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叙事学》

《叙事学》

《叙事学》
《叙事学》是一门研究叙事作品的学科,旨在探索叙事的结构、功能、形式和意义。

它涉及到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叙事作品,包括小说、故事、电影、电视剧、漫画、游戏等。

它关注的是这些作品如何通过叙事来传达意义和情感,以及叙事结构和叙事策略对作品效果的影响。

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和结构分析。

文本分析是对叙事作品的语言、形象、情节、主题等进行分析,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结构分析则是对叙事作品的结构进行分析,包括叙事层次、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以探讨作品的形式和功能。

叙事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期,当时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开始关注叙事作品的形式结构。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叙事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学者和理论,如法国的罗兰·巴特、美国的华莱士·马丁等。

叙事学的研究成果对文学、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创作和欣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和理解叙事作品的方法,也为我们揭示了叙事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价值。

《西方叙事学 经典与后经典》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西方叙事学 经典与后经典》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3
第十一章 认 知叙事学
4 第十二章 非
文字媒介叙事
5 第十三章 叙
事学与文体学 的互补性
谢谢观看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西方叙事学 经典与后 经典》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故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科
叙事
作品
结构主义
人物
特点
叙事学
话语
事件 叙述
研究
经典
关系
空间
结构
技巧
文本
方法
01 绪论
03 下篇
目录
02 上篇
《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深入浅出地系统评介叙事学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评介叙事学与相关学科 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全面、清楚地了解叙事学的目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学科定位,较为准确地把握有关 概念和方法,注重介绍切实可行的叙事学研究方法,以及与叙事学方法构成互补关系的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同 时将对中国叙事作品的分析和对西方叙事作品的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中外叙事作品的结构技巧均能有较 好的了解。
绪论
经典与后经典叙 事学是什么关系?
什么是西方叙事 学?
本书内容梗概
上篇
第一章 故事与话 语
第二章 情节结构
第三章 人物性质 和塑造手法
第四章 叙事交流
第五章 叙述视角 第六章 叙事时间
第七章 叙事空间
第八章 人物话语 的不同表达形式 及其功能
下篇
第九章 修辞 1
性叙事学
2
第十章 女性 主义叙事学

《中国叙事学 第2版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中国叙事学 第2版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研究的重要性
二 虚拟的
2
“说书情境”
与奇书文体的
修辞特...
3
三 人名双关 语和文字游戏
4 四 诗、词、
曲、歌的引录 和插叙
5 五 曲笔“翻
案”和叙事角 度的操纵
第五章 奇书文体中的寓意问 题
01
一 奇书 文体与寓 意
02
二 “空” 与 “色”— —《金瓶 梅》中的 寓意
03
三 《西 游记》中 的寓意
三 中国传统的 对偶美学
第三章 奇书文体的结构诸型
一 “缀段”结构 纵横谈
二 奇书文体的 “百回”定型结

三 “十回”主结 构中的次结构
四 “十回”结构 的整体拼合图式
五 奇书文体的高 潮位置
六 奇书文体的时 空布局
七 奇书文体的 “纹理”研究
八 结语
第四章 中国奇书修辞形态研 究
一 修辞形态 1
谢谢观看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中国叙事学 第2 版》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叙事
传统
文学 书
方式

空间
时间
中国
奇书
神话 比较文学
希腊神话
文体
人生
叙述
小说

课程
叙述性
01 序
目录
02 第一章 导言
03
第二章 中国叙事传统 中的神话与原型
05
第四章 中国奇书修辞 形态研究
04
第三章 奇书文体的结 构诸型

第一章 导言
01
一 缘起
02
二 叙事 与叙事文
03
三 西方 与中国的 叙事传统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第四版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第四版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三节 导致“话语” 与“文体”断裂的原 因
第四节 近年来的跨 学科分析
1
第一节 不同叙 述视角的分类
第二节 全知叙 2
述模式的性质 与功能
3 第三节 第一人
称叙述与第三 人称有限视角 叙...
4 第四节 从一个
生活片段看不 同叙述视角的 不...
5
第五节 视角越 界现象
第二节 不同形式 的不同功能与特点
第一节 人物话语 表达形式的分类
第三节 中国小说 叙述中转述语的独
特性
引用文献
索引
后记
附录一 也谈“叙事”还是“叙 述”?[1]
附录二 再谈西方当代文体学流 派的区分[1...
附录三 谈关于认知文体学的几 个问题[1]
谢谢观看
05 索引
06 后记
目录
07 附录一 也谈“叙事” 还是“叙述”?[1]
09 附录三 谈关于认知文 体学的几个问题[1]
附录二 再谈西方当代
08 文体学流派的区分 [1...
该书是将叙述学研究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相结合的专著。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在当代西方小说批评理论中占据 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研究成果深化了对小说的结构形态、运作规律、表达方式或审美性的认识,提高了欣赏和 评论小说艺术的水平。本书旨在对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的一些主要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评析,以澄清有关概念, 并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来修正、补充有关理论和分析模式。本书特别对这两个学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与探讨, 以帮助填补这方面学术研究的空白。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 究 第四版 》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故事
作品Leabharlann 文学语言关系

【高俗读书笔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

【高俗读书笔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

高俗·读书笔记
出来。 叙事:包括故事(fabula/story)、情节(syuzhet/plot)、样式(style)的系统。 感知理论(cognitivist theory):观者常利用影片中的材料构筑他们认为重要的
东西。
本书宗旨与构架: 第一章:故事、情节、叙述三基本概念,区分故事与本事、故事与叙事、叙事与虚构、
结构主义语言学-符号学理论: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皮尔士-莫里斯符号学。 皮尔士: 符号化过程(semiosis):一种行为,包括三项主体(符号、客体及其解释 因素)的合作。解释因素是一无限过程。 C. W. 莫里斯:把符号学看作包含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的整体。 艾克:认为皮尔士符号三分法(象征、图像、标引)幼稚。 沃伦:把皮尔士三类符号搬进电影符号学,提出电影符号三类型。 默纳克:对沃伦三种电影符号内涵与外延归属问题进一步申论。
情节与叙述。论述情节是对“故事本事”的选择;辨析情节性叙述与“反情节性”叙述。 第二章:“时间畸变”。电影叙事中三种基本时间形态:本事时间、本文时间、放映时间。 第三章:叙事空间,电影作为叙事艺术的个性特征。“画格空间”“镜头空间”“影片空
间”。空间性与叙事性的背反与融合。 第四章:叙事人类型、特征、功能。四个大叙述人系列:他者、我者、多重声我者、摄
本文修辞策略说(第二电影符号学/后符号学):借用精神分析学方法,关注本文话语与 意识形态、观众心理的深层联系,往往着眼于影像修辞与观看主体、电影机制与意识形 态、视点运用与权力话语、修辞策略与叙事操纵。 麦茨《想象的能指》从结构主义向精神分析转化 伯德利《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满足欲望说 达杨《经典电影的指导符码》“缝合体系” 罗斯曼批评“缝合体系” 尼克·布朗《本文中的观众:<关山飞渡>的修辞法》分析视点转换与意识形态话语 的内在联系 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站在女权主义立场剖析男性视觉快感

读《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一)

读《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一)

读《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第三版)》作者为荷兰的⽶克-巴尔。

该书从理论发展的⾓度出发,对叙事学的发展作动态的描述,在以经典叙事学的探讨作为基础的情况下,对由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的拓展以及后经典叙事学语境下的研究均作了必要的说明,⽽且在关注⽂本与语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系列不同作品的具体分析,对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作进⼀步的补充。

下⾯是阅读《导⾔》笔记。

《导⾔》叙述学是关于叙述、叙事⽂本、形象、事象、事件以及“讲述故事”的⽂化产品的⼀整套理论。

这样⼀种理论有助于理解、分析与评价叙事⽂。

提出关于叙事⽂本的理论,⾸先需要界定⼀系列核⼼概念。

⽂本,指的是由符号组成的⼀个有限的、有结构的整体。

这些符号可以是语⾔单位,如词和句⼦,但是,它们也可以是不同的符号,如电影画⾯与序列,绘画中的点、线条和印迹。

符号的这⼀有限整体并不意味着⽂本⾃⾝是有限的,因为其意义、效果、功能与背景并不是有限的。

它不仅仅表明这⾥有第⼀个和最后⼀个词,或第⼀个和最后⼀个电影中的形象,或绘画中的构架被加以确认。

即便存在着这样⼀些界限,如我们将看到的,它们也是暂时性的,能相互渗透的。

叙述⽂本是叙述⾏动者或主体⽤⼀种特定的媒介,诸如语⾔、形象、声⾳、建筑艺术,或其混合的媒介向叙述接受者传递故事的⽂本。

故事是⼀种⽂本内容,它使素材具有特定的表现形式,曲折变化并富于“⾊彩”,使素材以⼀种特定的⽅式呈现出来。

素材是按逻辑和时间先后顺序串联起来的⼀系列由⾏为者所引起或经历的事件。

以上三个界定⼀起构成故事阐述的理解基础。

这些核⼼概念就喻⽰着其他概念。

⽐如,就上述概念中的最后⼀个“素材”来说,对其界定包含着“事件”与“⾏为者”这些成分。

事件是从⼀种状况到另⼀种状况的转变。

⾏为者是履⾏⾏为动作的⾏为者。

他们并不⼀定是⼈。

⾏动在这⾥被界定为引起或经历⼀个事件。

已被编排到故事中的素材还不是⽂本。

叙事⽂本是⽤语⾔所“讲述”的、传达给受众的故事,⽽且,这⼀讲述要具有媒介物,也就是说,它要被转换为符号。

叙事学导论课程心得体会(2篇)

叙事学导论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我参加了许多课程,但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受益匪浅的莫过于叙事学导论这门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叙事学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叙事学的定义与内涵在叙事学导论课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叙事学的定义与内涵。

叙事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叙事现象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叙事的结构、功能、意义以及叙事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叙事并非简单的讲故事,而是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社会等因素。

叙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叙事学导论课程为我们介绍了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节奏等。

这些理论为我们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以下是我对几个关键理论的体会:1. 叙事结构:叙事结构是叙事学中的核心概念。

通过对叙事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出叙事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特点。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叙事结构的重要性,它不仅决定了叙事作品的整体面貌,还影响着受众的接受效果。

2. 叙事时间:叙事时间是指叙事过程中时间的安排与处理。

通过对叙事时间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叙事作品中的时间观念、文化背景等。

在叙事学导论课程中,我学习了线性时间、循环时间、非线性时间等概念,这些概念让我对叙事作品的时间处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 叙事视角:叙事视角是指叙事者在叙事过程中的位置和态度。

通过对叙事视角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叙事作品中的主观性、客观性、真实性与虚构性等。

在叙事学导论课程中,我学习了全知视角、有限视角、零聚焦视角等概念,这些概念让我对叙事作品中的视角处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4. 叙事节奏:叙事节奏是指叙事过程中情节的推进速度。

通过对叙事节奏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叙事作品中的紧张、舒缓、悬念等效果。

在叙事学导论课程中,我学习了快节奏、慢节奏、中节奏等概念,这些概念让我对叙事作品中的节奏处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叙事学》——文本与阅读

《叙事学》——文本与阅读

寻找矛盾——旨在突出文本结构的不和谐之处,揭示文中的对立,局限和 不完善。
24
文本与阅读
叙述阅读,符号阅读,结构阅读都是对叙事文的研读。这三种阅 读模式既有区别又相互渗透。
25
文本与阅读
Thank you
26
文本与阅读
一般来说,人们对叙事文的把握有一种直觉能力, 但是人们不可能永远停留在直觉阶段,受到一定的 文化,文学教育,无疑会丰富读者的知识。这种由 阅读经验,所受教育构成的阅读习惯将不知不觉转 化为较直觉更为理性的内在能力。在这个意义上, 理想读者的“文学能力”是在直觉和经验的基础上 建构的。
7
文本与阅读
陌生化
陌生化——打破惯例,使读者的感觉非习惯化。 视角异常——熟悉的东西以新的角度审视(e.g.托尔斯泰《战 争与和平》中,波罗金诺战役不是通过指挥官和士兵而是通过 非军人——彼埃尔.别祖霍夫的感觉来实现) 话语移位与变形——叙述者在叙述时不用对象的名称来称呼, 而是像第一次见到它那样加以描述,或以其它事物相应部分名 称来指代,由此获得一种新鲜感和幽默感。(譬如《红楼梦》中 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时关于挂钟的描写:刘姥姥只听见咯当 咯当的响声,很似打罗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 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
13
文本与阅读
祈使文本,是对读者发布命令的文本,也可称作“宣传”。祈使 文本所关注的不是“幻觉”,也不是形式,而是与现实相关的 “本质”与道义。
陈述,疑问,祈使这三类文本虽在理论 上阵线分明, 但在具体作品中却不一定完全独立, 相互排斥。
14
文本与阅读
理想读者
费什——“有知识的读者”,一位具有语言能力,语 义能力和文学能力的读者,它“既不是一个抽象的概 念,也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读者”,而是一个混合体, 一个竭力要使自己获得知识的有阅读经验的读者 “我”。 伊瑟尔——“暗含读者”,在这一概念中,存在着两个基 本的,相互的关联的方面:作为文本结构的读者的角色, 与作为结构化行为的读者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阅读反观创作
《叙事学》(胡亚敏,华中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从叙事学的生成过程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加以研究。

叙事学是研究叙事文的科学,这奠定了我们研究叙事学的对象必定是叙事文。

那么,什么是叙事文呢?从简单意义上界定:“叙事文的特征是叙述者按一定叙述方式结构起来传达给读者(或听众)的一系列事件。


在本学期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叙述文的表达形式和内容形式,叙述文的叙述模式和结构模式,简单的接触了叙述文的阅读,因此,这里但从叙述文的阅读做一些简单的探究。

大多数较好的作品反应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认为叙述文也不例外,学习阅读方法,一方面为叙述文的欣赏掌握方法,做一个理想读者;对于个人而言,更重要的是从阅读心理反馈写作,让自己在创作的同时以读者的身份监督思考。

阅读是“读者对现存文本的再建构。

这意味着文本的基本结构将在阅读中成为开放的动态的意义生产过程”。

文本作为一种具有永恒结构的客观物,其意义必定不是任意的。

然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哈姆雷特》,文本丰富内涵的框架结构,读者充分的创造活力,会使得文本意义在实现中呈现出无限的丰富性。

多种解释本身并不意味着对文本理解的失误,而正说明了文本意义丰富的暗示性。

鉴于我们知识范围和社会实践的局限性,文本意义的存在不单单会局限于创作理念中,更多的则在于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中。

这就要求我们在创造的过程中多加入客观实际的的描述,即使存在于作者大脑的抽象思维也是对客观事物的某种加工,多重意象的加入能够为阅读活动提供结构预期,增加读者基于文本而有超越文本的理解,实现文本的意义多元化。

叙事文的范畴决定了它属于时间感,是一种线型运动。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文本必须具有明确性,即它必须通过读者熟悉的惯例和结构增加可理解性;另一方面,如果文本太容易现解也会使入索然无味,故文本又要通过设置障碍以延长理解的过程。

”这是胡亚敏老师对于“文本悖论”的描述。

知识的普及和科技的便利性为文学写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各种作品特别是叙述文如雨后春笋纷纷而出。

面观现今作品,多呈现两种现象:一是过于明白,二是过于晦涩。

而这两种问题均会导致读者提早的退出阅读活动。

文本要驾驭这个悖论。

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对叙述事件的先后之分,另一方面则需全面掌控整个大事件的发展过程,不至于过早或太迟的将事实呈现在读者眼中。

在进程过于顺利时,适当的添加其他事件,让人物性格多面性,增加两个问题之间的距离或时间感得以缓和;在进展过于冗长的时候,能够主动的删掉无关
紧要的事物,让语言明晰减少歧义。

通过叙述上轻重缓急的巧妙排列已达到控制目的。

巴尔特从阅读的角度将文本划分为两大类型:可读文本与写作文本。

巴尔特自己也承认,写作文本“非常稀少”。

胡亚敏老师将文本分为“陈述文本”、“疑问文本”和“祈使文本”三类,同时她也认为:“至少在现阶段,完全无法阅读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

”时间是叙事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曾谈到:“有些作家把时钟拨快了,有些把时钟调慢了,还有些则把指针倒回或拨前,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全然不顾时间顾序。

”但无可厚非,叙述文都是以“常规时间为参照系的”。

与此我们可以大可放心自己创作过程中所谓的通俗化,一个学期的学习也让我充分认识到文本的意义的高雅于通俗并不在于本身,只是一种个人观念。

没有任何一种创作会完全脱离于客观现实,减少文本的通俗性趋向不在于选材,而在于对整个事件的反映艺术。

通过对结构、视角等方面的加工,文本自然解决了所谓的“狗血问题”。

创作过程中尝试故事时间的重建的时候,既要考虑通过打散故事发展的直线性增加情节的曲折性,同时也要照顾整个故事的完整性,不至于使整个文本显得太过陈述或支离破碎。

结构阅读对文本内在结构和关系及其在文本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考察。

“结构阅读包括重建深层结构,发现结构中的空白,寻找结构中的矛盾等阅读方式。

”叙事文的有限词句不可能穷尽对象的所有确定性质。

矛盾“指叙事文中存在的或隐或显的相互抵触的因素”。

叙事文本身就是由赋予它实质的种种矛盾构成的。

叙事文作为一种艺术“毕竟是虚构之物”。

矛盾从客观来讲也是无可避免的。

在叙事文创作中,我们可以直接地确定某些东西,可以对多种事物赋予意义。

但绝对不可能对细节完完整整的进行表现,一是我们要综合文本对意象的意义做增加与删减,二是我们需要有留白给予读者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

为了寻求和谐而不自觉地掩饰矛盾是我们创作的大忌,单纯为了获取文本的意义而抹杀矛盾是不可取的。

相反,叙述文创作更需要留置空白和添加矛盾才能增加文本的艺术性和意义的丰富性。

叙事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大批优秀学者和优秀作家的努力研究和实践中,已经具备了完善的知识系统,为我们学习和创作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知识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