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王力版

古代汉语王力版
古代汉语王力版

古汉语(下)复习

一、选择题。10题(10分)

二、多项选择。10题(20分)

三、填空题。20题(20分)

四、古文今译。(15分)

五、解答分析。(30分)

代词

■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

2、第二人称代词

“女(汝)”、“尔”、“若”、“而”、“乃”。

谦称、尊称不是代词。

3、第三人称代词

“其”、“之”、“厥”

代词

■指示代词

1、近指

“是”、“之”、“此”、“斯”、“兹”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注意“是”的指示代词和系词用法的区别:①语感(汉魏后)。②前有副词。③主语是代词,宾语是名词

此必是豫让也。

代词

?指示代词

?2、远指:“夫”、“彼”、“其”

?3、旁指:他(“佗”、“它”)

?4、然尔

?5、焉

?6、诸

代词

?疑问代词

?1、谁、孰

?2、何、胡、曷、奚

?3、安、恶、焉

?无定代词

?1、肯定性无定代词“或”

?2、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代词

?特殊代词

?1、者

?位于动词、形容词,动词性词组或形容词性词组的后面,组成“者”字词组,

表示“……的人、……的物、……的”

?我未见力不足者。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位于数词后,与数词组成“者”字词组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

代词

?特殊代词

?2、所

?(1)所 + 动词或动词性词组

?民无所依。

?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2)所 + 介 + 动(词组)(所以)

?是吾剑之所从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连词

?与

?介词“与”和连词“与”的分辨

?1、“与”字的前后项互换位置后,影响原意的是介词,没有什么影响的是连

词。

?2、“与”字前面有修饰成分的,是介词。

?3、介于不同词类的词之间的是介词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遂与外人间隔。

?夸父与日逐走。

连词

?而

?用在单句中。所连接的两项,往往是动词、形容词,或者是动词性词组、形容

词性的词组。

?1、联合关系。

?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

?2、偏正关系。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3、主谓关系。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连词

?(一)用在动词性词组内部,或表承接;或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

的或结果

?余折以御。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

?(二)连接两个形容词,并可连接状语和谓语

?主严以明,将知以武。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介词“以”和连词“以”的分辨

连词

?则

?虽然虽然然而然则

介词

?于(於)

?1、介绍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

?于今日雨。

?虎兕出於柙,龟玉毁于椟中。

?2、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

?3、介绍比较的对象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

?4、介绍动作的主动者

?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

介词

?以

?1、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用”、“凭”

?醒,以戈逐子犯。

?余船以次俱进。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2、介绍动作行为形成的原因,“因为”、“由于”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

?文以五月五日生。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介词

?为

?1、介绍动作行为关联的对象,“给”、“替”、“向”、“对”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原因或目的,因为”、“由于”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介词

?之

?(一)加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使前后两项之间形成偏正关系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二)加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使前后两项之间形成主谓关系并词组化

?甚矣,汝之不惠!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语气词

?句尾语气词

?也,表达判断语气(用于句中,表达停顿语气)

?矣,表达陈述语气

?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乎,表达疑问语气

?欤(与)

?哉,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

?连用的语气词,各自分别表达不同的语气,同时全句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

一个语气词上。

语气词

?句首语气词

?夫,表示要发议论(用于句尾,表示感叹语气)

?其,表示委婉的语气

?唯,用于句首,或表示引出主语或强调时间,或表示祈求、希望;用于句中,

帮助判断

?词头

?有:名词、单音节形容词或象声词、动词前

?其:用于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前面

?言、于、薄:用于动词前

?载: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

?词尾■然、乎、焉、如、尔、若:用于形容词

实词与词类活用

?名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一)用作一般动词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晋灵公不君。

?(二)用作使动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三)用作意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实词与词类活用

?形容词用作动词

?(一)用作一般动词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二)用作使动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三)用作意动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

实词与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使动

?焉用亡郑以陪邻?

?2、及物动词使动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实词与词类活用

?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比喻

?豕人立而啼。

?2、表示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表示处所方位

?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4、表示方式

?遂入见王,涕泣膝行。

?5、表示工具、凭借或依据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短语

?动词与宾语的语序——宾语前置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吾谁欺?欺天乎?

?(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莫我知也夫。

?(三)宾语提前用代词“是”“之”复指

?姜氏何厌之有?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四)介词“以”的宾语无条件前置

?吾道一以贯之。

短语

?1、给予、赐予义动词,告知、教示义动词:

?公赐之食。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2、古有今无:指物直宾如是代词“之”,紧接动词。

?传之子孙。

?3、一般及物动词带双宾,动词和近宾语关系是使动、为动,对远宾语一般支配。

(动词“为”多是为动)

?无生民心。

?天生民而立之君。

?不如早为之所。

短语

?主谓之间加“之”的短语

?作宾语或主语

?未知母之存否。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与?

句子

?判断句

?制,巌邑也。

?鬼非人也。

?是谁之过与?

?今京不度,非制也。

?聿者,所以书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者也。

?尧舜者,非生而具者也。

?彼,人之所引。

句子

?被动句式

?1、介词“于”引进主动者

?郤克伤于矢。

?2、介词“为”引进主动者;“为……所”

?不为酒困。

?今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

句子

?被动句式

?3、“见”、“见……于……”。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4、“被”字式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句子?动量句

?[数]+动

?三过其门而不入。

?动+者+数

?鲁仲连辞让者三。

句子?疑问句

?(一)凝固结构

?如何、奈何、若何

?孰与

?(二)反问句式

音韵?有关声母的概念

?字母、五音、七音

?中古36字母和上古32声母

?关于韵的基本概念

?韵、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中古四声:平、上、去、入

?反切的基本原理

诗律?了解诗体特点

?掌握近体诗格律(平仄)

课件内容之——

代词 代词:有称代和指示作用的一类词。

古汉语中代词使用的特点:

1、数量多;

2、单复数形式一致;

3、有些代词有转指(活用)现象;

4、有的人称代词带感情色彩;

5、许多代词常可兼类。

古汉代词主要分类:

疑问代词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无定代词“或、莫”

特殊代词“者、所”

一、人称代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自称):

1、吾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彼以其爵,我以吾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主语

定语

前置宾语

宾语

2、我

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主语

定语

宾语

3、予(余)

居,予语汝!

余幼好此奇服兮。

启予足,启予手。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噫!天丧予!

女为惠公来求杀余。

定语

宾语

4、朕

皋陶曰:朕言惠,可厎行?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象曰: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二)第二人称代词(对称):

1、女(汝)、尔、若。谦称、尊称不是代词。

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主语

宾语

定语

尔何知?

尔无我诈,我无尔虞。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吾语若。

吾翁即若翁。

主语

宾语

定语

主语

宾语

定语

2、而、乃(迺)

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

余嘉乃勋。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

定语

偶作主语

(三)第三人称代词(他称):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上古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不甚发达,借用指示代词“之、其、彼”等表示。

1、之:作宾语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左右欲兵之。

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

使之居于王所。

宾语,代人,“他、她”

宾语,代物,“它”

兼语

“之”所称代的对象有时虚指,形式上作宾语。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填然鼓之。

2、其:作定语,相当于名词+“之”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既克,公问其故。

其+名词,作定语,“他(她、它)(们)的”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其+动词,作定语,“他(她、它)(们)”

3、厥:

用法与“其”大致相当;“厥”和“其”是古今关系,在西周金文和《尚书》《诗经》里?°厥?±用得较多,春秋以后逐渐被“其”所代替。

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

射其元王,中厥目。

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上古汉语里实际没有用作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现代汉语用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的地方

二、指示代词:

起指示和称代作用的词。

可分为表近指、远指,特指、泛指,旁指,逐指、统指等。

(一)是、此、斯、兹:近指代词,“这、这些”,可指人、物。

1、是:和“此”同义

是必射雕者也。

是良史也。

是女子不好。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主语

定语

(一)是、此、斯、兹、之:近指代词,“这、这些”,可指人、物。

1、是:和“此”同义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吾尝疑乎是。

汤之问棘也是已。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宾语

前置宾语

谓语

是:有时写作“寔、时”。

秦里其朔,寔为咸阳。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2、此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非此母不能生此子。

贤者亦乐此乎?

…此之谓也。

主语

定语

宾语

前置宾语

3、斯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何故至于斯?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主语

宾语

定语

4、兹

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定语

宾语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注意“是”的指示代词和系词用法的区别:①语感(汉魏后)。②前有副词。③主语是代词,宾语是名词

此必是豫让也。

1、彼:远指意味重,常与“此”相对使用。

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

彼人之心,于何其臻?

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主语

定语

宾语

2、夫:指示性较轻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子曰:?°贼夫人之子。?±

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

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定语

放在动词和复杂宾语间

(三)之、其:

1、之: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之二虫又何知?

请京,使居之。

姜氏欲之,焉辟害?

定语

宾语

2、其:远指、特指,作定语。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而齐有其地矣。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一般指代

特指,“那适当、那相当的”

(四)然、尔、若:泛指

1、然:

王曰:“然。”

万事尽然。

治乱者何独不然?

项王然其言。

于是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

单说,应答辞

多作谓语

带宾语,意动

3、尔、若:

“尔”常作谓语:

汝乃我家出,亦敢尔邪?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若”常作定语: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以若所为,求若所缺,犹缘木而求鱼。

旁指代词:他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

他邑唯命。

之死矢靡他。

每、各:逐指代词

今也每食不饱。

盍各言尔志?

三、无(不)定代词:或、莫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可指人、物,“有人、有的”,只作主语。

1、单用于句首,指称笼统: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爲政?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人。

2、“或”前面出现先行词,指称具体:

左右或欲刃相如。

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谋亡曹。

3、连用两个以上的“或” ,前后呼应以示列举,仍是无定代词:

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四、特殊代词:者、所

(一)者

1、者字结构:

动词或形容词(词组)+“者”,位于动词、形容词,动词性词组或形容词性词组的后面,具有名词性,表示“…的人、…的物、…的”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圣人,与我同类者。

我未见力不足者。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动词或形容词(词组)+“者”,具有名词性,表示…的人、…的物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名词活用如动词时与“者”结合为者字结构

数词+“者”,表示“几种人、物、事”

“此五者,邦之蠹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2、语气词“者”

(1)主语后表提顿:

陈胜者,阳城人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常用于?°有?±的宾语后:

有颜回者好学。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2)时间词“今”、“昔”、“古”、“始”等后: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3)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后表停顿: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二)所: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

1、所+动词

民无所依。

若所言,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所食食者

吃的东西吃东西的人

所字结构一般指代动作的对象(受事)。

者字结构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施事)。

2、所+动词+者

所食者

所养者非所用,所用者非所养。

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

3、定语+(之)+所字结构

民(之)所食,民(之)所食者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臣之所好者道也。

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4、(定语+之)+所+动词+(之)+名词

(民)所食之粟

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

亦盗跖之所树与?

作为辅助性代词,“所”的语法功能同“者”互补。

“所”的结合能力比“者”宽,不仅可以和谓词性成分结合,还可以和介词结合。

5、所+介词(由、从、为、与、以)+动词:名词性词组,表示处所、工具和方法、原因、与行为有关的人等。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乱之所由作也。

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上古汉语的“所”可以直接用在动词或动宾词组前面,指代与行为有关的各个方面。(P368)

后来介词的运用日益普遍,出现了“所从、所以”等。

所以:1、表示工具、方法。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所以:2、表示原因。

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也。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6、所+形容词性短语:

名词性词组,指代描述的对象。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7、有所、无所、何所:

有所、无所:

所字结构作动词?°有、无?±的宾语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何所:“所字结构+何”的倒装

敢请执事,将何所命之?

子何所不逞欲?

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何所不”、“无所不”语义一致,具有周遍性。

课件内容之——

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关于声母的概念

1、声母简称声,又叫纽,或合称声纽。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末和尚守温首先归纳出三十字母。

如“端”母、“影”母。

2、五音和七音

五音:按发音部位把声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

七音: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

后来又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舌音分为舌头、舌上;齿音分为齿头、正齿 唐宋36字母:

上古三十二声母:(P544)

在唐宋三十六字母的基础上进行合并和分化

关于韵母的概念

1、韵母和韵

①韵母由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组成。

②韵指韵腹和韵尾,不包括韵头。同韵字不一定是同韵母的字。

根据韵尾的分类:

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u][-i]收尾的韵。之[?]

阳声韵:以鼻音[-n][-?][-m]收尾的韵。

蒸[??]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

职[?k]

据发音时韵尾声音的长短缓急,阴声韵、阳声韵归舒声韵,入声韵归促声韵。

四声:

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中古四声分平、上、去、入。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反切

产生于东汉末。

反切的原则:上字定声,下字定韵调。

“X,AB反/切”,其中A为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B为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X为被切字。

田:徒年切布:博故切

海:呼改切怪:古坏切

都:当孤切冬:都宗切

乌:哀都切卢:落胡切

课件内容之——

诗律

一、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

汉魏六朝至唐代的诗歌,根据其有无格律,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

(一)古诗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一时期的文人诗作。

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束缚,不讲究平仄、对仗。

五言诗、七言诗是汉朝产生的诗体。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最早的成熟的五言诗是东汉末的《古诗十九首》。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最早的七言诗是汉代《柏梁台诗》。

杂言古诗有三七杂言、五七杂言、三五七杂言等句式,三五七言兼用者也算七古。 (二)近体诗

南朝齐梁时代,随着四声的发现,诗歌创作开始讲究平仄,当时“永明体”的特点就是讲究声韵格律。南北朝时期,骈体文讲究对仗。这些都对近体诗格律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体诗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初唐,成熟于中唐。

近体诗或称今体诗、格律诗。

(三)古体诗

近体诗产生以后,唐代及后世诗人按照古诗写法创作的诗歌叫古体诗,又叫古风。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近体诗在句数、句式、平仄、押韵、对仗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古体诗既无句数的限制,也无固定的句式,更无平仄、韵律、对仗的严格约束。

二、诗律

(一)字句有定

近体诗有绝句和律诗两种形式。

绝句:四句一首。

五言绝句(五绝):每句五字(古绝)。

七言绝句(七绝):每句七字。

分律绝和古绝。

二、诗律

(一)字句有定

律诗:八句一首。

五言律诗(五律):每句五字。

七言律诗(七律):每句七字。

长律/排律:超过八句,分五言长律或七言长律。

二、诗律

(一)字句有定

五律和七律各四联:首(起)联、颔(次)联、颈(三)联、尾(结)联。

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

(一)字句有定

(五绝)静夜思 (五律)次北固山下

李白王湾

床前明月光,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疑是地上霜。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举头望明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低头思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押韵严格

1、韵脚固定。近体诗偶句末字押韵,首句可入韵;古体诗一般也是隔句押韵。

2、近体诗必须一韵到底,忌换韵或出韵(首句入韵可以用邻韵);古体诗押韵比

近体诗宽,邻近的韵可以通押,还可以换韵。

3、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古体诗可押平、仄声韵,仄声韵中区别上去入声韵。

4、忌重韵。

(二)押韵严格

唐诗的韵部:

隋2陆法言《切韵》193韵;北宋2陈彭年、丘雍《广韵》206韵;规定一些韵可以“同用”,即被规定“同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在押韵时可以当作一个韵来用。 南宋2江北平水2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同用的韵加以合并,成107韵;

金2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归并为106韵。后来作为近体诗押韵依据的“平水韵”

即指此106韵,一般叫诗韵。(P1518-1520)

平声字韵目表

上平声 下平声

一东 二冬三江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支 五微 六鱼四豪 五歌六麻

七虞八齐九佳 七阳八庚九青

十灰十一真 十蒸 十一尤

十二文十三元 十二侵十三覃

十四寒 十五删十四盐十五咸

(二)押韵严格

近体诗的选韵

宽韵:在一百零六韵中,有的韵包含字数很多,如平声的东、支、虞、真、先、阳、庚、尤等韵,称为宽韵;

中韵;有的韵包含字数较多,如平声的冬、鱼、齐、灰、元、寒、萧、豪、歌、麻、侵等韵,称为中韵;

窄韵:有的韵包含字数较少,如平声的微、文、删、青、蒸、覃、盐等韵,称为窄韵;

险韵:还有的韵包含字数极少,如平声的江、佳、肴、咸等韵,称为险韵。

(二)押韵严格

近体诗的选韵

写诗用宽韵,选择韵脚字的余地就大;用窄韵、险韵,选择的余地就小,甚至有选不出的危险。

但是也有些诗人喜欢用窄韵、险韵,以造成奇特的效果。

(二)押韵严格

近体诗的和韵和限韵

和韵:在写诗填词时,后人用前人的韵叫和韵。

次韵:所用的韵脚字完全相同,先后次序也完全相同的叫次韵,又叫步韵。始于唐代白居易与元稹的互相唱和,至宋代比较兴盛。

依韵:用原韵而不用原字的叫依韵。

同韵:用原字原韵而次序不同的叫同韵。

限韵:数人一起写诗填词时限定使用同一韵律的情况。可以限韵不限字,也可以限韵也限字。

叠韵:如果用自己作过的诗词原韵再作一首或几首则称为叠韵,按一首或几首称为一叠或几叠。

(三)平仄协调

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1、平仄

沈约、周颙提出中古四声“平上去入”: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从中古音到近代北京音:

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四声。

(三)平仄协调

1、平仄

注意辨别阴平、阳平中的入声字:P1682

利用谐声偏旁

各—格胳骼阁搁

白—伯帛舶泊箔拍

曷—喝揭竭偈碣羯

利用方音

鼻音韵母字不是入声字

2、平仄的组合规则

(1)间的规则(组句)

一句之中,平仄要交替出现。基本节奏(音步)是双音节,所以两个字为一个平仄单位,节奏点在第二个音节,节奏点的平仄相反。平仄相间就是上两个字是平平,下两个字则为仄仄,反之亦然。但因近体诗是奇字句,必然孤一个字,这个孤字不能出现在句首,只能出现在句末或句中。一句中倒数第三个字的平仄应和最后一个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复习提纲PDF.pdf

书山有路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一、文选 (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楚归晋知茔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 (二)《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江乙对荆宣王 (三)《礼记》:大同 复习要求: 1、所有文章要能逐句翻译、并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文中的重点句; 2、识别其中的通假现象,即指出通假字并写出对应的本字。 3、齐桓公伐楚祁奚荐贤大同要求能够背诵(即默写) 二、通论 (一)汉字 1、什么是“六书”?它是如何分类的?象形自与指事自如何区分?形声自与会意字如何区分?前四书与后两书如何区分? 2、举例说明什么是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如何相区分? 3、《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是谁?什么时代的人?此书共收字多少? 4、《说文解字》是怎样解说一个字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二)汉语中的词 5、可以将汉语的词按照哪些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6、举例说明什么叫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 7、举例说明单纯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8、举例说明合成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9、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古汉语中的同义词? 10、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代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11、在王力的语法系统中,“者”、“所”属于什么词?它们与一般代词有何不同之处? 12、如何区分“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13、什么是谦称和尊称?古书中有哪些常见的谦称和尊称? (三)词类活用知识 14、什么叫词类活用?主要有哪几类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 14、什么叫动词的使动用法?它与动词的一般用法有什么不同? 15、什么叫名词的使动用法? 16、什么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7、什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18、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9、什么叫名词直接作状语?怎样区分名词是作主语还是作状语? 20、名词作状语又可细分为哪四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特别是词义的发展和演变 1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王力版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礼、气气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后、适适、征征、余馀。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其词性,在句中充当其它词类。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篇目与习题

一、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

),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 》,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 )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声”? 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基础。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楚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1)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5)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6)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7)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8)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格;(9)理解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特点,培养欣赏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分析浅近诗歌格律的能力;了解古代词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时数 上课时间:第一、二学期;总课时:132学时;总学分:8学分。 (四)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讲练结合,重视口头训练和课外作业;使用多媒体课件。 (五)面向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六)使用原则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本课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使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紧密结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同时,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要攻破这个难点,就是坚持少而精,循秩序渐进,注重练习,培养技能等项原则。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应确定重点篇章段落,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并通过习题课、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等环节检查教学效果。 因所选教材份量大,教学时数有限,故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重点讲授第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主要由学生自学。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散文为主,韵文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 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 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 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 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分卷,依( )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收字( )个,全书分( )卷,按( )排列。 6.《词诠》作者是( ),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 》,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 )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王力《古代汉语》考研笔记(免费下载)

中山大学汉语史与古文字专业03及04年博士生入学古汉语试题(部分) 古汉语试题(汉语史、古文字专业通用) 03年 翻译《汉书-师丹传》 04年 一、据《左传》一段文字,分析“于”、“以”用法。 二、标点并翻译《左传》中一段文字。 三、简述下列出土材料的大意及语言学价值。(碑刻) 四、失记。 前两个题是《国语》中的材料,一段是曹刿问何以战,第二段是标点并翻译”庄公观社“。第三题是段墓志材料。问题一:隶定并标点。问题二:概述大意,并指出汉语史研究的价值。 清华大学2001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古代汉语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简牍2、汗青3、帙4、付梓5、句读6、衍文7、文、字8、《马氏文通》9、押韵10、破读二、请简答并举例(每题4分,共20分。)1、连绵字2、三十六字母3、反切4、今体诗及其特点5、十三经注疏三、填空。每空0.5分,共30分1`中国古代研究语言的学问称作(),包括()、()、()三个部门。2、汉字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其形体演变大致经历了()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3、迄今发现最早的系统汉字是()年前的(),是()世纪末在()出土的。4、说文解字是()时期的()撰写的中国第一部字典。书中把所受的万余字分成()部首,以()为正体,兼收()、()。5、“六书”始见于(),一般指()()()()()()。6、汉字记录汉语的基本特点是()。汉字基本上属于()文字,严格讲现代汉字是()文字。7、清正确读出下面的地名、人名:龟兹月氏吐番镐京涪陵米芾女娲皋陶单于?食其8、请分析下面汉字的音节结构 |声|韵|调|9、填补空缺书名作者成书年代价值———————————————————————————————————广雅疏证说文解字注中原音韵——————————————————————————————————— 四、请回答。每字0.5分,共10分,第二题酬情加5—10分 1、指出下面词语的本义写、书、题、临、陵、天、鄙、即、既、因 2、请为下列几组汉字正确标音,并试解释形声字声符变读的原因。 帝谪虹豇贡扛坻邸馥愎 五、分析句子结构。共10个单句,每句1分。共10分 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2、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大哉尧之为君! 4、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5、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7、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8、老臣窃以为媼之爱燕后贤于长君。 六、请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现象。每题1分。共5分 1、疆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人不能以死免其君我谬之不详赦之以劝事君者 5、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七、标点并翻译。15分 1、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匿且擢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2、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者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媼尊长安君之位而日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媼为长安君计短也固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君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三)

第五单元古书的注解、标点和翻译 一、十三经的书名及其注疏者。 二、解释:传、笺、疏、章句、衍文。 三、古书注释术语“曰”、“谓”、“犹”、“貌”、“之言”、分别填入下面的括号里。 1、《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籍()也。” 2、《魏风马牛不相及?伐檀》:“实之河之侧兮。”毛传:“侧,()时也。” 3、《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商()。 4、《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何晏集解:“同门()朋。” 四、问答题: 1、古书注解中的“谓”和“谓之”有何不同? 2、古书注解中的“读为”、“读曰”同“读若、读如”有何共同点?有何不同点? 五、下面的四段古文各有三种不同的标点,其中只有一种是正确的,请在正确的标点后打√。 1、《世说新语?雅量》: ○1谢公兴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向局。 ○2谢公兴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向局。 ○3谢公兴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向局。 2、《荀子?修身》 ○1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压受谏而能诚,难欲无进,得乎哉? ○2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压,受谏而能诚,难欲无进,得乎哉? ○3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压受谏而能诚,难欲无进,得乎哉? 3、《吕氏春秋?别类》: ○1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 ○2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 ○3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 4、王充《论衡?问孔》: ○1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2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3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六、改正下面句子中的译文。 1、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译文]远方的人不服,就搞好德政教化而把他们招来;他们既来到这里,就会安心地住在这里。 2、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孟子?许行》) [译文]在这个时候,禹在外治水八年,三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进去,他虽然想亲自耕种,能得到吗? 3、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孙子?谋政》) [译文]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屈服于人家的兵力,就不能战斗了。 4、事智者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韩非子?五蠹》) [译文]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多,法制就要败坏;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少,国家就要贫弱。 七、标点翻译下列古文。 1、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战之曰胡兄之国也子方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已遂不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乐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什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皆当也厚者为战薄者见疑则非知也难也处之则难也(《韩非?说难》) 2、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书荣乐之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离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西伯幽而演易周旦类而制礼不以隐约

王力编的古代汉语,语法部分的笔记

王力编的古代汉语,语法部分的笔记 古代汉语, 王力, 语法, 笔记 一、语法: (一)词法 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 1.虚词: (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 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 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 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 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出嫁了) 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这样的) 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 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 代物:问其主 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 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 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 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 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其”字本意:箕 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 (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 天下皆是也(这样的) 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 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所 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 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 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 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 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

古代汉语译文(王力版)

齐桓公伐楚 翻译:鲁国国王僖公既位四年的春季,齐国国王(齐桓公)率领个诸侯国侵略蔡国,蔡国被击溃,便讨伐楚国。楚国国王派人对(来犯的)军队说道:“你们居住北方,我们居住在南方,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啊,没想到你们来到我们的地方,为什么啊?” 管仲回答说:“以前姜太公命令我的先君太工说:‘所有的诸侯国,你都可以讨伐它,用(这办法)来监督它们辅佐周朝王室。’(并)赐给我先君鞋,东可以到海,西可以到黄河,南可以到穆陵,北可以到无棣。你们楚国进贡的包茅没有进贡,(周朝)国王祭祀缺乏供应,没有东西用来滤酒,我就是来征收的。周昭王南巡却没有回去,我问你这是怎么会事。”回答说:“贡品没有进贡,是我国君的错误,哪敢不进贡呢?周昭王不回去的事,你请到汉水边去问吧!”联合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夏季,楚国国王派(大夫)屈完到联军那。联军后撤,驻扎在召陵。齐侯(齐桓公)布阵好联军军队,和屈完一起乘车检阅。 齐侯(齐桓公)说:“岂是我要这么做,是发扬先君好传统(合作精神),和我们联盟吧,如何?” 回答说:“您若以德安抚诸侯,谁敢不服?您若用武力,楚国将把方城作为城墙,汉水作为城隍,你们虽然人马众多,没有地方施展的!”屈完和各诸侯国签定盟约。 晋灵公不君 不知道是否有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过历史上的暴君的心理,这种研究肯定很有意思。在平常人看来,暴君们的言行举止都有些异乎寻常,按正常人来说是匪夷所思的。比如,夏桀的宠姬妹喜爱听裂帛声,建造过“酒池肉林”;商纣王的酷刑“金瓜击顶”、“炮烙”、“虿盆”、做人的肉羹。活剖孕妇等等。晋灵公弹射路人、杀厨子游尸的举动,仅仅用一般的残暴、狠是难以说明的,恐怕总有些变态心理,或者歇斯底里症一类的精神病,才能解释他的怪癖行径。如果真是这样,除了治病、关进疯人院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让他改邪归正,或者像赵穿那样,将其杀掉,以免危害更多的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致命的痼疾就在于,无论所滑的“天子”多么愚笨、痴呆,无论多么残暴、缺德,无论多么变态。病入膏育,都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不可弹劾讨伐的,否则,便会犯下各种“罪行”:欺君,亵读,犯上作乱,直至弑君。而且,这些罪行都是弥天大罪,不可赦免,甚至可以诛灭九族。至今想起这些,依然让人不寒而粟、切齿痛恨!天子也不过是吃人饭拉人屎的家伙,说不定智商还很低,凭什么就可以骑在千万人的头顶上拉屎撒尿,作威作福?他们凭什么就能比百姓聪明能干。具备当“领袖”的才能,如果说这世上真有什么天才的话,多半也没有那些享尽人间荣华富贵。骄横得不可一世的“天子”们的份儿。虽然有此痼疾,但让人感叹不已的是,无论在那个时代,只要有昏情残暴的暴政。苛政存在,就有敢于诤言直谏的义士出现,并有敢于弑君的勇士出现,前者如赵盾,后者如赵穿。他们明知自己的行为将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甚至还包括以自己亲人的生命为代价,依然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视死如归。这些词语,只有用在这些义士、勇士身上才是沉甸甸的、掷地有声的、名实相符的。其实,敢于直谏、敢于弑暴君,已远不止是一种一时冲动的个人行为,更不是宗教信徒的迷狂。它是一种非常清醒的、理智的选择,是不得不如此的抉择。有时,明知暴君不可理喻,有时明知自己的行动无异于以卵击石,自投罗网,如荆柯刺秦临行前所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是,它们所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正义,即决不向残暴专制、黑暗腐朽屈膝让步的决心。正如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西西弗斯明知自己推上山的巨石要滚下来一样,依然坚持不懈地推下去。人类的精神和行动的意义,就在过程之中显示了出来,结果则是次要的了,甚至并不重要了。面对残暴和死亡而敢于挺身而出,这种行为表示了一种严正的抗议,表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翻看历史,这种抗议和精神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就好比光明和黑暗从来都是相随相伴,哪一方都没有消失过一样。也许,光明和黑暗永远都会这么抗衡下去,直到人类不再存在。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九月甲午日,晋侯和秦伯合兵围困郑国,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并且怀有二心亲近楚国。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汜水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势危急了!倘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兵一定退去。”郑伯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道:“我的壮年,还不及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碰到急难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古代汉语》(王力)期末考试笔记整理

《古代汉语》(王力)期末考试笔记整理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王力版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语言学科的范畴,并具有工具课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的能力、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能力和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能力。修完此课,学生应能够顺利地阅读今人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具有一定难度的无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较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会利用古代的文献资料和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理论分析研究汉语问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中学文言文教学任务。 三、课程内容范围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选、古代汉语常识和词义分析举例三大部分。其中文选和古代汉语常识是讲授内容,词义分析举例是自学内容。教材中的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也选收了一些汉代以后的散文。为使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献语言,还选收了少量的辞赋、骈文、诗词等。教材中的古代汉语常识,即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语言知识与理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工具书、古注、古文标点、古文翻译、古汉语修辞、音韵、诗词格律等。二是与阅读古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姓氏名号、职官知识、地理常识、历法知识、文体划分、骈体文知识、辞赋知识等。其中古汉语的语言知识和理论是讲授的内容,古代文化常识是自学内容。讲授时,文选和通论的学时比例分配为:文选约占40%,古代汉语常识约占60%。 四、练习和作业 练习是学好古代汉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按照计划和讲授进度布置作业,定期检查批改,学生必须按时完成。作业成绩占学期末总评成绩的10%。 五、教学时数 本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开设,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每学期54学时,共计108学时。如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一般为54学时。 六、选用教材 本课程选用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出版)教材。教师应根据教材相关内容为学生开列参考书目,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一步学习的要求。 七、教学方法 文选与古代汉语常识交叉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练习,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与知识。有条件的要制作电子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 八、大纲编制的依据 本大纲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前提下,可作适当调整。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文选 一、文选是理解古代汉语知识与理论的语言材料,是学好古代汉语的基础。 二、教材中的文选,是从大量古代文献中选择出来的典范作品。编选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既有益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同时又注意与古代汉语常识密切配合,使学生通过学习文选,认识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加深对古代汉语理论与知识的理解。 三、教材中的文选编成若干单元,与古代汉语常识内容相配合。 四、文选的讲授应以字、词、句的解说分析为主,并结合古代汉语常识中的知识与理论进行讲授,理论联系实际。 五、教师应将教材中的文选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讲授篇目,由教师在授课时重点讲授,讲授的过程中要突出其示范性,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教学能力;一部分为自学篇目,由学生课下自己研读,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单元文选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 《蝜蝂传》《桃花源记》《巫山、巫峡》 《王子坊》《蓝田县丞厅壁记》《钴鉧潭西小丘记》 《庐山草堂记》《岳阳楼记》《大龙湫记》 《游天都》《传是楼记》 第二单元文选 《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吕相绝秦》《子产论尹何为邑》《晏婴论季世》 《句践灭吴》《范雎说秦王》《触龙说赵太后》 《燕昭王求士》《鸿门宴》《陈涉起义》 《孙膑》《韩信破赵之战》《汲黯》 《西门豹治邺》《张骞传》(节录)《华佗传》(节录) 《肥水之战》《〈张中丞传〉后叙》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译文

郑伯克段于鄢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齐桓公伐楚 译文:鲁国国王僖公既位四年的春季,齐国国王(齐桓公)率领个诸侯国侵略蔡国,蔡国被击溃,便讨伐楚国。楚国国王派人对(来犯的)军队说道:?你们居住北方,我们居住在南方,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啊,没想到你们来到我们的地方,为什么啊?? 管仲回答说:?以前姜太公命令我的先君太公说:‘所有的诸侯国,你都可以讨伐它,用(这办法)来监督它们辅佐周朝王室。’(并)赐给我先君鞋,东可以到海,西可以到黄河,南可以到穆陵,北可以到无棣。你们楚国进贡的包茅没有进贡,(周朝)国王祭祀缺乏供应,没有东西用来滤酒,我就是来征收的。周昭王南巡却没有回去,我问你这是怎么会事。?回答说:?贡品没有进贡,是我国君的错误,哪敢不进贡呢?周昭王不回去的事,你请到汉水边去问吧!?联合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夏季,楚国国王派(大夫)屈完到联军那。联军后撤,驻扎在召陵。齐侯(齐桓公)布阵好联军军队,和屈完一起乘车检阅。 齐侯(齐桓公)说:?岂是我要这么做,是发扬先君好传统(合作精神),和我们联盟吧,如何??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回答说:?您若以德安抚诸侯,谁敢不服?您若用武力,楚国将把方城作为城墙,汉水作为城隍,你们虽然人马众多,没有地方施展的!?屈完和各诸侯国签定盟约。 秦晋鞌之战 在癸酉这天,双方的军队在鞌这个地方摆开了阵势。齐国一方是邴夏为齐侯赶车,逢丑父当车右。晋军一方是解张为主帅郤克赶车,郑丘缓当车右。齐侯说:?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不给马披甲就冲向了晋军。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到了鞋上,但是仍不停止擂鼓继续指挥战斗。他说:?我受重伤了。?解张说:?从一开始接战,一只箭就射穿了我的手和肘,左边的车轮都被我的血染成了黑红色,我哪敢说受伤?您忍着点吧!?郑丘缓说:?从一开始接战,如果遇到道路不平的地方,我必定(冒着生命危险)下去推车,您难道了解这些吗?不过,您真是受重伤了。?解张说:?军队的耳朵和眼睛,都集中在我们的战旗和鼓声,前进后退都要听从它。这辆车上还有一个人镇守住它,战事就可以成功。为什么为了伤痛而败坏国君的大事呢?身披盔甲,手执武器,本来就是去走向死亡,伤痛还没到死的地步,您还是尽力而为吧。?一边说,一边用左手把右手的缰绳攥在一起,用空出的右手抓过郤克手中的鼓棰就擂起鼓来。(由于一手控马,)马飞快奔跑而不能停止,晋军队伍跟着指挥车冲上去,把齐军打得打败。晋军随即追赶齐军,三次围绕着华不注山奔跑。 韩厥梦见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明天早晨作战时要避开战车左边和右边的位置。?因此韩厥就站在中间担任赶车的来追赶齐侯的战车。邴夏说:?射那个赶车的,他是个君子。?齐侯说:?称他为君子却又去射他,这不合于礼。?于是射车左,车左中箭掉下了车。又射右边的,车右也中箭倒在了车

王力《古代汉语》中的《论语》文选翻译

王力古代汉语《论语》文选及翻译{好辛苦的整理呀}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二)为政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三)里仁、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上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想是用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走后,其他学生问:“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思想,就是忠恕。”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要反省自己。” (四)公冶长[1] 【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他象朽木一样无法雕琢,象粪墙一样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孔子又说:“以前我看人,他说什么,我信什么;现在我看人,听他说,再 看他做。因为宰予,我改了过来。”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称号?”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译文】颜渊、季路侍奉时。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但愿能做到不夸耀优点、不宣扬功劳。”子路说:“您的愿望呢?”孔子说:“但愿老人能享受安乐,少儿能得到关怀,朋友能够信任我。” (五)雍也 【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哀公问:“您的学生中谁好学?”孔子答:“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不对人发怒,不重复犯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