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说明认识第二次飞跃的作用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

全文内容欧阳学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
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
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这是一个认识过程。
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
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
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
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
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全国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2

全国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2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B、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C、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D、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绝对观念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神秘天意的启示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
A、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B、一切有生命的人C、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4、能动反映论区别于机械反映论的根本标志是()。
A、一定思维能正确地反映存在B、认为认识过程是纯粹的观念创造C、一定思维对存在的决定作用D、认为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5、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而抽象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这种观点属于()。
A、可知论B、先验论C、经历论D、唯理论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D、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7、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承认任何真理都是()。
A、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B、主观性和相对性的统一C、主观性和绝对性的统一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8、真理()的功能是真理最突出的代价,因为它是最能获得成功的,这种成功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
A、指导实践B、再认识C、教育D、激励9、下面会议中,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
A、十六大B、十七大C、十八大D、十八届三中全会10、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
A、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B、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C、从家庭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D、从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11、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中心代价观,其中从社会层面临社会主义中心代价观根本理念的凝练表达是()。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述题整理(含目录)

论述题目录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2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3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以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4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及其作用和后果。
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6 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的本质、职能与作用。
7 用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8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9 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10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原因及主要内容。
11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并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2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13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4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15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6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17 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8 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9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20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2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22 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23 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24 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5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26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27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28 为什么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29 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第二次战略性飞跃

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第二次战略性飞跃·本刊特稿·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第二次战略性飞跃∗侯 惠 勤【内容提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第二次战略性飞跃。
它在批判性与包容性、理性认识与情感认同、集团性话语与全民性和个体性话语、先进性和广泛性等重大意识形态内在关系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如何发挥意识形态批判功能、如何看待“普世价值”和抽象人性、如何有效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等新挑战。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飞跃 突破 挑战作者侯惠勤(1949-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北京 1007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继邓小平在中国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对于我国意识形态发展进行战略调整后,又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
它标志着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新的飞跃。
一、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得失意识形态对于国家安全具有特殊重要性。
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就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着眼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定位。
他指出,我国在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
第三次飞跃

第三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一)形成社会背景和条件1.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整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取得重大发展。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西方资本主义出现新情况,社会主义遭受挫折。
(3)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
(4)新的科技革命引起社会各层次的生科变化。
2.现实土壤(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现实)(1)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经济繁荣。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3)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伟大历史转变。
(4)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
(三大成果)3.国内外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教训(条件)(1)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总结。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总结。
(二)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邓小平)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总结苏联解体经验教训,提邓小平出该论断。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开放与改革紧密相连,要学习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4.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6.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认识第二次飞跃的作用,并说明理论学习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财经系12级会计学12班 32号 吴秋玲
质变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事物运动的基本状
态之一。同量变相对。又称突变。质变是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的,标
志着量的渐进过程的中断。事物的质变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
当事物的内部矛盾斗争激化,使基本矛盾双方主次地位发生根本变
化,原来处于被支配地位的非主要矛盾方面上升为决定事物性质的主
要方面时,一事物就转化为另一不同质的事物。事物的质变瓦解了事
物原有的质量统一体,破坏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突破了事物原有
的度,从而呈现出显著的、迅速的和剧烈的变化。质变在事物发展中
具有重要地位。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是造成世界上千差万
别的事物及其丰富个性的根据。
质变的过程中,事物处于显著变动状态,质变一般是明显的,突
发的,非连续性的,因而也叫飞跃,渐进过程中的中断或革命。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
质变就不会发生。任何事物单纯的量变都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
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
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说明了没有量变的积累,
质变就不会发生的道理。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有两种情形。 一方
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所谓阶段性的
部分质变,是说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而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因而叫阶段性的部分质变。蚕的
一生经历了从卵、幼虫、蛹、成虫的过程,每一次变化都是阶段性的
部分质变。所谓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是说事物就全局来说,性质未变,
而其中个别部分发生了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它只要不改变全局,
就属于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大千世界,万物峥嵘,在整个宇宙中我们看到的事物繁花似锦、
无限多样。那么,我们又是怎样去认识每一个事物,并把它同其它事
物区别开来呢?其实,我们认识事物就是去认识这一事物的质,这样
我们就可以将这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相互区别。否则就谈不上对事物的
认识。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
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在理论上坚持量变和
质变的辩证统一观点,反对把量变和质变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激
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形而上学观点。在实践上既要重视量变又要重
视质变。因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防微杜渐”,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现代化
建设分三步走,发展是硬道理,这些都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好好把握第二次的飞跃,坚持适
度原则,才可以实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