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国民性批判探源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作者:柯晓玲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12期【摘要】中国的国民性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渊源,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国民性中的消极因素起着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
伟大的文化战士鲁迅用他冷峻的眼光和犀利的笔,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国民性的根源,表现了他对人的关怀和对拯救国民拯救国家的热切愿望。
本文试图从鲁迅先生对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特点及批判方式作粗浅的分析,以加深自己对鲁迅的理解和对国民性的认识。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批判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一、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论文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摘要】中国的国民性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渊源,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国民性中的消极因素起着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
伟大的文化战士鲁迅用他冷峻的眼光和犀利的笔,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国民性的根源,表现了他对人的关怀和对拯救国民拯救国家的热切愿望。
本文试图从鲁迅先生对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特点及批判方式作粗浅的分析,以加深自己对鲁迅的理解和对国民性的认识。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批判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一、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二、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市侩哲学的批判,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和对战士情操的讴歌。
(一)、对市侩哲学的深刻揭露鲁迅从早年便对那些庸俗不堪的市侩哲学产生了极深的憎恶之情。
鲁迅小说国民性和群众麻木

(一)鲁迅小说艺术性研究1.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看客”的深刻体验“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16]正是这些麻木的、不觉醒的国民所构成的铁屋让鲁迅深感空虚的悲凉,鲁迅先生在创作中对这些以他人痛苦为自己欢乐的民众给予了精辟的批判,并把这一类冷眼的旁观者定义为“看客”,让这群看客成为这个民族的深刻的精神烙印。
对中学生而言,学习鲁迅小说,对“看客”形象的理解和批判,无疑,对他们的人生经历中,会潜移默化地起到不可或缺的教育意义。
真实的现实生活、鲁迅个人的经历是“看客”这一群体形象的重要来源,看客促使鲁迅的人生及他看待我们这个民族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折。
早在仙台求学时,“幻灯片”事件,让鲁迅深感这个民族的耻辱、麻木而冷漠的病态存在。
《药》这篇小说应该说是最直接的对“幻灯片”事件的注解,同样是刑场,同样是围观,杀人的、被杀的、看杀人的与被杀的,都是愚弱的同胞,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夏瑜被杀是为拯救看客,看客围观仅为取乐与满足看杀头的快感,这使得鲁迅《药》的主旨陷入了极浓郁、极深厚的悲哀之中。
民族的忧患,个人的强烈的责任感,使他毅然弃医从文,去探索国民病根之源,以“立人”为启蒙文学立场,医治国民劣根性的灵魂,因而这些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便成了鲁迅先生批判的对象,这一形象在鲁迅的许多作品中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
正是鲁迅才使“看客”这一群体形象上升为针砭我们民族延续数千年时弊的艺术经典。
纵观这些描写看客的作品,“看客”似乎无处不在,触痛了鲁迅的灵魂。
围观者的姿态,是这个民族的生存巨大现实困境,看客的存在是人性的悲剧、社会的悲剧,看客就是这种艺术化的悲剧对象(二)鲁迅小说思想性研究1.沉重的“隔膜”现实中的鲁迅,与我们所听到、从作品中看到的鲁迅并不是完全一致的,鲁迅的思想从始至终都和许多人是发生冲突的,有时甚至很严重,在论战中,有从敌方战壕投来的明枪,但更多的是让鲁迅感受到的由革命阵营内部射来的暗箭,其中不乏他信任者,最为突出的就是鲁迅和徐懋庸的矛盾。
鲁迅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的国民性【摘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劣根性由鲁迅深刻的揭示并且给予批判,这样有利于唤醒民众,让民众学会自我拯救。
传统文化是国民劣根性的根源,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孔儒文化、传统的封建文化,吸收现代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解下包袱,在现代文明的道路上前行。
【关键词】国民劣根性;传统文化;多元文化鲁迅先生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七十多年了,但是他的精神从未被人忘记。
作为一个民族的智者与勇士,鲁迅不只是属于20世纪前三十多年的中华民族,他更属于未来的世界。
他秉烛洞悉着民族的劣根性,照亮着自奋者的前程。
一、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指的是什么国民性一般指的是阶段、超地域的国人普遍心理状态和文化性格。
鲁迅先生放弃医学从事文学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和改造“国民性”,也是其奋斗一生的目标之一。
鲁迅“国民性探讨”是从历史经验和民族前途为基础出发的,特别重视挖掘国民“劣根性”,来引起国人的注意,着重对国民性的改造。
无论是文学还是思想上,鲁迅的成就集中在他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示和犀利的批判。
鲁迅留学日本的时候,就经常和朋友们谈论“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在哪里“等问题。
他的创作前期普遍以小说为主要题材,从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反映人吃人的制度,直接揭示了国民生活在这种被人吃和吃人的社会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的维护者。
纵观鲁迅在《呐喊》和《彷徨》通过对知识分子和农民的描写,揭示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
将千疮百孔的社会暴露,将国民的灵魂展示剖析,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尽管鲁迅小说创作堪称现代小说的奠基,不管是其思想性或者是艺术性都是无人能比,但是鲁迅的文章的重心和对文学的贡献更主要体现在杂文的创作上,作者的任务,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马上进行反抗和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潜心于他的宏伟巨作,为未来的文化设想这固然是好事。
但为现在抗争,却也是为现在和未来的战斗的作者。
鲁迅的后期作品主要是从事杂文的创作,有《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等十多本。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精品文档,仅供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以供大家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摘要: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这里有愚昧卑怯的群氓,他们包括愚昧的受压迫者、卑怯的精神胜利者和迂腐的知识分子;有麻木冷漠的看客,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津津有味的谈资和故事。
鲁迅在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些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中国国民的形象,他们才是民族的希望和脊梁。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愚昧麻木【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4-0009-02国民性一词出现于清末。
当时的中国人民,在封建王朝的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凌辱下,或者愚昧无知,或者麻木不仁,敢于挺身而出者几乎没有。
面对这一情况,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分子和部分思想家在焦虑下深深思索,提出了国民性问题。
国民性,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的人格特性。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制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
鲁迅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可以说,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整个思想的重心所在。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唤醒铁屋子里面熟睡的人们,使他们不再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他写小说,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他的杂文创作,也还是为了攻打这些病根。
鲁迅的整个文学创作是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的。
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和探索非常深广,他笔下的国民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愚昧卑怯的群氓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论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国民劣根性

论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国民劣根性摘要: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作品深邃而富内涵,大气而亲切。
他的作品中包含着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然而有的人不理解,说鲁迅的作品中有很多表现出一种对国民的人格的揭露。
说这是在“卖孬”。
真的是这样吗?本文就这一论题谈一谈本人的见解。
关键词:论鲁迅作品国民劣根性正文:鲁迅,一位文坛巨匠,有着独属自己的个性与真挚,又饱含了亿万中国人的热情。
在文学创造中,他是耀眼的,但同时又有着自己的寂寞。
面对着当时的旧中国,黑暗、腐朽、到处是人吃人的社会。
作为一名爱国的文学家,他的心在流血。
他呐喊,他要唤醒“铁房子”中的人们。
他是一位学者,他的工具是有手中的笔,于是在他的笔下,他的作品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诞生了。
下面我们结合鲁迅的作品分析一下:一、鲁迅为什么在文学作品中批判国民的劣根性民族劣根性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鲁迅对这一劣根性的社会基础作了深刻的分析:在中国的小农经济土壤中萌生的宗法社会形成了等级森严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再加上长期以来的儒家道德观念的熏陶,不断得加固这种社会秩序,在这种文化氛围的侵染下,奴性和专制性等性格体系相互交织,自然而然得形成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民族劣根性。
点出国民的软弱麻木等种种劣根性,这样可以唤醒一些人的良知和心。
让更多的国民可以觉醒。
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昏昏噩噩地活着,国家会败亡。
如果觉醒,国家就有救。
鲁迅先生先前是想通过用医术救人,后来他意识到我们的国家病了,需要所有的人的觉醒,他充当了国家的医生,文章的批判就是治病。
我们应理解鲁迅批判国民劣根性的苦心和特色。
特别要理解鲁迅毕生从事国民性批判的苦心”。
而这个用心和苦心,就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或者说是通过揭露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根,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
而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主要特色,则在于在批判的同时又总是深沉地思考着民族的处境和命运。
论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

张 的 顶点 。 其次 ,欺 软 怕 硬 。阿 Q有 一 种处 世 哲 学 是 “口呐 的他 就 骂 ,气 力小 的
科技信息
人 文 社科
论鲁 迅又J1国民 性 的研 究
解放 军炮兵 学院 王 莉莉
[摘 要]鲁迅在他 的短篇小说中,深刻揭露和批判 了旧 中国民众的主奴根性 、狭 隘散漫 、自欺欺人 、愚昧迷信等国民性 的弱 点,并且 剖析 了封建文化在其 中充 当的角色。他既研 究中国人的丑陋面 ,又清醒地 看到 了光 明面,他呼唤民众精神的觉醒和 解放 ,呼唤独 立 人格 的 出现 。 [关键词 ]鲁迅 国民性 主奴二 重性
己了。”他发现了中国是一个吃人 的宴席 ,更令人痛心 的是人们似乎都 视而不见 ,见怪不怪 。这里实际上隐藏着中国人 的生存环境 :“自己被别 人欺凌 ,但也 可以欺凌别人 ;自己被别人吃 ,但也 可以吃别人”,这就产
生 了极其 可怕 的后果 :不仅“使人们各 自分离 ,遂不 能再感到别人的痛 苦 ”,而且 “冈为 自己各有奴使别人 ,吃掉别人 的希望 ,便 也忘记 自己同 有被奴役吃掉的将来 ,即使 自己已经 正在被吃 ,也可 以在吃别人中得到
众 所 周 知 ,早 在 青 年 时 代 ,鲁 迅 就 开始 对 国 民 性 问 题 的 思 考 ,在 留 日期间 ,最理想 的人 性 ;(二)中 国 国 民性 中 最 缺 乏 的是 什 么 ;(三 )他 的 病 根 何 在 ” 循 着这 三个
变;另一方面见到比自己更弱的则 以强凌弱 ,变本加厉 的欺凌更弱小的 人 。在 《狂 人 日记》中鲁迅塑造 了一个患有迫 害狂症 的“狂人”,借他之 口,揭露封建礼教 的“吃人”本质。狂人所见 ,不仅古久先生 、赵贵翁 、大 哥之流在干着吃人 的勾 当,曾对妹妹 的死哭过不停 的妈妈也参与了对 妹妹的扼杀 ,“我未必无意之中 ,也吃了我妹妹 的几片 肉,现在轮到我 自
从鲁迅作品看国民性终稿

从鲁迅作品看国民性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被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出生于清末时期,亲身经历了近代中国的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并留学日本,对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歧视有深入、具体的经历。
鲁迅观察中国的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以手中钢笔为手术刀,立志治疗国民的意识。
鲁迅的代表作包括《呐喊》、《彷徨》、《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事新编》等小说和小说集,还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鲁迅身处一个混乱不堪、黑白颠倒的年代,在那段历史中,人民不断承受着来自统治者的压迫。
鲁迅注意到尽管革命推翻了高高在上的封建君主,几千年封建统治留在国民身上的烙印仍然是四万万国民精神上的枷锁——奴性、麻木、虚伪、自私、残忍……这些封建社会遗留的灰烬仍然没有冷却,时刻都有可能重新燃烧。
这也是鲁迅致力于揭示中国人劣根性的原因之一。
鲁迅作品中出现次数比较多的是对国民麻木的批判。
《铸剑》里的闲人围观眉间尺被干瘪脸少年欺负“呆看着”和“附和干瘪脸少年”;《故乡》里闰土“脸上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孔乙己》里众人嘲笑孔乙己偷书被打等。
鲁迅的作品里充斥着对这些麻木的人的同情、失望和对麻木本身的痛恨。
这种麻木在鲁迅所处的年代乃是普遍现象,甚至下至升斗小民、上至朝廷大员都有这种麻木的特点。
麻木因为自身难保,在农业社会的中国,“靠天吃饭”才是生存之道,“如履薄冰”亦是国人心理的写照;麻木因为意识淡薄,由于封建社会对思想的禁锢愈来愈强,到晚清时期,“勿以善小而不为”已经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各人自扫门前雪”才是居家之道;麻木也因为自身懦弱,无权无势之人恐惧引火烧身、有权有势之人唯恐自身受害,几人互相推诿不曾改变,日子又要过下去,就只能强行克制自身的痛苦,久而久之国民的思想也就麻木了。
然而,强行压制痛苦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怎奈晚清国情腐败。
虽然痛苦可以克制,但当痛苦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爆发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国民性批判探源口程致中冯骥才先生在《鲁迅的功与“过”》一文中发现:“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源自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那里。……鲁迅在那个时代,并没有看到西方人的国民性里的埋伏着的西方霸权的话语。”冯先生断定“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来源于西方人的东方观”,认为鲁迅是以西方人“陈旧而高傲的面孔”和“西方中心主义”的眼光来诊断中华民族的病症,因而鲁迅的国民性批判在客观上论证了西方霸权主义者征服东方的合理性。冯先生的文章涂上一层薄薄的后殖民理论的色彩。其所谓“西方人的东方观”,是美裔巴勒斯坦学者赛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作者认为西方人的东方观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它诞生于殖民地时代。这种“东方观”以一种妖魔化的眼光来看待东方,在许多方面是脱离和歪曲实际的。那么,鲁迅是以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眼光来审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吗?这一推论显然是荒诞而离奇的。只要考察一下鲁迅国民性产生的思想历史背景,认真读几本鲁迅著作就会明白,冯先生这位并不缺少常识的作者却违反了常识,他不仅误用了后殖民理论,也误读了鲁迅文本。19世纪中叶,西方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美、法、德、俄和日本等国,凭借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一些追随六大强国的4西方中心国家,也争先恐后地向清政府索取特权。西方列强在中国贫瘠的土地上开辟租界,夺取口岸,贩卖鸦片,筑路开矿,强行驻军,屠戮人民,中国的独立和主权问题非常严峻地摆在每个国民的面前。为了挽救亡国灭种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问题,中国人的国家、民族意识由此形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让人只能看到家庭、家族的利益,古代中国人的国家、民族意识较为薄弱。到19世纪后期,由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空前高涨,推动了中国人的民族觉醒。有识之士提出了“民族建国”的问题,他们把强国强种的希望寄托在“国魂”和“民魂”的觉醒上,并表示要以“唤醒国民”作为自己的天职:“天职非他,尽吾力,竭吾能,焦吾唇,敝吾舌,洒吾热血,拼吾头颅以唤醒国民也。”①到20世纪初叶,改造国民性的呼声汇成一股时代强音,回荡在中华大地。人们从不同的认识层面上反思中国的民族特性,中国人的现实命运,传统文化精神的弊病,以及中西方人不同的特性等等。可以说,先进中国人提出“唤醒国民”,改造国民性问题,是中国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和梁启超很早就注意到国民性问题。严复认为中国在甲午之战中失利的根本原因是“民力已恭,民智已 万方数据卑,民德已薄之故也”,他提出“今日政要,统于三端;一日鼓民力,二日开民智,三日新民德。”(《原强》)严复倡导的“开民智”、“新民德”,以及改变“人心风俗”的主张,都是鲁迅后来思考过的国民性问题。梁启超十分赞同严复的“三民”主张,认为“民德、民智、民力,实为政治、学术、技艺之大原”,他在长篇论文《新民说》中大声疾呼:“新民为今日中国之第一急务”。梁启超曾就“国民性”改造问题发表过许多警辟的意见,他谴责“我中国奴隶根性之人何其多也”(《国民十大元气论》),批判中国人“无血性”的旁观(《呵旁观者文》),他还怀疑康有为“望变法于朝廷”,主张利用民众的力量来变法维新,主张“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积其力,以待他日之用”(《戊戌变法记》)。梁启超的《新民说》是近代中国甚为完备的改造国民性主张,对改造国民性的理论依据、目标模式和实施途径等问题作了较为周详的阐述。就其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而言,梁氏对鲁迅的影响无疑是最为重大的。鲁迅著作对国民劣根性的谴责、对国民公德的关注,许多用语都跟梁氏极相像。除了严复、梁启超等改良派人士的影响,辛亥革命党人章太炎在《答梦庵》等书信、文章中提出用革命消除民族性格中的怯懦、诈伪、浮华的品质,用革命祛除国民的“畏死心”、“拜金心”、“退却心”的主张,以及邹容《革命军》中“拔去奴隶之根性”的呼号,对鲁迅也有深刻的启迪。正是在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迫在眉睫的历史条件下,鲁迅于20世纪初提出了改造国民性和“立人”两个相关的命题。在仙台学医时,他和友人许寿裳讨论过“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等三个问题,④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上,英国诗人拜伦关于希腊“国民性之陋劣”的感叹,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誓将不复为奴”的呼声,引发了青年鲁迅强烈的共鸣(《坟·摩罗诗力说》)。这一切,都是我们讨论鲁迅国民性思想渊源不应忽视的基本常识。鲁迅早年有一个从相信物质文明到相信精神建设,从提倡兴业振兵到提倡文艺救国的思想变化过程,这一转变也是鲁迅国民性思想形成的一个原因。最初他是做着兴业振兵的好梦到南京学采矿学海军,后来又带着“对于维新的信仰”到维新取得成功的Ft本去学医。学医的梦很美满,以为卒业后可以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误的病人,战争时期便去当军医。学医的第二年,东京发生了革命派和改良派的大论战,这期间鲁迅非常热心地往集会,听演讲,结交革命派人士,逐渐破灭了兴业振兵的幻想。他醒悟到“兴业振兵之说,……按其实则仅眩于当前之物,而未得其真谛”(《坟·科学史教篇》)。鲁迅这时还受到叔本华的“主我扬己而尊天才”、“意力为世界之本体说”,以及尼采“超人”说的影响。在鲁迅的视野里,科学、物质等等只是近代文明的“枝叶”,惟有人和人的精神意志才是“一切存在之本根”。从《呐喊·自序》我们还知道,这时他从幻灯片上看到日俄战争中充当俄国间谍的中国人,被El军捉住砍头示众的镜头,思想大为震动,终于明白医学不足以救国,国民的体格即使如何健壮,也只能做“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当然,“幻灯事件”只是鲁迅自述“弃医从文”动机的一种文学表述,不好视为青年鲁迅思想变迁的全部根据;但它确实是一个契机,表明鲁迅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受到群众精神麻木的刺激,才毅然地放弃科学救国的幻想,确立了以改变国民精神为“第一要著”的思想启蒙主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痛切反省和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也是鲁迅坚持实行国民性批判的一个重要内因。鲁迅“少喜披览古说”,旧文化旧道德对其文化性格的形成影响颇大。他说过:“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和我不相干。”(《坟·写在(坟)后面》)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猛烈抨击“古人写在书上的可恶思想”,把中国固有精神文明s 万方数据指斥为“人肉的筵宴”、“吃人”和“被吃”的文明,他对中国封建文明摧残人性的批判可谓透入骨髓。然而他又深知,自己“苦于背了这些古老的鬼魂,摆脱不开”。他在许多文章中诅咒自己中了庄周韩非的毒,自剖灵魂深处的黑暗与虚无,承认自己受到旧文化旧道德的深重影响,希望这种消极影响不再见于“后来的青年”。我们从他写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的一段文字,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那被压抑的“气闷的沉重”,他希望“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段文字是鲁迅“用许多苦痛换来的真话”,是他心灵深处充满矛盾的抒情独自。鲁迅对传统文化所包括的毒素确有切肤之痛,对以“孝”道为中心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纲常伦理的抨击尤其猛烈。从《二十四孝图》,我们看到他对“卧冰求鲤”、“郭巨埋儿”、“老莱子娱亲”这类荒诞而虚伪的教孝故事表示出强烈的不满和抗议,可他在1906年的夏天却屈从母命,接受了朱安女士无爱的婚姻。他“怕”做孝子却奉行孝道,心甘情愿地替母亲娶媳妇,“陪着做一世牺牲”;但是为了“后来的青年”的解放,他又要砸碎一切精神锁链,唤起世人反抗旧传统,改革国民性。探溯鲁迅国民性批判之“源”,当然不应忽视外国人研究中国国民性的著作对他的影响。外国人讲中国的著作,较早的有法国大革命时代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该书曾以专章《西班牙人和中国人的性格》讨论中国人的特性;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在其晚年著作《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中,也述及中国人的性格和习惯。19世纪末,一些来华的美国传教士都曾谈论过中国的国民性问题,其中斯密斯的《支那人气质》(1894年版,今译《中国人气质》),受到鲁迅重视。斯氏在华传教22年,熟悉中国文化、中国人的习性和中国的风土人情,他对中国人气质的分析6确有真知灼见。例如他指出中国人太重体面,重形式而轻事实,爱说漂亮话,讲排场,颇有点“做戏”意味,他认为“面子”问题“正是打开中国人许多重要特性这把暗锁的钥匙”。斯密斯还谴责中国的“二十四孝”违背人性,进而指出“孝道”是造成早婚、贫困、纳妾等“一长串弊端的原因”。在这本书中,斯密斯以郑重的态度指出中国文化传统的保守落后性,他说“祖先崇拜,是中国民族宗教的真实反映和缩影。……如果保守主义不受到致命打击,在本世纪最后的四分之一时间里,中国怎样能够进行自我调节,适应发展自我的全新环境呢?如果中国民族继续将过时的一代奉为神明,中国怎样能够向前迈出切实的一步?”(《支那人气质》第十九章“孝心”)从斯密斯对中国人的批评和告诫,我们没有理由指摘这位西方传教士在他的著作里传播了“西方霸权话语”,这位批判中国国民性的外国人,或许正为鲁迅所说“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国人的肉的”(《坟·灯下漫笔》)。正因为如此,《支那人气质》这本书对鲁迅的文学创作和国民性批判发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直到他逝世前14天还念念不忘,希望有人看了这本书而“自省,分析”,“变革,挣扎”,来证明究竟怎样做一个中国人。(《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三)》)当时日本也出过不少谈论中国国民性的小册子,鲁迅1926年在东单书肆购得安冈秀夫的《从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一种。安氏是一位熟悉中国元明清小说和戏曲的汉学家,从文学创作的视角研究中国民族性,他选了一个“好题目”。该书一些重要观点显然受到斯密斯的影响和启发,当然也有它的“发现”,例如第十章批判中国人是“好色的国民”,“耽享乐而淫风日盛”,而斯氏对中国人的“性”问题几乎没有涉及。鲁迅对日本人的著作“不大佩服”,斥之“肤浅”,但态度尚宽容。他说这种小册子“大抵旋生旋灭,没有较永久的。其中虽然有几点还中肯,然而穿凿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