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肥料教学课件

化学肥料教学课件
化学肥料教学课件

化学肥料教学课件

化学肥料教学课件

化学肥料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并能举例。

2、过程与方法: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了解常见化学在使用和贮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化学是有用的,同时了解在化学发展中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重点: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实验准备:碳酸氢铵、硫酸铵、磷矿粉、氯化钾、熟石灰、水、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试管、药匙、铁架台、酒精灯、铁片、研钵;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大,提供优良的种子和增施化肥已经成为农作物增产的最有力措施,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化学肥料的相关知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以小黑板或投影的方式呈现)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并能举出1——2例。了解农药、化肥的负面影响。

2、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了解常见化肥的.性质、贮藏和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学习“化肥简介”部分

1、出示自学指导:阅读教材,找出黑板上检测题的答案,在书上相应地方做记号,记号不要太多。

2、出示自学检测题1:

1)植物需求量大,土壤中又缺乏的三种元素是什么?

2)列举常见的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各2~3种。

3)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有什么危害。

4)用自己的话说出农药进入人体的1-2条途径。

3、学生自学。

4、小组交流(主要是针对上述四个自学检测题交流)。

5、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根据情况点拔(学生能解决的由学生自己解决)。

1)化肥的种类可以从化学式来确定,含氮元素的叫肥,含磷元素的叫肥,含钾元素的叫肥。含氮、磷、钾中的两种或三种的叫肥。一般说来,磷肥的名称中有一个“磷”字,钾肥的名称中有一个“钾”字,氮肥的名称有什么规律呢?

2)一方面,化学肥料及农药促进农作物增产,体现了化学科学的价值,另一方面,从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带来的危害,我们也看

出科学发展中尚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学习“化肥的简易鉴别”

1、出示自学指导2:阅读教材第80页到81页,了解实验的步骤和方法(3分钟),

2、出示自学检测题2:

1)怎样从3种化肥中区分出磷肥?

2)怎样区分氮肥和钾肥?

3)铵态氮肥有什么化学性质我能写出熟石灰与硫酸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使用和贮藏应注意什么呢

4)某农科所现有碳酸氢铵、硫酸铵、硫酸钾、磷矿粉、氯化钾,因某种原因,造成标签模糊,无法看清,你能帮忙区分开来吗?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三衢道中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说汉字,认识“三衢”历史 1.说文解字“衢” (板书:■)同学们,老师写的这个字你认识吗?知道它的意思吗?(出示)四达谓之衢。衢,道也。本义是四通八达的道路。 ——《说文》 2.说“三衢”来历 作为一个衢州人,你知道我们衢州还有一个别称是什么吗?相信你读了下面的资料就明白了。(出示) 昔有洪水自顶暴出,界兹山为三道,故谓三衢。 ——《隋志》 州有三衢山,故取其名。 ——唐《元和郡志》 3.赏“三衢”美景 (1)课件播放三衢山的美景。 (2)因为衢州有座三衢山,故又称“三衢”。三衢山是浙江省衢州市的母

亲山。 4.引“三衢”诗文 走在这样的三衢道中,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宋朝时期,有一位旅游爱好者叫曾几,他游三衢山后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三衢道中》。 (设计意图:从“衢”的字理入手,析解诗题,再运用视频初步感知“三衢”之美,激发学习热情。) 二、读古诗,寻找“三衢”美景 1.出示古诗 2.回忆学法 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些好方法?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铺垫。) 3.学生借助学习单自主学习 学习单: (1)找:诗人是什么时候游三衢山的?旅途中他看到了什么?用“”画出。 (2)画:请你画一画诗人游三衢山时的行程路线。 (3)想:想一想诗人游三衢山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在自主阅读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个性的阅读体验。因此,借助“学习单”,以一个个分解的小建议启发学生充分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 4.汇报交流 (1)出游时间。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第15课北伐战争 知识点1 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1923年6月。 (2)主要内容: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背景: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2)时间:1924年1月。 (3)地点:广州。 (4)参加大会的共产党员: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等。 (5)主要内容: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6)意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相关链接】 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3.黄埔军校的建立 (1)背景:国民党同共产党实现了合作;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 (2)创建: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3)军校领导人的任职情况: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4)贡献: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黄埔军校招收学生一万多名,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相关链接】

这是国民革命时期创办的一所著名的军校。在此军校门上,有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 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知识点2 北伐胜利进军 1.北伐的目的: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十万人誓师北伐。 3.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4.北伐的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军阀。 【相关链接】 北伐的对象是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三派军阀,目的是反帝反封建,因此北伐战争属于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 5.过程: (1)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2)军阀实力:吴佩孚在这里部署了十万部队。 (3)北伐军的作战概况:北伐军顺利攻下长沙后,在湖北境内粤汉铁路上的汀泗桥和贺胜桥接连遭遇吴佩孚的重兵抵抗。叶挺率领的北伐军先锋第四军独立团,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并一鼓作气将国民革命军的旗帜插上武昌城头。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相关链接】 叶挺独立团 独立团的前身是周恩来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中抽调的部分共产党员及从各地调来的工人、农民建立的铁甲车队。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两广地区军事部决定扩大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革命军队,建立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独立团,以共产党员叶挺为团长,铁甲车队全部作为独立团骨干。周恩来还从黄埔军校调来不少共产党员到独立团担任各级领导工作,强调要把独立团培养成为一支可靠的有战斗力的革命军队。

三衢道中--教案

《三衢道中》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从词句入手体会诗人的心情变化。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大意。 2.结合词句体会诗人心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入情入境。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诗人笔下的春天。 二、解释课题 三衢山的路上。 三、介绍诗人 曾几,(曾是多音字)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今江西赣县人,徙居今河南洛阳。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另外,其诗风格清淡,词意明白,语言流爽轻快,形象生动,内容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亦有抒写爱国抗金之作。著有《茶山集》。 四、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①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衢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黄莺。 3.概述全诗大意 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开朗!次句写出行路线。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第三句写“绿阴”,山中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来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五、讨论探究 1.你能从诗中看出诗人心情变化吗? (1)“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2)你明白“泛”和“尽”的意思吗? 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 (3)当诗人看到山路上绿树成阴,听到树上的黄鹂清脆的鸣声,心情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惊喜的) 2.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3.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 六、总结全诗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凡生活中的意趣。 七、拓展延伸 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 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 八、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春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老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三衢道中》教案及反思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三衢道中》教案及反思 一、复习学过的两首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绝句》《惠崇春江晚景》。 2.曾几的《三衢道中》又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呢? 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古诗,进入古诗的意境,激发学习热情。 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读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三衢山的道中) 2.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人。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著有《茶山集》。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了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古诗的同时,对诗人也要有所了解。 三、图文结合,理解古诗 1.掌握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纠正字音。 (3)指名读,汇报生字。

溪、泛:左部都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溪”右边中间部分有点。 减:“减法”的“减”。 梅: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每天”的“每”。 (4)指导写字。 课件演示“梅、溪、泛、减”的书写。 这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 溪:写时注意右部分,“爫”“幺”“大”,不要忽视中间的“幺”有点。写时要紧凑。 减:右边不是“成”,里面是“一”“口”。 (生练习写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2.标出停顿,读通读顺。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读古诗,提出疑问。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的?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同学交流。 (3)作者的心情怎样? 4.学生交流汇报。 5.你读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

《三衢道中》原文译文及赏析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三衢道中① 梅子黄时②日日晴, 小溪泛尽③却山行④。 绿阴⑤不减⑥来时路, 添得黄鹂⑦四五声。 词句注释 ①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lí):黄莺。[1] 白话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3] 创作背景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作品鉴赏 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最新教案设计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5课北伐战争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简述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等基本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收集、讲述北伐战争的小故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展示自我的意识;识读《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培养学生掌握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紧追时代潮流的人生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伐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国共合作的原因;国民革命的失败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埔军校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革命者来。请学生们谈谈看完对联后的感受,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大家谈得很好。黄埔军校正是秉持“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的宗旨,为后来的北伐战争输送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5课:北伐战争。了解那段轰轰烈烈的革命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图片展示:展示广州市越秀区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2.教师提问:中共三大召开为国共合作做了哪些准备? 提示: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出国民党一大召开的相关信息。 提示: 时空1924年,广州 孙中山主持,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的参会人员 领导和组织工作

(完整版)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感悟、积累、应用语言 教学难点 关键: 1、理解古诗,入情入境。 2、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学到过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有些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几句,好不好?师朗诵:“春天像……”写得美吗?这几句话,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地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引入,既是联系新知,是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又含蓄

地揭示了诗文。同时又暗示学生,老师学生时代学过的课文还记忆犹新,说明优美文章的段落是需要长期积累,记忆的。) 二、打开书 自己读读《三衢道中》这首诗。 三、学《三衢道中》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三衢山的道上) 2、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 忆一下,有哪能些好方法?(补省略、换语序、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板书:补换查看 3、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字古诗 4、反馈:齐读1、2句。 (设计意图:高年级写字教学不该忽视,更不该遗忘。) 1)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那句诗?来汇报一下。 “泛”“添”分别解释成什么? 辩析“泛”的字义,根据下句的意思来确定。 让学生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很有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五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是照顾到学生的“最 近发展区”。这种字字落实的方法,也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三衢道中》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三衢道中》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三衢道中》原文 三衢道中 宋代: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三衢道中》知识点 注释: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创作背景: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作者简介: 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 自《永乐大典》。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三衢道中》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三衢道中》。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三衢道中》。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导学案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5课北伐战争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黄埔军校建立的基本情况。 2.掌握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3.知道国民党叛变革命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二、自主预习 1. ,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 ,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黄埔军校”。 3.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4.1928年底,张作霖的儿子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三、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材料二1924年,孙中山发表宣言:“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之侵略。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翻军阀,尤在推翻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第一至第三期学习西方过程相联系的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孙中山的救国思想有怎样发展?它指导的革命运动叫什么? (3)谈谈你学习近代先辈们探索救国新航路后的历史感受。

四、随堂演练 1.下列与孙中山革命活动不相关的是() A.提出三民主义 B.创办黄埔军校 C.领导南昌起义 D.成立中国同盟会 2.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迅速由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如果为鼓舞国民革命军胜利进军谱写一首军歌,你认为最合适的歌词是() A.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B.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C.张灯又结彩,红色政权建起来 D.打倒列强,除军阀 3.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次携手,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作出了重大贡献。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所取得的成就有()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建立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 C.创建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D.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4.1924年,国民党为了培养革命骨干,建立了黄埔军校。兼任黄埔军校总理的是() A.孙中山 B.蒋介石 C.周恩来 D.廖仲恺 5.某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正在猛攻武昌城,该影片再现的是() A.台儿庄战役 B.渡江战役 C.北伐战争 D.百团大战 6.下列对北伐战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主战场是湖南、湖北 B.得到工农群众的支持 C.叶挺独立团战功卓著 D.彻底消灭了北洋军阀 7.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实现了“饮马长江”的誓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 B.国共两党齐心协力 C.人民群众支持配合 D.北洋军阀不堪一击 五、课后反思

三年级下册《三衢道中》优秀教案

《三衢道中》 【教学设想】 1.理解这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学到过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有些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几句,好不好?师朗诵:“春天像……”写得美吗?这几句话,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地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引入,既是联系新知,是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又含蓄地揭示了诗文。同时又暗示学生,老师学生时代学过的课文还记忆犹新,说明优美文章的段落是需要长期积累,记忆的。) 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三衢山的道上) 2.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能些好方法?(补省略、换语序、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板书:补换查看 3.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字古诗 4.反馈:齐读1、2句。 (设计意图:高年级写字教学不该忽视,更不该遗忘。) (1)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那句诗?来汇报一下。 “泛”“添”分别解释成什么? 辩析“泛”的字义,根据下句的意思来确定。 让学生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很有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五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是照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字字落实的方法,也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诗人游兴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惊喜于心头,那该怎么读这两句话? (2)正当诗人有些失望的时候,却看到树上黄鹂的美丽,听到其叫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北伐战争》 本课是新人教部编第五单元第15课的内容。课标这样要求:“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它主要介绍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等。从单元教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一课:上承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下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在民主主义革命中占有一定地位。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中共三大内容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2、知道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 3、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为了挽救革命,同共产党合作,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后来终于形成国民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 二、进入新课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国共合作的实现 展示材料 材料一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孙文

三衢道中

三衢道中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识“减”1个生字,会写“梅、溪”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并默写。 过程与方法 1.搜集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景色。 2.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读懂课文。 3.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问题,最后获得自己的体验感受和对问题的正确认识。 【学习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激发爱美的情感。 【学习难点】 通过朗读、想象、观察图片,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乐美。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 【学习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节课学习一首宋朝诗人曾几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2.诗人曾几简介: 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méi xīfàn jiǎn 梅溪泛减 自由读。 注意:“泛、减”是前鼻音。 2.划出朗读节奏。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 3.作者的心情怎样? 4.读第2句“小溪泛尽却山行”,说说这句话写了什么? 5.哪句话是写作者沿途所见? 6.“不减”“添”分别解释成什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检测题(有答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检测题(有答案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5课北伐战争 1.下列对孙中山提出的三大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联苏、联共、扶助农工 B.联俄、联共、扶助工农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联苏、联共、团结工农 2.中国历史上国共两党有过两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 ) A.中国共产党二大 B.中国共产党三大 C.中国国民党一大 D.黄埔军校的创办 3.(2018辽师大附中)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最主要体现在( ) A.同意改组国民 党 B.同意以党内合作方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C.召开国民党一大 D.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4.如图是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时的留影,当时他担 任军校的( ) A.总理 B.校长 C.党代表 D.政治部主任 5.(2018 泉州实验中学调研)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一批著名的将领和军事人才。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中有4人出自黄埔军校,他们分别是林彪、徐向前、聂荣臻和叶剑英。下列有关黄埔军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埔军校是中国国民党独自建立的 B.周恩来兼任 军校总理 C.黄埔军校建在南京 D.黄埔军校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奠定了基础 6.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 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在北伐战争中,他曾领导第四军独立团连克 汀泗桥和贺胜桥,被誉为“北伐名将”,第四军也因此被称为“铁军”。“他”是( ) A.朱德 B.叶挺 C.贺龙 D.刘伯承7.“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首军歌最早开始传唱于( ) A.1924年 B.1926年C.1927年 D.1928年 8.战士们高喊“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奋勇杀敌,不到半年,革命的火焰就从珠江流域蔓延到长江流域。材料中“革命”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9.黄埔军校的校门上有“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 入斯门”的对联,在发生了一个事件之后,有人将对联中的“请”和“勿”进行了调换,你认为这一事件应是( ) A.誓师北伐 B.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C.北伐军攻克武昌 D.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10.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南北统一的历史 事件是( ) A.北伐战争B.“宁汉合流” 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D.

《三衢道中》原文译文及赏析

三衢道中① 梅子黄时②日日晴, 小溪泛尽③却山行④。 绿阴⑤不减⑥来时路, 添得黄鹂⑦四五声。 词句注释 ①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lí):黄莺。[1] 白话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3] 创作背景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作品鉴赏 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曾几虽然是江西诗派的一员,但这首绝句写得清新流畅,没有江西诗派生吞活剥、拗折诘屈的弊病。他的学生陆游就专学这种,蔚成大家。[2] 诗人资料 曾几(jī)(1084——1166),南宋朝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市)人。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衢道中》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衢道中》 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课时目标: 1、认识“减”1个生字,会写“梅、溪”4个生字。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古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想象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曾几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板书课题《三衢道中》) 2.简介诗人曾几:(课件出示) 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课件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

下面的拼音。 méi xī fàn jiǎn 梅溪泛减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泛、减”是前鼻音。 开火车读,齐读。 2、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带着问题,再读古诗《三衢道中》。(课件出示)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结合注释,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3)想一想作者的心情怎样?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1)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学生填空:日日晴),给人以之情(喜悦)。(板书:梅黄一日日晴)(2)读第2句“小溪泛尽却山行”,说说这句话写了什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三衢道中》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三衢道中》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三衢道中 宋代: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 注释: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创作背景: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作者简介: 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三衢道中》。

三年级下册三衢道中创新教案

《三衢道中》创新教案 【教学设想】 1.理解这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学到过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有些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几句,好不好?师朗诵:“春天像……”写得美吗?这几句话,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引入,既联系新知,是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又含蓄地揭示了诗文。同时又暗示学生,老师对学生时代学过的课文还记忆犹新,说明优美文章的段落是需要长期积累、记忆的。) 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三衢山的道上) 2.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些好方法?(补省略、换语序、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板书:补换查看 3.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自学古诗 4.反馈:齐读1、2句。 (设计意图:高年级写字教学不该忽视,更不该遗忘。) (1)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来汇报一下。 “泛”“添”分别解释成什么? 辩析“泛”的字义,根据下句的意思来确定。 让学生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很有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五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

方法,是照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字字落实的方法,也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诗人游兴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惊喜于心头,那该怎么读这两句诗? (2)正当诗人有些失望的时候,却看到树上美丽的黄鹂,听到它的叫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 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填写后两句。 绿阴不减来时路,(不但) 添得黄鹂四五声。(而且) 说出了诗人的惊喜心情,该怎么读这两句?(男女分工读) (设计意图:因地制宜,既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能让学生充分感悟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3)齐读整首诗,读出心情的变化。 (设计意图:读出心情的变化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要求。) 5.你们想不想去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江南春色? 6.放媒体欣赏江南春色。 7.用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绘满园春色。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识整合、课内外整合,通过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正如巴金所说,“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欣赏着你们动情的朗诵,我又想起了《春》里的那几句话,跟老师一起朗诵,媒体出示:“春天像……” (设计意图:再次吟诵《春》中的排比句,好似在已掘过的泥地上再掘了一锄,打下了更深的烙印。) 三、回归课文,呼应导入 1.学完了这首诗,老师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朱自清爷爷写的话,一齐读“春天像……” (跟我们今天学的哪几句诗联系起来的?) (设计意图:最后再用《春》当中的排比句整合两首诗,找到诗、文中的契合点,进行概括、总结,使整堂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 2.配乐齐诵两首古诗。 四、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5课北伐战争 练习题(无答案)

第15课北伐战争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中国共产党正式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在( )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D.国民党二大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 A. 中共三大 B. 国民党一大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3. 国共两党在历史上曾有两次合作,分别是在北伐战争期间和抗日战争期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 A.三民主义 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C.马克思列宁主义 D.中国共产党的党纲 4.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实现了“饮马长江”的誓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北洋军阀的腐朽涣散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 5.中国近代史上,国共曾两次携手,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做出了重大贡献。以下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成果的是() A.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 建立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 C. 创建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D.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6.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的创立者是() A. 蒋介石 B. 周恩来

C. 蔡元培 D. 孙中山 7. 下图是国民党在广州创办的某军校的图片。该校创办于( ) A.1912年 B.1921年 C.1924年 D.1927年 8.黄埔军校与一切旧式军校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 A. 结构较完备 B. 采用新式武器,引进西方训练方法 C. 由国共两党合办,并聘请苏联教官 D. 实行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 9.“1926年,是你拉着我的手,在村口的大树旁,一同告别了咱娘,踏上北上的战场”,这是一首描写国共关系的网络诗歌,诗中国共两党这次合作的目的是( ) A.推翻袁世凯的反动统治 B.同北洋军阀夺地盘 C.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D.共同抗日,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 10. 漫画是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下图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印制的宣传漫画。与该漫画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北伐战争 D.五四运动 11.下列关于北伐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B. 国共两党进行合作,形成民族统一战线是前提条件

曾几《三衢道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曾几《三衢道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三衢道中① 【宋】曾几 梅子黄时②日日晴,小溪泛尽③却山行④。 绿阴⑤不减⑥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 ①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衢江区,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译文】 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却连日晴和,我乘船到了小溪的尽头又走上山路。绿色的树阴还和来时的路上差不多,此时又在山林中增添了几声黄莺的叫声。 【阅读训练及答案】 这是一首记游小诗,写初夏时节诗人在三衢山中旅行的情景。第一句写天时,第二句写_____,第三句和第四句介绍沿途景象。 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写梅子黄时天天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的诗意。 概括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作者在诗里描述了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山行时______的心情。 这首绝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种心情的?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山行时的愉悦欢快的心情。诗人是通过景物描写和自己的活动来表现出这种心情的。先说写景,首先是睛宇,在黄梅雨季能有日日晴岂不喜出望外?其次是一路的绿阴。日日晴则必然骄阳当空,有了绿阴就凉爽得多,走起路来也轻松得多,此二可喜也。三是黄鹂四五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更使诗人感到高兴。诗人的泛尽却山行这一活动不但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还表现出诗人欢快的心情。 有人评价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读来却耐人寻味。试以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两句,描写了旅途中的新鲜感受:山路上,夹道绿阴,似乎和不久来时所见没有什么两样,但绿阴丛中。时而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啭,却是来时路上未曾听到过的。这不减与添得的对照,既暗示了往返期间季节的推移变化-一-已经从春天进入初夏。也细微地表达出旅人归途中的喜悦。本来。在山路上看到的绿阴繁翳。听见黄鹂鸣啭,可以说是极平常的事。如果单就这一点着笔,几乎没有什么动人的诗意美,但一旦在联想中织进了对来时路的回想和由此引起的对比映照,就为本来平常的景物平添了诗趣。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诗作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