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马拉默德的《店员》中的“犹太性”

合集下载

《店员》犹太与非犹太对话

《店员》犹太与非犹太对话

《店员》犹太与非犹太对话
赵秋萍
(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公共英语教源自室 山东 威海 264504)【摘要】伯纳德 • 马拉默德长篇小说《店员》中,莫里斯 • 鲍勃和弗兰克 • 阿尔平两位主人公的关系错综交杂于整本小说之中。 本文试从宗教、民族文化及家庭伦理的角度对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梳理,以揭示马拉默德对美国民族间平等社会文化根源 深刻思考。
一、受难的莫里斯与被救赎的弗兰克 莫里斯是一个年届花甲的犹太移民,他早年通过各种途径从俄 国辗转到达美国,并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区开了一间小杂货店,惨淡 经营二十余年,家境依然非常凄凉,内心却依然坚持着犹太人应为 全体人类赎罪而受苦的传统宗教观念,固执地认为犹太人是上帝的 特选子民,坚守人与人之间的责任感,但正是这样的一个老实善良 之人却常常受到命运的嘲弄。他的小店生意清淡、惨遭抢劫,而他 的身体日趋羸弱、被罪犯砸伤头部,他内心常思早年夭儿、也因不 能为女儿提供上学机会而悔恨交集。而另外一位主人公弗兰克从小 在孤儿院长大,在那里他记住了犹太教义中圣方济的传奇故事。他 流浪街头时受人诱惑与胁迫参与了抢劫莫里斯的活动,为了弥补过 错,重返莫里斯店铺甘愿为其当店员,但却监守自盗偷取店中进款; 又在营救莫里斯女儿海伦免遭侮辱后却自己对海伦实施了奸污。这 一切都是弗兰克所犯罪行,但也正是在这小店中,弗兰克渐渐感受 到也更深刻地理解了犹太人的犹太宗教特性,最终浪子回头,弃恶 从善,担负起照顾莫里斯妻子、女儿的责任。 从宗教角度而言,莫里斯和弗兰克的之间存在着救赎与被救 赎的关系,犹太教义认为人生来就是受苦是为了自救,同时也要 为了自己而救赎他人,莫里斯受苦是为了自我救赎,但同时又担 当了救赎弗兰克的角色,使弗兰克意识到自身的道德缺陷,践行 了人生来就是受苦的犹太教义。 二、犹太文化与它族文化碰撞 在马拉默德的作品中,一直把犹太人作为人类的典型代表来 描写。在人类历史上,犹太人有着辉煌的古代文明,一直自视为 “上帝的选民”,但几千年来伴随这一观念所赋予的特殊身份, 却遭受了难以想象的世俗苦难,在背井离乡、流动不居中,这种 悖逆性的生存发展构成了犹太文化最重要的特征。

犹太移民的幸福追求——伯纳德·马拉默德小说研究

犹太移民的幸福追求——伯纳德·马拉默德小说研究

菲尔德,波兰移民,开一家修鞋店。

闲暇时愿意呆望着鞋店的橱窗外做白日梦,回忆往事,思乡。

因为流落他乡,他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了生计只能从年轻时就埋头修鞋,如今人过50才算支撑起一个鞋店,当上了店主,雇了帮工,这才得清闲做做白日梦。

由于自己知道手工活计的辛苦,特别羡慕受高等教育的人,认为知识可以改变人的社会地位,受到尊重并能轻松赚钱,求学一直是菲尔德的美好愿望,他自己没能实现,渴望女儿能帮他达成。

马克斯,经常路过鞋店去上学的一个穷大学生。

看着大学生在白茫茫的雪堆里艰难跋涉去上学,菲尔德觉得这孩子很令人敬佩。

因为这几年不论严寒酷夏,鞋匠始终能看到窗外马克斯不辞辛苦地行走的背影。

菲尔德心里暗自喜欢这个有前途、求上进的穷大学生,不由自主地常把他和与他年龄相仿的女儿联想在一起。

米里亚姆,菲尔德的女儿,天天手里拿着书,然而上大学的机会来临的时候,她却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宁愿去找工作。

菲尔德恳求她去上学,并强调有多少父亲是拿不出钱来供孩子上大学的,但米里亚姆想独立,不依靠家里。

至于接受高等教育,她认为只是书而已。

而在这方面勤奋阅读文学名著的索贝尔可以对她进行指导,她的回答把菲尔德的鼻子气歪了,但他禁不住把女儿对自己的不关心跟勤奋的马克斯对比,这个不争气的女儿是不能遂父亲的心愿去上大学的。

菲尔德通过对比越发觉得马克斯优秀,如果跟自己的女儿结合在一起,正好是郎才女貌,菲尔德按照自己的想法规划起了女儿的姻缘和未来的生活。

索贝尔,鞋店里忠诚的帮工伙计,但却与众不同。

他酷爱读书,在鞋店一待就是7年,修鞋的手艺日渐成熟,但却还是挣着初级学徒的工钱,到底图什么?索贝尔和米里亚姆都心知肚明,唯独菲尔德蒙在鼓里。

原来索贝尔和米里亚姆心仪已久,但考虑到店主老板望女成凤,索贝尔一没学历,二没财富,更没有社会地位,菲尔德怎么可能把索贝尔作为乘龙快婿的人选呢?一对重情重义的精神伴侣因无法成为现实的生活伴侣而苦恼,可对菲尔德又难以启齿说出事实真相。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6年1月 下旬刊 论坛·交流257· ·悟,从而实现精神和道德升华,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第二个“莫里斯”。

从犹太家庭伦理观念来看,马拉默德成功塑造了莫里斯的犹太父亲形象,并通过塑造这个犹太父亲形象,揭示了犹太民族甘愿为全人类而忍受苦难的博爱精神和责任感。

作为父亲,莫里斯不仅承担起自己家庭的责任,也承担了为人类寻求精神家园的宏大使命。

四、结论从表面上来看,店员和店主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关系,而马拉默德在《店员》中所塑造的莫里斯和弗兰克这两位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家庭伦理观念的主人公却从这三个方面成功实现对话,昭显了马拉默德关于美国民族间平等社会文化根源的深刻思考,并给在精神痛苦中煎熬的人们以希望和慰藉,指引他们走向不断完善和幸福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1]Barmor, Yitzhak. Father Figure in Jewish-American Literature. Ohio: Kent State University, 1988.[2]Lasher, Lawrence M., ed. Conversations with Bernard Malamud. Jackson and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91.[3]乔国强. 美国犹太文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魏啸飞. 美国犹太文学与犹太特性[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王向禹(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安字中心校 吉林 松原 131400)【摘要】在小学各学科中数学历来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成为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但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那么,如何很好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本文根据我多年一线的教学经验,论述一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由《店员》解读马拉默德的“犹太人”内涵

由《店员》解读马拉默德的“犹太人”内涵

畏篇小税 《 县》 T e siat 97) 店 ( h As t ,15 是属拉默德文挚劁作的奠基性作品。其题材 、主旨 、 sn 格稠尤 其是其澡厚的精神道德因素 , 组成了作家以後所有创作的基本主髓箍圈和人物模式 , 横成了作家终生劁作
的原色。研禧 《 店其》以及j 太文化典籍 ,不靴强琨焉拉默德的创作思想深受猫太傅统文化尤其是 宗教文 酋
太教舆猫太民族之圈存在着 一 椭共生 系
命逢休戚相 。 自 公元} 25年民族英雄胯西在两奈l领受神诫 ,劁建 人教 ,j太教即成扇民旅精神 j 2 i 『1 I I I ) { f 的旗械 。而後 , 太民族塍缝辈殿被毁 、 网家覆亡 、渝届巴比偷之 冈等一系列苫赚 命通 多桀的民旅厣史 强化了j 太宗教信仰 , 酋 猫太民族成属一佃高度宗教化 的民族 。封散居世 界各地的 太人柬税 , 猫太教是将
属拉默德一向被秤 家们署属 “ 猫太味最滤”的作家 ( r s i,l7 : 8J 他 网于j太人的定羲舆 G e tn 2 7 be 9 , 酋 枭不同 ,“ 所有人都可能是猫太人,祗不遇他们没有意裁到而已”( hue 96 6 。研究属拉默德的 C e s,19 :l ) 网键在于挖掘其猫太性及普遍化的猫太人内涵 。 圜外鲆谕界封属拉默德猫太性的界定分歧很大 。 耀伯特 ・ 艾 丽特 届属拉默德的猫太性是人生 “ 桎梏”的暗喻 ( lr 9 6 1 6 ;莱斯利 ・ A t ,16 :7— ) e 7 菲雨德倾向于 “ 逞缘 性”是焉拉默德的猫太性 ;而悉尼 ・ 襄茨曼则将其箍统地稻禺 “ 猫太姿悲及猫太背景”( i m n 6 Rc a ,l6 : h 9 2一2 。在圜内,文擎秤输界封属拉默德的研究多囿于其文髓凰格和窟作錾衍 ,较少涉及其作品深屑次的 l ) 2

罪与罚——探析《店员》与《罪与罚》中的信仰回归之路

罪与罚——探析《店员》与《罪与罚》中的信仰回归之路

罪与罚——探析《店员》与《罪与罚》中的信仰回归之路辛睿思
【期刊名称】《安康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28)5
【摘要】马拉默德偌员》中的弗兰克·阿尔拜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都经历了人性堕落到精神重生之路.犹太教精神和东正教精神在二者的人性回归之路上分别起着重要作用.从中不难看出,这两位作家对生存意义的理解与宗教信仰不可分割,他们都希望通过宗教信仰实现精神救赎和再生,不断为现代人找寻着救赎干涸灵魂的精神出口.
【总页数】4页(P70-73)
【作者】辛睿思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罪与罚》中的彼得堡宗教神话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信仰 [J], 吴倩
2.由《罪与罚》透视"景象社会"之信仰沦陷危机 [J], 张晓丽;邱芬子
3.内幕交易:罪与罚——中美比较借鉴之路 [J], 毛玲玲
4.《罪与罚》中水的圣经意象原型探析 [J], 王胜男;
5.从《罪与罚》透视人类信仰的缺失 [J], 刘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莫里斯的自由选择

莫里斯的自由选择

摘要:本文采用存在主义自由选择理论,结合文本分析法,讨论《店员》中主人公莫里斯在困境中的自由选择,为新时期人的成长提供参考。

关键词:存在主义;莫里斯;苦难;自由选择二十世纪初,西方各国经历了多领域的危机,存在主义应运而生。

存在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塑造自我。

它旨在探索人类生存现状,倡导自由意志、个人选择和责任感。

受社会状况和犹太历史的影响,多数美国犹太作家饱受异化的折磨。

他们的作品多反映该主题,《店员》是其中的代表作。

本文首先简介《店员》的主要内容和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

接着结合莫里斯在荒诞世界里的遭遇,分析其自由选择。

莫里斯身体上贫病交加,情感上饱受丧子之痛和爱女之切的双重折磨,精神上承受巨大孤独。

通过自由选择,莫里斯战胜了荒诞且异化的现实生活,实现自我精神的净化。

最后本文探讨莫里斯遭受苦难的现实意义。

一、《店员》的主要内容《店员》是马拉默德的第二部小说,也是美国犹太文学的代表作。

《店员》以大萧条时期布鲁克林一条小街上的商店和地铁站为背景,主要讲述犹太人莫里斯.鲍勃在杂货店的生活。

《店员》刻画了美国犹太社区的人际关系和人们的生存状况。

荒诞的环境中,不同道德标准下,人们做出不同选择,产生不同结局。

该小说揭示了只有与荒诞的环境抗争并做出正确的选择,人生才充满意义。

二、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存在主义哲学家都强调个体存在,重视个人的最大价值。

但不同程度地存在分歧:什么是充实的生活以及如何实现;应该克服什么困难;内部和外部因素有哪些:包括上帝存在或不存在的潜在后果。

萨特等存在主义哲学家都认为自由最具意义。

个人价值应被珍视和尊重。

人类价值的实现,需要个人按照自我天性进行自由选择。

本文以存在主义自由理论分析小说《店员》。

通过分析主人公莫里斯在喧嚣痛苦的生活中,自由选择并实现自我精神净化,实现对该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并启发人们在新时期面对困难做出正确选择。

三、莫里斯的自由选择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但他更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

评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小说《店员》

评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小说《店员》

作者: 欧阳基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61-65页
主题词: 马拉默德;犹太人;莫里斯;弗兰克;小说;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流浪汉;美国社会;店员;作者
摘要: <正> 伯纳德·马拉默德是美国犹太裔小说家,他一九一四年四月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镇,曾获纽约城市学院文学学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一九三九年,他开始了教学生涯,现在美国本宁顿学院任教。

一九六四年,他成为美国艺术和文学学会的会员;一九六七年,又成为美国科学艺术研究院的成员。

犹太性的表征受难与救赎

犹太性的表征受难与救赎

犹太性的表征:受难与救赎作者:阿泰.库尔曼别克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03期[摘要]美国犹太裔作家马拉默德因其作品体现出的鲜明犹太性,被誉为真正意义上的犹太作家。

马拉默德的《魔桶》虽然具有浓厚的犹太性,同时也是一部现代道德寓言,具有一定的普世性。

现代社会虽然正值经济繁荣科技突飞猛进的黄金时期,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精神荒原。

现代人中普遍存在的幻灭感及道德危机无异于一场精神的磨难,因此,《魔桶》中体现的受难主题不再仅局限于犹太人,而是现代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犹太性受难救赎《魔桶》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二战结束后,美国文坛涌现出众多犹太作家,他们在小说、诗歌、戏剧以及文学评论等不同领域各领风骚,成果斐然,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他们当中,伯纳德·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1914-1986)因其作品体现出的鲜明犹太性,被誉为真正意义上的犹太作家。

马拉默德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家境清贫,父母是俄国犹太移民。

他大器晚成,42岁时才凭《店员》(TheAssistant)这部长篇小说获得读者和评论家的认可。

1959年,短篇小说集《魔桶》(The Magic Barrel)为他赢得了全国图书奖。

《魔桶》被誉为马拉默德“最好的短篇”,也奠定了他作为美国杰出的小说家的地位。

犹太民族是崇尚知识、追求知识的民族,作为掌握和传播知识的犹太作家,往往会义不容辞地把展示犹太性作为其创作的源泉。

犹太性与犹太民族的历史境遇、宗教思想、传统习俗、思维观念以及特殊的社会处境有着密切关系,实质上就是这些犹太文化因子在文学上的表征(1)。

犹太性的书写往往会涵盖传统的受难主题。

马拉默德作品中的这个主题异常突出,他曾在小说《店员》中写道:“犹太人的生活目标就是受苦,谁遭受的苦难最严重,坚持得最久,谁就是最好的犹太人(2)”。

无论是《店员》中的小杂货店店主莫里斯还是《装配工》中的雅科夫.博克,他们无不在苦难中挣扎并顽强地继续生活,更为可贵的是他们都从受难的经历中净化灵魂,最终得到道德的升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8月第5卷第8期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AUG.2008Vol.5No.8一、前言伯纳德・马拉默德(1914-1986)是二战后美国崛起的优秀犹太作家群中的一员,被誉为“犹太味”最浓的作家,曾获“普利策小说奖”及“全国图书奖”。

马拉默德的作品主要反映下层犹太人的生活,充满了人道主义色彩。

他笔下的主人公,常常是一些平凡而孤独的人物,举止不雅,但富于人性。

这些人物经过作者的点染,都涂上了一层道德色彩。

他们往往在开始时对过去的生活不满,竭力寻求新的生活,可是到头来却发现找到的并不是真正的新生活,而是又回到了原以为早已摆脱掉的生活模式,或者陷入更深的困境之中。

于是,恍然大悟,重新皈依犹太教,抱着受难“使好人变得更好”的信念,过着符合道德标准的生活。

《店员》的发表为马拉默德赢得了美国全国文艺学院颁发的罗森塔尔奖。

这部小说发表后立即引起评论界和读者的一致好评,被称为是一部“想象丰富,视野广阔,见解独特”的小说。

这部1957年发表的小说,清楚地表现了马拉默德最具特色的小说主题,代表着人类普遍境遇的犹太人生活在贫穷中,忍受生存的无奈,虽看似失败者,却是道德战场上的勇士,实现着道德的完善。

小说生动地描述犹太移民莫里斯・鲍伯———一个杂货店的小店主,自从二十年前为了逃避沙皇的迫害,从俄国来到这块“处处是黄金”和“自由”的新大陆以后,始终兢兢业业地经营着自家的一爿小店,做买卖从来不掺假,也不以次充好。

他觉得“做人要老实,睡觉才能安稳”、“做个犹太人,就得有副好心肠”。

但是,莫里斯・鲍伯却又总是逃脱不了厄运的作弄和贫病交加的悲惨局面。

正当莫里斯・鲍伯走投无路时,一个孤儿出身的意大利流浪汉弗兰克・阿尔帕恩自愿做了他的伙计,打算帮助他重整家业。

原来,这个青年就是曾经抢劫他那小店的罪犯之一,这次再来,是为了赎回前愆,排除良心上的不安。

莫里斯死之后,弗兰克终于在追悔和认罪的心情之中得到了思想上的净化,成为一个虔诚的犹太教徒。

二、犹太文化以《圣经》为代表的犹太文化有着极为悠长的历史。

犹太人的祖先希伯莱人原为古代闪族的一支,早在公元前1028年就建立了统一的希伯莱王国。

但自公元70年后,犹太人被迫离开家园迦南,几经沉沦,永远失去了祖国,因而犹太民族又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没有家园、没有祖国的民族。

他们散居于世界各地,终身处于异乡人的地位,永远生活在文化的夹缝之中,不断地面临文化的冲撞,形成了具有核心意义的犹太文化要素,如“客民身份,边缘地位”等。

犹太民族也是世界上最饱受苦难的民族。

从古代罗马统治到后来欧洲各地大规模的排犹运动,直至发展到人类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页———数百万犹太人被希特勒迫害致死。

伴随着种种苦难而诞生的是犹太民族独特的文化:犹太人自认为是和上帝订有契约的民族,是上帝的“选民”。

他们认为自己的民族虽小,却担负着救己救天下的大使命。

他们在苦难中学会了忍耐和牺牲精神,在对欲望的克制中得到净化,在牺牲中得到永生,为整个人类赎罪。

[1]所以犹太性的精髓在于“犹太人灵魂中的博爱精神”,爱人爱己。

犹太人所崇拜的品质是忍耐、诚实、善良。

犹太民族虽然长期生活在文化夹缝之中,却一直试图保持自身的文化传统。

他们居住在相对集中的犹太区域,有自己的教堂,听从拉比的教诲。

而且“犹太传统习俗也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方式呈现着犹太民族意识,割礼作为犹太人种族身份的标记,增强了犹太人的精神联结和内在凝聚力。

犹太人系列的节期习俗如安息日、除酵节等提示和巩固着犹太意识,使得犹太民族意识在犹太生活中成为一种历史性的文化存在”。

[2]三、马拉默德作品中的“犹太性”马拉默德本人的生活经历对其文学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他1914年4月26日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父母是在20世纪初由俄国迁来美国的犹太移民,主要靠经营一家小杂货店维持生计,马拉默德自幼过的是千千万万个犹太移民后代所过的那种下层社会生活,对布鲁克林区犹太移民的生活甚为熟悉。

和他同时代的其它作家一样,他是在经济大恐慌的阴影里成长的。

他自己的经历及家庭背景在他许多作品中都得以体现。

他小说中的人物多是生活在底层的犹太小人物,日日夜夜为生活、为外界环境所逼迫。

马拉默德小说中典型的犹太生活和犹太人的身份,以及它所散发的犹太式道德和犹太式精神气质,体现出犹太传统中的“祭祀-救赎”的思想。

犹太人虔诚地信奉世间只有一个上帝,自己的民族就是上帝在世间的代表,是上帝的选民,是在人间替全人类赎罪。

几千年来,犹太人经验生活和超验生活的主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一个以牺牲作祭祀以求救赎的过程。

二战期间犹太人甚至祭献了600万犹太生命,“牺牲”与“救赎”成了犹太人的一种历史命运。

在现代犹太人的生活中,这一历史化的命运仍然得到了原则性的延续,只不过又有了新的特点和新的内容。

马拉默德在其作品中把犹太人负罪-赎罪的命运进行了一种象征性的物化处理,以生活中的具体物象为象征,围绕这些象解读马拉默德的《店员》中的“犹太性”石艳玲(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山东日照276826)摘要:马拉默德是继辛格、贝娄之后出现的又一个著名美国犹太裔小说家。

他的创作力图以鲜明的“犹太性”作为对人类普遍心性的理解和体现,在驳杂多变的当代美国文坛上自立风格,独具特色。

在众多的犹太裔作家中,马拉默德是犹太性最强的一个,同时他的作品中体现的犹太人道德责任主旨也最为明显。

关键词:马拉默德;犹太性;店员130・・征物象设置了人物的种种关系和遭遇,以此来深刻地揭示犹太人负罪-赎罪的命运特征。

做为一个深受犹太传统文化影响的犹太作家,马拉默德以受难的犹太人为根本立足点,将他们置于各种环境之中,从而反映出犹太人无法摆脱命运安排,必须赎罪的观点。

作为一个美国犹太作家,马拉默德始终没有忘记“每个人都是犹太人”和“犹太人的历史是上帝的戏剧性礼物”这两点,他用自己的笔构筑了一个充满“犹太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犹太人注定要受苦受难,他们的历史决定了这一点。

四、莫里斯的犹太文化归属莫里斯是马拉默德心中真正的犹太人形象。

他并非简单地抱守犹太教规教条,而是完全固守犹太精神。

拉比在莫里斯的葬礼上对他一生的总结也是对犹太精神的总结:“他诚实……努力工作……他是我们生活精神的真实体现……他受苦受难,他忍耐,但充满希望。

在我看来,莫里斯是一个真正的犹太人。

”[3]诚实、善良是犹太人的重要品德。

正如莫里斯所言,“要做一名犹太人,你所需要的就是一颗善良的心……做正确的事,诚实、善良”。

[3]在莫里斯21年的小杂货店经营中,他从不欺骗顾客,即使他洞悉种种骗人的手段。

为了归还顾客忘在柜台上的五分钱,他冒雪追出两个街区。

他自己生活清苦,还是赊账给穷人。

他善良的性格、诚实的品德决定了他不会在商业竞争中不择手段。

这也决定了他即使一周7天,一天16小时的勤劳苦作也还是无法挽救小店濒于倒闭的命运。

然而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莫里斯依旧拒绝了牺牲他的诚实以换取金钱。

他断然拒绝了一个陌生人提出的放火烧店以骗取7000美元保险的不光彩提议,彻底放弃了物质上富裕的希望,固守了犹太精神,完成了他的文化归属的抉择。

五、非犹太人弗兰克的犹太文化归属小说《店员》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犹太人,更为重要的成就在于对弗兰克这一非犹太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弗兰克是出生在意大利的非犹太异族青年。

他8岁离开养父母家后便四处游荡,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未有文化的归属感。

在莫里斯犹太精神的感召下,在文化的碰撞中他最终选择了犹太文化这一归宿,深刻地宣扬了马拉默德的名言“人人都是犹太人”。

弗兰克是作为异族青年出现的。

他从小遭受种种不幸,出生一周后母亲便身亡,5岁时父亲也永远离开了他。

他一直在孤儿院长到8岁,然后被送往养父母家,但很快便跑出来,开始了四处游荡的生活。

他用暴力犯罪来反抗命运的不公。

他参与了抢劫莫里斯的小店并弄伤了莫里斯,但良心的不安和悔恨使他又回到杂货店,从此加入了受苦受难的犹太群体。

在与莫里斯的交往中,在对海伦的爱恋中,弗兰克从对犹太文化的排斥和完全不了解中开始慢慢地接受犹太文化,慢慢地接受犹太人的种种品德。

他行为上越来越受到束缚,他不再四处游荡,而是留在小杂货店。

他接受了本不属于他的种种磨难,并从中学会了犹太人的忍耐精神,渐渐变得越来越像老莫里斯。

他不断地告诫自己要诚实,他变得越来越善良。

当杂货店难以为继时,弗兰克准备去画匠卡尔那儿索要旧账,却看到卡尔一家的困难生活,他不仅没开口要钱,反而回家取了3元钱送去。

他像老莫里斯一样勤劳,为了避免杂货店的倒闭,他拼命地挣钱。

他克制对海伦的欲望。

在受苦受难中,他的心灵得到净化,他飘泊的灵魂找到了归宿。

他给人以爱的同时,自己的心灵也得到慰藉和净化。

在莫里斯的葬礼上,弗兰克掉进了莫里斯的墓坑,这有几种象征意义:“他是莫里斯的冤家,或者是莫里斯的接班人,他埋葬过去,获得新生”。

[4]不仅如此,他还去行割礼,不仅在精神上接受了犹太文化,而且在形式上也皈依了犹太教,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真真正正的犹太人,至此完成了他的犹太文化归属的抉择。

六、结语在美国当代犹太文学中,马拉默德在其作品中恰如其分地使用了犹太风格进行创作,不仅使他的《店员》洋溢着浓郁的“犹太气息”,更是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他让人们看到,在异化的世界,犹太民族的精神实质和外在形式并没有完全异化。

犹太民族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以说,马拉默德及他的小说《店员》,为当代美国犹太文学运动乃至整个人类所赋予的文学贡献是令人瞩目的。

参考文献:[1]王海燕.文化碰撞中的永生———解读马拉默德的《店员》[J].湖南大学学报,2000,(4).[2]傅少武.论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犹太化’现象[J].国外文学,1997,(3):40-44.[3]Malamud,Bernard.TheAssistant[M].NewYork:AvonBooks,1980.[4]李践.痛苦,爱和希望[J].外国文学,1999,(1):91-94.1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