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科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关于本科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 和运行机制的内涵及实践框架材料汇编 一、研究背景 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内涵及实践框架材料是基于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总结性评估整理出来的。此次总结性评估是对电大试点项目进行全面检查与评价,客观地鉴定试点项目取得的成果,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理、以评促发展。 评估目的是促进广播电视大学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确立教学模式、完善管理规范、提高教学质量, 使其在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化社会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求通过试点进一步探索总结电大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促进电大向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方向发展。试点是要探索、总结出电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所以把试点对电大发展的作用和效果作为核心指标。 评估核心是检查广播电视大学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已基本形成。评估重点: 即在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 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及相应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建设的成果。与中期评估相比,评估观测点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从对试点的认识到试点对电大总体发展的促进; 从试点教学条件的创建到条件的完善和应用; 从试点规章制度建立到实施情况检测和经验推广; 从教学、管理形式的变化到教学与管理模式的确立; 从重视质量保证措施到试点教育最终质量和效果的核查。 二、核心概念的内涵描述和理论框架 (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本框架和实践模型 1.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过程与方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惠州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选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为选题的大体范围,申请者可以在本选题指南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申报选题。重点资助项目主要在立项项目中择优选择。 项目立项起始时间可从本年度项目实际研究的开始时间算起。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通常为一年,重点项目的研究周期可适当延长;教学改革项目可以按实际见效时间设计周期,通常为两年。 教学研究项目结项至少应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研论文(增刊除外);教学改革项目结项需要提交教学改革项目完成与绩效评价报告、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改论文(增刊除外)。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经验。本类选题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突出创新特色与推广应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流人才培养的优越环境或基地。重点研究我校现有人才培养的特点、问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资源配置,提出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等为一体的提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1-1.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1-2.我校人才培养社会评价研究(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情况) ※1-3.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实践 ※1-4.基于职业化、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等某个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实践 1-6.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7.中文专业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1-8.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1-9.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舞蹈表演专业基本功测试内容和评分标准

舞蹈表演专业基本功测试内容和评分标准 2017年舞蹈表演专业基本功测试内容和评分标准 舞蹈表演专业的考生需要掌握舞蹈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对不同民族舞蹈的鉴赏能力,具有舞蹈写作、评论以及表演的 基本能力。那么舞蹈表演考试的报考条件和考试评分标准有哪些呢? 下面一起看看吧! 报考条件 1、五官端庄、四肢比例协调;身高:女1、60米以上,男1、70 米以上。 2、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对基本功技术技巧和民间舞风格韵 律具有较强的`把握能力,表演专业要求有较强的表现欲和表演能力。 3、对音乐有较强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4、舞蹈种类包括中国古典舞、民族舞、芭蕾舞、现代舞当代舞 考试科目及评分标准: 舞蹈基本功测试(软开度、控制、跳、转、翻)(共100分) 要求:考生身穿紧身服和尼龙袜 1、软开度的考核(满分10分) (1)分别下横叉、竖叉,下竖叉同时搬后腿 A、横叉、竖叉胯根与地面完全贴合,脚背、膝盖、胯根开度很好,双手直臂抓后腿(8-10分) B、可下横叉、竖叉,但与地面贴合度一般,脚背、膝盖、垮根 开度一般,单手抓后腿(4-7分)

C、可下横叉、竖叉,但与地面贴合度较差,脚背、膝盖、垮根开度较差,无法搬后腿(1-3分) D、不可下横叉、竖叉(0分) 2、控制的考核(满分10分) (1)面向一点,分别搬前、旁、后腿并控制 A、搬前、旁、后腿达到180度或大于180度,垮根位置准确,控腿时位置不变,稳定性好,做到开、绷、直。(8-10分) B、搬前、旁、后腿到120-170度之间,垮根位置准确,控腿时位置一般,稳定性一般,做到开、绷、直(4-7分) C、搬前、旁、后腿到90-110度之间,垮根位置一般,控腿时位置不完不确定,稳定性较差,开、绷、直不够好(1-3分) D、搬前、旁、后腿到低于90度,垮根位置不准确,无法控腿,稳定性较差,无法做到开、绷、直(0分) 3、跳跃的考核(满分20分) 分别完成正反两面吸腿大跳、撕叉跳、倒踢紫金冠、双飞燕、撍步跳 A、双腿的开度较好,弹跳的高度较好,能做到开、绷、直,姿态准确(15-20分) B、双腿的开度一般,弹跳的高度一般,基本做到开、绷、直,姿态一般(10-14分) C、能完成上述跳跃动作或完成部分跳跃动作,但开度、高度、姿态不好(5-9分) D、只能完成其中1-2项,开度、高度姿态一般(1-4分) 4、转的考核(满分30分) (1)二位转、四位转(10分)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 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我认为其根本的 指导策略应该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备相对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 实践能力为的一线技工人才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走产学研结合德发展道路,建立培养学生大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

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成份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学科型教学 的影响,偏重于“学”的熏陶,淡薄于“术”的传授,“应然”要求与“实然”状态难以和谐一致。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就业,大力改革教育方式,砍掉过多的理论教育和没有必要的基础课,大力加强实际动手的实践课,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在相关操作的实际经验。但是又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他们往往跟某一个大型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 的合作关系,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分配到那些大型企业中,因此从一开始他们都建立的是订单式教育模式,企业要求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我国的高职教育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层次,而我们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不仅仅面向一个企业,往往是很多个,因为一个企业要不了那么多的毕业生,而这些企业有一些是相关的属于同一类型的,有一些

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409) 一、舞蹈学专业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 舞蹈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西方舞蹈的引入,在中国近代史上,开创了舞蹈事业新的篇章。1926 年唐槐秋在上海开设了由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舞蹈教学机构“交际跳舞学社(南国高等交际舞跳舞学社)”;1931 年秋,中国近现代舞蹈早期代表人物吴晓邦在上海成立“晓邦舞蹈学校”,是第一所专业的舞蹈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舞蹈教育最高学府的北京舞蹈学院于1954年成立,标志着我国舞蹈教育又前进了一大步。 我区是舞蹈大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舞蹈传统,在老一辈贾作光等大师的努力下,内蒙古的舞蹈事业尤其是蒙古舞享有盛誉。我院舞蹈学专业开设于2004年,蒙汉合班招收本科生。在不断研究完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进行了作品创作和舞蹈表演的实践。先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奖。并获华北五省区市舞蹈比赛金、银奖,多次参加各种晚会和演出。目前,本专业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我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专业目标、课程结构和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日趋成熟和完善。 我们秉承既往之长,发挥地区优势、民族特色,积极探索、改进和完善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以适应社会对舞蹈学专业人才需求,并使得本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日趋科学合理。通过不断研究完善教学模式、内容与方法,培养出能演、能教、能编的舞蹈专门人才。 二、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艺术、品德及其能力素养、艺术审美,具有较为宽阔的艺术文化视野和艺术知识结构,掌握舞蹈学专业的理论、知识、技能,具备舞蹈教学与实践能力,具有艺术创新精神,从事舞蹈教学、编导及表演的高级舞蹈专业专门人才。 三、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1、学制:4年,学生可在3-6年完成学业。 2、毕业标准:符合《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学生毕业标准》要求,准予毕业。 3、授予学位:符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评定工作细则》要求,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4、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知识, 熟悉我国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系统地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和舞蹈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掌握分析和研究舞蹈作品的方法,具有专业舞蹈表演及科研能力。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于2007 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向社会输送400 余名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现有在校生400余名。 本专业经过13年的不断探索,为适应社会经济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遵循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要求,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并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初步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能在疾病控制、卫生防疫、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卫生事业管理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按照“加强实践、突出特色”的思路,不断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培养方案。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如下: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培养方案,构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通过每年的专业实习检查和学生座谈,结合各实习单位的建议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参照《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课程要求,制定符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培养方案并不断完善。经过培养计划的修订,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准确,课程体系更加完善,行业特色更加突出。 (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开展实验教学改革 为了使学生建构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专任教师开展了“整合构建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如《环境卫生学》课程将原有四个分散的与水质检测相关的实验,整合为一个设计性实验,由学生事前做好实验设计,利用两天时间完成从水样采集到水质分析和消毒的全过程实验,将片段式的知识点融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将乳类粗脂肪、蛋白质含量测定及其卫生质量检验整合为一个综合性实验,使学生系统性掌握乳类的卫生质量及营养价值检测方法及相关指标的国家标准。

舞蹈表演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舞蹈表演专业建设规划方案(2011-2013)舞蹈专业是我院的特色、优势专业,开办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在国内的各项大赛上获得多项殊荣。办学过程中,我院舞蹈系的专业建设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要求,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以“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带研,以研促教,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处理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等多方面的关系,努力将舞蹈专业建设成为具有较高水平、立足四川,在全国有一定名气,服务区域经济,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专业。 一、专业建设目标 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紧紧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为指导,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打造艺术教育品牌”为目的,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推动专业建设加快发展。 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办学特色、建

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等途径,把学生培养成为用人单位信得过、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具备学习、创新、实践和就业能力的应用型舞蹈表演人才;要充分发挥舞蹈表演专业辐射引领作用,切实带动我院所有表演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最终实现“西部艺术人才高地”的目标。 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树立社会主义文艺观,具有良好的艺术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较高政治理论修养,文化素质高、专业技术精、适应能力强、道德品行优、艺术修养深,能在各专业文艺院团、部队、企事业单位、学校从事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编导的专业人才。 三、教学质量目标 秉承“专业技能与文化艺术融通、综合素质与艺术特色兼顾、艺术教学与工作实践并重、艺术水准与应用能力均优”的办学理念,2011-2013年本专业教学质量总目标是:教学内容丰富、师资队伍雄厚、人才能力多元化、适应区域文化艺术发展需求,专业特色更加突出。 四、现状分析及主要对策 现状分析: 1、专业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

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材料

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材料 舞蹈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日益相互交融,舞蹈表演已逐渐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培养全面发展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综合型(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创新型(具备舞蹈表演以及通过舞蹈教学来启发和促进创造精神发展的能力)的舞蹈表演人才,探寻适合六盘水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的高校舞蹈表演教育模式,是当前舞蹈表演教育面临的重要工作任务。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高教﹝1997)7 号)第二章、第五条,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高教厅﹝2007)2 号)要求,对舞蹈表演本科专业进行了认真论证,根据六盘水师范学院及教育与音乐学院的办学条件,特申请在我院教育与音乐学院开办舞蹈表演本科专业,并根据人才的需求和行业技能的要求,科学合理的制

定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长时间的调研与论证,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均达到了高校对舞蹈表演人才需求的标准,舞蹈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证: 一、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系、可行性调研论证 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和研究,通过行业调研、区域调研、岗位调研、专家研讨的方式进行调研论证。 专业调研:艺术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和育人的重要途径,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道”“德”“仁”“艺”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竞争压力日趋紧张的社会形态中,作为艺术重要表现形式的舞蹈表演对于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提升个人修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教育在构建新时期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通过舞蹈表演的各种方式感染和熏陶学生,培养高雅情趣,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关于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含义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已经多年,但理论上尚缺乏科学的定义。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在1999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高教司司长钟秉林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 2 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

由于多方办学,多头管理,造成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状态,使得学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重复,学校的规模效益无法提高。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与熟练劳动力的断层太大,加之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快,职业教育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是发展缓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脱节现象。各部门、各企业都按自己所需办学,而部门办学往往社会化程度不高,在宏观上出现结构上的不合理,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 2.2 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由于高职教育较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故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的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另外,课程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 2.3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难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这种状况将难以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的素质和广泛活动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旅游1001班郎芳儿1005100120 内容摘要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政府、学校、学生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重视教育质量问题,就是重视我国现在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原因分析,进而提出相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缺陷改革对策 人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 人类社会除自然界自有物质外, 其余都是人类创造的。人类的创造力关系世界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向, 人才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大量实证资料表明: 人才盛则国盛, 人才乏则国弱, 人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具有增值和转换功能的高等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关键方式和手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 把半成品的大学生准人才转化为人才输送到社会。在其过程中经过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些许变化, 造就合格的或是不合格的人才产品。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激进发展, 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 激进发展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对我国的发展后劲和发展潜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缺陷 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存在两大本质性缺陷, 教育忽视人才的本质概念,过多关注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0, 忽视学生组织和运用知识等能力的培养, 忽视人的心智( 思维) 的启迪, 这已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 一) 教育方式有碍学生个性发展 个性与人的成功是密切相关的。人类历史发展表明: 伟大人物的 成功总是发扬个性的结果, 个性的发扬是人成功的 保障。充分发挥优势才更容易使人 取得卓越的成就, 而优势的发挥依赖个性的发 扬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采取的是按部就班、正统的 教育方式, 尤为强调组织性和纪律性, 各级教育按照 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指导思想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 进入大学阶段, 一方面, 长期的基础教育已扼杀了学 生个性的发扬, 学生按照教育设计好的渠道前进, 他 们已习惯于苦读圣贤书成才。另一方面, 我们的 高等教育依然传习前期教育方式, 难以给学生发扬 个性的空间与环境。如对知识探究, 授课老师就是 标准, 已有成果就是权威, 不允许或者说潜在遏制学 生提出疑问。种种条框制度, 把学生限定在狭隘的 范围内, 不允许学生做出格的事情。各种成绩评 定标准、人才选拔标准的指挥棒都倾向于分 数。 ( 二) 忽视专业外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学习 成功学之父卡耐基认为, 一个人的成功只有 15%靠专业知识, 85% 的要靠有效沟通、人际交往等 各种能力。在高度社会化的时代, 人类社会的各项 活动都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完成的, 85% 对于 一个人的成功尤为重要。我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是按照通专结合的复合 型人才目标培养人才, 强调学生/ 宽口径、强基 础0。[ 5] (P140- 144) 这种培养目标重视学生基础的培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行业背景及需求分析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件的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确立,宝鸡市“关于加快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眉县关于引进高端技术产业,兴建信息化产业园区五年规划蓝图的绘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学历教育提供的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陕西省2011年计算机职位需求3万多个。伴随我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数千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我县信息产业建设,我校将重点建设计算机专业,培养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以应对人力资源岗位空缺的不利局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推行并完善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两年建设期内,主要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实践应用特色,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资格准入政策,实施毕业生的“一书多证”制度,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成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紧密,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示范专业。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加强校本教材、实训教材开发,建设核心课程2门,特色课程2门。完成相关实习实训教材编写。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在已有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网络实验室和教学环境条件的建设,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到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利用2年时间,培养出1名平面设计和1名网络技术专业带头人,4名核心骨干教师7名双师型教师、4名兼职教师。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同时聘请本专业优秀的校外兼课教师。将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专业办学的首位,树立“专业办学,师资为先”的理念。力争组建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专业方向明确、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逐年派遣师资到产学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调研或技术实践,或参加专业性的技术研讨会,或参加技术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查报告 目前,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结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还比较机械、保守。从课程层面看,传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从市场供需层面来看,酒店教育受教育传统模式及世俗偏见的影响与酒店业的需求严重脱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酒店教育,注重研究酒店业市场,加强与酒店的沟通、合作,借鉴国外酒店教育的经验,科学办学定位、人才定位,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理念,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市场需求的酒店教育模式。 一、建立以就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在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实现轮岗定岗、五星定位。 酒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酒店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酒店和酒店产品是及时消费品,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因此,酒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服务质量,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操作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由于专业的实践性强,酒店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摆在第一位,而且要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标准,以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制定实训方案。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技能训练、酒店礼仪规范尤其重要。前厅管理与服务能力、客房管理与服务能力、餐饮管理与服务能力、康乐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非常重要。食品营养与卫生方面的知识、酒店市场营销、酒店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会展概论、形体训练、计算机应用及实习、普通话的训练、英语听说的训练等实践环节都非常重要。我们以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对上述的主要课程进行训练,掌握主要的操作要领。 完善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志愿者、义工、临时工等方式进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设置专门学分。五星级酒店的实习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

舞蹈表演专业《舞蹈艺术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2016年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 舞蹈表演专业《舞蹈艺术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一、命题指导思想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舞蹈艺术概论》课程学业水平考试,遵照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建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制度的意见(试行)》(苏教职【2014】36号)、《关于印发<江苏省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实施方案>的通知》(苏职教【2015】7号)要求,以《舞蹈艺术概论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舞蹈艺术概论》课程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方法为主要考查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对《舞蹈艺术概论》课程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同时兼顾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要力求科学、准确、公平、规范,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试范围 本课程考试范围包括六个主要知识点,注重考查学生对舞蹈艺术概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适度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安排 (二)考核能力要求 1.了解(A)要求对某一概念、知识内容,能够准确再认、再现,即知道“是什么”。相应的行为动词:了解、认识、知道。 2.理解(B)要求对某一概念、知识内容,在了解基础上,能够深刻领会相关知识、原理、方法,并藉此解释、分析现象,辨明正误,即明白“为什么”。相应的行为动词:理解、熟悉、领会。 3.掌握(C)要求能够灵活运用相关原理、法则和方法,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即清楚“怎么办”。相应的行为动词:掌握、应用、运用。

三、试卷结构 (一)题型及比例 (二)难易题及比例 全卷试题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三个等级,容易题、中等难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最新资料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近年来,社会各行业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其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高职教育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就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 1.1专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其会朝着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生产、管理方向进行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会为社会各行业提供合格、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课程设计、开发专业时,社会生产的一线专家都会参与进来。 1.2技术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育范围十分广泛,单从人才培养的类型看,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负责培养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往往会走向社会的生产、管理第一线,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技术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技术”,培养出来的人才会通过专业的技能知识和科学技术进行社会生产。 1.3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性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创新的教育形式,其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根据社会需求,针对性培养职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综合水平高的实用型人才。 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 2.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同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更高、职业道德更好、创新能力更强,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定位于高层次、实用性、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跟职业发展相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专业开发必须建立在对职业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步入社会后,必须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环境,快速融入岗位,如果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后,还需要企业花费时间、精力进行职业培训,这就说明高等职业教育是失败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还需要培养人才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2.2专科课程的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在设置专业课程时,首先要对社会需求进行认真的调查,并且要对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开设一个新专业必须保证该专业在今后最少四年内能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同时还要对专业的宽窄情况进行分析,避免专业面过宽无法满足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需求,或者专业面过窄存在就业风险。 高等职业教育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要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重点突出专业能力,同时要注重专业教育的完善性。一般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几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培养时,也好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的培养,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2.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时,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技术性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这些项目,这样学生通过实践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在实践中提高职业技能。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良好的实践性和仿真性,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2.4构建良好的教师团队

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 (1)培养目标和规格; (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 (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 (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式和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 课程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 课程结构是针对整个课程体系而言的,课程的知识构成是课程结构的核心问题,课程的形态结构是课程结构的骨架。 课程的一般结构应该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吧 课程结构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是由各类课程构成的、有机的、完整的统一体。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2014年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实施方案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学院省级高职品牌师范院校动员暨工作安排会议精神,认真做好《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建设方案》中关于2014年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相关工作,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书》中2014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任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项目组组长:梁尔涛 成员:王记生张艳丽王卓亚廉洁刘杰李海安 项目组下设六个分项目组,分别是: 1.人文财经系项目组(组长:张艳丽) 2.艺术系项目组(组长:李海安) 3.机电工程系项目组(组长:王卓亚) 4.信息工程系项目组(组长:刘杰) 5.建筑工程系项目组(组长:廉洁) 6.基础部项目组(组长:王记生) 二、建设任务 (一)根据《建设任务书》中的相关内容,2014年本项目组主要拟完成以下两项工作: 1.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从学院宏观层面上,探索构建“2412”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期间,两年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教学,完成课程分散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四个实践教学环节,最后一年顶岗实习,获取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二、工科专业重点探索“三位一体”和“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位一体,岗课结合、校企结合、双证结合三结合。三、文、管、艺术类专业重点探索“教—学-—做”一体化,做中教与做中学等人才培养模式。 2.引入行业企业标准,重新设计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体系。项目建设期内,学院将邀请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与专业建设标准制定和课程体系设

艺术系三年制舞蹈表演专业剖析

艺术系三年制舞蹈表演专业剖析 自评报告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10年5月

目录 一、专业基本情况 1、专业沿革和现状 2、专业特色 3、专业定位 二、自我评估(自评等级依据陈述) 1.专业设置依据与发展前景 2、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3、人才培养模式 三、专业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 (二)课程建设 1、构建适应学前儿童音乐教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2、核心课程 3、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4、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5、课程理实比例、 6、教材建设 7、考试模式改革 (三)课程改革与教改 1、课程内容改革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四)教、科研成果 (五)教学基本条件建设 1、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2、实践教学建设 (六)产学研合作情况 (七)职业能力培养 (八)职业证书获取情况六、师资队伍 四、教学管理质与学生管理 1、教学管理 2、学生管理 五、学生就业及社会评价 1、生源质量 2、就业保障机制 3、毕业生就业率、社会服务及社会评价 六、存在问题与整改措施

一、专业基本情况 1、专业沿革和现状: 为顺应时代需求,我校在近三十年的中师学科建设的基础之上,经过充分的专业调研与论证,于2008年正式设立专科层次的舞蹈表演专业,本专业为非师范类专业,隶属艺术系。招收高中毕业生和对口升学学生(全日制、学制三年),虽然开设时间短,但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体系方面,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技能培养为重点,以适应现代教育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和加强音乐教育专业的建设,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而努力工作。 (1)办学规模: 目前,在校学生3个班级, 2008级人,2009级人。在校学生总数人。(2)师资状况: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0人。从职称结构来看,讲师4人,助讲、助教6人;从学位结构来看,10人全是本科毕业;年龄结构也相对合理,30岁至40岁的教师6人;30岁以下教师4人。从学缘结构来看,教师分别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山西师大等院校,专业研究方向为舞蹈学和舞蹈教育专业,结构合理,有利于本专业的教学。其中双师型教师1人。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一)

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一) 摘要:文章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介绍“2+1”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营造出真实的职业环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为适应21世纪社会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坚持“重德、精业、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强化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既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又具有自身特色的“2+1”人才培养模式(“2”即2年在校理论学习,“1”即1年企业顶岗实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校从企业用户的需求出发,把满足企业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内部管理模式、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队伍建设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实现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与服务产业的贯通融合,锻炼出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职业培训深受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校企实现了双赢。学院积累了高职高专院校面向企业办学的成功经验,践行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拓展了职业院校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组织建设中的作用。 产学合作“2+1”人才 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95年10月~1998年10月),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产学合作。这一阶段的标志是产学研联合办学董事会的成立。第二阶段(1998年10月~2000年10月),提出并尝试产学合作教育。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学院首届旅游专业(中专99级)学生在绵阳金龙宾馆毕业前的顶岗实习。第三阶段(2000年10月~2002年12月),提出“2+1”人才培养模式,制定“2+1”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方案。这一阶段的标志是2002年5月,学院在绵阳仙海会议中心召开的制定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大会上,管理工程系提出了“2+1”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起大会的高度重视;2003年学院按照“2+1”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申报旅游管理为省级试点专业并获得了批准。第四阶段(2002年12月至今),是“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学院已有两个专业进行了“1”阶段的顶岗实习,按“2+1”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四届毕业生。这些毕业生的质量明显较高,就业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产学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 (一)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将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在“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符合岗位素质标准”上,通过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政策激励,典型引路等举措,推动管理工程系各专业实现专业设置与调整、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开发设计、教学与考试模式、就业服务与指导等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列改革与创新。在专业设置方面,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结合管理工程系的实际情况,增设了饭店管理等几个新专业,实现了专业设置和企业需要的协调一致。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学院与杭州城市花园酒店、深圳富临国际大酒店、北京凤山温泉度假村、珠海港中旅温泉公司、广东惠州康帝大酒店等企业合作实施“定单式”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教育资源,实行产学合作的“2+1”培养模式,实现了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标准相协调,技能训练和企业岗位要求相协调,受到了学生与企业的普遍欢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施了两个突出:一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设计并落实培养方案。(1)培育“三个能力”。以能力为中心,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育上悉心策划,认真贯彻国家职业标准,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技能标准,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特殊工种技能标准的设计,加强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培养与考核,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2)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教学过程,通过运用任务目标设立、媒体演示、计算机辅助、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院把培养企业优秀人才的目标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紧密结合。(1)倡导“优秀人才”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远大理想,按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_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三年来我校教学工作的回顾 三年来,学校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抓住时机,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2006年初启动迎评促建工作以来,学校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广大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兢兢业业,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促进了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 断提高。2007年12月,学校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是对我校教学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标志着学校教学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进一步明确学校定位,理清办学思路,凝练办学特色 通过迎评促建,学校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规划,牢固地树立了以“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办学”以及“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人才是发展关键”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学科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定位。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佛山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积极推动学校与政府、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大胆探索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发展与佛山现代化建设的互动共进,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形成了“立足佛山,服务地方,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得到了教育部教学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认可。

(二)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学校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学校办学的基础条件和校容校貌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2007年学校争取到市政府1000万元拨款及政府贴息贷款4127万元,启动了实验设备、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双语教学和校园环境改造等十大建设项目,2007 2009年四项教学经费逐年增长,较好地满足了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需要。2008年,学校切实贯彻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指导方针,在认真分析、研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方案,提出了本科教学工作总体整改要求,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措施,找准差距、明确整改责任和任务,分解指标,专项推进,层层落实,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学校实验室总面积达到34707平方米,生均面积2.7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869万元,学生总座位数18455个,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的座位数分别达到1052个和12096个,基础教学使用的计算机近千台,图书馆藏书154.65万册,期刊2669种,中外文报纸170种,电子图书15.5万种,中外文数据库12个,覆盖了中文全文学术期刊9000多种,外文全文学术期刊7000多种,体育场地和器材有了较大改善。 (三)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 为巩固和完善“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为内涵的专业教育、“成人成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和“创业创新”为导向的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