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语文素养_看_语文核心素养_的内涵及特征_赵莹莹

从_语文素养_看_语文核心素养_的内涵及特征_赵莹莹
从_语文素养_看_语文核心素养_的内涵及特征_赵莹莹

第25卷 第11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5 No.11 2016年11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Nov. 2016

173

文章编号:1008-8717(2016)11-0173-04 从“语文素养”看“语文核心素养”的

内涵及特征

赵 莹 莹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 西宁 810008)

摘 要:本文在对语文素养、核心素养的发展由来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尝试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概念界定。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语文课程学习,最终获得的较为稳定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及语文综合素养的集合。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发展性与阶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探求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对语文教育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语文素养;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H19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学科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核心教育学科,语文教育史横亘于整个中华民族教育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育目标和语文课程理念也在发生着相应的改变。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下发,文件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教学相关标准。”从语文素养到语文核心素养,本文通过对语文素养、核心素养两个概念的梳理介绍,进而尝试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概念界定,并探求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以期带来一些有益启示。

一、 概念的界定与阐释 (一)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一词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人民日报》中刊载文章《新闻写作要顾

到读和听的便利》,文中提到“现在,读报小组的积极分子还不能全都有很好的语文素养,报纸里文字意义不明了的地方越多,他们的困难就越大,读报小组的作用也就越小。”这是我国见文最早的“语文素养”一词,在文中主要指读报小组的语文素养不高是读报困难的主要原因。而在课程建设中,“语文素养”出现于2000年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使用修订版)》,文中着重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意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在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相继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在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时在课标下文对语文素养做出相应的阐释:“语文课程应该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

收稿日期:2016-05-06

作者简介:赵莹莹(1991—),女,黑龙江七台河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 DOI:10.15907/https://www.360docs.net/doc/eb16333974.html,ki.23-1450.2016.11.057

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3]

我认为,“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词汇,它包括语文听说读写在内的综合能力,也包括语文学习习惯、语文情怀、语文思维、健全人格等在内的综合素养。近年来,就语文课程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语文教什么、如何教等问题展开过激烈的探讨,众说纷纭,语文素养也成为看似无所不包的万金油。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国外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流入我国,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导向。我们的学校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社会需要语文课程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一系列的问题依然引发我们去思考。

(二)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最早见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项目组的《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4]在研究报告中,将有关学生能力素养的讨论直接指向“核心素养”,并构建了一个分别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质框架,具体包括“使用工具互动”、“在异质群体中工作”和“自主行动”共三类九种核心素养指标条目。经合组织中DeSeCo项目组从功能论(或需求指向)的角度诠释核心素养,他们认为核心素养应该有助于社会和个人获得有价值的成果产出,有助于个体满足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核心素养不仅由个体和社会的需求决定,还应由个体和社会的目标性质决定。二是欧盟议会和欧盟理事会于2006年通过的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和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而在该建议案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而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正处于理论构建阶段,李艺和钟柏昌提倡应从基础教育的特性(本质)入手来廓清核心素养;[5]柳夕浪从学生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相关性出发,认为新时期推进素质教育需要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科学设计学校课程,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建立从知识向能力、从能力向素养不断提升的发展水平等级标准,借以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观察评估,实现对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有效反馈与指导,指导学校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继而走向素质教育;[6]辛涛,姜宇在剖析经合组织和欧盟倡导的两种主要核心素养理论外,补充了两个国外核心素养理论观点,一是以美国“21世纪技能”为代表的整体系统型,它阐释了培养核心素养的内容,提出核心科目要包括英语、阅读和语言艺术、外语、艺术、数学、经济、科学、地理、历史、政府与公民等。二是以日本“21世纪型能力”为代表的同心圆型,内核是基础能力,中层是思维能力,最外层是实践能力;[7]刘新阳,裴新宁对欧盟倡导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整体的把握和梳理,得出我国要想明晰中小学核心素养能力结构,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有开阔和开放的学术胆识与机制保证的结论;[8]刘鸿儒,凌秋千从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谈起,认为在教育实践中必须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全面推进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育的转换,实施个性化教育正是基于受教育者的核心素养培育,发掘个体蕴含的潜能,生成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核心素养,从而使其获得个体生命特质的提升。[9]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下发,文件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教学相关标准。”[10]该文件的下发,对我国当前争分夺秒为“应试”这一现象指出了新的道路,我们教育有哪些是沉没成本?抛出沉没成本之外的内容是否符合核心素养体系构建?

2015年12月8日,袁振国教授在厦门主讲《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专题讲座,讲座中指出在知识化能力的关系上,实现从把知识作为手段到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转变是核心素养关键举措;张绪培教授认为各个学科皆有核心素养,教授要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由此可见,学科间通力合作,是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

(三)语文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发行五年,五年来语文课程专家、教研员、各级中

174

小学教师、学者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用到语文课程改革与语文课程教学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然而,受我国城乡区域扩大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因素影响,语文教育正在与新课标精神相背离,以“应试”为纽带的语文教学畸形化发展,学业考核的单一性导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得不到良好的呈现。在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其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将“教学”升华为“教育”。[11]语文学科同样肩负教育发展的重任,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拉开序幕。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并归还于生活,语文学科为我们的生活源源不断地提供养料。语文核心素养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语文学科素养,这些所习得的素养能够在未来生活中融入生活,是个人与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因此,将语文核心素养定义为:以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习惯和健全人格为理念;以加强学生倾听、表达、阅读、书写能力为目标;培养语感;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合作能力、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框架构建

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学生能够获取语文知识存储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如果说语文素养是学习语文之后学生习得的素养,那么语文核心素养则是未来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这种关键能力是少而精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不是一个死板的概念,而应该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变化完善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 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

(一)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曾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2]语文学科内容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有效载体,语文核心素养同样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征。

第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知识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语言文字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基础,核心素养所指出的跨学科能力在语文学科上有着极强的体现。例如,学习其他学科需要先学好语文学科,能正确的识字写字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条件。因此,可以说语文学科是逐渐融化学科间明显差异性壁垒的消融剂。

第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语文学习注重三维目标的培养,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基本能力分别是解读文本的能力、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它们看似繁杂单一,却是组构成一个人语文能力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长期的语文阅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能够快速提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这为日后生活中的阅读提供重要支撑。

第三,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素养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我们的语文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怀、健全的人格以及热爱祖国并报效祖国之情,这一系列既应该是培养目标也应该是学生必备的语文核心素养,其综合性是指语文学科培养出来的人具有综合的素质,他是有个体优秀特征的人。同时,语文综合素养也是实践的,它要求我们身体力行,从内而外做到热爱培养了我们的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以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具有语文情怀,进而养成健全的人格,使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进行方向统一。

(二)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发展性与阶段性

语文核心素养的持有对象是主观能动的个体——人,这也就决定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随着个体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之所以具有发展性,是由于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家庭、

语文核心素养三个

维度

相对应素质

语文基础知识

生字生词 优美句段篇

语文基本能力

解读文本能力 与人沟通交往能力

语感

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综合素养 热爱祖国

语文情怀

健全人格

175

社会都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离开学校之后,社会环境将为个体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提供新的可能。与之相对应,我们所倡导的终身学习对个体语文核心素养有着极大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阅读、书写、谈话无不涉及语文素养中解读文本的能力、写作构思的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而随着人的社会参与,其语文能力也在相应提升。因此,语文核心素养是变化发展的,它具有发展性。

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阶段性。这是由学生的发展阶段性决定的,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早在几千年前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教育要循序渐进,不可凌节而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也不同,在语文教育中,要关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阶段性,做到不急于求成,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培养,根据各阶段学生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

(三)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精髓化的语文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同样具备着这两种根本属性。从概念上说,工具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够被用以达成某种目的或实现某种功能的特性。语文核心素养中,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本能力都是人们在未来生活中赖以生存交往的基础,语文核心素养中的生字生词,优美词组句子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没有汉字的学习以及学习之后的有效内化、迁移,就不能够认识物理书、化学书、历史书等书中所包含的知识内容;语文核心素养中的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语感、解读文本能力具有工具性,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不仅在语文学科中可以学习,它也是学校、社会、家庭共同的责任,而语文学科中的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个板块则系统地对与人沟通和交往能力培养进行预设,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也根据不同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学段目标。一切教则是为了不教,在学生阶段,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获得良好的个人体验。因此,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工具性特征,其工具属性要求学生能够良好的实现学习知识的内化与知识的迁移。

人文性是指在特定社会文化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人对有关事物、环境的主观能动性反应的特性。在语文课程中,优美的散文如《背影》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怀,增加学生对父子亲情的认识;跨越千年历史的古诗文如《观刈麦》能够使学生认知历史,正确认识封建社会对百姓的剥削,而在这一篇篇例文中,其中所蕴含的适合学生去认知和思考的内容,就是我们语文教育最终所要培养的内容。当今社会在迅速发展变化,电子信息设备更新换代频繁,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大爆炸的如今,我们的教育应该坚守什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又该站在怎样一个位置?那就是无论多媒体信息如何冲击我们视野,我们依然应该认识到使学生获得语文核心素养是我们语文学科培养的目标,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是指语文课程可以化育人,使得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依然能够保持并发展自己的个性、独立人格、精神追求和创造力,有着进步的思想观念、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趣味。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9.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

[3][1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

[4]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 [R].2003.

[5]李艺,钟柏.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

[6]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5.

[7]辛涛,姜宇.全球视域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人民教育,2015,(9):54-58.

[8]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89.

[9]刘鸿儒,凌秋千.基于“个性化”教育向度的“核心素养”培养[J].现代教育管理,2015,(8):95.

[10][11]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

176

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包含哪些内容

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包含哪些内容 本文由https://www.360docs.net/doc/eb16333974.html,整理发布 在《语文课程课标》中“语文素养”前后出现十多次。语文素养是什么?究竟包含那些因素?语文教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把握“语文素养”的内涵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我们老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一、语文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语文素养?用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来理解,就是:“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课程标准中这样论述道:“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中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认为,就语文课标中的相关内容及其他研究而言,语文素养的内涵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可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 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三个方面做了非常具体的说明;汉字音形义的知识(1-2年级识字1600-1800,写字800-1000;3-4年级识字2500,写字2000;5-6年级识字3000,写字2500)、基本阅读(理解词语:低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并积累,乐于与人交流;中段-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抓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高段-积累词语,领悟表达方法,了解说明方法等)和写作方法(低段-有兴趣,写想象的事物,写自己的认识与感想,运用学到的词语;中段-乐于书面表达,写见闻、感受和想象,乐于分享,积累语言材料;高段-留心观察,积累习作素材,内容具体,感情真挚,学会修改等),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总分总)等。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例如,《歌声》教学生怎样概括主要内容:谁怎么样?指导学生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概括,收效非常好。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 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厚积才能薄发。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3000个左右常用字和2500多个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160篇(首)古诗文(低-50,中-50,高-60),课外阅读量达到150万字以上(低-5万,中-40万,高-100万)。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 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素养。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个学段目标中专门有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就是要求老师们不仅要关注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利用课文来培养学生来那个好的语文素养,更要在课堂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技能。例如:从低段开始,训练学生说话要完整,别人发言要认真倾听;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等等。 第四,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b16333974.html,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陆绮雯 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17期 摘要:2016年中国教育学会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而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主阵地,肩负学生语言实践能力提升的使命,因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每一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首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以语言运用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四个方面,浅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文字运用 小学语文课程是作为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其教学目标就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语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提高,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听力,积攒语言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听力练习,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辨别语音、理解语言的意思、评价话语,简而言之就是能够使用听去辨别这个世界,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禁锢下,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学生语文听力的培养,这与目前义务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存在欠缺,不能够有效的构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所以,我在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语文听力能力进行锻炼。 例如:在进行《棉花姑娘》这节课的时候,我就通过多媒体播放了这篇文章的朗读磁带,并且请学生们听教师与其他学生的示范朗读,在听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中的意思、体会文章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并且使学生能够在认真听文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记住文章的内容,而且,学生在将听得基础打好之后,语文学习当中对于语言的积极性也就提升上来,从而积攒了学习语言的能力;在进行《棉花姑娘》的教学当中,我还要求学生认真地听取教师的讲解,品读其他学生的发言,提升听课过程中听的能力,从而提高上课的专心度,使上课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不难看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听的能力进行训练,能够增强学生上课的专注度,及时提取听到语言当中的有效信息,为语言文字的应用打下基建,同时,将听的基本功打扎实了,也是语文核心素养提高的体现。 二、口语,锻炼语言表达

最新浅谈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

浅谈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 叶圣陶老先生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小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品德修养、思想观念等内容。这是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具有的特征:综合性;生成性;体验性;时代性。 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 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语感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感

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它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语文学习方法是指利于语文学习的行为总和和心理特征。语文学习习惯是长时间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学习行 为和心理倾向。学习方法与习惯既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的原动力。 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预习的习惯(明确预习的基本要求,每个老师的要求可能不一样,读书3遍,勾画生字新词,生字表里的生字组词1-2个,数自然段,简要回答课后的问题,在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等等),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专心读书的习惯(各种形式的读:默读、自由读、快速浏览、有感情朗读等等),读书批注的习惯(中段开始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上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可以是勾画好词佳句,简单的批注自己的体会等等),背诵摘录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思考提问的习惯(让学生学会质疑,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认真写作的习惯等。 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均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我们全体教师要对语文素养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全新的理念,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继往开来,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精神,潜心课程改革,改变“少、慢、差、费”这一长期困扰语文界的尴尬局面,真正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提高语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综合体,它包括一般素养和核心素养。一般素养是最基础、最基本的,而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既不是基本素养的综合,也不同于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其自身的结构和要素。根据笔者研究,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核心要素: 一、态度素养 1.语文态度素养的意义 “态度决定人生”,这大概是对态度重要性最为经典的阐述了。于是就有了一个简单的公式: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其中的“态度”是一个关键变量,这说明“态度”在核心素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生发展的“必备品格”。 小学生学语文也是如此,态度决定小学生的行为倾向和行为力量,对语文学习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大凡学习态度端正的小学生,其语文学得就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语文学习就是学习良好的态度。而且,学习态度具有很强的迁移作用,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位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上课的起立、坐下都用英语,并美其名曰是“双语教学”。其实,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出发,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这折射出对母语的感情和态度问题。当然,我并不是简单地判定小学语文课上不能讲英语。从更宽泛的意义上理解,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祖国的语言文化。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汉字、汉语、汉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汉语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主动学习汉语文的态度;等等。

2.语文态度素养的结构 语文态度素养是由众多非智力因素构成的,是一种意向心理状态。它的主要因素是: (1)语文学习的意愿。意愿是一种意念性的愿望,是一种倾向性的心理状态,它是语文学习发生的心理前提。小学生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意愿,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需求和倾向。意愿强烈,就有学习热情;没有意愿,就缺少学习动力。良好语文学习意愿的形成,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 (2)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有外在兴趣和内在兴趣之分,尽管都是必要的,但是建立在内在兴趣上的学习才是长久的。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少不了动作、表演和游戏,但这些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培养学生对汉字、汉语和汉文的内在兴趣才是更为核心的。 (3)语文学习的习惯。“习惯成自然”,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惯与方法是密不可分的,方法的程序化、熟练化和自动化便成为习惯。关注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应是小学语文学习始终如一的重点任务和要求。 在以上三个因素中,意愿是启动因素,兴趣是维持因素,而习惯是形成因素,共同构建一个语文态度素养。 3.语文学习态度的养成 通过分析,语文学习态度养成的主要指标罗列如下: (1)语文学习意愿的形成。如参与的意愿、合作的意愿、表达的意愿、探究的意愿、评价的意愿等。 (2)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如倾听的兴趣、说话的兴趣、阅读的兴趣、写字的兴趣等。 (3)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如预习的习惯、读书的习惯、批注的习惯、比较的习惯、质疑的习惯、总结的习惯、复习的习惯等。 二、语言素养 小学生学语文的关键之所在是学好语言。应该说,“语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10 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一些材料中,曾把这些称之为核心概念,但严格意义上讲,称这些词为“概念”并不合适,它们是思想、方法或者关于数学的整体理解与把握,是学生数学素养的表现。本文把这10 个词称之为数学的核心素养,并结合小学阶段(第一、二学段)的数学内容以及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一般认为,“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数学素养是指当前或未来的生活中为满足个人成为一个会关心、会思考的公民的需要而具备的认识,并理解数学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能力,作出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可见,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人们所遇到的问题可以是数学问题,也可能不是明显的和直接的数学问题,而具备数学素养可以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人们在超市购物时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境,收银台前排了长长的队等待结账,而只买一、两样东西的人也同样和买一车东西的人排队等候。有位数学家马上想到,能否考虑给买东西少的人单独设一个出口,这样可以免去这些人长时间的等候,会大大提高效率。那么问题就出现了,什么叫买东西少,1 件、2 件、3 件或4 件,上限是多少?因此,会想到用统计的方法,收集不同时段人们买不同件数东西人的数量,用这个数据可以帮助人们作出判断。在这个过程中,至少从两个方面反映了面对这样的情境,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帮助人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是数感,具有数感的人会有意识地把一些事情与数和数量建立起联系,认识到排队结账这件事中有数学问题,人们买东西的数量(个数)与结账的速度有关系。并且买很少的东西也同样排很长时间队,一方面会显得交款处排很长的队,另一方面这些只买很少东

浅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9-02-28T10:57:53.680Z 来源:《教育学》2019年2月总第168期作者:赵娜赵启彬[导读]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结合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黑龙江省五常市杜家镇中心学校150231 摘要:教育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本文就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层面,还包括学生的能力、思维、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让他们具备适应终生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学生终生的学习与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成为我国教育界研究关注的焦点。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结合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教师要树立清晰的课程意识 核心素养是习得、悟得的过程,是后天形成的,是多次培养、反复训练的结果。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树立清晰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在思考和处理课程问题时,对课程价值以及如何实施课程的基本认识,是教师对实然课程的反映和对应然课程的追索。也就是说,树立清晰的课程意识不仅要关注和思考“怎么教”,更要思考“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是对核心素养的界定。由此看出,核心素养是全部素养中具有高整合度、高持久度、高迁移度的“关键少数”素养,是各种素养中最具竞争力的“优先选项”,它犹如人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因”,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影响巨大。所以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清晰的课程意识,认真思索“为什么教”和“教什么”,才能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使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二、要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放在首位 新课改已经实施近二十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激发、保护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许多教师认为,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是可有可无的,短时间内也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不值得在这上面浪费时间、花费精力。陶行知用生动、形象的实践故事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靠强制、硬灌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也就越学越想学。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也很直白地告诉我们: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所以教师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第一位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激发、保护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想去学习语文。其实,只要语文教师做一些变革和创新,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变得十分有趣。例如教学《迷人的张家界》《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课文时,可以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对景点进行有创意的介绍,编写导游词,学做小导游;还可以让学生画一画直观形象的游览路线图,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学《鹿和狼的故事》《晏子使楚》等话剧类课文,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小话剧表演。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体验、探索和感悟。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詹天佑》等课文,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去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新课改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然而,日常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仅仅满足于本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远远没有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没有达到一个人一生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品格的养成要求。著名学者傅国涌认为:“这个时代需要的已经不是简单的现成知识,而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比如说方法、视野、思想。课堂的核心价值在哪里?不在于你去传承和讲述已有的知识,而是去激发创造未有知识的可能性,让这些已有知识成为一个材料和触点。”因此,语文教学方式必须走出“授受训练”的格局,向着遵循语文“实践之道”“积累之道”“生活之道”、注重学生亲历体验、主动建构的方向迈进。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发现、欣赏和热爱语文,从而不断地建构语文知识及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应当通过让学生多读、多体验、多感悟、多交流表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亲身的体验和感悟。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是新时代教学体制改革的要求,是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关键,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设计和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参与式语言实践活动中习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参考文献 [1]王建青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文教资料,2018,(27):64-65。 [2]刘荣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对话教学[J].华夏教师,2018,(25):27。

小学核心素养-语文

小学核心素养-语文 一、挖掘文本情感,有效培养核心素养 语文本身具有人文性、时代性、发展性、实用性等特征,故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与时俱进,遵循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具体来说,教师要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依托,为学生构建“四个实用课堂”,确保语文课堂有序、有力、有趣、有效。这四个实用课堂分别是“情感的课堂”“交流的课堂”“自主的课堂”和“开放的课堂”。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实现必须以“四个实用课堂”做基础。 “情感性课堂”的构建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这与核心素质培养之理念不谋而合。这里的“情感”一方面是来自于教师的激情、热情与爱心,另一方面来自于学生的“融情”,是学生与文本心灵合一,情感洋溢的表现。 如,在《泊船瓜洲》教学中,教师所营造的情意浓浓的“思乡”意境,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向往,更让学生对诗人的思乡之情延展至自我,达到“物我和一,情意绵绵”之境界。同时,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营造“交流性课堂”“自主性课堂”以及“开放性课堂”,旨在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文本对话的课堂目的,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质疑析疑能力、合作能力等的提升。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基于文本的情感阅读是培养学生有效深入课文,理解作品的关键,教师要巧妙抓住情感,

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紧扣人文因素,有效提升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依托于语文课堂教学,依托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中华汉语博大精深,它不仅承载着优秀历史文化,也呈现出广博的文化风貌,更体现出丰裕的人性之美,教师要通过指引学生学习与鉴赏汉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对语言文字产生热爱之情,达到提升核心素养。 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的文本篇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言运用的精妙,意境营造的奇妙、思想呈现的深远等对引领学生感悟语言、鉴赏语言有着重要作用。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并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教师可以抓住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通过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联想想象等去激发学生对文字鉴赏的兴趣,并感受作者如何用精妙的表达去描写西沙群岛,体会作者用词之巧妙,最终习得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祖国大好河山产生热爱之情。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基于一定的阅读能力而展开的,而阅读课堂是重要的载体,教师要抓住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渗透阅读策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得到极大提高,并借阅读课堂积累语言,习得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词汇在新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多次,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在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

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讲授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讲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我让学生收集描友谊的诗句;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分抽选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上课时,我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_张华

2016年第4期(总第345期 )GLOBAL EDUCATION Vol.45No4, 2016!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2012年度重点课题 “高中阶段的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批准号:AHA120004)成果。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 * 张华摘要“核心素养”是适应信息时代对人的自我实现、工作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新挑战而诞生 的概念。“核心素养观”是我国当前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它指向于构建 我国信息时代的课程体系。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和美国 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确立起影响深远的核心素养框架,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当前,世 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即协作、交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即 “4C ’s ”。核心素养是人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 需要恰当处理素养与知识、素养与情境、素养与表现、核心素养与基本技能之关系。 关键词 核心素养;信息时代;人性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协作;交往;情 境学习 作者简介张华/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杭州311121)自2015年1月起,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开始系统修订。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创造信息时代的课程体系。为充分体现信息时代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需求,教育部一方面立足 我国“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确立“核心素养”这一观念,将之作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信息时代的课程体系,亦可称为素养本位的课程体系。 核心素养既是课程目标,又是一种新的课程观。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是构建我国信息时代课程体系的出发点。 一、核心素养概念诞生的时代背景 要准确理解“素养”或“核心素养”的内涵,必须把握此概念诞生的时代背

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一、对语文教师及语文教育的认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老师难,当小学语文老师难,当现在的小学语文老师更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难教。语文的学科特点之一是有很强的综合性,大至天文地理,小到鸟兽虫鱼,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语文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因此,语文教学的规律,也就相当难寻。语文的这种综合性的特点对教师的语文素养提出的要求也就更高,有人说: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必须是半个诗人,半个书法家,半个画家,半个朗诵家……总之,身为语文教师你必须什么都要懂一些。我们知道,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怎么可能做到门门精通呢?不但精通难以做到,连全面的了解也不可能。正因为我们的知识上的缺陷,造成了我们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质疑,面对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时出现尴尬的局面。其二,我们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受到了社会的质疑:社会怪高中,高中怪初中,初中怪小学,小学怪谁,那就只能怪幼儿园了,这种互相推诿,互相扯皮,有用吗?我们说,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的语文教育都有问题。追根究底,这就不光是语文教育本身的问题,更不只是语文教师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做家长的都在望子成龙,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考上个好大学,将来找到个好的工作,而上大学,学生必须经历高考这一关,高考是以分数论英雄的,高中教师拼命的抓分数,初中也有中考,初中教师也在拼命的抓分数,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素质教育的那一套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如此的语文教育,怎么行?我们都在小学,小学的情况要好些,但小学也有考试,不考不行,谁叫评价的研究落后哇,教师不考,还难以向家长交待(举出家长要成绩单不要报告册的例子)。老师们一方面要抓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要作应试的准备;一方面在精心编制素质教育的美梦,另一方面又承当着社会的殷切的期待和恶意的攻击。我们都在夹缝中生存。其三,语文“新课标”的实施,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一道道新的风景:美美的人文情怀,浓浓的自主探究,靓靓的多元感悟,深深的资源开掘,这些无疑都是必要的,既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的要求,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但,与此同时,双基还要不要呢?训练还要不要呢?如果不要,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能得到提高吗?如果需要,我们应该赋予双基训练什么样的时代内涵呢?语文教学到底是雾,是风,还是雨呢?老师们想跟上时代的潮流,但自我感觉即将跟上的时候,语文教育的观念又发生了变化,这时候,我们就可能有一种被骗的感觉。用范伟的话说:忽悠哇,我又被你忽悠了一顿,我到底该怎么做呢?其四,家庭对学校的期望值很高,但家庭教育的质量并没有跟上。当老师的谁都知道,学生是社会的人,对学生的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哪个学生的哪一个方面跛足,这个学生的教育就有问题。社会的整体学习环境逐渐处于弱化,浮躁的思想,拜金的思潮同样影响到学校,影响到学生。城里各种游戏场所不拒绝未成年人,许多学生整夜流连其间。而家庭的教育手段有过于简单。这些,都对学生的教育造成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这点是各学科共同的问题)鉴于以上几点,所以我说:“语文哪,想说爱你不容易!”但实际上,我们却都没嫌弃语文,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忘我的,不知疲倦的行进在语文教育的路上,“痛并快乐着”。快乐着,还是源于语文,源于语文课程,源于语文教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它是我们认知的工具,听说读写寓含其中,字词句篇蕴含其里,思维、想像的训练附着其上,它的功能太过强大了。语文又是一门人文性的课程,这就是语文教育的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就是课堂教学中人文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就是和谐课堂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人常说:“语文不是无情物,情到真时泪满襟。”难道不是这样吗?“卖火柴的的小女孩”的孤苦、无助、悲哀,怎不起人伤逝的情怀和怜悯的泪水;“老麻雀”为保卫亲人而不息于猎狗一战的勇敢精神,怎不让人肃然起敬;“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是那样的壮美;“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杜甫草堂的春景是那样的明丽;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那样的乖巧、淘气、古怪;郑振铎笔下的燕子活泼、轻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是基础课程之一,以培养“基础能力”为主,人们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大多是在语文课中学习和发展的。但是,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课程不仅与各学科课程一起承担着学生学科知识、技能的培养任务,还在学科课程结构上,为适应核心素养培养而发生变化,最后要走向跨学科的开放和综合,也就是从最初具有鲜明学科特征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特殊能力学习,发展到包含学科特殊能力的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集思考力、判断力、人格品性、价值追求等多项核心素养要素的综合性学习。所以,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变化,其语文核心的东西没有变,只是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教学行为发生改变。这些变化说明,语文教学仅仅抓住学科素养是不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人未来的发展更为重要,需要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落实,并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变 ) 1. 更重“实践”的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实践过程中各种经验及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合力”,它依托于具体任务和领域的实践,由实践经验反思进而形成适应具体问题情境的实际能

力。因此,核心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语文学科学习既是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又是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课程的“知识技能”维度是外显的,是可检测的,但“过程与方法”维度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却是内隐的,需要以语文实践来训练和培养。教师要转变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行为,不再仅以“授受式”教学,因为单纯关注语文知识、考试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是运用语言进行思考、分析、判断、表达、沟通等,也就是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课堂教学要创设更多让学生语言表达与写作的实践。此“实践”,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实践,也是过程与方法的实践,更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实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的标准,是语文学科素养的具体呈现。 2. 发展“个性”的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教学需要避免“知识”被异化为“符号”,要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知识产生的过程,既要明确学什么,又要明确怎样学,更要明确学得如何。基于这三个方面,语文教学内容应更为集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应更为宽广,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鼓励更多开放和创意的答案,并分析答案中蕴含的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说,语文教学更彰显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未来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变革对人才观、语文教育质量观的需求,核心素养就不能面面俱到,不能轻重不分。下面试着从理解、运用、思维与审美四个维度,列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1、语言理解能力 能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上的特点;知道积累优美的、有新鲜感的语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语感。 2、语言运用能力 能根据具体语境(语言情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3、思维能力 能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评判意识。 4、初步审美能力 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真善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 他同时谈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实施途径,认为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素养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学得的过程,学得过程不是一次能够完成,而是经过多次培养、反复训练才能够具备。这就需要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是训练?训练什么?怎么训练? 语言理解与运用,是处于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以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是在培养、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 阅读系列、表达系列的课,是实施的途径;听、说、读、写,是实施的途径;生活是实施的途径……一般来说,听读属于理解语言范畴,说写属于运用语

言范畴(这么说虽有歧义的,可以深入研究)。读并不只是读课文,应该树立大阅读的理念。要多读、多思考。语文教学要注意保护好儿童的天性,如好奇心、可塑性、善模仿、喜探究等 陈先云理事长在“全国第二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关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讲话实录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要理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需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第二,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第三,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第四,核心素养要反映“全球化”的要求,更要体现“本土性”的要求。2.何谓“核心素养”?国际上研究“核心素养”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机构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它对“素养”界定如下:“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例如,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的对象的态度等。”经合组织是从功能论的视角来界定素养的。首先,素养是能够应对复杂的要求的能力,是能够满足要求、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其次,素养是比知识和技能更宽泛的概念。最后,素养是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 “‘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而“核心素养”(keycompetency)则必须满足如下这六个条件:(1)它是一种高度综合而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3)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4)这种能力具有道德性,它能给个体和社会带来负责任的、有价值的结果;(5)这种能力具有民主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着,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层次

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层次 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层次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何谓语文素养?众说纷纭,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结构,也尚未形成定论。分析各类语文核心素养的界定,有的立足于“大语文”概念,扩大了语文素养的主体地位,使得语文素养成为一??包罗万象的大容器,囊括了“人”的全部素养。也有学者立足于语文学科本身,谈语文的言语形式,谈听说读写能力。我们以为,要谈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首先需明确此概念的范围,“语文”便是此核心素养之框,不仅指“语文” 这一学科,而且指与语文相关的行为活动。“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的、最主要的、最本质的素养。因此,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在进行与语文相关的行为活动中所呈现的最基础的、最主要的、最本质的素养。

那么,到底哪些是与语文相关的活动呢?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的特性出发,从大家所达成共识的理念出发。我们都知晓,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立足于语文工具性这一角度,与语文相关的概念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文字,一个是文章。立足于语文人文性这一角度,与语文相关的概念又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文学,一个是文化。人们在这四个层次的概念上所进行的活动,便是与语文相关的 活动。 这四个层次,体现人类对语文学科逐渐深入的理解和运用,体现语文学科外延的逐渐扩大。语文的核心素养,便是要在这四个层次范围内来提炼和圈定。 一、文字素养层 1. 读写能力。文字是承载语言的符号。新华社公布汉 字总数超过8万个,常用汉字近4千个。汉字相对于其他文字来说,需要在识记上下更多的工夫,要会读会写会运用。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一个学生认识的汉字越多,理解的词语越多,读起文章来就越容易。一个学生越能用更多的字进行丰富的组词,解词能力就越强。因此,学生在文字素养这一层次中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首先体现在字词的读写能力上。 2. 运用能力。理解词语是运用词语的前提,运用词语是理解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核心素养为当代世界所普遍重视,是各国际组织与政府在进行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时密切关注的热点。推进核心素养引导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深入剖析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内涵特征、基本框架、政策定位,为构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比较现代的词汇,但蕴含的思想由来已久。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一直都是教育家、哲学家探讨的核心。 (一)东西方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以“品德”为中心的人才观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方,苏格拉底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最重要的命题。到后来,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或是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都提出公民必须拥有的几种主要德性(commit virtue),如正义、智慧、勇敢、懂得节制等,由此构成古典理论下的公民素养。同时,亚里士多德希望城邦公民也要具有公民参与的精神。在我国,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们也很早就围绕健全人格进行了思考,可将其归纳为“内圣外王”的传统人才观,认为人最重要的是德行修养;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主张教育学生自幼就须“洒扫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并强调“立志”“主敬”“存养”“省察”“力行”的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在传统的人才标准中,人们都将高尚的道德品性列为第一位,而这些德性品质也正体现了先哲们对人才培养内涵的理解。 (二)工业社会到来后逐渐出现了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观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工业社会的到来,人们普遍加强了对专门行业技能及职业需求导向的关键能力的重视。于是,以“能力”为中心,20世纪不同学科取向下的研究者对素养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分析,使其变得更加丰富。皮亚杰在发展科学领域将能力解释为一般智力,通过同化和顺应双向建构过程实现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诺姆·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在能力-表现模型中提出了“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将智力分为九种智能,为我们理解能力或素养的概念提供了新视角;斯宾塞等人提出的素质“冰

语文素养包含哪些内容

1、你认为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包含那些内容? 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和要素包括:情感态度,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这样的内涵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属性和三维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首先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这是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课程上的具体体现。其次,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最后,语文课程中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首先语文课程应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其次,语文课程应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识、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这些能力均适合学生实际的需要。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语文课程尤其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任,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过程和方法方面。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养成习惯,要注重语感、要用心感悟。新《课标》把“培养语感”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内涵,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独特性。 2. 在教学实践中,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采取了哪些长效措施? 略 3. 根据课标精神,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还需要做哪些改进? 我在语文教学中还需要做一下改进: ⑴端正学习态度,首先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生存的需要。不明白这一点,学生就会讨厌语文,从而使学习语文成为心理负担。 ⑵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语文这门功课产生兴趣,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教语文的我。 ⑶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一个好习惯可以使人走向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我要让学生逐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⑷树立大语文观,学习语文,课堂教学当然是主阵地。但是这不是唯一的阵地,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生活是语文之源。无论怎么解释语文。它都是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我应该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从课堂走出去,与家庭、社会这种大课堂结合起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⑸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要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要搞好教学,提升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很重要的。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教学的根本目标。我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一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和态度体验,鼓励他们质疑追问的勇气。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有了安全和愉悦感,才会敢于真实的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潜能,课堂上才会充满欢笑与激情。学生在充满爱的和谐氛围中,潜能如花绽放,个性自由舒张。让学生在整体的体验和感悟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以教师的人格感染学生,以高超的教学艺术熏陶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