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代肉种鸡-管理要点

父母代肉种鸡-管理要点
父母代肉种鸡-管理要点

Ross 308父母代种鸡饲养管理要点

引言

本要点集结了罗斯308父母代种鸡每个阶段饲养管理的最好经验。罗斯308白羽肉鸡的生产性能是安伟捷公司的骄傲之所在。它在疾病净化、父母代产蛋率和商品代肉鸡饲料转化率等方面都有极大的进展。罗斯308以其生长快、饲料报酬高、产肉量高充分满足了生产多用途肉鸡系列产品的生产者(全鸡、分割肉和深加工)之需。罗斯308因给世界各地的肉鸡生产企业创造了极高的价值而倍受青睐。

关键年龄段的标准

为了生产出最大数量的商品代雏鸡, 我们必须了解父母代种鸡在不同年龄段的特殊要求, 父母代种鸡关键年龄段的标准总结如下:

日龄主要目的

1-3日龄刺激食欲

3-28日龄达到7日龄、14日龄、21日龄、28日龄体重标准

28日龄分栏,28日龄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分栏,使变异系数小于12% 28-56日龄控制分栏后周增重

56-70日龄保持鸡群理想的周增重

70日龄重新制定体重标准(如需要)

70-105日龄保持鸡群理想的周增重

105日龄增加饲料,刺激生长,重新制定体重标准(如需要)105-140日龄保持鸡群理想的周增重

140-154日龄开始增加光照时间

140-161日龄保持鸡群理想的周增重,重点是获得理想的性成熟均匀度

161-210日龄为产蛋期体重增长和理想的蛋重增加喂料量

210日龄-淘汰通过减料控制体重增长和蛋重,通过观察鸡群来加强公鸡的管理,淘汰鸡舍内不交配的公鸡,以获得良好的受精率.

第一篇

育雏育成期的管理0-105日龄(0-15周龄)

1. 公鸡和母鸡的特定管理要求

目的

满足父母代种公鸡和种母鸡在育雏育成期的各项需求,使之为性成熟做好准备。

要点

?直到交配前(18-23周龄)为止,公、母应分开饲养。

?尽可能达到早期体重标准,有助于种鸡育成期理想的生长发育。

?确保种鸡的周增重符合标准。

?少量多次地增加喂料量,促进早期生长均匀。

2. 育雏期的管理

目的

保证种雏鸡1 - 7日龄的顺利生长,并在14日龄(2周龄) 达到或超过体重标准,并确保到28日龄(4周龄) 这一阶段保持平稳的生长发育。

开水、开料顺利进行,使整个鸡群迅速建立活力;刺激食欲,促进羽毛生长,同时保证全群均匀的成长。

要点

?在雏鸡到场前尽早做好育雏的准备工作。雏鸡舍和设备设施的清洁消毒等工作要提前完成。

?雏鸡到场24小时之前,育雏舍内就应达到所需的育雏温度和湿度。

?雏鸡到场时立即可以获得充足的饮水和饲料。

?根据雏鸡行为判定育雏温度是否恰当。

?育成期应勤添饲料。

?每天至少两次检查和调整喂料器和饮水器。

?在整个光照期间定时巡视鸡群。

?雏鸡喂料后,经常观察雏鸡嗉囊的丰满程度,以确保所有雏鸡都能吃到饲料。?如果需要断喙,要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操作,并经常检查断喙效果。

3. 体重控制和饲喂程序

目的

严格控制父母代种鸡整个育雏育成期的生长发育,培养最佳的种鸡繁殖潜力。

通过有效的控制喂料量和饲料分布,使鸡群达到体重标准并保持良好的均匀度。

4. 体重和均匀度的监测

目的

通过监测鸡群体重或变异系数,使喂料量的计算有据可依。

要点

?抽样称重始于一日龄,然后在整个育成期内至少每周称重一次。

?从3周龄开始实行个体称重。

?每周要在同一时间称重。

?使用精度较高的称重器。

?称重后立即计算平均体重和均匀度。把数据记录到体重曲线图上。

?要根据实际体重和体重标准的差距,并考虑其它因素确定喂料量。我们提供的饲喂程序仅供参考。

实现对肉种鸡整个生命周期体重的控制。确保正常的生长和发育,使公母鸡群均匀而协调地达到性成熟。保持群体内最小变异系数,使之更便于管理。

要点

?通过调整喂料量来控制体重。

?在育成期绝不能减少喂料量。喂料量只能维持或增加。

?使用精确的称重设备称料。

?为种鸡提供合理的采食位置。

?3分钟之内,同时保证每个栏所有的采食位置都有饲料。

?在给鸡群分栏以前,最好采用每天喂料。

?从每天喂料转变成其它限饲方式,或从其它限饲方式转变成每天喂料时,都要逐步进行。

6. 通过分栏控制均匀度

目的

从28日龄(4周龄)开始,对种鸡进行分栏。一般按体重大小分成2-3栏。通过分栏管理,使整个鸡群在开产前体重均匀一致。

要点

?在4周龄时,对公鸡和母鸡分别分栏饲养。

?如果变异系数<12%,分成两栏;>12%时分成三栏。

?分栏以后,各栏内体重的变异系数应在8%以下。

?分栏以后根据各鸡群实际体重,画出每栏各自新的体重标准。

?70日龄以后不要继续调整各栏鸡群。

第二篇从育成期进入产蛋期的管理

105-210日龄(15-30周龄)

1. 105日龄至光照刺激种母鸡的管理

目的

满足种母鸡性成熟时的各种生理需要。尽量降低种母鸡在性发育方面的差异。

2. 105日龄至光照刺激种公鸡的管理

目的

保证种公鸡发育到最佳的体格状态,并能保持整个产蛋期繁殖潜力。尽量降低种公鸡在性成熟方面的差异。

要点-种公鸡和种母鸡

?如果鸡群在105日龄(15周龄)时体重偏轻或偏重,应重新绘制其体重标准曲线。

?105日龄(15周龄)给种母鸡增加10-15%的喂料量,以确保正确的周增重。

?不仅要保持鸡群体重和性发育方面的均匀度,而且要使种公鸡和种母鸡的性成熟协调一致。

?确保性成熟前鸡群周增重和体重标准曲线同样的增幅增长。

?特别是在133日龄(19周龄)以后,要防止体重偏离体重标准。

?在105日龄(15周龄)把育成料更换为产前料。如果两者能量水平不同,喂料量应作相应的调整。

?执行推荐的光照程序。

3. 管理程序

在126-161日龄(18-23周龄),种公鸡和种母鸡开始混群,这时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管理技术。为了在整个产蛋期内始终保持公、母鸡最佳的繁殖状况,混群时必须注意混群程序步骤、公母比例和所使用的管理设备。

要点

?在126-161日龄(18-23周龄)实行公母混群。

?按计划执行各阶段的公母比例。

?在公母混群前选择20-30%的公鸡作标记,以便于日后的抽样称重。

?注意观察采食行为,确保公母分饲的正确实施。保证种公鸡喂料设备高低正确,采食空间适宜。

4. 光照刺激至产蛋高峰前(210日龄)种母鸡的管理

由于管理要求不同可分为两个阶段:

?从开始加光—5%产蛋率

?5%产蛋率—产蛋高峰

(1)光照刺激至5%产蛋率阶段种母鸡的管理

目的:通过加料加光刺激种母鸡开产并维持良好的产蛋性能。

要点

?根据光照程序增加光照。

?通过正确的周增重,以达到体重标准。

?提供清洁高质量的饮水,并在此阶段不限制饮水。

?随时掌握鸡群均匀度、体重及吃料时间。如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

?最好在见蛋前把产前料更换成产蛋料。

(2)5%产蛋率至产蛋高峰阶段种母鸡的管理

目的:通过了解早期蛋重、种蛋质量、产蛋高峰水平及产蛋持久性等,促进和提高种母鸡的繁殖性能。

要点

?把种母鸡体重始终保持在标准之内。

?从日产蛋率达到5%开始,按照给定的标准增加饲料和刺激性光照。

?根据鸡群均匀度变异系数、开产前的实际喂料量、饲料的能量水平、鸡舍的环境温度以及预期的最高喂料量来确定鸡群在此阶段的喂料程序。

?喂料量应少量多次地增加。

?至少每周一次测定鸡群的平均体重、均匀度和周增重。

?最迟从10%产蛋率开始每天称重并记录蛋重数据。

?当蛋重、产蛋率和体重增加不足或过快时,应尽快采取延后或提前增料的措施。

?要对吃料时间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

(3)蛋重和控制喂料量

目的:以蛋重为指标来衡量鸡群摄入的营养成分是否满足了获得最佳产蛋性能的需要。要点

?根据实际蛋重与蛋重标准的差距来调整喂料量。

?最迟从10%产蛋率开始每天抽样称蛋重并作记录。

?把蛋重记录标在大尺度的记录图上,以便及时掌握蛋重变化趋势。

?如果蛋重增加的趋势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就应增加喂料量。

5. 光照刺激至产蛋高峰前(210日龄)种公鸡的管理

目的

控制好种公鸡的数量和体重,最大限度地提高早期受精率。

要点

?保持种公鸡实际体重和体重标准一致,并提高种公鸡均匀度。

?使用维护良好的设备实行公母分饲。

?对种公鸡至少每周一次称重。以了解种公鸡的平均体重和周增重,从混群开始到种公鸡完全不能偷吃到种母鸡料为止的这段时间内,应每周称重两次。

?不管种公鸡的喂料量多少,一定要确保种公鸡的增重标准。任何情况下出现种公鸡体重下降,都会对受精率产生严重影响。

?从189日龄(27周龄)开始要注意种母鸡有没有出现被过度交配的现象。

?如果发现有过度交配现象,就应按0.5只种公鸡/100只种母鸡的标准减少种公鸡数量。

同时相应调整此后的种公鸡比例。

?建立每周一次检查鸡群及种公鸡个体状况的工作惯例。根据种公鸡个体状况淘汰不良者,以保持最佳公母比例。

?要经常观察和了解种公鸡的机敏性和活动性、种公鸡的物理性状、羽毛状况、采食时间及肛门颜色。

?淘汰种公鸡时应首先淘汰肛门颜色最浅的种公鸡,然后再淘汰肛门颜色中等的。肛门色泽鲜艳说明该种公鸡处于良好的交配繁殖状态。

?公母鸡交配时,如发现种公鸡对种母鸡造成损害,应及时淘汰超重的种公鸡。

第三篇

产蛋期的管理210-462日龄(30-66周龄)

1. 产蛋高峰后种母鸡管理

210-462日龄(30-66周龄)

目的

通过保持种母鸡高产的持久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合格种蛋的产量。

要点

?产蛋高峰后有计划地减少喂料量,使鸡群的周增重稳定的保持在15-20克,这样可以维持较好的产蛋率、体重和蛋重。

?在产蛋高峰后5周内开始第一次减料,具体时间取决于鸡群状况、体重、饲料质量和鸡舍的环境温度等。

?从产蛋高峰到淘汰期间总代谢能减少量应不多于70大卡/日/只。

?每周应在分析体重、蛋重、日产蛋数及鸡群状况等数据的基础上来决定喂料量。

?及时根据鸡舍的环境温度变化来调整喂料量。

2. 产蛋高峰后种公鸡管理

210-462日龄(30-66周龄)

目的

控制种公鸡的数量和体重,保持较高的受精率。

要点

?严格控制喂料量,以使种公鸡维持体重标准。

?通过淘汰物理特性不佳的种公鸡,保持最佳的公母比例。

?种公鸡应按体重标准饲养,因此少量的增加喂料量将有利于保持种公鸡的体重和均匀度。

典型的公母比例指南

这些公母比例数字仅供参考,可根据当地条件和种鸡群生产性能进行适当调整。

肉种鸡(罗斯308)育雏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肉种鸡(罗斯308)育雏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摘要:我在对饲养罗斯308肉种鸡的育雏育成期饲养管理过程中,结合其生长发育特点,总结了育雏期现场饲养管理要点,目的是帮助养殖肉种鸡客户提高育雏期成活率,并为育成期良好得均匀度、产蛋期产蛋率与受精率达到较高的水平奠定良好得基础。 肉种鸡育雏目标是保证种雏鸡1-7日龄的顺利生长,开水、开料顺利进行,刺激食欲,促进羽毛、骨骼生长和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发育,同时保证全群均匀的成长。并在7日龄达到或超过体重标准,并确保到28日龄这一阶段保持平稳的生长发育。为雏鸡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提供优质营养饲料、做好各项免疫接种,使鸡群发挥出最佳的生产性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进雏前的清洗消毒工作 1.1进鸡前鸡舍及设备的冲洗工作要做彻底,不留死角,避免交叉感染。包括笼架、饮水器的反冲阀、水线内用全硝酸浸泡用清水反复冲洗,料盘、笼内垫网、风机扇叶、百叶窗、鸡舍房屋的死角的冲洗、消毒、熏蒸用高锰酸钾和甲醛溶液按1:2比例进行熏蒸。熏蒸前封闭鸡舍,升温加湿:温度24℃左右,湿度为75%左右,这样的熏蒸效果比较好,熏蒸结束后换气通风,在接雏前两天,以人进入后无明显的刺激气味,不流泪为准。栋舍的周围、路面用3%火碱喷洒,地沟鸡舍周围撒老鼠药,防鼠防蛇等措施,鸡舍应空置14天后进雏比较好。 1.2饮水系统的清洗,排干水箱和水线管内所有的水,用高压喷枪冲水线,清除水箱内的污物和水垢。水管内易形成水垢和饮药时的沉淀,应经常处理避免影响水的流速和造成细菌污染引起疾病。 1.3鸡笼内决不能有残留鸡羽毛,因为大鸡羽毛的毛囊中可能含有马立克氏病毒,雏鸡早期抵抗力低弱,易造成感染发病。 1.4在栋舍门口处设立脚踏消毒池,小喷壶等设施,进入生产区的任何物品均要消毒。车辆尽量不进入生产区,进入生产区人员要洗浴消毒后更换干净的工作服才能进入。1.5通过细致管理及适时的预防,保正鸡群的健康,同时减少各种应激,定期做好日常的消毒工作。 2接雏前的准备要点 2.1查看机器设备进行维修,调节设备能够正常运转适当上些润滑油,可以避免进雏以后过多人员进出鸡舍维修,影响正常鸡群的防疫。 2.2育雏之前,应按计划落实雏鸡的饲料,可以准备7-14天的商品肉鸡1号料颗粒料,但要保证品质良好,不发霉、不变质。应备用适量的抗细菌、病毒的预防药。备好熟水——一定要烧开5分钟的,白糖等物品。 2.3要选择认真细心、吃苦耐劳、责任心强,有一定养鸡知识或经验的人管理育雏工作,并事先经过适当的培训,进鸡前5天封场,开次小会议强调一些规章制度。 2.4预温:冬季提前三天预温,其它季节应提前两天预温夏季可提前一天。提前预温有利于鸡舍的地面、墙壁、笼具等在雏鸡到达前达到要求热量,使雏鸡到场时鸡舍温度均匀达到32℃、舍内湿度达到75%。温度计在不同角落多挂几个,以便更好的控制温度。 2.5雏鸡的放置应事先有个计划,公、母鸡分开饲养。便于控制公鸡和母鸡的增重和均匀度。 3接雏及放雏 3.1雏鸡到场时尽快卸车,雏鸡盒应放在通风透气的地方,且两盒一落,正确清点盒数后,在雏鸡开水、开食前,由事先定好的人员从雏鸡盒中抽样称取初生重,并做好纪录,公、母鸡分别取样约2-3%左右。把雏鸡按50只/笼放入笼中,离水球料盘近些,六七小时后挑出没有进食饮水的弱鸡,人工帮助饮水喂料。 3.2每笼两个水球两个料盘,将水球加水使水温与室温相同(感觉不烫手温和就行),在雏鸡入舍后的三小时之内,引导其学会喝水,避免鸡3天后有大量脱水出现,影响后期生产性能。在第一次饮水中,需加入红糖或白糖,浓度2%糖兑50kg水,保证温度,有助于卵黄吸收。同时,为了提高未完善的免疫力,在一周龄内需添加维生素和广谱抗生素。温度、湿度按要求调整控制。 3.3合适的育雏温度为:1-2天34-33℃,3-7天为33-32℃,以后每周约降低2-3℃,以5-6周龄约为21-18℃为止。适宜的相对湿度为,10日龄前为60%-65%,10日龄后为50%-60%。 4育雏期饲养管理 4.1开水:第一遍(2%糖+10ml多维)/50kg水300ml/球,第二三遍(电解质50ml+10ml多维)/50kg水,300——350ml/球,第四遍饮好一点的开口药(恩诺沙星溶液等用于细菌疾病和支原体感染的药)。 4.2开食:5g/只——250g/盘,温度33——34℃,湿度70%——80%,4小时换水一次,料少给勤添,控制好温度。 4.2光照和密度:1——2日龄24小时光照,3日龄22小时光照,4——5日龄20小时光照,6——7日龄18小时光照,光照shijian可根据采食状况稍微调整;1——5日龄公母均50只/笼,6——14日龄母33只/笼,公25只/笼。 4.3水、料均匀分布,使雏鸡能找到水和饲料,这时可以适当的进行通风换气,安排人员清粪。随着日龄的增加,逐渐扩栏,降低密度,温度3天降1℃适当调整湿度。 4.4一周后体重达标,每日定量供料时,光照强度由30勒克司降为5-10勒克司即可,3周后注意进风口、风机、门等漏光处。育成期防止产生啄癖和性成熟过早,可以用15W 的灯泡。

肉种鸡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1

肉种鸡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1 2009-05-11 20:43 ●肉种鸡生理发育的特点 ▲ 小雏鸡的组织刚出生时不成熟,必须进一步分化成成长的组织,本过程只有在食欲形成后才能逐步完成。雏鸡采食到营养物质被吸收到大脑的生长区,刺激机体分泌生长素,鸡才能大量采食和生长。 在自然界,老母鸡只有不断地诱导和调教鸡采食才能完成对食物的辨认,而在集约化饲养中发现雏鸡有天生嘬食东西的嗜好,在前3天可以完成对食物的辨别,否则将影响到雏鸡今后的生长。 ▲禽类的组织器官发育的顺序: 消化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N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雏鸡出生24小时后,羽毛、骨骼、肌肉、神经快速发育,至7天基本完成,10天后绝大部分组织由分化的组织变成生长组织。 ▲母鸡一生中有成千上万的不成熟卵细胞,在13周后部分开始发育至23周成成熟的卵细胞,但绝大部分不发育;公鸡在17周后精细胞开始形成。 ▲雏鸡在5日龄前无体温调节能力,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依赖很大,管理不善将对肉鸡一生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雏鸡5天前环境温度高时表现为张嘴呼吸,喉头颤动,5天后才有喘气的条件反射。 ▲肉种鸡各生理阶段生长发育的特点: ※1-10天雏鸡的开食、饮水、温度、湿度等管理对今后生长发育以及均匀度影响非常大,此阶段为肉鸡生长发育的基础。 ※10-12天雏鸡24小时的生物钟开始形成。 ※10-15天为雏鸡的肌腱形成期,如果本阶段管理不善,肌腱发育不良,腱鞘紧,腿病发生率高。 ※10-15天鸡的肠道生长速度较快。 以上器官的发育成熟为今后18-22日龄快速生长做准备。 ※18-22天后鸡开始大量的采食,为22天后肉鸡的运动器官骨骼、肌肉地快速生长做好了准备。 ※22天后肌肉的生长比较快速。 ※22-56天骨骼生长非常快,完成形态、大小的85%,如果本阶段管理不善,易出现骨骼畸形、腿过长或过短的现象。 ※56-84天完成骨骼的95%。 ※1-70日龄鸡的生长速度比较快,对环境的要求严格,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本阶段为肉鸡的生长反应期。 ※70-105天,本阶段对肉种鸡而言,因为限饲所以对料量的变化反应不明显,而在蛋鸡,此阶段几乎采料量是不变化的。 种鸡从9周第3天开始更换第一根主羽,以后每两周更换1-1.5根,至22周加光时间剩 1.5-2根。 公鸡70-84天性细胞突然增加几千万个就停止下来,从98天后公鸡的性激素快速增加。母鸡体内的卵细胞开始形成雌激素和黄体素,此可使母鸡耻骨间距开张到1-1.5指。 本阶段从生长期转变为生殖阶段,鸡群比较兴奋,对周边的环境变化比较敏感。本阶段对饲料量的反应不敏感,料的多少对体重影响不大。 ※105-161天鸡有进入第二个快速生长阶段,本阶段增重主要以增加脂肪的储量为主,增重模式对今后的生产成绩有着较大影响。如果在119-126天体重每平一周,开产的时间

肉种鸡饲养管理的基本要点

肉种鸡饲养管理的基本要点发布时间:2006年5月8日 17时50分 健康要求影响肉种鸡生产性能的最大因素之一是疾病因素,在肉种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在受到各种疾病的威胁,作为肉种鸡饲养管理者,应该时刻关注种鸡的健康状况,并努力为种鸡群建立一个生物安全体系,这将是成功饲养肉种鸡的最根本保障。 经过国内外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目前,最行之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就是:全进全出的生物安全体系。即,在同一个鸡场只饲养同一个日龄的鸡群,从育雏、育成直至产蛋的整个生产周期都能够做到:全进全出。 此外,另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对易感鸡群进行预防性保护 ,即,制定一个符合当地的科学的免疫程序,选择确实可靠的疫苗,实施精确的免疫操作;选择适当的药物,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预防性投药;不断改善饲养环境,精心管理,减少应激。 营养需求饲料营养是肉种鸡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表现的基础。肉种鸡营养成分的供给是通过饲料的营养成分和喂料量进行控制的。这两者必须结合起来考虑。同时,还应考虑到环境温度、操作应激、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饲料营养成分配比不合理(如氨基酸不平衡或钙、磷比例不平衡等),也会影响到鸡只对营养成分的吸收,造成鸡只增重的不平衡。另外,霉变的饲料不仅破坏饲料营养成分,而且还会影响鸡只的采食量,甚至损害肝脏、肾脏、肠道等内脏器官,从而使鸡只生长发育受阻,生产性能下降等。因此, 应尽可能购买高质量的原料,使用科学的配方及先进的加工工艺,配制出营养全面而平衡的饲料。同时,定期抽检成品料(如代谢能、粗蛋白、钙、磷等),在计算每周的投料量时做到心中有数。 作为种鸡饲养者,应综合考虑饲料成本与生产性能之间的关系,最理想的目标是,以最低的饲料成本来获取最大的生产性能。

种鸡饲养管理整理

第一章种鸡饲养管理 第一节生产性能指标 一、纯系 品系:从一个品种或品变种内选育出具有一定特征特性的群体,这个群体就叫品系。如近交系、家系、纯系等。 二、留种禽选择的方法 (一)依照数量遗传学分类的选择方法 1、个体选择 即根据个体表型值进行选择。适用于遗传力高的性状如蛋重、体重h20.3以上。 2、家系选择 根据家系均值进选择。适用于遗传力低的性状如产蛋量、受精率等h20.2以下性状。3、合并选择 兼顾个体表型值和家系均值进行选择。 4、同胞选择 当选择公鸡的产蛋性状时,参考该公鸡的同胞姐妹的产蛋性状。 (二)多性状选择方法 1、顺序选择法 对要选择的性状按重要程度,相关关系(正或负),顺序排列,然后一个个选择,一个性状的目标达到后再选择下一个性状。 2、独立淘汰法 对要选择的每一性状规定一个最低表型值指标,全部达到规定指标的才选择,有一项指标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都淘汰。 3、选择指数法 对同时要选择的几个性状的表型值,根椐其经济重要性、遗传力、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进行不同的适当加权而综合成一个使个体间或家系间可以相互比较的指数,再按指数的大小决定个体或群体或家系间的选留。这个指数就叫选择指数,这个方法就叫选择指数法。 指数计算: 指数I=Σwih2i×(100÷Σwih2i)×Pi÷Pi w 加权系数 h2 性状遗传力 P 留种群体或个体表形值 P原群体平均表形值 三、纯系建立方法 1、纯系含义在家禽育种中,育种群在闭锁继代选育5代以后,有利基因的频率增加,不利基因的频率逐渐减少,形成了遗传上比较稳定的种群,称为纯系。理论上基因基本纯合的种群称之。

2、培育纯系的目的淘汰不利基因,提高有利基因比例,提高基因纯合度。 3、纯系建立法 (1) 近交法采用全同胞或半同胞交配育成近交系。 特点是育成新品系快、淘汰率高成本大。 (2)家系育种法这是60年代以来形成品系常采用方法之一。家系:由一个公禽配若干个母禽组成的种群称之。利用家系育种,形成优良家系,然后封闭血缘,进一步繁殖选育,即可得到具有一定性能特征,而血缘又不致过高的品系。特点:工作量大、投资大、易得到多个新品系。 (3)封闭育种法建立新品系根据育种目的和家禽性能特征,从原始禽群中,选出相同性能特征的个体,组成育种群,加以封闭,在封闭群体内进行繁殖选育。 特点:工作量小、投资小、时间长、效果不够理想。 (4)正反反复选择法建立新品系简称RRS法。 特点:避免近交、选育与商品生产结合、但太花时间,局限性大。 (5)合成法建立新品系近年来国外有所谓合成品系(纯系),其法系利用几个具有所希望特定特点的品种或品系,合成为一个具有这些特定特点的新品系。 其方法:先正反杂交后纯繁 4、纯系育种素材的选择 (1)直接用纯系作为育种素材指国内或国外育种场培育的纯系(曾祖代),引进成本很高。 (2)直接用品种内杂交种作为育种素材指国内或国外育种场培育的祖代或父母代种,国内没有混杂的地方品种也属于这种类型。通常采用的育种素材。 (3)直接用混杂地方品种或商品代作为育种素材,但提纯较难,时间较长。 5、纯系规模 一个育种场,4个以上纯系(父系与母系);一个纯系内20个以上家系(或近交系或合成系等)。即至少父系20个家系,母系20个家系。 6、纯系闭锁群选育程序 一世代系谱孵化→出雏→育雏→6~8周测定性状指标、转栏→育成→120~140日龄测定性状指标、转栏→产蛋期→290~300日龄测定性状指标、统计、选种→308~340日龄留种蛋→二世代系谱孵化 300日龄前为鉴定群;300日龄后留作种用的公母鸡为核心群。 四、配套系与杂交繁育体系 1、概念 配套系含义:通过配合力测定,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要求的纯系组合,这一特定纯系组合即构成配套系。 将纯系选育、配合力测定以及种鸡扩繁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的一套体系称为杂交繁育体系。 配合力含义:配合力是指种群通过杂交获得的优势程度。配合力有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一般配合力指后代获得亲代的平均值,特殊配合力指后代获得亲代平均值以

肉用种鸡饲养管理手册修订稿

肉用种鸡饲养管理手册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肉用种鸡饲养管理手册 1、生物安全 目的: 防止病原微生物以任何方式侵袭鸡群。 鸡舍场所位置与建筑 ·种鸡场的地理位置最好选择并建筑在隔离条件良好的地区,应距离最近的家 禽饲养区域或易污 染本种鸡场的设施至少2公里以上。 ·种鸡场建筑应远离有可能运输家禽的公路和道路。 ·鸡场区域周围应建筑围墙防止不必要的造访人员。 ·检测水源中矿物质、细菌和化学污染成份。 ·鸡舍的设计和建造不得留有任何飞鸟或野生动物进入鸡舍的方便之处。所有 开口处都应用孔径 为2.O厘米的镀塑铁丝网封闭。鸡舍地面和基础最好为混凝土结构,防止啮齿 动物打洞进入鸡舍。 ·所有鸡舍周围15米范围内的地面都要进行平整和清理,以便能迅速方便地铲 割杂草。 防止人类传播疾病 ·尽量减少种鸡场的来访人员,要锁闭大门并树立禁止穿行/谢绝参观的标 志。 ·如果主管人员一天内必须走访一个以上的鸡场,他们应尽力先走访日龄最小 的鸡群。切记,最后 走访有疾病问题的鸡群。

·所有进入鸡场的人员必须遵守生物安全防疫程序。要求所有员工和来访人员 必须洗澡淋浴,更换 干净工们服。这是防止场与场之间交叉感染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如无法做到洗 澡淋浴,所有员工 和来访人员到场时必须更换着穿洁净的全身套服和工作靴。 ·要保持来访人员的记录,包括其姓名、工作单位、来访目的、曾到过哪个 场、下一个要走访的单 位等等。 ·进入或离开每栋鸡舍时,工作人员和来访人员必须要清洗消毒双手和鞋靴。·携带人舍的器具和设备都是潜在的疾病来源,因而只有必要的物品经过彻底 清洗和消毒之后方可 带入鸡舍。 防止动物传播疾病 ·无论任何时候,应将种鸡场设定为“全进全出”的生产环节。同一区域不同 年龄组的鸡群易变成病菌的贮主。 ·鸡群与鸡群之间的空舍时间可以减少鸡场的感染。空舍时间即为彻底完成清 洗和消毒工作程序之 后与下一批鸡群人舍之间的时间。建议鸡群之间的空舍时间至少为3周。·建筑物周围15米范围内都要铲除植物杂草,为鼠类或野生动物设置空地障 碍。 ·场区内不得堆放任何设备、建筑材料、垃圾等,减少鼠类和野生动物的藏身 之地。 ·及时清理散落在场区地面上的饲料。 ·将作为垫料的木刨花或稻壳装袋储存或储存于仓库和草房之内。 ·所有建筑物内不得有任何野鸟。 ·实施行之有效的控制鼠类程序。在连续不断地使用情况下,诱饵捕杀是最有 效的灭鼠方法。 ·采用综合性昆虫控制程序,包括机械化,生物学,化学方法。

肉种鸡管理的关键是提高均匀度

肉种鸡管理的关键是提高鸡群的均匀度 山东益生种畜禽有限公司265508 肉种鸡的管理与其他家禽生产系统不同, 它要求对种鸡群以计划性的方式进行限制饲喂, 确保种鸡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或不同的生产阶段体重彼此相近。 肉种鸡的均匀度是指鸡群整体、个体生长发育的整齐程度。它主要包括体型、体重、性成熟三个方面,其中以体重的均匀度最为重要,尤其是在育成期。 要获得种鸡群良好的体重均匀度, 就要求饲养者对整个鸡群按推荐的采食量水平进行饲喂, 从而获得均匀的产蛋量和精液质量。家禽遗传育种公司通常提供种鸡生产指南, 指明各种类型种鸡在其各个生长阶段的体重目标和饲养管理推荐方案。 培育稳产高产的后备种鸡群是每位种鸡管理者追求的最终目标。后备种鸡群均匀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种鸡产蛋率上升快慢、高峰持续时间的长短、全期产蛋量的多少、蛋重一致性及产蛋期死淘率的大小。体重均匀度高的鸡群开产适时,整齐,进入产蛋高峰快,高峰持续时间长,死淘率低,种蛋大小一致。 均匀度的控制依种鸡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其控制点也有区别。科学、合理的均匀度控制是指在14周以前母鸡的体重均匀度为重点,而14周以后直至产蛋高峰(31~32周)均匀度的控制重点则转至体况及性成熟均匀度为重点的控制,并且在限制饲喂程序和喂料量的调整有很大不同。 一: 影响肉种鸡均匀度的因素 种鸡群均匀度差的原因可能是:某些鸡只未采食到它们应该得到的饲料量; 未能有效地利用饲料中的营养物质; 或鸡舍的环境条件不利于它们对所采食的饲料营养物质反应出最佳的生长效果。. 雏鸡质量、育雏舍的条件、鸡舍的类型、鸡舍环境控制的优劣、精确断喙、合理的免疫程序、饲养密度、准确称重、饲喂程序、饲料的质量、料位水位是否充足、光照控制、疾病尤其是球虫病, 会导致肠道损伤, 降低了饲料营养物质的利用等等。 二: 提高均匀度的建议 2.1 育雏期(0~4周)体重均匀度应从进鸡开始抓起 2.1 .1 雏鸡质量为前提在满足雏鸡生长及发育所需温度、湿度、通风及饲喂设备、密度基础上,首先将雏鸡质量分级。由于种蛋的来源、出雏早晚、公母鉴别、长途运输等因素使雏鸡体重一出生就有差异。因而入舍后,通过眼观、手感想结合进行初步分级,将病、弱、小者隔离于大群,从饲喂上给予特殊照顾。

父母代种鸡饲养管理手册

父母代种鸡饲养管理手册

父母代肉种鸡 饲养管理手册 家禽事业线技术人员赴泰培训班

前言 根据正大集团安排,由董事长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和家禽事业线共同组织了正大集团中国区家禽事业线技术人员赴泰培训班,一行25人于2005年4月17日至2005年5月16日赴泰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培训。根据每人所从事的工作分为五组:肉种鸡组、孵化组、蛋鸡组、肉鸡组、综合组。首先由泰国有关技术专家对培训班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技术讲座,然后分组驻各场进行现场学习两周,之后集中参观考察,最后培训班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讨论,各组分别编写了饲养管理手册,并把本次培训学习内容的汇总及一些技术资料进行了精心筛选,分门别类录制成一套(3张)光盘,以供各个公司在培训学习时应用。 在此次培训期间,培训班受到了谢国民董事长关心和接见,得到了陈伯正资深副总裁及泰国正大集团各位专家和各场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们一并表示真诚地感谢! 肉种鸡组根据泰国技术专家授课内容和现场学习体会,编写了本手册供各公司参考应用,本手册适用于大胸型肉种鸡,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顾问翻译:马大伟罗贤德陈国盛 讲座讲师:Sawang Chanprasert CPF General Mananger 技术指导:王进圣陈国盛尤玉双 肉种鸡组成员:展伟程建兵关伟峰李财春赵春青 孙桂华

2005年5月16日 目录 一、空舍期 (02) 空舍期准备工作:清扫、清理、消毒、设备安装。 二、育雏育成期 (03) (一)育雏期(1-4周)管理 1.接鸡准备工作 (04) 2.鸡苗到场工作操作程序 (04) 3.育雏期饲养管理 (04) (二)育成期管理(5—19 周).................. (09) 1.饲养设备及饲养面积 (09) 2.饲养方法 (09) 3.鸡群均匀度及体重控制,选淘鉴别错误鸡只 (10) 4.水控制方法 (10) 5.光照控制程序及鸡舍饲养管理 (10) 6.公鸡饲养管理 (11) 7.其他管理 (12) 三、产蛋期 (15) 1.饲养设备及饲养面积 (15) 2.光照程序 (16) 3.喂料方法 (18) 4.饮水管理 (19) 5.公母比例 (20) 6.种蛋管理 (21) 7.免疫程序 (22) 8.其他管理 (23)

肉种鸡母鸡饲养管理的三大要点

肉种鸡母鸡饲养管理的三大要点一体重控制 首先要制定一个合理的体重标准。尽管对于每个品种育种公司都会提供一个体重标准,但是由于育种的不断进步和饲养管理条件的不同,可能需要对该标准作出一定的调整。调整的依据包括供种公司的建议,上一批鸡的生产情况和当前鸡群的生长发育情况。供种公司往往会收集很多的鸡群报表,根据统计结果来调整体重标准。 一般在进鸡时会制订一个体重标准,但是随着鸡群的生长,当实际体重与标准出现偏差时,可能需要重新调整体重标准。一般来说,在第10周龄之前,如果鸡群的体重低于标准,则令鸡群的体重以每周比标准多增重最多30g的速度接近标准;如果鸡群的体重高于标准,则令鸡群的体重以每周比标准少增重最多40g的速度接近标准。在10~15周龄,如果鸡群的体重低于标准,则令鸡群的体重以每周多增重最多30g的速度接近标准;如果鸡群的体重高于标准,则令鸡群的体重以每周比标准少增重最多20g的速度接近标准。在15~22周龄如果鸡群的体重低于标准,则令鸡群的体重以每周多增重最多30g的速度接近标准;如果鸡群的体重高于标准,则以后的体重要一直保持以这个幅度高于标准。在22周龄以后,无论鸡群的体重相对于标准是高是低,都要保持与体重标准的这个差值。 这样做的原因是在10周龄以前,体重偏大的鸡一般肌肉的脂肪含量偏高,而体重小的鸡往往骨架也比较小,因此大鸡可以比标准长得慢很多,而小鸡却要一点点的追体重。10周龄以后,母鸡的生殖系统开始发育,因此体重不能增长太慢。而15周龄以后,母鸡的生殖系统发育进入最重要的阶段,因此此阶段每周体重增幅不能低于标准。由于鸡群产蛋期超重过多可能会导致死淘率升高,后期产蛋率下降太快等问题,我们要努力确保鸡群在第15周龄的时候不要超重。 体重控制主要是靠喂料量的调整来实现的。尽管育种公司会提供一个参考料量,但由于饲料质量不同,喂料过程中损耗不同,喂料人员、设备不同,限饲方式不同,鸡群健康状况不同和鸡舍环境不同等适合每个鸡场的料量是各不相同的。,在开产前,种鸡的料量一般每个星期要调整一次。具体要给多少料,最重要的参考指标是过去一周鸡群的增重和未来一周的计划增重。例如9周末的母鸡,称重结果显示第九周增重为10Og,如果下一周希望增重100g,则需增料2.7g 左右,如果希望在下一周增重90g,则需要增料1g左右。在确定料量时也应该考虑供种公司提供的推荐料量,上一批鸡同样周龄的料量,鸡舍的温度和鸡群的健康状况等。 既然在确定料量时需要计算增重并且比较实际体重和标准的差异,那么称重结果的准确性就十分重要。称重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称重从第1周末开始,至少到30周末之前每周称重一次,30周之后至少4周一次;每次称重抽样数量至少为鸡群总数的5%,并且每栏分别称重,单栏称重数不少于30只;围住的鸡必须全部称完;育成期称重尽量安排在限饲日进行,喂料日称重则应该在喂料结

商品肉鸡的饲养管理a

商品肉鸡的饲养管理 一、什么是商品肉鸡: 通常指7周龄上市的鸡: 1、AV体重约2.6公斤; 2、AA体重约2.5公斤; 3、罗斯308体重约2.7公斤; 4、改良优良黄鸡体重1.5公斤左右,供肉食的鸡。 二、影响养鸡成败的五大因素: 1、好的品种、好的鸡苗; 2、好的饲料﹙约占总成本投入的80%以上﹚; 3、管理﹙软管理和硬管理﹚; 4、疫情防治﹙疫苗,药品﹚; 5、市场行情。 三、鸡场选址及鸡舍建: 一)、鸡场选址的基本原则: 六字方针:“高” 、“静” 、“远” 、“路”、“水” 、“电”。 高:地势高燥,避风向阳; 静:安静,远离闹市; 远:远离居民区,远离其它养殖区和其它可能的污染源1.6公里以外,至少不少于500米; 路:要想富先修路,方便运输; 水:水是生命之源; 电:电是现代养殖业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二)、鸡舍的建筑: 1、舍宽:开放式9—11米;环境控制式12米。 2、舍长:70—120米。 3、舍层:单层为好。 4、鸡舍地面:应以混凝土地面为好;北方可用沙质土地面,天气干燥、透气性好。 5、群体布局:每舍饲养数在1万只以下;舍内宜分小圈,每圈不超过2500只, 小规模饲养每圈多为300只左右,生长良好。 6、鸡舍走向:应呈东西走向,以减轻阳光照射产生的热量。 四、进雏: 一)、进雏前的准备工作: 1、批数及批次间隔天数:

每年进出批次,年初应有整体安排,每年进雏5—6批,每批间隔10—15天,每批空舍5-7天。 空舍时间有利于减少场内污染源。 空舍时间:是指清洁消毒程序完成之后至下批鸡雏到场的间隔时间。(建议最少为2周,农村多为5—7天)。 2、饲养方式的选则: a、垫料饲养。 b、笼养。 c、网上平养。 ★、垫料饲养: 优点:投资少,胸囊肿和外伤发病率低。 缺点:鸡接触粪便,易感染疾病,垫料管理耗费人力。 ★、笼养: 优点:提高饲养密度2—3倍,节约成本费用,球虫发病率低,是商品肉鸡饲养发展的必然趋势。 缺点:一次性投资大,对电的依赖性强,饲养管理技术要求高。 ★、网上平养: 优点:1、节省垫料,提高鸡粪利用价值。 2、降低球虫发病率,有利于控制药残,提高成活率,提高鸡肉品质。 3、减少饲养过程中的应激,便于鸡舍的卫生管理。 4、有利于控制温湿度,便于通风换气,提高饲养密度。 缺点:一次性投资大,2㎏以上的鸡胸囊肿发病率高;并且较地面平养的鸡出栏体重偏轻。 3、消毒: a、舍内清理: b、冲洗:(切断所有电源、坚持先上后下的原则)。 c、清除残留和卫生死角。 d、凉干后关上门窗,在舍内老鼠经常出入的地方投放鼠药。 e、熏蒸:每立方米用7.5克高锰酸钾,15毫升甲醛(老养殖舍熏蒸用量加 倍)。熏蒸时舍温24-27℃,湿度75﹪左右效果最好。 f、舍外消毒。 4、物品及人员的准备:饲料、药品、用具、人员等。 5、供暖设备的选择:因条件、地区不同而定。

种鸡饲养管理规范

种鸡场具有科学精细的管理措施,严格的卫生防疫,配制营养平衡的全价饲料,才能发挥种鸡群最大的生产潜能。为了使新广广大养殖户的种鸡群能达到生产标准,发挥品种优势,并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我们编写下面笼养方式饲养新广种鸡的管理技术要点。 (1)0~42天龄育雏 1. 在进育雏前2周做好育雏各项准备工作,彻底搞好育雏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并喷洒消毒药消毒2次以上,配置齐备各种工具,检修设施,调试保温通风设备。安排培训育雏饲养员,明确育雏期管理制度等。 2. 成功育雏管理技术要点

①1~7天龄室内温度控制在35~33度,8~14天龄温度控制在33~30度,以后每周降低1度,最后温度不低于28度C,湿度必须保持在60~80%之间。另外,绝不可忽视保持合理必需的通风,特别是在2周龄以后。4周龄前保持24小时光照。 ②育雏期间应执行最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隔离育雏区域和饲养员,饲养员执行各项操作前要消毒手脚,室内外环境定期消毒。 ③每次加料量以2小时内采食完为好,每天加料6—8次。同时要保证雏鸡能在24小时内容易饮到清洁的饮水。 ④控制及减少各种应激,选用高效低毒刺激性低的消毒药。不可使用毒性大的药物防控疫病,或超浓度使用各种药物。(2)43~161天龄育成期. 科学的饲喂方法,合适的喂料量,把鸡群的平均体重控制在符合品体特性区间内,结合实施合理的光照计划,防止种鸡过肥或过瘦,使鸡群性成熟一致性良好,适时开产,体质强健,是这饲养期的重要任务目标。 成功育雏管理技术要点 ①43~49天龄逐步转喂育成期饲料。 ②8周龄时全群称重,按大中小分群,并淘汰2~5%残弱鸡只。 ③实行限制饲喂,按照饲养标准控制鸡群生长速度及体重,平均体重超过标准200克以下属于在正常区间,不必过分调

标准化肉种鸡育雏期的管理模板

标准化肉种鸡育雏期的管理 一、育雏前的准备 1、确保育雏前空舍时间不低于15 天,以确保鸡舍充分干燥,有利于病原体死亡和鸡舍净化。鸡舍熏蒸消毒后, 湿帘是唯一的通风口, 并确保湿帘是用消毒液浸湿。 2、根据雏鸡需要, 准备优质全价育雏料, 通知饲料厂生产: 添加或不添加球虫药的育雏饲料: 不防疫球虫就添加抗球虫药。 3、根据药物净化程序准备相关抗生素和抗应激类药物。 4、根据免疫程序准备所需的疫苗及辅助用品。 5、预温加湿: 鸡舍应提前预温(夏季提前2天, 冬季提前5天),使舍内温度达到36—40C ,不要增加湿度,干燥高温有利于舍内细菌的消毒。雏鸡进舍前,舍内温度调整到28?30 C ,提高舍内湿度在75%以上;雏鸡入舍时,舍温达到27?29C ,以后每一小时提高1C ,三小时后到达30?31 C (冬季提高1C )。进鸡前一天,将鸡舍温度提升至 30C ,湿度控制在75%左右。同时要保证垫料的温度在28C以上,加湿应在过道上和不育雏的栏内撒上热水,也可经过自动喷雾器用30C左右温水进行不断加湿。 6、将鸡舍中的甲醛排净, 每天翻2到4次垫料, 将垫料中的甲醛排出。在翻垫料的时候将垫料中的杂物捡出。 7、检查鸡舍的墙角和缝隙是否有透风的地方, 如有将其用内膜袋或报纸赌死。特别冬季的贼风对鸡群的伤害特别的大。

8、每月两次灭鼠 二、接鸡工作 1、雏鸡到场后, 应尽快将雏鸡运进鸡舍, 公母鸡严格区分, 卸车时应小心谨慎, 每两箱一摞、箱体表面消毒; 按计划数量把雏鸡均匀分放到各栏。检点鸡数, 每栋鸡舍抽检10 盒。确保各栏分配数量准确, 待箱数核准后, 将鸡只捡出, 一定注意观察有无残弱死雏(死鸡放于栏门处、残鸡放于每栏的残栏处、核准数并上报)。挑出弱小残雏鸡; 弱小单独放入雏鸡盒内单独饲养, 残鸡淘汰就是了。 2、雏鸡运输车按入场消毒程序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场, 驾驶员 更换场内隔离服; 或司机不准下车。 三、育雏期卫生管理 1、鸡舍过道每天至少清扫两次, 清扫时尽量避免扬起灰尘, 垃圾及时清出鸡舍。过道每天用消毒剂消毒一次。 2、工作间要及时清扫, 并用清水将地面清洗干净。地面不能有积水, 清扫后地面用小喷壶消毒。 3、小喷壶中的消毒剂使用不得超过12 小时, 有条件的话保持 小喷壶中的消毒剂在15 C以上。 4、冬季门外火碱盆改用农福消毒( 1: 400) , 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 小时(免疫时经常更换)。 5、门前清扫干净, 不得有污物和积水。黄线内侧, 每天至少用清水清洗一次(不得有积水, 防止结冰划倒)。 6、育雏期20 天内无论任何情况所有员工鞋底不接触土地面;

父母代肉种鸡产蛋期不同阶段的饲养管理要点

父母代肉种鸡产蛋期不同阶段的饲养管理要点 一、预产期(105日龄 - 光照刺激种母鸡的管理) 105日龄(15周龄)至光照刺激的阶段是影响种母鸡开产日龄(即5%产蛋率日龄)、早期蛋重、种蛋合格率、产蛋前期饲料的需要量和潜在高峰产蛋率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重点就是体重、料量、均匀度的管理,通过增加料量来加速生长,达到每周不断增长的增重要求,但不降低均匀度。 饲料要求:从105日龄(15周龄)开始, 要把育成料换成产前料,以满足种母鸡接近性成熟时增加营养的需要。 105日龄(15周龄)时,种母鸡的管理者必须把实际体重和体重标准做比较,按照体重标准曲线重新绘制到达210日龄(30周龄)的曲线。新的曲线应和标准曲线平行。增重量的逐渐增加,将确保种母鸡平稳地向性成熟完成生理转换,并在210日龄(30周龄)左右达到性成熟。 到112日龄(16周龄),应检查从105日龄(15周龄)时调整营养后,加速增重的目标是否实现。在105日龄(15周龄)前每周喂料量可以保持或增加。然而,从105日龄(15周龄)起,每周喂料量增加幅度通常会在7-10%之间。 从126日龄(18周龄)起,采用每日喂料。当鸡群接近性成熟(一般从126日龄(18周龄)后,种母鸡开始接近性成熟),此阶段每日的营养供给不得减少,这点十分重要。如果推迟采用每日喂料的时间,每天的营养供给就会时高时低、时有时无。这个阶段每日营养供给量的不稳定往往是造成鸡群均匀度差的主要原因。 母鸡饲养密度要求<7只/㎡,料位每只种母鸡最少15cm。如果采食位置减少,种鸡群的均匀度可能很快变差。 此阶段采用8h光照时间5w灯泡。 如果体重增长与标准曲线要求不相符,种母鸡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在119日龄(17周龄)以后如果实际体重比体重标准差5%以上,种母鸡的繁殖性能就会因为性成熟不均匀而下降。133日龄(19周龄)以后体重没有按照目标增幅增长,是种母鸡繁殖性能低下的一个常见原因。 这个阶段如果体重增长不够和卵巢发育障碍会产生下列不良后果:开产延迟、产蛋前期蛋重偏轻、不合格蛋及畸畸形蛋比例增加、受精率下降、抱窝倾向增强、均匀度差。 如果此阶段实际体重超过体重标准,使性成熟和体重均匀度较差,则会导致:早产、蛋型较大,双黄蛋较多、不合格蛋的比例增加、在整个产蛋期增加喂料量、产蛋高峰较低,总产蛋量减少、受精率下降、由于脱肛造成死淘率增加 二、产蛋期 由于管理要求不同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从开始加光—5%产蛋率

肉种鸡饲养管理基本要点

肉种鸡饲养管理基本要点 肉种鸡育雏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种鸡以后的生产性能,若育雏期任何一个环节管理不好,将会给我们的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下面结合现场实际操作情况,对育雏期饲养管理的要点列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育雏准备工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育雏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1、提前制定合理的育雏计划。育雏准备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鸡场空舍期的清理冲刷,因为彻底的清理冲刷可除去鸡舍中90%的有机物,而消毒只可除去6-7%的有机物,熏蒸只可除去1-2%的有机物。鸡舍的清理冲刷是切断鸡群间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千万不可轻视。 2、种鸡舍接鸡前预热工作对雏鸡至关重要,预热时间需要根据季节适当调整,冬季一般3-4天,其它季节一般2-3天,最终目的使雏鸡到场后前48小时伞下垫料温度高温区达40摄氏度,低温区达30度,舍内空气温度达32摄氏度。注意:育雏期不要吝啬加热设备的投资。 雏鸡体内有60-70%是水分,当体感温度与体温平衡时,水分不蒸发,就不会加重鸡只脱水,理论上讲雏鸡到场前几个小时应视为孵化过程的延续,温度、湿度控制应与孵化厅出雏期的内环境相一致。 3、育雏加热用保温伞的使用,育雏伞应悬挂在水线周围1.5米范围内,便于以后水线的提前使用,伞下围栏内的垫料至少7-8厘米厚。 电加热保温伞的使用应注意: (1)、伞下的温控器探头建议应放在伞下垫料上。 (2)、保温伞在使用前应了解本场保温伞加热效率的情况,掌握保温伞的高度与加热辐射面积的关系,以便根据伞下垫料控温要求灵活调整保温伞的高度与温度设定。(3)、雏鸡到场时期,应把保温伞的温度设定调至最大,保持持续加热,开始伞边

缘离垫料面30厘米高,因为第一天雏鸡饮水后有冷感,会出现向伞内挤堆现象,通过保温伞的低高度、持续加热,能降低鸡群挤堆程度,避免鸡只造受冷应激,尽早散开,均匀采食。 (4)、鸡开食3-4小时后,可根据鸡群情况,通过慢慢提高伞的高度来扩大温区的面积,给鸡群创造一个更大的舒适温度空间; (5)、12-24小时伞底中心垫料的温度由50℃可降到40℃,从2日龄开始至3周末由35度逐渐降至24度,先通过提高伞的高度(只要方便工作便于观察鸡群就可以),后调低加热管温控器温度。 (6)、育雏期前48小时温度管理原则——无论外界天气温度如何,建议都要使用育雏伞,一定要以满足鸡只分布区域的热料温度要求作为控温目标,而不是以鸡舍的空气温度来管理温控系统,要做到看鸡施温,可把鸡爪放在脸上试温,来评估垫料温度是否合适。伞的高度与伞加热器要灵活运用,为鸡群创造更大更舒适的温区。一般三周末以后才可逐渐撤出育雏伞。 4、湿度管理原则: (1)、环境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70%,前三天相对湿度保持在70%,育雏期相对湿度低于50%会造成鸡只脱水和其它问题,高于80%会引起垫料问题。有关数据证明,当舍外空气加热后进到鸡舍内,每提高1倍的温度,相对湿度也会降低1倍;空气温度每降低1℃,相对湿度可提高原有相对湿度的5%。 (2)、现有的提高湿度的方法有:地面洒水、育雏伞上挂湿布。地面洒水增加湿度时应小量多次,以地面潮湿为准,不能将水洒到垫料上,否则会适成雏鸡受凉,另外喷热水或喷雾都不可取。鸡舍内内使用火炉时,也可将水煮沸加湿。 (3)、湿度偏高时,不但会造成垫料潮湿和霉变,由于水分蒸发要吸热,还会降低空气和垫料的温度,造成冷应激。湿度太低会造成鸡只脱水,还易引起垫料粉尘,加重呼吸道繁殖疫苗的反应,影响鸡群健康。

肉种鸡第一周的管理要点

肉种鸡第一周的管理要点 笼养鸡管理要点: 一、种鸡雏到场前准备工作 1、提前预热达到所需的温度,一般在26~28摄氏度,雏鸡到场后再提至32~35摄氏度,如果采用暖风炉供热,不要把热风直接吹到鸡雏身上,通过地面洒水或喷雾等方法使湿度提升到65%~75%。 2、雏鸡到场前准备好凉开水、开食料、维生素、电解多维、葡萄糖等,并把配有3%葡萄糖和维生素的凉开水提前半小时放入笼内。 3、调节好每个笼子挡板,如果水线和饮水器同时使用,应该把水线调节到雏鸡能饮到水的高度,如果不用,应把水线提高,不让雏鸡接触到乳头,到7天再放下让鸡使用。笼底最好铺垫一层小孔塑料网,防止小鸡雏出现腿部损伤,如果没有塑料网,可铺一层报纸,直至第3~4天撤掉,如果铺纸,饮水器不要放在报纸上,防止水洒在纸上,把鸡雏羽毛弄湿,使雏鸡受凉。 4、计算出每个笼子的鸡只数:密度一般1~7天25~30只/平方米。 二、雏鸡到场后 1、雏鸡到场后要尽快卸车,做到有条不紊,避免忙中出错。把装有雏鸡的箱子放在走道中,然后把箱盖打开,按计算好的数量把鸡放入笼子里,让鸡尽快喝到水,然后把纸盒撤出鸡舍。 2、由于公鸡在孵化厅要翻肛鉴别,剪冠、断趾、免疫再加上运输等环节,会使公鸡特别弱,所以要把公鸡放在光线较强、温度较高的上层笼子里饲养,并要细心照料。 3、如果鸡苗能从笼子里跑出来,可把装鸡盒剪成一条一条的来遮挡一下门栏。 4、温度:笼养育雏上层笼与底层笼温度能相差3~4摄氏度,因此最好把鸡放在最上层育雏,然后根据密度依次往下层转,温度一般在32~35摄氏度。 5、光照:由于大部分育雏笼子3~4层垂直重叠,因此灯泡要高低交叉分布,亮度越亮越好,1~3天24小时光照,以后每天减1~2小时,直到自然光照为止。 平养鸡管理要点: 一、种鸡雏到场前准备工作 1、提前预热达到所需的温度,一般26~28摄氏度,雏鸡到场后再提至32~33摄氏度,通过地面洒水或喷雾等方法使湿度提升到65%~75%。 2、根据鸡的数量分成几个围栏,要比实际多备1~2个,以便放弱小鸡。围栏内铺上约10公分厚的刨花或稻壳,然后根据鸡数分配饮水器和料盘,饮水器下面要垫一块砖。饮水器垫砖要求平整,一半放在垫料上面,一半放在垫料下面,饮水器和料盘要交叉摆放,以使鸡能在最近的距离喝上水吃上料,密度14~15只/平方米。 3、同时鸡到场前要准备好凉开水,开食料、抗生素、电解多维、葡萄糖等,并把配有3%葡萄糖的凉开水提前半小时放入围栏内,使鸡到场能及时喝上水。 二、雏鸡到场后 1、雏鸡到场后要尽快卸车,做到有条不紊,避免忙中出错。按计算好的数量把鸡放入围栏内,然后把箱盖打开,卸完车后要尽快小心地将雏鸡放入围栏内,各个纸盒在不同处投放,使雏鸡均匀分布,然后把纸盒撤出鸡舍。 2、如果没有开食盘,可以把装雏鸡的纸箱切成4厘米高当饲料盘用。 3、温度:要看鸡施温。 (1)温度适宜,雏鸡均匀分布在热源周围呈点状分布。 (2)温度偏高,雏鸡远离热源张口呼吸饮水增多,食欲减退应及时降温。

肉用种鸡饲养管理手册

肉用种鸡饲养管理手册 1、生物安全 目的: 防止病原微生物以任何方式侵袭鸡群。 鸡舍场所位置与建筑 ·种鸡场的地理位置最好选择并建筑在隔离条件良好的地区,应距离最近的家禽饲养区域或易污 染本种鸡场的设施至少2公里以上。 ·种鸡场建筑应远离有可能运输家禽的公路和道路。 ·鸡场区域周围应建筑围墙防止不必要的造访人员。 ·检测水源中矿物质、细菌和化学污染成份。 ·鸡舍的设计和建造不得留有任何飞鸟或野生动物进入鸡舍的方便之处。所有开口处都应用孔径 为2.O厘米的镀塑铁丝网封闭。鸡舍地面和基础最好为混凝土结构,防止啮齿动物打洞进入鸡舍。 ·所有鸡舍周围15米范围内的地面都要进行平整和清理,以便能迅速方便地铲割杂草。 防止人类传播疾病 ·尽量减少种鸡场的来访人员,要锁闭大门并树立禁止穿行/谢绝参观的标志。·如果主管人员一天内必须走访一个以上的鸡场,他们应尽力先走访日龄最小的鸡群。切记,最后

走访有疾病问题的鸡群。 ·所有进入鸡场的人员必须遵守生物安全防疫程序。要求所有员工和来访人员必须洗澡淋浴,更换 干净工们服。这是防止场与场之间交叉感染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如无法做到洗澡淋浴,所有员工 和来访人员到场时必须更换着穿洁净的全身套服和工作靴。 ·要保持来访人员的记录,包括其姓名、工作单位、来访目的、曾到过哪个场、下一个要走访的单 位等等。 ·进入或离开每栋鸡舍时,工作人员和来访人员必须要清洗消毒双手和鞋靴。 ·携带人舍的器具和设备都是潜在的疾病来源,因而只有必要的物品经过彻底清洗和消毒之后方可 带入鸡舍。 防止动物传播疾病 ·无论任何时候,应将种鸡场设定为“全进全出”的生产环节。同一区域不同年龄组的鸡群易变成病菌的贮主。 ·鸡群与鸡群之间的空舍时间可以减少鸡场的感染。空舍时间即为彻底完成清洗和消毒工作程序之 后与下一批鸡群人舍之间的时间。建议鸡群之间的空舍时间至少为3周。 ·建筑物周围15米范围内都要铲除植物杂草,为鼠类或野生动物设置空地障碍。·场区内不得堆放任何设备、建筑材料、垃圾等,减少鼠类和野生动物的藏身之地。·及时清理散落在场区地面上的饲料。 ·将作为垫料的木刨花或稻壳装袋储存或储存于仓库和草房之内。

蛋鸡育成期管理

蛋鸡育成期的管理要点 蛋鸡育雏期结束到产蛋期之前的阶段为育成期(一般是指7-18周龄)。但现代优良蛋鸡品种,已不再单纯地以周龄或体重作为育雏、育成阶段划分和营养调整的标准,而是以体形、体重发育的程度为准则,前期以骨骼为主,后期则以体重为主。育成期是为产蛋期打基础的阶段,育成期鸡群体形、体重的达标与否及均匀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产蛋性能的好坏。因此,蛋鸡育成期饲养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在提高育成率的前提下,培育体形体重符合品种标准、发育均匀一致、适时开产的合格蛋鸡群。 一、育成鸡群的体形调控①蛋鸡体形发育特点对生产性能的影响衡量蛋鸡的体形发育标准以骨架作为第一限制因素,体重作为第二限制因素,生产中常以胫长和体重作为具体指标。鸡的骨骼和体重的生长并不同步,骨骼在10周内生长迅速,8周龄雏鸡骨架已完成75%,12周龄已完成90%以上,而体重则到36周龄才达到最高点。育成期体形发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生产性能的发挥,胫长达标而体重偏轻的鸡群,产蛋早期蛋重小,产蛋率上升缓慢,产蛋高峰偏低;胫长不达标而体重超标的鸡群会出现过早产蛋或发生严重脱肛等现象,死淘率高,高峰维持时间短;如果胫长和体重都不达标,就意味着育雏育成失败,开产时间延长,产蛋高峰达不到标准。②育成鸡群体形发育调控的管理措施根据蛋鸡体形的发育特点,育雏育成期,饲料中蛋白含量对鸡群体形及骨骼影响较大;能量水平对鸡群体重影响较大,对体重不符合标准者,调控其生长的有效措施是调整能量摄取量。因此,育成前期应衔接育雏的高营养饲养方式,促进体骨骼发育,促进胫长生长,育成后期则注意胫长和体重的协调增长,并尽可能符合品种的标准生长指标。育成过程中,定期称体重、测胫长可清楚地了解鸡群发育状况,然后根据抽测结果与品种标准的对比调整饲料营养水平、饲喂量及换料时间,使鸡群的体形、体重指标始终处于适宜范围内。对胫长达标或超标,体重超标的鸡群,可适当限制饲喂或提前更换育成期饲料;对胫长达标,体重不达标的鸡群,继续饲喂育雏后期料或适当提高饲料能量水平;对于胫长低于标准,体重超标的鸡群,继续饲喂育雏后期料并稍微降低饲料能量水平,增加多维素;对于胫长和体重均低于标准的鸡群,继续饲喂育雏后期饲料直至其胫长和体重达标为止。 二、鸡群均匀度的控制鸡群均匀度是衡量蛋鸡育成期饲养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之一。鸡群的均匀度包括体重均匀度、胫长均匀度以及性成熟均匀度。均匀度高说明鸡群生长发育一致,预示着日后鸡群开产一致,产蛋高峰值高,高峰期维持时间长。鸡群体重、胫长均匀度分别用群体中体重、胫长在平均值上下10%范围内的鸡只所占的百分比来衡量。理想的育成鸡群,体重、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