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犹太性

合集下载

孤独中的恐惧和渴望——卡夫卡《变形记》中人的异化

孤独中的恐惧和渴望——卡夫卡《变形记》中人的异化

028《名家名作》·评论呢?因为看病的钱从何处来呢?也许父母、妹妹只能、只愿想这两件事吧!一位把心“奉献”给家、“奉献”给父母、“奉献”给妹妹的变形后的人,是多么渴望得到家人的关爱,外人的同情和理解啊!可谁能理解他,谁又愿意理解他呢?在一个基本上以物质性能量为准则的世界,理解别人常常意味着放弃自己。

他追秘书主任,父亲不理解;母亲和妹妹搬走了他房间的心爱之物(安放钢锯和各种工具的柜子、贮藏着小学到大学作业的写字台、那幅穿皮大衣的女士的像);他静静地欣赏妹妹的琴声,家人义愤填膺!为了不给父母、妹妹增加精神、经济负担,他渴望早点死去,于是十几天不吃饭,喂养他的妹妹也无动于衷。

他终于死了,家里所有人如释重负,太阳有了温度,天空有了白云,那般惬意,那般兴奋。

因为他的死,家中人才有了希望!希望在哪里,在他妹妹——葛蕾特的身上!二、“恐惧—恶心—渴望”的妹妹葛蕾特作品中写道:“只有妹妹和他最亲近,他心里有个秘密的计划,想让她明年进音乐学院……格里高尔已经痛下决心,准备在圣诞节之夜隆重地宣布这件事。

”“最亲近”的妹妹在哥哥变形后又怎样呢?首先是恐惧。

“妹妹衣服还没有完全穿好就打开了通往客厅的门,表情紧张地向里面张望。

”可见,其对一个变形后的怪物的惊恐惧怕之神态多么逼真!是啊,妹妹怎么能不恐惧呢?哥哥变了形,失去了工作,谁养活我们呢?为将来的生活而恐惧;我还有希望进音乐学院吗?为自己的前途地位而恐惧;以后父母只得靠我了,我怎么承受得了那样繁重的劳务呢?为自己的弱小生命恐惧。

而后是恶心。

妹妹已纯粹把变形的哥哥当作一只动物在“喂养”着。

她这样对待变形后的哥哥:她给他带来了许多种食物,全都放在一张旧报纸上,这里有不新鲜的一半腐烂的蔬菜,有昨天晚饭剩下的肉骨头;一块两天前格里高尔准会说吃不得的乳酪……葛蕾特小姐,这可是你哥哥呀,是和你最亲近的哥哥呀!是想送你上音乐学院而拼命挣钱的哥哥呀!是以前供养着你们全家人的哥哥呀!你怎么能把他当猪一样看待呢?他是生病了呀,你怎么能给他吃猪一样的食物呢?妹妹见到变形后的哥哥是多么的恶心啊!她怕弄脏手:“用手里的布把盆子拿走。

简介卡夫卡及《变形记》

简介卡夫卡及《变形记》

• 卡夫卡小学至中学在德语学校读书,后学会捷克语,自幼 酷爱文学。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不久迫 于父亲之命改修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卡夫卡中 学时代就对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对斯宾诺莎、尼采、达尔 文等产生极大兴趣。大学时代,接受了存在主义先驱、丹 麦哲学家基尔凯戈尔的思想并受到中国老庄哲学的影响。 在1902年结识同样爱好文学的马克斯· 布洛德,并在他的 鼓舞和支持下,开始文学创作。马克斯· 布洛德对他后来 文稿发表贡献巨大写成了他后来发表的首篇短篇小说《一 场战斗纪实》(1904)。在法院实习一年,在“通用保险 公司”当见习助理后,1908年到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 1921年卡夫卡肺结核复发,咳血。1922年6月辞职。养病 期间除继续创作外,游历欧洲各地。1924年因肺病恶化, 医治无效,于同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近郊的基尔灵疗养 院。
卡夫卡--孤独的思想者
• • • • 卡夫卡的生平 卡夫卡的作品 卡夫卡的写作风格 《变形记》的内容概要
制作者:杨燕君
卡夫卡的生平
• 弗兰兹· 卡夫卡(1883-1924):20世纪德语文学 的代表人物 ,表现小说的经典作家。生于曾奥匈 帝国首都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由于受国家、 家庭中父母亲以及社会工作等各方面的影响,卡 夫卡形成了比较孤僻忧郁内向的性格,一直生活 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卡夫卡全身心的投入写作 中,用自己内心的独特方式去认识和解读世界。 其著作对后世影响巨大。但就是这样一位一直都 追求着内心的独立的伟大思想家,也无法摆脱当 时社会道德的羁绊。卡夫卡生前是一位普普通通 的业余写作者,而死后却成为了“20世纪最优秀 的作家之一”.
卡夫卡作品
• 卡夫卡共创作了78个短篇小说 和3部长篇小说。短篇作品有 《在流放地》(1914)《乡村医 生》(1917)《伪科学院做的 报告》(1917)《万里长城建 造时》(1918-1919)《饥饿 艺术家》(1922)《地洞》 (1923-1924)等等。长篇小 说《美国》(1912-1914)、 《审判》(卡夫卡的成名作) (1914-1918)和《城堡》 (1922)都没写完。其中《变 形记》(1912)是卡夫卡中短 篇小说的代表作。《变形记》 和《判决》是其艺术风格形成 的标志。《城堡》是卡夫卡生 平的最后一部作品,被看做最 具代表性的“卡夫卡式”小说, 也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

有思想的想象——简析卡夫卡的《变形记》

有思想的想象——简析卡夫卡的《变形记》

个“ 人” , 他放弃 了 自己追求幸福和 自由的权利 , 没有反抗而是
选择 了接受 。当格里高尔变成 甲虫之后 , 他成 了一个 “ 非人” , 这 时候 的他竟然学会 了维护 自己的权利 ,不再容忍 ,而是奋起抗
争。 他学会 了尊重 自己的想法 和意愿 , 不再以他人的想法 和感受 为先。作 品中的格里高尔一开始为了不吓着家人 自己会 主动 躲 到沙发底下 , 渐渐地他 不再躲避 , 后来甚 至爬 出了 自己的房 间 , 包括他 为了保护 自己最喜欢 的画而奋起抗争 ,这些都是人性 的
自己的思想、 观念 , 没有思想就没 有作 品。就《 变形记》 而言 , 作品中的 思想性更是盖过其艺术创作 手法 , 成 为最 大的亮点。
关键词 : 变形记 ; 卡夫卡 ; 思想; 想象
中图分 类 号 : 1 5 2 1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5) 1 7 - 0 0 1 9 - 0 1
此 ,当他 听到家人为经济状况而发愁时总是感到歉疚 , “ 只要话 题转移 到挣钱养家 的问题 , 最初格里高尔总是放开 门, 扑倒在 门 旁 冰凉的皮沙发上 , 羞愧与焦虑得心 中如焚。 ” 为了不吓到妹妹 , 他会 主大的变化 。 为 了不让妹妹打开窗子 , 他一动不动地 向着窗 外眺望 , 结果还是吓 了妹妹 一跳 。 为 了不让两个女人搬清他房间 的东西 , 把他所喜欢 的一切全都拿 走 , “ 他 冲出去了” , 他 急忙爬
别, 虽然有着“ 人” 的形体 , 却 不是 一个 真正意义上的“ 人” 。他只 是一个 为家庭 赚钱 的机器 ,一个连生病 的权 利都没有 的机器 。
“ 如果不是 为了父母亲而总是谨小慎微 , 我早就辞职不干 了。 ” 为 了家人 的生活 , 他牺牲 了 自己 , 做着 自己极不情愿做 的事 。作为

天才闪耀的犹太民族——电磁学之父赫兹排不进前三

天才闪耀的犹太民族——电磁学之父赫兹排不进前三

天才闪耀的犹太民族——电磁学之⽗赫兹排不进前三犹太民族⼈⼝虽仅有1400万⼈,占⽐全球⼈⼝不到0.25%,但是却获得了全球22%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获得概率远⾼于其他民族,是全球平均⽔平的108倍。

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赫兹、冯·诺依曼等闪耀历史的天才都出⾃于这⼈数不多的民族。

让我们⾛近这些闪耀历史星空的犹太民族天才⼈物,了解他们为⼈类所做出的贡献。

1、全世界⽆产阶级和劳动⼈民的伟⼤导师——卡尔·马克思卡尔·马克思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希·马克思(1818年5⽉5⽇-1883年3⽉14⽇),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之⼀,第⼀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之⼀,全世界⽆产阶级和劳动⼈民的⾰命导师,⽆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马克思是德国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命理论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等。

马克思创⽴的⼴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的愿望是对于个⼈的全⾯⽽⾃由的发展。

马克思创⽴了经济理论《资本论》,马克思确⽴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进⾏⽃争的理论武器和⾏动指南。

2、伟⼤的科学巨匠,现代物理学之⽗——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14⽇—1955年4⽉18⽇),出⽣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乌尔姆市,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学院,现代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出⽣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个犹太⼈家庭(⽗母均为犹太⼈)。

1900年毕业于瑞⼠苏黎世联邦理⼯学院,⼊瑞⼠国籍。

1905年,爱因斯坦获苏黎世⼤学物理学博⼠学位,并提出光⼦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同年创⽴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义相对论,1933年移居美国、在普林斯顿⾼等研究院任职,1940年加⼊美国国籍同时保留瑞⼠国籍。

卡夫卡《变形记》的寓言主题

卡夫卡《变形记》的寓言主题

卡夫卡《变形记》的寓言主题摘要20世纪以来现代派文学逐渐影响着文坛,现代派在创作方面有明显的寓言化倾向,弗兰茨·卡夫卡作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他的作品《变形记》作为存在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明显寓言特色的现实主义小说。

《变形记》以寓言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工业文明时代背景下人被“异化”成“非人”的事实。

本文拟从寓言的角度分析《变形记》的多重主题寓意,并试图说明这篇小说具有寓言的特点。

关键词:卡夫卡;寓言主题;变形记引言《变形记》这部小说从名称来讲不外乎“变形”二字,正如伊恩.麦克尤恩所言:“在所有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变形这个主题”。

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作为20世纪初期现代派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作品自发表之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品内容讲述的是一个叫格里高尔的旅行推销员一夜之间由人变成虫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取材方面仍然承袭了以往“人变动物”的母题,而“人变动物”这个母题从故事创作层面来说本身就具有明显的寓言化倾向,同时在《变形记》中卡夫卡给“人变动物”这个母题赋予了新的主题寓意,他广泛运用了夸张、变形、对比等手法来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将变形巧妙的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变形”来揭露现实社会的冷漠荒诞。

因此可以说《变形记》就是一部寓言,所以寓言的多重寓意性也在这部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

陈蒲清在《寓言传》里说道:“寓言,是作者另有寄托的故事。

”[1](P363)可见故事性和寄托性是寓言的重要特征。

小说采用了一种非常简约客观的“圣经笔法”冷静的向我们讲述了这个故事,在情节安排上采用“卡夫卡式的开头”将“人变成虫”这个情节的开端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使这个故事充满寓言性。

有人认为:“卡夫卡最早发现了现代人的困惑”作者借人变虫这样一个故事来揭示现代家庭的困境,人的异化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使这个故事充满寄托性的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寓言主题。

一.自我异化的寓言(一)格里高尔的变形之路小说的是将“人变成虫”这个情节的开端设置是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主人公醒来之后,发现自己浑身不对劲,而且动也动不了,身上密密麻麻长满了腿,除了不能正常沟通之外,他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比起牛奶面包他更喜欢吃一些残羹剩饭,但这些都是他的外在生理特征,他的内心始终没有变。

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推荐7篇

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推荐7篇

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推荐7篇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篇1我在高中时第一次读这篇小说,觉得读不懂。

多年之后重读,觉得卡夫卡真是太深刻了。

从人物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角度观察,我从主人公身上发现,他没有价值感,就像我们今天认识的很多人一样,认为自己没什么价值,只能通过自己做的事情来获得他人的认可,这算是一种交换得来的价值吧。

格里高尔工作特别努力,要为他的家人提供生活保障,在职场获得成绩,以此建立自己的存在价值。

这正是现代人的处境,我自己本身也有这样的问题。

如果从心理学上来解释,这是从交换价值来获取自身的存在价值。

再有一个是归属感的问题。

卡夫卡是犹太人,在他生活的时代,犹太人普遍受歧视。

他自己所属的民族不被这个世界所接纳,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有一种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疏离感。

这种疏离感也反应在他自己的生活中。

他给父亲写过一封信,反映出他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很糟糕,这也反映到小说中主人公与自己父亲的关系——始终不被父亲所接纳和认可。

还有一种感觉很触动我,就是卡夫卡在《变形记》里写出了人类的异化过程。

在这个变形的过程中,他的所有体验,放在今天的我们身上也是非常贴切的。

我们都有一个壳,只不过我们都不知道。

在小说中,主人公失去了人的形象,以变形的虫的形象出现在他人面前,不被人接纳。

事实上,我们也在被异化,我们都戴着面具,都心怀恐惧。

面对这个异化我们的世界时,我们都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都害怕用真实的面貌去面对彼此时,会不会仍然被认可和接纳。

卡夫卡受尼采的影响很深。

有一本书专门讲卡夫卡和尼采的思想关系,虽然他没有接受尼采的意志学说,但尼采的“上帝已死”的思想对卡夫卡的影响很大。

卡夫卡认为,寻求真理是没有用的,人在社会的挤压之下,只能被异化,只能沉沦。

他作为犹太人,不能被世界所接纳,作为个体的人也不能被家庭所认可,所以,他始终是孤独的、懦弱的。

他写小说时,就把这种孤独和无奈表现出来。

我发现,他的好多小说讲述的都是这种孤独感和疏离感。

卡夫卡《变形记》-2019年文档

卡夫卡《变形记》-2019年文档

卡夫卡《变形记》-2019年文档-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卡夫卡《变形记》弗兰茨?卡夫卡出生于奥地利,祖辈是典型的犹太商人,文笔具有独特的个性,不求一味地迎合大众,因此,他生前并未闻名显赫。

卡夫卡是最纯粹的写作者,他只为自己的内心写作,其创作中的异化主题、荒诞手法和幽默风格对以后不少现代主义流派产生了直接影响,而《变形记》又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代表作品。

《变形记》讲述的是一个荒诞而悲哀的故事,这种悲哀是那些自私冷漠的人的悲哀,这种荒诞是那些可悲的人所处的那个世界的荒诞。

《变形记》在整体上是荒诞的,写的是人变成虫的离奇的故事。

这个看似荒诞古怪的故事正是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一种写照。

在金钱社会中,竞争异常激烈,生存的压力使许多人精神被扭曲、摧毁。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

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

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

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

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在世俗中,人变成甲虫这件事本就透着荒诞古怪,卡夫卡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笔调,用象征、细节描写等手法对现实世界中真实原型进行了艺术再造,使整部作品呈现出荒诞的、不可思议的基调。

然而只要认真地去品读文本,就会对那个活在虚构世界中背着甲壳的可怜人的痛苦、辛酸、无助、绝望都感同身受,这样的写法如梦似幻,却又处处透着真实,让人清晰地感受到生活现实的脉络:有琐碎的起居细节、有复杂难测的人性情感、有冰冷时代滋生的社会心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至上,人一旦不能给他人带来利益,甚至不能自食其力,就犹如甲虫,遭人厌弃。

卡夫卡与《城堡》

卡夫卡与《城堡》

卡夫卡与《城堡》第一节表现主义文学概述表现主义的概念最初出现在德国和奥地利的画坛上和乐坛上,1914年被引入文学界,在(诗歌)戏剧、小说领域取得很大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表现主义以德国为中心,到了二十年代,声势浩大,影响波及奥地利、捷克、瑞典,最后传入美国。

在戏剧领域里,瑞典的斯特林堡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人物,其代表作《到大马士革去》和《鬼魂奏鸣曲》被认为是欧洲表现主义的最早戏剧。

此后,捷克的恰佩尔的《万能机器人》、美国奥尼尔的《琼斯皇》、《毛猿》等都可以说是主要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在小说方面,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表现主义在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个流派,表现主义是对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反拨。

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实或仅停留在表面的印象,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表现作家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

因而对事物的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

当时的批评家乌提茨对于表现主义作了这样形象化的比喻,它“不是落下的石头,而是万有引力定律。

”因此,表现主义作家所关注的要么是事物、事件的本质,要么是人的内部的灵魂。

表现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注重揭示事物的内在实质,表现人的主观精神,而不注重对客观世界以及人物外貌特征的真实描绘。

2.特别强调使用抽象和象征的艺术手段。

表现主义作家在创作中,大都不重视具体性而追求抽象性,往往避开具体的、有特点的、可捉摸的事物,而去写抽象的、共性的、带普遍意义的事物。

作品中的时间、地点都带着不确定性,人物往往没有具体的姓名,即使有,也不过是作为一种符号使用。

作品人物也往往是观念的象征。

具体抽象化和抽象具体化。

3.现实与非现实相互融合,具有荒诞感和梦幻感。

(为其注重表现本质、灵魂)第二节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奥地利小说家,他与普鲁斯特和乔伊斯被并称为西方现代派小说的三大祖师。

卡夫卡于1883年7月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且卡夫卡认为 “ 犹太 民族 的遗产 是他的根 本属性 , 是
犹太人 的特性或 犹太性 , 对犹太文 化个 体而言 , 是一种 普遍 的、 可剥夺 的精神感觉 , 不 一种 固存在 内心深 处的文化 情结 。首先就是流浪性 , 不断 的流浪史程构成了犹太 民族基
本 的 经 验 因素 , 以 犹太 散居 者 在 本 质 上 都 是 一 个 无 家可 归 所
姆斯 ・ 乔伊斯并称为 西方现代 主义文学 的先驱 和大 师。卡
夫卡就是 出生于捷克首都 布拉格 的犹太 商人家庭 。他 的作 品中的犹太 因素 以特定的方式被消解为文学 的构 因 , 呈现 出 犹太气质 。希伯来圣经传 统上把 宗教文学 相结合应 用于宗
遭到父母 姐妹 的拒绝。 弗朗茨 ・ 卡夫卡( 德文 :rn a ̄,8 3年 7月 3日 一 FazK fa 18 l
人 当中不是 自己人 。作为波希米亚人 , 他不完全 属于奥地利
人 。 -他 的这种身份危机感使得他 以“ ”3 变形” 的手法塑造 了

系列异化 了的形象。 对于希伯来 民族 最早 的文化 母题 “ 与予 ” 在 整个现 父 ,
还有一个倍受其 他欧美的犹太 作家认 同的论断 ,作 为犹太 “
人, 他在基督徒 当中不 是 自己人 。作为不 入帮会 的犹太 人 , 他在犹太人 当中不是 自己人 。作为会说德语的人 , 他在捷克
象成 了现当代 犹太 文学 的突出形象 。卡 夫卡《 变形记》 中的 主人 公就 是旅行推 销员 , 已经完全 无力胜 任 自己的工作 , 且
的流浪者 。其次 , 律法学说 , 塔 木德》 《 是一本犹太 人至死研
读 的 书籍 , 犹 太 教 口 传 律 法 的 汇 编 , 次 于 《 经 》 典 是 仅 圣 的
籍 。主体部分成书 于 2 世纪末 ~ 世 纪初 , 公元前 2 纪 6 为 世 公元 5世纪 间犹太教 有关律 法条例 、 传统 习俗 、 祭祀礼仪
12 9 4年 6月 3日)2 世 纪德语小说家 , ,0 在逝世后 , 章才得 文
到 比较强烈的回响。文笔 明净而想 像奇诡 , 常采 用寓言 体 , 背后的寓意人言 人殊 , 暂无 ( 或永 无) 定论 。别 开生面 的手 法, 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 其为先驱。他 与法 国 作家马赛尔 ・ 鲁斯特 ( 是犹 太裔作 家 ) 爱 尔兰作 家詹 普 也 ,

的论著 和注疏的 汇集 。它 不 是史 书或 百科 全书 , 却包 罗万
作程式 , 与犹太教徒做祈祷 时的宗 教仪式 一致 , 这是很 关键
的暗示 、 提示 了相关的文化背景 , 并表现 出独特 的讽喻 意义。
象, 成为犹太智慧的源泉。整部作 品通俗易懂 , 睿智隽永 , 成
为犹太人行为处世 的指南 , 同时也对处于流散状态的犹太人 维护 民族统一性 、 加强凝 聚力起到无 比重大 的作用 。对没 有
他崇敬的对 象 , … ( ” 在他 的名作 《 讼》、 在 流放 地》 《 诉 《 、 判 决》 , 以十分 清楚地感受到卡 夫卡对犹太传 统 中律法 问 中 可
题 的思考及 由此生发 的意义 。《 国》 《 美 、 城堡 》 是流 亡小 则 说。美国学者罗伯特 ・ 阿尔特 (R b ̄ Atr 发 现“ oe l ) e 流浪身 份构成了卡夫 卡全部 主要小说 的基础 ” J 。卡夫卡的《 在流 放地》 , 中 执法官 向旅行者介绍制 造杀人机器 的图纸使得动
卡夫卡对人类命运 的寓言是 , 无论 如何人们 都不可能走 进 自己要到达 的“ 城堡 ” 。在 他 的“ 独三部 曲”《 国》 孤 美 、 《 诉讼》 《 、 城堡》 表现 了 自我 的危机 , 务的名 字 也逐渐 中, 任
简化 , 自我危机也在逐 渐加深 。关 于身份 危机问题 , 卡夫卡
实际上卡夫 卡从 未对其 作 品中的犹太要 素做任 何明确 的交 代, 但如果读者不 了解其 中的文化语 义 , 极大 地妨 碍对文 会
本 的准确解读。
自己的祖 国并 流离 失所 的犹太人 来说 , 圣 经》 塔 木德》 《 和《
就是祖 国。孩子们从父母 那里接 受关于戒 律和生 活习俗 的 教育 , 并在犹太教 会 中接 受拉 比( 犹太 教教 士 ) 的教 导。这 样, 在成长的过程 中, 他们就会强烈地意识到 自己是犹太人 。 还有 , 自古 以来 , 散居 的犹太人往 往被 主体社会拒 绝而成 为 典 型的边 缘人 , 因而 具有边 缘人 性质 的“ 推销员 ” 之类 的形
卡 夫 卡 的 犹 太 性
余 娟
( 湖南科技 职业 学院 , 南 长沙 ,10 4 湖 400 )
[ 摘要] 犹太教是世界上影响巨大 的宗教 , 作为犹太人的卡夫卡不管是其 自身还是其文学作品 中都充满了犹太性。 [ 关键词] 卡夫卡 ; 犹太人 ; 犹太性 [ 中图分类号] 16 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0 8 2 (0 0 0 0 4 0 0 8— 2 9 2 1 ) 2— 14— 1 《 圣经》 文学 的主要表现方式。卡夫 卡就擅长用 寓言。
第1 2卷第 2期 2 1 3月 00年湖 南 医科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 u n o o i S n eo n n M e i lUn v ri o r  ̄ fS e ̄ de c fHu a dc iest a y
V0 . 2 N . 11 o 2 Ma 01 r 2 0
代西方 的犹太裔作家中 , 卡夫卡可能是感受最深的 。他 自己
的父亲就过于强大 , 他无 比惧 怕 。除 此之外 , 让 犹太 民族作
为上帝 “ 失落 了的儿子 ” 的历史命 运更 让卡 夫卡感 悟深 刻。
在 卡夫 卡最 喜 爱 的作 品 之 一 的 《 决 》 , 就 寓 言 式 地 写 判 中 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