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风量系统的设计方法

变风量系统的设计方法
变风量系统的设计方法

变风量空调系统的设计
一、变风量空调系统概述 1.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原理 全空气空调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是要向空调房间输送足够数量的并经过处理的空气, 用于消除房间内的余热及余湿,以达到房间的温、湿度要求。 湿空气的焓有两部分组成:一、潜热:仅随含湿量而变化的热量;二、显热:仅随温度 而变化的热量,可表示为: Q=(1.01+1.84d)t (1) 忽略含湿量 d 对显热量的影响,变风量系统的基本计算公式: Qs≈1.2L(tn-ts) (2) 式中: Qs——房间显热负荷,KW L——房间的送风量,m3/s tn——室内空气温度,℃ ts——送风温度,℃ 由公式(2)可以看出,当房间显热Qs值发生变化而室温tn保持不变时:一、将送风量L 固定,而改变送风温度ts,该系统称为定风量系统;二、将送风温度ts固定,而改变送风量L, 该系统称为变风量系统。 2.定风量、变风量系统夏季空气处理过程分析 2.1 室内热、湿负荷成比例减小, 即 ε 2= ε 1不变。 1)变风量系统: 送风温度不变,Q减小时,可以减小L,送风状态点 3 沿 ε 1线仍可以到达室内状态点N1。 2)定风量系统: a)改变送风温度(不再热),送风状态点变为 3",沿 ε 2线到达状态点N3。 ' b)改变送风温度(再热),送风状态点变为 3 ,沿 ε 2线到达状态点N2。
2.2 室内热负荷减小,湿负荷不变, ε 减小,即 ε 2< ε 1。 1)变风量系统: 送风温度不变,Q减小时,可以减小L,送风状态点 3 沿 ε 2 线到达状态点N2。 2)定风量系统:
1
图 1 室内热、湿负荷比例减小

b)改变送风温度(再热),送风状态点变为 3",沿 ε 2 线到达室内状态点N1。
a)改变送风温度(不再热),送风状态点变为 3 ,沿 ε 2 线到达室内状态点N3。

图2
室内热负荷减小,湿负荷不变
3.3 当房间的热负荷发生变化时,室内状态参数变化见表 1。 表 1 室内状态参数变化分析 系统类型 变风量系统 送风温度改 变(不再热) 送风温度改 变(再热)
ε不变
tN不变 φ1不变 tN不变 φ3>φ1 tN不变 φ2<φ1
结论 保持原来的状态 参数 保持室内温度, 相对湿度增加 保持室内温度, 相对湿度减小, 增加再热能耗
ε改变
tN不变 φ2>φ1 tN不变 φ3>φ1 tN不变 φ1不变
结论 保持室内温度, 相对湿度增加 保持室内温度, 相对湿度增加 保持原来的状态 参数,增加再热 能耗
定风量 系统
因此, 变风量系统在房间的热负荷发生改变时, 其对室内湿度的控制能力可优于不再热 的定风量系统。 变风量系统与定风量系统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系统节能:根据相似工况原理,空调风机的耗电量与其转速的 3 次方成正比。 2.舒适度方面:变风量系统具有可分室调节温度、控制湿度的能力强的特点。 3.变风量末端的送风量调节 根据公式(2)可以看出,空调机组的送风显热量 1.2L(tn-ts)应与所负担空调区域的显热 负荷QS相平衡。当空调区域由多个变风量末端组成时,各变风量末端根据其控制区域的显 热负荷变化而改变其送风量, 空调机组的送风量则应该随着系统各变风量末端风量改变而变 化。
2

VAV
VAV
VAV
图3
VAV 空调系统示意
当各变风量末端的控制区域室温相同时,其下列方程式成立:
q1 q 2 q3 = = = L = 1.2(t n ? t s ) = K (t s ) l1 l2 l3
式中: qi —末端控制区域的室内显热负荷,kW
(2)
li —末端的送风量,m3/s
从上式可以看出,空调系统的各个变风量末端,当室温tn相同时,其每个变风量末端的 负荷与风量之比是相同的,其比值为送风温度的函数。 由于变风量末端的送风量设有最大送风量和最小送风量的上下限限制,其调节范围无 法满足房间负荷小时的调节要求,因此,为拓宽变风量末端的调节范围,使各变风量末端的 送风显热量l(tn-ts)与其控制区域的室内显热负荷q相平衡, 送风温度需要随送风量的变化范 围而改变送风温度的设定值。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变风量空调系统应具有送风量和送风温度变化的能力。 4.变风量系统与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比较 变风量空调系统与风机盘管加新风空调系统相比,其主要特点如下表: 表 1.1 主要特点对比 名称 热舒适性 VAV 通过 VAV 末端实现区域温度控制。 控制室内湿度的能力强。 末端装置全年为干工况,末端装置本 身不会繁殖细菌。 可利用全新风,室内 IAQ 品质高。 集中回风有可能传播病毒等造成内部 感染。 室内无水管,不用担心室内漏水损坏 室内装修、设备及用户文件等。 VAV Box 的风阀无需维护保养。 FCU+新风 通过 FCU 实现区域温度控制。 控制室内湿度的能力弱。 盘管夏季为湿工况,机组本身会繁殖 细菌。 不可以利用全新风, 室内 IAQ 品质不 及 VAV。 没有集中回风,不必担心由于回风带 来的内部感染。 水管进入室内,室内漏水会损坏室内 装修、设备及用户文件,凝水堵塞、 凝水盘漏水等。 过滤器需要定期清洗。
卫生条件
维修
控制系统
控制变量多(室温,风量,送风温度, 控制变量少(室温,水量,FCU 风机
3

AHU 风机转速,新风量等) 设计难度 要求计算项目比 FCU+新风空调系 统多,计算结果要求严格。 比 FCU+新风空调系统简单,易平 衡。 AHU 一般采用比例调节阀控制水 量,可采用大温差技术。
转速等) 要求计算项目比 VAV 空调系统少, 计 算简便。 比 VAV 空调系统复杂,平衡难。FCU 采用两通阀控制水量或不控制水量 时。
水系统
二、常用变风量系统类型 1、单风管变风量空调系统 该系统是变风量系统中最简单的一种,仅有一条送风管道通过末端设备和送风口向室内 送风。送风量根据室内负荷大小由室温控制器调节,以维持室温在设定的范围内。这种方式 只能同时加热或同时冷却,大多应用在: 1)不分区但需要同时供冷或供热的办公楼变风量系统中,季节转换时,各房间同时进 行。 2)大型办公楼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内区,全年需要供冷。 
图4
单风管变风量空调系统
2、单风管变风量再加热空调系统 该系统所采用的变风量末端带有加热盘管的装置,在室内负荷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开启加 热盘管补偿热量, 这样即能满足房间最小风量而又不会产生房间过冷现象。 在冬季可利用加 热盘管供暖,以补偿围护结构的失热。该系统目前多用在大型办公楼外区的变风量系统中。
图5
单风管变风量再加热空调系统
3、单风管变风量与热水供暖、FC 系统等的组合系统 热水供暖、FC 系统设置目的是克服夏季周边区的围护结构特别是玻璃窗的辐射影响, 以及冬季外墙内表面产生的冷气流影响。该系统可用在办公楼的变风量系统中。
4

图6
单风管变风量与热水供暖、FC 系统等的组合系统
三、常用变风量末端装置 1.压力无关型变风量末端 1.1 末端装置按照是否补偿压力变化,分压力有关型(Dressure Dependent)和压力无关型 (Pressure Independent)两种;二者在控制意义上的定义: 压力无关型:使用风量控制器调节末端阀位执行机构,而风量控制器的设定值则通过房 间温度控制器进行重设定。 压力有关型:直接根据房间温度控制器来控制末端阀位执行机构。 对压力无关型末端装置而言,其控制以温度控制器为主控器,风量控制器为副控器, 而构成串级控制环路; 温度控制器根据温度偏差设定风量控制器, 风量控制器根据风量偏差 调节末端装置内风阀。 在控制系统中, 采用串级控制可以极大提高控制精度和控制系统的抗 干扰能力。当末端入口压力变化时,通过末端的风量会发生变化,压力无关型末端可以较快 地补偿这种压力变化, 以维持原有的风量, 使末端入口压力的变化几乎对房间温度没有影响。 其控制原理见下图。
5

图 7 压力无关型控制原理
图 8 压力有关型控制原理
压力有关型末端则只是一个单环控制, 要等到风量变化改变了室内温度后才动作, 在时 间上要滞后一些;同时,受末端入口压力变化的影响大。 由于压力无关型末端装置的特性可以弥补风道设计的不合理、 送风压力控制不利以及各 末端间的互相干扰等方面的不足,在工程中应用广泛,而压力有关型末端基本上不采用。 1.2 风速传感器 压力无关型变风量末端装置常使用的风速传感器有:皮托管型、超声波流量型等。 皮托管是测压管,由于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理论研究完善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它由 感测头、外管、内管、管柱与全压、静压引出导管等组成。在变风量装置中,由于其管道截 面较大,测量某一点的流速不能反映该截面的平均流速。因此,在实际应用时采用一种变形 的皮托管即均流管来自动平均被测截面上各测点得到的动压, 直接求取平均流速。 均流管一 般用于圆形管道,用一根细的管子插入变风量装置的入口处,将被测截面分成几个区域,沿 着每个区域的中心位置在细管上开小孔作为测点,迎着气流方向,这些孔就是全压测孔。同 时,在同一截面的细管的背流方向开一个或多个静压测压孔,参见下图,其测量范围为 0< △p<0.2kPa,对应的风速范围最好在 4~14m/s 之间。 超声波流量型是通过检测流体流动时对超声束的作用,以测量体积流量。
6

后面的静压测孔
前面的全压测孔
压力信号输出端
前面的全压测孔
后面的静压测孔
压力信号输出端 图9 皮托管型风速传感器
欧美的压力无关型变风量末端控制箱均采用了皮托管型,而日本的压力无关型变风量 末端控制箱则不采用皮托管型。表 4.1 为日本各变风量末端控制箱厂商使用的风速计。
7

日本的变风量末端装置不采用皮托管风速传感器是基于以下 2 点考虑。一,认为皮托 管易堵塞; 不能测量低风速。 二, 在日本, 一般办公楼空调系统的末端风管的设计风速为 3~ 4.5m/s,变风量末端装置的进风口一般都与风管直接连接,不采用渐缩管。当末端装置的最 小风量为设计风量的 30%时,其进风口风速为 1~1.5m/s,无法采用皮托管风速传感器。 变风量末端装置风速传感器不同,变风量末端装置进风接管的设计风速也不同: 1) 在样本许可的风量范围内选择哪个型号的末端装置、确定末端装置的最大和最小 风量,才能保证所选的末端装置在整个空调期间其风量检测值在误差范围内。 2) 日本各变风量末端装置的一次风进风接管都是矩形风管,接管风速在 8m/s 以下。 3) 欧美的变风量末端装置的一次风进风接管大多是圆形接管,一般其接管设计风速 为 12~16m/s,最小风速不小于 5m/s。 4) 为保证风速传感器的测量精度, 末端装置进风接管直管段长度一般不小于 4~5D。 2.风机动力式变风量末端 2.1 风机动力式变风量末端: 节流型变风量末端是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最基本形式,末端只送一次风,无回风。为解决 供热及分区问题, 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应用风机动力式变风量末端装置, 该末端又可分为带并 联风机的末端装置和带串联风机的末端装置两种。
图 10 节流型变风量末端
串联风机型变风量末端是指风机与变风量阀串联布置,一次风既通过变风量阀又通过风 机加压;变风量阀改变一次风和回风之比,总送风量不变;并联风机型变风量末端是指风机 与变风量阀并联布置,一次风仅通过变风量阀,不需要风机加压;风机仅负责回风的送入和 送出,一次风变化时总送风量也变化。二者构造见下图。
8

图 11 并联风机型变风量末端
图 12 串联风机型变风量末端
2.2 串联、并联风机型变风量末端的特性比较见下表: 名称 风机运行 送入房间的风量 串联 连续运行,采暖和制冷时均运行 不变。 变化。有制冷时,一次冷风和回 风混合;采暖时,再热器逐级加 热。 并联 间歇运行,只有采暖、低冷负荷和 夜间才运行 在中、高冷负荷时变风量;在低冷 负荷、采暖时不变。 在中、高冷负荷时不变;在低冷负 荷和采暖时变,再热器逐级加热。
送风温度
末端装置风机尺寸
按采暖负荷设计(一般是制冷负荷 按制冷设计负荷设计,风机需克 的 60%),风机需克服风管和风口 服风阀、风管和风口的阻力损失, 的阻力损失,因风量减少,末端装 静压较高。 置风机静压相应减少。 1.房间有人时, 末端装置风机连续 运转,噪声连续发生; 2.末端装置风机静压较高; 3.入口静压较低(25Pa~100Pa ), 只克服风阀阻力损失,噪声与入 口静压成正比。 风机连续运转,耗能大; 入口静压较低,节约了集中空气 处理装置的能量。 为防止压力过高,与中央空气处 理机组连锁。 只需克服末端装置风阀阻力损 失。 1.在设计冷负荷时,末端装置风机 不运转, 在采暖时, 风机间歇运转, 噪声间歇发生; 2.末端装置风机静压较低; 3. 并 联 式 需 要 较 高 的 入 口 静 压 (100Pa~180Pa),需克服风阀, 风阀后风管和风口阻力损失。 风机间歇运行,风机风量按采暖负 荷确定,耗能低。 由温控器信号控制,与中央空气处 理机组无连锁。 需要克服风阀、 风管和风口阻损失。
噪声
能耗
风机控制 机组风机
2.3 变风量末端的控制特性曲线见下图:
9

图 13
节流型变风量末端
图 14 串联风机型变风量末端
图 15
并联风机型变风量末端
10

四、变风量空调系统的设计问题 1.新风量的确定及分配 1.1 室内最小新风量的确定 1.室内最小新风量按《细则》第 14.2.2 条:表 14.2.2 空调建筑的室内设计参数 2.室内空气质量按《细则》第 14.2.4 条。 国家现行标准中部分室内污染物容许浓度指标 污染物名称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臭氧 符号 SO2 NO2 CO2 CO O3 单位 mg/m mg/m % mg/m
3 3 3 3
容许浓度 0.50 0.24 0.10 10 0.16
备注 1 小时均值 1 小时均值 日平均值 1 小时均值 1 小时均值
mg/m
3.部分国外有关标准 1)日本对中央空调建筑的室内空气品质基准规定: 表 3.1室内空气品质基准 浮游粉尘量 一氧化碳浓度 二氧化碳浓度 温度 相对湿度 气流 相对新陈代 谢率 RMR 0 0~1 1~2 2~4 4~7 0.15 mg/m3以下 10ppm 以下 1000ppm 以下 1)17~28℃ 2)室内温度不得明显低于室外空气温度 40~70% 0.5m/s 以下 表 3.2 不同运动量的CO2呼出量和除去体臭最小新风量5 运动量 安静坐卧 极轻作业(坐姿) 轻作业(空手慢走) 中等作业 (频繁站立) 重作业 CO2呼出量 [m3/(h·人)] 0.0132 0.0132~0.0242 0.0242~0.0352 0.0352~0.0572 0.0572~0.0902 设计CO2呼出 量[m3/(h·人)] 0.013 0.022 0.030 0.046 0.074

除去体臭最小新 风量[m3/(h·人)] —— 12 16.4 25.1 40.5
*表 3.2 中CO2呼出量只适用于日本成年男性,女性应减去 10%,儿童应减去 50%。表 4 中除去体臭最小新风量以臭气强度指数为 2,日本成年男性,人均占有体积 13.3 m3为条件 算出。 2)ASHRAE 有关规定: 表 3.2 室内舒适度范围 温度 相对湿度 空气流速 22~25℃ 25~60% 1) 夏季:小于 0.25m/s 2) 冬季:小于 0.15m/s
11

垂直温度梯度
小于 2.5~3.5℃
1.2 室内最小新风量的确定 设计室外空气通风量的计算公式: DVR=RPPDD+RBAB 式中,RP——每人所需的最小新风量,L/(人·s); PD——室内人数,人; D——差异系数(diversity factor) ; RB——单位地板面积所需的最小新风量,L/(s·m2); AB——建筑面积,m2。 第一部分:RPPDD称人员部分,意在稀释室内人员本身及其活动产生的污染物; 第二部分:RBAB称建筑部分,意在稀释由建筑材料、家具及HVAC系统散发的污染物。 表 4.1 ASHRAE 62-1989R 新风量要求 标准 62-1989R 要求 通风需求 使用类型 RP L/(人·s) 办公空间 零售商店 普通教室 3.0 3.5 3.0 RB L/(人·s) 0.35 0.85 0.55 使用指标 (仅是推荐) 人员密度 人/(100 m2) 7 15 35 1 0.75 1 0.80 1.00 0.90 差异 因数 使用指标下总新风量 通风 效率 最小新风 量 L/(人·s) 10.0 11.1 4.9 最小新风 量 L/(s·m2) 0.7 1.2 1.8
12

会议室
2.5
0.35
50
1
1.00
3.2
1.6
二氧化碳指标:原标准(ASHRAE 62-1989)建议极限值为 1000ppm,并明确指出该浓 度“并不是从危害健康角度考虑,而是人体舒适感(臭气)的一种表征” 。研究表明,假定 新风的CO2浓度为 300ppm, 典型成年人静坐, 7.5L/(人· s)的新风量能使 80%的来访者满意。 但还没有任何受控研究表明, 2浓度低于 2500ppm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影响。 CO 已有的CO2 浓度超过 1000ppm会导致困倦的观测数据还没有在受控小室研究中得到证实。 有鉴于此, 修订案不再将CO2作为所关注的污染物代表, 也不再提及 1000ppm这一指标。 当VAV系统采用CO2控制新风量时,建仪仍采用极限值为 1000ppm。 2.2 新风量的分配 1、典型 HVAC 系统送风量一般取决于空调热负荷,而与通风负荷不成比例。一个多区 通风系统各空间的新风比不相同时, 若系统新风比取各空间的最大新风比, 可满足各个空间 的通风要求, 但取得最大新风比必然导致一部分甚至很大一部分新风未被利用, 回风中含有 新风,使实际送到最大新风比空间的新风超过其需求,增加初投资和能耗。若系统的新风比 取为各空间所需新风量之和与总风量的比,则又不能满足部分新风比较高空间的新风需求。 下述修正用于解决此问题。 通风系统效率定义为每一空间所需新风量之和与计及多区效应和其它功能所需总风量 之比。修正方法与 ASHRAE 62-1989 类似: X Y= 1+X-Z Y——修正后系统的新风比,相当于此处定义的通风系统效率; X——算得的各空间新风量的和与总送风量之比; Z——最大新风比空间的新风比。 用上式计算的 Y 值较精确,ASHRAE 标准 62-1989R 还提供了可查取通风系统效率的 图。 通风系统启动后,回风中的新风逐步被利用,一般经过 5~10 次左右换气就基本达到 稳定。稳定后,各空间的实际新风比均为临界新风比 Z。因为 X≤Y≤Z(推导略) ,所以该 项修正是满足各空间新风需求与不浪费间的一个折中。 多区系统的总新风量就等于 Y 与系统总送风量之积。 2、系统新风量的计算举例 1)某办公区域总面积 2050 m2,其中办公室 2000 m2,会议室 50 m2,空调送风量按 满足冷负荷要求确定, 办公室、 会议室的单位面积总风量分别为: L/(s· 2)、 L/(s· 2)。 5.0 m 4.4 m 2)系统新风量的计算如下: 名称 面积(m ) 单位面积送风量(L/(s·m )) 送风量(L/s) RP L/(人·s) PD(人) D RB(L/(s·m )) DVR(L/s)
2 2 2
办公室 2000 5.0 10000 3.0 140 1.0 0.35 3.0×140×1.0+0.35× 2000=1120
会议室 50 4.4 220 2.5 25 0.8 0.35 2.5×25×0.8+0.35× 50=67.5
总计 2050 10220
1188
13

新风比
1120÷10000=0.112
67.5÷220=0.307
0.143
X=1188÷10220=0.116 Z=0.307 Y=0.116÷(1+0.116-0.307)=0.143 系统新风量:10220×0.143=1461(L/s) 3、结论:系统实际新风量要应大于系统所需新风量,其倍数为 1461÷1188=1.23 倍 1) 新风比取 0.143 时,办公室、会议室新风量分别为:1430 L/s、31.5 L/s,会议室的新风 量不能满足最小新风量的要求,只有通过回风补足。 2) 解决此问题的最佳方法是设独立的新风处理与分配系统。这种方法的实质是把跟踪冷负 荷的变风量系统与准确分配最小新风量的定新风系统分开设置,使新风量的分配完全不 受冷负荷的影响, 而只与各房间内的设计人数及新风供给标准有关, 但会增加机房面积, 建筑吊顶高度等不利因素。 3) 其他处理措施: a) 合理布置空调箱回风口,尽可能布置在内区; b) 合理布置内区 FPB 二次风的回风口,使其回风口布置在外区。
2. 变风量系统风道设计 为了确保变风量空调系统中的各变风量末端控制箱的控制特性相似,设计变风量空调 系统的风道系统时必须严格做好水力平衡计算。 这一点是变风量空调系统和定风量空调系统 在风道设计上的最大差别。
图 16
风阀设置示意
当最不利管路的阻力损失与最有利管路相差较大时,处于最有利管路上的变风量末端 控制箱需要关小风阀开度来消耗掉多余的静压。 由此而造成处于最有利管路上的变风量末端 控制箱的风阀叶片始终处于小开度。 变风量末端控制箱的工作流量特性为图 7 的快开流量特 性的话,小开度时的控制灵敏度过高,容易造成其风阀开度控制发生振荡,从而使室内居住 者明显地感到风量变化和温度变化,影响室内的热舒适性。
14

图 17
风阀特性曲线
风道的计算一般采用等摩阻法。由于所有末端装置的最大送风量之和大于系统总送风 量,所以确定主风管管径时要利用“差异系数”重新分配风量(连接末端装置的支风管和主 风管末端部分用其实际最大送风量计算管径) 。
差异系数 = 分区或系统总风量 ( m 3 / h ) 各末端装置风量的算术 和( m 3 / h)
(2)
(3) 将差异量人为地分配到各送风主管段上, 风量调整后再利用等摩阻法计算管径。 一般在 主管末端大约 1/3 范围内,差异系数取 1.0,在余下的 2/3 范围内,差异系数平均分配。例 3 3 如:系统总送风量 6300m /h,各末端装置最大送风量之和 7590 m /h,见下图。 1220 1# B A 1220 3# C 2# 870
图 18
差异量 = 1 ? 差异系数
1220 5# E 4# 870 F 6# 870 G
D
1320 7# H
送风机
风管设计示意图
根据式(2)(3)计算得 差异系数=6300/7590=0.83 差异量=1-0.83=0.17 将差异量人为分配后,送风量调整结果见表 2。 表 2 风管干管送风量调整结果 分支干管 A-B 末端装置最大送风量之和(m /h) 7590
3
差异系数 0.83
调整后的计算风量(m /h) 6300
15
3

B-C C-D D-E E-F F-G G-H
6370 5500 4280 3410 2190 1320
0.86 0.89 0.92 0.96 1.0 1.0
5478 4895 3938 3274 2190 1320
计算系统冷负荷时已考虑了同时使用系数, 故系统总送风量被人为分配后, 依靠变风量 末端装置能够实现送风量的自动转移,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3.末端的噪声设计 由于变风量末端安装在空调区域,其噪声的控制与设计是 VAV 系统设计的一个应注意 的问题。变风量末端有两类噪声源:一、气流噪声:压力无关型的 VAV 末端都带有风速测 量传感器, 这些传感器一般要求风速高于一定数值才能保证测量准确, 所以流过末端入口的 风速都比较高,产生较高的气流噪声;二、风机动力型末端的风机噪声。。 末端装置产生的噪声通过送风和外壳传入室内, 前者称为送风噪声 (Discharge Noise), 后者称为辐射噪声(Radiated Noise)。 在末端装置的产品样本中,都列有详细的噪声数 据供设计者参考。一般,末端装置产生的噪声随型号及末端压力需求的增大而增加。由于 VAV 系统的运行工况是变化的,势必造成室内的声压级要随之变化。一般来说,人耳对稳 定声压级的噪声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长时间后,人的感觉就不很明显了。但是,当声压 级的变化达到 5dB,人的耳朵就能较清楚地感觉到。这就是为什么在有的 VAV 系统中,室 内人员有时候能听到噪声,而有时候又感觉不到的原因。 设计时应注意: 1) 2) 3) 4) 校核每个末端装置在最小、最大风量下产生的噪声值。 末端装置的型号不宜过大,应适当控制。 合理控制一次风送风管路的压力,使末端装置的入口静压值不要超过最小资用压头过 多。 末端装置的下游管路宜进行消声处理。
五、变风量系统的控制系统 典型的变风量系统有四个基本控制环节:末端流量控制、送风机转速控制、回风机转速 控制、混风温度控制。 末端流量控制:测量房间温度偏差,调节末端风阀; 送风机转速控制:根据送风道上测点静压调节送风机转速; 回风机转速控制:通过对送风道与回风道上的流量匹配调节回风机转速; 混风温度控制:根据新风、送风温度联动调节新、排、回风阀。
16

图 19
变风量系统的控制图
4.1 送风机转速控制 1.定静压法: 定静压控制,是在送风系统管网的适当位置(常在离风机 2/3 处)设置静压传感器,在 保持该点静压一定值的前提下, 通过调节输入风机电机的频率来改变空调系统的送风量。 该 控制法目前应用最广泛。 该方法的优点是控制简单、稳定,但节能效果差。存在的难题是:静压测点的位置及静 压控制器中静压值的设定。解决的方式之一是:完善系统的风道设计,尽可能使主风道上的 静压一致,使静压测点的位置及静压值的设定相对简单。
2.变静压控制法 变静压控制,是在保持每个 VAV 末端的阀门开度在 85%~100%之间,使阀门尽可能全 开和使风管中静压尽可能减小的前提下, 通过调节送风机电机的频率来改变空调系统的送风 量。 该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节省风机能耗, 但控制算法复杂。 对一个比较理想的静压设定算法, 静压测点的位置并不重要, 静压设定算法完全可以弥补测点的位置影响, 一般可将测点位置 放在离风机出口不远处。 变静压控制法至少必须满足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1)只能使用压力无关型的末端装置; 2)各末端装置要能向静压设定器合适地给出压力升高或降低的信号。
17

4.2 常用新风的控制 新风的控制是VAV系统控制的难点。 常用的新风控制法有风机跟踪控制法、 CO2浓 度控制法及专设新风机(或新风末端)控制法。 1.风机跟踪控制法: 该法的控制原理:送风机送风量-回风机回风量=新风量。通过测量送、回风道上的流量, 调节回风机转速,使送、回风道上的流量差保持不变,以维持房间适度的正压值。
排风
回风机 回风
回风
送风 新风 送风机
18

图 22 回风机控制
2.CO2浓度控制法: 利用CO2变送器测量回风管中的CO2浓度并转换为标准电信号, 送入调节器控制新 风阀的开度,以保持足够的新风。
CO2传感器
冷热盘管
回风阀 风阀 CO2传感器
温度和相对湿度度传感器
有害物浓度传感器
图 23
CO2新风控制系统
19

数字系统设计试卷2012A卷

中国矿业大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数字系统设计基础》试卷(A)卷 考试时间:10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 学院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20分,每题2分) 1.不完整的IF语句,其综合结果可实现:_________ A. 三态控制电路 B. 条件相或的逻辑电路 C. 双向控制电路 D. 时序逻辑电路 2.关于进程语句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 A. PROCESS为一无限循环语句(执行状态、等待状态) B. PROCESS中的顺序语句具有明显的顺序/并行运行双重性 C. 进程必须由敏感信号的变化来启动 D. 变量是多个进程间的通信线 3、对于VHDL以下几种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 A. VHDL程序中的实体部分是对元件和外部电路之间的接口进行的描述,可以看成是定义 元件的引脚 B. 一个完整的VHDL程序总是由库说明部分、实体和结构体等三部分构成 C. VHDL程序中是区分大小写的 D.结构体描述元件内部结构和逻辑功能 4.一个设计实体(电路模块)包括实体与结构体两部分,实体描述___________。 A. 实体与结构体之间的连接关系; B. 器件的内部功能; C. 实体使用的库文件; D. 器件外部可见特性如端口的数目、方向等 5. 组合逻辑电路中的毛刺信号是由于______引起的。 A. 电路中存在延迟 B.电路不是最简 C. 电路有多个输出 D.电路中使用不同的门电路 6. 下列关于临界路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临界路径与系统的工作速度无关 B. 临界路径减小有助于缩小电路规模 C. 临界路径减小有助于降低功耗 D. 临界路径是从系统输入到输出的各条路径中信号通过时间最长的那条路径 7. 关于FPGA和CPLD的区别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CPLD 更适合完成各种算法和组合逻辑,FPGA 更适合于完成时序逻辑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吴必尊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 (一)设计过程具体包括: 1.分析学习需求; 2.确定教学目标; 3.设计解决方法; 4.就解决方法进行实施、反馈、调整方案,再行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二)设计要素具体包含: 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信息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和系统科学方法。 (四)教学设计与写教案的关系: 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五)提倡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 1.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 3.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深化。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现代教学观; 教学观通常是指教育工作者对一些重大的教育现象、问题或事件的比较稳定的看法,它集中反映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价值取向。 当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故此,转变教学观念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 当前必须树立的教学观念有: 1.素质教育观 ①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从三个方面七项基本素质构建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三个方面是:身体、心理、文化科学; 七项基本素质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七项基本素质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身体素质;

第二层次:心理素质; 第三层次: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 第四层次: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②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同的,因此,人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要求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③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 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 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2.系统方法观 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或要素)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考察和处理研究对象,实现整体优化,以求系统获得最大功能的一种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 系统方法应用于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整体性: 即教学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因此,要求教学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必须匹配、相容,且达到最优组合,使产生最大功能的“整体效应”,这样,才能使教学系统达到最佳的预期目标。 因此,教学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分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组合,使系统功能得到最佳发挥。故此,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将系统各要素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的规律,加以配置、组合的过程。 ②有序性: 教学系统有序性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进行,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务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项目计划 (2) 1.1项目背景: (2) 1.2系统开发目的: (2) 1.3定义: (2) 第二章:详细分析 (2) 2.1、系统功能 (2) 2.2、系统结构 (3) 2.3、数据流图 (3) 2.4、户类型与职能 (4) 2.5、系统环境需求 (5) 第三章:系统概念设计 (5) 第四章:逻辑设计 (6) 4.1系统关系模型 (6) 4.2系统数据库表结构 (6) 第五章:源码 (9) 第六章:小结 (14)

第一章:项目计划 1.1项目背景: 教务系统管理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络B/S管理系统模式,以网络为平台,为各个学校教务系统的管理提供一个平台,帮助学校管理教务系统,用一个账号解决学校教务教学管理,并且学校可以自由选择学校需要的教务管理系统,灵活地定制符合学校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务系统. 1.2系统开发目的: 提高学生,老师管理和操作事务的运作效率。 1.3定义: 学生选课和老师评分必须在管理员的设置条件下进行。 第二章:详细分析 2.1、系统功能 设置学期时间:管理员登录系统后设置学期的时间,只有当时间为某个状态时,其他角色例如老师,才能做某些事情。学期时间只能由角色管理员操作:包括对学期时间表的增加,删除,对某个学期时间状态的改变。 学生选课:当管理员设置为学期开始时,学生可以选课,学生选课受学分影

响,只能选择总学分为多少的课程。 老师评分:当管理员设置为学期评分时,老师才可以评分。 个人信息管理:对自己个人信息进行添加和修改。 成绩查询:学生可以对自己成绩进行查询。 个人课表查询:按时间的不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不同的课表。 2.2、系统结构 功能描述:学生选课和老师评分必须在管理员设置学期的条件下进行。 2.3、数据流图 顶层图

《verilog_数字系统设计课程》(第二版)思考题答案

绪论 1.什么是信号处理电路?它通常由哪两大部分组成? 信号处理电路是进行一些复杂的数字运算和数据处理,并且又有实时响应要求的电路。它通常有高速数据通道接口和高速算法电路两大部分组成。 2.为什么要设计专用的信号处理电路? 因为有的数字信号处理对时间的要求非常苛刻,以至于用高速的通用处理器也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必要的运算。通用微处理器芯片是为一般目的而设计的,运算的步骤必须通过程序编译后生成的机器码指令加载到存储器中,然后在微处理器芯片控制下,按时钟的节拍,逐条取出指令分析指令和执行指令,直到程序的结束。微处理器芯片中的内部总线和运算部件也是为通用目的而设计,即使是专为信号处理而设计的通用微处理器,因为它的通用性也不可能为某一特殊的算法来设计一系列的专用的运算电路而且其内部总线的宽度也不能随便的改变,只有通过改变程序,才能实现这个特殊的算法,因而其算法速度也受到限制所以要设计专用的信号处理电路。 3.什么是实时处理系统? 实时处理系统是具有实时响应的处理系统。 4.为什么要用硬件描述语言来设计复杂的算法逻辑电路? 因为现代复杂数字逻辑系统的设计都是借助于EDA工具完成的,无论电路系统的仿真和综合都需要掌握硬件描述语言。 5.能不能完全用C语言来代替硬件描述语言进行算法逻辑电路的设计? 不能,因为基础算法的描述和验证通常用C语言来做。如果要设计一个专用的电路来进行这种对速度有要求的实时数据处理,除了以上C语言外,还须编写硬件描述语言程序进行仿真以便从电路结构上保证算法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能通过与前端和后端的设备接口正确无误地交换数据。 6.为什么在算法逻辑电路的设计中需要用C语言和硬件描述语言配合使用来提高设计效率? 首先C语言很灵活,查错功能强,还可以通过PLI编写自己的系统任务,并直接与硬件仿真器结合使用。C语言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编程语言,因而C程序的设计环境比Verilog HDL更完整,此外,C语言有可靠地编译环境,语法完备,缺陷缺少,应用于许多的领域。比较起来,Verilog语言只是针对硬件描述的,在别处使用并不方便。而用Verilog的仿真,综合,查错等大部分软件都是商业软件,与C语言相比缺乏长期大量的使用,可靠性较差,亦有很多缺陷。所以只有在C语言的配合使用下,Verilog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C 语言与Verilog HDL语言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使用。这就是即利用C语言的完整性又要结合Verilog对硬件描述的精确性,来更快更好地设计出符合性能要求的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 一、数据库设计的生存期 按照规范设计的方法,考虑到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将数据库 设计分为六个阶段。如下图。 ① 需求分析 需求收集和分析, 需求。 ② 概念结构设计 对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 DBMS 的概念模型(用 E-R 图表示)。 ③ 逻辑结构设计 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 所支持的数据模型(例如关系模型),并对其 进行优化。 ④ 物理结构设计 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 (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 方法)。 ⑤ 数据库实施 需求A 祈断段 T 1 概念设计阶段 i 逻辑 q 丰计阶段 1 物理. 1 殳计阶段 j 数据E L 支实施阶段 数据库运荷? 维护阶段 得到用数据字典描述的数据需求,用数据流图描述的处理

运用DBMS 提供的数据语言(例如 SQL )及其宿主语言(例如C),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 ⑥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数据库应用系统经过试运行后即可投入正式运行。在数据库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 说明:设计一个完善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往往是上述 六个阶段的不断反复。 二、数据库设计阶段的内容 设计步骤既是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也包括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过程。下面针对各阶段的设计内容给出各阶段的设计描述。如下图。 阶段 濮块结构) 三、数据库设计阶段的模式 数据库结构设计的不同阶段形成数据库的各级模式,如下图 需求数据字睦、全系统中数据项、 分析數据證、数据存储的描述 数1E流图和判定我(利宦 闕)、数据字典中处理过程的 描述 设计 概念模型〔E?兄图) 模块设计 IPO表 编写模武装入 数JE 实施数揭库试 运行阶段 Create … L o豆恋■?. 程序编码 编译联结 测试 Tlain () * ■ A if???then ■■ i HUl 数据宇典 系窥说朋书包括: ①新系统要求、 方案和概图 ②反映新系统信息 流的数据流图 方法选择物理 存取路径建立设计

verilog数字系统设计教程习题答案

verilog 数字系统设计教程习题答案第二章 HDL 既是一种行为描述语言,也是一种结构描述语言。如果按照一定的规则和风格编写代码,就可以将功能行为模块通过工具自动转化为门级互联的结构模块。这意味着利用Verilog 语言所提供的功能,就可以构造一个模块间的清晰结构来描述复杂的大型设计,并对所需的逻辑电路进行严格的设计。 2.模块的基本结构由关键词module和endmodule构成。 3.一个复杂电路系统的完整Verilog HDL 模型是由若干个Verilog HDL模块构成的,每一个模块又可以由若干个子模块构成。其中有些模块需要综合成具体电路,而有些模块只是与用户所设计的模块交互的现存电路或激励信号源。利用Verilog HDL语言结构所提供的这种功能就可以构造一个模块间的清晰层次结构来描述极其复杂的大型设计,并对所作设计的逻辑电路进行严格的验证。 HDL和VHDL乍为描述硬件电路设计的语言,其共同的特点在于:能形式化地抽象表示电路的结构和行为、支持逻辑设计中层次与领域的描述、可借用高级语言的精巧结构来简化电路的描述、具有电路仿真与验证机制以保证设计的正确性、支持电路描述由高层到低层的综合转换、硬件描述与实现工艺无关(有关工艺参数可通过语言提供的属性包括进去)、便于文档管理、易于理解和设计重用。 5.不是

6.将用行为和功能层次表达的电子系统转换为低层次的便于具体实现的模块组合装配的过程。 7.综合工具可以把HDL变成门级网表。这方面Synopsys工具占有较大的优势,它的Design Compile 是作为一个综合的工业标准,它还有另外一个产品叫Behavior Compiler ,可以提供更高级的综合。 另外最近美国又出了一个软件叫Ambit ,据说比Synopsys 的软件更有效,可以综合50万门的电路,速度更快。今年初Ambit 被Cadence 公司收购,为此Cade nee放弃了它原来的综合软件Syn ergy。随着FPGA 设计的规模越来越大,各EDA公司又开发了用于FPGA设计的综合软件,比较有名的有:Sy nopsys 的FPGAExpress,Cade nee 的Syn plity ,Mentor的Leonardo,这三家的FPGA综合软件占了市场的绝大部分。 8.整个综合过程就是将设计者在EDA平台上编辑输入的HDL文本、原理图或状态图形描述,依据给定的硬件结构组件和约束控制条件 进行编译、优化、转换和综合,最终获得门级电路甚至更底层的电路描述网表文件。用于适配,适配将由综合器产生的网表文件配置于指定的目标器件中,使之产生最终的下载文件,如JEDEC Jam格式的 文件 9.在FPGA设计中,仿真一般分为功能仿真(前仿真)和时序仿真(后仿真)。功能仿真又叫逻辑仿真,是指在不考虑器件延时和布线延时的理想情况下对源代码进行逻辑功能的验证;而时序仿真是在布局布线后进行,它与

数据库设计说明书-完整版

数据库设计说明书-完整版

目录 第一章引言 (1) 1.1编写目的 1 1.2背景 1 1.3参考资料 2 第二章外部设计 (3) 2.1标识符和状态 3 2.2命名约定 3 2.3设计约定 3 第三章结构设计 (4) 3.1概念结构设计 4 3.1.1实体和属性的定义 4 3.1.2设计局部ER模式

13 3.1.3设计全局ER模式 20 3.2逻辑结构设计 21 3.2.1模式 21 3.2.2外模式 32 3.3物理结构设计 32 第四章运用设计 (34) 4.1数据字典设计 34 4.2安全保密设计 34 4.3数据库实施 34 4.3.1创建数据库 34 4.3.2创建表 34

第一章引言 1.1编写目的 1、本数据库设计说明书是关于寝室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主要包括数据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字典以及运行环境、安全设计等。 2、本数据库设计说明书读者:用户、系统设计人员、系统测试人员、系统维护 人员。 3、本数据库设计说明书是根据系统需求分析设计所编写的。 4、本系统说明书为开发软件提供了一定基础。 1.2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经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计算机应用普及以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信息管理仅靠人工进行管理和操作,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密保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其中有些是冗余或者针对同一目的的数据不相吻合,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文件等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同时也跟不上信息时代高速、快捷的要求,严重影响了消息的传播速度。然而现今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有关学生的各种信息也成倍增长,人工管理信息的缺点日渐突出,面对庞大的学生信息量,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其拥有快捷、高效的适应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正因为如此,学生宿舍管理系统成为了学生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学校的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应该能

《verilog_数字系统设计课程》(第二版)思考题答案

Verilog数字系统设计教程思考题答案 绪论 1.什么是信号处理电路?它通常由哪两大部分组成? 信号处理电路是进行一些复杂的数字运算和数据处理,并且又有实时响应要求的电路。它通常有高速数据通道接口和高速算法电路两大部分组成。 2.为什么要设计专用的信号处理电路? 因为有的数字信号处理对时间的要求非常苛刻,以至于用高速的通用处理器也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必要的运算。通用微处理器芯片是为一般目的而设计的,运算的步骤必须通过程序编译后生成的机器码指令加载到存储器中,然后在微处理器芯片控制下,按时钟的节拍,逐条取出指令分析指令和执行指令,直到程序的结束。微处理器芯片中的内部总线和运算部件也是为通用目的而设计,即使是专为信号处理而设计的通用微处理器,因为它的通用性也不可能为某一特殊的算法来设计一系列的专用的运算电路而且其内部总线的宽度也不能随便的改变,只有通过改变程序,才能实现这个特殊的算法,因而其算法速度也受到限制所以要设计专用的信号处理电路。 3.什么是实时处理系统? 实时处理系统是具有实时响应的处理系统。 4.为什么要用硬件描述语言来设计复杂的算法逻辑电路? 因为现代复杂数字逻辑系统的设计都是借助于EDA工具完成的,无论电路系统的仿真和综合都需要掌握硬件描述语言。 5.能不能完全用C语言来代替硬件描述语言进行算法逻辑电路的设计? 不能,因为基础算法的描述和验证通常用C语言来做。如果要设计一个专用的电路来进行这种对速度有要求的实时数据处理,除了以上C语言外,还须编写硬件描述语言程序进行仿真以便从电路结构上保证算法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能通过与前端和后端的设备接口正确无误地交换数据。 6.为什么在算法逻辑电路的设计中需要用C语言和硬件描述语言配合使用来提 高设计效率? 首先C语言很灵活,查错功能强,还可以通过PLI编写自己的系统任务,并直接与硬件仿真器结合使用。C语言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编程语言,因而C程序的设计环境比Verilog HDL更完整,此外,C语言有可靠地编译环境,语法完备,缺陷缺少,应用于许多的领域。比较起来,Verilog语言只是针对硬件描述的,在别处使用并不方便。而用Verilog的仿真,综合,查错等大部分软件都是商业软件,与C语言相比缺乏长期大量的使用,可靠性较差,亦有很多缺陷。所以只有在C语言的配合使用下,Verilog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C 语言与Verilog HDL语言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使用。这就是即利用C语言的完整性又要结合Verilog对硬件描述的精确性,来更快更好地设计出符合性能要求的

数据库设计说明书_完整版

目录 第一章引言 (1) 1.1编写目的 (1) 1.2背景 (1) 1.3参考资料 (2) 第二章外部设计 (3) 2.1标识符和状态 (3) 2.2命名约定 (3) 2.3设计约定 (3) 第三章结构设计 (4) 3.1概念结构设计 (4) 3.1.1实体和属性的定义 (4) 3.1.2设计局部ER模式 (13) 3.1.3设计全局ER模式 (20) 3.2逻辑结构设计 (21) 3.2.1模式 (21) 3.2.2外模式 (32) 3.3物理结构设计 (32) 第四章运用设计 (34) 4.1数据字典设计 (34) 4.2安全保密设计 (34) 4.3数据库实施 (34) 4.3.1创建数据库 (34) 4.3.2创建表 (34)

第一章引言 1.1编写目的 1、本数据库设计说明书是关于寝室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主要包括数据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字典以及运行环境、安全设计等。 2、本数据库设计说明书读者:用户、系统设计人员、系统测试人员、系统维护人员。 3、本数据库设计说明书是根据系统需求分析设计所编写的。 4、本系统说明书为开发软件提供了一定基础。 1.2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经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计算机应用普及以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信息管理仅靠人工进行管理和操作,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密保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其中有些是冗余或者针对同一目的的数据不相吻合,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文件等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同时也跟不上信息时代高速、快捷的要求,严重影响了消息的传播速度。然而现今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有关学生的各种信息也成倍增长,人工管理信息的缺点日渐突出,面对庞大的学生信息量,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其拥有快捷、高效的适应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正因为如此,学生宿舍管理系统成为了学生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学校的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应该能

数据库系统设计说明书

数据库课程设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09工业工程 组员:郎建鹏 学号:0911******* 指导老师:李峰平

目录 第一章系统分析 (2) 1 建立新系统的必要性 (2) 2 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图) (2) 3 数据流程图 (3) 4 数据字典 (4) 第二章系统设计 (4) 1 数据库设计(E-R) (4) 2系统运行环境 (6) 3输入输出设计 (10) 第三章设计总结 (10) 参考文献……………………………………………………………… 图例说明………………………………………………………………

第一章系统分析 1 建立新系统的必要性 这次的课程设计是在学习完《数据库原理》和《delphi程序设计》基础上进行的一次系统性的训练,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也是对自己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次锻炼。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学校对学生的信息进行录入、修改、查询,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这一系统的开发成功,解决了手写速度慢、容易出错的现状。 学生信息管理可以帮助学校最迅速最准确的完成所需的工作。无论是在适用性、灵活性和易操作性方面都显示出了它的强大功能。 2 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图)

数据流图是结构化分析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它描述了系统的分解,即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等。但是,它还不能完整地表达一个系统的全部逻辑特征,特别是有关数据的详细内容。因此,仅仅一套数据流图并不能构成系统说明书,只有对图中出现的每一个成分都给出详细定义以之后,才能全面地描述一个系统。对数据流、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的详细描述,需要用数据字典(DD)。它包括数据流、数据存储、外部项和处理过程的详细条目。数据字典中把数据的最小单位定义为数据项,而若干数据项可以组成一个数据结构。数据字典是通过以数据项和数据结构的定义来描述数据流、数据存储的逻辑内容。 第二章系统设计 1 数据库设计(E-R) (1)管理员实体的E-R图 (2)普通用户实体的E-R图

《___数字系统设计___》试卷含答案

,考试作弊将带来严重后果! 华南理工大学期末考试 《数字系统设计》试卷 1. 考前请将密封线内各项信息填写清楚; 所有答案请直接答在试卷上(或答题纸上); .考试形式:开(闭)卷; 本试卷共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每小题2分,共16分) 大规模可编程器件主要有FPGA、CPLD两类,下列对CPLD结构与工作原理 ( C ) CPLD即是现场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英文简称; CPLD是基于查找表结构的可编程逻辑器件; 早期的CPLD是从GAL的结构扩展而来; 在Altera公司生产的器件中,FLEX10K 系列属CPLD结构; 在VHDL语言中,下列对时钟边沿检测描述中,错误的是( D ) then ...; then ...; then ...; 在VHDL语言中,下列对进程(PROCESS)语句的语句结构及语法规则的描述中,正确( A ) PROCESS为一无限循环语句;敏感信号发生更新时启动进程,执行完成后,等待下一. 敏感信号参数表中,应列出进程中使用的所有输入信号; 进程由说明部分、结构体部分、和敏感信号参数表三部分组成; 当前进程中声明的信号也可用于其他进程 基于EDA软件的FPGA / CPLD设计流程,以下流程中哪个是正确的:( C ) 原理图/HDL文本输入→适配→综合→时序仿真→编程下载→功能仿真→硬件测试 原理图/HDL文本输入→功能仿真→综合→时序仿真→编程下载→适配→硬件测试; 原理图/HDL文本输入→功能仿真→综合→适配→时序仿真→编程下载→硬件测试 原理图/HDL文本输入→适配→时序仿真→编程下载→功能仿真→综合→硬件测试。 关于综合,从输入设计文件到产生编程文件的顺序正确的是:(B) .逻辑综合→高层次综合→物理综合;

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方法 一、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电子电路设计最基本的原则应该使用最经济的资源实现最好的电路功能。具体如下: 1、整体性原则 在设计电子系统时,应当从整体出发,从分析电子电路整体内部各组成元件的关系以及电路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入手,去揭示与掌握电子系统整体性质,判断电子系统类型,明确所要设计的电子系统应具有哪些功能、相互信号与控制关系如何、参数指标在那个功能模块实现等,从而确定总体设计方案。 整体原则强调以综合为基础,在综合的控制与指导下,进行分析,并且对分析的结果进行恰当的综合。基本的要点是:(1)电子系统分析必须以综合为目的,以综合为前提。离开了综合的分析是盲目的,不全面的。(2)在以分析为主的过程中往往包含着小的综合。即在对电子系统各部分进行分别考察的过程中,往往也需要又电子局部的综合。(3)综合不许以分析为基础。只有对电子系统的分析了解打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进行综合。没有详尽以分析电子系统作基础,综合就是匆忙的、不坚定的,往往带有某种主管臆测的成分。 2、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原则是一个基本达到设计性能指标的电子系统而言的,由于元件自身或相互配合、功能模块的相互配合或耦合还存在一些缺陷,使电子系统对信号的传送、处理等方面不尽完美,需要在约束条件的限制下,从电路中每个待调整的原器件或功能模块入手,进行参数分析,分别计算每个优化指标,并根据有忽而

指标的要求,调整元器件或功能模块的参数,知道目标参数满足最优化目标值的要求,完成这个系统的最优化设计。 3、功能性原则 任何一个复杂的电子系统都可以逐步划分成不同层次的较小的电子子系统。仙子系统设计一般先将大电子系统分为若干个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部分,并将其作为独立电子系统更能模块;再全面分析各模块功能类型及功能要求,考虑如何实现这些技术功能,即采用那些电路来完成它;然后选用具体的实际电路,选择出合适的元器件,计算元器件参数并设计个单元电路。 4、可靠性与稳定性原则 电子电路是各种电气设备的心脏,它决定着电气设备的功能和用途,尤其是电气设备性能的可靠性更是由其电子电路的可靠性来决定的。电路形式及元器件选型等设计工作,设计方案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可靠性,在电子电路设计时应遵循如下原则:只要能满足系统的性能和功能指标就尽可能的简化电子电路结构;避免片面追求高性能指标和过多的功能;合理划分软硬件功能,贯彻以软代硬的原则,使软件和硬件相辅相成;尽可能用数字电路代替模拟电路。影响电子电路可靠性的因素很多,在发生的时间和程度上的随机性也很大,在设计时,对易遭受不可靠因素干扰的薄弱环节应主动地采取可靠性保障措施,使电子电路遭受不可靠因素干扰时能保持稳定。抗干扰技术和容错设计是变被动为主动的两个重要手段。 5、性能与价格比原则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产品必须具有较短的开发设计周期,以及出色的性能和可靠性。为了占领市场,提高竞争力,所设计的产品应当成本低、性能好、

数据库设计说明书-模版

XXXX项目 数据库设计说明书

变更履历

第1章引言 (1) 1.1 编写目的 (1) 1.2 背景 (1) 1.3 术语定义 (1) 1.4 参考资料 (1) 第2章外部设计 (3) 2.1 标识符和状态 (3) 2.2 使用它的程序 (3) 2.3 约定 (3) 2.3.1数据库设计的范围 (3) 2.3.2 命名的总体规则及注意事项 (3) 2.3.3 数据模型设计工具要求 (4) 2.4 支持软件 (4) 第3章结构设计 (5) 3.1 物理结构设计 (5) 3.1.1 表空间物理存储参数 (5) 3.1.2 表空间SQL规程 (6) 3.1.3 数据库用户创建 (7) 3.1.4 数据库例程创建 (7) 3.1.5 角色授权 (7) 第4章运用设计 (8) 4.1 数据字典设计 (8) 4.1.1 表名的命名规范 (8) 4.1.2 表字段命名规范 (9) 4.2 安全保密设计 (9) 第5章风险评估 (10) 5.1 表汇总列表 (10) 5.2 实体关系图 (10) 5.3 表详细设计 (11) 第6章安全检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 表汇总列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 实体关系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 表详细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7章绩效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 表汇总列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 实体关系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 表详细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8章安全响应、预警和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 表汇总列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字系统设计与verilogHDL课程设计

数字系统设计与v e r i l o g H D L课程设计设计题目:实用多功能数字钟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级:0313410 学号: 姓名:杨存智 指导老师:黄双林 摘要 本课程设计利用QuartusII软件VerilogVHDL语言的基本运用设计一个多功能数字钟,经分析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分别是顶层模块、alarm、alarm_time、counter_time、clk50mto1、led、switch、bitel、adder、sound_ddd、sound_ddd_du模块,再进行试验设计和软件仿真调试,分别实现时分秒计时、闹钟闹铃、时分秒手动校时、时分秒清零,时间保持和整点报时等多种基本功能。 单个模块调试达到预期目标,再将整体模块进行试验设计和软件仿真调试,已完全达到分块模式设计功能,并达到设计目标要求。 关键字:多功能数字钟、Verilog、模块、调试、仿真、功能 目录

课程设计的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的锻炼,要求学生掌握Verilog HDL语言的一般设计方法,掌握Verilog HDL语言的基本运用,具备初步的独立设计能力,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实践、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检验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掌握现代数字逻辑电路的应用设计方法,进一步掌握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基本方法。 课程设计的任务与要求 用Verilog HDL语言设计一个多功能的数字钟,具有下述功能: (1)计时功能。包括时、分、秒的计时; (2)定时与闹钟功能:能在设定的时间发出闹铃音; (3)校时功能。对时、分和秒能手动调整以校准时间; (4)整点报时功能;每逢整点,产生“嘀嘀嘀嘀一嘟”四短一长的报时音。 2.课程设计思路及其原理 数字计时器要实现时分秒计时、闹钟闹铃、时分秒手动校时、时分秒清零,时间保持和整点报时等多种基本功能,所有功能都基于计时功能。因此首先需要获得具有精确振荡时间的脉振信号,以此作为计时电路的时序基础,实验中可以使用的振荡频率源为50MHZ,通过分频获得所需脉冲频率1Hz。得到1hz脉冲后,要产生计时模块,必须需要加法器来进行加法,因此需要一个全加器,此实验中设计一个八位全加器来满足要求。 数字电路设计中,皆采用二进制加法,为实现实验中时分秒的最大功能,本实验中采用十六进制加法器,再进行BCD码进行转换来实现正常时钟显示。为产生秒位,设计一个模60计数器,利用加法器对1HZ 的脉冲进行秒计数,产生秒位;为产生分位,通过秒位的进位产生分计数脉冲,分位也由模60计数器构成;为产生时位,用一个模24计数器对分位的进位脉冲进行计数。整个数字计时器的计数部分共包括六位:时十位、时个位、分十位、分个位、秒十位和秒个位。基本的计时模块完成之后,整点报时、清零、校时、LED显示、闹铃模块可以相互实现,其中,闹铃模块与计时模块的显示相互并行。 清零功能是通过控制计数器清零端的电平高低来实现的。只需使清零开关按下时各计数器的清零端均可靠接入有效电平(本实验中是低电平),而清零开关断开时各清零端均接入无效电平即可。 保持功能是通过逻辑门控制秒计数器输入端的1Hz脉冲实现的。正常情况下,开关不影响脉冲输入即秒正常计数,当按下开关后,使脉冲无法进入计数端,从而实现计时保持功能。

通用技术-简单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教案

简单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和基本原则;2.初步掌握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掌握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系统设计。 情感目标:1.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2.渗透人性化设计理念; 教学重难点:本节学习的重点是初步掌握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学习的难点是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骤。 教学方法:探究式;任务型教学法;案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 我市希望小学要建一间简易教室,如果你就是一位系统设计师,你将怎样做?(阅读课本P95-P98)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讨论交流: 1.从系统论的角度考虑如果建一间教室要考虑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是最重要和紧迫的,哪些是属于改善和优化的环节? 2.教室平面设计的分析。教室的面积怎样预估? 怎样确定? 3.教室的保温设计。平房耗散热量的规律是什么?保温隔热的方法有哪些?从保温的角度对室体有哪些设计要求?从保温的角度对门窗有哪些设计要求? 4.如果在东北建教室还要考虑哪些问题? 小组展示,教师点评 【感悟提升】 在教室平面设计中 1.教室平面图的形状为什么采用长方形? 2.教室为什么选取坐北朝南的朝向? 3.为什么设计的窗户南面的宽、北面的窄? 4.门为什么安装在教室的一头? 5.教室平面图的长与宽应怎样确定?根据是什么? 6.如果考虑学生实际人数可能超出了原先估计的最大人数这一因素,你认为应怎样改动设计图纸?改动过程应该如何进行? 7.在教室保温设计中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起到保温和隔热作用?如果有,可在教材图3-15中作出标记。 8.除了保温之外,对于教室的其他性能,如采光、通风安全等,你还有哪

数据库设计说明书

数据库设计说明书

数据库设计说明书 内容管理系统(DWCMS) 版本历史 1.引言 在使用任何数据库之前,都必须设计好数据库,包括将要存储的数据的类型,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数据的组织形式。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为了合理地组织和高效率地存取数据,当前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数据库系统,因此在系统的总体设计阶段,数据库的建立与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由于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复杂性,为了支持相关程序运行,数据库设计就变得异常复杂,因此最佳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能是一种“重复探寻,逐步求精”的过程,也就是规划和结构化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以及这些数据对象之间关

系的过程。 1.1 编写目的 数据库设计的好坏是一个关键。如果把企业的数据比做生命所必须的血液,那么数据库的设计就是应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一个系统的根基。用于开发人员进行项目设计,以此作为编码的依据,同时也为后续的数据库维护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使用说明,也能够作为未来版本升级时的重要参考资料。数据库设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合适的数据模型。这个数据模型应当是满足用户要求,既能合理地组织用户需要的所有数据,又能支持用户对数据的的所有处理功能。而且要具有较高的范式,数据完整性好,效益高,便于理解和维护,没有数据冲突。 1.2 背景 1.3 定义 Lmbang:辣妈帮 E-R图:实体关系图

1.4 参考资料 A. 《细说PHP》教程 B. 《DWCMS项目需求分析说明书》 C. 本项目相关的其它参考资料。 2. 外部设计 外部设计是研究和考虑所要建立的数据库的信息环境,对数据库应用领域中各种信息要求和操作要求进行详细地分析,了解应用领域中数据项、数据项之间的关系和所有的数据操作的详细要求,了解哪些因素对响应时间、可用性和可靠性有较大的影响等各方面的因素。 2.1 标识符和状态 数据库表前缀:lmbang_ 用户名:root 密码;020808 权限:全部 有效时间:开发阶段 说明:系统正式发布后,可能更改数据库用户/密码,请在统一位置编写数据库连接字符串,在发行前请予以改正。 2.2 使用它的程序 本系统主要利用PHP作为前端的应用开发工具,使用MySQL

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步骤

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步骤 数据库设计(Database Design)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下面小编整理了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步骤,供大家参考! 进行数据库设计首先必须准确了解和分析用户需求。需求分析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基础,也是最困难,最耗时的一步。需求分析是否做得充分和准确,决定了在其上构建数据库大厦的速度与质量。需求分析做的不好,会导致整个数据库设计返工重做。 需求分析的任务,是通过详细调查现实世界要处理的对象,充分了解原系统工作概况,明确用户的各种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的系统功能,新系统还得充分考虑今后可能的扩充与改变,不仅仅能够按当前应用需求来设计。 调查的重点是,数据与处理。达到信息要求,处理要求,安全性和完整性要求。 分析方法常用SA(Structured Analysis) 结构化分析方法,SA方法从最上层的系统组织结构入手,采用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方式分析系统。 数据流图表达了数据和处理过程的关系,在SA方法中,处理过程的处理逻辑常常借助判定表或判定树来描述。在处理功能逐步分解的同事,系统中的数据也逐级分解,形成若

干层次的数据流图。系统中的数据则借助数据字典来描述。数据字典是系统中各类数据描述的集合,数据字典通常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处理过程5个阶段。 概念结构设计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它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了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 的概念模型。 设计概念结构通常有四类方法: 自顶向下。即首先定义全局概念结构的框架,再逐步细化。 自底向上。即首先定义各局部应用的概念结构,然后再将他们集成起来,得到全局概念结构。 逐步扩张。首先定义最重要的核心概念结构,然后向外扩张,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步生成其他的概念结构,直至总体概念结构。 混合策略。即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 逻辑结构设计是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并将进行优化。 在这阶段,E-R图显得异常重要。大家要学会各个实体定义的属性来画出总体的E-R图。 各分E-R图之间的冲突主要有三类:属性冲突,命名冲突,和结构冲突。

新闻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说明书

新闻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说明书 目录 1引言 (1) 1.1编写目的 (1) 1.2背景 (1) 1.3定义 (1) 1.4参考资料 (1) 2外部设计 (2) 2.1标志符和状态 (2) 2.2使用它的程序 (2) 2.3约定 (2) 2.4专门指导 (5) 2.5支持软件 (5) 3结构设计 (5) 3.1概念结构设计 (5) 3.2逻辑结构设计 (11) 3.3物理结构设计 (11) 4运用设计 (15) 4.1数据字典设计 (15) 4.2安全保密设计 (16)

1引言 1.1编写目的 本文档为新闻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报告,为新闻管理系统的设计主要依据,主要针对新闻管理系统的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人员,作为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 1.2背景 (1)待开发的软件系统名称:新闻管理系统 (2)本项目的任务提出者:team小分队 (3)开发者:team小分队 (4)用户:社会各阶级人群,主要人群大学生 1.3定义 (1)可靠性(Reliable),软件系统对于用户的商业经营和管理来说极为重要,因此软件系统必须非常可靠。 (2)安全性(Secure),软件系统所承担的交易的商业价值非常高,系统的安全性非常重要。(3)可伸缩性(SCAlable),软件必须能够在用户的使用率、用户的数目增长很快的情况下,保持合理的性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用户市场拓张的可能。 (4)可定制化(CuSTomizable),同样的一套软件,可以根据客户群的不同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5)可扩展性(Extensible),在新技术出现的时候,一个软件系统应当导入新技术,从而对现有系统进行功能和性能的拓展。 (6)可维护性(MAIntainable),软件系统的维护包括两方面,一是排除现有的错误,二是将新的软件需求反映到现有的系统中去。一个易于维护的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技术支持的花费。 (7)客户体验(Customer Experience),软件系统必须易于使用。 (8)市场时机(Time to Market),软件用户要面临同业竞争,软件提供商也要面临同业竞争,以最快的速度争夺市场先机非常重要。 1.4参考资料 《软件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