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2010-12-31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大幅提升综合实力、阔步迈向中等发达省份的重要时期。省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省情认识,适应时代要求,顺应群众期盼,提出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

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

(1)“十一五”发展成就。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认真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紧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促和谐、认认真真抓党建,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克服特大地震、雨雪冰冻、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7%,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3%,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5%和13.4%,三秦大地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先后建成西汉高速、郑西高铁、榆林机场、引乾济石等重大设施,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秦岭、渭河、汉丹江等生态治理,基础保障条件显著改善。积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壮大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改造纺织、食品、医药等传统产业,培育旅游、文化、物流等服务业,促进关中、陕北、陕南区域协调发展,自主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积极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国企、农村、科技、文化、卫生、行政等体制改革,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保持全省大局稳定,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特别是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谋发展、促和谐、奔小康成为思想主流,创业、创新、创优成为自觉行动,自我加压、不断赶超、争创一流成为共同意愿。经过五年努力奋斗,陕西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发展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存在着诸多的风险挑战。立足当前看陕西,“十一五”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经济欠发达依然是基本省情,发展不足依然是突出矛盾,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城乡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民收入偏低,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任务繁重。站在全国看陕西,我省经济发展位次前移、比重上升,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关中—天水

西”建设,增强应用服务功能,完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设施,保持全省信息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14)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城市现有交通设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西安、咸阳地下轨道交通、地面快速干道系统建设并向周边延伸。建立健全大中城市市政路网、供排水、供气、供热、人防等设施,大幅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城市街区和旧城改造,完善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推进“气化陕西”工程向重点镇延伸。

四、夯实农业基础,加快新农村建设

(15)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基本农田面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土地整理复垦、中低产田改造、基本口粮田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扶持粮食生产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实施新增粮食工程,建设优质商品粮基地,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增加粮食产量,加强粮食储备,确保粮食安全。

(16)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作用,围绕粮食、果业、畜牧、蔬菜四大产业,力争在农业良种选育、节水灌溉、新型栽培、科技推广、机械应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建设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以苹果为龙头的果业,加快发展以生猪、奶牛、羊子为重点的畜牧业,积极发展核桃、板栗、红枣、花椒等干杂果经济林以及茶叶、中药材、蚕桑、马铃薯、小杂粮等特色产业,稳步发展设施蔬菜,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体系,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体系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不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17)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科学规划,强化支持,大力实施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和电网升级改造,彻底解决饮水安全和行政村用电问题。加快农村公路改造步伐,积极推进村庄内外道路硬化工程。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加强污水、垃圾处理和沼气设施建设,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不断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村容村貌。以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和服务管理城镇化“三集一化”为切入点,优化居民点布局,搞好村组合并,有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18)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以县域工业园区为载体,立足资源禀赋,面向市场需求,有序发展资源加工型、大工业配套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引导“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完善“扩权强县”和“财政直管县”改革,

搞好省直管县改革试点,继续实施撤乡并镇,探索推进扩权强镇,赋予县镇政府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激发县域经济活力。

(19)加大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实施秦巴山区、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等集中连片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把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扶贫开发与防灾减灾结合起来,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继续实施“雨露计划”,深入开展科技扶贫、智力扶贫,创新扶贫机制,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施“富县帮贫县”、“千企扶千村”工程,实现扶贫工作重心由贫困县向贫困村户转变,逐步消除贫困县。

五、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优势特色产业体系

(20)做大做强现代能源化工产业。珍惜资源,深度转化,以大资源、大布局、大转化、大产业为方向,依托大型骨干企业,运用世界先进技术,加快建设煤炭综合利用、油气勘查开发等一批投入、产出双千亿的重大项目。坚持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清洁高效能源与传统能源同步发展,煤电、煤化、油炼化、煤炭生产与煤机制造协同发展,努力实现电源建设大型化、化工产业高端化、载能工业特色化。坚持企地互动双赢,支持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扶持地方发展配套产业,带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21)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扩展门类,提升水平,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工程机械、重型汽车、输配电设备、石油装备等产业,推进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加强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尽快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国内外先进标准,推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推进骨干企业由单机制造向系统集成转变。

(2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研判市场需求,强化政策支持,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聚集各类要素,着力突破激光、信息通讯、创新药物、风机制造、核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率先实现航天动力制造、大型运输机、新舟700先进涡桨支线飞机产业化和规模化。

(2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综合运用技术、市场、经济等手段,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推进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扩能升级,促进产业集中和技术集成。以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为示范,加快企业重组,振兴纺织产业。推进食品产业向多品种、深加工发展,扩大果蔬、乳品、粮油加工等生产规模,打造食品知名品牌。有序发展以新型干法水泥为主导的水泥产业,建设宝鸡、铜川、安康、神木陶瓷基地。以做大规模、提升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房屋建筑业,提升市政、交通、电力、水利等专业施工能力,增强建筑业的综合竞争力和产业带动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