亮纹. ③长时间,感光片上形成清晰的干涉图样. (4)实验结论: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2.概率波 (1)对干涉实验中明暗条纹的解释 每个光子按照一定的概率落在感光片的某一点,概率大的地方落下的光子多,形成亮纹;概率小的地方落下的光子少,形成暗纹. (2)光波是一种概率波,干涉条纹是光子在感光片上各点概率分布的反映. [即学即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光是一种波,也是一种粒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 ) (2)光子数量越大,其粒子性越明显.( × ) (3)光子通过狭缝后落在亮条纹处的概率较小.( × ) (4)光是一种概率波.( √ ) 一、对康普顿效应的理解 1.光电效应揭示出光的粒子性,每个光子携带的能量为ε=hν,爱因斯坦进一步提出光子的动 量应为p =h λ ,式中λ为光波的波长. 2.康普顿效应不仅有力地验证了光子理论,而且证实了微观领域的现象也严格遵循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康普顿效应揭示出光具有粒子性的一面.

高中化学 第二章 第一节 第3课时习题课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第3课时习题课课时作业(含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5 练基础落实 1.下列有关烷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烷烃分子中,所有的化学键都是单键 B.烷烃中除甲烷外,很多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褪去 C.分子通式为C n H2n+2的烃不一定是烷烃 D.有些烷烃在光照条件下不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2.下列有关烯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烯烃分子中所有的原子一定在同一平面上 B.烯烃在适宜的条件下只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C.分子式是C4H8的烃分子中一定含有碳碳双键 D.烯烃既能使溴水褪色也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3.下列各选项能说明分子式为C4H6的某烃是,而不是 的事实是( ) A.燃烧有浓烟

B.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D.与足量溴水反应,生成物中只有2个碳原子上有溴原子 4.已知乙烯分子是平面结构,1,2-二氯乙烯(CHCl===CHCl)可形成和 两种不同的空间异构体,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形成类似上述两种空间异构体的是( ) ①1,2-二氯丙烯②丙烯③2-丁烯④1-丁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将溴水分别与酒精、己烯、己烷和四氯化碳四种试剂混合,充分振荡后静置,下列现象与所加试剂不相吻合的是( ) A B C D 与溴水混 酒精己烯己烷四氯化碳 合的试剂 现象 练方法技巧

有关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计算 6.若要使0.5 mol甲烷完全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并生成相同物质的量的四种取代物,则需要氯气的物质的量为( ) A.2.5 mol B.2 mol C.1.25 mol D.0.5 mol 7.某气态烃0.5 mol能与1 mol HCl完全加成,加成后产物分子中的氢原子又可被3 mol Cl2完全取代,则此气态烃可能是( ) 守恒法确定原子数关系 8.A、B两种有机化合物,当混合物的质量一定时,无论A、B以何种比例混合,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2的量均相等,则符合上述条件的是( ) ①同分异构体②同系物③具有相同的最简式④含碳的质量分数相等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比较耗氧量的多少 9.物质的量相等的下列烃,在相同条件下完全燃烧,耗氧量最多的是( ) A.C2H6 B.C3H6 C.C4H6 D.C7H16 10.质量相等的下列烃,在相同条件下完全燃烧,耗氧量最多的是( ) A.CH4B.C2H6 C.C2H4D.C2H2 确定混合烃的组成 11.某气态烷烃和气态炔烃的混合烃2 L,完全燃烧后生成CO22.8 L、水蒸气3.2 L(同压且同在200℃下测定),该混合烃为( ) A.CH4、C2H2B.C2H6、C2H2 C.C3H8、C3H4 D.CH4、C3H4 12.两种烃以任意比例混合,在105℃时1 L混合烃与9 L O2混合,充分燃烧后恢复至原状态,所得气体体积仍为10 L。下列各组混合烃中符合此条件的是( ) A.CH4、C2H4B.CH4、C3H6 C.C2H4、C3H6D.C2H2、C3H6

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

第2课时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定位]1?通过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内在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浓度、压强影响平衡移动的规律。 1. 在一定条件下,把 1 mol N 2和3 mol H 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2+ 3出 2NH 3, 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在某一时刻,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充入 N 2,此时,C (N 2)增大,v 正增 大,C (NH 3)不变,v 逆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 C (N 2)减小,v 正减小,C (NH 3)增大,v 逆增大, 最终V 正=V 逆。 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 (如浓度、气体反 应的压强、温度等),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直至正、逆反应速率 再次相等,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 这种现象称作平衡状态的移动, 简称平衡 移动。 3. 化学平衡移动可表示为 反应开抽 化営平 1 1 建也平H [归纳总结] 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 [■若v 正=V 逆,平衡不移动; 条件改变 < 若v 正>v 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若V 正<v 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活学活用] 1. 试根据下列图像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 I“1=#$ tl * (D 0 xi r G ri ③ 答案 ①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③平衡不移动。 二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 按表中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些些*叫护呃 条件 时间

实验原理CnO:- + £0=^23:- +2H + (黄色) 实验步骤1 a 丁(I.L irul L 1 孑K心:O瞬揪 f_6 mol-L_, 4 N 0.4 mid L 1 实验现象橙黄色变为橙色橙黄色变为黄色 实验结论c(H )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NaOH溶液使c(H +)变小,平衡向正反 应方向移动 原理Fe + 3SCN Fe(SCN)3(红色) 实验(1)步骤L 地杆貢心牌淞Linwl-r1I rlT 齐KSMIS SinLD.mSnwl'L 'FHJ.聃港* 5mL0j[Hniol L 七 (D ? 现象溶液颜色变深溶液颜色变深 实验(2)步骤向试管①中滴加0.01 mol ? t NaOH溶液 向试管②中滴加0.01 mol L一1 NaOH溶液 现象溶液颜色变浅溶液颜色变浅 实验结论 对可逆反应Fe3 ++ 3SCN 一Fe(SCN)3,分别增大c(Fe3十)和c(SCN「)后,Fe(SCN)3的浓度均增大,即化学平衡均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滴加NaOH 溶液,由于3OH「+ Fe3+ ===Fe(OH)3^,减小了Fe3+ 的浓度,Fe(SCN)3的浓度也减小了,即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 3?已知反应mA(g) + nB(g) pC(g) H<0 , m+ *p,当反应达到平衡后,有关物质的浓度发生改变,其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

2017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氧化还原反应》课时练习

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练习(氧化还原反应) 一、选择题: 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就是( ) A 、NH 4HCO 3=====△NH 3↑+CO 2↑+H 2O B 、Na 2O +H 2O===2NaOH C 、Na 2CO 3+H 2SO 4===Na 2SO 4+CO 2↑+H 2O D 、2H 2O=====电解2H 2↑+O 2↑ 2、在反应中,元素X 的原子将电子转移给元素Y 的原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 ①元素X 被氧化 ②元素Y 被氧化 ③元素X 发生还原反应 ④元素Y 发生还原反应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3、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氧化反应的就是( ) A 、HCl→H 2 B 、Mg→Mg 2+ C 、Cl -→AgCl D、CuO→Cu 4、下列反应中,氯元素全部被氧化的就是( ) A 、2P +3Cl 2===2PCl 3 B 、2NaCl 通电,2Na +Cl 2↑ C 、NaOH +HCl===NaCl +H 2O D 、2Cl 2+2Ca(OH)2===CaCl 2+Ca(ClO)2+2H 2O 5、判断一个反应就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就是( ) A 、就是否有氧参加反应 B 、就是否为置换反应 C 、同一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就是否发生变化 D 、就是否为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 6、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化合物)变为游离态(单质),则该元素( ) A 、一定被氧化 B 、一定被还原 C 、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D 、以上都不就是 7、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 A 、复分解反应中有的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的不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B 、置换反应有可能就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C 、化合反应一定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D 、分解反应不一定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8、某温度下,将Cl 2通入NaOH 溶液中,反应得到NaCl 、NaClO 、NaClO 3的混合液,经测定ClO -与ClO 3-的浓度之比为1∶3, 则Cl 2与NaOH 溶液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21∶5 B、11∶3 C 、3∶1 D 、4∶1 9、对于反应CaH 2+2H 2O===Ca(OH)2+2H 2↑,有下列判断,其中正确的就是(提示:CaH 2-1)

第三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导学案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导学案 第2时气旋与反气旋 使用时间:年月日 【学习目标】 1.了解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等气压场类型。 2.掌握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自主预习】 1.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_________状况而言的,气旋与反气旋是指_______状况而言的。2.低压是指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_______(高于或低于)四周的区域。 3.高压是指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______________(高于或低于)四周的区域。 4.气旋是指中心气压_______,四周气压_______的大气水平涡旋。水平气流:北半球气旋为_______时针由_______流向_______,南半球气旋为_______时针由_______流向_______。气旋中心气流:_______(上升或下沉),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一般出现______________天气。代表天气台风(热带气旋)。 5.反气旋是指中心气压_______,四周气压_______的大气水平涡旋。水平气流:北半球反气旋为_______时针由_______流向_______;南半球反气旋为_______时针由_______流向_______。反气旋中心气流:_______(上升或下沉),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一般出现_____________天气。代表天气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副热带高压)。 【合作探究】 1.分别绘制下列四图中各点的风向(用虚线箭头作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实线箭头表示风向)

2.高压与低压、气旋与反气旋分别按何种状态描述的?它们之间有何对应关系? 3.读课本P44图2.22回答下列问题: (1)气旋系统产生于什么样的气压场? (2)北半球气旋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别是怎样流动的? (3)气旋形成什么样的天气? 4.读课本P44图2.23回答下列问题: (1)反气旋系统产生于什么样的气压场? (2)北半球反气旋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别是怎样流动的? (3)反气旋形成什么样的天气?

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

主备人:赵升国审核:王军纪包科领导:年级长:程辉使用时间:2012.3.26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1课时) [学习目的] 建立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学习重点]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的因素 [学习难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学习过程]一.化学反应速率(v) 1.定义: 2.表示: 以N2 + 3H2==2NH3为例:v( N2 )= v( H2 )= v(NH3)= 同一个反应,同一段时间,v( N2 ):v( H2 ):v(NH3)= 结论: 3.单位: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外因:⑴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物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 练习:下列反应中,产生氢气速率最快的是() A.常温下铝与6mol/L的硝酸B.常温下镁与3mol/L的醋酸 C.常温下铁与3mol/L的盐酸D.常温下镁与3mol/L的硫酸 ⑵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__. ⑶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思考1] 2L密闭容器中,投入5molN2,8molH2,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反应,2min 时,测得容器内生成NH34mol,若将容器的体积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其他条件不变,同样生成4molNH3所花费的时间___2min(<,=,>,),为什么? [思考2] 在室温条件,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改变容器体积? [结论]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压强增大,化学反应速率____ 参加反应的物质是固体,液体或溶液时,压强对反应速率___影响?(填有,无) [探讨]N2+ 3H2==2NH3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①容器若为恒定容器,在容器内充入惰性气体,则化学反应速率_____(加快,不变,减慢),原因是_______ ②容器若为恒压容器,在容器内充入惰性气体,则反应速率(加快,不变,减慢)_____,原因是________ 。 ⑷催化剂请例举几例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例. [实验演示] H2O2分解: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 ⑸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物的表面积 练习:下图为将Zn投入一定浓度一定体积的H2SO4中,解释图象的成因.(纵坐标为H2的生成速率) v(H2 常见题型例举 1、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

人教版 八上物理 第二章 第三节声的利用和第四节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导学案(无答案)

声的利用和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知识要点】: 一、实验一:声音吹灯 去掉饮料瓶的瓶底,蒙上橡皮膜。将瓶口对着火焰,敲橡皮膜,火焰会摇动,甚至还会被吹灭。你知道为什么吗?如果你想知道上述情境中的道理,《声的利用》会告诉你 二、声的利用 1、声与信息的传递:声作为一种波,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如 A.听到远处的雷声就知道可能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声音中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蝙蝠靠发出__________定位; D.中医“望闻问切”中的_______________都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E.利用超声波检查(平时所说的做“B超”)可以诊断病情 F.蝙蝠是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的,它所采用的方法叫_____________。科学家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____________系统,用此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__ _______ _,绘出水下地形图;捕鱼时渔民可以用此系统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 G.利用地震发出的次声波,确定发生的方位和强度… 2、声与能量的传递:利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引起的强烈振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2)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结石。 三、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1、【提出问题】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常来自哪里呢? 2、【实验器材】两玻璃片、铁钉。将两玻璃片的棱接触后摩擦,让学生听发出 的声音。 3、这些声音发声时有什么特点呢?再与乐音进行对比。 总结:噪声的振动是无规则的。 4、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是令你心烦意乱的, 总结:妨碍其他人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判断一种声音是不是噪声,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从物理学角度看它的振动规则,如果它的振动是不规则的,那么这种声音就是噪声;二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是否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如果对其他人有影响,则属于噪声 所以噪声的来源很多, 5、举一些生活中产生噪声的例子。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