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关键问题研究

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关键问题研究
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关键问题研究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及其若干应用 吴静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及其若干应用吴静 发表时间:2018-01-16T10:06:49.0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0期作者:吴静 [导读]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特定性的空间信息系统,它能够提供地理空间共享以及地图服务,地理信息系统是6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近年来获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由于其种类、数量非常多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测绘工程大队四川成都 610212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特定性的空间信息系统,它能够提供地理空间共享以及地图服务,地理信息系统是6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近年来获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由于其种类、数量非常多,加上发展变化非常快,因此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也非常多,简单来说,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进行输入、输出及分析的系统,当前它已经在现代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应用,人们对地理信息系统的了解也逐渐深入.基于此,本文着重针对有关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应用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虽然地理信息系统的输入、存储和输出功能进展较快,但是空间分析功能的发展就显得比较落后。而空间分析是建立在空间目标位置和属性表达以及目标间复杂空间关系表达的基础上,若要提高空间分析能力,必须解决空间关系描述与表达,而空间关系的建立也是提高GIS效率的一个关键。 1 空间拓扑关系描述 空间拓扑关系描述的是基本的空间目标点、线、面之间的邻接、关联和包含关系。GIS传统的基于矢量数据结构的结点-段-边形,用于描述地理实体之间的连通性、邻接性和区域性。这种拓扑关系难以直接描述空间上虽相邻但并不相连的离散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目前,对于空间实体之间的拓扑关系的描述,主要有基于网络的拓扑模型和基于点集拓扑理论的拓扑模型,前者比后者具有直观、结构清晰、互导性强、便于组织存储等优点。基于点集拓扑的空间拓扑关系描述有三种方法:四元组、九元组和维642008扩展法。基于点集拓扑的空间关系描述框架能够十分有效地描述有公共元素的空间目标间的拓扑关系,甚至能够根据交集的维数更进一步区分成为各种不同的形式,但是基于点集拓扑的空间关系描述框架无法描述分离开的、没有公共元素的目标间的拓扑空间关系,这正是其缺点所在。 2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空间位置 2.1叠置分析 叠置分析是通过叠加至少两层地图要素而得到一个新的要素层,其结果是分割原要素并生成新要素,且新要素中包含原要素的全部属性。据此,叠置分析既可生成新的空间关系,还可联系输入数据层的属性并生成新的属性关系。总体而言,叠置分析是按数学模型计算分析新要素的属性,从而解决用户面临的问题。 在城市规划中,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一种典型的格栅叠置,其通过对用地评定因子图层进行标准化处理、重新分类及加权叠加,从而形成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对于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及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等规划,都可采用多因子叠加分析法来实现叠置分析。在规划中,两期用地的演变亦可进行叠置分析,即:根据土地利用数据,叠置获得两期土地利用的变化图层,用以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根据城市建设用地数据,叠置获得两期建设用地转化的图层,用以辅助规划评估或比选规划方案。此外,还应深入挖掘矢量数据中的叠置分析功能,其中矢量叠置蕴含一种拓扑关系及其包含至少两个矢量图层的并集、交集、属性的空间赋值与关联等功能,如建设量的分区统计便是矢量叠置的具体应用。 2.2相关分析 在同一空间范围内,任一小的空间单元都包含多项属性信息,而相关分析的研究内容是对应位置上的属性信息是否具有相关关系及这一相关关系的表现。在相关分析中,通常包括时间域、空间域,两者关注的焦点分别是不同时期同一属性的观测值、同一时期不同属性的观测值。在规划中,相关分析涉及较多的社会领域、自然领域。例如,犯罪高发地的成因分析研究的是在同一地區,犯罪率与家庭收入、教育水平、失业率、租住比例、新迁入居民比例及单亲家庭比例等属性的相关性。在规划中,还可运用相关分析来分析土地利用演变的驱动力。例如,在某一省域的区县范围内,先空间化处理社会经济统计指标,再从土地利用转化的角度开展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因子分析,从而探明引起这一区域土地利用演变的驱动力。 3 空间拓扑关系的应用 3.1软件平台中的空间拓扑关系建立 软件平台中的空间拓扑关系的建立常为了拓扑检错和拓扑应用。拓扑检错是在建立好拓扑规则后,再打开些拓扑规则,根据错误提示进行修改。拓扑应用主要指的是为了提供空间分析的功能,比如线拓扑生成面、网络分析功能等。在软件平台中,拓扑关系的建立和使用的过程如下:获取图形文件,新建或打开。 对图形文件进行拓扑关系的建立,即根据需求调用特定的模块对其进行处理。 3.2根据所得的拓扑关系进行拓扑检错或拓扑应用 当然,拓扑关系的建立是可以在进行图形绘制的时候进行的,但是由于所需要的拓扑关系待定,就需要考虑所有的拓扑关系,而此时图形还在动态变化当中,因此在每次图形更新的时候都需要对其进行拓扑关系的建立,如此将严重影响图形绘制及拓扑关系的建立的效率。 以使用ArcGIS进行最短路径分析为例,其使用的拓扑关系是线文件的网络拓扑关系,这种关系在其它拓扑处理时使用很少,因此如果是在图形绘制时就建立网络拓扑关系,就会造成的时间上的浪费。而ArcGIS实行的机制就是首先在ArcMap中进行图形的矢量化,而后在ArcCatalog中建立其网络拓扑关系,最后再在ArcMap中进行最短路径分析。这种性质的,值得在软件平台设计时借鉴。 3.3二次开发中的空间拓扑关系建立 空间拓扑关系是GIS中空间分析的基础,限制着其在空间分析方面的应用。目前大多数的应用软件都是通过二次开发实现的,这种软件开发的空间分析功能就不仅是建立在其使用平台的基础上,而且还要看其平台所提供的二次开发组件。例如ESRI公司所提供的M

英国,法国,德国区域地理知识总结精华

英国 (p117) 一、位置及领土组成 1、海陆位置:英国位于欧洲西部的西部,是西欧的一个岛国 东北临北海,南隔英吉利海峡、多佛尔海峡与法国相望。 2、经纬度位置:50°N~60°N 5°W~0° 3、领土组成:全名: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大不列颠岛(包括苏格兰、英格兰和威尔士三部分)、 北爱尔兰岛及设得兰群岛等组成。 二、自然环境 1、地形及特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原为主、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中部有奔宁山脉。 2、主要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 3、主要河流:泰晤士河 4、资源及分布:煤、铁:奔宁山脉 石油:北海 三、经济特征 1、农业 奔宁山区及以西地区:乳畜业发达 --迎风坡降水多,日照少,气候凉爽,有利于牧草生长。 东南部:小麦、甜菜产区 --背风坡降水少,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工业:世界上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老工业区依托:煤铁、殖民掠夺 分布:英格兰中部 新工业区影响因素:新原料产地、环境、技术 分布:伦敦周围、英格兰中部 苏格兰中部(电子) 北海沿岸(阿伯丁) 四、主要城市 A、伦敦:是英国最大城市、港口和综合性工业中心,也是国际的金融中心 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跨泰晤士河两岸。泰晤士河河口宽阔,涨潮时,海轮可抵达伦敦市内。 B、阿伯丁、伯明翰、曼彻斯特等 英国法国 首都伦敦(泰晤士河)巴黎(塞纳河) 最大海港伦敦马赛(地中海岸) 主要工业区和工业中心苏格兰地区(电子)、 英格兰中部区、 伦敦、伯明翰( 钢铁)、 曼彻斯特(纺织)、 阿伯丁(石油) 巴黎盆地(最大的 综合性工业区)、 敦刻尔克、福斯 (钢铁) 在欧洲的经济地位是欧洲最大的石油出口 国;海运发达。 工业占绝对优势 农业产值和谷物产 量仅次于俄罗斯, 是欧洲最大的粮食 出口国。 主要特产葡萄酒 (香槟、白兰地)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解决方案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解决方案 1.1总体结构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主要起到一个基础支撑作用,使XX地理信息可以统一管理和对外发布服务,集约化资源,减少重复投入建设,各委办局可以基于此平台搭建自己的专业应用系统。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支撑平台包括地理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和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服务平台。资源管理平台主要对XX地理空间信息进行更新、管理;共享交换服务平台主要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和对外发布服务。 1.1.1数据中心功能仓库 数据中心提供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管理,提供功能的管理设计工具、支持数据操作的功能插件和设计应用系统工具——数据中心资源设计器,并在框架方面提供给用户多种常用数据管理的功能和扩

展接口。 1.1.2数据中心数据仓库 为了实现用户更好地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分类、集中地管理,数据中心引入“数据仓库”的理念和数据组织管理方式。它由数据中心数据仓库、数据中心工作空间、视图界面和系统菜单四大部分组成,系统菜单主要是实现对数据中心工作空间中的图层进行相关的编辑操作,视图界面是在对应的视窗中显示、查看数据容和属性。 1.1.3数据中心设计器 数据中心设计器把数据资源和功能资源有效的进行管理,按需定制用户关心的目录系统;工作空间实现数据资源的编辑、维护和修改。 1.1.4工作流编辑器 业务工作流设计器主要完成业务流程的定义、流程活动的权限配置、活动功能配置;工作流监视器主要负责监视各个流程的状态;工作流引擎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负责解释业务过程的过程定义,驱动过程和活动的执行,维护工作流控制数据和工作流相关数据,并提供支持用户操作的接口。

大洋洲 区域地理知识总结精华

大洋洲 一、位置与范围 1、位置(在世界七大洲中,大洋洲面积最小) (1)经纬度位置:大部分处于10°S—40°S,属热带与亚热带; 110oE-180-130oW赤道穿过该区,跨南北半球; 160°E穿过该区,跨东西半球;国际日期变更线也穿过该区。 (2)海陆位置:介于亚洲与南极洲之间,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 (3)交通位置:已成为亚洲、非洲与南、北美洲之间船舶、飞机往来 所需淡水、燃料与食物供应站,又就是海底电缆的交汇处, 在交通与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 2、范围:一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四大岛: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岛、新西兰北岛、新几内亚岛 三大群岛: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群岛 岛屿众多,有1万多个,多火山岛(夏威夷群岛)与珊瑚岛。包括14个国家 澳大利亚-堪培拉: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发达国家 汤加-努库阿络法:世界最早进入新一天的国家 萨摩亚- 阿皮亚:世界最后进入新一天的国家 基里巴斯-塔拉瓦:世界唯一横跨赤道与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国家 新西兰- 惠灵顿:农牧业、旅游业发达,发达国家 二、澳大利亚 大洋洲最大的国家: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与塔斯马尼亚等 岛屿,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地广人稀,居民以 英裔为主,讲英语。 1、地形地势 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东部:大分水岭,全国最大河流墨累河发源在其西侧,注入印度洋。 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地下水丰富,地势最低处就是北艾尔湖。 西部:低矮高原,面积广(占一半),多沙漠 自流井盐度高,不宜灌溉,一般可作牲畜饮水。

2、气候、自然景观呈半环状 一、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①位于来自太平洋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②受东澳大利亚暖流影响,增温增湿 二、澳大利亚四面环海,为何却沙漠气候广布? ①副高控制地区广; ②受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降温减湿; ③东部大分水岭阻挡海洋气流深入内陆 气候分析 ①北部夏季来自赤道的西北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多为湿季;冬季受东南信风控制,形成干季。 ②东部迎风坡降水丰富,低纬东北部常年吹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并受地形抬升,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东南沿海一带,还受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背风坡降水减少,草原向沙漠过渡。最南端与塔斯马尼亚岛常年受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西部沿海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与来自大陆的东南信风的控制,加上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因而干燥少雨。 ④南部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向内陆过渡为草原、沙漠。 ⑤南回归线横贯大陆中部,中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东部大分水岭阻挡了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形成干燥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 3、古老而独特动物:袋鼠、鸸鹋、鸭嘴兽 成因:与大陆长期分离,缺少大型食肉类动物(天敌),动物演化缓慢 4、人口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中部与西部内陆地区人口少 原因:东南沿海气候温与湿润、宜人;交通便利,开发早;工农业发达;内陆与西部气候干燥,东北部湿热,(有大堡礁不利建设港口) 5、经济南半球经济发达的国家,有现代化的农牧业与工矿业 (1)农业:二战前以出口小麦与羊毛世界著名,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与西南部 混合农业的优点: ①农场就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 ②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小麦耕作活动与牧 羊活动交替进行 ③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对市场的适应性 混合农业特点:主要就是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很 高,主要出口到英国 墨累—达令盆地农业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 不利:处于大分水岭西部,属雨影区,降水稀少,灌溉成为农牧业的限制性条件 措施:政府实施东水西调促进农业发展

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IC空间)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与需求分析 一、项目背景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 , 简称IC) 是在共享式学习和开放存取运动背景下兴起的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最早的IC 是1992年8月在美国爱阿华大学图书馆开放的“信息拱廊”。近年来,国外学者关于IC 的一些理论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应用和实施。国内学者孙瑾在总结国外关于信息共享空间理念的基础上, 从信息共享空间的结构功能出发, 指出: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的、拥有最新技术设备、提供一站式的专业的信息服务、培养用户信息能力和计算机能力、注重协作、供用户共享信息资源、原创作品、交流学术的崭新的空间和平台。可见, IC 既是一种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 也是一种独特的识别、查询和获取信息的在线环境, 更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在我国, 随着211工程的实施, 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倍受重视,馆舍建设空前高涨, 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服务创新方面仍然缺乏类似于IC 这种功能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高校图书馆应融入IC 理念, 将资源、技术、空间与设施及服务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着手建设一个更适宜学生研究、交流、探讨, 获取资源与服务更加自由便捷的空间, 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 二、图书馆现状分析 图书馆现行的服务体系不适应用户需求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学习方式、信息获取方式较之从前发生了很大转变, 图书馆现行的服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用户需求,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馆舍空间分割布局, 功能单一, 不适应用户多样化学习方式和研究方式 长期以来, 图书馆藏、借、阅、咨四个部分彼此分隔,各成一体, 这种“以馆藏为中心”馆舍分割的空间格局,虽然为用户营造的是独立、安静的学习空间, 但是功能单一, 忽视了用

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分析

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分析 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对于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当前的图书馆建设发展情况来看,共享空间的建设成效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在深入分析图书馆共享空间建设特点的基础上,较为详细的阐述了共享空间的建设对策,希望能对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实现服务效能的整体提升。 标签:图书馆共享空间建设策略分析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更多的人开始走进图书馆,用知识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图书馆是主要的信息和知识集散中心,源源不断的为人们提供所要学习的知识,所以,图书馆服务效能的高低是十分重要的。信息共享空间的建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帮助人们更好的阅读和学习相关知识。 一、当前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许多行业领域,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1]。信息共享空间就是基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一种共享学习方式,图书馆如果能很好的运用这种形式,将会更好的给读者提供阅览和学习服务,但是,当前图书馆在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正确的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建立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总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图书馆服务观念相对滞后,没有对信息共享空间给予足够重视 图书馆就是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的地方,其建立的宗旨也是让人们可以更加便利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读者的文化水平和精神境界,所以,一切能为读者提供便利的方式方法,图书馆都应该进行认真考虑。但是,目前的情况是,部分图书馆的阅读服务观念滞后,没有理解图书馆的现实作用,对于服务的整体质量重视程度不够,因此阅读服务的整体质量也难以保证[2]。很多管理者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思维还一直停留在原有的状态,没有紧跟时代发展形势,对于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解程度较低,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信息共享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下,信息共享空间在图书馆建设的整体进度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欠缺 在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过程中,除了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共享空间的作用和意义之外,图书馆缺乏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因为有些图书馆的管理者素质不高,在专业人员的配备方面也存在严重匮乏,信息共享空间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在建立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而缺乏相应的技术人员将无法实现预期目的。除此之外,缺乏学习和专业培训也

(完整版)日本区域地理知识总结精华

二、日本(oneP82、twoP104) 1、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我国东面的岛国,东临太平洋, 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 北滨鄂霍次克海。 经纬度注意:135°E和140°E35°N和40°N穿过(2)范围:其领土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 四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岛及周围海域组成。 (3)地形:①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3/4以上是山地和丘陵,只在沿海一带才分布着狭小的平原。 (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富士山为其最高峰 ②日本太平岩沿岸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神户、横滨是著名的海港。 ③日本多火山、地震,堪称“世界火山博物馆” 和“地震国”,富士山便是一座活火山。 (4)气候:日本位于温带,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类型。表现为海洋性的季风气候。 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5)资源:日本多山,森林资源丰富 降水多,山间河流短小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 寒暖流交汇,渔业资源丰富(北海道渔场) 矿产资源贫乏,需从国外进口 石油:中东、东南亚 铁矿石:澳大利亚、印度、巴西 煤炭:中国、澳大利亚 棉花:中国、美国 木材:俄罗斯、巴西、东南亚、北美 2、经济特征 (1)工业(加工贸易型经济) 原因:对资源和市场的对外依赖 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是美国、亚洲、西欧 日本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神户、横滨 日本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不利:①矿产资源缺乏,②国内市场狭小 有利条件:①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②较高的科技水平, ③以及岛国多深水良港等有利条件

主要工业部门:家用电器、电子、造船、汽车、机械、 化学、钢铁、纺织、电力 主要工业区有:京滨工业区(工业中心是东京和横滨) 名古屋工业区(名古屋) 阪神工业区(大阪和神户) 濑户内海沿岸、 北九州工业区(北九州) 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 (2)农业 ①海洋渔业发达:最大渔场为北海道渔场,日本的捕鱼量常 居世界首位。鱼产品是日本人习惯的肉食品。 ②种植业单产高:日本耕地面积少,地块小,多采用小型农业 机械,发展水利。实行集约化生产,科技 含量高,单位面积产量比较高。 水稻是日本主要的粮食作物。 稻米、蔬菜、畜产为日本农业三大部门。 3、主要城市和贸易 ①日本首都东京,位于关东平原的南部,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也是日本海陆空交通的枢纽。 ②筑波为新兴的科学城。 ③京都和奈良为著名古都和文化旅游城市。 ④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神户和横滨是日本两个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4、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1)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为主 (2)服饰:和服与“洋”服并存 (3)建筑:和屋与“洋”房并存 5、发达的交通

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2. 总体框架 2.1总体框架与体系结构 2.1.1总体框架 北京市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总体由数据资源层、数据引擎层、运维支撑层、服务接口层、应用层五个层面构成。 图1 北京市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技术总体框架 数据资源层 北京市重点规划、建设了政务基础共享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库,并积累了大量的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包括在基础框架层面上的遥感影像数据库和数字线划图数据库、政务支撑层面的政务电子地图数据库和地址数据库以及政务应用层面的政务信息图层数据库(如图2所示)。

图2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库 数据引擎层 数据引擎层指对各类数据进行高效管理、入库更新、网络发布的各类数据引擎。 海量矢量数据引擎:高速、稳定的提供海量矢量数据发布服务,严格遵循OGC规范,实现WMS/WFS服务接口并且扩展。支持矢量图层自动更新入库发布、支持超过3000个以上图层的集中发布、支持集群服务器矢量图层发布、支持多种空间数据格式、支持主流平台数据格式的相互转换、支持并发访问大数据量图层时快速查询、出图速度快且稳定。 地址匹配引擎:为地址匹配提供准确、高效、可靠的地址匹配引擎。 遥感影像数据引擎:采用影像金字塔技术为用户提供在线浏览访问服务时,能够根据用户浏览影像的范围、比例尺与事先生成的影像金字塔进行快速匹配,系统仅需检索和拼接包含与用户需求尺度最接近、范围最小的影像集合即可,能够大幅减少对系统的I/O访问操作,从而提升服务响应和反馈的效率。 地图图片引擎:支持海量地图数据的发布与快速浏览、多用户并发操作、响应速度、地图美观等方面的功能。地图图片引擎是下一代WEBGIS的主流,它采用地图拼接机制、地图缓存机制、VML绘制技术,并且采用Javascript技术封装出来地图服务访问API,有效满足了用户对性能和易于二次开发的需求。 运维支撑层 由数据管理子系统、运维支撑子系统、服务巡检子系统构成。数据管理指后台对数据的入库、更新、删除、维护等操作;运维支撑主要是指平台的用户权限管理、安全管理、日志及服务监控等。 服务接口层 该层是平台的核心功能,对外提供多个层次的多个功能的服务接口。以满足全市政府部门对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应用的强烈需求。 业务应用层 指调用服务接口层的各类服务接口搭建的各业务部门的电子政务业务系统。 2.1.2平台子系统构成 北京市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自2005年7月开始启动,截止目前已进行了三期建设。平台通过对政务基础共享地理空间信息资源进行集中化管理,主要采用网络系统在线共享,二次接口开发服务等方式为北京市政府、各

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与知识转移机制

?L I BRARY AND I N FORM A TI ON SERV ICE ? 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知识流与知识转移机制 3 盛小平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州510006 〔摘要〕认为利用知识转移层次、知识类型、知识生命周期、知识转移时间作为四维坐标可以描述I C 的知识流及其知识转移机制。这种知识转移机制包括知识的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4个部分。其中,社会化可通过交流、观察、模仿、探究性学习来实现知识转移;外部化可通过记录和整理、溯因推理、对话、合作学习来实现知识转移;组合化可通过通讯媒介、知识组织、综合学习来实现知识转移;内部化可通过培训、同化、行动、交互学习来实现知识转移。 〔关键词〕知识转移 信息共享空间 图书馆〔分类号〕G250 Knowledge Flow and Knowledge Tran sfer M echan is m i n the I nfor ma ti on Comm on s Sheng Xiaop ing School of Econom ics and Manage ment,S outh China Nor 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 〔Abstract 〕Knowledge fl ows and knowledge transfer mechanis m in inf or mati on commons can be described by use of four di m ensi onal coordinates including level of knowledge transfer,knowledge type,knowledge lifecycle and knowledge transfer ti m e,while knowledge transfer mechanis m is composed of s ocializati on,externalizati on,combinati on and internalizati on of knowledge .Knowledge transfer may be realized by s ocializati on thr ough communicati on,observati on,i m itati on and exp l orat ory learning,by externalizati on thr ough record 2ing,arrange ment,abductive reas oning,dial ogue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by combinati on thr ough communicati on mediu m,knowl 2edge organizati on and synthetic learning,by internalizati on thr ough training,assi m ilati on,acti 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 〔Keywords 〕knowledge transfer inf or mati on commons library 3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E 2Knowledge 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08M -03)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09-09-25 修回日期:2009-12-24 本文起止页码:16-20 本文责任编辑:杜杏叶 在当今知识时代,快速有效地传递与获取知识是保证个人或组织取得成功的关键。信息共享空间(I n 2 for mati on Commons,I C )的出现不仅引发了图书馆服务 模式的变革,而且对图书馆员与用户之间、图书馆与相关机构之间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知识转移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知识转移既有助于用户更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知识资源,也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尽管一些学者对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过程、策略、机制等问题作了广泛探索,然而并没有阐述信息共享空间的知识转移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初步分析。 1 知识转移定义与影响因素 1.1 知识转移定义 对于什么是知识转移,好像众所周知,其实并未形 成统一的定义。舒兰斯基(Szulanski )指出:“知识转移是组织内或组织间跨边界的知识共享,即在一定的情境中,知识从源单元到接受单元的传播或转移过 程”[1] 。阿拉维和莱达(A lavi and Leidner )认为,知识 转移是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的移动过程,它由知识的传输和知识的吸收两个过程共同组成 [2] 。利亚纳盖 (L iyanage )等人则提出一种操作性定义,认为“知识转 移是识别、获取那些已经存在的(可利用)知识,并随后应用这种知识建立新观念或改进现有思想以使某种过程(或行动)相比之下更加迅速、完善或安全。因此,知识转移本质上既是利用可存取的资源即知识,也是如何恰当地获取与吸收这些知识以便使事情进展得更有效率和效力”[3] 。 总而言之,知识转移既是一种交流行为,即知识从一个地方、个人或所有者向另一个地方、个人或所有者 61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重点(自制)

第一章 1.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整个或者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2.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和系统管理操作人员。 3.GIS功能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①数据采集与输入;②数据编辑与更新; ③数据存储与管理;④空间数据分析与处理; ⑤数据与图形的交互显示。 4.21世纪GIS应用新的发展趋势:网络GIS、组件式GIS、虚拟现实GIS、时态GIS、互操作GIS、3S集成。 5.对基于GIS的空间分析的理解不同的角度和层次: ①按空间数据结构类型;②按分析对象的维数; ③按分析的复杂性程度。 第二章 1.ArcGIS的基础模块:ArcMap、ArcCatalog、Geoprocessing。 2.Geoprocessing地理处理框架: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包括地理处理工具的集合和模型构建器。 第三章 1.空间数据采集:是指将现有的地图、外业观测成果、航空相片、遥感图像、文本资料等转成计算机可以识别处理的数字形式。 2.数据组织:就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和规则对数据进行归并、存储、处理的过程, 3.ArcGIS中主要有Shapefile、Coverage和Geodatabase三种数据组织方式。 4.地理数据库:是按照层次型的数据对象来组织地理数据。 5.要素类:是具有相同几何类型和属性的要素的集合,即同类空间要素的集合。 6.地理数据库建立的一般过程: ①地理数据库设计;②地理数据库建立; ③建立地理数据库的基本组成项;④向地理数据库各项加载数据; ⑤进一步定义地理数据库。 7.地理数据库的基本组成项:对象类、要素类和要素数据集 8.要素类的分类:简单要素类和独立要素类。 9.创建拓扑的优势:

亚洲和东亚区域地理知识总结精华

一、亚洲 (一)亚洲的自然环境 1、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1)绝对位置:大致在10°S~80°N、30°E~180°之间,跨寒、 温、热三带。 (2)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 2、世界第一大洲(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 (2)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洲 (3)东西距离最长的洲 3、地形地势 (1)特点:地形复杂,中部山地、高原面积广大,约占全洲面积 的3/4 ,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2)重要地形区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亚洲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 亚洲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4、河流 (1)特点: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入海洋, 内流区面积广大。 (2)主要河流: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沿80°E地形剖面图 5、气候

(1)特点: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着、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2)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共9种) 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寒带气候。 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①纬度位置:跨寒、温、热三带,故亚洲既有温带气候,也有 热带、寒带气候。 ②海陆位置:靠近海洋能接受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形成湿润气 候;内陆因距海较远,难以受到海洋上湿润气流的 影响,从而形成干旱气候。 ③地形因素:亚洲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很大,同一纬度地带海拔不同,气温、降 水均有差异。海拔3500米以上的地区,有 高山气候,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气候呈现垂直地带性。 注意: 受纬度位置影响,日本北部、朝鲜、韩国北部及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日本南部、韩国南部及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日本为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气温年较差较小;朝鲜半岛的季风气候具有过渡性的特点;我国除沿海外,为大陆性季风气候,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年较差偏大,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较大。(二)亚洲的人文环境 1、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东亚、南亚和东南亚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其

智慧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智慧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2013年4月

1、引言 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是“智慧郑州”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郑州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智慧城市”理念和框架,采用统一的数据模型和数据标准,建立了全市多源、多尺度、多时态的城市空间数据管理平台,提出并实现了跨行业、跨部门、跨平台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模式,打破了城市不同行业、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在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市政建设、交通监管、城市网格化管理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郑州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是“智慧郑州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 图1智慧郑州中的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的定位 2、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的构建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简称“UGIS”。是一种运用计算机硬、软件及网络技术,实现对城市各种空间和非空间数据的输入、存贮、查询、检索、处理、分析、显示、更新和提供应用,以处理城市各种空间实体及其关系为主的技术系统。它是城市基础设施之一,也是一种城市现代化管理、规划和科学决策的先

进工具。郑州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主要建设内容可概括为数据中心、系统平台、业务应用三个方面。 图2 平台构建图 2.1云计算数据中心 云计算数据中心即全市建立一个地理空间云数据管理中心,统一管理、更新、维护和分发全市核心地理空间信息。该数据中心集成全市域7446.2平方公里范围内历年的9大类30余种数百层的城市空间基础和专题信息,具体包括基准数据、基础地图数据、扩展地图数据、地籍地政数据、自然资源数据、基础设施数据、政务地理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其他数据等,建立了丰富详实的城市空间信息数据库,实现了海量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同时需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数据管理和更新维护机制。在组织管理上,采用了“集中建库管理、分工更新维护”的工作模式,空间数据集中存储在全市统一的数据中心,空间数据生产、加工和应用的相关部门按照分工负责数据的生产、更新和维护,做到“数源法定、部门联动、分工负责”,保证了数据的权威性、可靠性、现势性和有效性;在数据组织方法上,提出了“分层存储、分幅更新”的数据组织与更新策略,兼顾了数据生产、数据管理的需要,提高了数据组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2系统平台 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管理和应用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空间构建与发展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空间构建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8-04-13T13:25:30.810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作者:赖洁萍 [导读] 信息共享空间是在开放获取运动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图书馆协作共享式学习、研究环境,是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 赖洁萍 宝安区燕罗街道党建服务中心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信息共享空间是在开放获取运动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图书馆协作共享式学习、研究环境,是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提供了新的机遇。信息共享空间迎合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将会对国内公共图书馆事业飞快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对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的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读者服务 随着时代的进步,公共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不断受到挑战,传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然而,一些公共图书馆也已具备了进行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可能性,而广大读者的需求,也使这一模式的发展成为必然。信息资源共享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新的服务模式,信息资源共享空间的建设能够有效的应对新常态下图书馆事业遇到的冲击和挑战。 1.信息共享空间概述 信息共享空间服务起源于20 世纪90 年代的美国高校图书馆。随着当时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高校的教学模式和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都发生了改变。相比于以往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知识,或是通过课后的阅读获取知识,协作式学习成为了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取电子资源和多媒体资源,以及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互动获取更多的灵感和知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也逐渐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侧重向用户提供主动服务和一站式服务。信息共享空间的出现迎合了这一需求,为学生提供了可以一站式获取和共享信息资源的场所,以及通过团队活动和小组讨论进行协作式学习所需的空间。 2.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 根据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内涵,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应包含物理层、虚拟层和支持层三个层面。 2.1 信息共享空间的物理层构建 目前,公共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物理层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原有的电子阅览室为基础进行改造,二是建立开辟新的空间。公共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读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一个完善的信息共享空间,应该有相对独立的区域,并划分出开放获取区、研究讨论区、参考服务区等,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还可增设多媒体室、休闲区等。开放获取区提供计算机设备,供读者检索和获取各种数据库和电子资源; 研究讨论区为读者提供以小组形式自由讨论、进行协作式学习的空间; 参考服务区是馆员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场所,设有参考资讯台,为读者提供专业的指导。在信息共享空间里,公共图书馆应为读者配备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等基础设备,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以在研究讨论区添加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摄像机等,供读者使用。 2.2 信息共享空间的虚拟层构建 虚拟层的构建即对电子信息的整合,包括馆藏的电子资源和多媒体资源、专业数据库中的资源,以及互联网上的资源。公共图书馆应加快馆藏纸质资源的电子化工作,同时积极采购、定期更新和维护电子资源和多媒体资源[2]。对于各式各样的数据库,应根据本馆的具体情况及所服务读者的需求加以选择。公共图书馆还应加强与高校图书馆以及其他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增强信息服务能力。此外,对于计算机软硬件设备也应及时更新和维护,并提供快速稳定的有线和无线网络连接,方便读者获取互联网上的资源。 3.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发展策略 3.1 加强宣传培训 与高校图书馆相比,公共图书馆的人流量大,受众广,但是信息共享空间的利用率却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公共图书馆的读者素质参差不齐,读者对信息共享空间的存在不甚了解,或是仅仅将信息共享空间当成是免费的网吧,长时间占用计算机等设备进行休闲和娱乐,甚至浏览一些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信息。对于这些读者应加强疏导,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推广信息共享空间服务。除了传统的以读者被动接受信息为主的阵地式宣传,还应与时俱进地引入社会化、移动化、本地化的宣传模式。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宣传信息共享空间,突破以往单向的宣传模式,积极与读者交流、沟通,并积极采用移动技术和移动终端,将宣传阵地扩展到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上。此外,可利用LBS( 基于位置的服务) 进行本地化宣传,利用签到功能,掌握读者位置信息,向进入图书馆的读者宣传共享空间服务。 对于有意使用信息共享空间的读者,还应加强引导和培训。可以采用线下讲座、在线课程等多种方式,让读者了解信息共享空间的理念和作用,掌握空间内各项设备的使用方法,让读者与信息共享空间的馆员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帮助读者提升信息素养,以提供信息共享空间的利用率。 3.2 引进培养人才 信息共享空间作为一项新兴的服务,离不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对于开展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公共图书馆应做到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首先,应扩充人才的引进渠道,人才的配备应该多样化,不仅要积极引进图书情报方面的人才,还应积极引进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及其他学科背景的馆员,并在学历、工作经验、工作技能等方面严格把关,提高准入门槛。其次,工作人员应互相协作,又各有专长。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人才协助读者处理计算机的使用和故障问题,学科馆员负责解答一些专业性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学科服务,参考咨询馆员则负责解答一般性的信息获取问题。 其次,应加强对信息共享空间馆员的培训。信息共享空间对于馆员的信息素养、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图书馆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定期对馆员进行学科知识、服务意识、计算机和设备使用技能、参考咨询知识的培训。同时,要制定有效的考评机制和合理的激励制度,让培训不再流于形式,而是落实到工作中,切实提高馆员的服务热情和服务水平。 3.3 引入移动服务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开始推出移动服务。信息共享空间本身是一个实体的

欧洲西部-区域地理知识总结精华

欧洲西部 一、位置 1.经纬度位置:36oN-70oN(属于北温带),10oW-30oE 经过的经纬度:20°W(冰岛)、0°本初子午线、20°E 40°N、60°N、66°34′N等 2.海陆位置:北接北冰洋,西靠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二、范围:分为北欧、西欧、中欧和南欧(原苏联以外的欧洲部分) 北欧:冰岛、丹麦、芬兰、挪威、瑞典(5个) 西欧:英国、法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个) 中欧:德国、波兰、瑞士、斯洛伐克、匈牙利、捷克、奥地利、 列支敦士登、(8个) 南欧: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摩纳哥、圣马力诺、 梵蒂冈、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 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希腊、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马耳他、 三、自然区域特征 1.海陆轮廓 (1)海岸线十分曲折(对比非洲) (2)多半岛、岛屿和海湾 2.地形 (1)类型:以平原、山地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间低。 (2)分布平原:波德平原(莱茵河以东)西欧平原(莱茵河以西)北海、波罗的海沿岸 山地: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亚平宁山脉、喀尔巴阡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及勃朗峰(4810m):由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碰撞 (3)深受冰川作用影响千湖之国——芬兰,挪威西海岸的峡湾 平原呈波状起伏——波德平原,阿尔卑斯山脉两侧散布的湖泊 第四纪冰川在欧洲有两个中心,一个是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中心的大陆冰川, 一个是以阿尔卑斯山脉为中心的山岳冰川。第四纪冰川对欧洲的地形起了雕塑作用。 北部:受冰川作用,多峡湾、冰碛湖、海岸线曲折。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为典型。 南部:受冰川刨蚀,多U形谷、角峰、冰斗、冰碛湖,冰碛物的堆积形成波状丘陵。 以阿尔卑斯山地区最典型。 欧洲西部受冰川作用影响的实例: ①挪威西部沿海的峡湾②冰川作用为主的湖泊(主要分布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阿尔卑斯山南北两侧) ③平原呈波状起伏④阿尔卑斯山多角峰,宽谷 3.气候: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比气候为主 南欧:受副热带高气压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西欧:终年受西风带控制,且地势低平,北大西洋暖流带来的暖湿空 气易进入大陆内部,大部分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中欧:距离大西洋较远,受海洋的影响较弱,大部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部的三大半岛,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 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以常绿灌木丛林为主;也是 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柠檬、无花 果、葡萄和油橄榄。 4.河流及湖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