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物哀之美
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

20XX年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
作品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间,因此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
小说内容《源氏物语》成书于公元1001-1008年之间,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为三千万日本家庭不朽的国民文学,是世界上公认的亚洲文学十大理想藏书,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件珍品。
本书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描写了当时社会的腐政治和淫乱生活上层贵族之间的互相倾轧和权力斗争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而源氏的爱情婚姻,则揭示了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惨命运。
在贵族社会里,男婚女嫁往往是同政治斗争的手段,妇女成了政治交易的工具和贵族男人手中的玩物。
全书共五十四回,近百万字。
故事涉及四代天皇,历70余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其中印象《源氏物语绘卷》第20帖《源氏物语绘卷》第20帖鲜明的也有二三十人。
人物以上层贵族为主,也有下层者族、宫,己诗女及平民百姓。
全书以源氏家族为中心,上半部写了源氏公子与众妃、侍女的种种或凄婉或美好的爱情生活;后半部以源氏公子之子熏君为主人公,铺陈了复杂纷繁的男女爱情纠葛事件。
从体裁看,该书颇似我国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但行文典雅,很具散文的韵味,加上书中引用白居易的诗句90余处,及《礼记》、《战国策》、《史记》、《汉书》等中国古籍中的史实和典故,并巧妙地隐伏在迷人的故事情节之中,使该书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氛,我国读者读来有读本国小说那种强烈的亲近感。
而且该书与《红楼梦》一样,所涉人物都是皇族,虽然所展示的场景是日本的贵族阶层,但对爱情生活的着墨点染却与《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却比《红楼梦》早了700多年,因此,被认为是日本的《红楼梦》。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分析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分析作者:李晓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0期摘要:日本的传统文化之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真实,由此日本的文学观念也受此影响较大,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不断的与其融合互相辉映,特别是其中“物哀”概念的提出,是日本的文学领域逐步成熟的标志,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日本的美学理念也在深深的扎入了日本文学家的心中,它立足于真实,强调艺术要和生活相贴合。
不能孤立于生活之外而存在,强调自然美,遵循诚实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美学价值作者简介:李晓宇(1980-),男,汉,河南省汤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中圖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2前言:“物哀”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现在日本的某个史书当中,主要表示感叹等意思,但是随着日本文学的不断发展,其基本内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伸,从过出去的感叹词,到现在的能够表达任何一种情感。
本文从日门文学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阐明了“物哀”的具体概念,并进行了美学意义的品鉴,从具体的影响进行了讲解,介绍了日本“物哀”文化的兴起和具体的成因,将其美学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实现了对其美学价值的深入了解。
1、日本文学的发展与现状分析日本的传统文化之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真实,由此日本的文学观念也受此影响较大,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不断的与其融合互相辉映,特别是其中“物哀”概念的提出,是日本的文学领域逐步成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日本的美学理念也在深深的扎入了日本文学家的心中,它立足于真实,强调艺术要和生活相贴合。
不能孤立于生活之外而存在,强调自然美,遵循诚实的基本原则。
特别是在今后的日本文学的发展上,这种基于真实原则的“物哀”为其注入了新的灵魂,使日本的文学界除了许多文学巨匠,丰富了世界文学的构成和发展,为世界各国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持[1]。
浅谈日本当代艺术中的物哀之美

浅谈日本当代艺术中的物哀之美作者:许慧清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8期摘要:“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诗学,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不了解“物哀”就难以正确深入地理解日本传统文学以及日本文学的民族特色。
在日本艺术中,有着“物哀”情节的艺术家有很多。
传统浮世绘中的放肆,奈良美智画中的忧郁以及盐田千春红线中的生与死……这些皆是日本文化脉路的延续者,也是将日本艺术推向国家舞台的重要成员。
本文试以荒木经惟和草间弥生的作品分析日本当代艺术中的“物哀”之美。
关键词:“物哀”;吉田博;东山魁夷中图分类号:J23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3-0071-01从新千年开始,日本艺术以草间弥生、奈良美智为代表的“卡通化”艺术形态便风靡了全球的艺术界。
其无论是在学术界的位置还是在市场中所取得的成绩都相当优异,乃至某一段时间中,各国都相继借鉴模仿。
不可否认,这种“卡通化艺术的形成与战后在日本盛行的“卡哇伊”“御宅”等文化不可分离。
但其背后还藏有日本影响至今的文化元素——“物哀”。
一、概念陈述“物哀”概念最早是由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根据《源氏物语》提出的一种文学理念,而后发展成一种审美意识,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他是人心与外部世界接触有感而发,真情流露产生和谐的美感。
物哀是一种生死观。
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
正如《紫文要领》中所说:懂得事物的情致。
物哀美这一审美情趣包含着赞赏、亲爱、喜爱、可怜、共鸣、情、悲伤、怜悯、壮美、感动、失望等诸多情绪的审美观念。
“物哀”作为一种美的概念,是无法用感性和理性去判断的,唯有用心和直觉才能感受到。
二、产生的原因“物哀”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其诞生与日本的地理有着很大关系。
日本自古以来就是经常被浓雾和烟霭所覆盖,人们所看到的光总是朦朦胧胧,变幻莫测。
火山地震、雪崩、海啸、台风、战乱等频频发生。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探析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探析摘要: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物哀”的体现越来越普遍。
其属于一种重要的思想和情感理念,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这里所说的“物哀”,指的是和自然景物进行接触时产生的抽象情感。
在日本的审美体系中,“物哀”主要包括了“物”、“情”、“意”三种,将其综合起来便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习惯。
通过对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物哀”进行分析,能对其文化风俗、社会趋势产生极深的了解。
在本文中,笔者也深度分析了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物哀”,而且剖析了其美学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日本;美学;文学作品;物哀;一、什么是“物哀”所谓“物哀”,指的是日本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系或思想,同时也是人除了自身之外的世界的一种反映。
人们通过观察外部世界,从而采用主观的表达方式,展现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物哀”在日本文学中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更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物哀”作为一个日本词汇,代表了细腻深层的情感、思想,其包含面非常广阔,很难用一个词语来进行概括。
其中的“物”指的是实际、客观的物体,而“哀”则包含了主观的情感态度和观念。
两者进行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概念。
最早所产生的“物哀”,来源于日本的古书《古语拾遗》。
其中将“物哀”作为一个形容词,展现出了对情感的表达,相当于中文里的“啊”。
在这个词中,“物”指的是世界上存在的客观事物,而“哀”则指的是一种思想、情感,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物哀”的思想,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包括了傍晚的残月,以及秋天散落的花瓣、傍晚的夕阳等等。
在作者们看来,容易消逝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尽管这些景色属于现实事物的体现,但却被赋予了主观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惋惜和哀愁,这就是“物哀”及其美学意义。
二、为什么会产生“物哀”(一)日本的地理环境原因日本的地理条件并不好,因为四面临海的缘故,频发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日本人形成了面对自然灾害的坚强意志和心理。
宫崎骏作品中的物哀体现

256宫崎骏作品中的物哀体现陈雨潇 湖北商贸学院摘要:物哀美学是日本本土的审美意识形态,是日本民族对美的极致追求。
本文通过分析宫崎骏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分析物哀美学在宫崎骏动画电影作品中物哀美学的体现。
关键词:物哀;审美;宫崎骏一、何为物哀从《万叶集》到《源氏物语》,“哀”的美学理念一直在文学作品中延续。
物哀一词最早由日本国学家本居宣长提出,是日本平安时代美学概念的概括。
即“在人的各种深切的感情中,只有痛苦、忧愁、悲哀,也就是不尽人意的事才能深入人心,才能让人感动最深。
“物”不仅仅是“物”,也可以是人,自然风景,人世百态;“哀”也不仅仅是“悲哀”,也指被“物”所感动而产生的喜怒哀乐。
这种物哀美学广泛渗透在日本的文学创作中,成为日本文人一直以来的审美追求,也是日本民族共同的审美。
二、宫崎骏作品中的物哀美“物哀”不仅仅是情绪的表达,更是日本人普遍追求的艺术趣味。
宫崎骏的作品往往不似迪士尼那般色彩鲜艳,节奏明快,而是以清新朴素的画面来呈现一个个故事。
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背景,宫崎骏继承了日本人对美的传统追求,在“物哀”精神的支配下思考生命、自然等深刻命题,体验人对自然及人生万象的真情实感。
这些情感中悲哀是最真切的,在宫崎骏的作品中,有柔和的配色,明快的音乐,但始终弥漫着感伤色彩。
这种感伤情怀的传递,带着独特的日本印记,引领着我们感受“真情”。
(一)物哀美的体现——不完美缺憾,是悲伤的源泉。
感伤的情怀源自不完美。
宫崎骏的每一部作品主人公的人生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
《红猪》中的男主人公波鲁科本是王牌飞行员,却在一次残酷的战争后自我诅咒变成一头猪。
他时常自我否定,过着碌碌无为的生活,想寻找存在的意义,却对爱情不够笃定。
直到菲欧给了他真挚的情感,才让他重新有了对生活的热爱。
影片中描述中年人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动荡,充斥着不安和无力,这也是当下人们所正在经历的。
《再见萤火虫》一开始就定下了整部影片的基调:“昭和20年9月21日晚,我死了。
物哀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物哀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物哀,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概念,起源于日本,并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所谓物哀,是指人对自然、人生和事物的情感流露,表现为对美好事物的感慨、惋惜和怀念。
物哀在日本文学中的表现丰富多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文学中,物哀一词最早出现在《源氏物语》中。
这部作品是日本平安时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作者紫式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光源氏的一生。
在这一作品中,物哀情感贯穿始终,无论是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还是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都有着深刻的物哀情怀。
自此以后,物哀成为日本文学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影响了日本文学的发展。
物哀在日本文学中的表现,一方面体现在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与感慨,如松尾芭蕉的《奥之细道》中对四季变化的描绘;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如元禄时代的诗人松崎挂则在《日本物哀》一诗中写道:“人生若梦,万事皆空,唯有物哀永恒。
”
物哀不仅在日本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影响更是遍布全球。
在外国文学史上,物哀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对作家们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伤春悲秋”之情,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忧郁情感,以及浪漫主义文学中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慨,都可以看作是物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
物哀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它揭示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永恒价值的追求。
这种情感体验超越了国界和时代,成为人类共同
的精神财富。
总之,物哀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概念,起源于日本,影响遍及全球。
它不仅反映了人类对自然、人生和事物的感慨与惋惜,更是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永恒价值的追求。
《源氏物语》的美学贡献

《源氏物语》的美学贡献作者:徐秋实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9期摘要: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它代表了日本平安时代文学的最高成就,给后世日本文学的发展带来永不可磨灭的影响。
它是写实的“真实”文学思潮与浪漫的“物哀”文学思潮结合的产物。
《源氏物语》在美学上的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真实”的文学精神、“物哀”的审美意向、“幽玄”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源氏物语》;真实;物哀;幽玄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052-01一、“真实”的文学精神“真实”的文学意识是以理为根底的情与理结合的产物。
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主张文学应该写真实,即使虚构部分,也包括真实,即人物的性格发展,人物所处环境对人物的影响都应该是真实的。
其次,肯定并推崇小说“知世相”的功能。
强调文学表现内容应该以真实性为中心,如实地描绘了作者所处的社会,所看到的现实,而不是凭空想写出来的,文学作品的素材应该源自现实,是真实的。
紫式部主张“真实”的文学精神的同时,也批评了当时的许多物语很少“真实”只重视内容而追求形式和修辞倾向的现象。
从《源氏物语》如实精细地描绘了那个时代世相就可以看出紫式部“真实”的文学精神。
可以说紫式部在传统的“真实”的文学精神空间,开拓了日本古典写实主义的新天地。
叶渭渠认为“真实是日本文学思潮自觉地展开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思潮之一。
这一文学思潮支配着日本古代文学,左右那个时代文学的走向”①。
二、“物哀”的审美意向“美的极致是悲哀”的审美标准是紫式部对传统美学的另一大贡献。
紫式部“物哀”的审美意向,主要是通过源氏一生的痛苦和众女子不可逃避的命运表现出来的,反映了紫式部以哀动人,以悲感人的“物哀”的审美意向。
《源氏物语》以“真”为基点。
将《万叶集》的个人的“哀”意识发展为“物哀”。
从“哀”到“物哀”的演进在审美思想上是一个较大的发展,从简单的感叹到复杂的感动,“物哀”的内涵比“哀”更为丰富和充实。
稻作文化与“物哀幽玄”之美

稻作文化与“物哀幽玄”之美作者:阎萍来源:《文学教育》2021年第04期内容摘要:“物哀幽玄”之美学意识普遍渗透于日本的文学、艺术等多重领域。
“物哀幽玄”是远古的日本人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持续追求、探索并思考客观事物的产物。
其成因与稻作文化密切相关。
縄文时代对植物的深厚感情,弥生时代对“植物的世界”崇拜与亲近。
通过稻作文化造就了日本民族勤劳、纤细的性格和多神论的信仰。
在肥沃的稻作文化的土壤上,形成了“物哀幽玄”之美学。
“物哀幽玄”之美代表了日本民族最具特色的审美意识,体会自然与人性的天人合一是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稻作文化纤细性物哀幽玄受惠于独特的气候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日本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约在公元一万年前左右,绳文人以采摘狩猎的生活方式,建立了可供大量人口生活的自给自足的社会。
縄文时代虽然还未开始真正的农业活动,縄文人却过上了富足的定居生活,并将这一文化延续了整整一万年多年。
在长期依赖自然与植物共生的条件下,绳文人形成了“植物性的世界观”。
一.稻作文化的出现在公元前一万年左右日本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即绳文文化时期。
日本处于绳文文化的氏族社会时,中国文化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农业生产较为成熟。
中国已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
进入绳文时代后期,绳文人从竖穴式的山地村落逐渐向平原低地转移。
日本的研究者普遍认为,縄文后期的村落转移和水稻种植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形成村落共同体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三世纪到二世纪,大陆文明通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列岛,日本开始形成使用铁器的农耕文化。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耕区域附近渐渐形成了大的村落,出现了贫富差距,产生了阶级差别,逐渐形成了政治上的支配关系,进而产生了国家。
稻作文化经由中国大陆的长江、淮河流域,途径朝鲜半岛直至北九州,使日本文化发生了巨变,日本社会由縄文时期进入到弥生时期。
绳文文化和弥生文化的“混血”形成了日本民族。
正如叶渭渠教授所说:“水稻生产与金属器制造技术如同古代日本的坚实双脚,使其踏上了建设国家文明与民族文化的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氏物语》物哀之美
[摘 要] 本文通过林文月与丰子恺翻译的《源氏物语》语言艺术
上的比较得出几点想法:1、自然之美是“物哀”触物感动之心的
基础。2、《源》之“幽玄”,是一种接触自然风物时普遍流露出的
风雅品性,表现了一种自然的、孤独的生命状态之美。3、“知物哀”
的主题贯穿在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之中。
[关键词] 源氏物语;紫式部;丰子恺;林文月;物哀;幽玄
《源氏物语》的中文译本版本繁多,其中相对著名的有林文月、
丰子恺、钱稻孙等人的翻译。本文对《源》林译和丰译语言稍加比
较,从此角度探析日本美学中的物哀之美。
一、自然之物哀
日本列岛独特的自然条件,一方面柔和自然风光使岛国人在日常
生活的审美心理已深深地融入,另一方面地理位置的相对孤立和多
灾又给日本人一种悲壮、哀感的心灵体验。
大和民族是一个非常珍视四季之感的民族,季节感已经内化到日
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而《源》则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在11世纪
初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她鲜明写实地刻画了日本平安时代四季重
要行事,白马节、踏歌节会、灌佛、佛名会、追傩、新尝节、贺茂
节等。纪贯之说过“聆听莺鸣花间,蛙鸣池畔,生生万物,付诸歌
咏”。本文更倾向于本居宣长的两分法,进而将“物哀”及“知物
哀”分为感知“物之心”和感知“事之心”也就是对四季自然景物
的感受和通达人际人情之心两类,本文以为对真实自然四季美“物
之心”是“物哀”各种触物的喜怒哀乐感动之心的基础。
只略举一,表现“物之心”大自然种种优美繁茂景色林译散文化
的笔触让景色的呈现更为优雅,静寂冷寂的心理情感显得更为细
腻。丰译类似晚清白话小说的语言,古文的好处是有“言简意赅”
之效,虽然描述事物意义明白,但是语言古涩之下就没有林译散文
化所具备的传达绵延“物哀”情感的力量了。
二、幽玄之悲
世阿弥基于他自身的艺术经验和前辈的艺术实践,推重“幽玄”。
考察一下当时人们的身份阶层,就会看到公卿贵族的举止优雅高
贵,被世人所敬仰,这些人可以说达到了“幽玄”之位。由此可见
唯有美丽柔和高雅之态,才是“幽玄”的本体。而姿态优雅大方的
表演,就是表演的“幽玄”。 幽玄之境的最高层次就是表演姿态的
美。第七帖《红叶贺》,十月十日皇上行幸朱雀院御前试乐。《红叶
贺》中跳舞的源氏公子身份高贵、气质高雅,再加上书中作者不惜
笔墨的多次描写如 “则无论顿足之节拍,脸上之表情,均有超越
世俗之致”,“步态与表情异常优美,世无其比”;“在音乐间歇之时,
他也朗诵诗句,那声音又几乎令人疑为佛之妙声鸟一般曼妙”,“源
氏中将的歌咏尤为动听,简直象佛国里的仙鸟迦陵频伽的鸣声”可
知源氏的姿态幽玄美是无疑的。
三、女性悲剧“物哀”之歌
《源》头帖套用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开头就是类似长恨歌题
材的桐壶更衣的悲剧之死的框架,使《长恨歌》的主题几乎贯穿全
书始终,或为源氏三代人爱情故事的主旋律。
《源》之后,藤原俊成曾写过一首和歌“恋爱出于心,有心方能
知物哀,无爱无物哀。”倘若没有恋爱,就不可能对物哀的真义有
所理解。由之前本居宣长对物哀的定义可知,物哀是从自然人性出
发的,不受道德观念束缚的,对万事万物的包容、理解与同情。当
少年心旌动摇之时,恋情是难于压抑与克制的,众人都难御“好色”
诱惑。好色之情胜于万事万物,最难克制,任何人都难以淡然处之,
因而,在“知物哀”方面,没有比恋情更刻骨铭心的了。
但是,在《夕雾》卷,源氏在知道夕雾与落叶公主的情事之后,
自然想到自己死后,紫上会对谁移情别恋呢?源氏不禁感慨:“女
人持身之难,苦患之多,世间无出其右了!”意思是说,女人活得
很难,若随心所欲,就会招来很多非难,思虑藏于胸中,于是就“令
人哀怜”。但只有当其理想之美“紫姬”最终逝去后,源氏才体会
其心中所苦和自己的致命伤:
“从前干了许多有头无尾之事……无论逢场作戏,或者迫不得
已,我为什么要做出这些事来给她看呢?她对万事都思虑周至,善
能洞察人心深处,然而并不无休无止地怨恨我……多少不免伤心失
意……便觉胸中难于容纳。”
凄婉紫上作为一曲最凄婉的理想女性哀歌,以自己的死终于唤醒
源氏的反省之心。《源》中的女性命运往往悲剧。紫式部故事上蕴
含的深刻宗教气息的人生哲学是以人生短暂无常之感为基础,是把
自己的同情倾注了对笔下女性悲剧之美的塑造上,表达了他们对
“美的失落”“花的凋谢”无可奈何的“物之哀”“事之心”的哀愁。
作者写《源氏物语》秉承知物哀本心,并由此实现审美意义上的
情感共鸣和满足,此外没有教诲、教训等任何实用功利目的。如果
掉入道德的窠臼,自然在主题理解上深感矛盾。正如前文所述,物
语就是要让读者明白“知物哀”之理,知其事而思,见其物而感,
由此推察万事。
综上所述,若以道德训诫的眼光看待《源氏物语》,就好比煮鹤
焚琴。小说种种世态人情描写,深深浸透物哀之美,本文认为从物
哀美的角度去品评更能切合作者紫式部的本意吧。
参考文献:
[1][日]本居宣长.日本物哀[m].王向远译,北京:吉林出版社集
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2][日]能势朝次大西克礼.日本幽玄[m].王向远译,北京:吉林
出版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3]彭修银.东方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叶渭渠.日本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日]紫式部.源氏物语[m].丰子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版
[6][日]紫式部.源氏物语[m].林文月译,南京:译林出版社.凤
凰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简介:曾铖,男,湖北大学学士,专业方向:中国现当代文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