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

顾明远: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
顾明远: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

顾明远: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一份新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年以来,继1972年发布的《学为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简称富尔报告)和1996年发布的《教育,内在的财富》(简称德洛尔报告)以后第三份重要的报告。这份报告必定像前两份报告那样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

《反思教育》(下面简称报告)面对世界新的挑战,提出教育应负的责任和教育的变革,提出要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总的精神如报告导言中说的: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要将通常受到歧视的那些人包容进来,包括妇女和女童、土著人、残疾人、移民、老年人以及受冲突影响国家的民众。

这将要求采用开发和灵活的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法。由此,报告提出,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

关于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的理解,报告在最后一章作了详细的解释。我认为有这么几层意思:

一是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

报告强调教育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教育要尊重生命、尊重公正、平等,使人们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报告提出:“根据当前形势

重新审视教育权”。指出:“国际发展讨论常常会将教育作为一项人权和一项公益事业。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并且有助于实现其他各项人权”。这意味着国家要确保尊重、落实和保护受教育权,除了提供教育之外,还必须成为受教育权的担保人。报告批判了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报告认为,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报告说:“教育的经济功能无疑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超越单纯的功利主义观点以及众多国际发展讨论体现出的人力资本理念。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在多样化世界中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

二是强调教育的共同利益

报告认为,“共同利益”可以定义为:“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种善意,例如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报告认为,共同利益的概念超越了个人主义的社会经济理论。共同利益不是个人受益,而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的事业。在界定什么是共同利益时,强调参与过程,知识必然成为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指出,“要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这意味着知识的创造、控制、获取、习得和运用向所有人开放,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报告批评了教育私有化,并为知识的私有化趋势担忧。报告说:“教育是社会平等链条上的第一环,不应将教育出让给市场。”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国家要确保教育权的落实。

三是强调多样性、多元化

报告认为,共同利益的含义必须根据环境的多样性以及关于幸福和共同生活的多种概念来界定。共同利益有多种文化的解读。因此,在尊

重基本权利的同时要承认并培养关于环境、世界观和知识体系的多样性。教育作为共同利益应该具有包容性。因此,必须探索主流知识模式之外的其他各种知识体系,承认并妥善安处其他知识体系,而不是将其放在劣势地位。这里指的是各种社会、民族,特别是弱势群族的文化知识体系。

这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过去人们总是用工具理论来解释教育。教育要不是作为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工具,要不就是作为经济增长的工具,缺乏对教育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缺乏教育对人的本体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教育的确离不开政治和经济并要为它们服务。但教育更是人的权利,同时只有人个体得到发展,才能为政治经济服务。

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式

报告认为,面临当前的社会挑战,学习方式需要改变,要重新定义学习的概念。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学习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报告批评当前国际教育讨论张口闭口谈学习,但“主要关注的是教育过程的结果,而往往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关注结果,主要是指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面对当前社会和经济的变革,教育要帮助人们改变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同时,报告认为,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需要采用开放和灵活的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式。

过去,把教育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都是制度化的。但是人的许多学习是非正式

的。“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到的许多知识并非有意为之。这种非正式学习是所有社会化经验的必然体验。”所以要重视非正式学习。

报告提出要“反思课程编排”,强调人文主义课程和多元化课程,反对一切文化“霸权”、定型观念和偏见。把课程建立在跨文化的基础上。

当今世界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消息和知识的途径、交流方式。报告认为,数字技术为表达自由创造了更多机会,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关心的重大问题:个人信息涉及隐私和安全等重要问题。需要用法律和其他保障措施来防止数字技术的误用。“在这个新的网络世界里,教育工作者需要帮助新一代‘数字国民’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应对现有数字技术乃至今后更新技术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学校教育和教师不会消亡

在数字化、互联网时代,学校和教师起什么作用?会不会消亡?报告的回答是否定的。报告提到,现在有些人认为,由于电子学习、移动学习和其他数字技术提供了大量学习机会,学校教育没有前途。但是报告认为,正如富尔报告和德洛尔报告中说的,虽然知识的来源改变了,人们与知识之间的交流互动方式也改变了,但正规教育系统变化缓慢。因此,报告认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没削弱。学校教育是制度化学习和在家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是社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以及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学习。”这一段话,既说明学校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又说明当代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不是个人埋头读书,需要与同伴和老师共同学习。

当然,数字化、互联网大大拓宽了学习空间,给以课堂为中心的学习带来挑战。报告介绍了慕课(MOOC)和移动学习的方式和特点,但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从传统教育机构,转向混合、多样化和复杂的学习格局,实现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让学校教育和正规教育机构与其他非正规教育经验开展更加密切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要从幼儿阶段开始,延续终生。

报告指出,某些人起初预测,教师职业会消亡,数字技术将逐步取代教师。但报告认为,“这种预测已不再令人信服”,教师应当成为“向导,引导学习者(从幼儿时期开始,贯穿整个学习轨迹)通过不断扩大知识库来实现发展与进步。”因此“所有国家必须仍将有效的教学职业视为本国教育政策的优先事项。”

《富尔报告》发表在1972年,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充满了科学主义和经济主义的精神。该报告认为: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科学技术革命把人类带入了学习化社会。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而“教育是随着经济的进展而进展的,从而也是随着生产技术的演进而演进的”。因而科学技术革命使得知识与训练,也就是教育有了全新的意义。报告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并特别强调“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两个基本观念。这两个观念影响了世界教育的发展。

《德洛尔报告》发表在1996年,是在世界经济经过七八十年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逐步走向衰退的时候,也是在世纪之交的时候。人们期望21世纪经济能有更好的发展、社会矛盾能有所缓解、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报告充满了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并对教育充

满了希望。在教育上提出“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完整版)我和新教育的故事

我和新教育的故事 开发区实验小学邱秀兰 新教育的理念为我展示了一幅教育的美好画面,听了使人振奋!记得朱永新教授曾说过:“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此后,我就为了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而和我的孩子们用心的相处着。 今年接三年级,我知道三年级是最难教的年级,开始训练作文。我除了让学生每天阅读书籍外,还安排孩子每天写半面读书笔记,并在讲课的时候渗透一些写作方法,并坚持写日记、读后感,口语交际课 一个班级有自己的特色很不容易,世界上本没有路,走得多了便成了路。我经常告诉孩子们,我们这个教室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是兄弟姐妹。爱是一个家幸福的源泉和动力。孩子们慢慢懂事了,我的工作也得心应手了。每天早晨语文晨读时,我让孩子们先读一首诗(孩子们没人买了一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几遍下来后,孩子们已熟读成诵了,接下来由一个孩子领读传统文化,学生反复读,直到背过为止,剩余时间就是孩子们自由读课文的时间了。 在午练环节,我会和学生一起读一些适合三年级学生的书籍,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读了三部书《吹小号的天鹅》、《柳林风声》、《昆虫记》。每读完一部书,我们都会和孩子们一起开读书交流会,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本来有许多孩子不

喜欢看书,可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已经爱上了阅读,写起作文来也得心应手了。我也抓住时机,发现好的作文及时表扬,在班中宣读,并传到班级空间里,看到孩子们点滴进步,真是由衷地高兴啊。 神道口小学是新教育的实验基地,丁莉莉校长一直紧跟新教育的步伐,扎实走好每一步,带动了全校师生走向光明,我们就这样走着,走着……学校的每月一事老师认真学习、总结,带领孩子们学习,带领家长们学习,让老师、孩子、家长都高度重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为了孩子,我们绞尽脑汁鼓励孩子,评价手段多样化,阳光手册、阳光生的评选,阳光礼物的下发,学校不在乎金钱,在乎的是孩子。每天的“晨诵、午读、暮省”让我们一起成长,我的新教育,就是多一股创造的激情,把每一堂课精彩地演绎,把每一句话精心地锻造,把校园变成追求卓越的教育梦工场,我的新教育故事就是多一种生活的诗意,从平凡中品位出伟大,从失败中咀嚼出成就,我的新教育故事,就是读懂每一个孩子的脸庞,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房!只要付出,就会无悔;只要经历,就会无憾。这就是新教育精神,这也是新教育人最值得炫耀的无价之宝。庆幸,我走进了阳光神小!庆幸,阳光神小有新教育!庆幸,新教育的目标是“让孩子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更庆幸,这里的孩子不一样! 新教育的理念为我展示了一幅教育的美好画面,听了使人振奋!记得朱永新教授曾说过:“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此后,我就为了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而和我的孩子们用心的相处着。

朱永新新教育理念

朱永新:新教育精神 2008-03-07 14:51 今天我要讲“新教育精神”,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我昨天收到一份杂志《焦作新教育简报》,很坦率地说,看了这份杂志我流泪了。焦作今年三月份才开始启动新教育实验,但是这几个月的时间,在焦作掀起了新教育的风暴。焦作的校长们和父母亲的投入让我感动。他们六十多位“毛虫”的主题贴、随笔写得非常精彩,其中有个老师是一位退下来的教科所长,他写了一篇文章,说:“我已经风烛残年,后半生就交给新教育。”他还说:“真正让我动心的不是新教育本身,而是新教育的精神。”他说他想到了《如果我能是一颗星,免于哀伤》这首诗中的句子:“‘如果我是一颗星,我就不虚此生;如果我能够解除一个人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种伤心,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虚此生。’而新教育的精神便是如此,我愿意做一个不虚此生的人。”我看到他的这一段话,我就在想什么是新教育的精神?所以我就想了四句话,这四句话还不是最终的定稿,我想我们来一起完善它。 新教育的精神就是:第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第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田野意识”;第三、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合作精神”;第四、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公益情怀”。这四个方面是我们新教育实验目前所追求的质朴精神。我想对这四个精神做一些简要的解释。 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 新教育精神在他的四种内涵中最重要的就是理想。我们曾经称新教育实验是理想的教育实验。新教育人是纯粹的人,是为了理想而活着的人,是为了帮助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从而也让自己不断走向崇高的人。新教育人,是有责任感的人,他知道他的每一份付出,都会悄悄影响世界;他知道一个世界,需要有一群擦星星的人。新教育人是乐于奉献的人,他愿意把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的智慧奉献给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新教育人是执着的人,是坚韧的人,无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挫折,碰到什么样的打击,我们仍然会坚定地往前走。我觉得这就是新教育的理想精神。 最近我编了一本小书叫《改变,从阅读开始》,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重塑心的文化”。在这本书里面我选了章太炎先生的一篇文章《“我”有多大》,章太炎先生终老于苏州,他一生特立独行,有人称他为疯子。其实也有人称我为疯子,说我们新教育实验是一群傻子跟着一个疯子。但是人家称章太炎为疯子,他不但不生气,而且很开心。章太炎说,大凡非常的人,也就是有创造性的人,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想,就是能想也不能说,遇到艰难困苦的时候,没有精神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自古以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人,为了这个缘故,他自己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意各位同志个个也有一两分神经病。他说,近来传说某某有神经病,某某也有神经病,他说,不怕有神经病,只怕富贵利禄当面出现的时候,那神经病立刻就好了,那是要不得的。事实上,我觉得,这种神经病是加引号的神经病,它实际上是一种执着的精神。没有这样一种执着的精神,没有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不要做新教育。所以新教育最后必然是大浪淘沙,几百所学校也许最后留下的只有几十所学校,几所学校。没有关系,我说,只要有一个人在坚守着新教育,新教育就能成功,一定能成功。所以新教育这种执着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2、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其中三者构成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和()。 3、教育的功能按作用对象分();按作用方向分();按呈现形式分()。 4、简述教育起源说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5、教育发展的阶段包括()、()、()、()。简述各发展阶段中教育呈现的特点。

1、中国教育学萌芽阶段,孔子的教育原则包括( )等;性善论提出者( );性恶论提出者(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教育教学的著作是( ),其中的教学原则包括( )。 2、西方教育学萌芽阶段,古希腊三贤是( );发明助产术的是( );“寓学习于游戏”最早提倡者( );“教育遵循自然”最早提出者( );西方有关教育的第一本著作是( ),其作者是( )。 3、简述教育学学科建立中培根、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洛克,主要观点或者主要贡献。 4、简述规范教育学建立中传统教育派的赫尔巴特和现代教育派的杜威的观点有什么区别。 5、教育学发展阶段中,提倡发现教学法的是( );提出范例教学理论( );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是( ); 陶行知的教育观点包括( )。 教育学 基础知识 教育学概述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考点3) 教育学萌芽(考点2)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我们教学的时候要做到( );阶段性应该做到( );不平衡性应该做到( );互补性应该做到( );差异性应该做到( )。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中,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 )。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性。 4、简述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相互作用。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_邓艳葵

光明日报/2010年/7月/14日/第011版 理论综合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 西南大学邓艳葵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在世界各国早已存在,但关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却至今仍然是学界追问的热点。我们认为,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主要基于如下尺度:一是事物本质的理论的规定。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的规定。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在“人”基础之上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由其所处的社会关系地位和其内在规定性决定。作为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宣传和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的有序和谐发展和稳定服务的,是思想的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含了政治性,成为它自己的并区别其他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另外,一定社会发展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特殊的矛盾运动也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时必须充分加以考虑。 根据上述尺度,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进行了概括和抽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是一种改造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具体解读如下: 第一,从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精神生产。首先,在人类社会生产整体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精神生产,它为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三种基本形式。这三种生产形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其中,精神生产是人们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反映,它为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理论支持,既引导着物质生产的方向,又指导物质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品德,净化人的思想,建设人的精神家园,它在社会科学中起着核心和基础性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脑力劳动,思想政治教育劳动的对象是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劳动的产品是精神产品,即存在于受教育者头脑和心灵的内在的精神状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精神生产。其次,从物质生产力构成要素所起的作用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精神生产。众所周知物质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要素构成,而其中劳动者是最具能动性的要素,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规范、调整、转化、提升劳动者的思想品德,使劳动者的素质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更有效地利用劳动工具改造劳动对象,在生产力中起着一种“精神动力”作用,或者说,它是生产力中的精神力量因素。因此,“精神生产”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类本质,这符合事物本质理论的第一个尺度。有学者把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类本质,从而进一步认为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两个方面的性质,若单把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类本质是不够全面的。 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所具有的现实性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精神生产,而且是一种实践活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不是单纯的头脑风暴,而是意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是创造精神产品的过程,它为世界呈现出精神产品,从而使意识获得物质载体(人们的思想、理论表达在纸张或光磁等物质载体或通过主体物质身体的一些客观行为表现出来),具有了客体的性质,并成为一定群体或者整个人类的共同财富。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其现实性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而且体现在内容上。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精神生产,所生产的精神产品在公开和传播的过程中,丰富、影响和改变了主体的精神世界,从而现实地改变了人的言语和行为,成为一种社会力量,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

教育本质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及其错位现象 (1)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 (1) (二)教育本质“错位”现象分析 (2) 二、教育本质的真实意蕴及其思考的前提性逻辑 (3) (一)教育本质既是抽象的,更是实践的 (4) (二)教育本体是不变的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生成的教育“定在” (4) (三)教育本体的自在性和教育本质的自为性 (4) (四)教育本质是教育本体对教育主体和教育价值结构的统一建构和生成 (5) 三、学习:教育本质之表征 (6) (一)教育首先是一种学习 (6) (二)现代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 (7) (三)现代学校教育是主体间的系统指导学习 (8) 教育本质问题是关于教育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这是教育理论界长期以来一直探讨的问题,也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根本问题。自有人类,便有教育,教育具有人类社会的必然性和永恒性。同样,有了教育就有了人类对教育本质的不同的认识及其影响的实践。然而无论人们如何认识和解释教育,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教育都是通过教学使人社会化和知识化的根本功能是不变的。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及其错位现象 如果从教育与社会这一维度来考察这场论争,学术界关于教育的本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 (1)上层建筑说 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具有上层建筑的特点,即教育是上层建筑。一定社会的教育,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过来为政治和经济服务。上层建筑说强调教育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变革,教育具有上层建筑的本质特点。 (2)生产力说 生产力说认为,教育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教育就是生产力。教育已间接或直接地参与了物质生产过程。生产力说强调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它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事业是生产事业,而不是消费事业。生产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3)多重属性说

新教育理念

新教育理念学习心得 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理念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诠释了教育,让我感慨良多,真可谓一字千斤,使我受益匪浅。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朱永新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眼睛一亮。最新的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我作为一名教师一直信奉的理念,做教师不为学生为谁?在此理念下,我们勤勤肯肯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然而,朱教授却认为,教育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他说,教育是为了学生未免太狭隘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教育就是为了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他将此理念作为新教育理念的核心。 最欣赏的一句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观点,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说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以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他说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的超越。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最震撼的一个工程:营造书香乐园。朱教授认为,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一定量的书,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以在很多方面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

书,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生,也只能一个教书匠;而有着一定文化积淀的教师,教学时间未必太久,年龄不一定多大,却能够脱颖而出。

对数学教学本质的认识

对数学教学本质的基本认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里,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 一、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要在数学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数学活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1、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简单地说,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当儿童通过模仿学会计数时,当他们把两组具体对象的集合放在一起而引出加法规律时,这实质上就是数学化的过程。 2、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学数学,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决不只是模仿者。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在学生那里体现,不懂得学生能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不考虑学生作为主体的教,不会有好的效果。实际上,教师的教总要在学生那里得到体现与落实,是学生在吸收、消化、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教师讲得再好也会经常出现“教师讲完了,学生仍不会”的现象,教学对于指导学生建构数学知识应当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教

师教学工作的目的应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二、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间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考虑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題,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教师在发挥组织、引导作用的同时,又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好朋友,而非居高临下的管理者。教师的这些作用至少可以在下面的活动中体现出来。 1、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缋,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 2、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起到“解惑”的作用;教师要鼓励不同的观点,参与学生的讨论;教师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做出适当的调整。 3、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经常启发学生思考:“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而不只是要求学生模仿和记忆。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真正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认识客体的含义: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客体的特点: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2实践性是认识的最显著的特点。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一般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失败了的就是错误。 4认识主体的特点:①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5认识主体的结构:个体、群体、人类整体诸层次。 6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然而二者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9感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

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10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11论述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每个时代的人的每次具体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所以认识的有限性和认识的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 12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在它自身,如果想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其存在的根据,必然会限入神秘主义。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朱永新《新教育》理念

朱永新《新教育》理念 朱永新《新教育》理念 朱永新《新教育》一书,细读了以后对新教育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对新教育实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教育实验。 其基本思想是: 一、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二、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三、四种精神:1、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2、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3、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4、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 四、五大理念:1、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3、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4、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5、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五、四大改变:1、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2、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3、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4、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 六、六大行动:1、营造书香校园。2、师生共写随笔。3、聆听窗外声音。4、培养卓越口才。5、构筑理想课堂。6、建设数码社区。

通过阅读和学校的试验有以下体会: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他说,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晨诵—午读”(包括晨诵、读写绘、整本书阅读)这一儿童 生活方式课程是新教育实验在我校开发较早也是迄今为止 最为成熟的一个项目,无论是那些开启黎明的美丽诗歌,还是那一本本被反复甄选出来的经典著作,都被孩子们、甚至我们老师深深的喜爱、着迷。 相遇,让这些经典为孩子们铺展一个丰厚广阔的智力背景,另外,朱永新教授认为,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是人的精神性。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反战的理想空间。人的理想层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我认为,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为自己设置一个

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1.教育本质的多重审视 (1)内涵。所谓教育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它反映出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征。 (2)关于教育本质的四种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特殊范畴说;多重属性说。 (3)关于教育本质的第五种观点“意识替代说”: 唐震认为,文化教育的本质也许可以概括为:用我们已经掌握了的关于我们的对象及对象关系的知识,教给新的个体以应付对象的方式方法。它以一种意识改变另一种意识,以意识之间的碰撞、磨合、渗透及变革为目的,是一种意识覆盖以至消除另一种意识的、令个体可能产生痛苦的过程。由于任何两个个体所面临的对象均有不同,从不同对象中得来的意识之间就具有差异性或冲突性,文化教育活动的受体也就具有一定的排斥性。现实社会中,人们为了减弱受体的排斥心理,一是让教育活动主要在长幼之间进行。年长者(或者先得知识者)一般居于教育者地位,年幼者知识匮乏,象个白板,因而是被教育者。二是通过功利等方式加以诱导。比如古代有“学而优则仕”,今天有“知识就是财富”等教育目标的召唤,使得教育活动能够正常地开展下去。 显而易见,文化教育在增强个体的选择特性方面具有工具的意义。教育者把前人与对象界进行斗争的经验概念化、知识化,并把它们传授给个体。个体在还没有介入所指对象之前就已经获得了关于对象的意识。个体是准备进入这些对象,还是另选对象?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已经给他们作出了回答。 文化教育通过改变个体的意识空间来改变个体的选择指向。人类通过文化教育增大了个体的意识空间,从而找到了教给个体选择对象的方式方法的捷径。人类的文化成果通过教育者附着在个体的意识当中,塑造了新的个体,为个体关于未来的指向提供了透视器和显微镜。

教学本质的基本认识

关于教学本质的讨论 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学专业 温馨 11033026

关于教学本质的讨论 一、教学本质的基本认识: 人们对于教学本质认识,一直以来就有着颇多的认识和争论.就我们国家而言,就有特殊认识说,实践说,发展说,多层次类型说,交往说等主要观点.以下我主要就其中的特殊发展认识说,交往说和实践说三种说法作简单的介绍: 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这种认识活动以人类已有的知识为主要对象,力求在较短的时期内传授大量的人类文化科学知识,使个人知识达到当代社会的知识水平。其主要特点是: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不同于人类历史总认识;有教师的指导;教学认识无论是方式还是内容都具有间接性;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和教育性。 该说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按照认识的普遍规律来把握教学的一般过程,确定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方法论前提。但批评者认为:(1)仅仅局限于惟一的特殊认识过程,不利于深入、全面地揭示多层次的教学过程的本质,违背了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2)认识过程是囊括不了教学过程的本质的,具有很大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导致教学实践中片面强调传授知识,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意、思想品德、体质等,忽视了学生多种心理的参与。(3)把教学过程的本质归结为认识过程,不能够概括和指导一切教学活动和学科教学,也无法解释教学过程的某些规律,如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该说只描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忽视了教师的教授活动。(5)它在教学实践中极易形成师生间的主客体关系,造成教学上的片面和单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整体性和谐发展。 要研究教学本质,首先须明确本质指的是什么,在讨论中人们有时对教学的“质”和“本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不进行明确分析,由此而带来的经常是以质代替本质,把多方面的质看作是多重的本质。事实上,质和本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质比质更深刻。质反映的只是事物的某一侧面的属性,而本质才反映了事物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反映了事物存在的根据。本质通过关系而得到揭示。所以揭示事物的本质需要在揭示质的含义的基础上,将自身联系与他物联系统一起来,说明事物存在的原因,这样才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 所谓教学本质,就是自在于教学这一事物本身使其既可成为其自身又可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它是教学过程的内部要素和特殊矛盾的整体的、集中的体现,是决定该类事物或现象是教学而非其他事物或现象的依据,是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特征,是教学的各种特征和属性的抽象与概括。以往对教学本质的认识不少论者实质上是把质当成了本质来界定教学,对教学本质的概括要么把教学的任务、目的当作教学的本质,要么将教学的功能、价值当作教学的本质,都在向教学本质认识逼近,但还未达到教学的本质。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必须在正确把握“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对已有关于教学的质的认识进行综合抽象,才能达到目的。 二、关于教学本质研究的着眼点问题: 对教学本质的探讨,有的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有的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有的是从教学的角度;有的从一个侧面概括,有的从两个侧面概括,有的从整体概括;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归属的分析,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性质的分析,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功能的分析等等。比如,着眼于学生来考察教学过程,形成了“学习说”、“学生实践说”、“发展说”、“认识论”等诸观点;着眼于教师来研究教学过程的本质,就产生了“价值增值说”、“传递说”、“教师实践说”等认识;而“交往说”、“知情统一说”、“审美过程说”、“多本质说”等由于其涉及教与学的两个方面,明显带有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属性,因此它们是从师生双方的角度来论证教学过程本质的。

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 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 作善也”。 4.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 念的活动。 5.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 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6.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7.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8.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 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9.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0.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 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1.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2) 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性(7)生产性(8)民族性 12.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3.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 和具体实施者;(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1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 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学习朱永新新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

学习朱永新新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

学习朱永新新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 洛新局老井小学周万红 朱永新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他指出:教育就是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为了一切的人,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要关注一切的人,帮助校长,帮助家长,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去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还是愚昧的,还是智睿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为了他们,同时教育为了人的一切,这是我们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也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去实践的。 朱永新新教育的目标:新教育的目标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认识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我们认为参加我们实验的所有的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每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材,最后有大的成就。每个老师都要成长,相当多的人能够成功,有一部分人能够成材,成就。所有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在成长着,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触发我们去思考,我们在县教育局的极力倡导下,这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思想》,体味了朱老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建设书香生活环境”等教育内涵。 一、朱永新新教育思想给我的触动 1、朱永新老师认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他的新教育思想,引人深思,令人深受启发。 2、朱老师的新教育认为,理念: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

新教育核心理念

新教育理论内涵 1、核心理念: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 2、价值取向:追寻理想,超越自我;成长着,并快乐着;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3、基本原则:(1)实践性原则,强调操作;(2)生成性原则;强调过程;(3)发展性原则,强调创新;(4)客观性原则,强调真实;(5)公益性原则,强调开放。 4、三大假设:(1)“十大行动”就是“教育共同体生活世界改造”的理想通道;(2)理想的教育实验不仅会改变作为因变量的被试,而且会促成实验活动主体自身的不断提高与完善;(3)随着“新教育实验”的不断推进,多元的、不同层级的教育共同体会在交往理性与交往道德上达成共识,会逐步形成这支团队所特有的科研机制与制度文化,进而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论话语与实践范式,诞生“新教育学派”。 5、四重境界(1)使实验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2)使实验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3)通过实验使学校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4)通过实验使学校成为“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与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 6、五大观点:(1)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2)交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3)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4)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5)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7、十大领域: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以及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

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就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就是新的。

了解教育的本质特性

论述题 1、如何了解教育的本质特性?答题思路:(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2、联系实际,谈谈你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是如何处理素质与知识、能力的关系。答题思路:(1)知识是形成人的整体素质方面的无以替代的基础,素质对知识特别是现代知识具有决定性的依赖关系;素质诉诸实践则表现为能力,离开能力,素质就无从表现、观察、确证和把握。(2)根据语词规定的逻辑关系,素质是属概念,知识和能力是种概念,知识和能力是构成一个人的素质的主要部分,因而这三者不是并列的关系。(3)如果把素质、知识和能力理解为并列关系,就会误认为课堂和学校传授的知识和能力不是素质,这是荒唐的。 3、联系实际,谈谈面对未来社会,教育的应对措施及改革趋势。要点:(1)追求教育民主化,发展全民教育;(2)实行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倡导学会关心,加强人文教育;(4)追求教育的终身化,构建学习化社会;(5)谋求教育的国际化,注重教育的本土化。 4、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要点:(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4)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5)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弥补遗传上的缺陷。 5、结合实例,谈谈课程改革后你对教学观念及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认识。要点:教学观念的变革体现在:(1)教学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2)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新型互动师生关系; 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体现在:(1)教师形成开放的、动态的课程意识,参与学校课程的研究、开发,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2)教师角色发生位移,和学生一起参与,共同探索知识;(3)倡导教师之间合作交流。 6、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教师教育的发展轨迹和变化特点。答题思路:(1)职前教育由低向高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如中等师范教育已被高等师范教育所取代;(2)教师培养模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即综合大学培养教师已经成为潮流;(3)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化,教师培养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已经达成共识。 7、谈谈你是如何促进教师在业内获得发展的(你是如何在业内获得发展的)?答题思路:(1)所谓“教师职业专业化”是说: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要按照专业标准,使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性职业;教师职业成为专业,需要一个过程。但目前教师职业离专业标准还相差很远,还处于“半专业”状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努力。(2)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素质,这包括在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为此就必须提倡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进行业务进修,同时严格教师的入职和解职资格、厉行严格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3)就促进教师在业内获得发展来说,其影响因素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因素又包括“系统外因素”和“系统内因素”:前者是指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因素;后者是指学校内的因素(如果你是校长或教育行政人员,可以着重从教研活动、学校制度、教学条件等方面来谈此问题)。主观因素包括教职观、情感、教师知能和遭遇等(如果你是一名教师,可以着重从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看法、自己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等方面来谈此问题)。 8、针对义务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针对本地义务教育的执行情况谈自己的看法或提出合理化建议。答题要点:义务教育的特点:普遍性、强制性。看法或建议:(略) 9、我国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内涵与特征的认识。答题要点:(1)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①根本原因是国家推行科教兴国战略,要提高人口素质;②直接原因是要从根本上治理“片面追求升学率”。(2)素质教育的内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素质

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

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 作者:顾明远《光明日报》(2016年01月05日14版) 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一份新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年以来,继1972年发布的《学为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简称富尔报告)和1996年发布的《教育,内在的财富》(简称德洛尔报告)以后第三份重要的报告。这份报告必定像前两份报告那样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1. 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 《反思教育》(下面简称报告)面对世界新的挑战,提出教育应负的责任和教育的变革,提出要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总的精神如报告导言中说的: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报告提出未来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报告强调经济发展必须遵从环境管理的指导,必须服从人们对于和平、包容与社会正义的关注。报告认为,人文主义方法可以让教育辩论超越经济发展中的功利主义作用,应对全球学习格局的变化。 教育和学习要超越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要将通常受到歧视的那些人包容进来,包括妇女和女童、土著人、残疾人、移民、老年人以及受冲突影响国家的民众。这将要求采用开发和灵活的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法。由此,报告提出,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 2. 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 关于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的理解,报告在最后一章作了详细的解释。我认为有这么几层意思: 一是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报告强调教育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教育要尊重生命、尊重公正、平等,使人们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报告提出:“根据当前形势重新审视教育权”。指出:“国际发展讨论常常会将教育作为一项人权和一项公益事业。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并且有助于实现其他各项人权”。这意味着国家要确保尊重、落实和保护受教育权,除了提供教育之外,还必须成为受教育权的担保人。报告批判了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报告认为,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报告说:“教育的经济功能无疑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超越单纯的功利主义观点以及众多国际发展讨论体现出的人力资本理念。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在多样化世界中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 二是强调教育的共同利益。报告认为,“共同利益”可以定义为:“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种善意,例如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报告认为,共同利益的概念超越了个人主义的社会经济理论。共同利益不是个人受益,而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的事业。在界定什么是共同利益时,强调参与过程,知识必然成为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指出,“要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这意味着知识的创造、控制、获取、习得和运用向所有人开放,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报告批评了教育私有化,并为知识的私有化趋势担忧。报告说:“教育是社会平等链条上的第一环,不应将教育出让给市场。”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国家要确保教育权的落实。

教育学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广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人类社会自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二)狭义: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 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 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进行的。 3.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三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 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主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 教育的历史性: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性质、内容等都各不相同,所以,教育具有历史性。 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要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有神论者认为,教育是由上帝创造的,教育就是体现神和上帝的意志,顺从于天。是错误的观点。 2.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各人种教育的演化》。也是错误的观点。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也是不科学的。 4. 马克思主义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因为:①、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②、劳动对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 (二)教育的发展 1. 原始社会的教育概况: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