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术语大全(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术语大全(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术语大全(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术语大全(完整版)

更多相关内容:医疗卫生招聘考试题库

中医专业医疗卫生招聘备考: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科中有不少专业的名词术语,中公医疗卫生网站为了方便大家备考复习,将常见的中医名词术语进行汇总,助大家顺利备考。

骨痿:症见腰背酸软,难于直立,下肢萎弱无力,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由大热灼伤阴液,或长期过劳,肾精亏损、肾火亢盛等,使骨枯而髓减所致。

恶露:指产妇分娩后,胞宫内遗留的余血和浊液。一般产后二至三周内恶露应完全排尽,如超过三个星期,仍然持续淋漓不断,或排出很少,均属病理范围。.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轻微恶心,有时呕吐,是常有的反应,无需治疗,不久可逐渐消失。若恶心呕吐严重,择食或食入即吐,甚则呕吐胆汁或血性物者。

瘿瘤:瘿与瘤的合称。或单指瘿。瘿:又名大脖子。多指甲状腺肿大一类疾患。发病与水土有关,或忧思郁怒,肝郁不舒,脾失健运,致气滞痰凝而成。症见颈前生长肿物,色红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有如“缨络”形状。瘤:是在体表生长的赘生物。

臌胀:指腹部胀大,腹皮青筋显露,四肢不肿(或微肿)的病症。多因情志郁结、饮食不节、嗜酒过度、虫积日久,使肝脾损伤,气血瘀滞,水湿不运所致。

气滞:指体内气的运行不畅,于某一部位产生阻滞的病理。临床表现主要是局部出现胀满或疼痛的症状。气滞久则可引起血瘀,形成“气滞血瘀”,使局部的疼痛加剧(刺痛拒按),甚则结成肿块或腐损肌肉。

痰核:指皮下肿起如核的结块,多由湿痰流聚而成,结块多少不一,不红不肿,不硬不痛,用手触摸,如同果核状软滑而能移动,一般不会化脓溃破。痰核大多生于颈、项、下颌部,亦可见于四肢、肩背。

痹证:有闭阻不通之意。通常多指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肌表经络和骨节,发生关节或肌肉疼痛肿大和重着等一类疾患。

膏淋:症见小便混浊如米泔,或如鼻涕,或如脂膏,溲行不畅。本病可见于丝虫病,泌尿系感染、结核、前列腺炎等疾病。

瘰疬:主要指颈部淋巴结结核。又称“鼠疮”。小者为“瘰”,大者为“疬”。以其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故名。

劳淋:“其状尿留茎内,数起不出,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劳倦即发”,或小便淋漓不已,涩痛不甚,因劳倦过度而发。

表证:外感病邪(风寒或风热之邪)一般先侵袭人的体表和呼吸道,其出现的证候,称为“表证”。又称“感冒”。

疟母:又名劳疟。指疟疾日久不愈,顽痰挟瘀,结于胁下,形成的痞块。相当于久疟形成的脾脏肿大。

血淋:主症为小便涩痛有血。

肺痈:肺部发生痈疡而咳吐脓血的病症。多由外感风邪热毒,蕴阻于肺,热壅血瘀,郁结成痈,久则化脓所致。临床表现有发热寒战,咳嗽,胸痛,气急,吐出腥臭脓性粘痰,甚则咳吐脓血。可见于肺脓疡、支气管扩张等疾患。

痞块:指腹腔内的积块。

痢疾:为夏秋季常见的急性肠道疾患之一。多因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积滞于肠中所致。主症以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腹痛,里急后重,下粘液及脓血样大便为特征。

疟疾:指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古人观察到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及山林多蚊地带。

带下:指妇女阴道流出一种粘性液体,连绵不断,其状如带,名为带下。

疥疮:因风湿热邪郁于皮肤,接触传染。以手指缝最为常见。呈针头大小的丘疹和水泡,痒甚。解放后少见。

丹毒:因患部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故名。初起患部鲜红一片,边缘清楚,灼热,痒痛间作,迅速蔓延扩大,发热恶寒,头痛,口渴;甚者可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毒邪内攻之证。

瘴疟:指因感受山岚瘴毒而发的一种危重疟疾。主要表现为疟发之时,神识昏迷,狂妄多言,或声音哑喑等。治宜重视当地防治经验,严重者须中西医结合抢救。

瘴毒(山岚瘴气、瘴气、瘴疠、瘴):《医学正传》:“岭南闽广等处曰瘴气,盖指山岚恶露烟瘴湿热恶气而名之也”。通常多指恶性疟疾。

癥瘕积聚:癥瘕和积聚,都是腹内积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症。癥和积是有形的,而且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脏,属血分;瘕和聚是无形的,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腑,属气分。癥瘕积聚的发生,多因情志抑郁、饮食内伤等,致使肝脾受伤,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日久渐积而成。而正气不足,更使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癫痫:癫证与痫证的合称。癫,指精神错乱一类疾病;痫,指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疾病。

淋病:淋者,欲尿而不能出,,胀急痛甚;不欲尿而点滴淋沥。相当于泌尿系感染、结石等病。淋病分为气淋、劳淋、血淋、膏淋、石淋、热淋。

气淋:由脾肾虚膀胱热所致。症见小便涩痛,小腹胀满明显。

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的病理。气顺则平,气逆则病。肺胃之气,以降为顺,肺气逆则见喘促、咳嗽;胃气逆则见呕吐、呃逆;肝气虽主升发,但郁怒伤肝,升发太过,也可见气火上逆,出现头痛眩晕、昏倒、吐血等症。

心动悸:患者除自觉心悸外,尚可察见心脏搏动亢进,甚则“其动应衣”。

阴盛格阳:指体内阴寒过盛,阳气被拒于外,出现内真寒而外假热的证候。病人身虽热,却反而喜盖衣被;口虽渴而饮水不多,喜热饮或漱水而不欲饮,手足躁动,但神态清楚;脉虽洪大,但按之无力。

白浊:①指小便色白浑浊。②指尿道口常滴出白色浊物,小便涩痛明显,但尿不混浊。

阴暑证:伤暑证之一。因暑月炎热而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所致。由于暑月受寒,静而得病,故名。

脱疽:又名脱骨疽,脱痈。多发于足趾,溃久则趾自落,故名。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

风水:水肿病的一种。多由风邪侵袭,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潴留体内。症见发病急骤,发热恶风,面目四肢浮肿,骨节疼痛,小便不利,脉浮等。此证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乳痈:发于乳房部的痈,统称乳痈,即急性乳腺炎。多见于妇女产后,其病因有因肝气郁结,胃热壅滞;或因乳汁积滞;或乳儿吸乳时损伤乳头,感染热度;或产后血虚,感受外邪,以致湿热蕴结,气血凝滞而成。

结胸:语出《伤寒论》。指邪气结于胸中的病症。主要症状有两类:一类为胸胁部有触痛,颈项强硬,发热有汗,脉寸浮关沉等;一类为从心窝到少腹硬满而痛,拒按,大便秘结,口舌干燥而渴,午后稍有潮热,脉沉结等。

休息痢:下痢积年累月,屡止屡发,故名。多因治疗失宜,或气血虚弱,脾肾不足,以致正虚邪恋,湿热伏于肠胃而成。

淋浊:①淋病与浊病的合称。淋:通常是指小便急迫.短.数.涩痛的病证。浊:指小变混浊。②性病之一种。症见尿时阴茎痛,精浊下滴如败脓,有恶臭。

痔瘘:即痔疮和肛瘘的合称。初生肛门不破者称痔;破溃而出脓血,黄水浸淫淋漓久不止者称瘘。

黄疸:身黄、目黄、小便黄是其三大主症。多由感受时邪,或饮食不节,湿热或寒湿内阻中焦,迫使胆汁不循常道所致。

梅核气:多由肝郁气滞痰凝,咽部痰气互结所致。患者自觉咽喉如有梅核堵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麻风:因体虚感受暴疬风毒,或接触传染,内侵血脉而成。初起患部麻木不仁,次成红斑,继则肿溃无脓,久之可蔓延全身肌肤,出现眉落、目损、鼻崩、唇裂、足底穿等重症。本并为慢性传染性皮肤病,必须隔离治疗。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症。包括了中医古籍中的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西医学中的冠心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有与本病相似的表现。

脱疽:又名脱骨疽,脱痈。多发于足趾,溃久则趾自落,故名。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

喉痹:多指发病及病程演变不危急,咽喉红肿疼痛交情,并有轻度吞咽不顺或声音低哑、寒热等证。外感、内伤均可引起,外感以风热居多,内伤以阴虚为常见。

脾瘅:指因多食肥甘,脾热而浊气上泛,口中甜腻之证。日久可变为消渴。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87612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精血同源:精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并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 津血同源:血和津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经络:使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

英语常见中医术语

英语常见中医术语 绪论introduction 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中医学理论体系theory system of TCM 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CM 整体观念holism concept 五脏一体观holism of five ogans 形神一体观holism of body and spirit 天人一体观holism of human beings and universe 医学模式medical pattern 辨证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论治treatment variation 疾病disease 证候syndrome 症状symptom 体征physical sign 辨病disease diagnosing 同病异治different treament for the same disease 异病同治the same treatment for the different disease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Ancient philosophic basis of TCM 精jing(as the world origin in ancient philosophy) 气qi(as the world origin in the ancient philosophy) 精气学说theory of jingqi 生命life 中介medium 气机qi activity 气化qi transformation 感应induction 水地说hypothesis of jing originating from water and earth 云气说hypothesis of qi originating from cloud and air 气一元论monism of qi 元气一元论monism of qi 阴阳yinyang; yin and yang 阴阳学说theory of yinyang 阴阳对立inter-opposi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 阴阳互根inter-dependence between yin and yang 阴阳消长wane and wax between yin and yang 阴阳交感inter-induc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 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 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 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 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 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 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中医英语词汇汇总.doc

v1.0可编辑可修改Lesson On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术语 acupunture and moxibusion 针灸 health maintenance 养生 drugs cold and cool 寒凉药 the school of cold and cool 寒凉派 diaphoesis emesis purgation 汗吐下 the school of purgation 攻下派 exa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 外邪 reinforcing the earth 补土 internal impairm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 would bring about vorious diseases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yang is usually redundant ,while yin is frequently deficient.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nourishing yin滋阴 medicinal herbs草药 blood stagnation淤血 warm and inorgorate the spleen and stomach温养脾胃 中国医药学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基础理论 :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临床经验 : clinical experience 辨证论治 :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pattern 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 本草 : materia medica 中药 :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ese medicinals 中草药 :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四气五味 : four properties and five tastes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要点

名词解释 绪论(27个) 1)中医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医学模式: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3)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代最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家,即刘完素(寒凉派),李东恒(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滋阴派)。 4)寒凉派:以医家刘完素为代表。倡导“火热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因此治病多用寒凉方药。 5)攻邪派:以张从正为代表。主张治病当首先以祛邪为要务,善用汗、吐、下三法。 6)补土派:以李东恒为代表。他创立了“内伤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7)滋阴派:以朱震亨为代表。他创立了“相火论”,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治病时善用养阴方剂。 8)温病学派;以叶天士、吴瑭等为代表,创立了温病学说,认为外感热病多由湿热之邪所致,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 9)汇通学派:以唐容川、朱佩文、张锡纯、恽(yùn)铁樵等为代表,倡导中西医汇通。 10)形与神俱:形即形体、神即精神。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产生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11)以表知里:又叫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12)取象比类:又称援物比类、类比。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殊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推理方法。 13)推演络绎:又称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理推出特殊结论的推理形式。 14)试探:是对研究对象先做一番考察,尝试性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作适当的调整、完善和修改原设想,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认知方法。 15)反证:是以结果来追溯和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16)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就是指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是中医学的主导思想和基本特点之一。 17)天人相应:天指自然界,天人相应指人对天地自然的依循和适应关系。18)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 19)病:即疾病。病是指特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20)症:包括病症与体征。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即病人的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 李本强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 李本强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中医英语术语

第一课 1.中国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临床经验clinical experience辨证论治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杂病miscellaneous diseases中药学Chinese pharmacy 四气五味four properties and five tastes 针灸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umox古代中国哲学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汗法sweating therapy; diaphoresis 下法purgation吐法vomiting therapy; emetic therapy补土派the School of Reinforcing the Earth方剂prescription; formula 医疗实践medical practice治疗原则therapeutic principles寒凉药herbs cold and cool in nature滋阴降火nourishing yin and reducing fire瘀血致病diseases caused by blood stagnation 第二课 1 ve zang-organs; five zang-viscera五脏six fu-organs六腑system of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经络系统holism整体观念organic wholenss有机整体social attribute社会属性(of the five zang-organs) open into开窍sprout, grow, transform, ripen and store生长化收藏diagnostics诊断学relationship between pathogenic factors and healthy qi邪正关系therapeutics治疗学common cold due to wind and cold风寒感冒different therapeutic methods used to treat the same disease同病异治the same therapeutic method used to treat different diseases异病同治balance of water metabolism水液代谢平衡clearing away heart fire清心火nature of disease疾病本质treating the left side for curing diseases located on the right side以左治右drawing yang from yin从阴引阳treating the lower part for curing diseases located on the upper part病在上者下取之 第三课 1 philosophical concept哲学概念mutual transformation相互转化balance of yin and yang阴平阳秘transforma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阴阳转化extreme cold turning into heat寒极生热 pathological changes病理变化absolute predominance 绝对偏盛 general rule of pathogenesis病机总纲supplementing what it lacks of补其不足eliminating wind and dispersing cold祛风散寒mutually inhibiting and promoting相互消长mutually inhibiting and restraining相互制约interdependence相互依存excess of yin leading to decline of yang阴胜则阳病contrary and supplementary to each other相反相成organic whole有机整体impairment of yang involving yin阳损及阴deficiency of both yin and yang阴阳两虚deficiency cold syndrome虚寒证suppressing yang and eliminating wind熄风潜阳 第四课 1.the doctrine of five elements; the theory of five phases五行学说free development 条达舒畅to be generated and to generate生我我生restraint in generation生中有制Wood is characterized by growing freely and peripherally.木曰曲直Earth is characterized by cultivation and reaping.土元稼穑 Water is characterized by moistening and downward flowing.水曰润下over restriction and counter-restriction相乘相侮Wood over restricts earth because it is deficient.土虚木乘promotion, restriction, inhibition and transformation生克制化disorder of a mother-organ involving its child-organ母病及子insufficiency of essence and blood in the liver and kidney肝肾精血不足blood deficiency in the heart and liver心肝血虚exuberant fire in the heart心火亢盛insufficiency of liver yin肝肾不足declination of kidney yang肾阳衰微weakness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脾胃虚弱soothing the liver and harmonizing the stomach平肝和胃insufficiency of kidney yin肾阴不足balance between water and fire水火不济 第五课 doctrine of visceral manifestations脏象学说five zang-organs and six fu-organs五脏六腑extraordinary fu-organs齐桓之府nutrients of water and food水谷精微ransmitting and transforming water and food传化水谷storing essence贮藏精气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ionship表里关系therapeutic effects治疗效应 clinical practice临床实践storage without discharge藏而不写discharge without storage泻而不藏physical build and various orifices形体诸窍(of five zang-organs) open into开窍spirit and emotions精神情志the heart storing spirit心藏神the lung storing corporeal soul肺藏魄the liver storing ethereal soul肝藏魂the spleen storing consciousness 脾藏意the kidney storing will肾藏志the luster manifesting upon the face其华在面 第六课 the heart governing blood and vessels心主血脉sufficiency of heart qi心气充沛rosy complexion面色红润sufficiency of blood血液充盈unsmooth vessels脉道不利lusterless complexion面色无华thin and weak pulse脉象细弱the heart storing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1、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 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就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就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 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与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 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就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 饮。 7、内燥:就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与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就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 盛衰变化。 9、正治:就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 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就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就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就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就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就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就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就是指风邪常兼她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就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就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18、阴偏衰:就是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阴气不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19、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则称为“因人制宜”。 20、阳中求阴:就是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理论而设立的一种治法,即在补阴的基础上适当配以补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适用于治疗阴偏衰的虚热证。 21、泻南补北:就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22、气门:即汗孔,汗孔不仅就是排泄汗液之门户,而且也就是随着肺的宣发与肃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部位,故称之为“气门”。 23、宗气:就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生化的谷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 24、奇经八脉:就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由于它们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则,与脏腑没有直接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的基础理知识概要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脏象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经络学说与脏象学说密切相关。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根据史书记载我国远古医学典籍有《黄帝针灸》、《素女脉诀》和《神农本草经》即所谓“三世医学”。“三世医学”后中医学的学术发展分别沿着“医经”和“经方”两方面发展。汉以前计医经七家凡二百十六卷经方十一家凡二百七十四卷。但这些典籍大多可能早已散失,所以从现存的医学文献来看,汉以后历代医药学家的学术主张和理论依据几乎都没脱离《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这几部古典著作的理论框架。这四部著作可说是汉代以前也就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的代表经典著作,反映了从先秦至东汉末年之间中医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以及药物、针灸治疗等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特点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医学实践主要是临床实践,亦包括对人和动物的解剖观察等,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并融合了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天文、历学、农学等而逐步形成的。千百年来一直在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也就是说这一理论体系产生年代古远,受古代哲学思想和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影响很深,同时又来源于实践并长期指导实践。因此它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过的。这一独特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的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下面就此两点进行论述。 1、整体观念 整体其含义就是指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的整体观念其内涵有两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重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可分为五个系统。这五个系统通过经络相互连结在一起,而以气、血、津液为其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又通过相生相克而相互调节,维持整体水平的协调和平衡。这个

中医英语词汇.doc

中医英语词汇 下面是整理的中医英语词汇,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医①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②traditional Chinese physician ①中医学的简称。②本学科专业职业队伍。 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中医与中药的合称。 中医药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中医学与中药学的合称,侧重反映中医与中药两者共同发展,密不可分。 中药Chinese materia medica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 中药学Chinese materia medica 中药学科的统称。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药材饮片、中成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 中西医结合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现代医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及手段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中西医学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诊治疾病的医学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原则的学科。 中医诊断学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 方剂学prescription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研究治法与

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

2017年3月11号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真题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乙癸同源、水火既济 2.仓廪之官、决渎之官 3.用热远热、热因热用 4.忘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气脱与亡阳的定义与联系 2.热、火、暑的异同点 3.忘了 4.忘了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何谓肾精、肾气、肾阳、肾阴?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阴阳偏衰既可导致相对一方亢盛,又可导致相对一方虚损不足,对此应如何正确理解和分析? 3.风气内动的概念、成因和病机。 4.“治病求本”与“标本缓急”中的“本”的区别与联系。 2017年山东中医药大学考博,中医基础理论考题记忆版 1.为什么说“亡血家不可发汗”? 2.何谓体质?何谓征候?二者有何联系? 3.何谓七情?为什么说情志病皆从心生? 4.何谓脱气?与亡阳有何区别? 5.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 6.何谓循经论治?何谓分经论治?试论头痛与牙痛的分经论治? 7.对脾喜燥恶湿,胃喜润勿燥的理解? 8.金元四大家。 9.对“金曰从革”的理解及临床指导意义?

2016年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回忆 一、名词解释(20分,5个每题4分) 1.水火既济 2.经脉 3.寒性凝滞 4.阴阳格拒 5.七情内伤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8分,5个) 1.简述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 2.何为正治?包括哪些治法? 3.何为痰饮?痰饮的分类? 4.简述宗气学说的原理? 5.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其与形、体、窍、华、志、液之间的关系? 三、论述题(共40分) 1.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15分) 2.中医“体病相关”理论与临床意义?(25分) 2017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 一,名词解释(2*5) 1.疬气 2.五脏化液 3.百病皆由气 4.从化 5.皮部 二,简答(10*5) 1.试论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2.阴维脉、阳维脉经脉循行及其功能。 3.试述“肾为胃之关”。

最全中医术语英文大全

[学科] 中医①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②traditional Chinese physician ①中医学的简称。 ②本学科专业职业队伍。 中药Chinese materia medica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 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药学Chinese materia medica 中药学科的统称。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药材饮片、中成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 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本草:Materia medica 中药:Chinese materia medica,Chinese medicinals(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中草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Chinese medicinal herbs 中药学:Chinese pharmaceutics 药材:Medicinal substance(material) 中西医结合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诊断学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方剂学 prescription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Formulae/ prescriptions 中医内科学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阴阳]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阴阳对立:Opposition of yin and yang 阴阳制约:Restriction of /between yin and yang 阴阳互根:Interdependence of yin and yang 阴阳消长:Waxing and waning of yin and yang 阴阳转化:Inter-transformation of yin and yang [五行学说]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五行:water,fire,wood,metal,soil 生:promote, generate, engender 克:act, restrict, restrain 乘:overact, over-restrict, over-restrain, subjugate, overwhelm 侮:counteract, counter-restrict, counter-restrain, rebel [整体观念] concept of organic wholeness 辩证法dialectics 生长化收藏sprouting, growth,transformation,ripening,storage 内外环境统一性the unity betwee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s 机体自身整体性the integrity of the body itself 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classic Chinese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s 矛盾统一the contradictory unity 互相联系、相互影响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关键名词术语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关键名词术语(转贴) 中医基础理论关键名词术语 绪论introduction 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中医学理论体系theory system of TCM 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CM 整体观念holism concept 五脏一体观holism of five organs 形神一体观holism of body and spirit 天人一体观holism of human beings and universe 医学模式medical pattern 辨证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论治treatment variation 疾病disease 证候syndrome 症状symptom 体征physical sign 辨病disease diagnosing 同病异治different treatment for the same disease 异病同治the same treatment for the different disease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ancient philosophic basis of TCM 精jing (as the world origin in ancient philosophy) 气qi (as the world origin in the ancient philosophy) 精气学说theory of jingqi 生命life 中介medium 气机qi activity 气化qi transformation 感应induction 水地说hypothesis of jing originating from water and earth 云气说hypothesis of qi originating from cloud and air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一、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换言之,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二)体质的构成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形与神的协调统一,这是生命存在和健康的基本特征。健康,就是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完好状态,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神由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所舍之处;反过来,神是形的功能表现和主宰,神作用于形,对人体生命具有主导作用,能协调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因此,形壮则神旺,形衰则神衰。体质概念包括了形、神两方面的内容,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出相应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而良好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地体现出来。可见,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人体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

方法,内部形态结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而体表形态最为直观,故备受古今中外体质研究者重视。因此,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故人的体质特征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体格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一般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来判断,是反映体质的标志之一。体型是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又称身体类型,是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中医观察体型,主要观察形体之肥瘦长短,皮肉之厚薄坚松,肤色之黑白苍嫩的差异等。其中尤以肥瘦最有代表性,如《灵枢·逆顺肥瘦》及《灵枢·卫气失常》即以体型将人分为肥人与瘦人,肥胖体质又以其形态特征等划分为膏型、脂型和肉型。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则进一步将体型与发病相联系,提出了“肥人湿多,瘦人火多”的著名观点。 2.生理机能的差异性 形态结构是产生生理机能的基础,个体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决定着机体生理机能及对反应的差异,而机体生理机能的个性特征,又会影响其形态结构,引起一系列相应的改变。因此,生理机能上的差异也是个体体质特征的组成部分。 人体的生理机能是其内部形态结构完整性的反映,也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机能协调的体现。因此,人体生理机能的差异,反映了脏腑机能的盛衰偏颇。诸如心率、心律、面色、唇色、脉象、舌象、呼吸状况、语声的高低、食欲、口味、体温、对寒热的喜恶、二便情况、生殖机能、女子月经情况、形体的动态及活动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