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管理,知识点讲义,第六章 组织

第六章组织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组织的概念;理解组织几种基本类型的特点;掌握组织结构的含义及不同组织结构形式的特点;了解我国医疗卫生组织系统;掌握组织设计的含义;理解组织设计的原则及进行组织设计的步骤;掌握组织变革的含义;理解组织变革的原因、征兆及目标;理解组织变革的阻力及程序;掌握组织文化的含义;理解组织文化的功能及创建护理组织文化的步骤。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组织的含义

(二)组织的类型

(三)组织结构

第二节我国的医疗卫生组织

(一)我国卫生组织的分类

(二)医院组织系统

(三)护理管理组织系统

第三节组织设计

(一)组织设计的含义

(二)组织设计的原则

(三)组织设计的步骤

第四节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的含义

(二)组织变革的原因

(三)组织变革的征兆

(四)组织变革的目标

(五)组织变革的阻力

(六)组织变革的程序

第五节护理组织文化建设

(一)组织文化的含义

(二)组织文化的功能

(三)护理组织文化的建设

三、考核知识点

1.组织的概念、组织几种常见类型的含义及特点

2.组织结构的含义及不同组织结构的特点

3.我国卫生组织的分类

4.组织设计的含义、步骤及原则

5.组织变革的含义、原因、目标及征兆

6.组织变革的阻力及程序

7.组织文化的含义、功能及创建护理组织文化

四、考核要求

(一)组织

识记:

1.组织的概念

2.非正式组织的含义

3.官僚制组织的含义

4.学习型组织的含义

领会:

1.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2.官僚制组织的特点

3.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4.网络组织的特点

(二)组织结构

识记:组织结构的含义

领会:

1.直线型组织结构

2.职能型组织结构

3.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4.矩阵型组织结构的特点

(三)我国卫生组织的分类

识记:我国卫生组织的分类

(四)组织设计

识记:组织设计的含义

领会:

1.组织设计的步骤

2.组织设计的原则

应用:根据组织设计的原则分析判断组织设计是否合理(五)组织变革

识记:组织变革的含义

领会:

1.组织变革的原因

2.目标及征兆

(六)组织变革的阻力及程序

领会:

1.组织变革的阻力

2.组织变革的程序

(七)组织文化

识记:

1.组织文化的概念

2.护理组织文化的表现形式

领会:

1.组织文化的功能

2.护理组织文化创建的步骤

第一节概述

一、组织的含义

组织,一般包括作为名词和动词两方面的含义。作为名词,组织是一群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通过权责分配和一定的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人群集合体,如工厂、机关、学校、医院等。这些人群集合体存在于环境之中,需随环境变化而不断进行自我适应和调整,随着社会的变迁,其组织形态也在不断变化。在农业社会,这一集合体往往是建立在血缘、亲戚或地缘的基础上;工业社会则以共同利益的达成为基础;到了现代社会,这一集合体则成为一种复杂的、寻求自己目标的社会单元。(单选题)

组织作为名词,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受环境的影响所有的组织都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组织的形态、功能、结构、管理活动都受到环境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2.由各种要素相互综合而成的系统可从不同的角度对构成组织的要素进行分析。从物的角度分析,有人员、经费、物资设备等;从结构角度分析,有目标任务、机构部门、权利责任等;从运作角度分析,有领导、决策、监控等。

3.有共同的目的组织是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团体,建立这一团体是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的。

4.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组织是由人们的某种交往行为而形成的相互关系。

5.存在分工为了完成组织目标,在组织中需划分出不同的活动角色,让不同的机构或人员去分别承担。

6.组织运行是有秩序的活动在组织运行过程中,其机构各有各的位置,人员安排也有计划性,以保证组织正常、高效运行。

7.是一种运动中的团体组织存在于环境之中,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及组织内部因素的影响,组织也会成长、发展、衰落、消亡。

组织作为动词,其含义的特点有:

1.组织工作是一个过程为实现组织目标,设计、建立并维持一种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对组织目标进行分解,明确实现目标所需的各项业务活动,把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分类,授予完成各项业务活动的各类人员相应的职权和职责,通过职权关系和信息系统把各层次、各部门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2.组织工作是动态的组织工作必须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修正组织目标,随着组织内外部要素的变化调整组织结构。

3.组织工作中应重视非正式组织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起源于霍桑实验,组织有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分。(单选题)

二、组织的类型

(一)官僚制组织

官僚制组织是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具有专业化功能以及固定规章制度、科层分级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形式。该组织类型具有以下特点:

1.权力分层,职务分等

各种职位是按权力等级组织起来的,以行政部门为主线而形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实行分部门领导、分层负责。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并接受上级的监督控制。

2.因事设置,专职专人

官僚制组织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专业化的分工。分工过程层层进行,每个人只从事有限的任务。组织内部的职位及部门设置是根据组织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每个职位要求有相应专业人员来承担。

3.公文往来,言行有据

组织内一切命令、决议和规章制度都以书面的形式加以表达,沟通与合作也须通过正式的文件进行,并将此文档进行必要的保存和管理,以此作为日后决策的基础。

4.规章成文,按章办事

组织内部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体系。组织内部机构的设置,组织成员的职责、权限等,都需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

5.专业培训

官僚制组织为组织成员提供系统、全面的专业培训,以促进组织成员改进办事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6.采用固定的薪金及按照资历、政绩晋升

组织成员职务稳定.能够定期拿到货币报酬。由于官僚制组织的等级制,组织成员的职业生涯也是从最基层开始的,由报酬较少的职位逐步向上升迁。(单选题)(二)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的成员由于生活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并由此形成自然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既无法定地位,也缺乏固定形式和特定目的,对正式组织的目标达成会有促进、限制、阻碍的作用。

非正式组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顺乎自然

2.较强的内生凝聚力

3.社会距离感消失

4.形式灵活,稳定性弱

5.覆盖面广,信息沟通顺畅

6.领袖人物作用大(单选题)

(三)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以“基层为主”的扁平的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中,组织的基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

学习型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主张组织按照学习关系建立上下互动、内外互动的组织结构。组织领导和组织成员之间打破旧的等级森严的层级形式和相互隔离的部门形式,充分积极地交流经验和得失,互相促进提高;打破组织和环境之间的隔绝,组织积极地适应环境,保证组织的高效力。

学习型组织不等同于组织学习,与组织学习有区别也有联系。两者的区别在于: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结果”,它推动整个组织的变化、推动组织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学习的目的是建立一种创造型的、持续发展的组织结构;而组织学习只是一个系统化的、持续的集体学习过程,是组织成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地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知识并创造出新知识,以增强组织自身能力,改善绩效的过程。两者的联系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通过大力加强组织学习来实现。

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组织结构类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组织的共同愿景是组织中所有创造性个体的共同理想,它能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组织共同的目标前进。

2.善于不断学习这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主要有四点含义:一是强调“终身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四是强调“团体学习”。

3.横向的组织结构

传统的企业组织通常是金字塔式的,学习型组织的组织结构则是扁平的。这种扁平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组织内部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学习、互相协调的群体,使组织产生巨大的、

持久的创造力。

4.领导者的新角色

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领导者要设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要有对实现共同愿景的使命感,要协助人们对真实情况进行准确的把握,促进成员的学习。

5.授权的员工

学习型组织结构极大程度地利用了授权,强调“自主管理”。通过自主管理,组织成员可以自己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组织成员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能形成共同愿景,能以开放求实的心态互相切磋,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增加组织快速应变、创造未来的能力。

6.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

学习型组织是建立在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互动关系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的根据职能或部门划分的“法定”边界。

7.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学习型组织对员工承诺支持每位员工充分的自我发展,而员工也以承诺对组织的发展尽心尽力作为回报。这样个人与组织的界限将变得模糊,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界限也将逐渐消失,两者之间的冲突也必将大为减少,从而提高员工家庭生活的质量,达到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单选题)

(四)网络组织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组织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为了生存和发展,一种新的组织形态——网络组织应运而生。网络组织结构关注组织外部资源的优化整合,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中摆脱过去重叠的层级结构,取消或打破层级和部门界限,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工作流程进行组织设计。

网络组织具有以下特点:

1.组织边界模糊

不是法律意义上完整的实体,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为了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具有不同资源及优势的独立组织随时可以组成网络组织。一个组织可以与多个组织同时建立多个不同的组织联盟。

2.高度的流动性和灵活性

不同组织由于共同的目标组成网络组织,一旦目标达到,该网络组织就可能解散。

3.并行作业,共享核心能力

在网络组织中,各成员工作相对独立,通过计算机等技术手段相互协作,是一种并行而不是串行的工作模式。这节约了时间和成本,促进了各成员发挥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4.高协作成本

网络组织相对复杂的组织结构、组织成员不同的组织文化、背景,以及成员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都提高了管理的难度,导致协作成本的增加。

三、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的含义

组织结构是表现组织各部分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是组织中建立起来的各种部门或机构之间以及各部门或机构组织成员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关系的结合方式。

组织结构既包括组织内部的指挥系统和沟通网络,又包括组织成员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责任、权利以及相互关系,其本质就是组织职位、职权、职责的分配和分割。

组织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纵向层次结构、横向部门结构和组织管理体制三个方面。

纵向层次结构指组织指挥系统的等级层次。

横向部门结构指组织根据工作的性质、办事的程序等而分设的部门机构。

组织管理体制指组织结构中各层级、各部门之间的管理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如委员制,即组织决策和管理权力由若干人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并共同负责;首长制,指组织最高决策和管理权力由首长个人行使并负责的组织体制。

(二)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组织结构的形式是由组织的目标任务以及环境情况决定的,设置恰当的组织结构形式并维持其健康发展,对提高组织活动效率和实现组织目标,都至关重要。组织外部环境不同,组织结构的类型也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组织结构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直线制组织结构

是一种简单的集权式的结构形式,其特点是组织从最高管理层到最低管理层的各种职位均按垂直系统直线排列,组织的各层次管理者负责行使该层次的全部管理工作,各级主管人员对其下属拥有全部的指挥权与监督权,一个下属只向一个上司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

优点:指挥统一,责权分明,信息沟通便捷,反应速度快。

缺点:不同部门之间难以协调,过分强调下级服从上级,容易产生专制,阻碍下属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组织管理依赖少数几个人,对管理者能力要求高,组织规模扩大时,管理者的能力常常很难适应。

2.职能制组织结构

职能组织结构是一种以职能为导向的组织结构形式,其特点是在职能组织结构中,每~个职能部门可根据它的管理职能对其直接和非直接的下属工作部门下达工作指令,因此,每一个工作部门可能得到其直接和非直接的上级工作部门下达的工作指令,会有多个指令源。

优点:能充分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减轻了上级主管人员的负担,使上级主管部门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缺点:实行多头领导,不利于组织的统一指挥;职能部门强调本部门利益,部门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增加了高层主管人员的协调难度。

3.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是一种以直线结构为基础,在组织最高领导之下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实行领导首长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

优点:有利于统一指挥,便于发挥专业管理职能作用的长处。

缺点:职能部门缺乏沟通,横向联系差;高层管理者高度集权;直线部门与职能部门职权难以严格区分。

4.矩阵制组织结构

是在原有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再建立一套横向的组织系统,形成横纵两个管理系列:一个是职能部门系列,另一个是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组建的项目小组系列。当组织面临突发事时,矩阵制组织结构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形式。

优点:有利于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与配合,解决问题;能较好地解决组织结构相对稳定与管理任务多变之间的矛盾,增强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缺点:实行双重领导,项目多负责人与职能部门领导之间相互推卸责任。

第二节我国的医疗卫生组织系统

一、我国卫生组织的分类

我国的卫生组织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性的组织,具有福利性、公益性、效益性、科学性及复杂性等特点。医治和预防疾病、保障全民身体健康、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是现阶段我国卫生组织的最基本功能。

按性质和职能,我国的卫生组织可分为三类:卫生行政组织、卫生事业组织和群众卫生组织。

1.卫生行政组织

根据政府组织法规定,卫生行政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立,卫生行政组织是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负责全国和地方卫生工作,制定卫生事业规划,制定医药卫生法规和监督检查的组织系统。

其主要任务是:调查了解实际情况;总结、推广、交流各地单位好的经验;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并监督检查。

2.卫生事业组织

是具体开展卫生业务工作的专业机构。包括:

(1)医疗服务提供组织

各级各类医院和基层卫生组织,乡镇、街道卫生院等。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地域可分为城乡两类,按专业可分为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专科医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结核病院、儿童医院、妇产医院、肿瘤医院、口腔医院、骨科医院等)。

(2)预防服务提供组织

承担预防疾病为主的卫生组织,是政府举办的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组织。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病中心、预防保健中心、专业防治站(所)、食品卫生检验所等。

(3)妇幼卫生服务提供组织

承担保护妇女儿童健康的任务。包括妇幼保健所(站)、产院、儿童医院、妇女保健所以及有关计划生育的专业机构(如计划生育门诊部、咨询站)等。

3.群众性卫生组织

指与卫生有关的各种非政府组织、形式学会、研究会、协会等,可分为三类:

(1)由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代表组成的团体,主要任务是协调有关方面的力量,推进卫生防病工作,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

(2)由卫生专业人员组成的学术性团体,主要任务是组织会员学习,开展学术活动,提高医药卫生技术,有利于提高学术水平,如中华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等。

(3)由广大群众卫生积极分子组成的基层群众卫生组织,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开展卫生工作,宣传卫生知识,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等,如中国红十字会等。

二、医院组织系统

(一)医院的概念

医院是卫生组织运行的主体之一,是对个人或特定人群进行防病治病的场所。医院是具有一定数量的病床设施、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等,医务人员运用医学科学理论和技术,通过组织成员的集体协作,对非健康人员实施诊治及护理的组织机构。

(二)医院的基本功能

《全国医院工作条例》指出,医院的任务是:“以医疗工作为中心,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上,保证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完成,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同时做好扩大预防、指导基层和计划生育的技术工作。”可见,医院的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几项:

1.医疗这是医院的主要功能,也是中心工作。

2.教学

3.科学研究

4.预防和社区卫生服务

(三)医院的组织结构

一般来说,医院的组织机构可分为医院的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和医院的业务组织机构两大类。

三、护理管理组织系统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护理管理组织系统

我国卫生行政部门的护理管理系统是:国务院卫生部下设医政司护理处,是卫生部主管护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对全国城乡医疗机构的护理工作进行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厅(局)下设医政处及地(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卫生局下设的医政科,普遍配备一名专职护理管理人员全面负责本地区的护理管理。

(二)医院护理管理组织系统

目前,我国护理管理组织架构的基本要求是:300张病床以上的医院设护理部,实行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病房护士长三级负责制;300张病床以下的医院实行科护士长、病房护士长二级负责制。科护士长在护理部主任领导及科主任业务指导下,对本辖区内的护理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具体设置为l00张病床以上或3个护理单元以上的大科,以及任务繁重的手术室、急诊科、门诊部设科护士长l名;各病房护士长在科护士长领导及医生的配合下做好本病房的护理管理工作,对本病房的护理管理工作全面负责。

目前我国医院护理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三种:

1.在院长领导下,护理副院长—科护士长—病房护士长,实施垂直管理。

2.在医疗副院长领导下,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实施半垂直管理。

3.床位不满300张、规模较小的医院,不设护理部主任,只设总护士长。

(三)医院护理部的地位、管理职能及作用

1.医院护理部的地位

护理部是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它与医院行政、后勤、医务、医技、教务及科研等部门处在并列地位,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本医院的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等工作。护理管理是医院医疗质量和实现医院工作目标的关键。

2.护理部的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大致包括:在分管护理工作的副院长领导下,负责全院护理工作;制定全院护理工作发展规划,包括工作计划、质量标准、工作制度和检查考评等护理管理标准;按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制定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和护理文件书写标准;加强对护士长的领导与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协调和处理与科主任、医技、后勤等部门的关系,合理调配护理人员;组织领导护理教学和科研工作,建立护士技术档案;组织业务学习,开展护理查房,应用护理新技术,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3.医院护理部发挥的作用

(1)护理部的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部管理的直接对象是护理人员,而各医院的护理人员约占全院工作人员的1/3,且护理人员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护理管理是搞好整个医院工作的重要环节.护理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院的管理水平。

(2)在完成医疗护理任务中护理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医院的医疗工作以诊治、护理两大业务为主体,可见护理工作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在对患者进行医疗救治的过程中,护士既要与医生配合,又要完成对患者生活的照顾及心理的护理,所以作为管理护理工作的直接部门——护理部,应加强部门管理,制定相应的护理服务质量标准、操作规程、规章制度等,使管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并能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这些管理措施的落实到位与否都与护理部的工作密切相

关。

(3)协助医院的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工作。

医院除了完成医疗这一中心任务外,还必须承担教学、科研等任务。作为医院的一个职能部门,护理部负责指导完成护理专业本科、大专、中专学生的临床实习任务以及下级医院护士的进修培训和本院护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岗前培训等,这些都有利于整个护理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节组织设计

一、组织设计的含义

组织设计就是根据组织目标及工作需要,确定组织内各个部门及所属成员的职责范围,明确组织结构,使之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它包括组织内职务设置、部门设置、管理层次的划分以及责权分配四个方面。

(一)职务设置

组织中人们所承担的职务是组织中的管理者根据组织目标有意识设计和安排的,职务设置主要是要反映岗位的要求以及各岗位的责任和权力。

(二)部门设置

选择和设计好组织活动的各种岗位后,就需要将这些工作岗位构建成相应的部门。按组织中各岗位职能相似、活动相似和关系紧密原则对各个工作岗位进行分类,形成一系列部门。划分部门有按职能划分、按组织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划分、按区域划分、按服务对象划分等多种方法。应根据组织所处的具体环境选取合适的部门划分方法。

(三)管理层次的划分

组织是一种人群集合体,组织中的最高领导不可能对每一个组织成员进行直接的领导和管理,这就需要设置管理层次来逐层进行管理。管理层次就是从管理者的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之间的等级数。管理层次的划分也是设置了部门和职务后必须要进行的工作,这有助于使组织形成一个严密有序的系统。一个组织中,管理层次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组织工作量以及组织规模的大小。工作量多,组织规模大,管理层次可以多些;工作量少,组织规模小,则管理层次少些。

(四)权责分配

权责分配是将权力和责任分配到各层次、各部门以及各岗位中,使组织形成一个责任和权力有机统一的整体。责权分配中要正确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恰当授权。

组织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进行设计时应分析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从而保证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及效益的实现。

二、组织设计的原则

(一)统一指挥原则

组织内部的部门和职位之间的地位具有层次结构,上级如何有效地指挥下级,这是在组织设计时应当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在组织设计时,必须贯彻统一指挥的原则,即组织的各级机构以及个人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和指挥。

“我的下级的下级不是我的下级”,每个下属应当而且只能向一个上级主管直接负责,不能向两个或者更多的上司汇报工作,其他上级单位无权指挥本单位或本单位人员。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命令和指挥统一,否则,容易造成多头领导和多头指挥,下属可能要面对来自多个主管的相互冲突的要求或优先处理的要求。

下级只向其直接领导报告工作,但可以越级申诉;上级只能指挥其直接领导的部门或人

员,但可以越级检查。

(二)责权一致原则

职责是组织成员在一定职位上应该担负的责任。

职权就是职位上的权力,是为了担负该职位的责任所应具有的权力,组织中每一职位的任职者都具有相应的权力。

为了能够完成其职责,又不至于滥用权力,在组织设计过程中应注意职权与职责一致的原则。职权过大,会造成滥用职权;职权过少会影响职责完成。

在组织设计过程中,要明确每一管理层次、每个部门的职责范围,同时赋予其完成职责所必需的管理权限。

对于从事不同工作和完成不同任务的人,其权力和责任是不一样的。如管理人员要明确其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员工要明确工作责任。同时,还应注意组织内权责分配的均衡性,同一级机构、人员之间的职责、职权、工作任务等应大致平衡,避免忙闲不均等不良现象。

(三)分工协作原则

要能达到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工作效率的目的,组织设计中还要遵循分工协作的原则,要确保组织内既有合理的分工又在分工的基础上有必要的协作。

分工有利于划清职责范围,提高管理专业化的程度,提高工作效率。但组织机构间的分工不能过细,过细可造成机构增多、人力资源的浪费以及职责不清等情况。

由于为实现组织目标,各项工作之间都存在内在的联系,所以在分工的基础上,必须加强组织内各个机构以及各项专业管理工作的横向联系,使之相互协作、相互配合。

(四)精干高效原则

组织设计应将此原则放在首位,精简管理机构和人员。力求减少管理层次,配备精干的员工,提高管理效率,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因职配人,先要有事,然后才设机构,配备人员。要处理好管理宽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管理宽度也称管理跨度,是指一名领导者直接领导的下级人员人数。

管理层次是组织的纵向垂直层级数,从组织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的层次数。

管理层次的多少与管理幅度密切相关。通常地,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呈反比关系。管理幅度越宽,管理层次越少;反之,管理幅度越窄,管理层次越多。

在进行组织设计时,应处理好管理宽度与管理层次的问题。

如管理层次多,相应的管理幅度窄,管理人员就会增多,相互之间的协调工作就会增多,花费的精力、时间和费用就增加;上下级之间信息传递容易发生遗漏或失误;指令的下达和情况上报也比较迟缓,办事效率低。

相反,减少管理层次,管理幅度加大,组织机构可以相对简单些,所需的管理人员、时间和费用也要少,上下级之间的联系和信息传递的渠道可以缩短;上级掌握情况及时,决策执行力度较强,从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管理幅度过大又会降低管理的有效性,如下图所示。

对于管理幅度的研究,最早的西方管理学者是法约尔。

他指出,“不管领导处于哪个级别,他只能直接指挥极少的部下,一般应少于6人。当工作比较简单时,只有工作组长有时直接指挥20或30人。”

事实上,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有效的管理宽度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固定的具体人数,管理幅度的大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成功的组织,有些管理幅度较大,有些则较小。组织设计的任务就是找出管理幅度的影响因素,遵循组织精干高效的原则,正确处理组织中管理宽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一般来说,影响管理宽度的因素有:

(1)主管人员与其下属双方的素质和能力。

(2)上下级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计划性以及下级人员工作的相似性。

(3)授权。适当的授权可减少主管的监督时间和精力,可增大管理幅度。

(4)组织环境。环境变化快,组织中遇到的新问题越多,主管人员则需花较多的时间去考虑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应变措施,用于指导下属的时间相对就少,因此组织环境越不稳定,管理幅度就越小。

(5)工作条件,包括助手的配备情况、信息手段的完备情况、组织运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等。

如果管理者配备有助手且管理手段先进,则管理幅度可大些;反之,管理者没有助手,管理手段又落后,管理者势必亲力亲为,则管理幅度就要小些。

三、组织设计的步骤

(一)明确组织目标

任何组织都有明确的目标。组织设计的第一步就是根据组织的性质、规模,合理确定组织的总目标以及各种具体目标。

(二)工作划分

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确定为实现这一组织目标所必须进行的工作和岗位要求。

(三)建立部门

在组织中按各岗位职能相似、活动相似和关系紧密原则对各个工作岗位进行分类,并归划到同一单位和部门之中,确定需要设置哪些单位和部门,以形成层次化、部门化的结构体系。

(四)决定管理跨度

根据各单位、部门所分管工作的性质、工作条件以及所需人员的能力要求,挑选并配备与之相适应的业务人员及管理人员,并确定管理的宽度及层级数。

(五)确定职权关系

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明确规定各组织人员及各主管人员的责任,并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授予各层级、各部门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相应的权利。

(六)在运行中完善组织结构

通过以上五个步骤的实施,确立了需成立的部门或单位,配备了相应的人员,明确了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和权力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信息沟通系统,已形成了一个组织结构。但该组织结构在运行中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要回答这些问题,还需在组织运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组织结构进行逐步完善,使之形成一个能够协调运作、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系统。

第四节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的含义

组织变革就是组织为达成组织目标,根据其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情况的变动,不断对组织成员、技术、制度、理念和行为方式进行有意识的调整、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需要。

任何组织都有追求的目标,组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协调外部环境与组织内部的条件。组织内部的条件,如组织成员的技术、行为方式、组织的结构等必须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当组织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出现不协调时,就产生了变革的需要。

变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组织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协调、和谐。组织变革的基本内容包括组织人员变革、组织机构变革以及组织的技术与任务的变革三个方面。

二、组织变革的原因

环境的改变是组织变革的主要原因。

任何组织都不是一个绝对独立、自我封闭的系统,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发展的,在运行过程中与环境进行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不管是社会环境还是具体工作环境都是持续变化的,这些变化都会对组织提出不断进行变革的要求,以促进组织更好地适应环境。

一般来讲,推动和影响组织变革的因素可分为外部和内部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一)外部环境

组织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组织就应适应这种环境变化,及时进行变革。导致组织变革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

1.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包括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体制的改变、经济状况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组织的变革。

卫生服务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基础的制约,经济落后的国家,难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卫生服务组织中,这势必影响到卫生服务组织的结构形成、人员配备等,经济状况同样会影响人口的数量、质量和构成,这也会导致卫生服务组织的变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卫生事业组织的性质从“社会公益事业”转变为“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这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变是分不开的。

2.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对组织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政治局面是否安定、社会制度、法律及政策状况等都对组织有重要的影响。

如社会制度不同,国家体制存在差异,医疗服务组织发展的重点、方针、政策及管理方法都会不一样,这些都会导致医疗服务组织的变革。

3.文化环境

文化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这里主要是指教育、科技、道德、心理习惯以及人们的价值观与道德水准等影响着组织系统的各种文化条件的总体。

如人们接受健康教育的程度、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等都对卫生服务组织有重要影响。

4.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对组织有重大的影响。组织不能适时地加以变革,就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被飞速发展的形势淘汰。如医疗服务组织中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一些医院成立了网络中心这一部门,以利于该院网络的正常运行以及院内外信息的及时传递。

5.竞争的日益激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组织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已从价格竞争发展到质量、服务以及形象竞争等。

组织为了适应竞争,就必须加强组织的内涵建设,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如某些医院成立了护理人员的礼仪培训机构、健康教育指导小组等,都是为了提高本院的竞争力而引起组织的改变。

(二)组织内部环境的变化

组织内部环境的变化主要包括:

1.组织战略目标的调整

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不断地对战略目标的内容作出调整。新的战略一旦形成,组织结构就应该进行调整、变革,以适应新战略实施的需要。结构追随战略,战略的变化必然带来组织结构的更新。

2.组织技术条件的变化

组织的任何活动都需要利用一定的技术来进行。技术以及技术设备的水平,不仅影响组织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而且会对组织的职务设置与部门划分、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结构的形式和总体特征等产生影响。如护理工作中呼吸机的运用就对设备管理、消毒供应、设备维修、业务培训等部门产生影响。

3.组织人员条件的变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员工正在各地的组织中崛起。知识员工的特点是看重自主,轻视管制,对组织的依赖性降低,纯粹的物质刺激日益不起作用,内在需要逐步向高层次发展,如参与感觉、责任感等。这就要求组织改进工作设计、改善工作环境、变革工作内容等,以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

4.组织本身成长的要求

随着组织的发展,组织活动的内容会日趋复杂,人数会逐渐增多,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会越来越大,这样,组织结构也必须随之调整,才能适应成长后的组织的新情况。组织变革伴随着企业成长的各个时期,不同成长阶段要求不同的组织模式与之相适应。

如医疗服务组织的发展就必须与社会的进步、医疗模式的转变相适应,就必须进行组织变革,创建与组织成长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模式及组织运行体制、理念等,医疗服务内涵也由以往单纯治疗护理疾病转向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三、组织变革的征兆

当组织系统无法适应环境变化要求的状况达到一定程度时,往往在组织管理和运行中会产生一些迹象,这些迹象就是组织变革的征兆。

一般来说,组织变革的征兆可以着重从四个方面来认识:

1.组织结构

组织机构本身病症的显露,如机构臃肿、职能重复、人浮于事或机构明显漏缺、经营管理环节脱钩,统一指挥体系变动损伤,不能令行禁止等。

2.组织成员

组织成员士气低落,不满情绪增加,如管理人员离职率增加,组织成员旷工率及病、事假率增加等。再如,责、权、利冲突得不到协调,内耗加剧,职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低落。

3.组织运营缺乏创新

如组织缺乏新的战略和适应性措施,缺乏新的产品、服务和技术更新,没有新的管理办法或新的管理办法推行起来困难等。

4.组织效率和效益下降

如组织运行效率下降,服务或产品质量下降,消耗和浪费严重等。组织信息沟通不畅,决策形成过程过于缓慢或时常做出错误的决策,对环境的变化反应滞后。(多选题)

四、组织变革的目标

组织变革的基本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使组织更适应环境

组织要想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并得以发展,就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组织的任务目标、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组织文化等。只有这样组织才能有效识别并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威胁,使组织更加适应环境。

2.使管理者更适应环境

在组织的变革中,管理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否具备足够的决策、组织和领导能力以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要根据环境变化重建组织结构,使组织更具灵活性和柔性。

3.使员工更适应环境

员工的观念、态度、行为方式等影响着组织的运行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着组织变革的进行。组织要使员工更具有环境适应性,就必须不断进行再教育和再培训,重视员工的参与,主管人员对员工适当授权,以改变员工的观念、态度,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及积极性,使员工更适应环境变化。

五、组织变革的阻力

(一)个人层面

个人层面的阻力可以分成心理和利益两个方面。

心理方面的阻力往往是由于组织成员用习惯性的思维和行为倾向对待环境变化,表现为心理适应性的障碍。

利益方面的阻力主要是变革引起利益格局的变化造成的。

(二)组织层面

由于组织变革会对组织内部各部门和人际关系进行调整,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与人际网络的惯性平衡,从而引发出组织内部一些团体的反对。

(三)来自组织运行方面的阻力

组织运行过程中的阻力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成本方面与组织惰性方面。首先,组织变革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成本主要包括改革的时间成本、改革所造成的各种损失、改革所需的

财政经费,成本投资大于收效时,改革与发展就难以继续进行。其次,组织运行过程中会形成组织惰性,一旦实行变革,就意味着改变员工业已形成的工作关系和工作方式,这些组织惰性会抵制和阻挠组织变革。

消除组织变革的阻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与员工的沟通,让员工明白变革的意义

在变革实施之前,企业决策者应该营造一种危机感,让员工认识到变革的紧迫,让他们了解变革对组织、对自己的好处,并适时的提供有关变革的信息,澄清变革的各种谣言,为变革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变革的实施过程中,要让员工理解变革的实施方案,并且要尽可能的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让员工参与到变革中来。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时刻地关注员工的心理变化,及时与员工交流。

2.适当地运用激励手段

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变革实施的过程中,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使员工感受到变革的好处和希望。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对一些员工予以重用,以稳住关键员工,消除他们的顾虑,使他们安心地为企业工作。

3.注重创新组织文化和创新策略

可以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深人动员,营造有利于变革的组织文化氛围,树立创新意识,减轻阻碍变革的心理压力。通过策略的创新尽量减少变革所带来的组织成员心理上的震荡、降低组织成本的损失和代价。

4.进行力场分析

力场分析法是卢因于l951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变革是在各种力量相反方向作用下所处的一种能动的均衡状态,对于一项变革,企业中既存在变革的动力,又存在变革的阻力,人们应该通过分析变革的动力和阻力,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阻力,使动力变得足够大,从而使实施变革成为可能。

5.争取高层管理部门的支持

中的大部分人本能地服从高层管理部门的决定,因为他们都能认识到,组织的权力最终来自高层管理部门。因此争取高层管理部门的支持,有助于减少组织成员对变革的抵制。(多选题)

六、组织变革的程序

(一)通过组织诊断,发现变革征兆

管理者需要了解组织内部管理和运行状况,通过系统地收集现成资料、组织问卷调查、组织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关于组织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组织分析,明确现行组织结构在设置和运行上的问题和缺点,对组织发展趋势和外部环境进行前瞻性的判断,制定组织变革的目标。

(二)分析变革因素,制订改革方案

根据组织变革目标,制订几个可行的变革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对比择优,从而确定改革的指导原则、方式和策略,制定改革计划,考虑组织变革的具体步骤以及所需的成本和代价等。

(三)选择正确方案,实施变革计划

在改革方案制订完成以后,需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实施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可先进行变革的试点工作,在完善变革计划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变革的实施计划。管理者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变革,确保变革计划按照预定的设想进行。

(四)评价变革结果,及时进行反馈

随着组织变革的进行,管理者要检查、分析、评价改革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是否达到了变革的目的,是否解决了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是否提高了组织的效能,并将这些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对原定改革方案和计划作出修正、完善和巩固。

第五节护理组织文化建设

一、组织文化的含义

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组织成员必须要有共同的理想、信念、行为准则等,通过共同的信念、理想等使成员产生亲近感、归属感和信任感,实现文化的认同和融合。组织文化的重要任务就是努力创造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以及行为准则,以增强群体凝聚力,实现组织行动的整齐划一及齐心协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是人们对组织体系及组织活动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人们所遵守的原则及规章制度等。

组织文化的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文化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不可分割、浑然一体的。

精神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组织文化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包括组织的管理者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等。如组织的最高目标、组织的宗旨、组织的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等;

制度层主要指组织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及风俗习惯,制约和规范着物质层和精神层的建设,包括岗位责任制、按劳取酬的分配制度、歌咏比赛、体育运动会等;

物质层是组织文化的表层部分,是精神层和制度层的载体,能折射出组织的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等。(多选题)

二、组织文化的功能

1.目标导向功能:导向功能主要指组织的价值观念对组织领导人和广大员工行为具有引导、调控作用,能够规范成员的行为,使之与群体目标行为一致。

2.凝聚功能:组织文化表达了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共同的理想,是群体共同的价值体系,体现了强烈的“群体意识”,能够使每个员工产生浓厚的归属感、荣誉感和目标服从感,具有一种内在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3.激励功能:组织文化作为精神目标和支柱,在组织中强调人自身价值的实现,强调尊重、信任、理解每一个员工,这些都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约束功能:组织文化是组织团体共同的价值观,这种共同价值观不断向个人价值观渗透和内化,利用人们从和服众的心理促进成员的自我控制。

5.自我完善的功能:组织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组织文化的发展也是连续的。它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倡导和精心培育,必须不断地总结、提炼、修改、提高和升华。

三、护理组织文化的建设

(一)护理组织文化的表现形式

1.精神层

存在于人自身的思想、观念中,包括护理组织精神、护理组织最高目标、护理组织宗旨等。如护理组织中救死扶伤、严谨治学、爱岗敬业的精神等。

2.制度层

指存在于各种制度中的文化,包括一般规章制度及护理专业的制度。如护理操作中的“三查七对”制度、传染病患者的消毒隔离制度等。

3.物质层

指存在于物质产品中的文化,包括组织的标志、组织的环境等。如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护理人员的工作服饰等。

(二)护理组织文化创建步骤

1.分析环境,选择价值标准

选择正确的组织价值标准要做到:

(1)价值标准要清晰、明确,要体现组织的宗旨及发展方向。

(2)要调查本组织员工的认可程度和接纳程度,与本组织员工的基本素质和谐,做到切实可行。

(3)要广泛听取组织成员的意见,反复提炼,审慎筛选出符合本组织特点的组织价值观和组织文化模式。

2.归纳、提炼,组织动员

(1)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和手段,宣传组织文化的内容和要求,以创造浓厚的环境氛围、家喻户晓。

(2)树立英雄人物。

英雄人物和典型榜样是组织精神和组织文化的形象代言人,为组织成员提供了可以仿效的具体榜样。组织成员可从英雄人物和典型榜样的价值追求、工作态度和言行表现中深刻理解组织文化的实质和意义。如护理组织创始人南丁格尔,手持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价值追求对护理组织文化的影响。

(3)领导的率先垂范。

组织领导者在塑造组织文化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他的模范行为对广大组织成员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示范效应。组织领导者应以身作则,担负起带领组织成员共建优秀组织文化的历史重任。

(4)培训教育。

有目的的培训和教育,能够使组织成员系统接受和强化认同组织所倡导的组织文化,如在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中恰如其分地揉进组织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价值准则。

3.巩固落实,实践提高

组织文化最终的目标是使每一个成员能够自觉主动地按照组织的价值标准去行事,将组织文化演变成全体组织成员的习惯行为。因此构建完善的组织文化需要不断巩固落实。首先,在组织文化演变成习惯行为之前,应建立某种奖优罚劣的规章制度,以逐步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其次,组织领导者应把握住组织文化这一方向盘,组织文化可以长期引导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自觉努力。

4.适时发展,不断优化

任何一种组织文化都是特定历史的产物,当组织的内外条件发生变化时,应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更新、丰富和发展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组织文化不断优化。

实战演习

顺乎自然属于何种组织类型的特点()

A.官僚制组织

B.非正式组织

C.事业制组织

D.网络组织

【正确答案】B

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是()

A.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

B.组织边界模糊

C.领袖人物作用大

D.按照资历、政绩晋升

【正确答案】A

网络组织的特点是()

A.组织成员职务稳定

B.高协作成本

C.因事设置,专职专人

D.组织成员有共同的愿景

【正确答案】B

属于组织文化精神层的内容是()

A.组织的价值标准

B.组织的行为准则

C.组织的风俗习惯

D.组织的工作环境

【正确答案】A

名词解释

组织设计

【正确答案】

组织设计就是根据组织目标及工作需要,确定组织内各个部门及所属成员的职责范围,明确组织结构,使之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它包括组织内职务设置、部门设置、管理层次的划分以及责权分配四个方面。

简答题

简述组织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1.组织作为名词,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受环境的影响

(2)由各种要素相互综合而成的系统

(3)有共同的目的

(4)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5)存在分工

(6)组织运行是有秩序的活动

(7)是一种运动中的团体

2.组织作为动词,其含义的特点有:

(1)组织工作是一个过程

(2)组织工作是动态的

(3)组织工作中应重视非正式组织

护理管理学第六章-领导工作

护理管理学第六章-领导工作 一、A1 1、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沟通的 A、激励作用 B、创新作用 C、控制作用 D、管理作用 E、联系与协调作用 2、对保健-激励理论中的保健因素,描述正确的是 A、保健因素又称维持因素 B、是指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 C、属于工作本身方面的内容 D、若处理不当就不能产生满意感 E、若处理好能使人们产生满意情绪 3、领导工作的基本原理包括 A、充分授权原理 B、下达命令原理 C、间接管理原理 D、指明目标原理 E、协调过程原理 4、不属于绝大多数员工具有的心理需求是 A、愿意保持一致的心理 B、渴望获得理解的心理 C、追求公平的心理 D、希望充分自由的心理 E、希望得到承认的心理 5、对于授权实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平等授权,让下属发挥才干 B、视能授权,密切关系 C、合理合法,团结力量 D、监督控制,谨防错误 E、让别人做原本属于自己的事 6、领导权力影响力的特点是 A、下属信服、尊敬 B、激励作用大 C、比较稳定 D、影响力持久 E、影响力有不可抗拒性 7、领导的权利包括 A、用人权、管理权、奖罚权 B、经济权、管理权、决定权 C、奖罚权、用人权、决策权 D、奖罚权、决策权、管理权 E、用人权、决定权、经济权

8、下列对领导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构成 B、由个体和群体目标构成 C、一个社会组织系统 D、由主观和客观环境构成 E、组织构成 9、下列不属于领导的要素的是 A、有追随者 B、有领导能力 C、达到组织目标 D、组织结构 E、有下属 10、下列属于权力性影响力的构成因素的是 A、品格因素 B、才能因素 C、资历因素 D、知识因素 E、感情因素 11、下列不属于领导权力的主要表现的是 A、用人权 B、决策权 C、指挥权 D、影响权 E、奖罚权 12、下列属于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构成因素的是 A、传统因素 B、职位因素 C、才能因素 D、资历因素 E、权力因素 13、下列属于权力性影响力的特点的是 A、对下属的影响具有强迫性 B、影响力持久,可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C、比较稳定,不随地位而变化 D、下属信服、尊敬,激励作用大 E、对下属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起主导作用 14、下列不属于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特点的是 A、以正式的职位为基础 B、影响力持久,可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C、比较稳定,不随地位而变化 D、下属信服、尊敬,激励作用大 E、对下属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起主导作用 15、“上级应能够了解下级的需求和愿望并给予合理满足,以调动下级的积极性”指的是领导工作原理的

护理管理学

护理管理学 第一章 第一节 一、管理概念是指人类社会协作和分工的伴生物。P31 饥饿觅食P32 管理的其它概念 1、管的本质是约束 2、约束的基础是法3管理策略是明理顺情 二、管理作用P33(一)保证组织运行的秩序(二)保证组织运行的效率(三)监督作用 三、管理过程P34 表1-1 ,1、计划:确定目标,制定战略、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2、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什么时间去做,3、领导:指导和激励群体和个人,解决冲突,4、控制监控管理措施的实施过程,以确保它们按计划完成,5、人事管理 第二节 P38 WHO护理专家会议提出了健康疾病五个阶段中应提供的健康护理:1、健康维持阶段2、疾病易感阶段3、早期检查阶段4、临床疾病阶段5、疾病恢复阶段。 第三节 P41 一、护理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根据亨利。明茨伯格…三类十种角色仍具有实用性。 P43 二、护理管理者的技能:根据罗伯特。卡茨……概念技能。1、专业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 第二章 第一节 P45 管理实践表明,管理者的绩效与他们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他们自身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认识方法,密切关联。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思想观点首先影响其决策原则、决策方法、决策程序、评价指标和方案等。 管理理念就是管理者的哲学观,是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有些理论书籍认为管理理念涉及三个主体:从企业或组织的角度说,管理理念是企业理念或组织理念。它是一个企业或组织的历代管理者或领导者在企业的历史中形成的经营哲学。从管理者的角度说,是个哲学者的哲学观。从员工的角度讲,它是企业的文化。 P46 优秀的管理理论和案例是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哲学是对客观世界总的规律的描述,是思维方式的概括。 管理实践表明,社会管理系统的管理者的绩效,与他们的知识、经验、能力等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他们自身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认识方法密切关联。 第二节 P52 管理中的“人本主义”观(一)重视个人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二)自我管理(三)珍视健康 第三章 第二节 P56 1856年泰罗进行搬运生铁块试验提出的管理理论是科学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包括:(一)劳动方法标准化(二)协调集体活动(三)培训工人科学化(四)差别计件工资制度(五)管理职能专业化 P58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管理过程之父”法约尔 14项管理:1、分工,有效地使用劳动力2、使职权与职责相适应3、有严格的纪律4、领导的统一性5、指挥的统一性6、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7、合理的报酬8、权利的集中9、有等级的制度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的稳定13、有创新的精神14、保持集体一致的精神 第三节 P61 该学说的创始人是?乔治。埃尔顿。梅奥及其罗伯特利斯伯格1924——1932年梅奥和助手罗伯特试验研究。“照明实验” P62 “福利实验”梅奥认为:(一)工人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二)企业内部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三)工人的士气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四)新型的领导能力应着力于提

护理管理学重点整理

管理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 管理对象:主要是指人、财、物、信息、技术、时间、空间等一切资源 管理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法律方法、数量分析方法 管理的基本特征: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科学管理理论之父:费雷德里克^泰勒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①效率至上②挑选一流员工③劳资双方共同协作④实行奖励性报酬制度⑤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 现代管理过程之父:亨利^法约尔 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的主要贡献:①管理的普遍性②管理理论的一般性③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梅奥 霍桑实验是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代表性论著,其主要观点是:①工人是社会人②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③新型领导重视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决策理论学派:西蒙,认为管理过程就是决策过程,管理的核心就是决策 系统原理相应原则:整分合原则、相对封闭原则 人本原理相应原则:能级原则、动力原则、行为原则 组织的基本要素包括:资源、精神、时机、任务 群众性卫生组织包括:中国红十字会、献血宣传、医疗救护、社会服务、中华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 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直线型结构、职能型结构、直线-职能参谋型结构 组织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功能、调试功能 显性组织文化包括:组织的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经营管理行为等几部分 隐性组织文化包括: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组织精神几个方面 护理人员绩效管理功能(熟看):①诊断功能:在绩效目标明确的情况下,管理者能够应用绩效评价结果,即使发现部门绩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科室每位护理人员的绩效进行及时分析沟通,确认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与护理岗位任职要求之间的差距,确认影响绩效的组织、部门和个人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达到管理不断完善,绩效持续提高的目的②人事决策功能:医院护理人员的晋升晋级、培训、人事调整、奖惩、留用、解聘等护理人事管理决 策都是以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的。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为医院和部门正确识别人才和合理使用护理人员提供了客观依据③激励作用:绩效评价结果可以帮助管理人员确定护士个人和群体对组织的贡献水平,以此作为组织奖惩决定的依据。根据客观的考核结果对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对工作低劣者进行警示或惩罚,是保证奖惩 公正性的根本措施④导向功能:绩效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营造良好的护理工作氛围,促进护士与医院共同发展,不断提高护理单元和医院的整体工作效率。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机制和具体可测量的绩效评价指标是发挥绩效管理导向功能的关键⑤规范功能:绩效管理的体系和具体的护理行为和结果评价标准,为护理人员的执业行为起到了规范作用。以客观指标形成的护士绩效评价体系使护理行为有章可循,可进一步促进医院和部门护理人力管理的标准化和有效性

护理管理学6-11

第六章 领导 第一节 领导概述 一、领导与领导者概念 领导:是指管理者通过影响下属达到实现组织和集体目标的行为过程,其目的是使下属心甘 情愿地为组织目标而努力。 领导者:是一种社会角色,特指领导活动的行为主体,既能实现领导过程的人。 二、领导与管理 影响力(power ),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里行为的能力。 三、领导者的影响力 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 (1)职位权力:法定权力、奖赏权力、强制权力; (2)个人权力:专家权力、参照权力。 领导者影响力的种类: 1)权力性影响力:由外界赋予领导者的影响力对被领导者具有强迫性和不可抗拒性。 [构成]:职位因素、传统因素、资历因素 2)非权力性影响力:由领导者自身素质和现实行为形成的自然性影响力。 [构成]:品格、能力、知识、感情、 在领导者的影响力中,非权力影响力占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 领导者素质要求:1、政治思想素质 2、文化素质 3、业务素质 4、智能素质 5、身体和 心理素质 领导的作用:指挥、协调、沟通、激励 领导效能: 概念:是领导者在实施领导活动过程中,实现领导活动目标能力与所获得的领导效率、领 导效果、领导效益以及所引起的组织状态、组织环境和组织关系的有效变化的系统综合。 领导 管理 共性 行为方式 两者都是一种在组织内部通过影响他人的协调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 权力构成 两者都是组织层级的岗位设置的结果 区别 本质 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 酬的和强制性的 权力 基础上,也可建立在专 家权力和模 范作用等 个人影响的基础上 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力 基础上的对下属命令的行为 涉及对象 人 人、财、物、时间、信息、管理 性质 存在于非正式团体之 中 发生需要正式组织为载体 职能 仅是管理的一项职能 计划、组织、人员管理、领导、控制 侧重点 强调的是提供方向、影 响人和增强组织成员 的凝聚力,以及激励与 鼓舞人 强调的是计划和预算、合理利用各项资源和控制来实现组织目标

科学思维方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护理学导论》第六章第一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自考365 中国权威专业的自考辅导网站 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ee19065884.html,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护理学导论》第六章第一节讲义 科学思维方法 科学思维是人类智力系统的核心,参与并支配其他一切活动,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并依此做出正确决策。 评判性思维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护理人员在实践工作中经常使用的科学思维方式。 一、思维及科学思维概述 (一)思维 1.思维(thinking )的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活动,属于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 具体来讲,思维是人脑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所有获得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判断、推理的认识活动。 2.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是思维最显著的特性,思维之所以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关系,主要来自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即思维是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概括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的认识。如不同组织部位的炎症表现各异,但大都有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的病理改变。(2010.4单选)②对事物之间的规律性内在联系的认识。 (2)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其他事物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知。例如,护理人员观察到病人呼吸浅快、呼气延长,发绀,可间接地判断病人存在呼吸困难。临床上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判断主要依靠的是思维的间接性。 (3)逻辑性:思维具有逻辑性的特征,是一种抽象的理性认识,思维过程有一定的形式、方法,并按一定的规律进行。 (4)物质属性:人要进行思维,首先必须具备思维的物质基础,即大脑这一思维器官。因此,思维具有物质属性。当大脑发育不健全或大脑有疾病时个体常不能进行正常的思维。 (二)科学思维 1.科学思维的概念* 科学思维(scientific thinking )是人类智力系统的核心,是人类在学习、认识、操作和其他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解、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抽象、推理、讨论等所组成的综合思维。 科学思维是人类对以往认识的过程和规律的总结,是对认识经验程序化和规范化的具体表现。 2.科学思维的方法* (1)观察:观察(observation )是科学思维过程中常用的方法。观察的任务是系统全面地考察现象、记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也可以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2)归纳和演绎: 归纳(induction )是从个别或特殊的知识中概括出一般性知识(原则、规律、原理)的思维方法,如护理工作中的各种疾病的护理常规。 演绎(deduction )是从一般性知识引出关于特殊或个别性知识的思维方法,如用妇产科护理常规引出对某一位具体服务对象的护理方法。 (3)分析和综合:分析(analysis )是把客观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单元、环节及要素,并认识各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维方法。例如,对某教学医院病房护理工作做评价时,将其分解为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临床护理、护理科研等不同的部分加以考察来认识每一部分的地位、作用、发展及存在的问题。综合

护理学管理,知识点讲义,第六章 组织

第六章组织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组织的概念;理解组织几种基本类型的特点;掌握组织结构的含义及不同组织结构形式的特点;了解我国医疗卫生组织系统;掌握组织设计的含义;理解组织设计的原则及进行组织设计的步骤;掌握组织变革的含义;理解组织变革的原因、征兆及目标;理解组织变革的阻力及程序;掌握组织文化的含义;理解组织文化的功能及创建护理组织文化的步骤。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组织的含义 (二)组织的类型 (三)组织结构 第二节我国的医疗卫生组织 (一)我国卫生组织的分类 (二)医院组织系统 (三)护理管理组织系统 第三节组织设计 (一)组织设计的含义 (二)组织设计的原则 (三)组织设计的步骤 第四节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的含义 (二)组织变革的原因 (三)组织变革的征兆 (四)组织变革的目标 (五)组织变革的阻力 (六)组织变革的程序 第五节护理组织文化建设 (一)组织文化的含义 (二)组织文化的功能 (三)护理组织文化的建设 三、考核知识点 1.组织的概念、组织几种常见类型的含义及特点 2.组织结构的含义及不同组织结构的特点 3.我国卫生组织的分类 4.组织设计的含义、步骤及原则 5.组织变革的含义、原因、目标及征兆 6.组织变革的阻力及程序 7.组织文化的含义、功能及创建护理组织文化 四、考核要求

(一)组织 识记: 1.组织的概念 2.非正式组织的含义 3.官僚制组织的含义 4.学习型组织的含义 领会: 1.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2.官僚制组织的特点 3.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4.网络组织的特点 (二)组织结构 识记:组织结构的含义 领会: 1.直线型组织结构 2.职能型组织结构 3.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4.矩阵型组织结构的特点 (三)我国卫生组织的分类 识记:我国卫生组织的分类 (四)组织设计 识记:组织设计的含义 领会: 1.组织设计的步骤 2.组织设计的原则 应用:根据组织设计的原则分析判断组织设计是否合理(五)组织变革 识记:组织变革的含义 领会: 1.组织变革的原因 2.目标及征兆 (六)组织变革的阻力及程序 领会: 1.组织变革的阻力 2.组织变革的程序 (七)组织文化 识记: 1.组织文化的概念 2.护理组织文化的表现形式 领会: 1.组织文化的功能 2.护理组织文化创建的步骤 第一节概述

黑龙江医药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 第六章 护理安全与防护 第二节 护理职业防护

复习提问: 1.什么是护理安全? 答:护理安全指在护理服务的全过程中,不因护理失误或过失而致病人的肌体组织、生理功能或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甚至发生残疾或死亡。 第六章护理安全防范 第二节护理职业防护 护理职业防护:指在护理工作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所受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护理职业暴露:护理人员在医院的特定环境中,在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过程中,经常暴露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如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各种导管等。还有各种理化因子的损伤,如光、热、电等及工作压力的影响。有感染某种疾病的危险,即成为护理职业暴露 普及性预防:在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时,无论是病人还是医务人员的血液和深层体液,也不论是阳性还是阴性,都应当做为有潜在的传染性加以防护。 标准预防:假定所有人的血液等物质都有潜在的传染性,解除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职业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策略。 一、护理职业防护的意义 (一)、提高护士职业生命质量 (二)、科学规避护理职业风险 (三)、营造轻松和谐工作氛围 二、职业损伤危险因素 (一)生物性因素 1、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 2、病毒肝炎病毒、冠状病毒、艾滋病病毒。 (二)化学性因素 1、化学消毒剂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戊二醛等

2、化疗药物对正常组织有抑制作用,对骨髓产生抑制作用。 (三)物理性因素 1、机械性损伤跌到、扭伤、撞伤等。 2、温度性损伤热水瓶、热水袋所致的烫伤。 3、放射性损伤在为病人进行放射性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如果护理人员自我保护不当,可导致放射性皮炎、皮肤溃疡坏死,甚至引起皮肤癌。 4、锐器伤锐器伤是护理人员最容易且最频繁受到的职业损伤因素之一。而感染的锐器伤是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因素。 5、噪声噪声主要来源于监护仪、呼吸机的机械声、报警声、电话铃声、病人的呻吟声、物品及机器移动的声音等。研究人员发现,从1960年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医院白天的平均声音强度从57dB上升到了今天的72dB,而晚上的声音强度则从原来的42dB上升到了60dB。远远超过WHO规定的医院噪声标准,即病房中的声音强度不应超过 35dB。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会引发多器官功能的改变,严重者可导致听力、神经系统等的损害。 (四)人体力学因素 (五)心理社会因素 精神压力工作紧张频繁夜班人际关系 三、护理职业防护的措施 (一)、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二)、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抽吸药液时严格使用无菌针头,抽吸后必须立即单手操作套上针帽静脉加药时须去除针头经三通给予。使用安瓿制剂时,先用砂轮划痕再掰安瓿,可采用垫棉花或纱布以防损伤皮肤。 2.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以防止刺伤。护理工作中使用便捷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回收器,严格执行医疗垃圾分类标准。锐器不应与其他医疗垃圾混放,应放置在特定的场所。

护理管理学教案组织文化精品

护理管理学教案组织文化精品教案编写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了解护理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内容; 2.了解护理管理学的组织文化和重要性; 3.掌握护理管理学的核心概念和方法; 4.培养学生的护理管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护理管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护理管理学的组织文化概念和内容; 3.护理管理学的核心概念和方法; 4.护理管理学在实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安排 1.导入(5分钟) 介绍护理管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护理管理学的组织文化(15分钟) 讲解护理管理学的组织文化概念和内容,包括组织文化的定义、组成要素、特点等,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护理管理学的核心概念和方法(30分钟) 3.1 护理管理学的核心概念 讲解护理管理学的核心概念,包括领导力、人际关系、决策等,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3.2 护理管理学的方法 介绍护理管理学的常用方法,包括管理规划、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护理管理学在实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30分钟) 讲解护理管理学在实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包括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护理质量、有效管理团队等,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实际应用技巧。 5.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要点。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护理管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护理管理能力。尽管课程内容较多,但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继续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与实际护理工作的结合。

基础护理学第六章

基础护理学第六章 第一节口腔护理 1、口腔护理常用漱口溶液 2、义齿的清洁与护理 0)先取上颚部分义齿,后取下颚部分义齿; 1)义齿取下后应放于冷水杯中,以防丢失和损坏。每天换水一次。 2)义齿不可浸入热水中,也不可用乙醇等消毒液浸泡和擦拭晓得,以免变形。 3)每餐后通常要清洗义齿,每天至少清洁舌头和口腔黏膜一次,并按摩牙龈。 3、特殊口腔护理: 常用于高热、昏迷、危重、进食、鼻饲、口腔疾患、术后、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一般每天2~3次。 (一)目的: 1)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2)去除口臭、牙垢,增进食欲,保持口腔正常功能。 3)观察口腔粘膜、舌苔及口腔特殊气味的改变。 (二)用物准备: 1、治疗盘铺无菌治疗巾内备:治疗碗2个,弯血管钳1把,平镊1把,棉签, 压舌板,吸水管。 2、治疗巾外放:润滑油,手电筒,弯盘,毛巾,根据需要备外用药:新霉素、西瓜霜等。 (三)注意事项: 1、擦洗时动作要轻,要防止碰伤粘膜及牙龈。 2、昏迷病人禁忌漱口,需用张口器,应用臼齿处放入,牙关紧闭者不可用暴力助其张口。 3、擦洗口腔时需用弯止血钳夹紧棉球,每次一个,以防棉球遗留在口腔内;棉球蘸漱口水不可过湿,以防病人将溶液误吸入呼吸道。 4、传染病人的用物按消毒隔离原则处理。 5、昏迷病人禁用漱口液漱口,以防误吸;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者,注意观察有无真菌感染;勿触及软腭、咽部,以免引起病人恶心。 第二节头发护理 通过头发护理,可以清除头皮屑、灰尘及脱落的头发,且能达到按摩头皮,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增进上皮细胞营养,促进头发生长,预防感染发生的目的。

1、床上梳头: (一)目的:1)按摩头皮,促进血液循环。 2)使病人整洁、舒适、美观,促进身心健康。 3)维护病人的自尊和自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二)评估:病人的病情、自理能力、头发状况、梳洗习惯、心里反应及合作程度。 (三)用物准备:毛巾、梳子、橡胶圈或发夹,30%乙醇和纸巾,吹风机。 2、床上洗发:应每周给予床上洗发一次,先经过灭虱处理后再洗净头发。 目的:1)清除头皮屑和污垢,保持头发清洁,使病人舒适,促进身心健康。 2)按摩头皮,促进血液循环,促进头发的生长和代谢。 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用物准备:马蹄形垫、橡胶单、大单、大毛巾、毛巾、洗发液、眼罩或纱布、2 个耳塞、别针、弯盘、水桶、水壶(内盛40~45度热水)梳子、护肤霜、电吹风。环 (一)目的:1)消灭头虱、虮,使病人舒适。 2)预防人群间相互传染和传播疾病。 (二)常用药液: 1)30%含酸百部酊剂:取百部30g,加入50%乙醇100ml,再加入纯乙酸1ml 严盖。 2)30%百部含酸煎剂:取百部30g,加水500ml煮30分钟,双层纱布过滤,将药渣再次加水500ml煮30分钟,两次药液合并煎煮,浓缩至100ml,冷却后加入纯乙酸1ml,或食醋30ml。 第三节皮肤护理 1、淋浴与盆浴: 评估病人的皮肤情况:如皮肤清洁度、皮肤的颜色(苍白、发绀、发红、黄疸及色素沉着)、温湿度、柔软度、厚度、弹性及气味,皮肤的感觉功能有无异常。 注意事项:1、盆浴者浸泡时间不超过20分钟; 2、妊娠7个月以上的孕妇禁用盆浴,床上和患心脏病需卧床的病人均不宜盆浴和淋浴。 2、床上擦浴: 1)目的: A去除皮肤污垢,保持皮肤清洁,增进病人舒适。 B刺激皮肤血液循环,增强皮肤排泄功能,预防感染和压疮等并发症。 C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活动肢体,预防肌肉痉挛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2)用物准备: A水桶2个,一桶盛50~52度热水,一桶盛污水用。 B环境准备:调节病室温度24~25度以上,屏风遮挡。 3)擦拭顺序:A先擦眼,由內皉擦拭,然后擦洗额部、颊部、鼻翼、人中、耳后、下颌,直至颈部,用较干毛巾再次擦洗一遍。按顺序擦洗两上肢,胸腹部。 B脱衣顺序:先脱近侧,后脱远侧;如有外伤,先脱健侧,后脱患侧。 C可在骨髂隆突处用50%乙醇作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第四节压疮的预防和护理

主管护师考试之护理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护理管理学第一章绪论1.管理的基本特征①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②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③管理的普遍性与目的性2.管理的对象①人②财③物④时间⑤信息 3.管理的方法①行政方法②经济方法③法律方法④思想教育方法⑤社会心理学方法4.管理的职能①计划职能②组织职能③人员管理④领导职能⑤控制职能 5.护理管理的特点①广泛性②综合性③独特性 6.护理管理的发展趋势①管理思想的现代化②管理体制的合理化③管理人才的专业化④管理方法的科学化⑤管理手段的自动化⑥护理管理的内容趋向合理化。 第二章管理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1.中国古代管理思想①社会管理思想②系统管理思想③战略管理思想④用人思想 2.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三阶段:①古典管理学阶段(19世纪末年)②行为科学阶段()③科学管理阶段(60后) 3.古典管理理论包括①科学管理理论创始人泰勒科学管理之父②管理过程理论 法国人法约尔管理过程之父 ③行政组织理论韦伯 4.行为科学理论包括① 人际关系学说梅奥②人性理 论-X理论与Y理论美国麦 格雷戈1957③群体力学理 论德国库尔特·卢因1944 5.现代管理原理包括哪 些?①系统原理②人本原理 ③动态原理④效益原理 6.系统的特性①整体性 ②目的性③相关性④层次性 ⑤环境适应性 7.系统管理的原则①整 分合原则②反馈原则8.人 本原理对应的原则①能级原 则②动力原则③参与管理原 则第三章计划工作 1.什么是“5W1H”① 预生决定做什么what②论 证为什么要做why③确定何 时做when④何地做⑤何人 做who⑥如何做how 2.计划工作的重要性① 有利于减少工作中失误②有 利于明确工作目标③有利于 提高经济效益④有利于控制 工作 3.计划的类型按时间划 分①长期计划②中期计划③ 短期计划按计划的规模划分 ①战略性计划②战术性计划 按计划的内容分①综合计划 ②专项计划按计划的表现形 式分①目的或任务②目标③ 策略④政策⑤规程⑥规则⑦ 规划⑧预算 4.计划工作的原则①系 统性原则②重点原则③创新 原则④弹性原则⑤可考核性 原则 5.计划的步骤①评估形 势②确定目标③考虑制定计 划的前提条件④发展可选方 案⑤比较各种方案⑥选定方 案⑦制定辅助计划⑧编制预 算 6.目标管理的特点①员 工参与管理②以自我管理为 中心③强调自我评价④重视 成果 7.目标管理的基本程序 1计划阶段①制定高层管理 目标②重新审议组织结构和 职责分工③确定下级和个人 的分目标④协议授权2执行 阶段①咨询指导②调节平衡 ③反馈控制3检查评价①考 评成果②奖惩兑现③总结经 验 8.目标管理在护理管理 工作应用中的注意事项① 宣传教育②目标明确恰当③ 有指导及咨询管理体系④严 格控制 9.时间管理的基本程序 ①评估②计划③实施④评价 10.时间管理的方法① ABC时间管理法列出目标 目标分类排列顺序分配时间 实施记录总结②四象限时间 管理法③记录统计法11.时 间管理的策略①消耗时间的 计划化、标准化及定量化② 充分利用自己的最佳工作时 间③保持时间利用的连续性 ④学会授权⑤学会拒绝⑥善 于应用助手 12.决策的类型有按决 策的重要性分①战略决策② 战术决策按决策的重复性分 ①程序化决策②非程序化决 策按决策的确定性分①确定 型决策②不确定型决策③风 险型决策按决策的主体不同 分①个人决策②团体决策 13.决策的步骤①确立 问题②确定目标③拟订方案 ④方案评估⑤方案选择⑥方 案实施⑦追踪评价14.团体 决策的方法①头脑风暴法思 维共振法②名义集体决策法 ③德尔菲法④电子会议法第 四章组织工作 1.组织的类型①正式组 织②非正式组织 2.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①直线型结构优点:结构简 单,命令统一;责权明确; 联系便捷,易适应环境变化 管理成本低②职能型组织结 构③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 ④分部制组织结构⑤委员会 ⑥其他组织结构 3.组织设计的原则①目 标统一的原则②分工协作的 原则③有效管理幅度的原则 ④最少层次的原则⑤责权一 致的原则⑥集权分权相结合 的原则⑦稳定性与适应性相 结合 4.组织设计的要求①精 简②统一③高效 5.组织设计的步骤①确 立组织目标②划分业务工作 ③提出组织结构基本框架④ 确定职责与权限⑤设计组织 的动作方式⑥决定人员配备 ⑦形成组织结构⑧调整组织 结构 6.组织设计的结果①组 织图②职位说明书③组织手 册7.组织文化的特点①文 化性②综合性③整合性④自 觉性⑤实践性 8.护理组织文化的建设 ①易接受性②群众性③针对 性④独特性 9.临床护理的组织方式 ①个案护理②功能制护理③ 小组护理④责任制护理⑤综 合护理 第五章护理人力资源管 理1.人员管理的基本原则 ①职务要求明确原则②责权

护理管理学重点总结

一、绪论 种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控制职能 1.管理的方法小题 P4 看看 2.管理的基本特征 ①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②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3.南丁格尔——奠基人,近代护理学创始人 4.护理管理的任务大条 ①护理行政管理②护理业务管理③护理教育管理④护理科研管理 5.影响护理管理发展的几大因素 ①护理管理的一般环境②医院护理管理组织结构③宗旨和目标④人员因素 6.我国大多数医院护理管理体制的设置情况 1)护理部主任 500张以上床位的医院要求配备专职副院长 2)科总护士长 3)护士长 目前我国医院均已实行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或总护士长、护士长二级管理体系 7.护理管理者的角色 1)明茨伯格的模式 创始人:明茨伯格 2)霍尔的模式

创始人:霍尔和布兰兹勒 3其他有关角色 护理业务带头人 教育者 二、管理理论和原理 8.古典管理理论包括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理论通过工作方法的科学研究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运用科学、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 2)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9.行为科学理论包括: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麦格雷戈的人性管理理论“X理论-Y理论” 10.管理理论 1)系统理论 (1)原则 整分合原则 相对封闭原则 (2)应用P36 2)人本理论 (1)原则 能级原则

动力原则 行为原则 2应用P37 3)动态理论 (1)原则 反馈原则 弹性原则 (2)应用P38 护理管理者必须把握上述变化,收集信息,及时回馈,对管理目标及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因地制宜,保持充分弹性,有效地进行动态管理,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护理的要求 4)效益理论 (1)原则 效益原理相应的原则是价值原则 (2)应用P39 效益原理要求管理中要讲究实际效益,以最小的消耗和代价,获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护理管理者运用效益原理应注意:①以讲求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②坚持整体性原则③讲实效④长远目标与当前任务相结合 三、计划 11.计划的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②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 ③有利于合理使用资源④有利于控制工作⑤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12.计划的步骤 ①分析评估②确定目标③拟定备选方案④比较方案 ⑤选定方案⑥制定辅助计划⑦编制预算 13.计划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①护理服务计划②护理人员计划③预算计划 14.目标管理的特点 ①强调整体性管理②强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参与 ③强调自我管理④强调自我评价 15.目标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①护理人员的自我管理能力②护理组织的价值理念③护理高层领导的重视

精神障碍护理学,知识点讲义,第六章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与护理

第六章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与护理 一、概念——P58 躯体疾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大脑功能的影响,以及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应对方式等导致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后果的出现。 二、临床共同特点(考点18)——P59-60 1、精神症状的非特异性。 2、病情严重程度上的平行性。 3、躯体疾病的不同阶段,精神症状表现不同:①躯体疾病高峰期:意识障碍,起病较急;②躯体疾病慢性起病、疾病早期和恢复期:脑衰弱综合征;③躯体疾病恢复期:人格改变或智能受损;④躯体疾病从急性期过渡到恢复期:多种精神症状,以抑郁、焦虑最常见。 4、精神障碍的病程和预后取决于原发躯体疾病的病程和严重程度,预后一般是可逆的。 历年试题12(单选题) 最常见于躯体疾病高峰期的症状是( ) A.破裂性思维 B.幻觉 C.遗忘综合征 D.意识障碍 【答案】D 【解析】该组题考查对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共同特点的掌握。躯体疾病的不同阶段,患者的精神症状表现不同。躯体疾病高峰期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破裂性思维”和“幻觉”常出现在躯体疾病从急性期过渡到恢复期,而“遗忘综合征”常出现于躯体疾病的晚期。参考教材第59-60页。 三、常见的临床表现——P60 1、脑衰弱症状:多见于躯体疾病的初期、恢复期和慢性疾病过程中。表现为疲乏、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情感不稳、头部不适等。 2、意识障碍:以谵妄状态最常见,也可表现为意识模糊、嗜睡等,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3、痴呆和遗忘综合征:常出现在疾病的晚期或迁延不愈的躯体疾病。 4、情感障碍:情感障碍一般出现在躯体疾病之后。 (1)抑郁障碍:以内分泌疾病最多见。 (2)躁狂障碍:常见于腺体功能亢进障碍等。 5、精神病性症状:可出现各类的幻觉、妄想、紧张综合征、思维障碍和行为紊乱。 四、处理原则——P60-61 1、病因治疗 2、对症治疗 3、支持治疗 4、心理治疗 5、加强护理 五、常见的临床类型——P61-66 本部分内容在大纲中是属于“熟悉”的内容,考生可根据具体躯体疾病的发病特点以及所对应的精神症状来进行记忆,在此就不一一描述了。 六、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P66-68 1、护理评估 (1)生理状况评估:一般状况、生命体征、营养状况、排泄情况、自理情况、皮肤情况等。 (2)精神症状评估:意识状况、认知功能、情感活动等。 (3)心理社会状况评估:患者个人史、家庭状况、家属态度、实验室检查等。

护理管理学各章节重点

第一章绪论 管理:是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各项职能工作,合理有效利用和协调组织管理所拥有的资源要素,与被管理者 共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1、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2、组织职能,是管理的重要职能3、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的核心职能4、领导5、 控制 管理的对象:1、人力资源2、财力资源3、物力资源4、信息资源5、时间资源6、空间资源。人际关系是管理的核心问题。人是管理 的主要对象,是管理的核心。 管理的方法:1,行政方法:1)具有一定的强制性;2)具有明确的范围;3)不平等性。(行政方法是最基本的、传统的管理方法)2,经济方法:1)利益性;2)交换性;3)关联性;3,教育方法:1)教育是个缓慢的过程;2)教育是一个互动过程;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4,数量分析方法:1)模型化;2)客观性强. 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具有二重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社会属性;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3、管理的普遍性和目的性;4、管理和管理人员任务的一致性。 管理的二重性给予我们的启发:管理的自然属性为我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管理经验提供了理论依据,使我们可以大胆地引进国外成熟的管理经验,以便迅速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而管理的社会属性则告诉我们,不能全盘照搬国外做法,必须结合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科学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制度化;2,管理程序化;3,管理数量化(量化指标体系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标志);4,管理人性化(包 括树立人格平等的管理理念,建立组织与成员共同发展的管理目标,使用有利于成员心理健康的管理模式)。 管理学概念:一门研究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世界卫生组织(WHO) 给护理管理的定义是:“为了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系统地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有关其他人员、设备、环境和社会活动的过程。” 影响护理管理的因素: 1,护理管理的一般环境;(环境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对医院有直接的推动和抑制作用)2,医院护理管理组织结构;(护理部主任——500张以上床位医院要求配备专职副院长并兼任护理部主任,另设护理部副主任2人;300-500张床位医院或虽不足300张,但医教研任务繁重的专科医院,设护理部主任1人,副主任1-2人;300以下,设总护士长1人。科护士长,100张床位或设有3个护理单元以上的科室,以及任务繁重的手术室,急诊室,门诊部设科护士长。)3,宗旨和目标;4,人员因素。 角色:描述一个人在某位置或状态下被他人期望的行为总和。 护士长的角色模式:亨利.明茨伯朗-----“三元”角色模式即10种角色,3大类型,承担主要人际关系,咨询,决策三大方面的角色;护理管理者,联系者,代表者,监督者,传播者,患者的代言人,企业家,资源调配者,调停者,协调者10种角色;霍尔和布兰滋勒-----“胜利者”角色模式,competence。 护士长角色归纳:护理管理者,联系者,代表者,监督者,传达和宣传者,护患代言人,计划者,冲突处理者,资源调配者,协调谈 判者,教育者,变革者这12种。 护理管理者的任务:1,加强护理人员的素质管理;2,加强监控和质量管理;3,做好协调

社区护理学(一)知识点,讲义 第六章

第六章社区青少年保健与护理 本章中心讲授儿童期、青少年期保健指导以及常见健康问题等相关内容。本章重点: 1.不同发展时期儿童青少年保健指导; 2.学龄前期儿童社区健康管理; 3.常见健康问题的防治; 4.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5.儿童免疫程序; 6.不同发展时期儿童青少年特点; 7.预防接种的实施。 第一节儿童期生长发育特点与保健指导 一、儿童期生长发育特点(领会) (一)新生儿期生长发育特点 1.新生儿期生理特点 (1)调节功能和适应环境能力差,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容易出现体温波动。 (2)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常表现呼吸浅表、频率较快,心率亦较快。 (3)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胃呈水平位,容量小,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较发达,极易发生吐奶、溢奶。 (4)新生儿免疫功能不完善,容易发生感染。出生后一周内,会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以及不同程度的生理性黄疸,7-10天复原。 2.新生儿期行为特点 新生儿大脑发育较其他器官早,但功能却不够成熟,表现为泛化的不随意运动,睡眠中常常出现不自觉的手足运动、皱眉或微笑。新生儿具备觅食、吸吮、吞咽、拥抱、握持、踏步等条件反射。皮肤触觉、温度觉及味觉很灵敏,口周、足底等部位触之即有反应,能分辨母体的气味,会以啼哭表示不适或需要。 (二)婴儿期生长发育特点 1.婴儿期生理特点 婴儿期是指从出生至满1岁。此期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旺盛,但消化吸收功能和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发生消化系统疾病和传染病。此外,自主运动能力发育较快,但平衡能力较差,运动中容易出现意外。 2.婴儿期行为特点 婴儿的感知觉发育很快,逐渐具备学习能力,是进行早期教育的适宜时机。婴儿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逐渐协调,对人、环境和事物的识别与定向能力逐渐加强,可有明确特征的喜怒哀乐,用行为或简单语言表达其亲近或拒绝的态度,并逐渐建立对亲人的依赖和信任感。同时有一定的对本能需要的自控能力,可及时表达进食、排泄以及躯体不适等。 (三)幼儿期生长发育特点 1.幼儿期生理特点 幼儿期是指从1岁开始至满3岁。此期生长速度较婴儿期减慢,但机体各个系统功能进一步趋于完善。囟门在1-1.5岁闭合,2-2.5岁左右乳牙出齐。神经系统发育也很迅速,语言和动作能力明显发展,能完成各种较精细的动作。但此期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又面临添加辅食,饮食从乳汁转换为饭菜的阶段,若喂养不当,很容易发生消化系统疾病和营养不良;同时从母体获得的免疫力逐渐消失,而自身后天获得的免疫力还很弱,故容易患

自考护理管理学重点笔记

自考护理管理学重点笔记 《护理管理学》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绪论 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其中包括执行管理职能,进行管理决策;合理有效的使用组织的各种资源,提高管理效率。 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基本功能,又称管理的要素,是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的具体体现。管理职能的划分有许多学派,国外普遍将管理职能分为五项:计划、组织、人员管理、指导与领导、控制。 管理的对象:人、财、物、时间、信息。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最主要的、占主导地位。其它管理活动是通过对人的有效管理来实现的。 管理的二重性:管理具有在组织中有效指挥共同劳动,组织社会生产力的特征属于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所具有的监督劳动、维护生产关系的特征是管理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占有者的意志,受一定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影响和制约。 管理学的概念: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过程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综合性学科。

管理学研究的对象: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影响护理管理的因素包括:组织外部因素、组织机构、组织宗旨和目标、组织内部环境、任务和技术因素、人员因素。护理管理人员要提高管理效率,必须重视所有影响护理管理的各种因素。 第二章我国的医疗卫生系统 医院管理工作的特点:医院工作以病人为中心、医疗为主体。医院工作具有科学性、技术性强;医院工作具有随机性、规范性;医院工作具有时间性和连续性;医院工作具有社会性和群众性;医院工作人员的劳动是脑体结合的复合型劳动。 医院的基本功能:医疗、教学、科学研究、预防和社区卫生服务。 医院护理组织系统:护理行政管理体制、护理管理组织系统;护理部的地位、作用与管理职能;护理部主任的基本要求。 XXX成立时间及主要任务:XXX(原名中国护士会)于1909年8月在江西牯岭成立。XXX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广大护理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技项目论证、鉴定;编辑出版专业科技期刊和书籍;普及、推广护理科技知识与先进技术;开展对会员的继续教育;发动会员对国家重要的护理政策、法规

护理学研究,知识点讲义,第六章 收集资料的方法

第六章收集资料的方法 学习目标 掌握 1.收集资料方案设计的步骤 2.量表的几种形式 3.访谈法的概念 4.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观察类型 第一节概述收集资料前的准备 一、资料的来源 资料可来源于现有资料和新收集的资料,某些历史性研究,可从现有的资料例如期刊、日记、信件、报纸、会议记录、病史、报告等处收集。对此类资源应对其价值、准确性等仔细评估和分析再加以应用。利用现有资料的方法具有省时、省力、经济的特点,但应根据研究目的而定。 二、设计收集资料方案前应考虑的问题 (一)采用结构式还是非结构式方法收集资料 结构式资料收集即按事先设计的特定结构(例如问卷)进行资料收集; 而非结构法资料收集,即是提出开放性问题,在一个或几个主题下让研究对象自由阐述。半结构法资料收集则按事先设计的提纲进行。 结构式资料收集往往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设计研究工具,该方法可对资料作出精确的统计分析,但不足之处是资料不够深入。 (二)采用定量还是定性方法收集 用定量研究法进行资料收集时必须用数字将资料量化,使之可测量可统计; 但定性研究法则采用非结构式或半结构式方法收集资料,资料以文字形式表示,一般无须将资料用数字量化。 例如对病人压力状态用定量方法式应将资料转化为数据形式以便进行统计分析,如1分=几乎没有压力,2分=有时有压力,3分=经常感到压力,4分=一直感到有压力。 而用定性的方法则对资料进行描述、分类、诠释,例如,病人叙述手术前一天是住院以来感到压力最大的时候,使他辗转反复,几乎彻夜未眠。 (三)资料是否要求严格的客观性 大多数研究要求所收集的资料具有客观性,即是按同样的标准作出判断,不受个人感情和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但定性研究(如现象学研究法),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研究人员的主观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四)是否存在霍桑效应的影响 如果研究对象意识到他们正在参与研究,则可能或多或少地改变自己行为和反应状态,称为霍桑效应。这种现象会影响资料的有效性,尤其是评价项目实施后效果这类评价性研究。但若不让研究对象意识到参与研究,则又产生伦理问题。当这一矛盾不可避免时,研究人员的培训特别是资料收集的方法和技巧训练,以及研究人员以中性的不加评判的态度进行资料收集是关键的 三、收集资料方案的设计 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