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词语联想意义的跨文化对比

合集下载

中西方词汇文化差异.doc

中西方词汇文化差异.doc

中西方词汇文化差异.doc词汇是每个语言的基石,它在不同的语言中承载着不同的内涵和文化价值。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时候同一个词汇会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使用方式。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理解并掌握词汇文化差异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中西方词汇为例,介绍一些文化差异,并探讨跨文化交流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同音异义有些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中虽然发音相同,但却有着不同的意义。

例如,在中文中,“关注”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注意和关心,而在英文中,“attention”则更强调对某事物的集中注意力。

再例如,“左右”在中文中表示方向或时间的控制,而在英文中则常常表示某个决策或行动的影响力。

对于同音异义的词汇,我们需要在交流中仔细辨别其实际含义,以免造成误解。

二、音译文化差异中文中有很多词汇是从外语音译过来的,这些词汇所传达的意义和文化背景也不同于原本的语言,往往包含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例如“马达”(motor),“公关”(public relations),“麻将”(mahjong)等等都是从英文或其他语言音译过来的。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这些音译词汇所代表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才能更好地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

三、文化细节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都有一些特殊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会体现在词汇和表达方式上。

例如,在中文中,称呼长辈时要使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而在英文中则使用“grandfather”、“grandmother”等;在中文中,“过年”和“过节”表示的是中国传统节日,而在英文中则分别用“Chinese New Year”和“holiday”来表示。

四、情感色彩在不同的语言中,同一个词汇所含有的情感色彩也不尽相同。

例如,在中文中,“吃饭”常常被视为一种亲密关系的表达,“爱”则常常被视为一种婚姻状况的表达;而在英文中,“eat together”和“love”则没有这种情感色彩。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些情感色彩所带来的语言文化差异,并避免使用不合适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汉英季节词_春_的对比分析_兼谈跨文化交际中词语的文化涵义

汉英季节词_春_的对比分析_兼谈跨文化交际中词语的文化涵义

汉英季节词“春”的对比分析———兼谈跨文化交际中词语的文化涵义朱 昱(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00)摘 要:主要从词语的概念义和文化涵义两个方面比较了汉语词“春”和英语词S pring 的异同,并分析了汉语词“春”中所积淀的民族心理特征,进而指出词语的文化涵义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春;词语;文化;交际中图分类号:H31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836(2004)03-0070-02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对跨文化交际中冲突和误解产生的原因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们认为,人们对异质文化中词语涵义的理解偏差是误解和冲突产生的根源。

下面我们就通过“春”和“S pring ”的对比分析来探讨词语的文化涵义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

一、“春”和spring 概念义的异同词义的核心是概念义。

词语的概念义是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意义,是语言交际中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没有它就无法进行交际。

词语的概念义是固定的,在一般的词典中可以找到。

汉语“春”的概念义:“一年的第一季,我国习惯指立春到立夏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正、二、三’三个月。

”(《现代汉语词典》)英语spring 指“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天文学指从春分到夏至,在英国包括二、三、四月,美国指三、四、五月。

”(Ox ford )“春”和spring 都是一年中第一个季节,都包括三个月,表示的时间概念都有模糊性。

不过,“春”比spring 的概念义更为明确:“春”的时间概念“农历的正、二、三月”和“从立春到立夏”基本一致,均指阳历二、三、四这三个月。

而spring 既可指阳历二、三、四月,也可指三、四、五月,还可指四、五、六月(春分在3月20日或21日,夏至是6月20日或21日),概念义更为模糊。

看来,“春”与spring 的概念义虽并非完全对应,但基本一致。

二、“春”和spring 文化涵义的同与异词语的文化涵义指附加在词语概念义上的意义,是由该词语所处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英汉语言跨文化差异比较(一)

英汉语言跨文化差异比较(一)

英汉语言跨文化差异比较(一)摘要]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本文对英汉语言在语言自身、价值观、成语谚语文化、语用理解等跨文化差异方面作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英语汉语跨文化差异比较跨文化教育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每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它的运用方式集中表现了民族的文化特征,本文就汉民族文化与英美文化在语言层面上的文化差异作一探讨。

一、语言自身差异语言自身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语义方面的差异。

词汇的语义:一方面是词汇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是词汇的文化意义。

词汇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的文化意义上。

本身意义相同的词汇,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其文化意义可能有相同、空缺和冲突等三种情况。

1.词汇本身的意义:laborer指干体力活的劳动者,worker既指体力也指脑力工人,而在汉语中,劳动者和工人没什么区别。

ambition在中国词典中意味着野心,但在美国词典中还有进取心的意思。

中国文化中的“客气”,在英语中很难找到恰当的对应词。

汉语中的“关系”和英语中的relation也不完全对等,“关系”在汉语中可能是个具体的概念,如,“他的关系很硬”是指他认识人好办事等,而在英语中“relation”则表示抽象的概念。

2.词汇的文化差异:文化意义相同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通常没有麻烦,问题在于文化意义空缺及文化意义冲突的词汇,往往导致交流达不到目的,引起误解甚至交际失败。

英语中的hippy,cowboy,不了解英美文化的人一定不知其意。

同样汉语中的“民办教师”“农转非”“希望工程”等词,英美人也难解其意。

在中国代表帝王的龙,在英美却是邪恶的化身,因此汉语的“亚洲四小龙”只好译成“Fourtigers”。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因此,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文化语义对比对于理解中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文化语义定义、研究现状、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文化语义是指词语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内涵,这种含义往往与字面意义不同。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文化语义具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受到历史、地域、宗教、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和文化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语义差异的成因、表现形式及翻译策略等方面。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差异的产生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历史背景:英汉两种语言的历史背景截然不同,这种历史沉淀导致了许多词汇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文化传统:中西方文化传统差异巨大,这种传统影响了人们对于某些词汇的理解和认知。

宗教信仰:不同的宗教信仰对词汇的文化语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如英语中的“God”和汉语中的“佛”、“道”等。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差异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以下是几种主要形式:形象意义不同:某些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存在明显差异,例如“龙”在英语中往往被翻译成“dragon”,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高贵的象征。

情感色彩不同:在两种语言中,某些词汇的情感色彩可能存在差异,例如“dog”在英语中往往被视为忠诚和勇敢的象征,而在汉语中则往往带有贬义。

比喻意义不同:在两种语言中,某些词汇的比喻意义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风”在英语中往往被用来比喻爱情和自由,而在汉语中则更多地被用来比喻灾难和困境。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系统性研究:系统地梳理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语义差异,从历史、文化、宗教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比较。

跨学科研究: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认知科学、社会学等,对英汉词语文化语义进行多维度研究。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语的文化语义对比研究是指对英文词语和汉语词语在文化背景下的语义差异进
行研究。

由于英语和汉语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历史发展不同,造成了词语在两种语言中的意
义有所差异。

本文将选择几个代表性词语,通过比较其在英语和汉语中的语义,分析其文
化背景下的差别。

以“礼貌”一词为例。

在英语中,“politeness”的含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体现了西方社会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

而在汉语中,“礼貌”的意义更加强调对
他人的敬意和恭敬。

这一差异反映了英语文化重视个人权利尊重和自由表达的特点,而汉
语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等级的特点。

以“梦想”一词为例。

在英语中,“dream”的含义是指人们渴望实现的理想或愿望,强调个人追求和奋斗的精神。

而在汉语中,“梦想”的暗含的意义更多是指令人向往但实
现较困难的事物,反映了中国文化中追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这一差异反映了英语文化鼓
励人们追逐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个人价值的特点,而汉语文化更加注重理想和现实的平衡。

英语和汉语中的词语在文化语义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英语文化注重个
人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而汉语文化注重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的价值观。

通过研究英汉词
语的文化语义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研究
还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词语的意义,避免语义误解和交际困难。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隐喻是指用一种文化的概念或词汇来描述另一种文化的概念或词汇。

隐喻可以帮助跨文化交际了解和相互接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这种基于文化差异的理
解也有助于获取解释多元文化的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的概念隐喻中,中文和英文的隐喻有一些不同之处。

例如,在中文中,
隐喻以地理空间概念为主,例如“下山”,意味着“出现”,它在表达上有一种深刻的发
展概念。

而英文中,隐喻以季节、动物、花园和森林为主,因此隐喻表达具有更广泛的含义。

此外,在中文中,抽象概念以“梦”“想”“及”“匙”“决定”为主旨,表达抽象
的概念。

而英文中,抽象概念以法律、运动、战争等为主,可以有效地表达抽象的概念。

此外,中文和英文的隐喻可以用来表达道德概念。

在中文中,如“赶日”,意味着
“努力”,反映了社会尊重勤奋的道德原则,而英文中,“如狼似虎”可以表达“忠诚”
的道德概念。

总之,跨文化交际的概念隐喻可以有效地表达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帮助相互了解
和接受,而英文和中文的概念隐喻各有不同,可以用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道德概念。

因此,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研究有助于拓展我们的文化理解,增强我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开发一种能够应用到具体情况中的新理解方法。

基于语言学的英汉跨文化语义对比分析

基于语言学的英汉跨文化语义对比分析

基于语言学的英汉跨文化语义对比分析跨文化交流是当今社会中的一大趋势。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建立更好的跨文化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语言是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因此对于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跨文化语义进行比较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语义是指词汇和短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语言信息和含义。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单词和短语可能会在语义上有所差异。

比如,“电视”这个词在中文中可以指电视机,也可以指电视节目;而在英语中,“television”仅指电视机。

此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会导致语义上的分歧。

在英汉跨文化语义对比分析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词汇的语义差异不同的词汇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比如,“礼物”这个词在中文中通常指表达诚意和友好的小礼品,而在英语中,“gift”可能更倾向于指具有物质价值的礼品。

因此,在英汉交流中,需要注意对于词汇的准确理解。

2. 短语的语义差异不同的短语在英汉之间的语义也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Thank you”在英语中表示感谢,而“谢谢”在中文中除了表示感谢还可以表达道歉和拒绝。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仔细理解对方表达的短语的具体含义。

3. 文化背景对语义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对语义产生影响。

比如,在中文中“人情”是指人际之间的感情和关系,而在英语中并没有一个完全相对应的词汇。

这种差异可能源自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需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以促进更好的交流和理解。

4. 误解与解释英汉跨文化语义对比分析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然而,在实际交流中,误解难免会发生。

因此,及时进行解释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参与者来说,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尽力理解对方的意思,同时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样,跨文化交流就可能变得更加顺畅和有效。

总之,英汉跨文化语义对比分析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一个关键要素。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导言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不同民族的语言在词语的语义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存在着许多词语在语义上的差异。

本文将重点对英汉词语的文化语义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

一、文化语境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个词语都承载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语义。

在英语中,词语通常会随着文化语境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意义,而中文的词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

比如英语中的“friend”意为“朋友”,但在中国文化中,“朋友”一词还包括了更多的情感和义务。

因此在英汉词语对比中,文化语境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词异义许多英语词语在中文中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运用。

比如英语中的“considerate”通常意为“体贴的”,但在中文中往往包含了更多的主动和情感上的表达。

英语中的“community”通常指代社区或群体,而中文中的“社区”则更多的指代一个相对狭窄的地理区域。

这些词语的差异反映了英汉两种文化对于某些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认知。

三、文化特色的词语每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这些特色在词语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英语中的“tea”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而中文中的“功夫”在英语中也存在类似的概念。

这些词语反映了不同文化特色下的生活方式、精神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四、不同语言的词语转换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词语的转换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语义。

比如英语中的“home”通常指代“家”,而中文中的“家”还包括了更多的亲情与家庭的团结性。

这种词语的转换背后反映了不同文化下的家庭观念的差异。

五、对比与融合在研究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时,既要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要看到其之间的相互融合。

比如英语中的“culture”在中文中常常翻译为“文化”,而英语中的“heritage”也可以译为“传统”。

这种对比与融合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交流中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结语英汉词语的文化语义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有助于语言翻译和跨文化交流的深入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10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Oct.,2004第33卷专辑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 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33Sup.中英词语联想意义的跨文化对比肖 羽中, 孔翔兰(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38)摘 要:外语的学习可以说就是文化的学习,而英汉文化上的差异在词汇的文化联想意义上反映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共有事物,文化联想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共有事物,文化联想意义部分相同;共有事物,仅在一种语言中有文化联想意义;不同的事物,文化联想意义相同或近似;特有事物具有鲜明的文化联想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翻译;词语意义中图分类号:H31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4)Sup.-0370-03收稿日期:2004-04-15作者简介:肖羽中(1976—),男,湖南邵阳人,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外语系硕士研究生。

学习外语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与文化背景知识密切相关,并受它们的影响和制约。

背景知识是多方面的,大到文艺、历史、地理、哲学、科技,小到风土人情、问候、致谢、赞扬、禁忌等等,这大多属于知识文化。

如不注意这些知识的学习,就容易犯“文化错误”。

但是有的人认为学语言,无非就是把一个个的词、词组及短语连接起来。

掌握了这些,英语就学得差不多了。

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只是把单位按字母意义串起来,而丝毫不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中是用不好的。

例如,“He is very green.”在英语中是什么意思?他脸很绿吗?在上句中,green (绿)不是指颜色,有别的意思———某种文化方面的联想,但从字面上看这种意思不明显。

在词典上, green这个词有“(脸色)变绿”的意思,但用于此不过表示“没有经验”而已。

这个例子就涉及词的字面意义和联想意义,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问题。

不少论著在对词进行语义分析时,都程度不同地注意到了词的联想意义。

所谓联想意义,是指词的物指意义以外的各种附属色彩。

法国语言学家A・马丁奈特(A.Martinet)认为联想意义是附属于词的个人感情联想。

联想意义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社会文化背景基础上的联想意义和由语言手段(如词缀构词法等)而产生的联想意义。

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没有语言,就不存在什么变化;反之,语言世界也只有在反映文化时才有意义。

这正如朱瑞・劳特曼(J uri Lotaman)所说的“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

二者的关系是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

文化因素一开始便有机地渗进了语言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词语层次,语言在自身的历史中积累了无数“文化沉淀物”。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

这样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便离不开对该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的了解。

分析表明,具有文化联想意义的词汇通常与民族文化有着密切联系。

我们通过对所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取舍,并按其指称意义分为以下八类:(1)动物;(2)植物;(3)颜色;(4)数字;(5)民俗形象;(6)人名;(7)地名;(8)纪念日和传统节日。

上述八类中,以动物和植物最为有趣,它们占总数的40%左右。

文化联想意义和民族日常生活、地理、民俗、宗教,以及价值、审美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褒贬态度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在民族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民间创作中和宗教神话中的角色;事物本身的特征(形象、味道、颜色)。

值得一提的是,事物的特征是文化联想意义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的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心理、民族审美观和价值观。

社会发展影响词的文化伴随意义的形成或消失,也影响着文化联想意义的形成或消失,例如,一些过去评价色彩为贬义或褒义的词汇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一些过去没有文化联想意义的词073汇可以获得联想意义;现在具有文化联想意义的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能会消失。

此外,文化联想意义还具有“双重性”的特点。

所谓双重性,是指某一个词的文化联想意义同时附属有赞成与不赞成、褒与贬截然相反的感情色彩。

通过对对英汉语中此类词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英汉文化渊源上的差异在词汇的文化联想意义上反映尤为明显。

根据其功能特点,我们拟将其分为下列五类:1.共有事物,文化联想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在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中,有时字面上完全等值的词汇,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产生联想的基础不同。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审美观、审美习惯,进而赋予的文化伴随意义也往往不一样。

因此,同一事物可引起完全不同的联想。

比如,“龙”(dragon)在汉文化中,把它视为权力、力量、吉祥的的象征,具有尊上的色彩,因而有“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说法。

现代人则把能干的人称之为“龙”。

然而在英语文化中,“龙”(dragon)是古代硕大、凶残的古怪野兽,不仅无端吞噬人类和动物,而且制造水火灾,危及人类生存。

“龙”在东西方文化中均属想象的事物,但两者对它的看法大相径庭。

英美文化伴随意义的差异也体现在颜色词和数词上。

同一颜色在不同民族人民的头脑中可能引起不同的联想,携带不同的民族文化信息。

如中国人喜欢红色,故有“红榜”、“红运”等说法,但西方人对红色的崇拜程度远不及中国人。

英语中的红色red 常用于“流血”(red battle)等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国的杨宪益夫妇把书名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而英国的大卫・霍克斯(David Haw kes)和约翰・敏福德(Jo hn Minford)翻译《红楼梦》时避开了“红”字,把书译为《The Story of t he Stone》。

还有黄色,在汉文化中尊为“帝王之色”。

皇帝穿的衣服叫“黄袍”。

而英语文化中以紫色(p urple)来比喻帝位、王位,如raise so meone to t he p urple(拥立某人为帝王)。

再比如说汉语中的“黑脸”有刚正不阿的联想意义,因为宋代清官包拯是黑脸。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敢于坚持原则办事,不怕得罪人的行为形容为“唱黑脸”,这也是借用了京剧中包公的脸谱形象———一个黑面长须的长者。

而black face在英文中却没有刚正的联想,英文中black face指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或唱黑人歌曲的演员。

在汉文化中,双数是吉祥数,单数是冥数。

因此,汉民族中作为结婚等喜庆活动的礼品应该为双数,作为殡葬等白事的礼品数为单数。

与此相反,英美人做客时给亲友的鲜花数通常为3、5、7、9枝;祭悼亡人时则要送由双数组成的花束。

我们通过比较英汉词语字面意义的相同和联想意义的相异,可以了解到英汉两个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词语联想意义的影响。

2.共有事物,文化联想意义部分相同英汉民族思维具有共性也有个性。

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这类词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他方面会引起不同的联想。

就文化内涵相同的方面来讲,他们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对客观世界认同的相同点。

对于不同的联想,则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

如rose和玫瑰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中都象征着爱情,但是有关rose的英语成语under t he rose确是秘密和沉默的象征,这反映了在会议桌上方悬挂玫瑰花表示所有的与会人员必须保守秘密。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用带刺的玫瑰表示容貌美但却不易接近的姑娘。

紫是蓝与红合成的颜色。

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的住处,因称皇宫为“紫禁宫”。

“紫气东来”表示祥瑞。

从唐代起即以服装的颜色来分辨官位品级,使“品色衣”成为定制。

皇帝著黄袍衫,亲王及三品服用紫,由此可见紫色在传统文化中崇高的地位。

在西方,紫色一般是高贵、优雅、权力的象征,英语里“be born in t he p urple”意为“出身于王室或显贵之家”。

除了高贵的联想意义外,紫色在英汉两种文化中还可引发疾病的联想。

“把某人打得浑身青紫”的意思是打伤某人。

另外,紫色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有生气的联想,如“t urn p urple wit h rage”(气得脸发青)。

尽管紫色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有高贵、疾病与生气的联想,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中国人看见紫色和英美人看见紫色产生的联想完全相同,这是一种同中有异的联想重合。

就高贵的联想意义而言,汉语中的紫色是间色,一般用来象征王公贵族的高贵地位,很少用于形容皇帝的神圣威严,虽然皇帝住的地方叫紫禁城。

与此相反,紫色在西方文化中一般用来形容君王的显赫富贵,很少用于普通大臣。

换言之,在东方儒教文化中,黄色是王权的象征,紫色是贵族的象征;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紫色是王权的象征,深红色才是贵族的象征。

据《圣经》记载,耶稣在被总督拉多下令处死前,一群罗马士兵用荆棘编了个王冠戴在耶稣的头上,并给他穿上紫袍(robed him in a p urple cloak)。

他们一边抽打他的脸,一边挖苦地叫道:“恭喜你啦!犹太人之王!”所以,p urple robe/cloak(紫袍)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王权的高贵。

著名翻译家霍克斯在翻译《好了歌》中的“紫袍”时变通为scarlet robe(红袍),虽然这两个色彩词语字面意义不对等,但其联想意义一致,都指王公的高贵。

两个不同民族文化上的共性不仅建立在人类生理结构的共同性之上,而且还建173立在人类生活的客观环境相似性之上,二者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共核的基础,从而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群体进行跨文化交际提供了物质前提。

3.共有事物,仅在一种语言中有文化联想意义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个普通的词在一种语言中常有极其丰富的联想,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只不过是一种语言符号而已。

通常这种词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比如“G oat”在英语中有两个文化伴随意义:(1)色鬼,淫荡的人;(2)劣等的人,劣等物质。

前者来自希腊神话传说,后者则源自《马太福音》。

而汉民族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要远远小于英语,在历史上只有印度的佛教曾一度对汉民族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因此,山羊对汉民族来说,只是一种动物,不会引起任何联想。

同样,“竹子”这种植物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

中国人常用竹来以物喻人,表达坚定、正直的性格。

比如邵渴的《金古园怀古》:“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等。

与之相反,bamboo一词在英语中几乎没有什么联想意义,甚至这个词也是也是从其他语言中借来的,因此,英国人对于竹子不像中国人那样熟悉,这也决定了这个词贫乏的文化内涵。

在多数情况下,它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4.不同的事物,文化联想意义相同或近似中国人用黄色来形容年轻幼稚,而英美人用绿色来形容年轻幼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