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研究对象和体系

地理学研究对象和体系
地理学研究对象和体系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向清成

长期以来,地理学界对于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诸如“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地理圈”、“地理壳”、“地理景观”、“地理综合体”、“地区差异”、“空间分布”等定义不下数十种。这些提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足。一是缺乏历史观念,不是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而把不同时期的地理学混为一谈,具有代表性的是“空间分布”,而“地区差异”、“区域分异”等提法只是字义上的不同,实质上与“空间分布”的提法相差无几。二是缺乏实践观念,不是从地理学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和地位来揭示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就对象谈对象,这样的认识难免缺乏客观依据,其结果要么夸大其词,认为地理学无所不包,可以独揽天下,如“地理壳”、“地理圈”;要么把地理学的研究领域看得很窄,如“地理综合体”。三是缺乏对地理学与相邻学科关系的深入研究,看不清地理学在科学大家族中到底占据什么样的地位,如“人地关系”的提法。众所周知,除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外,生态学、环境学、历史学、哲学、民族学,甚至医学和文学都涉及“人地关系”的研究,而地理学不仅研究“人”与“地”的关系,还要涉及“人”与“人”的关系和“地”与“地”的关系,很显然,把“人地关系”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提法也是不恰当的,诸如此类例子可以举出很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仍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诚然,在目前要在学术界建立一个大家所公认的统一的概念,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不能口避这一问题的讨论,科学的认识只能在深入研究探讨的基础上实现统一。

为了避免上述的各种不足,笔者从考察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的历史演变入手,探讨地理学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和地位,并分析了地理学与其相邻学科的关系,从而得出两个最基本的结论:一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并非一成不变,地理学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学科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研究方法、手段上的不断改进,它的研究对象及其侧重点也不断地发生转移;二是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域系统”,从学科性质上看,现代地理学更接近于边缘性学科。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在发展中演变

地理学从知识萌芽时期起到今天,经历了古典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阶段。

从地理学萌芽时期起到公元19世纪前半叶,我们称之为古典地理学阶段。这一阶段,地理学与天文学,哲学、历史学等混杂在一起,地理学被看成是哲学和历史学的“仆从”和“附庸”。这一时期的地理著作大多是对人类直接观察到的地理事实的描述或记

述,内容不外乎是山川地势、物产人口、交通道路和民俗风情等,其中不乏一些传说和神话,基本上是一些知识性的事实堆砌,无所谓科学理论。最能反映这一阶段地理学水平的是各国的“地志”或“方志”,如我国春秋战国时的《山海经》和《禹贡》、

东汉时期的《汉书·地理志》。这一时期地理学的任务除了记述一些地理事实之外,就是绘制地图。这种历史延续了近两千年。总的来看,古典地理学属于知识领域,不是一门严密的科学,它涉猎的范围是“人类感应到的整个地表空间”,关心的事实是“地理现象的分布”,只是回答“在哪里”,采用的方法是经验式的描述和记述。

15世纪至19世纪初是古典地理学向近代地理学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事件是欧洲探险活动的兴起和一系列的地理大发现。对地理学来说,地理大发现至少赋予这么几方面的意义:第一,扩大了人们的地理视野:第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并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完整的实体;第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材料,新的地理事实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一些学者开始探讨海陆和地形的起源,动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关系,乃至地理环境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等问题,这无疑极大地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促进了古典地理学向近代地理学的过渡。

19世纪上半叶德国两位著名的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把古典地理学引进到近代地理学,从而宣告了古典地理学向近代地理学过渡的完结。

从纯粹的地理事件的静态描述和记述到对地理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并解释逃理事件,探讨地理规律,是近代地理学与古典地理学本质上的区别。

近代地理学有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需要注意:(a)已开始出现学科内部的分化趋势,地质学、大气学、水文学、土壤学等相继从地理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与地理学处于同等地位的地学分支。地理学内部的“二元结构”也已开始形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开始建立独立的理论体系;(b)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地理学被看成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C)强调“区域是地理学的核心”,“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理论基础;(d)开始出现地理学的应用研究;(e)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正因为这样,因而对地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认识不一,李特尔和洪堡都认为地理学是“一门地球的普通科学——地球科学”,而李希霍芬和赫特纳则反对把地理学看成是对地球进行全面研究的“地球科学”,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以及与其有成因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地表科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地理学无论是从科学理论上还是从研究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上,都较战前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六十年代地理“计量革命”的兴起,计算机手段的运用,标志着地理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即进入了现代地理学阶段。

反映现代地理学特点的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a)地理学内部的分化日益加剧和深化,一些新兴分支学科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地理学研究综合的趋势、学科联合的趋势又日益明显,即存在“分化与联合”并存的现象;(b)地理学研究的定量化趋势日益明显,数学方法己广泛引用;(c)加强了地理学的应用方向,出现了所谓地理学生态业、

人文化、经济化的趋势,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内容日益增多;(d)地理学已从传统的“空间分布”研究逐渐向“地域系统”研究过渡,传统的静止空间关系和结构分析正在被动态的地理事物的空间一时间过程分析所取代,单因子的分析已被多因子的系统分析所替代,从传统的外表形态描述深入到研究地理过程的内在机制。

根据以上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重要结论:

(a)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理学这门古老的科学也在发展。今天的地理学无论是从理论水平和研究的方法手段,都非昔日所能比。

(b)在历史长河中,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侧重点并非“一定千秋”、“一成

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发生转移。古典地理学是“百科全书”式的纯描述性的知识大杂烩,主要任务是绘制地图和记载、描述一些地理事实;近代地理学的前半个时期还很难与“地学”区别开,它包含了地学的其它分支,研究的是“地球表面一切直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分布”;现代地理学侧重于“地域系统”的研究,实践性的内容日益增多。从科学划分来看,现代地理学是并且仅仅是“地学”的一个分支。

(c)现代地理学从传统的“空间分布”的研究转向“地域系统”的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历史必然,它表明了地理学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入与侧重点的重大转移。

(d)正象历史学不是研究时间本身、但它又必须联系时间进行研究一样,地理学并不是研究地表“空间”的科学,它是研究存在于“地表空间”的地理事件随时空变化运动规律的科学,但是一旦脱离了“空间关系”,也就不成其为地理学了,这是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根本区别。

“地域系统”是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如前所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不是“一成不变”,它是发展变化的,并且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现代地理学从传统的“空间分布”的研究逐渐转向研究“地域系统”,是地理学发展的历史必然。促成这一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a)学科认识水平的提高。如前所述,古典地理学只是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表面形式——静态的“空间分布”的认识之上,回答的只是“是什么”和“在哪里”的问题,属认识的初级阶段;近代地理学在认识了“是什么”和“在哪里”的基础之上,深入到研究“为什么”的问题,即地理学从纯粹的描述或记述阶段进入到静态的解释阶段,这表明地理学在认识客观事物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近代地理学是在对地理事物进行解剖、分析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在学科的发展中,虽然“分化”与“联合”并存,但总的趋势是“分化”占主导地位,以致于在地理学内部出现“隔行如隔山、的局面。而每门分支学科在对单因子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又越来越感到困难重重,即只有从整体上综合地研究各种地理因子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把握地理事物的过程及其本质。因而,把各个地理因子看作是“地域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作为“地域系统”来看待。这表明了学科认识水平的提高,这也符合人类认识发展的客

观规律。

(b)实践的需要。地理学目前参与研究的实践问题大多是综合性的问题,如全球范围的资源、环境、人口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地域上相互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无济干事。

(c)系统科学的冲击。系统科学的思想是地理学科学研究的有力武器。实践证明,用“系统论”思想研究地理事物及其过程是非常成功的。

地域系统,亦称地理系统,是指由地球表面上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按其范围和规模可分为不同导级,如洲际系统,国家或大地区系统、地区系统、小区系统等;按其性质可分为自然地域系统、经济地域系统、人文地域系统和复合地域系统。每一种地域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与外界环境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域系统的功能取决于它本身的内容结构和外界的输入。任何一个地域系统的结构都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相关性、层次性、动态性(变异性)和开放性等特性。

现代地理学主要研究“地域系统”的以下几个方面:

(a)地域系统的等级序列划分

包括建立等级划分的原则和确定等级划分的数量指标。传统地理学各种地域类型和区域的划分实质上就是不同性质或不同规模的地域系统的划分,如自然方面的综合自然区划、动植物地域类型的区划、地貌区划、土壤区划、气候区划、水文区划等,经济方面的如综合经济区划、农业区划、工业区划、交通运输网区划,人文方面的如人口区划、宗教文化区划、行政区划等。地域系统的等级序列划分不仅要确定其主导因素、建立相应的原则,而且还要确定数量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忽视任何一方,划分出来的结果就会缺乏科学性。传统的方法是重“定性”而轻“定量”,这是一个不足。现代地理学在定量方法上已迈开了可喜的一步。

(b)地域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讲,结构和功能是同等的概念,系统的内部结构不同,则功能就不同,系统结构的变化伴随着功能的改变。现代地理学不仅仅要研究地域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现状,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怎样使系统内部结构达到优化并充分发挥系统整体的功能。目前国内地理学界研究的或参与研究的重大课题大多属于这方面的内容,如“地区发展战略研究”、“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的研究”、“城镇地域系统(体系)研究”等。

(c)地域系统的时空演替规律

任何一个地域系统都不是永远不变,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研究地域系统的时空演替规律,并依据其客观规律、对地理过程进行预测预报,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任务。

(d)地域系统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

不同性质的地域系统在运动变化的内在机制上是不同的,并且它们之间客观上还存

在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复杂关系,如人文地域系统与自然地域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水文地域系统与生物地域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政治地域系统与经济地域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等。同时,组成地域系统的诸地理要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这种关系对地域系统的形成、发展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地理学只是宽泛地探讨这些关系,缺乏深入的定量研究。现代地理学不能只满足于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而应做一些深入的具体研究。

应该承认,现代科学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反映在研究领域中就是“交错重叠”。同样一个客体,可能有几门学科进行研究,但是每门学科各有其侧重面,正是这种侧重面的不同,才把许多具有综合性和边缘性的相邻学科区别开来。现代地理学研究“地域系统”,并不排除其它相邻科也涉及到地域系统的内容,如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和区域科学等,但地理学关心的重点不在于某一个别的方面,

而在于“地域系统”的整体性,这是其它任何相邻学科都不具有的。明确这一点,对于理解现代地理学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区别是有帮助的。诚然,现代很多相邻学科要在它们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是很困难的,一般说来,相邻学科之间是不存在“鸿沟”的。

现代地理学研究“地域系统”,不仅仅是与传统地理学定义上的不同,它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

(a)把研究客体作为“系统”来看待,用综合的系统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既继承了地理学传统的“综合”思想,又表明了地理学方法上的变革,具有“继承”与“革新”的双重意义。

(b)研究“地域系统”,除了在理论方法上必须采用和吸收系统学科等现代理论外,还必须采用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这无疑会极大地促进地理学科学水平的提高。

(c)现代地理学是一个科学体系,它既包括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又包括人文地理学。从科学分类来说,现代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跨学科的边缘性学科。

综上所述,我们可作如下定义:现代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由多种地理要素组成的地域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时空演替(变化)规律的边缘性(跨界)科学。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那玉林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青的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分化出一些独立的科学,在其内部独立成长起来许多学科,地理学与其他科学结合,又产生许多具有过渡性质的边缘学科,组成一个庞大的地理科学体系(或地理科学系统)。

但是这一庞大的地理科学系统,在分支学科体系的研究上还存在着一些弊端。以往

在分类研究上,只侧重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一种分类方法只反映了地理学在某一方面的特性,如最简单的分法是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或者是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若按这种分法,区域地理学(如包含自然、人文因素的综合区域地理学)放在什么位置上?再比如,从研究一般规律到研究特殊规律(或从特殊到一般)这样一个思路去考虑地理学的分类,一般人们是将地理学分为一般地理学、特殊地理学或者通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有人也在这种分类中加上地理哲学、应用地理学(或技术地理学)。按顾这种分类,有些学科亦不能得到恰当的位置,如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上的地表物质区域变化规律的科学”(张文奎·入文地理学概论,第2页)。它的研究内容中既有一般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又有特殊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做为一门完整的科学,它应该有自己的位置,而在这种分类中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另外历史地理学起码应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若把历史地理学放在人文地理学或放在自然地理学中显然是不恰当的。预测地理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以上分类方法可以看做地理学分支学科体系在横向上的分类和立向上的分类,但缺乏在纵向上的分类以及横向、立向、纵向三方面分类的结合。

由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地理科学体系应该是多维的(横向、立向、纵向三个指向),具有三个方向上的结构,且具有三个方向上的结构的复合结构,是一复合系统。客观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过程的大系统。

为了研究的方便,特别是为了弄清地理科学体系的结构,我们用三维空间的直角坐标系说明地理科学体系结构。在三个坐标轴上各确定一点连成一立方体,以代表地理科学体系模型,使地理科学从整个科学体系中相对独立出来,但并不否认和其它科学的联系,见图-1所示。其中X 轴(横标)代表地理科学体系的横向结构,具体来说是横向上的各分支学科;Z轴(立标)代表地理科学体系的立向结构,具体来说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各分支学科;Y轴(纵标)代表地理科学体系的纵向结构,具体来说是按时间顺序划分的备分支学科。下面将各个指向上的结构分别进行剖析,并加以组合。

地理科学体系的横向结构

钱学森同志应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将研究整体的客观世界的现代科学技术分成六个部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科学,它融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中,同时亦应用系统科学、数学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地理科学体系亦是一个系统,且为一复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从成因上来说,包括两个最基的子系统,即自然地理系统和人文地理系统,许多地理老前辈也探讨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圈和人文圈。两个子系统本身承担着独特的任务和功能,通过两个子系统的协作又共同承担整个地理学的功能。在自然地理学系统中主要表现为“地——地关系”,即各自然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人文地理学系统中主要表现为“人——人关系”,即各人文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学系统与人文地理学系统之间表现为“人——地关系”,即自然地理因素与人文地

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或者是自然地理系统与人文地理系统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输入与输出。自然地理各因素和人文地理各因素又成次一级系统,次一级系统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所有这些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络系统。总而言之,体现了分工与协作。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地理科学在横向上可以划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如图-2所示。

地理科学体系的立向结构

钱老将研究整体的客观世界的现代科学技术划分成六大部门,同时钱老又将每门现代科学技术划分成三个台阶,即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每门科学技术都有其桥梁通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如自然科学通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是自然辩证法。

在地理学界也有人对地理科学体系进行了层次分类。如有人认为地理学应包括四个层次。即:

第一层次:地理科学的”软系列”学科

第二层次:地理科学的基础科学

第三层次:地理科学的技术科学

第四层次;地理科学中的应用技术

又有人认为地理科学应包括三个层次,即。

第一层次:理论地理学

第二层次:应用地理学

第三层次,区域地理学

笔者赞同地理科学在体系分类方面具有层次性,但是笔者对各层次的内容及安排有不同的意见。

按系统科学的观点,“低层次系统是高层次系统发展的基础,而高层次系统又反过来带动着低层次系统的发展,”“高层次系统总是具有低层次系统的基本矛盾,但又增加了低层次系统所不具有的更加复杂的矛盾运动。”(杨士尧,系统科学导论,第28页)那么,地理科学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呢?

与其它科学相比较而言,“人地关系的地域性或地域组合,即是地理学的特殊矛盾,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都是以这个中心思想为基础的,更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李旭且主编,人文地理学论丛,第37页)所以人地关系这对矛盾是地理科学中的基本矛盾。

系统论对地理学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每个层次都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关系。不同层次的人地关系系统,都是多因素多条件的综合,在一定意义上看,系统就是综合。因此,人地关系的观点,对于地理学固有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更增强了方法伦的意义。具体地体现人地关系以及区域性、综合性的是区域地理学,用一句话来表

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区域。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来自于研究具体区域的区域地理学,所以区域地理学应该做为最低的一个层次。

在区域地理学的研究过程中,不能象以前那样,着重于描述和解释,现代区域地理学应该应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其它科学的有关原理、具体的技术,解决区域上在在的问题,并且预测未来,是应用性最强的一个层次,是一地理系统工程,在区域地理学之上是联系区域地理学与理论地理学的应用地理学。另外笔者认为理论地理学应划分成两个层次,即理论地理学、地理哲学。理论地理学专门研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地理哲学主要研究地理科学中的哲学问题,是地理科学普遍规律和本质的最高概括,是地理学的科学性与哲学性的辩证统一体。”(东北师大地理系等编·资源环境区域开发·第23页)是通向哲学的桥梁,这样,地理科学体系在立向结构上划分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地理哲学

第二层:理论地理学

第三层:应用(技术)地理学

第四层:区域地理学

地理科学体系的纵向结构

德国地理学家阿尔夫雷德·赫特纳曾说,“要完全理解过去,永远只能从历史出发才有可能。同样,要充分理解一种科学,也永远只有详细研究它的历史发展,才有可能。”(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第3页)

汉司·庞贝克说,“未来的预测(虽然这是地理学科中新的研究分支)则是全部地理学者所需要的发生学的考虑方法,这是个新方向。”(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第62页)格拉西莫夫也认为:“在现代地理学的研究中,特别强调注意多方面研究人类改变地理环境的诸过程,从而创造它的预测方法。”(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第62页)许多地理学家都指出地理科学不仅要研究现在,还要研究过去,更要研究未来。地理科学体系在纵向上体现了一个发展演化过程。从整体上来说体现了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比如,在奴隶时代,整个地理学还不是单一的,而是与自然科学、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等混在一起,处于无序状态中,经过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的需要和地理学家本身的研究,地理学独立地成长起来,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走上有序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上可划分出不同的阶段或结构,不同阶段的时间距离随着时间的进行不断缩小,说明其发展演化速度不断增大。

地理科学体系的纵向结构体现了不同发展阶段在过程上的相互联合,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后一阶段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后一阶段继承了前一阶段的某些属性,和前一阶段相比具有质的不同,增加了新的内容,加强了地理科学系统的复杂性,是有序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某一阶段对前后阶段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每一阶段也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在某个时段卜或某个地区也存在着无序,如二战期间,可以说地理学处于无序状态

中,战后地理科学又开始描写新的篇章。所以无序是暂时的、个别的,有序是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

在纵向研究以及每个阶段的研究中,同时要进行横向、立向上的研究。

“保尔·格拉瓦尔在《现优地理学的理论》一书中指出:注意于地域复员与过去者’为古典地理学,能够预测,并以此做为出发点,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性的计划者,则为预见的地理学,即新地理学。”(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第56页)

综上所述,地理科学体系在纵向上以二战结束和今天为界划分成历史地理学、当代地理学、预测地理学。(见图-4)三者间的界线不是明显的,也没有明显的必要。因为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又将成为明天的历史。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此认识将又有提高,所以如此。

地理科学体系的复合结构

三个方向上的结构体现了地理科学体系在不同角度上的分支学科,如果将三个方向上的结构组合在一起,”形成复合结构,(见图-5)将具有重要意义。

在复合结构中,从三个不同角度得出的单向结构均有体现。地理科学的各分支学科均有所属,都有自己的位置。随着地理科学的发展又能将新的学科补充进去。

如果从此种体系模型中提取任何一部分。这一部分能反映三个方向上的结构,既有高低之层次的结合,又有自然、人文因素的结合,也有其发展变化过程。同时也可反映单向结构、二向结构,体现研究的主要内容。

地理科学体系结构是多维的、是一复合系统。表现为横向结构——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两个子系统;立向结构——地理哲学、理论地理学、应用(技术)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四个子系统;纵向结构——历史地理学、当代地理学、预测地理三个子系统。三种空间指向的结构或系统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维系在一个体系(系统)之中。

在这个大系统中,又可划分成若干子系统,每个子系统既有地理科学体系结构的横向特征,又有立向特征,也有纵向特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局面,体现统一地理学的思想。同时,本体系结构也体现出地理科学区域性、综合性以及预测性的特点。

论地理学的分科

蔡广鹏

(一)

对于地理学分科的认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目前有两种“两分法”和一种“三分法”的观点。两种“两分法”:一种是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并且把某些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如人口地理、旅游地理等)归属于经济地理学,而把人文地理学的其它分支(如政治地理等)当成是反动的伪科学加以批判,持这种观点的,在国际上,主要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集团,在国内,主要是深受苏联地理学界影响的地理学者。另一种“两分法”观点就是把地理学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持这种观点的,在国际上,主要是西方国家集团。在国内主要是深受西方地理学界影响的地理学者。“三分法”观点是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该观点是由北京大学地理系陈传康和杨吾扬在1983年在南宁召开的全国第二次人文地理讨论会上提出的。由于该观点比较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因而不少地理学者接受了这一种观点。然而,该观点的提出者要把它当作正确的、科学的地理学分科的观点还值得商榷。

(二)

科学的、正确的地理学分科只能有一种,并且它只能取决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的内部结构,而不能取决于其它任何事物、现象或过程。因此,科学的、正确的地理学分科就必须研究地理环境的内部结构。

地理环境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有一些地理学者不同意这一提法,他们提出了其他一些概念来取代地理环境这一概念,但是,只要比较一下这些概念的内容,它们与地理环境却是大同小异。因此,把地理环境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作为地理学分科研究基础是合理的,是具有代表性的。

(三)

由于地理环境的内部结构是地理学科学的正确的分科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地理环境作出明确的说明。

所谓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在二定厚度范围内,与地域有各种联系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包括人类和自然体),这一概念至少说明了下面四个方面的内容。

(1)地理环境是一个物化的概念。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围绕某一中心,作为该中心的对立面或周围的相对词的环境概念不同,它也不同于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中所讲的环境。它是指存在于具有一定厚度的地球表面内、与地域具有各种联系的事物,现象和过程。

(2)地理环境所指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存在于具有一定厚度范困的地球表

面。其厚度范围,总的来说,其上界为大气圈的对流层顶,下界为岩石圈的沉积岩石圈底部。

(3)虽然,地理环境所指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存在于上述这一范围内,但并不是指存在于这一范围内的所有事物,现象和过程,而仅仅是指与地域具有各种联系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如经济规律本身虽然存在于这一范围内,但它不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而是经济学对象的研究,只有经济规律与地域发生联系后,才成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4)地理环境所指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包括了自然和人类两个主体。虽然人类产生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特性产物,其特殊性就是人类具有能动的意识作用,能动的意识作用在地球表层形成了一个“软”的智能圈,正是由于人类具有这样一个特殊性使人类和自然之间存在着一条明显的分界线,把人类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同时,人类和自然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

正如前所述,地理环境所指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从属于两类主体,即自然和人类。它们之间存在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

(1)自然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

(2)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

(3)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这三个方面作用起控制作用的规律只有两个规律,一个是自然规律,另一个是社会规律。在一般情况下,自然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控制,自然规律控制了自然体的发生、发展和分布。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受到社会规律的控制。社会规律控制了人类社会、文化、政治等现象的发展和演变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既受到了自然规律的控制,又受到社会规律的控制,因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主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控制,另一部分主要受到社会规律的控制。因此,地理环境按作用规律可在同一组织水平上把它分为两个部分,即主要以自然规律为控制规律的部分和主要以社会规律为控制规律的部分,分别称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分别以它们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分科就称为自然地理尝和人文地理学。图1表示了地理环境的划分和地理学分科的关系。(虚线部分是划分地理环境的过程和辅助手段)。

所以,作为科学的,正确的地理学分科只能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学。其它的分法都是错误的。

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还可用地理学的科学性质来论证,一切科学都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地理学的科学性质正处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图2)(虚线部分为地理科学),所以,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是符合地理的科学性质的。

(五)

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错误在于:

(1)从实质上看,首先,它只承认社会规律中的经济规律和某些与经济规律有联系的社会规律,而对社会规律中的其它人类社会文化规律采取不承认的态度。因此,这种地理学分科的观点一是种片面的观点。其次,它把位于次一级组织水平的经济规律(包括有某些与经济规律有联系的社会规律)提高了一级组织水平,使它和自然规律位于同一级组织水平上,因此,这种地理学分科的观点是一种畸形的观点。

(2)从对地理科学的发展的使用来看,由于这种地理学分科的观点是一种片面的、畸形的观点,因此,它在某一段时间内,可以促使经济地理学得到很快的发展,但是对人文地理学的其它分支却起到了阻碍的作用,使地理科学出现畸形发展的现象。这一现象在我国是相当明显的。到了一定时间后,它又会对经济地理学本身起到阻碍作用。

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学的错误在于:它把本应从属于社会

规律的经济规律从社会规律中独立出来,并且把它提高了一级组织水平,使得它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并列于同一级组织水平中。混淆了不同组织水平层次之间的差别。因此,这种地理学分科的观点从科学性来说是不科学、不正确的。它对地理科学的发展的作用也是不能促使地理科学全面发展的。但在特定情况下,这种地理学分科的观点对地理科学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六)

在我国,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地理学界深受苏联地理学界的影响,仅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使到我国地理科学的发展极为不平衡。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较强,而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较弱或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在这样一种特定的条件下,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对于地理科学的科学管理、加强人文地理学其它分支学科的发展和促进地理科学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把这种地理学分科的“三分法”观点当作我国现阶段的一种过渡观点,是可以接受的,但必须把它和从科学性上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地理学分科观点区别开来。正如第二次全国人文地理学讨论会会议总结所说的那样:“由于我们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在我国地理科学体系中已占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人文地理学其它分支,过去受极左思潮的限制和实践要求不同,同经济地理学相比极为逊色,再加经济地理学早已有专业委员会组织活动,因此,在地理科学活动的组织管理上,除经济地理学继续活动外,把其他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组合在一起开展活动,是符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把系统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也是符合当前实际的,是有利于学科的发展的,这就是“三分法”的论点。但是。这与从科学史上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是两回事,是没有根本矛盾的。

地理科学的分科体系(陈传康)

据上述历史和科学分析,现代地理学是一个科学体系,可从下列四方面进行分科:(1)三分法,分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三方面地理学,所谓社会文化地理学即为狭义的人文地理学。

(2)三层次,部门、一级综合、二级综合三个组织水平。

(3)三重性,分为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

(4)三时段,分为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所谓时间地理学是指现代过程地理研究。

由此可见,现代地理学是部门与综合两方面研究并重的科学体系,不仅要发展综合自然地理学和综合经济地理学,综合社会文化地理学(即行为地理学),而且要发展联系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地理学。

现代综合地理学也包括理论,应用理论(建设地理学),区域实践研究(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土开发研究)等三重性。对此,钱学森教授曾说,“我觉得把地球表层学,经济地理学,再有一个定量的数学理论等几个方面加在一起,我又起了个新名字,叫数量地理学,看是否可以,这样又科学又定量。数量地理学比城市学理论的层次就更高些,属于城市问题方向的一门基础科学。这样就描述了从城市规划这个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技术到它的理论基础即城市学,再提高到城市学的理论基础即数量地理学。”

钱先生的数量地理学相当我们的理论地理学,城市学相当于建设地理学结合城市的应用理论研究,而城市规划则为城市学直接服务的实践方向。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演示教学

《城市地理学》课程 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2.0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p2)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2)城市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㈠城市化研究 ㈡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 ㈢城市分类研究 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2.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p21) 城市具体到空间上无非有三种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概念 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②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 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 ③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 城市建成区后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可是城市实体地域的边界易于变动,取得各年得资料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已经超出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城市社会越来越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越频繁,城乡之间的分界也越模糊,这就要就建立一种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一些具体的城市功能概念: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 3.什么是大都市带?大都市带必备的条件是什么?世界有哪些大都市带?P25 ①有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②必备的条件: ㈠多核心 ㈡交通走廊 ㈢密集的交互作用 ㈣规模特别庞大 ㈤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6大都市带: ㈠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美国简称波士华;㈡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沿岸都市带,简称芝匹兹

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9-1412-09 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 许学强1,姚华松2 (1.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中国广东广州510275;2.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中国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在收集和整理1900—2009年国内主要地理及相关期刊和外文相关期刊基础上,对近100多年中国城 市地理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首先,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进行回顾。其次,对城市地理研究的核心主 题和内容进行归纳,大致包括城市化、城市(区域)体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技术地理和全球化、信息化背 景下的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等方面。最后,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进行简要评价,并提出未来我国城市地理学有待 加强的若干建议:①加强“过程机理和互动关系”的城市地理研究;②加强“全球视野和地方行动”的宏、微观并 举的研究;③加强“地理社会与文化转向”的城市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④加强“区域差异性”的城市地理研究。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社会与文化转向;综述 中图分类号:K90-09文献标识码:A 1986年,笔者写过一篇《努力发展我国的城市地理学》的文章,梳理了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时序变化、联系实际、多元化研究趋向、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运用等几大特点,从哲学层面对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和问题进行了回顾和评价,进而辨证分析了西方城市地理理论和我国现实进行整合研究的可能性[1]。时隔23年,中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中国城市发展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经济发展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型,全球化和信息化席卷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方兴未艾。同时,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语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体现为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等多思潮并存,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与文化转向等。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举世瞩目,中国的城市化成为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斯蒂格里茨,2000),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硕果累累,优秀的城市地理学者层出不穷。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背景与轨迹的变化,相应研究主题和重点内容也在不断演进。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00年,对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对未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热点进行展望,无疑是极有意义的事情。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主要是1909—2009年100年正式出版与发行的著作、地理类和规划类期刊,为全面反映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历程,本研究除选取公认的对中国城市地理学有一定贡献的知名学者外,还选取了基于不同时期和不同研究主题的在某一领域有较大影响的研究人士。此外,还涉及长期关注中国城市地理的海外华人地理学者。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过去的回顾难免挂一漏万,对未来展望恐有偏颇,敬请指正。 11900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 解放前,我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缓慢,少数地理学者发表过关于城市分布和研究城市的论文,分为两类:①对城市的研究,如王益厓对无锡,陈尔寿对重庆,杨纫章对重庆西郊,王云亭对昆明等城市地理的研究,沈汝生对中国城市空间布局的总结[2-6]。 ②对乡村的研究,如陈述彭对遵义、任美锷对甘南川北、鲍觉民对云南呈贡、杨利普等对岷江峡谷、朱炳海和严钦尚对西康地区、李旭旦对白龙江中游地区等村落地理的考察等[7-13]。总体上看,上述研究对近代中国城乡分布状况、基本特征的描述和解析居多,从属于聚落地理的范畴,真正的城市地理研究尚未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地理研究才慢慢起步。1949—1965年间,《地理学报》刊登有关城市地理的文献仅6篇。1966—1972年城市地理研究几乎中断。有限的城市地理研究集中于一些学者翻译、介绍了美苏等国外城市地理研究动向,对中国城市历史、类型、职能、布局、形态和城镇分布等做了初步 第29卷第9期经济地理Vol.29,No.9 2009年9月ECONOM IC GEOGRAPHY Sep.,2009收稿时间:2009-06-18;修回时间:2009-08-20

城市地理学专题复习知识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2)主要研究内容:①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 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市场空间、社会空 间和感应空间等;④城市问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城市交通、 城市住宅、城市贫困;⑤新方法、新技术和新领域。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2、城市的概念及本质特征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其本质特征是密集性、中心性、系统性、高效性、多元性。 3、界定城镇的规范(城镇与乡村的基本差别) ①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为主,在职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②人口聚居规模大于乡村,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③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高于乡村,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④具有较好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⑤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另外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4、城市地域类型 ①行政地域--指市政府管辖的城市范围。是各国按城镇界定规范确定的城镇地域。随着城市 建制的设立就明确划定。 ②实体地域--指城市座落在地表的实际范围。相当于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建筑物组成的建成区。是完全不同于乡村景观的城镇聚落实体。又称景观地域。 ③功能地域--体现城市人口居住、就业、购物、医疗、文教、娱乐等城市基本功能所涉及的 地域范围。(大都市区、大都市带) 5、城市人口指哪些人? 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应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包括城镇实体地域内的常住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居住满6个月或1年以上的人口。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6、影响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的因素? (1)生产力因素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①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生产力水平决定城市的发展水平——机器大工业替代工场手工业,掀起城镇化的世界浪潮。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城市在许多方面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2)自然条件因素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旅游地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与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作的安排。 3、旅游地的空间竞争:由于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时引起的,当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时引起的,各自吸引力此消彼长或同步增长的动态变化和地域市场结构的再组织。 4.旅游心理容量:这是需求方面唯一的一个容量概念,它是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即旅游者于某一地域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条件下,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也称感知容量 6、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7、旅游决策: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旅游目的,收集和加工有关的旅游信息,提出并选择旅游反感或旅游计划,最终将选定的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最终将选定的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 8、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能被旅游业开发利用,能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 10、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二、简答 1、RBD与CBD的关系。 答RBD是相对CBD提出来的,所不同的是,(1)在区位选择上,CBD通常由商业的重要性、土地价格、可进入性和经济地租的相互作用决定,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地段,而RBD的区位则常常决定于自然的或历史的景点;(2分)(2)在形态上,相对于CBD是城市零售设施高度集中的区域,大部分的RBD都是呈长条形的,以步行街形式设计(2分)(3)在功能上,RBD是从CBD的功能分化出来的,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2分) 2、旅游需求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特征、收入和闲暇、职业和教育水平、资源和交通、价格和汇率。 3、旅游者空间行为特征。 答:(1)旅游空间行为是人们在地域上进行旅游和游玩的过程,旅游空间行为以决策行为为基础,空间行为中的许多特征是由决策行为的原则所决定的 2)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力图采用环状路线。 (3)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旅行线路影响旅游效果 4.旅游业的经济特征。 (1)旅游是一种无形的出口产业; (2)旅游是一种零散的综合产品; (3)旅游业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旅游产品不能贮存,但旅游需求的季节波动又非常大,旅游需求受外部不可预测的因素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难以比较,旅游对于价格和收入的弹性很大。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 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 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 4.城镇体系研究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3)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大学地理系宋家泰、顾朝林等汲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城市规划部门广泛接受并应用。地理学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三结构一网络”的一般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 5.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贯彻“以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地理学家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个别城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上。 6.城市空间结构研究: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2013-02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两个)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三个) 1、名词解释: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城市化地区、城市建成区、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2、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 3、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哪些? 4、为何要构建大都市区?构建大都市区的意义何在? 5、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征有哪些? 6、简述世界上最早形成的6个大都市带。 7、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 8、简述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条件。 9、以第四次人口普查为例,谈谈城乡人口划分的标准。 10、评价以市带县的利弊。 11、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些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名词解释:中心位置、重心位置、城市邻接位置、城市门户位置。 2、简述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力、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3、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我国城市根据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5、城市形成的区域经济基础包括哪些?

6、试举例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7、简述城市地理位置对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8、美国拉格教授认为,转运功能可分为哪三种类型? 9、从城市产生和发展出发,城市可分为哪三种类型,并简述不同类型城市的功能、特点和形成动因。 10、绘示意图简要说明伯德(Bird)关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三角模式。 11、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一、简答题 1、简述城市化的定义及其含义。 2、城市化的两个过程: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分别指什么? 3、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是什么? 4、城市化空间地域过程类型可分为哪几种? 5、城乡人口迁移的模式有哪些?并简要说明。 6、简述城市化的主要类型。 7、简述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8、简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概念。 9、简述霍尔的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 二、名词解释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三、分析题 根据教材P52图4—1分析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一般关系。 四、论述题 1、城市地域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算城市化。 2、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3、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分析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4、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自然地理学电子版

自然地理学 绪论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理坐标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和天体 1.宇宙和天体 宇宙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物质世界,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天体和极其广阔的空间。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 天体根据天体各自的特点可将其归纳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 2.宇宙中的天体系统及其层次 天体始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层次。 星系以上的四级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目前已经观测到,在银河系以外,和银河系同一级别的恒星系统约达10亿个。因为它

们都处于银河系以外所以统称为河外星系或河外星云。 银河系:银河系是比太阳系更高层次的庞大的天体系统。其中恒星是最主要的成员,数目在1500亿颗以上。除了恒星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星云以及星际气体与尘埃。 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 地月系: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月球有规律地绕地球运行,构成地月系。 二、太阳和太阳系 1.太阳系的范围和主要成员 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 太阳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但从日地关系的角度看,太阳又是一颗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恒星。 太阳的大小、质量、温度等物理性质。 3.太阳系的九大行星 1)九大行星的分类 以地球为界,分为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 以小行星带为界,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 根据物理性质分为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 2)九大行星的绕日公转运动 行星绕日公转的几个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开普勒三大运动定律。 4.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 彗星、小行星 三、地月系 月球概况月球的大小、质量,月地距离 月球外部没有大气层,这一特点造成了(1)月空永远黑暗;(2)月面温度变化幅度大;(3)缺乏大气层保护的情况下月面经常遭受陨石撞击。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从空间横切了从“文化”到“自然”的所有系统,同时横跨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地理学研究方法必然同时兼具解释与描述、解释与诠释、诠释与思悟,由此决定了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综合性、注重类比和空间表述。 (一)、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哲学方法论、数学和系统学方法、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地理学运用、嫁接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同时,地理学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创造性地发展了地理学的方法体系。 (1)地理观察、观测、实验测试等方法 观测、观察、实验是依据研究目的,借助于特定仪器装备工具,有计划地提取、采集对象的属性特征、状态过程.借以获取第一手感受性材料的科学方法。现代化的野外观测实验站、钻孔和测年技术的发展、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高精度测试仪器极大地提升了观测范围、速度和精度。地理观察强调静态观察与动态观察相结合、微观观察与宏观观察相结合、、局部观察与整体观察相结合、结构观察与功能观察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一个训练有素的地理学工作者应具备以下基本功底:具备解读地表事物和现象、地理景观的能力;依据研究的目的或问题(图4.3),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揭示性的主题与区域;系统地培养资料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的能力;对采样设计、样本、数据及其分析结果的典型性、代表性、揭示性、准确性、局限性与存在的问题做出正确的评判和说明。

(2)地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可视化技术 地理学和地图学之间传统上的紧密联系被恰当地赋予了地理学对空间和地方的关注,保证了在多数科学分类中地图学作为地理学子学科的地位。现代地图是一种数字形式的动态多维产品,展示了地理学研究与应用的新领域。电脑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结合使地图新型符号化、制图自动化和程式化、空间可视化和空问数据分析成为可能,同时增强了电子地图的大众化特征。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数学模型三者的结合实现了由近代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重大转变。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获取、存储、检查、操作、分析和显示与地球有关的空间数据的系统”,在地理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3)资料调查搜集与定性分析方法 采取多种方式搜集各种文献、图件、数据,包括论文成果、研究报告、统计年鉴、政府文件、磁盘数据等。通常采用的方式有:座谈与访谈、民族志方法、调查咨询、问卷调查、网上查询。特茜(Tesch,1990)在《定性研究:分析类型和软工具》一书中总结了社会科学的不同定性研究方法,其中不少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也经常运用:行动研究、案例研究、认知人类学、特尔斐法、描述性研究、文献研究、批判主义、民族志、实验心理学、场所研究、焦点群组研究、实证研究、诠释学方法、解释评估、生命历史研究、现象地理学、定性评估、先验论的唯实论、转换研究等。 (4)比较法、分析法与综合分析 比较法是认识差异的主要手段,因此成为地理学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往

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与近期趋势

文章编号:1004)9479(1999)02_0042_07 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与近期趋势 郭文炯,白明英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太原 030012) * 摘 要:本文在广泛查阅日文文献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不同时期日本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并从理论、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揭示了其发展特征。最后,概括了80年代以来日本城市地理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的新动态。 关 键 词:城市地理学;日本;发展特征中图分类号:K93/975 文献标识码:A 60年代以来,日本城市地理学发展迅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基于中日两国文化上的相似性和各方面交流的日益增加,日本城市地理学发展中的经验,可能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更有启发性。然而,国内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日本城市地理学发展状况的论文尚不多见。本文在收集、查阅大量日文城市地理研究文献,特别是综述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对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征及近期动态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了解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1 发展历程 地理学作为近代科学体系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日本形成于本世纪20年代前期,其主 要标志是1919年东京大学设立地理学科及1925年日本地理学会创立。[1]在1930年前后, 围绕景观论的争论,日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开始分裂。从1924)1992年日本主要地理学杂志登载的人文地理方面论文的主题分类(表1)看,人文地理学分科发展差异显著。第一,在20年代及30年代前期占主流的地志学论文迅速减少,60年代以来已极少出现;第二,农业地理、乡村地理、城市地理、工业地理是日本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其中,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乡村地理60年代以来论文数呈下降趋势,而城市地理论文数则不断上升。城市地理论文数在60年代初超过乡村地理学,成为聚落地理的主体;70年代初超过工业地理学,70年代中期取代农业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中最主要的分支。 城市地理学发展历程,山鹿诚次分年代归纳为胎动期(1945年前)、萌芽期(1946)1955)、推进期(1956)1965)、展开期(1966)1975)、转换期(1976年以来)5个时期[2]。 第8卷第2期 1999年12月 世 界 地 理 研 究 W ORLD REGIONAL STUDIES Vol.8,No.2 Dec.,1999 *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北京大学城环系柴彦威先生的指导与帮助,特表谢意。 收稿日期:1999_04_23;修订日期:1999_10_20 作者简介:郭文炯(1965_),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城市规划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学 术论文20余篇,参加科研课题10余项.

城市地理学课件

城市地理学课件 课程的基本要求 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了解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般掌握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城 市职能分类。 ◎牢固掌握城市化原理、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心 地理论。◎学会运用城市地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在城市规划中遇到的问题。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 ◎城市化概念、城市化类型、城市化过程曲线、中国城市化特征及对策。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国城市规模政策。◎中心地理论、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定。 3、考核方式 ◎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70%。◎ 平时考核方式:考勤、课堂提问及课外作业。(缺课三次,取消考试资格) ◎期末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外阅读 城市化研究——中外城市化比较、中国城市化特征、水平和动力机制、城 市 化过程研究、郊区化研究、城市发展方针(城镇体系)、衡量指标等内容各类空间研究——城市空间、商业空间、工业空间、居住空间、城市边缘区 等的发展特征、变化机制、影响因素、结构重组等内容城镇体系——城市群体研究、都市圈(带) 相关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地理科学进展、世界地理研究、城市问题、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 地理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汇刊、城市规划学刊、经济研究、城市改革与发展、城市发展研究等。 第一章绪论

重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难点:掌握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特点和研究趋势。 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1.地理学 地理学从来不是一门单一的科学,这一特点是由于地理学位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连接点上。 早期——描述性 近代——空间科学,空间分布论为核心 20世纪下半叶——多学科综合近代地理学 洪堡《宇宙》、李特尔《地学通论》——近代地理学形成的标志; 赫特纳——首创地理学的区域和景观学派; 哈向特、詹姆斯、迪金森等继承赫特纳的学说,形成统一地理学。 学科综合发展成为人类科学的发展主流,“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从人地关系的大视角去探寻问题根源。现代地理学发展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体系。西欧学者将地理学分为通论地理学(部门地理学)和专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两部分,通论地理学中分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苏联学者长期将地理学区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大分支;一些欧美学者则将地理学区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大部分。这些传统的分类方法显然未能包容地理学的技术性分支——地图、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背景性分支如历史地理学、古地理学等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也难以确定,不利于构建清楚地理学整体发展的层次。 按照钱学森的理解,地理科学包括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具有三个层次,即基础理论层次、直接应用的技术性层次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技术理论层次。 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城市是一种相当特殊的地理环境。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是一种不完全的、脆弱的环境系统,是人类受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最敏感的地方。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方。 城市又是一个极其复杂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巨系统。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自然地理学

绪论 一、基本概念 地理学 二、填空 1、地理环境可分为、、。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和自然地理环境。 三、思考题 1、如何理解地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当代地球科学关注那些前沿 领域? 2、试述现代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3、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事件和过程可以区分为哪几种事件尺度?为什么自然地理学注重研究中间尺度的事件和过程? 4、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它有哪些主要的分科? 5、自然地理学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什么?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所要回答的问题。 第一章地球 一、基本概念 天体太阳视运动黄道岁差章动极移纬度经度恒星年回归年 二、填空 1、1光年=km,1天文单位=km。 2、彗星由、、、组成。 3、地球的赤道半径为km,极半径为km,总面积为km2,总体积为km3,总质量为kg。 4、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偏。 5、地球的圈层分化的主要因素是。 三、思考题 1.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 2、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 3、地球的轨道是什么形状?什么是近日点?什么是远日点?它们是在哪一天?在近日点和远日点时,日地间的距离各为多少?这种距离上的差异对季节有什么影响? 4、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 5、试描述和解释傅科摆实验。这一实验证明什么?你能否根据傅科摆来测定你所在的纬度?为什么? 6、试描述地轴与地球轨道相倾斜的情况。什么是倾角?这种角度全年中是否有变化? 7、地球内圈分为哪几层?简述各层在结构、物理性质、化学和矿物组成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旅游地理学(保继刚著)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学复习要点 一填空题 1. 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 2.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3. 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资源。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我尊重感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5.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互相作用的条件有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 6.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中,根据历史资料推测将来形势的是趋势外推模型。 7.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 8. 大尺度旅游空间一般采用环状旅游路线。 9. 汇率下跌,价格不变,旅游需求上升。 10. 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主题,由人工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业。 11. 共性大,个性强是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一。 12. 娱乐购物属于旅游活动的提高层次。 13. 当游客量在所有时期都相同时,高峰指数等于0。 14.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 15. 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类型包括大型购物中心型、特色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选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型。 16.偶发性饱和与超载常是由于旅游地或其他附近发生了偶然性的事件,这些事件在较短时间内吸引来大量旅游者 17. 旅游区的特性有系统性、层次性、地域性和优化性。 18. 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这就是感知环境。 19. 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中,定性模型的代表是特尔菲法。 20. 中尺度旅游空间一般采用节点状旅游路线。 21. 游览观光属于旅游活动的基本层次。 22. 旅游需求的季节性强度指数越接近于零,旅游需求的时间分配越均匀。 (二)名词解释以及关系 1.闲暇和游憩 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2.旅游需要和旅游需求关系 旅游需要:是指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对某种旅游产品的渴求或欲望,它是旅游者的一种潜在需求,即旅游者自身感到缺少某种东西,又期望得到某种东西的一种心理状态。 旅游需求: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3.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

中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c977705.html, 中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作者:王善超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2期 摘要:城市地理学是研究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 的科学,不仅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理学已经走过了开门立户的最艰难岁月,展望未来,城市地理学在知道城市建设方面仍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城市化;学科进展 一.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开展较晚,地理学科基础薄弱,直到最近几年才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表现出明显的特点和趋势。中国的奴隶社会时代的早期作品,如《诗经》、《管子》、《尚书》、《周礼》等,就是记录地理知识的典籍。 封建时代的历史记录除了《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和许多编年史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城市的描述,诸如《洛阳伽蓝记》、《汴京遗迹志》、《东京梦华录》等,也都主要记载都城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建筑、风水,内容浩繁如烟海,也很难被称为城市地理书。解放前,在我国地理研究中,城市地理领域是空白的。解放后,我们在苏联的地理工作者帮助下进行了少量的研究,主要对农业产业进行服务。城市地理仍是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 80年代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城市规划动作受到重视和城市的普遍快 速开展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学进入历史上发展最旺盛的时期,在80年代,出版了大量论著。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表现出 以下特点: (一)领域的研究日益拓宽,研究工具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宏观和中观领域,如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和城市系统。3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化宏观和中观的同时,微观的研究开始增加,城市交通、环境领域的研究也开始走入城市地理学的视野。数学方法逐渐被引进城市地理研究,引进新技术和新手段的研究水平也大幅提升。 (二)关注重点研究课题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地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是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密切相关的。一方面,由于经济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非常接近;另一方面,规划领导部门认识到,地理工作者参加编制城市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根据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 的各种动态需同。其基本特征有:地区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三相物质并存;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人类聚居的场所。 第一章地球 地球自转偏向: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的力。它使所有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赤道上水平运动物体无偏向。物体运动速度决定偏转力的大小。 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为365日6 时9 分9.5 秒,称为一个恒星年。 回归年: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为365 日5时48 分46 秒,称为一个回归年。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某地的太阳高度角有日变化,正午12 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并且正午太阳太阳高度角在一年内也会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的来回移动而变化。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 = 90 -地理纬度-直射点纬度 纬度与经度:纬度是某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经度是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本初子午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这就是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度的经线,一条经线则是一个半圆弧。最初经线的起始线并不统一,1884年经过国际协议,确定以穿过伦敦当时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180度经线:从本初子午线(经度的零度线)向东和向西各分180度,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180 度线是重合的,通常就把它叫做180 度经线。由于,在同一时刻,180 度经线以东是前一日的结束,以西却是次一日的开始,经国际协议被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 地球的内部构造:根据对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的差异和变化,地球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复习笔记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复习笔记 论绪第1章 复习笔记 1.1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1.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三部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 (1)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规律。(2)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3)经济地理学是以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来阐述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者对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1)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2)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出发,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3)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1)社会性 ①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②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的人文现象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并不断运动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研究不同发展实际和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2)区域性 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 (3)综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