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课文《窦娥冤》梳理

必修四课文《窦娥冤》梳理
必修四课文《窦娥冤》梳理

社会上流行一句

口头禅:“真是比窦娥

还冤哪!”窦娥是什么

人?她因为什么受冤?

冤到什么程度?什么

使她受冤?我们今天

学习的这篇文章能解

答你的这些疑问。

一、认识作者

Ⅱ.同步讲解

Ⅰ.课堂导入

生平、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着名的戏曲作家。他精通音律,会吟诗,会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具有多种多样的才艺,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话说就是“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当时由于元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关汉卿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不愿做官而进入社会底层。他一生主要从事戏剧活动,不仅写剧本,而且登台演唱,借助元杂剧艺术来揭露现实黑暗,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关汉卿比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早三个多世纪,共创作杂剧六十多种,现仅存十八种。流传较广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等。关汉卿剧作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他同情弱小,憎恶强权。在他笔下,被压迫的人民总是那样勇敢、正直而又充满着智慧;而上层统治阶级总是如此卑劣、低下和贪婪。他的剧作既深刻地反映了现实,又放射着理想的光辉,深受人民喜爱。

二、文学常识

(一)什么是元杂剧?

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二)窦娥冤故事的悲剧原型

山东省郯城县城东不远处,有一座高20米、周长150余米的孝妇冢,冢上芳草萋萋,四周松柏葱郁、冢前的石碑上刻记着一位东海孝妇的事迹,冢中所埋的孝妇,就是我国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在他的代表作《窦娥冤》中所塑造的窦娥艺术形象的生活原型。

据《郯城县志》记载:汉代东海郡郯城有一位年轻女子,结婚后不久丈夫就病死了,她不愿改嫁,坚持靠自己的劳动奉养婆婆,人们都称她为“孝妇”。后来婆婆也多次劝她改嫁,她都婉言谢绝,因为她知道若自己改嫁,年老的婆婆生活就要失去了依靠,这样过了十几年,孝妇就已经三十多岁了。有一天,她的婆婆对邻居们说:媳妇伺候我这样苦,又守着寡,等我老了以后,她无依无靠怎么办,我不能再这样连累她了。这不久,婆婆为成全孝妇上吊自杀了。听说老母上吊死了,她那已出嫁的女儿便到官府告状,说孝妇逼死了母亲,县吏便将孝妇捕去,施以酷刑逼供,孝妇最后被屈打成招,当时有个当郡决曹的于公受理了这一案件,他得知孝妇敬养婆婆十几年,又经过调查断定孝妇的婆婆是自杀,于是如实禀报了。

但太守却不听于公的正确意见,坚持判孝妇死刑。于公十分痛心,他抱着卷宗在公堂上大哭,然后辞职回家,最后太守竟然杀了孝妇。恰好东海郡在此后连续大旱了三年,新的太守上任后,于公主动向他陈述了孝妇冤案,并说大旱的原因是因为屈杀了孝妇。新太守便杀牛率众到孝妇冢前祭典,并为孝妇昭雪,此时天空忽然下起大雪,此后三年这里风调雨顺。

斗转星移,东海孝妇的故事在民间越传越广,最后经历代劳动人民的口头加工,变成的最流行的说法是:孝妇在临死的时候当众说:“我如果有罪,死而无冤,血当下流;如果有冤血当逆流,大旱三年。”当孝妇被行刑时,一腔白血直冲云天,流淌成河,最后在郯城西南一地方汇成一大片水洼,被称为白血汪。白血汪面积至今达十亩,紧靠汪边的村庄因此而叫白血汪,直到五十年代那里才更名为白溪汪。至元代,戏剧家关汉卿便据此故事写成了其流传千古的悲剧《窦娥冤》。

二、读文正音

楔子(xiē)盗跖(zhí)嗟怨(jiē)应验(yìng) 前合后偃(yǎn)

罪愆(qiān)亲家(qìn)衔冤(xián)连累(lěi) 湛湛青

天(zhàn)

恓惶(qī)错勘(kān)亢旱(kànɡ)主角(jué) 鳏寡孤独(ɡuān)

埋怨(mán)尸骸(hái)提防(dí)变徵(zhǐ) 哥哥行(hánɡ)

嫡亲(dí)看觑(qù)蓦然(mò)绣闼(tà)缥缃(pi ǎo xiāng)

刬的(chàn)捱(ái)鞴(bèi)祗(zhī)桃杌(w ù)

亲眷(juàn)孛老(bó)杳无音信(yǎo)

三、整体把握

楔子部分的情节: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给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序幕)

第一折的情节:庸医赛卢医欠蔡婆十两银子,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撞破,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骂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开端)

第二折的情节: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发展)

第三折的情节:在被押往法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愿一一应验。(高潮)补充第四折的情节: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结局)

课文每部分主要的人物矛盾分别是什么?从每部分的故事情节中,你窥见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楔子:窦天章上京赶考,窦娥被卖抵债。

窦-----蔡:高利贷剥削严重,知识分子穷困潦倒。

一折:张驴儿父子逼婚,窦娥据理拒婚。

蔡、窦----张:社会混乱,地痞横行,善良人们受欺凌

二折:张驴儿弄巧成拙毒死其父,窦娥屈打成招救蔡婆婆。

张驴儿----窦娥:以强欺弱,以恶欺善

三折:窦娥被押赴刑场,临刑发下三桩誓愿。

桃杌----窦娥: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百姓有口难言。

四、重点学习第三折,思考问题

《窦娥冤》又称《感天动地窦娥冤》,从文中找出她是怎样感天动地的?

赏读课文第三折:

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遭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

1、问:第三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场面:押赴刑场——婆媳诀别——三桩誓愿

2、问:本文篇名“窦娥冤”,其冤在何处?又是如何造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造成窦娥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3、问:在课文第三折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4、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个曲牌,可以分成3个层次。

第1层([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2层([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窦娥告别婆婆。

第3层([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窦娥在刑场上发下三大誓愿。

(1)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思考: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斥责天地鬼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了。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反抗的窦娥)

6、生读“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四支曲子,思考:

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作者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也使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善良的窦娥)

7、思考:第三折曲词中,除了叙述窦娥的冤情外,还表露了窦娥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曲词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了“冤”贯穿全篇外,还有“怨”、“悲”、“恨”的思想感情。

〔滚绣球〕一曲,指斥天地鬼神,是她绝望中的呼号,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是对人世间不公的揭露。在这一曲中,窦娥的冤是由“怨”来体现的。

第二层,以宾白为主,通过婆媳对话,交代了窦娥孤苦无依的身世和她屈招的无奈,实在令人悲从中来。

〔快活三〕〔鲍老儿〕二曲,一字一泪,泪中含血。即使如此,她还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更令人悲不自胜。

第三层,窦娥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反动统治者。

一个心地善良的妇女却喊出了“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的呼声,并直斥“官吏每无心正

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腐败吏治,若不是“恨”到了极点,又如何能发出如此誓言?如下表:

8、读剧本,看戏曲,要注意其矛盾冲突。问:本折戏中冲突双方是谁?本剧的主题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从表面上看,冲突的双方是窦娥和桃杌太守、张驴儿等人。其实,从窦娥的曲词和宾白来看,受冤的不仅仅是窦娥一个人,而是整个生活在黑暗社会中的劳动人民;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也不仅仅是桃杌等人,而是整个社会的腐败吏治。

由此,本剧的主题可概括为: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五、赏析“三桩誓愿”

1、窦娥临刑前发出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等三桩誓愿。

2、课文第三层中运用了哪些典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苌弘化碧(“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望帝啼鹃(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六月飞雪(“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东海孝妇

3、每桩誓愿窦娥的希望是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桩:血溅白练

希望: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情

性格:不屈服的性格

第二桩:六月飞雪

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在天上得到反应不屈的窦娥

性格:坚强不屈、宁折不弯的性格

第三桩:亢旱三年

希望:上天能惩治邪恶

性格:勇于反抗的坚强性格

4、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都能应验,问:在现实生活中这是否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都不可能实现。

我们知道,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美好的愿望,是传统文学的习惯。一是从观众看来,符合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二是虽然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再现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美好愿望,三是也刻画了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四是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腐败黑暗的揭露,爱憎之情,显而易见。窦娥发出三愿前,依次讲出三句话:“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剧作家通过这多次的重复,重在说明:由于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才使得孤苦无告的窦娥惨遭杀戮,蒙此奇冤。所以她受刑前发的三愿,是对于现实世界脆弱的平衡,这个世界并非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作者为了使善心得到保护,丑恶得到惩罚,往往会违背事理逻辑,让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事在文学作品中成为可能。

六、人物形象分析

1、窦娥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坚强刚烈,具有封建贞节观念,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腐败的封建社会,注定了悲剧结局。

2、蔡婆婆

善良、逆来顺受、懦弱、动摇(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强娶动摇不定,间接导致了窦娥的悲剧)

张驴儿

无赖、狠毒、品行恶劣(象征横行乡里的恶势力)

3、桃杌

贪财凶暴、草菅人命(象征司法不公、政治腐败)

七、探究

你怎样理解剧作家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的“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2、它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

3、三桩奇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八、本文的写作特色

1.本色的戏曲语言

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全文三场,指斥天地的语言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语言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语言感情如火,激荡如潮,慷慨激昂。无论哪一场,语言都是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入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

2.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显灵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第三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Ⅲ.达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盗跖.(zhí) 错勘.(kān) 罪愆.(yán) 刽.子手(ɡuì)

B.嗟.怨(jiē) 衔.冤(xián) 荒阡.(qiān) 暑气暄.(xuān)

C.亢.旱(kànɡ) 苌.弘(chánɡ) 提防.(tī) 哥哥行.(hánɡ)

D.煞.尾(shā) 尸骸.(hái) 枷锁.(jiā) 鼓三通.(tōnɡ)

答案 B 解析A项“愆”读qiān。C项“提”读dī。D项“通”读tònɡ。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①错勘.(勘探)贤愚枉做天

②可怎生糊突.(同“糊涂”,这里指“混淆”)了盗跖、颜渊

③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

..(叹息埋怨)

④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

...(人缘好)

⑤你道是暑气暄.(温暖,这里指热气蒸腾)

⑥亢.(极)旱三年

⑦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

..(每月)十五

A.②③⑤⑥ B.①③⑤⑦

C.②④⑤⑦ D.②③④⑥

答案 A 解析①中的“勘”意为“察看,断定”。④中的“干家缘”意为“料理家务”。⑦中的“月一”指“初一”。

3.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这句采用了兴的手法,引出窦娥对天地的指斥。) B.“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句运用典故,是窦娥借古人的故事表明自己的冤情之深。)

C.“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这句采用了拟人手法,是窦娥感天动地冤情的直接诉说。) D.“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这句采用了比喻手法,抒发了窦娥的一腔怨气。) 答案:D[无比喻手法。]

4.我国的古典戏曲与古典诗歌一样,往往借典故表达思想感情,鉴赏戏曲剧本,就必须注意分析其中的典故。对《窦娥冤》中的四个典故,分析不当的是( )

A.“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都与“血”有关,紧承第一桩誓愿而用。作者借此表现窦娥至死不屈的坚强性格。

B.“六月飞霜”“东海孝妇”两个典故都是说人间奇冤感天动地,配合窦娥的第二、三两桩誓愿而用,说明窦娥蒙受了冲天冤情,同时驳斥了监斩官的话。

C.前两个典故写人间怨恨,后两个典故写天地震怒:一个当时应验,一个后来应验。四个典故,内容层层递进,意义由轻而重。

D.四个典故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而且表现了窦娥的性格。同时紧紧扣住了“感天动地窦娥冤”这个题目的意思。

答案C在剧本中三桩誓愿暂时只应验了两桩,并非都应验。

5.下列句中元杂剧角色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外:角色名,这里是“外末”的简称,扮演剧中次要男性人物。

B.净:角色名,俗称“花脸”,扮演性格粗犷豪放或阴险奸诈的男子。

C.正旦:角色名,扮演女主角。

D.卜儿:角色名,扮演年轻女子。

答案D [“卜儿”是元杂剧中老年妇女的俗称。]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梅花酒】你道是咱不该,这招状供写的明白。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第一要素旗枪鲜血洒,第二要三尺雪将死尸埋,第三要三年旱示天灾,咱誓愿委实大。

【收江南】呀,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痛杀我娇姿弱体闭泉台,旱三年以外,则落的悠悠流恨似长淮。

【鸳鸯煞尾】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嘱咐你爹爹,收养我奶奶。可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将那文卷舒开,(带云)爹爹,也把我窦娥名下,(唱)屈死的强伏罪名儿改。

1、节选文字中【鸳鸯煞尾】主要展现了什么样的戏剧冲突?这一冲突中展现窦娥什么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要展现了“窦娥冤魂想尽孝而不能”的戏剧冲突,展现了窦娥善良,体贴,孝顺的美好品质。

2.你如何理解作者借窦娥之口为当时社会开出的药方——“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表现了关汉卿对变革黑暗现实、改造吏治的渴望,但却把这一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这表明关汉卿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无法超越历史。(意对即可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 1季氏将伐颛臾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您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她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就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您的话错了,老虎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与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就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她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与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她归服;使她来了之后,就要使她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她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就是在鲁国内部。”

2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就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就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就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与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

窦娥冤节选同步练习

《窦娥冤》测试练习及答案 1.关汉卿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另外“三家”的姓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杂剧角色分为两大类:________、________,另外还有________等。 3.古代戏曲的语言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 A.嗟(jiē)怨罪愆(yún)衔(xián)冤 B.亢(kàng)旱刽(guì)子手提(dī)防 C.湛湛(zhàn)阡陌(mò)偃(yàn)旗 D.鼓三通(tōng)苌(cháng)弘盗跖(zhí)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错勘(kān)戡乱(kān)斟酌(zhēn)难堪(kān) 桑椹(shèn) 湛湛青天(zhàn) 奠(diàn) B.前合后偃(yǎn)围堰(yàn)暑气喧(xuān)喧闹(xuān) 煊赫(xuān)邹衍(zhóu yàn) C.甘霖(gān lín) 变徵(zhēng)埋怨(mái yuàn)冤枉(yuān wang) D.提防(tí fǎng)殡葬(bīn zàng)正旦(dān)罪愆(yǎn)亢(kē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来由:缘故,原因。刑宪:刑罚。生:甚,深。 B.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则:只。纽:通,“扭”,这里是“拘束”的意思。行:宋代和元代口语里,有时加在自称或者称呼别人的词的后边,意思大致相当于“这边”“那边”或者“这里”“那里”。 C.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 屈:这里是委屈自己的意思。法场:旧时执行死刑的地方,刑场。典刑:这里是受死刑的意思: D.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葫芦提:随便提起的意思。干家缘:干家务的缘故。 11.对加粗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①怎不将天地也生(产生)埋怨②不提防遭刑宪(刑法,刑律)③错勘(分辨、判断)贤愚枉(徒然)作天④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自己)⑤我窦娥向哥哥行(这里、那里)有句言⑥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烧)些纸钱⑦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推荐)⑧官吏每(每每、常常)无心正法⑨断送(丧失、毁灭)出古陌荒阡⑩兀的(这,与“兀那”意同)不是我媳妇儿 [ ]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 D.⑦⑧⑨⑩ 12.选出不是两个错字的一项 [ ] A.有日月朝暮旋,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辩,可怎生胡突了盗跖、颜源 B.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确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C.地也,你不分好歹何谓地! D.天也,你错看贤愚枉作天! 19.下列各项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寒喧罪愆倾刻披枷戴锁 B、分辩诀别造蘖望帝啼鹃 C、时辰昭障冤枉湛湛清天 D、怜悯枷纽白练负屈衔冤 20.下列词语中加线的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磨(摇)旗只合(应该)错勘(判断)定罪愆(罪过) B、糊突(混淆)则(只)被亢(极)旱餐(吃,挨)刀 C、枷纽(拘束)天道(规律)生埋怨(深深地) D、笑科(动作)哥哥行(行走)着做公的(语助词) 21.下列戏剧术语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外(外末)②端下好③云④正宫⑤滚绣球⑥一煞⑦唱 ⑧正旦⑨科(介)⑩倘秀才⑾花脸⑿耍孩儿⒀鲍老儿⒁卜儿 ⒂快活三⒃净⒄白 A、角色名①⑧⑾⒁⒃ B、角色表演指示③⑦⑨⒄ C、宫调名②④ D、曲牌名⑤⑥⑩⑿⒀⒂

窦娥冤翻译

窦娥冤翻译 外末扮演监斩官走上场,说)我是监斩官。今天处决犯人,叫公差们好好守住巷口,不要让来来往往的人随便走。(花脸扮演公差,打三遍鼓、敲三下锣。刽子手摇着旗子、提着刀,押着带枷锁的正旦上场。刽子手说)走快些,走快些,监斩官到法场上已经很久了。(正旦唱) 【正宫】【端正好】无缘无故犯了王法,没想到要遭受刑罚,叫声冤屈啊震动地惊动天。等一下我的游魂就要先到阎罗殿,怎么能不把天地呀深深埋怨。 【滚绣球】有太阳、月亮白天黑夜高挂天上,有鬼、神掌管着人的生死大权。天地呀!只应该把清白和污浊仔细分辨,可是怎么混淆了好人和坏人?做好事的受贫穷又命短,做恶事的反而享富贵又寿长。天地呀!做事这样怕硬吃软,却原来也是这样顺水推船!地呀!你不分好坏凭什么做地!天呀!你错判善恶白白地做天!哎,只落我两眼泪水涟涟。 (刽子手说)快些走,误了时辰了。(正旦唱) 【倘秀才】只被这枷锁扭得我左摇右晃,人们挤得我前仆后倒。我窦娥向哥哥这边有句话说。(刽子手说)你有什么话要说?(正旦唱)从前街里去法场我死后心中必怀怨恨,从后街里去我死后心中无冤,请不要推辞路远。 (刽子手说)你现在已到法场上,有什么亲属需要见面的,可以让他过来,与你见一面也好。(正旦唱)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一人没有亲戚家眷,只落得我吞声忍气空叹息哀怨。(刽子手说)难道你连爹娘也没有?(正旦说)只有个爹爹,十三年前到京城应考去了,到现在音信全无。(唱)早已经是十多年没有见爹爹的面了。(刽子手说)你刚才要我从后街里走,是什么意思?(正旦唱)怕只怕在前街里被我婆婆看见。(刽子手说)你的性命都顾不上了,怎么还怕她看见?(正旦说)我婆婆如果看见我披着枷锁去法场挨刀子呵,(唱)就会将她白白地气死呀,就会将她白白地气死呀。求哥哥,在我临死时就给我行个方便。 (卜儿哭着走上场,说)天哪,这不是我的儿媳妇!(刽子手说)老婆子靠后。(正旦说)既然是我婆婆来了,叫她过来,让我嘱咐她几句话。 (刽子手说)那老婆子到跟前来,你儿媳妇要嘱咐你话哩。(卜儿说)孩子,心痛死我了!(正旦说)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其实是想毒死了你,要霸占我做他的妻子。没想到婆婆让给他父亲吃了,反倒把他父亲毒死了。我害怕连累婆婆受罪,在公堂屈招了毒死张公公,今天到法场受死刑。婆婆,这以后逢着冬至、过年,初一、十五,有倒不了的浆水饭,倒半碗给我吃,有烧不了的纸钱,给我烧上一叠,只当是看在你死去的儿子的面上。(唱) 【快活三】可怜我窦娥被官府糊里糊涂地判了死罪,可怜我窦娥身首分离不完全,可怜我窦娥先前过去操劳家务,婆婆呀,你只看在我窦娥没爹没娘的面上。 【鲍老儿】看在我窦娥侍奉婆婆这几年的份上,逢年过节用碗凉汤祭奠我;你到那受了刑法的尸骨上烧些纸钱,只当是把你死去的儿子来祭奠。(卜儿哭着,说)孩子放心,这些我都记得。天哪,这真的心痛死我了!(正旦唱)婆婆呀,你再也不要哭哭啼啼,忧愁烦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窦娥的时运不好,糊里糊涂,负屈含冤。 (刽子手喝叫着,说)那老婆子退后些,处决的时间到了。(正旦跪下)(刽子手给窦娥打开枷锁)(正旦说)我窦娥求监斩官大人,有一事如果能依从我,死去后便无怨恨。(监斩官说)你有什么事情,你说。(正旦说)我要一张干净的席子,让我窦娥站在上面,还要一丈二尺的绸布,挂在旗杆头上,如果我窦娥确实冤枉,刀过后头落地,一腔热血没有半点儿沾在地上,都飞溅到白绸布上。(监斩官说)这个就依从你,有什么要紧。(刽子手取来席子,让窦娥站在上面,又取来白绸挂在旗杆头上)(正旦唱)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贡献:smysl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孰

课窦娥冤节选电子课文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中成就最高的。《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该剧全名《感天动地 窦娥冤》,这里选的是第三折(相当于第三出),或名“法场”。古代戏曲的人民性和悲剧精 神充分体现在其中。 童养媳出身的孝妇窦娥被冤判斩刑,在法场上,她发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 雪;大旱三年。她的行为感动了天地,誓愿果然灵验。 元杂剧“本色”(自然)的语言,“当行”(符合人物身份)的性格刻画也由此可见。 9、窦娥冤① 元·关汉卿 决犯人,着做公的④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净⑤ 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⑥、提刀,押正 旦○7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 场上多时了。〔正旦唱〕 【正宫○8·端正好○9】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 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 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错看

10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了盗跖颜渊○ 11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却元来○ 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Array【倘秀才】则被这枷纽①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 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②有句言。〔刽子云〕你有什 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 休推辞路远。 〔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甚么亲眷要见 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 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正旦云〕 ①窦娥冤(节选)选自《窦娥冤》(《关汉卿戏曲集》, 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 角。③[云]说。即“道白” 调名称。按元杂剧常规,每一折在开唱时注明宫调。 原来。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后注释字词整理: 1、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 2、上卿:战国时最高官衔。 3、闻:闻名,出名。 4、宦者令:宦官的头目。 5、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6、和氏璧: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雕琢成的璧。 7、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8、徒见欺:白白地受欺骗。见,被,表被动。 9、即:则、就。 10、患:忧虑、担心。 11、可使报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报,答复、回复。 12、窃计:私下里打算。窃,谦辞,私下,私自。 13、止:阻止。 14、语(yù):告诉。 15、境:赵国边境。16、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17:结于君:同您结交。 18: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句。从赵国逃跑,投靠到燕国。 19、束:捆绑。 20、肉袒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把上身袒露出来。质:杀人时做垫用的砧板。 21、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得:能够。脱:免。 22、宜:应该。 23、寡人:古代君王自称。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必修4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

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4 窦娥冤(节选)(word无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4 窦娥冤(节选)(word无 答案) 一、其他 (★★) 1 . 这段开场描写的作用是? (外①扮监斩官上,云)下官②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③做公的④把住巷口,休放往来 人闲走。(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剑子磨旗⑤、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⑥,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 (★★) 2 . (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⑦,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 罗殿⑧,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⑨。 一段唱词,如何控诉社会的黑暗? (★★) 3 . 这支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⑩?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 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 4 . 下面这段唱词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特点?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剑 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 5 . 这段唱词有什么作用? 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正旦云)只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 (★★) 6 . 这段说白有什么作用? 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喝咐你话哩。(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肿儿汤里,实指望药 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 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21)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22)。则是(23)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 7 . (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24),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25);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26)些纸钱, 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27)。(卜儿哭科,云)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那,兀的不痛杀 我也!(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28),负屈衔冤。 以上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应如何理解?它们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 么作用? (★★) 8 .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她为何发下这桩誓愿? (★★) 9 . 不是我窦娥罚(33)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 得湛湛青天(34)。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35),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 就是咱苌弘化碧(36),望帝啼鹃(37)。 这里运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 10 . 窦娥的第二桩誓愿是?

(完整word版)《窦娥冤》试题练习及答案

自读文本 窦娥冤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埋.怨(mái)错勘.(kān)前合后偃.(yǎn) B.嗟.怨(jiē) 提.防(dī) 刽.子手(ɡuì) C.罪愆.(qiān) 亢.旱(hànɡ) 哥哥行.(hánɡ) D.阡陌.(mò) 煞.尾(shà) 湛.湛青天(zhàn) 解析A.“埋”读mán。C.“亢”读kànɡ。D.“煞”读shā。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5分) A.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B.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C.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 D.念窦娥服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桨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解析服—伏,桨—浆。 答案 D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5分) ①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生:产生。 ②不提防遭刑宪 ..。刑宪:刑罚。 ③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勘:分辨、判断。枉:徒然。 ④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咱:自己。 ⑤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行:这边、那边或这里、那里。 ⑥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烈:烧。 ⑦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荐:推荐。 ⑧官吏每.无心正法。每:每每、常常。 ⑨断送 ..出古陌荒阡?断送:丧失、毁灭。 ⑩兀的 ..不是我媳妇儿!兀的:这,带有惊讶的语气。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 D.⑦⑧⑨⑩ 解析①生:甚、深。④咱:元曲中常用于句尾,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⑦荐:祭,超度亡灵。⑧每:同“们”。⑨断送:发送,指殡葬。 答案 C 4.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2020人教必修下册高中语文《窦娥冤》节选作业设计4

2020人教必修下册高中语文作业设计4窦娥冤节选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怎生糊突 ..了盗跖、颜渊(混淆) 则是 ..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只当是) B.念窦娥葫芦提 ...当罪愆(糊里糊涂) 你道是暑气暄.(温暖) C.也不见得湛湛 ..青天(清明澄澈) 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 ....(每月十五) D.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 ...(操劳家务) 不知亢旱 ..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抵御旱灾) A[B项,暄:炎热;C项,月一十五:初一和十五;D项,亢旱:大旱,亢,极。] 2.下列关于元杂剧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四折,有的有楔子。折是戏剧故事发展的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楔子是指四折以外增加的独立段落,通常在第一折前起交代作用。 B.杂剧剧本由曲词(元杂剧的主体)、宾白(剧中人物的对话)、科范(主要指演员的动作)和剧名等构成。 C.杂剧角色分末(男角)、旦(女角)、净(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人物)、杂(末、旦、净以外的杂角)等。正末和正旦是元杂剧的主唱角色。 D.元代的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关汉卿是中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他和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 D[王实甫不属于“元曲四大家”,应为郑光祖。] 3.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这句采用了兴的手法,引出窦娥对天地的指斥) B.“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句运用典故,是窦娥借古人的故事表明自己冤情之深) C.“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这句采用了拟人手法,是窦娥感天动地冤情的直接诉说) D.“要甚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这句采用比喻手法,抒发了窦娥的一腔怨气) D[D项,没有运用比喻修辞。]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窦娥冤》的悲剧冲突价值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优秀导学案(3)及答案

《窦娥冤》导学案(三) 高一语文必修四 学习目标: 1.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重点难点: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学法指导: 比较阅读 能力提升(D) 一、阅读《滚绣球》,完成文后题目。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作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滚绣球]是() A词牌B宫调C曲目D曲牌 2.解释文中加点词 A合B糊突C错勘D怎生 3.对这节文字,分析最恰当的是() A.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 B.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神权的否定。 C.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 D.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 二、《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版本文字不同,试分析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三、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高频句及翻译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高频 句及翻译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文言文重点文句《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1、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被任命为上卿,廉颇凭借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4、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 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6、璧有瑕,请指示王。 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7、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8、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9、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迳道亡,归璧于赵。 就让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1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11、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12、三十日不还,则请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 13、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第一折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第一折课文解读 【仙吕】【点绛唇】满腹闲愁,数年禁受①,天知否?(①禁受:忍受。禁,jīn。)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窦娥是一位善 良而多难的女性。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幼习儒业,饱有文章”,但家境贫寒,窦娥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 痛和穷困之苦。七岁时,父亲为了抵债,忍心将她出卖,而且远离 她去京城应考,让她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 灵的创伤。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岂料至17岁,婚后 不久,丈夫因病去世,二十岁的窦娥随即变为寡妇。世事多变、苦 难接踵而来,“满腹闲愁,数年禁受”,这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她的 苦难人生和忧愁心境。但是,她的苦,她的愁,没有人理解,没有 人同情,因此,她只有询问“青天”:“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 怕不待和天瘦。”“和天瘦”,连天也会消瘦,语出宋程垓词《临 江仙》:“买酒浇愁愁不尽,江烟也共凄凉。和天瘦了也何妨。只 愁今夜雨,更做泪千行。”这是一首写尽愁苦的词,剧本借来抒发 了窦娥孤独无助的苦闷。] 【混江龙】则问那黄昏白昼,两般儿忘餐废寝几时休?大都来① 昨宵梦里,和着这今日心头。(①大都来:多半是。来,句中助词, 无实在意义。)催人泪的是锦烂熳①花枝横绣闼②,断人肠的是剔团 圞③月色挂妆楼。(①烂熳:即烂漫。②绣闼:绣房,指妇女的居室。闼,寝室左右的小屋。闼,tà。③剔团圞:太圆,滴溜溜地圆。剔,加强语气的副词,和现代口语中的“忒”、“太”、“过甚”相近。团圞,即圆。圞,luán。)长则是急煎煎①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 不彻眉尖皱,越觉的情怀冗冗②,心绪悠悠。(①急煎煎:十分焦急 的样子。②冗冗:形容心情十分杂乱,烦忧。)[如果说前一曲是概 括抒写窦娥心中的忧愁,那么这一曲则是对这种愁的具体描写。前 四句写窦娥日子难捱,一天不得一天过去,从早到晚,无心茶饭, 都好像在梦里。五六句写窦娥思念亡夫,无限哀伤,回到绣房,见 锦绣花被伤心流泪,来到窗前,望圆月当空,肝肠寸断。最后四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1 窦娥冤 关汉卿教案(1)

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 元曲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完整版)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归去来兮辞》检测练习 一、选择题 1.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趣舍万殊 B、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C、景翳翳以将入 D、携幼入室,有酒盈樽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③或命.巾车 ②寓形.宇内复几时④乐乎天命.复奚疑 3.下列各组中对“以”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引壶觞以自酌 ②舟遥遥以轻飏 ③农人告余以春及 ④家叔以余贫苦 A.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也不同 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何不委心任去留? D.复驾言兮焉求? 5.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既自以心为形役。 A.农人告余以春及。 B.遂见用于小邑。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二、通假字: 乃瞻衡宇() 景翳翳以将入() 三、词类活用: ①瓶无储粟,生生所资 ②眄庭柯以怡颜 ③倚南窗以寄傲 ④审容膝之易安 ⑤园日涉以成趣 ⑥乐琴书以消忧 ⑦或棹孤舟 ⑧善万物之得时 四、一词多义: 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恨晨光之熹微()

四方之事()奚:奚惆怅而独悲() 乐夫天命复奚疑()而:门虽设而常关() 觉今是而昨非() 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 引壶觞以自酌() 抚孤松而盘桓()委:曷不委心任去留() 王年少,委国事大臣() 教化从来有源委() 委命下吏() 五、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 古义:今义: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古义:今义: (4)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今义: (5)幼稚盈室 古义:今义: (6)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今义: (7)恨晨光之熹微 古义:今义: (8)将有事于西畴 古义:今义: (9)既窈窕以寻壑 古义:今义: 六、文言句式: (1)皆口腹自役() (2)复驾言兮焉求()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4)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5)将有事于西畴() (6)农人告余以春及() (7)乐夫天命复奚疑() (8)寓形宇内复几时() (9)稚子候门() (10)遂见用于小邑() (11)既自以心为形役()

《窦娥冤》

《窦娥冤》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2.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 从而感知悲剧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 2.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认识窦娥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元杂剧的相关知识,了解了作者关汉卿,了解了《窦娥冤》 全剧剧情,朗读了第三折剧本。这节课我们来探讨《窦娥冤》这部杂剧的魅力所 在,这还要从课文第三折说起。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研讨问题。 1.课文所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惨遭杀害的经过,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 2.划分文章结构。 (1).开头至“只落得两泪涟涟”,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 神的场面。 (2).“刽子手”至负屈衔冤”,时窦娥请求走后街诀别婆婆的场面。 (3).“刽子做喝科”至结束,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 3.窦娥冤在哪里? 恶人当道,贪官污吏,替婆婆顶罪。 4.从选文的内容看窦娥是怎样的一个女子?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坚贞刚烈,善良孝顺,孤苦无依的可怜人,很强的反抗精神。 小结:窦娥是一个淳朴,善良,坚强,孝顺的女子,但最终却落了个身首异处 的悲惨结局。 5.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都有哪些? 直接原因:贪官污吏,狱刑黑暗,恶霸横行 间接原因:高利贷剥削 (备注:教师在此处可以简略加入元代社会状况的介绍。) 小结:窦娥很不幸地生活在一个暗无天日,是非颠倒的社会。 6.从窦娥的人生悲剧看《窦娥冤》的主题。 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 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和反抗精神。 四、课堂小结。 读《窦娥冤》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但悲剧是那个时代的。如今的时代,仍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光明与黑暗的交锋。若干年后,在正义与邪恶 的斗争中你站在哪一边?如果你犹豫了,请你再读《窦娥冤》,再次感受有价值的 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悲剧给你心灵带来的震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懂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课《窦娥冤》同步练习和答案

《窦娥冤》 1.关汉卿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另外“三家”的姓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杂剧角色分为两大类:________、________,另外还有________等。 3.古代戏曲的语言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嗟(jiē)怨罪愆(yún)衔(xián)冤 B.亢(kàng)旱刽(guì)子手提(dī)防 C.湛湛(zhàn)阡陌(mò)偃(yàn)旗 D.鼓三通(tōng)苌(cháng)弘盗跖(zhí) 5.对加粗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①怎不将天地也生(产生)埋怨②不提防遭刑宪(刑法,刑律)③错勘(分辨、判断)贤愚枉(徒然)作天④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自己)⑤我窦娥向哥哥行(这里、那里)有句言⑥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烧)些纸钱⑦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推荐) ⑧官吏每(每每、常常)无心正法⑨断送(丧失、毁灭)出古陌荒阡⑩兀的(这,与“兀那”意同)不是我媳妇儿 []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 D.⑦⑧⑨⑩ 6.选出不是两个错字的一项 [] A.有日月朝暮旋,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辩,可怎生胡突了盗跖、颜源? B.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确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C.地也,你不分好歹何谓地! D.天也,你错看贤愚枉作天! 7.对文中“正宫”解释得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牌名,与“端正好”一样,它们都与音乐曲调有关。 B.曲牌名,与“滚绣球”一样,它们都与音乐曲调有关。 C.宫调名,与“一煞”等不同,它与演唱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而与音乐无关。 D.宫调名,与“耍孩儿”等不同,宫调是用来表示音阶的高低的,而与内容无关。8.最后写三桩誓愿,从创作手法上看,应该属于何种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窦娥冤》片段,然后按要求答题。 (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什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