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城市交通规划

温州市城市交通规划
温州市城市交通规划

温州市城市交通规划

一、总体发展概况

温州市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重要的沿海工贸港口城市和浙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温州市域三面环山,东部向东海开口,总体构成了三面高、东面低,逐级递降向海围合的陆域地形。全市包括鹿城区、龙湾区、瑞安市、乐清市、洞头县、永嘉县、平阳县、苍南县、泰顺县,1996年底全市总用地面积11784平方公里,总人口705万人,市区用地面积489.46平方公里。

本次城市交通规划范围包括鹿城区全部,龙湾区大部,瓯海区景山街道、新桥镇、永中镇、海滨镇全部、永兴镇、梧埏镇、三垟乡部分,永嘉县瓯北镇沿瓯江部分,乐清市七里港镇、磐石镇、黄华镇、北白象镇部分,面积为209平方公里。

二、交通规划总体构思

1.规划目标

规划的道路网络需要在数量和空间结构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结构布局。加强城市各片区间和瓯江两岸城区的交通联系,注重快速路的建设和支路网的完善,加强城市道路交通与对外交通场站设施间的衔接,强化温州市的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并以道路建设带动城市建设,适当提高城市道路网密度,疏解市中心区交通,整理改善老城区的道路网,同时兼顾传统特色保护;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的可行性。

2.发展战略构架

温州市交通规划的目的是促进温州市以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温州老城区、行政中心区、知识园区等各分区功能的实现。与城市综合运输相适应,促进城市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必须从城市发展战略高度上,从政策、体制、资金、建设、经营、服务等各个环节对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给予保障。减少温州市的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交通规划也考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在满足市内居民出行需求的同时,方便流动人口的出行。通过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土地开发与交通建设相结合等方式,促进温州市社会经济

和城市建设的目标早日实现。

充分利用新建的交通网络,进一步拉开城市骨架,形成多心化的城市格局。优先发展行政中心区,促进城区往东发展。发展知识园区,促进以三中心鼎立为核心的城市格局的全面形成。发展对外交通网络和设施,促进城市外延式发展。以快速的道路交通系统,带动土地的开发,促进城区和地区经济繁荣发展。发展高效率的交通方式,促进城市内涵式发展。加强交通管理,充分发挥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和设施的潜力。

三、现状交通特征及存在问题

1.居民出行特征

温州市曾于87年、95年及96年进行过三次居民出行调查。为了分析温州市居民出行特征演变的趋势及原因,本次城市交通规划在规划区域内作了补充(200户)调查。

温州市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重要的沿海工贸港口城市和浙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温州市域三面环山,东部向东海开口,总体构成了三面高、东面低,逐级递降向海围合的陆域地形。全市包括鹿城区、龙湾区、瑞安市、乐清市、洞头县、永嘉县、平阳县、苍南县、泰顺县,1996年底全市总用地面积11784平方公里,总人口705万人,市区用地面积489.46平方公里。

本次城市交通规划范围包括鹿城区全部,龙湾区大部,瓯海区景山街道、新桥镇、永中镇、海滨镇全部、永兴镇、梧埏镇、三垟乡部分,永嘉县瓯北镇沿瓯江部分,乐清市七里港镇、磐石镇、黄华镇、北白象镇部分,面积为209平方公里。

二、交通规划总体构思

1.规划目标

规划的道路网络需要在数量和空间结构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结构布局。加强城市各片

区间和瓯江两岸城区的交通联系,注重快速路的建设和支路网的完善,加强城市道路交通

与对外交通场站设施间的衔接,强化温州市的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并以道路建设带动城

市建设,适当提高城市道路网密度,疏解市中心区交通,整理改善老城区的道路网,同时

兼顾传统特色保护;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的可行性。

2.发展战略构架

温州市交通规划的目的是促进温州市以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温州老城区、行政中心区、知识园区等各分区功能的实现。与城市综合运输相适应,促进城市综合

运输体系的形成。必须从城市发展战略高度上,从政策、体制、资金、建设、经营、服务

等各个环节对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给予保障。减少温州市的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的

道路。同时,交通规划也考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在满足市内居民出行需求的同时,方便流动人口的出行。通过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土地开发与交通建设相结合等方式,促进温州市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目标早日实现。

充分利用新建的交通网络,进一步拉开城市骨架,形成多心化的城市格局。优先发展

行政中心区,促进城区往东发展。发展知识园区,促进以三中心鼎立为核心的城市格局的

全面形成。发展对外交通网络和设施,促进城市外延式发展。以快速的道路交通系统,带

动土地的开发,促进城区和地区经济繁荣发展。发展高效率的交通方式,促进城市内涵式

发展。加强交通管理,充分发挥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和设施的潜力。

三、现状交通特征及存在问题

1.居民出行特征

温州市曾于87年、95年及96年进行过三次居民出行调查。为了分析温州市居民出行

特征演变的趋势及原因,本次城市交通规划在规划区域内作了补充(200户)调查。

出行个人属性:居民人均日出行次数呈上升变化趋势且大于国内其它城市,由96年的2.78次/人增加到99年的3.14次/人。按出行者计,为3.47次/人。

出行目的构成:主要是上班和上学,占36.2%。其次是生活出行、业务及购物,与96

年相比没有很大变化,只是上班目的略有降低,上学目的有所上升。

出行交通方式:主要是步行、骑自行车、助动车及摩托车和乘坐公共汽车。与历史年

份相比,温州市居民的公交出行比例有了很大提高,已由96年的4.4%增加到目前的9.0%。

表1 温州市居民出行方式比例

居民出行量:呈近多(时耗短)远少(时耗长)分布,在40分钟以后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并且,在居民出行总量中,超过90%的居民出行时间在30分钟内。如下表:

表2 温州市居民不同出行方式的平均出行时间

居民出行时辰分布:曲线呈明显的双峰形,早高峰集中在7:00-8:00,晚高峰集中在17:00-18:00,早、晚客流高峰小时系数分别为16.1%、14.7%。午前及午后有两个出行低峰表明温州市不少居民中午回家吃饭、休息。

居民出行时耗:大部分在30分钟内,随着时耗的增加,各种交通方式比例均有较大幅度的减少,而公共汽车比例在出行时耗30分钟内逐渐升高。

2.居民意愿

居民骑自行车比较集中的原因是上班(上学)准时和生活上方便,分别占30%以上;外围区居民对公交服务不便较为敏感。抱怨最多的是自行车被盗,其次较为普遍的是气候

影响和汽车多。对发展摩托车的态度,大部分温州市居民持适当控制态度,与96年调查相比,非常赞成发展摩托车的居民在减少。超过50%的温州居民赞成发展小公交,尤以核心

区为甚,高达72.4%,反映出温州居民开始认识到摩托车、助动车出行带来的负面效应,

并开始对发展公交充满信心。但中间区持反对态度的居民较多。外围区居民乘出租车的比

例高于核心区和中间区。外围区居民乘出租车的主要原因为生活方便,其次为乘公交车不

便和省时。温州市居民购买交通工具的意向与96年调查相比,购买主体已由自行车转向摩托车。另外,打算购置小汽车的家庭比例基本保持稳定,这表明小汽车进入普通居民家庭

还需一段时间。

3.道路流量分布特征

道路断面流量调查

本次交通规划共调查了102个路段,统计了不同类型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在6:30-20:30时段内的流量。将各种流量折算成当量流量,货车占全市机动车当量流量的32.8%,出

租车占32.7%,单位以及私人小汽车占16.6%,摩托车占16.1%,大中客车占1.7%。以个体数量计,出租车数量最多,货车次之,摩托车居第三,其次是单位及私人小汽车,再次是

大中客车。

温州市的机动车流量时辰分布较均匀。相对而言,非机动车流量随着时间的变化有明

显的峰值,早高峰7:00-8:00,晚高峰17:00-18:00。高峰时段内,黎明路东西段、人民路、雪山路、马鞍池路、城南大道、过境路、飞霞南路北段断面机动车流量较大,在1000辆/小时以上,过境路达到1500辆/小时以上;雪山路、马鞍池路的方向不均匀较明显。

交叉口流量调查

本次交通规划共观测了十八个交叉口,采用固定录像机拍摄交叉口车流后进行分析整

理而得不同方向通过量。

A、交叉口通行量在3000 PCU/h以上的有过境路立体交叉口;南站交叉口;十里亭交

叉口;学院路交叉口;飞霞路、城南大道交叉口;丽田环形交叉口;车站大道黎明路环形交叉口;

B、交叉口单向流量比较明显的有:飞霞路城南大道交叉口、民航路、黎明路交叉口、半腰桥交叉口。

C、在十字交叉口中,当多个方向的左转车辆与对向直行车辆的冲突较大,应该采取开辟专用左转车道、加强信号灯控制管理等措施。冲突量在600 PCU/h 以上的有:南站交叉口、飞霞路、城南大道交叉口、马鞍池交叉口、十里亭交叉口,但由于交叉口进口道单向

直行车道多于一条,故基本上车辆能在一个信号周期内通过。存在问题的交叉口为:半腰

桥交叉口、小南门交叉口。

.城市道路网现状

温州城市建成区面积为209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为115.28万人,城市道路长度为

658.49公里(中心城区道路长度为156公里),道路面积率4.85%,快速路、主次干路和

支路的密度分别为0.16、0.72、2.74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为7.91平方米。

中心区道路网已基本饱和,道路高负荷度状况向南、向东拓展趋势明显,道路供需矛

盾十分突出。总体道路网密度偏低,旧城区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主、次、支路不成系统,骨架道路往往难以胜任应有的"通"、"快"、"畅"交通功能。

路网布局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制约城市用地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使城市用地不断扩展,同时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更为密切,温州城区沿瓯江呈带形发展,重心向南和东部转移,方格网道路布局形态中,主干道(包括过江通道)两侧缺乏独立成系统的次一级辅助路网,内部"丁"字路口多,层叠连接产生路网上汇集交通的"蜂腰"(如环城东路-飞霞路-牛山北路直至十里亭的南北向道路,以及机场路茅竹岭段体现得较明显),对用地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道路功能不明确,非机动车及行人对机动车干扰严重,温州市现状道路还存在着人行道普遍偏窄现象,并未很好遵循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以人为本原则。

图1 温州市城市道路网现状图

5.城市出入口交通

为掌握温州市出入口交通特性,选择了双屿、温州二桥及南白象三个出入口进行交通调查。南白象出入口货车所占比例最高,其它两出入口客货车则平分秋色,双屿出入口客货车各种车型所占比例较均匀,温州二桥出入口小客车所占比例较高(占36.2%),南白象出入口大货车所占比例很高(占40%)。双屿与温州二桥的进口交通主要来源于温州市域,约占80%,而南白象出入口来自浙江省域、邻省及其它省市的车辆较多。双屿与温州二桥

的出口车辆去向主要是温州市域,约占70-90%,而南白象出入口车辆去向为浙江省域、邻

省及其它省市的车辆相对较多。

6.公共交通现状分析

1998年温州市公交年客运总量:公共汽车11964万人次,小公共汽车4987万人次),日均客运量:公共汽车32.78万人次,小公共汽车13.66万人次)。与十年前相比,公交年客运量翻了4倍,创造了国内城市公交发展的奇迹。

客流方向调查表明:城区至城区的客流占48.9%;城区至城郊的客流占29.4%;城郊至

城郊的客流占21.7%。城区线路中,有4条为环线与其他城区线路和城郊线路形成"井"字

环形放射线格局。城区行驶的线路中,大部分是小公共汽车线路,起到了集散客流、加密

班次和增加吸引力的作用。温州城区线路的长度都在10公里左右,城郊线都在40公里左右,需要在近郊新辟一批换乘枢纽站,以便由此向山区发车,逐步带动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

7.道路停车

停车时耗分布:机动车路边占道停车时耗集中在半小时内,但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停车时耗分布则较均匀。对于单位内(或家里)停车,可能因来访单位机动车平均停车时间相对

较短,集中在30分钟内。非机动车占道停车时间一般在1小时之内。如非机动车在单位内(或家里)的停车时间集中在3~4小时。

停车场地与车辆停放之间的关系:单位内部(或家里)及公共停车场主要停放的是自行车、助动车及摩托车,尽管小汽车及其它客货车在停车总量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因其单车

停车面积较大,所以这些车辆的停车矛盾不容忽视。

四、城市交通规划及实施要点

1.城市道路网布局

温州市道路网结构由外围公路和各级道路形成"二横四纵快速路,主次干路成棋盘,支路形成致密网"的路网结构。快速路和高速公路是贯穿各个片区的内外交通的骨架,而主干路、次干路网则是承担交通流集散功能的网状体系。

高速公路及干线公路

温州市的高速公路由金丽温高等级公路、沿海高等级公路以及沿温州东部海岸经温州机场和灵昆岛的瑞乐高等级公路(暂名)组成;干线公路以温州市城区为中心,呈放射状联系温州市域各县市以及周围地市,要求2小时到达。对市域边沿的山区城市,规划用直升飞机进行快速联系。

快速路

温州市的快速路结构为"二横四纵"。"二横"是指东西向的江北的北过境公路和江南的瓯海大道,"四纵"是指南北向的瓯江三桥路、南塘大道、沿海高等级公路和沿海快速路,由此组成温州市的快速路系统。

主干路

温州市主干路共44条,主要呈"二十三横二十一纵"的布局形式。在老城区有些主干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道路较窄,拓宽难度较大,但还按主干路考虑,实施时要求在断面设计上作适当调整,并运用交通管理手段来达到其主干路功能。

次干路

次干路网较密,主要为组团内交通服务,是公交车行驶的主要道路,可汇集非机动车

流和人流,次干路两侧可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出入口、机动车和非机

动车的停车场。

支路

支路是温州市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短距离交通,相当于居住区级道路,支路应避免长距离的机动车交通穿越,但要方便公交车驶入,合理分布公交线路和站点,

缩短乘客步行到公交站点的距离,支路承担非机动车和进出街坊的机动车通行,允许停放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温州市城区主要的支路网规划集中在老城区路网的改善,新城区支路

的开辟主要在下一层次的规划中落实。

货运干道

由于货运交通对城市交通的影响较大,因此货运道路主要利用交通性主干路,应尽量

减少对城市生活的干扰。结合温州市的主要货物流通中心,其货运干道系统由北过境公路、南过境公路、瓯江三桥路、过境路、疏港路、温瑞路、柳黄路、永洞路、金丽温高等级公路、沿海高等级公路、沿海快速路等组成。城市快速路和部分主干路亦要承担部分货运功能。

图2 温州市上班高峰预测交通大区O-D图

图3 温州市上班高峰预测机动车路段车速图

图4 温州市上班高峰预测路段流量图

图5 温州市预测机动车路段饱和度图

图6 温州市城市道路网规划图(1:40000)

2.中心区道路整治

温州市老城区道路由于漫长的形成过程,功能较为混乱,路幅狭窄,且饮填河作路,使丁字路口居多,需按照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格局逐步加以调整改建。中心区道路整治要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网的骨架,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道路和街区要加以保护;理顺现有道路功能,合理组织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适当组织单向交通;结合老城区商业设施的布局,设立步行道0路系统;对原有狭窄道路有重点堤打通瓶颈路段、拓宽取直,改善道路线形与断面形式。

图7 温州市城市中心区道路网规划图

3.交叉口

交叉口是决定城市道路网通行能力的关键,交叉口通行能力必须与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不然将制约整个道路网的通行能力。

根据城市道路网的功能和等级划分,城市交叉口形式以展宽式平面交叉口为主,参照规范如下:

表3 温州市城市交叉口选型

注:A--立体交叉口;

B--展宽式信号灯管理平面交叉口;

C--平面环形交叉口;

D--信号灯管理平面交叉口;E--不设信号灯的平面交叉口

在规划主干路交叉口时,交叉口用地应满足A和B的要求。在B能够解决问题时就不

要用A。A只是作为最后的选择。

在平面交叉口交通控制和管理上,机动车交通优先次序是主干路、次干路,最后才是

支路。在遇到较多灯控平面交叉口时,首先应展宽主干路交叉口,实现主干路上绿波交通:即主干路机动车驶过第一个绿灯,并按规定的车速行驶,在以后的交叉口上都能遇到绿灯

信号。交叉口增加进口道的车道数,目的是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使它与路段的通行能

力相匹配,发挥道路网的效能。

自行车道系统应由单独设置的自行车专用路、城市干路两侧的自行车道、城市支路和

居住区内的道路共同组成的连续自行车交通网络。自行车道系统的规划设计应贯彻自行车

和机动车分流的原则,分流方式根据路网特点,灵活处理,不能强求统一模式。道路等级

越高,安全隔离应越彻底,以保障主要道路的交通高效率和交通安全。自行车出行范围应

基本上控制在组团内部或相邻组团间,减少自行车长距离低效出行,自行车道路应与具有

存车换乘设施的公共交通站点衔接方便,并在站点附近设自行车停车场。

自行车道路根据服务范围及其所承担的自行车流量的大小,可分为干路和支路。自行

车干路网密度为1.5-2公里/平方公里,设计车速采用20公里/小时,自行车干路单向宽度应不小于4.5米,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骑车者对安全、照明、绿化等交通环境的要求。

自行车干路与城市主干路相交,可采用简易分离式立交,当与主干路上附近交叉口距

离较小,用地难以处理时,也可采用信号灯控制。城市主干路机非干扰严重的交叉口,应

加强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的隔离,原则上禁止自行车左转与直行,只允许右转,使自行车直行、左转流绕行,从附近的自行车道路通过,以基本实现主干路交叉口的机非分流。

老城区由于历史原因,街巷密度较高。结合旧城改造,可规划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和以自行车为主的支路,逐步提高自行车道路的服务水平。在自行车道路的近远期建设中,由于自行车交通仍然占很大比重,因此需留有充分的自行车道的宽度和面积。远期自行车出行减少,可考虑将自行车道逐步改为机动车道、公交专用道或步行道。

4.步行系统

温州市城市步行系统的规划目标是在市区范围内建立一个综合、安全、方便的行人交通网络,满足行人通行、集散、游憩的需求,这是现代文明城市的重要标志。将人行道、人行横道、商业步行街、城市滨江步行道以及居住区的步行系统、城市广场等紧密结合,构成完整的、连续的步行交通系统。步行系统与其它交通系统之间应既相对隔离,以形成安全、舒适的步行空间,同时又要与公共交通衔接好,方便换乘。建议在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规划中,在机动车交通繁忙的主要道路和交叉口上做好行人安全过街设施;在老城区改造中,可辟建步行商业街区。

5.道路网指标

道路总长度

表4 温州市区规划各级道路网长度

道路网密度

表5 温州市区规划各级道路网密度与国家规范的比较

道路面积指标

表6 温州市区规划各级道路网面积

表7 温州市区道路网规划指标与国家规范的比较

6.公共交通规划

根据近期道路建设,新辟、延伸或调整一些线路的走向,增加新区的线网密度。旧城

中心区将辟为步行区。除了公交车辆外,至少应在高峰期间限制其他车辆的通行,以方便

群众的各种活动。在市中心地区中巴线路宜逐步改为单机车线路,以减轻道路交通的压力。宜在各发展方向设置新的公交枢纽站,以利新区内部、新区与旧城区、以及新区与郊区城镇、旅游风景点等的交通联系。对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个体客运车辆不愿去的贫困地区,

现有线路客流量虽少,仍需保留,并加开进入贫困地区的线路,方便人们进城带货、采购,近期仍以单机车直入城区。根据农村与集镇、集镇与中心城联系的特点,在远郊设置换乘

枢纽点,在站上驻车过夜(如桐浦、飞云等),并由此向远郊辟线,以满足远郊乘客到市中心批发市场、行政管理部门、经济开发区的交通需要。今后瓯江上有多座大桥建成、越江

公交线路的开辟,轮渡的作用将部分被代替。但瓯北轮渡仍将发挥其作用。此外,轮渡上

江心岛和与黄田镇的联系仍很需要。为适应温州城市用地的扩展,在快速轨道交通建造以前,公共汽车应发展一批大站快车,提高车速,缩短居民出行时耗;在市区应投入部分空

调车,提高公交舒适度和吸引力。

本次在提出公交规划的同时还对规划实施提出了建议加强市政府对公交建设的统一领导,成立专门机构。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采用联合开发策略,广开渠道筹集资金。国

企应成为城乡客运市场的主体。加大政府扶植力度,完善企业自身改革。有条件地开辟公

共汽车专用道。确保公交发展与城市土地开发进程相协调。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并重。应

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公交服务水平。

7.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温州市城市交通将要经历机动化发展历程,将要面对小汽车交通带来的诸多弊端的考验,广大居民及政府决策人员必须从战略高度,统一对"面向轨道交通建设的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认识。轨道交通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很难在短期内成环成网,发挥巨大效益,并且

在规划期末,温州市轨道交通建设有可能尚未开工,但为满足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次交通规划仍提出温州市轨道交通规划方案。

本次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针对温州城市形态及具体情况,在中心城与其主要卫星城之间

提出东西线及南北线两条轨道交通线路。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充分利用现有铁路和总

体规划已论证铁路线路。考虑到城市用地发展的过程和形态,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分为两

个层次:联接市区与城市远郊副中心的快速轨道交通;温州中心城区内的快速轨道交通。

8.停车总量预测

在规划的公共停车泊位总量中,35%设在市中心,26%在其他区,23%在分区中心,12%在出入口,4%供货运专用。

停车场服务范围,中心区在200米内,其它地区在300米左右。停车容量约为150辆

的大型停车设施,可结合实际情况建停车场或停车楼。容量为70-100辆左右的小型停车场,可结合用地开发进行建设,如果为分散开发,可按用地面积把停车泊位分摊给不同地块,

甚至可分摊配建的停车场。这样,每个地块的总停车泊位为配建停车泊位加上分摊的社会

公共停车泊位。

非机动车停车用地共14公顷,宜利用零星用地分散布置,并在详细规划中予以落实,分摊在每块开发土地中。

9.道路设施建设重点

随着市政府的搬迁,开通新中心区的干路系统,并结合旧城改造改善旧城区的道路网络。尽快建设形成温州市的快速路系统,以提高路网的快速和通畅,近期应重点建设联系

东西向的瓯海大道和江北过境公路,与现状几座大桥以及高速公路、过境公路形成快速路

系统,加强城市组团之间的联系。为保证快速路系统的通畅,应加强对快速路的交通管理

和沿线土地开发的控制。主要解决局部地区交通问题,近期应努力提高城市的支路网密度,适度开通一些支路,如老城区的支路网的适当完善,以及新建成区的支路控制等。近期货

运交通由北过境路、原104国道、疏港公路、瓯江三桥路、沿海高等级公路等承担。综合

治理城市交通的交叉口瓶颈,通过交通渠化、信号优化配时等措施,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结合旧城改造解决路内停车问题;并根据规范要求配套完善停车场、库的建设。城市核心

区结合各级道路改造,适当考虑组织单向交通。

针对温州市近期道路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对近期建设的三期工程进行方案测试。本

次方案测试主要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以现状路网未作任何变化为基准方案,三期工程中的每一条道路作为一个方案,

进行流量分配,计算每个方案实施后的机动车平均出行时间和总的车分钟,与基准方案进

行综合比较,以验证哪个方案实施后的城市总体出行效率最高。

根据上述测试将近期建设项目分为三期工程进行,可以看出这些项目完成后,温州市

机动车出行效率大为提高:平均出行时间缩短了近3分钟,总的车分钟减少了152075车.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及答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 结构 1. 章节序参照<<城市道路与交通>> 2. 题型分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综合题(含作图题.设计等) 3. 参考书目 绪论 一. 简答题 1. 城市道路的功能有哪些? 由哪些部分组成? 2. 为什么说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 3. 城市道路分类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其必要性。 4. 为何要进行城市道路红线规划? 5. 城市道路应如何分类?试举各类道路的功能.特点与技术指标说明之? 6. 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7. 公路与城市道路在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上有什么不同? 二名词解释 1. 绿波交通 第一、二章 一. 填空题 1. 设计车速指。 2. 车流密度指。 3. 交通量是指。 4. 道路通行能力指。 5. 小型汽车的外廓尺寸:总长米,总宽米,总高米.。 6. 一条机动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7. 一条自行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8. 一米人行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人/小时。 9. 在平面交叉的道路网上,一条机动车道的实际通行能力常为辆/小时。 10. 常见公共汽车的车身宽度为米,道路交叉口上空,无轨电车架空线净空不得低于米。 11. 自行车行驶时,左右摆动的宽度各为米,一条自行车道净高为米。 12. 交通量观测资料可应用在, , 三方面,其中高峰小时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而年平均昼夜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

1. 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车辆的行驶长度被:(1)平均车身长度(2)车头间距长度(3)停车视距除得的数值。 2. 车辆在高速行驶时, 驾驶员的视野:(1)越来越宽阔(2)越来越近(3)越来越狭窄。注意力的集中点也(1)越来越近(2)越来越远(3)越来越高。 3. 道路上车速越高,车流密度(1)越大(2)越小(3)先小后大。 三. 名词解释 1. 交通量 2. 一条机动车道理论通行能力 3. 服务水平 4. 服务流量 5. 动力因素 6. 停车视距 三. 简答题 1. 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如何? 2. 城市交通运输的工具有哪些?它们的特点如何? 3. 交通工具的尺寸与道路设计的哪些方面有关? 4. (结合图示)说明车流密度.车流量.速度三者的关系如何?何者起主要影响作用? 5. 外白渡桥宽为三条机动车道,以往两边各一条车道上下行,中间一条车道为自由使用,实际效果不好,后改为上坡两车道,下坡一车道(在桥中央换位),效果较好。试从车辆动力特征的观点来解释这样做的原因. 6. 何谓通行能力?它与交通量的关系如何? 7. 为何道路的实际通行能力要比理论通行能力小?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8.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为何希望采用C级服务水平?而在公路设计中,希望采用B级服务水平? 9. 交通量观测资料有何用途? 10. 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方法有几种? 11. 何谓高峰小时交通量? 何谓通行能力? 两者有何区别? 在设计道路时,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12. 停车视距与车头间距的关系如何? 13. 对道路的路段,十字交叉口和环形交叉口的交通量观测方法,有何不同? 14. 一条常见的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在平日高峰和紧急状态时,每小时可以疏散多少人?(包括步行,乘车或骑车) 15. 试画出车速,纵向附着系数与通行能力的关系图。 16. 试画出汽车动力因素与车速的动力特性图。 第三、四章 一. 填空题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上册) 1、交通的定义: 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 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 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 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 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 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规划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1标准货车 以载重量4-5T的汽车为标准车,其他型号的载重汽车,按其车型的大小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货车,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1的规定取值。 2.2乘客平均换算系数 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其值为乘车出行人次与换算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 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 “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 (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 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 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 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 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 (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 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b 普通汽车:包括单节式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与载重汽车。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试题选

道路与交通系统规划试题选 一、填空题 1、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 2、一条自行车道的通行能力为 500-1000 辆/小时,宽度为 1 _。 3、《周礼》中把城市道路网分为经涂、纬涂、环涂和野涂四个部分。 4、城市道路衔接的原则是: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性让交通性和适当分离。 5、平面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较低,一般不适用于快速路和主干路的交叉口。当进入交叉口的混行交通量超过 2700 辆当量小汽车/小时或环形交叉口任何一个交织路段通过的交通量超过 1400 辆当量小汽车/小时时,不宜采用平面环形交叉。 6、平面弯道设计时在限界内必须清除高于米的障碍物,包括灌木和乔木。 7、各类机动车分到行驶时,小客车每条车到宽度米;其他车型当设计车速小于40km/h 时每条车到宽度米,当设计车速大于40km/h时每条车道宽度米。 8、机动车道的车道条数常采用偶数,路段上机动车道的车道数不宜过多,单向车道一般不超过 4 条。 9、一般城市公共交通线网类型有:棋盘型、中心放射型、环线型、混合型和主辅线型五种。 10、从地域关系上,城市综合交通可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两大部分。 11、城市交通的四个基本因素:用地、人、车和路。其中,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12、道路红线内的用地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和_ 分隔带_ 四部分。 13、临近建筑交通组织和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把建筑内部的交通流线与外部城市道路的交通流线合理地组织成为有机整体。 14、横断面设计就是根据城市规划确定的道路性质、功能要求和规划交通量,合理确定道路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宽度和高差。 15、按修筑路面的材料,路面可分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和砂石路面。 16、《马丘比丘宪章》强调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和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复习资料老师总结自己整理

第一章 城市交通规划的概念:(1)通过对城市交通需求量发展的预测,为较长时期内城市的各项交 通用地,交通设施,交通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综合布局与统筹规划,并进行综合评价,是 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2)城市交通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活动 特点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城市未来交通进行研究的过程和对未来交通的安排。 城市交通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一个战略: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两张网:城市道路网,城 市公交网。 城市四大基本活动:交通、居住、工作、游憩。 城市道路的概念及其功能:城市道路是指城市城区内的道路。功能:为地上地下工程管线 和其它市政公用设施铺设提供空间; 是城市的骨架,建筑物的依托,分别用地各地块的边界; 是商贸活动的场所之一;是城市居民交通与活动的空间;城市防灾避难提供场所;为城市通 风新鲜空气的流通提供渠道;反映了城市的风貌,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又是显示当代精 神文明的场所,是组织城市景观的导线。 城市道路按国标、按功能、按目的分类:(1)国标(作为城市骨架)的分类:快速路、主 干路、次干路、支路;(2)按道路功能的分类: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3)按交通目的的分类:疏通性道路、服务性道路。 我国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问题及原因:(1)人口密集与城市用 地的矛盾:由于人口稠密,国家又实行劳动力密集、广就业、低工资的政策,所以中国城市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人口密集而城市用地紧张,从而导致交通密度大。(2)城市用地布局带来 的交通分布的合理性问题: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单一中心的同心圆式发展,由于在城 市的发展建设上缺乏远见,缺乏清晰的规划思想,城市布局的不合理性也越来越明显,从而直接影响着城市交通的分布和合理性。(3)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落后带来的系统性问题: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运输体系和交通结构缺乏科学性。 (4) 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问题:我国城市中城市运输、城市道路、城市交通管理三个系统分别 由多个部门管理,思想认识不尽统一,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统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脱节,城市交通管理跟不上城市交通发展需要。(5)居民交通意识问题:交通意识是衡量国民素质和 城市居民意识水平的重要方面,违章是事故的根源,事故是交通阻塞的主要原因。对策:(1) 研究城市交通机动化的发展趋势,规律及城市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的城市交通发展 战略和城市交通政策。(2)立足于城市布局向合理化转化,从根本上减少交通量,使交通分 布趋于合理。(3)优化城市道路系统结构,一是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现代化城市交通需求,二是要与用地布局相协调。(4)搞好交通规划与用地规划、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结合。 (5) 实施科学的现代化交通管理。 第二章 人的交通活动特性的 4项要素: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平均出行距离、日平均出行次数。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 业岗位密度)。 描述道路上车流的三项参数:速度V、流量Q、密度D ; D=Q/V 动力净空长度:即一辆车所需的净空长度 L,动力净空长度为 L=l+lt+lr+IO ; I—车长;10 —安全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doc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80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五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四日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第一章 1.概念解释:交通、城市交通系统、城市道路。 交通:是指“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备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交通更为广义的概念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涵盖了航空、水运、铁路等不同的交通方式。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体现了城市生产、生活的动态的功能关系。城市交通系统主要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所组成。城市交通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整个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道路:是城市中担负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是行人和车辆往来的专用地。 2.城市道路如何分类分级,城市道路的功能有哪些? 城市道路分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城市道路的功能:①城市交通的主要措施,是行人和车辆往来的专用地②组织城市布局结构的骨架③是通风、采光和防火的通道④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地上、地下管线)的主要空间⑤是城市面貌和建筑风格的媒介,是城市景观的组成媒介 3. 现代道路系统规划思想是什么? ①城市道路系统的交通分流②疏通性和服务性的分离是现代化城市交通和城市道路系统演变的必然和特点③注重城市非机动交通环境的营造④城市快速路与高架路:快速路应该与到达性的机动车流分离,采用立交或联系匝道的方式实现快速路交通与常速路交通之间的转换。高速道路在城市中的建设应该慎之又慎。 第二章 1. 名词解释:交通生成指标;车流密度;动力净空长度;停车视距;道路容量。 交通指标生成:确定不同性质、不同分类的城市用地生产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表示交通的生产和吸引量与城市用地等相关因素的关系。 人的交通活动特性: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平均出行距离;日平均出行次数。 车流密度:车流密度D指道路单位长度上的车辆数,D=Q/Vs(V速度.Q流量) 动力净空长度:保证前后两车之间安全的车头距(车头间距)的长度,即一辆车所需的净空长度L。 停车视距:ST是司机发现前方障碍物进行制动时所需要的最小安全距离,相当于动力净空长度减去车的长度。 道路容量C:指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下,可以合理期望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车道或车行道某一断面的单向或双向最多的车辆数(相当于通行能力)。 论述交通规划方法:出行生成;出行分布;出行方式划分;交通分配 2. 说明居民出行和货运OD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居民(OD调查)出行调查:目的:为了取得客流的出行生成规律以及土地使用特征、社会经济条件等。调查的内容包括家庭地址(交通区)、用地性质、家庭成员情况、经济收入、出行目的、每日出行次数、出行时间、出行线路、出行方式等。调查方法:家庭是居民出行的主要来源,所以一般都采用抽样家访的方法进行调查。 货运调查:方法:采用抽样发调查表或深入单位访问的方法。内容:调查各工业企业、仓库、批发部、货运交通枢纽和专业运输单位的土地使用特征、产销储运情况、货物种类、运输方式、运输能力、吞吐情况、货运车种、出行时间、线路、空驶率以及发展趋势等情况。目的:在于取得出行率生成规律以及土地使用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资料。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精华

1、交通: 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 狭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水运、铁路、道路上的交通。 2、城市对外交通:泛指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交通,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 3、城市交通系统: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体现了城市生产、生活的动态功能关系。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 4、TOD模式:以公共交通线路为轴线,以轴线上公交站点为轴心的点轴式的完整社区型的集约发展,源于带型城市的理论思想。 特点:不能适应城市中心地区密集型、高强度综合发展的客观实际,不符合形成功能基本完备的城市基本组合体所需的合理规模要求,也忽视了城市双向和多向发展的必然性,是与一般城市发展规律不符的。 5、田园城市:使工业区之间的货运交通在城市外围呈环向流动;居住区之间的生活性交通在居住区内呈环向流动;工作与居住间的交通在城市外半部呈放射性流动;居住与购物游憩间的交通在城市内半部呈放射系流动;各类性质不同的交通因用地的合理布局而互不干扰,实现了道理的功能分工。 6、工业城市:作为生产单位的城市应该靠近原材料产地,要从工业生产对交通的需要去布置道路;工业区应该设在交通运输最方便的地方,靠近铁路和码头,道路密度较低;生活居住区应该靠在环境最优美的地方,道路采用密方格网形式;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应用交通干路和地铁相连。 7、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分析城市用地产生的不同性质的交通,按照其特点和功能要求把他们组织到不同的运输系统中去,并通过城市用地和道路交通系统的调整,合理的组织城市交通;使城市用地的布局、交通的性质要求道路的功能和能力相互协调,做到城市交通快捷、方便、安全、经济,取得整个城市布局和运转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8、交通分流的3种基本形态: (1)交通性交通与生活性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按交通性和生活性的分类或按疏通性和服务性的分类,把骨干性的繁忙交通与枝节性的宜人交通分离开来。 (2)快速交通与常速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分为快速道路系统和常速道路系统,以及道路客运交通与路外轨道客运交通的分离 (3)机动交通、非机动交通和步行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系统中设置机动车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和步行专用道。 9、城市道路的分类: 1、快速路也叫快速干道——-快速、长距离交通;全市性干道 2、主干路也叫主干道——以交通功能为主;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 3、次干路也叫次干道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 4、支路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以服务功能为主;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Ⅰ、Ⅱ、Ⅲ级。 特大、大城市——Ⅰ级,中城市——Ⅱ级,小城市——Ⅲ 11、城市道路按功能分类:

202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

202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 状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890

202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 (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大,同时建设的城市多。目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从1995年-2008年6月,12年间共有10个城市20多条线路投入运营,运营里程达到730km,到奥运会开幕,北京、上海两城市运营线路分别达到220km和236km。 与此同时,全国共有15个城市、800km的城轨线路正在施工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武汉、南京、重庆、长春、哈尔滨、沈阳、杭州、西安、成都、苏州等15个城市,城轨交通线网规划总长度达1700km,总投资6000亿元。这15个城市线网规划已于2003年-2006年得到国家的批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机动化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继续增加,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支撑城市的发展和建

设,很多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开始修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除上述15个城市之外,宁波、无锡、长沙、郑州、大连、东莞、贵阳、合肥、昆明、南宁、福州等10多个城市,也在筹建城轨交通,编制城轨交通线网规划,初步估计线网规划总长度为1000~1500公里。总之,无论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城市数量、规划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模,还是已经运营里程、在建里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模都非常庞大,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数量,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2)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速度快,同时开工建设的线路多。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速度分析,1995年-2008年12年间,中国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从1个城市增加到10个,运营里程从43km增加到790km。日本东京地铁,50年间建设286km,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960年 -1969年,10年间建设100.5km。按年平均建设里程比较,北京、上海比东京快3倍多。上海、北京两市政府都提出每年建设40~50km 的承诺,上海、北京、广州三大城市打破常规,4条线或6条线在同时开工建设,投资以每年100多亿速度在推进,中国城轨交通建设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 交通: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通常含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的。城市道路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行为而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交通规划的任务1、根据城市性质、用地功能分区与布局、工作与居住地点的分布,分析在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客运量与货运量,车辆出行次数和流向;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行在用地分区之间的分配。2、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分析城市交通特点、研究和选择城市运输和交通方式,及所占比例3、配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初步方案或旧城道路系统改造规划方案,提出城市货运与客运交通的流量、流向分布图,为修正道路系统提供依据 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

城市道路的运输特点:1机动灵活性大2普及面广适应性强3速度快,造假低4运量大 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基本途径:1必须认识交通的社会地位2必须要有适当的城市交通投资3解决城市交通的堵塞,必须要有科学理论4城市总量消减5交通流量均分6交通连续7交通分离 人行道设计:a:适用于人行道宽度不足反种植单行行道树,尤其适用于两边商店多,公共文化机构多的主干道上,是目前最常见的形式。b:适用于过街行人量大,行车密度高的路段,行人与车行道之间设绿化带在人行横道处设断口,这种形式有利于行人安全,有利于交通组织,车轮溅起的污泥和扬起的尘土对行人影响较小。C:适用于支路或住宅区道路上,布置有两条绿带,一条是花卉丛绿带,布置在建筑物前,另一条是行道树,沿路缘石布置须沿屋檐墙角散水地带,筑砌护坡,以免积水影响房基的稳定。d:在人行道上布置两条绿化带靠近建筑的一条供就近行人或进出商店的人使用;另一条供过路行人使用,避免相互干扰,适用于城市中心地区商业文化设施比较集中的街道上。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的目的在于充分实现道路的功能价值,并使道路交通运输更加有序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国标的分类:1.快速路 2.主干路 3.次干 路 4.支路按道路功能的分类:1交通性道路(交通性主干路,交通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一)我国城市交通特征 1.我国大部分城市是沿交通干线逐渐发展起来的,公路既是交通运输的通道,又是市(城)区街道及市场。城市过境交通量一般与城市规模大小有关。 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杂行驶普遍。过境交通一般以货运交通为主,主要交通工具有卡车、拖挂车、客车、小汽车等;市(城)区内交通以本地居民为主,由于出行距离较短,主要交通工具除了小汽车、摩托车、拖拉机以外,还有自行车、马车等非机动车。同时,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大部分还以步行为主。由于交通混杂,相互干扰大,造成各类交通车辆通行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3.交通流向和流量在时间与空间上呈非平衡状态分布。随着商品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有许多农民进城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造成交通流量在各个季节、一周及早、中、晚高峰时段呈钟摆式单向运动,变化较大。在一些有较大集市日活动的城市,其集市日客流量远远大于平均日客流量。 4.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较差。道路性质不明确,道路断面功能不分,技术标准低;人行道狭窄或被占用,造成人车混行;缺乏专用交通车站及停车场地,道路违章停车多;丁字路口、斜交路口及多条道路交叉的现象也比较多。 5.交通管理和交通设施不健全,普遍缺乏交通标志、交通指挥信号等设施,致使交通混乱、受阻。 (二)城市对外交通类型及布置 城市对外交通的类型主要包括铁路、公路和水运三类,各种交通类型都有它各自的特点。铁路交通运输量大、安全,有较高的行车速度,连续性强,一般不受季节、气候影响,可保持常年正常的运行。公路交通机动灵活,设备简单,是适应能力较强的交通方式。水运交通运输量大,成本低,投资少,耗时长。 1.铁路交通及布置 铁路由铁路线路和铁路站场两部分组成。大多数城市中的铁路站是中间车站,客、货合一,多采用横列式的布置方式。铁路站的布置往往与货场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为避免铁路分隔城市、互相干扰,原则上铁路站场应布置在城市一侧的边缘,并将客站和货站用地布置在城市的同侧方向。客站宜接近城市居住用地,货站则接近工业、仓库用地。 站场用地规模取决于客、货运量及场站布置形式,应适当留有发展余地。站场用地长度主要根据站线数量及其有效长度来确定,可参见表8.3-2、8.3-3。 表5-1 Ⅰ、Ⅱ级铁路站坪长度

现代国内城市交通规划存在的问题

现代国内城市交通规划存在的问题 在交通供需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城市交通存在的新问题日益增多,城市交通拥挤的现象从特大城市逐步向大城市和中小城市蔓延。人们意识到,要缓解城市交通拥挤,仅仅靠修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交通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决策过程、交通政策的选择越来越密切。必须实行交通需求管理,调整不合理的交通结构和道路设施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重视静态交通的建设。特别是随着城市汽车化的起步,交通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作为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以车为本”的规划思路仍在国内盛行。我们现在的交通发展模式,仍然是在一味地满足车辆的交通需求,这实际是刺激和放纵都市人、尤其是都市富人们的“超自然”的欲求。在市中心的繁华地带,道道护栏把行人像羊群一样地圈起来,以保证车行的速度;抱着孩子的妇女、提着购物袋的老人也不得不气喘吁吁地爬天桥,钻地道。现有的以美国模式为代表的汽车文化已发生了重大改变。发达国家的汽车文化,已开始向一体化与人性化的方向进行调整,或许称之为交通文化更为贴切,因为它涵盖了从轿车、地铁、公交车甚至步行等所有的交通方式,人们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更安全、便捷、健康地出行。曾几何时,以象征“自由和冒险精神”的美国汽车文化,引领着几乎全球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古老的中国也不例外。美国消耗了世界1/3的能源,而这1/3的能源中又有1/3被汽车消耗。然而,美国模式已开始遭到许多欧美国家的反对和摈弃。更何况与美国的人均水平相比,我们国家的地有多“大”?我们的路又能宽多少呢? 交通容量严重不足。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是典型的“摊大饼”模式,城市一层层外延式扩张,很多人在城外居住城内上班。这也造就了典型的早高峰和晚高峰。国内知名的安全驾驶行为研究专家范立表示,北京设计环路时没考虑到这么大的流量,出入口设计有很多不合理。从辅路到主路,大多进口出口都在一起,这里就常堵车。在大城市,右转弯车辆还常和行人斑马线发生冲突。“曾有个日本人在上海从人行道横过马路,由于右转弯车量占道,他就一直等,一天都没有过去马路。”范立举例时显得有些无奈。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各组成部分是通过城市道路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道路交通必须满足方便、安全、快速和环境景观的要求,要道路功能清楚、系统分明,组成一个合理的交通运输网。 1.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善的道路系统; (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2.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1)城市道路总体布局,交通应在全市范围中均衡分布,道路系统中,干道间距一般为700~1100m,干道网密度为2.8~1.8km/ha,小城市干道间距为500m左右; (2)道路性质按不同功能分为三级:主干道为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为40m左右(北京为60m以上);次干道也是区干道,是联系主干道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红线宽为30m左右(北京为40~55m);城市支路是联系次干道的道路,红线宽为15m左右(北京为25~35m)。为明确道路性质,可依其功能分为交通性和生活性两大类道路; (3)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要结合地形,减少工程量,满足各种管网敷设和人防工程要求,防止噪音干扰; (4)城市道路系统形式,可归纳为方格棋盘式、环形放射式和自由式等几种,应根据社会、自然、现状条件等具体情况,按道路系统的基本要求进行合理布局; (5)城市道路系统由主要道路和辅助道路两类系统组成。主要道路是交通性的道路,是解决城市各部分之间和与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辅助道路是生活性道路,是解决城市各分区的生产和生活组织; (6)为完善交通系统,采用快、慢分流,客货分流,过境与市内分流,自行车道,快速公交专用道等措施;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管理

前言 当前我国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城市中各种车辆迅速增长和出行量增大引起的交通需求量远远高于道路所能提供的交通供给量。交通管理工作不应只是忙于解决已经出现的各种交通问题,还应站在战略高度结合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超前研究交通管理对策,即制定交通管理规划,实现长效管理。本文分析了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必要性,提出了交通管理规划应涉及的内容、规划原则和过程,从交通工程的角度论述了交通管理规划内容之一的道路交通组织规划 为了使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量方面解决问题。因此,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全国城市“畅通工程”实施和检查评估中要求各被检查城市必须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道路交通流特性调查、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交通需求分析计算、交通管理方案分析评价、通过专家论证及政府发布实施等。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根据城市的规模、经济发展、交通现状以及整个城市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依据交通工程、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特别是城市交通组织管理、交通管理科技发展和政策发展等方面提出的发展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交通管理的要求,确保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有效性、合理性。因此,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制定应获得城市建设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的支持和协助。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管理 摘要: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析介绍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现状,阐述了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内容、层次及过程,论述了交通需求预测的分析方法及其相应交通需求模型在交通管理规划中的应用。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transport planning on urban road GB 50220-95 3.1.4 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大城市应每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中、小城市应每1200-1500人一辆标准车。 3.1.5 城市出租汽车规划拥有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大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2辆;小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0.5辆;中等城市可在其间取值。 3.1.7 选择公共交通方式时,应使其客运能力与线路上的客流量相适应。常用的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宜符合表3.1.7的规定。 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表3.1.7 3.2.1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应综合规划。市区线、近郊线和远郊线应紧密衔接。各线的客运能力应与客流量相协调。线路的走向应与客流的主流向一致;主要客流的集散点应设置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方便乘客停车与换乘。 3.2.2 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应达到3-4km/km2;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2-2.5km/km2。 3.2.3 大城市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不应大于1.5;中、小城市不应大于1.3。 3.2.4 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1.4。 3.2.5 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主要线路的长度宜为8-12km;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不宜大于40min的行程。

3.3.1 公共交通的站距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公共交通站距表3.3.1 3.3.2 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 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 3.3.4 公共交通车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3.3. 4.1 在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 3.3. 4.2 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3.3. 4.3 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主要出入口50m范围内应设公共交通车站; 3.3. 4.4 公共交通车站应与快速轨道交通车站换乘。 3.3.6 快速路和主干路及郊区的双车道公路,公共交通停靠站不应占用车行道。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的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至少有两个停车位。 3.3.7 公共汽车和电车的首末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用地上,每处用地面积可按1000~1400m2计算。有自行车存车换乘的,应另外附加面积。 4.1.3 在城市居民出行总量中,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比值,应控制在表4.1.3规定的范围内。 不同规模城市的居民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出行量的比值表4.1.3 4.3.1 自行车道路路面宽度应按车道数的倍数计算,车道数应按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确定。自行车道路每条车道宽度宜为1m,靠路边的和靠分隔带的一条车道侧向净空宽度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新编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新 编版)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新编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大,同时建设的城市多。目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从1995年-2008年6月,12年间共有10个城市20多条线路投入运营,运营里程达到730km,到奥运会开幕,北京、上海两城市运营线路分别达到220km和236km。 与此同时,全国共有15个城市、800km的城轨线路正在施工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武汉、南京、重庆、长春、哈尔滨、沈阳、杭州、西安、成都、苏州等15个城市,城轨交通线网规划总长度达1700km,总投资6000亿元。这15个城市线网规划已于2003年-2006年得到国家的批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机动化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继续增加,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支撑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很多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开始修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除上述15个城市之外,宁波、无锡、长沙、郑州、大连、东莞、贵阳、合肥、昆明、南宁、福州等10多个城市,也在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学习心得

城市道路学习总结 中国古代营建都城,对道路布置极为重视。当时都城有纵向、横向和环形道路以及郊区道路并各有不同的宽度。中国唐代(618~907年)都城长安,明、清两代(1368~1911年)都城北京的道路系统皆为棋盘式,纵横井井有条,主干道宽广,中间以支路连接便利居民交通。 巴基斯坦信德省印度河右岸著名古城遗址摩亨朱达罗城(Mohenjo Daro,公元前15世纪前)有排列整齐的街道,主要道路为南北向,宽约10米,次要道路为东西向。古罗马城(公元前15~前6世纪) 贯穿全城的南北大道宽15米左右,大部分街道为东西向,路面分成三部分,两侧行人中间行车马,路侧有排水边沟。公元1世纪末的罗马城,城内干道宽25~30米,有些宽达35米,人行道与车行道用列柱分隔,路面用平整的大石板铺砌,城市中心设有广场。 随着历史的演进,世界各大城市的道路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自发明汽车以后,为保证汽车快速安全行驶,城市道路建设起了新的变化。除了道路布置有了多种形式外,路面也由土路改变为石板、块石、碎石以至沥青和水泥混凝土路面,以承担繁重的车辆交通。并设置了各种控制交通的设施。 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道路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全国许多大城市改建、兴建了大量道路,铺筑了多种类型的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新兴的中小工业城镇也新建了大批整洁的干道。如北京市展宽了狭窄的旧街道,修建了二、三环路及通达卫星城镇的放射性道路,并修建了一些互通式立体交叉及机动车、非机动车分行的三幅车行道的道路,既改善了市内交通状况又便利了对外联系,改变了旧北京的交通面貌。又如中国工业城市上海,建国以来也新建改建了大批道路,并建成横跨黄浦江的大桥和黄浦江打浦路隧道,两岸交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