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忠镕声乐套曲《秋之歌》演唱分析

合集下载

罗忠容艺术歌《峨眉山月歌》音乐分析

罗忠容艺术歌《峨眉山月歌》音乐分析

罗忠容艺术歌《峨眉山月歌》音乐分析
易秀华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08(000)016
【摘要】本文通过对罗忠容艺术歌曲《峨眉山夜歌》歌曲旋律、钢琴伴奏的节奏序列及其对乐曲整体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力图发现其在创作手法上的探索和创作风格上的追求。

【总页数】2页(P120-121)
【作者】易秀华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5
【相关文献】
1.罗忠镕艺术歌曲《山行》的音乐特点及演唱分析 [J], 胡珊珊
2.民间音乐元素在罗忠镕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J], 黄菊
3.在继承传统中创新中国现代音乐——作曲家罗忠镕艺术成就素描 [J], 王安潮
4.意境与意蕴的经典结合——《峨眉山月歌》写作艺术分析 [J], 祖莉娟;单虎
5.古诗词歌曲《峨眉山月歌》的版本对比与演唱探究——以罗忠镕版与赵季平版为例 [J], 杨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声乐歌曲秋风词曲式分析

声乐歌曲秋风词曲式分析

声乐歌曲秋风词曲式分析在《秋风词》这样的琴曲中,唱词充满思念和淡淡的哀怨,音乐柔缓细腻,再加上特有的古琴音色表现手法,更加表现出了一种清新,又带有淡淡的灰色的意境。

这就要求我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要求:“情”必须走在曲调之前,有了“情”才能表达出歌曲的意境和内容,或者借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首先要“酝酿情绪”,“投入角色”。

《秋风词》与绝大部分的琴歌一样,有不少以“吟”“咏”“叹”为基本情绪的音色,这些都需要讲究演奏和演唱时的呼吸控制,以控制板眼、慢紧、顿挫、抑扬。

这也就要求做到传统我国传统唱法的“气出丹田”,并且吸收京剧、昆曲演唱的气息运用方法。

如果说“凝神”是关于“情”的要求的话,那么“净气”就是对于“声”的要求。

关于在咬字、吐字过程中如何运用“喉、舌、齿、牙、唇”的“五音”和“开齐撮合”的“四呼”,已经字头、腹字、字尾的处理等,应当向京剧、昆曲的咬字、吐字方法学习,以达到咬字准确,吐字清晰。

xx还曾经提出,要意识到“乡谈折字”是谱外之音,是“无中生有”,有时甚至可能和演奏上的卜(绰)、氵(注)、上、下、佳佁(进复)、艮佁(退复)、弁(分开)等音相反,但这是允许的,是琴歌演唱中“正字”的特有要求。

例如在《秋风词》中一开始的前两个音,在琴减字谱中的表达是:右手挑六弦,左手大拇指绰按第六弦第九徽;右手散音勾第四弦。

发出“55”,而在演唱中“秋风”则是以同音“5”来演唱。

所以这种“折字”的理论也为琴歌的大浦提供了值得注意的方面,这样的演唱方法也可供民歌演唱风格的润饰做借鉴。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含蓄的、阴柔的、抒情的美。

很多人於第一次听琴乐时甚至觉得这件乐器是无声的。

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

其实这是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于虚静、幽静、恬静等静态的美。

这也是为什么古琴最适宜于夜阑人静时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

秋之歌阿勒泰五重奏

秋之歌阿勒泰五重奏

秋之歌阿勒泰五重奏
水蒸汽
【期刊名称】《西南航空》
【年(卷),期】2013(000)010
【摘要】“天空收割了美丽,雪山盈满了红绿,湖水汲取了流云。

蓝色里,苍鹰在轻掠浪花;人们,种下绿色的舞蹈,收获金色的诗歌。

”用这首诗来形容阿勒泰的金秋再恰当不过了。

这是一片大美不言的土地,无法言语的绚丽,沉默在无边的寂静之下,从不张扬。

湛蓝的天空通透如洗,青绿的流水绵滑如脂,晚霞晕染着山村的白桦林,叶儿旋着金光……阿勒泰秋天的色彩,丰富,纯净,直润人心。

【总页数】21页(P38-58)
【作者】水蒸汽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阿勒泰看秋 [J], 王哲
2.阿勒泰森调之歌 [J], 李继明
3.欢乐掩盖着忧伤的秋之歌--济慈《秋颂》赏析 [J], 白淑霞
4.罗忠镕古诗词艺术歌曲《秋之歌》的艺术特征 [J], 刘璇
5.《十月——秋之歌》的演奏分析 [J], 程秀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十月:秋之歌

十月:秋之歌

十月:秋之歌十月:秋之歌晚秋花园,凋零凄凉,枯黄落叶,随风飘扬。

——阿.托尔斯泰秋天是一个以金黄色为主色调的多姿多彩的季节,同时又是一个令人对逝去的美好时光无限感怀的季节。

它既有蓝天白云、秋高气爽那样令人心情舒畅的美好时光,又有阴雨绵绵,秋风萧瑟那样让人充满惆怅伤感之情的日子。

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夕阳把世界染成一片金黄色。

一位孤独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在花园里那条铺满了枯黄落叶的小径上,那是一条既充满了快乐与幸福的回忆,又写满了无限伤感与惆怅的小路。

这条小路镌刻着多少往昔岁月里的悲欢离合、喜悦和忧伤啊:年轻的时候与恋人共度的欢乐时光、一家子聚集在花园里嬉耍游戏的热闹情景、以及两位老人在花园里消磨时光的悠闲岁月。

在这条小路上,曾经年轻的他们,在这里山盟海誓:海枯石烂永无异心;在这条小路上,曾经壮健的他们,在这里相拥而别,为了生活的出路,丈夫要出去闯荡世界;也是在这条小路上,他们相拥而聚,为了爱,发誓从今以后再不分离;同样在这条小路上,他们送别了踏上人生征途的儿女们,昔日热闹非凡的庭院,如今变得门庭冷落;还是在这条小路上,他或者她,送走了相伴一生的至爱,只留下一颗寂寞的心独守空房。

唉!走在这条小路上,往昔岁月里的种种欢乐与忧愁依然历历在目。

此情此境,任凭你用什么样的语言也无法诉说心中感受到的寂寞、悲苦和凄凉。

也许托尔斯泰的诗是一个例外:晚秋花园,凋零凄凉,枯黄落叶,随风飘扬。

《十月:秋之歌》节奏舒缓、旋律感人,在12首乐曲中是最发人深省、动人心魄的一首。

作曲家在描绘深秋的景色时并没有单纯地模仿秋风萧瑟、阴雨绵绵的景象,而是通过深藏在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底蕴中那种特有的伤感之情,着重刻画了人们在深秋时节的内心感受,细腻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对已经消逝的美好事物的惋惜和怀念。

透过乐曲中那一丝淡淡的忧伤和若有若无的惆怅,我们感受到了作曲家对刚刚逝去的夏日的美好时光的无尽的眷恋和对万物凋零的凄凉景色历历在目的哀叹,更感受到作曲家对犹如夕阳西下的人生之秋的无限感慨。

艺术歌曲《秋风词》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技巧探析

艺术歌曲《秋风词》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技巧探析

艺术歌曲《秋风词》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技巧
探析
《秋风词》是一首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具有以下艺术特征:
1. 抒情性强:歌曲以秋季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一种深情的思念
之情。

歌曲旋律流畅、抑扬顿挫,让人们感受到了秋风中萧索的美。

2. 词曲融合:词曲相得益彰,音乐情感的传达跟词意相互呼应,《秋风词》的词曲融合强烈,让它不仅仅是一首旋律优美的音乐作品,而是一篇有深度的叙事诗。

3. 呼应意境:歌曲的节奏和情感交织,与秋季的自然景象、人
物形象和情感随机呼应,在整个作品中形成了意象的统一性,具有较
强的叙事性和美感。

在演唱技巧方面,《秋风词》要求演唱者把控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发音准确:艺术歌曲对发音要求高,演唱者要掌握好每个字
拼音的正确发音。

2. 情感表达: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演唱者需要把握歌曲的情感,将歌词的情感表达得到位,把观众带进歌曲的情境之中。

3. 力度掌控:歌曲旋律变化幅度较大,难度适中。

演唱者需要
准确掌握歌曲的强弱,融合气息与音色的改变,使之形成胡琴声与唱
腔的和谐。

总的来说,《秋风词》这首艺术歌曲,难度适中,旋律抓人,情
感丰富,需要演唱者具有一定的音乐造诣,发挥出深情的感性表现力,以此来营造出一种青春的美好。

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十月——秋之歌》音乐特点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十月——秋之歌》音乐特点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十月——秋之歌》音乐特点分析作者:李旭颖于青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12期摘要: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俄罗斯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对俄罗斯自然风光的热爱,以及整个俄罗斯人民的生活特征。

本文对柴可夫斯基作品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展现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四季》;和声;曲式结构;旋律1 生平与创作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全名为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是俄罗斯民族乐派中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也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旋律优美、情感丰富、创作领域宽广,其中钢琴套曲《四季》是作曲家众多音乐作品中较杰出的一部钢琴小品曲集,通过对俄罗斯1年12个月的刻画,向人们展示了俄罗斯的自然风光。

2 《十月——秋之歌》简析2.1 创作背景本文选取了《四季》当中的第十首作品进行分析研究,钢琴组曲《四季》又名《十二月》,1875年,圣彼得堡杂志《小说家》的编者尼古拉·马特费耶维奇·贝纳德从俄国的诗中选出12首适合于1876年1月至12月的各个月份的诗,按月在刊物上登出。

同时,他请柴可夫斯基每月为该杂志写一首能表现这个月份性格的钢琴曲。

[1]《四季》由12个附有标题的小曲组成,《十月——秋之歌》是《四季》中的第十首作品,柴可夫斯基依据阿·托尔斯泰的诗,描绘了秋日的景色以及凄凉的深秋风情,乐曲充满了感伤的情绪,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感伤、珍爱等情感。

2.2 创作特征(1)曲式结构。

《十月——秋之歌》为单三部曲式,具体包括呈示段、中段、补充、再现段、尾声,主要结构为:乐曲第一部分共16个小节,可分为两个乐句,为非方整型乐段,主题乐思开门见山,一出现仿佛就包含着孤独的情绪,第二乐句沿用前一乐句的材料,是变化再现部分,一连串的三连音将人们的情绪带动起来,也随之引出中段。

西学国风现音古韵--罗忠镕艺术歌曲《渔家傲·秋思》分析

西学国风现音古韵--罗忠镕艺术歌曲《渔家傲·秋思》分析

作者: 邢思敏
作者机构: 星海音乐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出版物刊名: 北方音乐
页码: 37-38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4期
主题词: 罗忠镕;艺术歌曲;渔家傲·秋思;五声调式;兴德米特和声体系
摘要:罗忠镕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理论家。

他的艺术歌曲创作在中国当代音乐中贡献突出,其创作从传统的大小调体系和声到五声十二音技术,中间经历了作曲就爱大胆的探索与吸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

罗忠镕的艺术歌曲创作,偏爱为中国古诗词及现代诗歌谱曲,尤其是前者。

因题材选择的独特性,他的艺术歌曲大多曲式简练,精致。

在创作手法方面,作曲家将音乐、作曲技法、文学性与人声十分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具有特别的美学特征。

声、字、韵、与作曲技法的紧密结合,可以说是罗忠镕艺术歌曲创作的一大特点。

《渔家傲·秋思》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值作曲家创作高峰期,也是作曲技法成熟之时,本文将从音乐本体入手,一窥作曲家如何将音与词完美结合。

小提琴曲秋恋赏析

小提琴曲秋恋赏析

小提琴曲秋恋赏析秋恋小提琴独奏曲,又名秋之歌。

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朱践耳所作。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演奏者以优美的音色、富于歌唱性的旋律表现了一个少女在秋天里思念心上人的情景。

第一乐章——幽静抒情,充满幻想与希望的快板。

这是全曲的引子部分,开始便出现的主题及其变形和副题,使得旋律犹如向远方飞去的白云那样飘忽不定。

接着乐队奏出优美动听的泛音,这轻柔、朦胧的音响,好像给姑娘披上薄纱,给她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同时也烘托了这位少女纯洁、甜蜜的内心世界,令人向往,并且产生对大自然的无限憧憬。

紧接着由长笛吹出的第二主题,显示了乐曲广阔明朗的意境,它描绘出姑娘在清新空气中欣赏到的大自然的绚丽多彩。

然后双簧管与竖琴加入进来,并在其上作不断反复,更增强了歌唱性。

最后再次出现这两个主题,只是节拍已经改变,结束在由圆号奏出具有歌唱性的三连音上,仿佛将姑娘带入了梦乡。

这样的安排使得乐曲悠扬舒展,深情绵邈。

第二主题从双簧管发出后,由弦乐器奏出的回旋曲式主题的变化重复,使得乐曲逐渐呈现出舞蹈性的效果,仿佛一群姑娘正在欢乐地起舞。

随后木管乐器奏出悠长抒情的旋律,恰似黄昏来临前夕草原牧民们抒发怀旧感受的歌声,非常悦耳动听。

第三主题为“不太快”的舞蹈性快速主题,表达出姑娘沉浸在幸福愉快的遐想中。

第二乐章——热烈而稍带哀伤的行板,不过其间夹杂着一段活泼、流畅的舞曲性质的插部。

这段由木管乐器和弦乐器组合成的舞曲节奏鲜明,具有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表现出这位少女在舞会上翩翩起舞的姿态。

此后小提琴的八度华彩乐句,使得乐曲达到高潮,犹如姑娘沉醉在幻想之中。

突然间,强烈的八度下行音调使这种梦幻破灭,惊醒之余,便是少女的不尽惆怅。

整首乐曲中,最精采的是第二乐章的终曲,也就是慢板的乐章。

这一乐章虽短小却颇耐玩味。

因为它既可视为整个乐章的高潮部分,亦可单独拿出来欣赏,构成各种不同的曲式,甚至用变奏手法写成“变奏曲”(又称“卡农曲”),具有很强的表现能力。

在终曲中,木管与弦乐巧妙的运用了切分音手法来模拟鼓声,还特别运用了分解和弦来摹拟风雨雷电等自然界现象,营造出令人神往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忠镕声乐套曲《秋之歌》演唱分析
《秋之歌》是一部声乐套曲,由现代作曲家罗忠镕先生于1962年所作。

该作品是根据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所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分别有《山行》《南陵道中》《寄扬州韩绰判官》。

本文依据笔者在“硕士毕业音乐会”中演唱的《秋之歌》为例,通过导师的悉心指导、笔者多年的演唱经验积累和对相关书籍资料的整理及影像资料的观摩,使笔者对此歌曲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从而为歌曲的二度创作提
供了有利条件。

文章为共包含四章,第一章主要是对《秋之歌》的音乐本体的研究,分别从“词”“曲”两方面分析;第二章、第三章为本文的主要章节,立足于歌曲的演唱和表演,总结歌曲中的演唱特点并
解决歌唱中所遇到的问题。

从歌曲的音乐本体、情感、歌唱技巧处理以及舞台表演等多角度对歌曲进行处理;第四章是笔者演唱《秋之歌》的总结,以及笔者歌唱后的心得和感悟。

概括而言,本次论题是立足于自己的实践演唱,以此为基础,总结经验,得出结论。

如有不足之处,
望各位学者批评指正,希望能够为广大的声乐爱好者提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