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特殊性分析

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特殊性分析
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特殊性分析

第14卷第5期

2012年10月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4,No.5Oct.2012收稿日期:2012-08-07

作者简介:李玉生(1986—),男,河南济源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1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府管理

与改革。

·互联网治理与法律·

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特殊性分析

李玉生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现代政府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在西方学者研究基础之上,近年来对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已有研究大多忽略了中国政府公信力和西方国家政府公信力之间的内在差异,而偏重于对政府公信力的含义和学理解释,缺乏分析上的准确性和经验之上的参照物。对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应从理想概念转化为经验描述,而这种经验描述也必须在国内外比较的基础上完成。与西方民主国家的政府公信力相比较,中国政府公信力具有公众对中央政府的高度信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巨大差距、中央政府公信力相对稳定这三个重要的特征,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现象严重。透视特征背后的原因,它们既带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深刻烙印,也是在一系列新的制度变迁和政策价值的转变过程中所形成的。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7729(2012)05-0027-06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于政府信任的研究成为世界范围内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这种关注来自于现实社会中政府公信力的持续下降,西方民主社会中公民对于政府的不信任感在过去几十年内明显增加。1964年有四分之三的美国民众表示信任联邦政府,而1995年则只有四分之一的美国民众信任联邦政府。现象背后原因何在?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对比西方民主社会,中国的政府公信力显然具有其特殊性。目前,中国学者对于政府公信力的关注也日益增多,但是对于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却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很多的不足。政府公信力作为中国化的一个词汇,在西方的语境中与之对应的主要是政治信任、政府信任。因此,这里对政府公信力、政治信任、政府信任等概念不做严格区分,取其语义上的共同之处即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本文首先梳理已有的关于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并指出其缺陷,进而在与西方比较的基础上从中国的特殊性出发关注中国政府的公信力,揭示人们认识上的关于中国政府公信力的误区,进而分析中国政府公信力特殊性的原因。

一、研究综述

作为现代政府合法性的基础,对于政府公信力的研究早已有之,但初期的政府公信力研究更多是作为其他学科研究的交叉部分出现,并没有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政府公信力主要是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因此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可追溯到学者们对于信任、政府信任的关注。洛克将政府定

义为一种“信托”(trust ),他主张通过制度化的不信任来限制权力,保障人们的自由和权利。[1]随后众

多的学者们从社会学、经济学的角度强调了信任在经济交易、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性。但使得政府公信力研究获得普遍关注,并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而这种研究的兴起则是与西方民主国家的政治信任危机联系在一起的。不单单是美国,几乎所有的民主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意大利等都出现了政治信任流失,公众对政府信任大幅下降的问题。对于政治信任或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者说政府公信力的研究随之成为一门显学。

针对政府公信力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下降趋势,学者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政府公信力的取得一方面来自政府本身,包括其合法性、制度保障、政策有效性等因素,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公众的主观感受。公民文化尤其是怀疑主义的精神对政府公信力具有一定的影响。阿尔蒙德和维巴对美、英等五个国家的公民调查,[2]以及帕特南对意大利南北地区的比较研究均表明文化对于政治信任的影响。[3]戴维·伊斯顿在1965年提出的分析框架,成为后来许多学者研究政府信用或者政府公信力的基础。在《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一书中,伊斯顿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公民支持———散布性支持(diffuse supports)和特定支持(specific supports)。散布性支持来自于成员对当局、制度或者共同体的认同、依附或者愚忠感情,人们不指望从中得到任何好处。特定支持则来自于“由于支持的输入而从输出中得到具体的需求满足”。[4]这两个概念被学者们广泛应用于解释公众对于政府机构、国会、官员的态度。Norris更进一步将公众的信任分为四种层次的信任———对政治共同体的信任、对政权的信任、对政府机构的信任和对政府官员个体的信任。[5]

从社会和公民的角度出发,Norris对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给出了一个解释。他认为,后工业时代中新的一代年轻人与他们的父辈相比,受过更多的教育,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更加具有批判精神,更容易表达对政府的不满。[5]但Hibbing则对公民有意识的批判能力持怀疑态度,他认为,公民对政府的态度可能更多地基于情感而非理性的评估。[6]正如Alford的研究表明,当公民个人所支持的政党入主白宫时,个人对政府的支持度和信任度会提高,当里根当选总统时,共和党的选民相比于民主党选民,更加信任政府。[7]Owen进一步指出,公民的态度很容易受到新闻媒体的影响,而很多时候这样的新闻报道往往是有选择的、带有偏见的、不负责任的。[8]McAllister的研究则表明,选民对于官员的期待往往高于官员自身的期待,因此,选民具有某种程度的高期待值,而这样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会激发选民和公众对于政府的不满。[9]此外,Klingemann区分了对政府的支持和对政体的支持,他指出,美国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并不代表他们对民主制度的不满,公众对于民主原则的支持度还是非常高的,他们能够明确区分对政府的信任和对民主制度的信任。[10]

另一方面,对于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学者们从政府的角度也给出了许多的解释。Miller指出,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与政府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偏离,尤其是政府的公共政策结果与预期效果间的差距有关。[11]Citrin则指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来自于公众对在任官员表现的不满。[12]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的政治丑闻频发,水门事件、伊朗门事件等都使得美国公众对于联邦政府的信任度大幅下降。与公众对联邦政府的不信任形成对比的是,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要明显高于联邦政府。Gershtenson指出,这是联邦主义分权造成的后果之一,地方政府被赋予更多更广泛的职能。[13]Hibbing et al提出,公众对不同层级政府的信任度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即政府的曝光率和亲近性。联邦政府更容易受到负面新闻的影响,而地方政府则由于更加亲近民众,因此得到更高的支持率和信任度。[14]

随着中国国门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研究也逐步增多,最早的关注者是一批具有西方背景的中国学者。以西方国家的政府公信力为坐标,这些学者们首先观察到的一个矛盾之处就是中国政府公信力要比西方民主国家高很多。2001年,“世界价值观调查”对中国公民的访问表明,中国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非常高。97%的受访人表示对中央政府很信任;92%的人表示对执政党信任;对警察的信任程度相比较而言要低一些,但也达到73%。王正绪对这种中国公民的高信任度进行的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和生活状况的改善是造成这样一种高信任度的主要原因,这种正面影响超过了伴随经济发展和权利意识苏醒所出现的批判精神的负面影响。[15]与对中央政府的高信任形成对比的却是地方政府公信力不断流失,李连江对中国三个省的农民的调查问卷研究表明,农民更加信任中央政府,而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比较低。[16]根据《小康》杂志2007年8月发布的《2006—2007中国信用小康指数报告》,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很相信中央政府,而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存在着“隐瞒真实情况,报喜不报忧”的现象。这就表明中国中央政府的公信力要明显高于地方政府,而公众对政府的高信任度也更多地是来自于中央政府。史天健通过大陆和台湾的民众信任度的对比研究,指

李玉生: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特殊性分析

出,政治文化在解释这种高信任度方面具有明显的说服力。他特别指出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两项特质,一是公民和政府之间的层级型关系,即接受政府的权力大于公民的权力,公民需要从属于政府;二是倾向于避免冲突发生,即使这意味着一方将会牺牲其个人利益。[17]政治信任研究通常将制度的信任或者社会信任作为政治信任的来源,但是对于中国来说,政权的表现才是公众支持政府的决定性因素。

国内学者对于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多从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出发,提出导致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诸如行政管理方式的落后、官员腐败、制度缺乏、政绩工程、群体性事件等,然后提出部分对策建议。这样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大而宽泛,所提出的问题和对策都缺乏具体的针对性,而且对于中国社会和政府的特殊性关注不够,缺乏必要的研究方法支持,实证性研究和中外比较研究明显不足。

二、概念及问题的提出

本文所采用的政府公信力概念主要是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强调公众的主体作用。研究表明,社会稳定与否、革命是否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不在于一个国家的公民生活如何困苦,而在于公民是否觉得受到公平的对待。同样,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并不只是政府透明度、公正性等指标的叠加和比较,而主要来自公众的主观心理感受,并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波动。当然,政府公信力并不是越高越好,对政府的怀疑和批判恰恰是现代民主社会的重要特点和建立一个良好政府的必要因素。

由于不同国家或政府的差异,政府公信力的研究需要放在不同的政治文化和制度背景之下进行。比较中国政府公信力和西方民主国家的政府公信力,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公信力的三个特点。

首先,中国公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明显较高。“世界价值观调查”所得出的公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达到90%以上,这与史天健、李连江等学者进行的调查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而美国公众对联邦政府的信任度在1995年一度跌到只有25%左右。这种对比表明中国中央政府的公信力比西方民主国家政府公信力高出许多。而这与通常的观点和看法显然不同。按照一般的观点,政治的民主化、公开化、科学化程度越高,所获得公信力应该更高。但中国和美国的对比恰恰说明这种推论并不总是适用的,那么为何中国中央政府的公信力会如此之高?用西方学者的理论显然不能完全解释这种现象。

其次,与西方民主国家的信任结构相比,中国中央政府的公信力远高于地方政府,多种调查和访问的结论与观察到的这种现象一致。而在美国,不同层级政府的信任分布呈现一种倒金字塔型结构。联邦政府的信任度低于州政府,州政府的信任度又低于地方政府。这种信任结构在其他民主国家也都可以观察到,这与中国的情形完全相反。

再次,公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相对稳定,但是地方政府公信力近些年来流失严重,而且越到基层这种流失也越严重。群体性事件的频发、越级上访人数的剧增等表明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感增加,相比于地方政府,公众更加信任上级政府,在权利受到侵害之时,也更愿意向更高层级的政府或中央政府寻求帮助。

三、中国政府公信力特殊性的解释

1.中国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公信力

与西方民主国家政府相比,中国政府在合法性基础、政策的公开透明以及官员个人的廉洁程度等许多衡量指标上都不及西方国家政府,那么为何中国的中央政府公信力却要高出许多?

西方学者有一种观点认为,政权可通过压制、宣传、教育等方式影响公民的认知,进而影响其对政府的判断。对美国社会的研究表明,媒体在形塑公民的态度、观念等方面确实扮演了重要角色。那么中国公众是否也由于受到这样的宣传方式的影响而产生如此高的信任度?按照这种观点,那么受到中国政府媒体或者官方信息影响越多的公众对威权主义政体的支持率应该越高。但是对中国社会的观察恰恰相反。越是经常接触媒体、网络等信息资讯的人群对政府的不满越高。一项在中国互联网上的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调查表明,80%的网友对政府不信任,只有20%的网友选择信任政府。[18]对中国的研究表明,在1993年前后,更多的接触媒体会对政府的信任度产生负作用,学者据此得出结论,通过控制媒体和信息保持公众对政府的支持的任务正在逐渐失败。中国政府高的信任度并不能被解释为宣传教育的影响所导致。

如前所述,政府公信力更多的是一种公众的心理体验和主观评价,因此就涉及到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这样的价值标准则直接根植于该国家的政治文化和传统之中。史天健等通过其分析指出,中国政权的表现往往是公众支持政府的决定性因素。[19]中国历史上存在众多的实例也支持了这一结论,与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权力的获得方式相比较,保持社会稳定和百姓安定的生活更能获得民众的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传统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已经在普通百姓中失去其吸引力,各种政府的负面新闻和报道也日益增多,但因为现政权的制度绩效,尤其是其经济绩效,在30年的时间内迅速提高了公众尤其是最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所以获得了公众对政府制度及运行方式的认可。国外的调查结果也表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改进对政府公信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二战”之后民主国家对政府的信任度较高的时期往往对应其经济繁荣期。因此,中国的调查结果所呈现的对政府的高度信任正是政府带来的高度经济绩效的反映。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这种经济绩效仍然会发挥其作用,保持公众对于中国中央政府的支持和信任,尤其是在中国目前仍然还有2亿多人口处在贫困水平之下的形势下,经济绩效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所带来的政权合法性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仍然会支撑中国中央政府的公信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相对于经济方面的发展进步,公众对于中国政治民主的进步也多持肯定态度,这与西方学者和社会的感受显然存在一定的差异。“环球舆情调查中心”所进行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中国被访者认为中国的民主建设处在进步之中。[20]这样的结果与王绍光、李连江所做的地区调查的结果一致。因此,公众对于政府的高信任度也基于其政治权利的提升和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

此外,中西方传统文化在计算得失时存在差异。[21]西方文化允许并鼓励人们用他们个人作为成本核算单位。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即使政府政策有利于社会上的多数人,只要它损害了某些人的私利,这些人就有权收回他们对于政府的支持。而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没有独立于集体的个人利益。即使政府政策损害了某些人的私利,只要这一政策有利于社会上的多数人,私利受到侵害的人就无权收回他们对于政府的支持。因此,同样的一项政策,尤其是有利于多数人的政策例如三峡大坝的修建、南水北调工程等大型项目的建设,在中国的支持率往往会高于西方,进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2.中国中央政府的公信力远高于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学者们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信任结构上的差异给出了众多的解释:历史文化传统中中央集权体制下农民与统治者的亲近性;理性主义下地方政府寻求政治信任的动机、愿望及手段的不足;制度主义之下中央政府在寻求政治信任中的天然优势,而地方政府缺乏制度上的条件去寻求这样的支持等。[22]对比中国政府和西方民主国家政府的信任结构,可以发现并清晰地看出这种差异。除了政治传统和文化的影响外,制度结构的因素是其主要原因。在中国的政府权力架构中,地方政府只是中央的派出机构,运用中央政府授予的权力履行职能。地方政府尤其是官员主要的回应对象是上级政府官员或中央政府,官员的仕途完全由上级考评决定,因此地方政府对于回应民众的要求缺乏动力。相反,中央政府为形塑其合法性的外在影像,会积极地与民众进行互动,造成情感上的亲近。而这种情感亲近使得公众将良好的改善都归因于中央政府的领导,而将状况的恶化多归咎于地方政府的执行不利。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不恰当的职能划分对两者的公信力也有很大影响。地方政府承担了过多的服务职能,却缺乏必要的财权支持。许多原本应该由中央政府统一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由于中央政府的退出,不得不由地方政府来承担。地方政府很多时候只能通过种类繁多的费用征收来履行自身职能,公民自身的剥夺感由此产生。此外,地方政府所承担的许多职能本身即是困难而不易赢得好感的,如计划生育、维稳等,都加剧了公众对于地方政府的不满。而实际上很多责任本应是由中央政府承担的,但由于这样的一种划分以及制度安排,隐藏了中央政府的责任,却将其转嫁到地方政府身上,这些职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新闻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公众的这种印象。西方学者指出,媒体虽然不能决定公众“怎么

李玉生: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特殊性分析

想”,但是却可以通过资讯来影响公众“想什么”。[23]美国公众对联邦政府的低信任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新闻媒体的影响,美国联邦政府的负面新闻远远大于中国中央政府。由于我国新闻审查制度的特点,媒体报道对于中央政府或者领导人绝大多数是讴歌赞颂,强调政治核心的正确性,提升其合法性。而对于地方政府更多的则是负面新闻,通过对地方政府腐败或不当行为的揭露来形塑中央政府的良好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中央政府的高公信力是以牺牲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为代价而取得的,这在无形之中必然扩大了两者之间的公信力差距。

3.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流失严重

尤其是基层政府,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如何看待公众对地方政府信任度的逐步降低?国内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多种的分析和解读,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原因: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法律缺位、官员的个人道德或者法律意识缺乏等等。但在笔者看来,这些原因可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不是主要的原因所在。按照这种逻辑推理的话,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降低在于这几个方面的不足,那么如果这几个方面得到改善或提高的话,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也相应有所提升。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近十年来,在政府改革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中国政府的监督制度和各项制约机制、法律规章、信息公开等方面都在逐步地改进和提升,但是地方政府公信力并没有随之提高,反而呈现相反的趋势,公众的不信任感越来越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的制度建设、公开程度、官员素质与公信力没有关系,笔者并不否认这些方面原因对地方政府公信力所造成的影响,只是指出仅仅从这个方面来解释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流失,尤其是当前的公信力流失,说服力是不够的。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需要从另外几个方面来理解:其一,一定程度的公信力降低是公众价值观变化的必然结果。民主价值、有限政府等西方理念的传播,以及受教育人群的扩大都使越来越多的现代公民开始在中国出现,他们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的态度,更加关注政府的制度和政策的各个方面,对于政府的种种弊端予以强烈抨击,这也是西方民主国家在近年来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一个原因。因此,随着制度的完善,政府所暴露出的不足可能也就越多,尤其是在当代中国这样一个转型时期,越来越多的负面新闻和报道反而会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但这样的公信力下降在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公民监督政府,寻找政府工作或政策的不足,对于中国政治的民主化和政府的改革来说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其二,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降低是中国在改革进程中所采取的发展战略造成的附带结果。对33个民主国家的研究表明,当收入差距被拉大时,社会信任和政治信任水平就会下降。[21]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施行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明显拉大了社会收入的不平等。中国的基尼系数1978年是0.317,2000年越过0.4的警戒线,2010年则超过0.5。而更为严重的是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官员的财富与公众的财富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造成的落差使得公民对于地方政府的好感大大降低。

其三,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受到诸多制度变迁的影响。中国基层政府的信任危机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共识。而这样一种状况的出现,与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全能政府在基层的退出息息相关。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之后,政府职能的转变必然要求改变其计划经济时代的全能主义管理方式。从人民公社时代的管理到村民自治,中国共产党的政权组织逐渐退出了基层农村。但是由于基层原有的治理结构在建国初期已经遭到破坏,乡绅和士绅阶层完全被党的基层政权所取代,而新的有效的治理结构如有效的选举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党的政权退出之后,缺乏必要的组织来填补基层的权力空白。在此过程中,基层黑社会化现象在许多农村的基层政权中出现,各种暴力、欺诈、贿赂等不信任的制度取代了原有的信任基础。基层的政府公信力受到巨大的破坏。而这样一种信任关系的重新建立,必然需要村民选举和村民自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新的权力基础在基层政权的巩固。因此,在这样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四、结束语

中国政府的公信力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因此任何试图对其进行单一概括或阐释的论述都显得解释力不足。本文将中国政府的公信力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上进行区分,并与西方民主国家的政府公信力进行比较,总结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特殊性。

公众对于中国中央政府的高信任度既是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果,也是当下中国社会和中国政府的重要政治资源。中央政府所具有的高度感召力和号召力在政策推进、灾害应对等多方面都显示出其优越性。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差异则既有文化的因素,也有集权制度、新闻媒体的影响。提升基层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但我们需要理性细致分析导致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其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令人担忧的方面;这个问题既需要新的制度的产生去改进,也是制度变迁本身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洛克.政府论(下卷)[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6.

[2]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马殿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586.

[3]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19.

[4]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5]Norris P.Introduction:The growth of critical citizen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6]Hibbing J R,Elizabeth T M.Congress as public enemy:public attitudes toward american political institution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7]Alford J R.We’re all in this together:the decline of trust in government,1958—1996[C]//Hibbing J R,Theiss-Morse E.What Is It about Government that Americans Dislik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28-46.

[8]Owen D.Effects of electronic media on democratic attitudes[C]//Democracy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Politics and the Econo-m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Haus auf der Alb:[s.n.],1999.

[9]McAllister I.Keeping them honest:public and elite perception of ethical conduct among Australian legislators[J].Political Studies,2000,48:22-37.

[10]Klingemann H D.Support of democracy and confidence in government:on the ability of citizens to make distinctions[C]// Conference on Citizens,Democracy and Markets around the Pacific Rim.Hawaii:[s.n.],2004.

[11]Miller A H.Political issues and trust in government:1964—1970[J].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74,68:951-972.

[12]Citrin J.Comment:the political relevance of trust in government[J].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74,68:973-988.

[13]Gershtenson J.Federalism and trust in government[C]//APSA2006.Philadelphia:[s.n.],2006.

[14]Hibbing J R,Elizabeth T M.What is it about government that americans dislik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5]Wang Zhengxu.Before the emergence of critical citizens: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trust in China[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5,15(1):155-171.

[16]Li Lianjing.Political trust in rural China[J].Modern China,2004,30(2):228-258.

[17]Shi Tianjian.Cultural values and political trust:a comparis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aiwan[J].Compara-tive Politics,2001,33(4):401-419.

[18]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和公众的话语权[J].中国行政管理,2006(9):57-59.

[19]Chen Xueyi,Shi Tianjian.Media effects on political confidence and trus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post-Ti-ananmen period[J].East Asia,2001,19(3):84-118.

[20]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公众对民主的认知现状调查报告[EB/OL].(2011-12-01)[2012-03-26].http://opinion.huan-qiu.com/roll.

[21]史天健.重视传统文化对提升政府信任度的作用[EB/OL].(2010-12-27)[2012-03-26].http://www.rmlt.com.cn/ News/201012/201012271112309595.html.

[22]叶敏,彭妍.“央强地弱”,政治信任结构的解析———关于央地关系一个新的阐释框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3):49-57.

[23]Uslaner E.The moral foundations of trus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160-190.

(下转第46页)

of Marketing,1994,58(3):53-66.

[9]Kotler P.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implementation,and control,ninth edition[M].London: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UK)Limited,1997.

[10]Per E P.Adoption of mobile internet services:an exploratory study of mobile commerce early adopter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 and Electronic Commerce,2005,15(3):203-222.

[11]Abraham H M.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43,50(4):370-396.

Research on Delivered Value of Mobile Internet Base on Quantitative Method

XIE Xue-mei,LI Zi-f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100876,China)

Abstract: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user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 of Mobile Internet,based on the delivered value principle,the paper quantifi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user evaluation of deliv-ered value,and then establishes the delivered value model of Mobile Internet.It also analyzes the Mobile Inter-ne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etworks,terminals and applications,and then does empirical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livered value,gett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networks,terminals and applications of Mobile Inter-net separately,and also gett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livered value of Mobile Internet.In conclusion,the product value has strongest influence,and spiritual cost,service value and monetary cost are less influential,and personnel value,image value,time costs and physical costs are least influential,based on which,this paper gives proposals to improving the user experience of Mobile Internet.

Key words:mobile Internet;delivered value;satisfaction;user experience

(上接第32页)

Study on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Government Credibility

LI Yu-sheng

(School of Government,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Credibility is the legitimacy foundation of modern government.In recent years,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western researchers,the research on Chinese government credibility is increasing dramatically.However,the existing research ignores the internal differences of government credibility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ey focu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cept and theory,and ignore accurat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methods. Compare to the credibility of western countries,Chinese government credibility has thre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the public have a high degree of confidence in the central government;there is a huge gap of the credibility between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the credibility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 relatively stable,but the credibility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is declining seriously.The reasons behind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very complex,for they are influenced not only by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values,but also the change of institu-tion or public policy.

Key words:government;credibility;comparative study

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

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 一个政府要保证稳健运行并让公众满意,取得公众信任至关重要。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如何面对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多样化评价,是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也把政府公信力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又明确强调“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要求,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更是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落脚点。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涉及的问题很多,目前可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增强制度创新的自觉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建设对政府公信力具有根本性影响。制度法源明晰、构架合理,衍生的行政体制、工作程序才有说服力,政府才有公信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连续上了几个大台阶,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变迁,但制度创新总体而言相对滞后。这是影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增强制度创新的自觉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特别要处理好政府与人大两院、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首先,人大工作要适时“前移”。现在,在重大事项决定、预算、监督等方面,人大发挥更大作用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让人大工作适时“前移”,可以分散行政方面的压力。其次,法院、检察院工作要适度“后移”。遵循司法工作自身的规律,不宜鼓励法院、检察院过早介入经济活动,以防止公信力问题复杂化。最后,鼓励社会组织“上位”。社会组织的积极作为可以分担一些政府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公信力。应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变政府的“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所谓政府的“单边主义”,就是一切由政府说了算,很少让其他主体参与到政府工作中来。这很容易导致政府的一些决策偏离公众利益,也容易导致政府工作缺乏连续性、随意性强、工作人员态度粗暴等,从而损害政府公信力。事实上,取得公众信任的公共政策、政府行为等应该是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结果,尤其是在制定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时必须提高公众参与度,听取公众意见。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应该变“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在许多时候、许多情况下,政府更多的应该是以议程设定者、重要参与者和促成公共问题解决的中间人身份发挥作用,而不应在“单边主义”思维指导下以“单边行动”方式面对社会和公众。

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调研报告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素。政府的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是指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政府公信力的强弱, 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 取决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具体形象。政府公信力有赖于政府率先做到诚信, 而对政府信用的认识要从政府的权力开始。深层次上讲, 政府所行使的权力并非源自国家,而是来源于国家背后的公众委托; 政府行使权力最终所维护的不是抽象的国家意志,而是具体的公众要求。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的复杂性、开放性和多变性已经很突出,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相当程度的增长。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因素: (一) 时代及社会因素。随着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如人口膨胀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环境恶化问题,失业问题,健康问题,犯罪问题,交通问题,层出不穷,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另外,社会信用缺失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成为我国目前经济乃至社会整体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失信行为涉及范围从商品生产者到销售者,从普通老百姓到政府要员,从政治、经济到科学、文化和艺术,从国内到国外,其足迹可以说是遍及社会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在社会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下,政府信用也必然呈现出下降趋势。 (二) 政府因素。第一、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透明度差,暗箱操作使行政神秘化。在我国,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往往被忽略、忽视或有意模糊,恶意封堵政府信息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长期以来,我国的地方政府部门习惯了发号施令,习惯了“关门制定政策”。一些人在维护政府形象的旗臶下维护着某些地方或某些个人的私利,而臵公共利益于不顾,千方百计封堵真实信息。政府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信息不透明带来

责任是实现新闻媒体公信力的根本

责任是实现新闻媒体公信力的根本 摘要:公信力是新闻媒体生存的根本,近年来,我国一些新闻媒体公信力急剧 下降,使其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提升新闻媒体公信力,必须对危机产生的 根源做釜底抽薪式的化解,本文力图通过阐述媒体的职能建设责任,对社会的舆 论监督责任,和对广大受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民生服务责任,揭示出责任是提升 新闻媒体公信力的根本。 关键词:责任;媒体;公信力 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 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 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但是,2009年对129名中国人的访谈显示,完全不相信中国官方媒体的占17.8%,半信 半疑的高达47.3%,基本相信和完全相信的只占34.9%。而在国际上,2008年3·14拉萨骚乱和北京奥运会议题上,西方媒体的立场暴露无遗。当时《德国之声》一位读者说,现在无论中国说什么,这里没有一个人会相信。这表明,我国新闻 媒体不管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其公信力都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对此,业界也曾多番进行过研究,有的学者将其归因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问题,媒体的职业道德操守问题;也有的将其归因于弱势群体的话语权缺失,舆论 导向失误等问题。但近期复旦大学的一份面向全市市民的调研问卷结果表明:贴 近民生、怀抱责任是影响媒体获得公信力的首要因素。由此,我认为,加强媒体 的责任意识,是提升媒体公信力的根本。 一、加强媒体履职能力建设,是提升媒体公信力的内在需求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恰好的说明了公信力和履职能力建设的关系,试想一个连履职能力都已逼近淘汰的媒体,又拿什么来谈公信力建设?媒体 履职能力建设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首先,从媒介管理制度建设来说, 媒体须有明确的报道理念——以公众利益为旨归。而且,为更好的激励和评价新 闻工作者,媒体管理层须赏罚分明,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和评级机制。对于工作 散漫,无责任心者,及时给予批评甚至辞退;而对于表现优秀者,则可给予一定 的奖励甚至评级升迁。当然,媒体在设备上的更新上也要与时俱进,当今媒体的 竞争焦点在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上,倘若媒体在每次突发事件中,都能最先发出 声音,这样无疑会增加受众的关注。 其次,从新闻队伍的素质建设来说,一个享有崇高公信力的媒体,背后必然 有一批业务和思想素质极高的新闻队伍。业务精湛才能出好作品,才能给公众以 赏心悦目;而思想素质高才能在报道中,时刻铭记肩负的社会责任,以国家和人 民的利益为先导;自觉履行职业道德操守,自觉抵制新闻界的“四大公害”——虚 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与不良广告。 最后,对于报道内容的质量建设,媒体须恪守真实和客观原则。有些媒体, 出于生存、竞争考虑,只为追求稿件吸引眼球,忽视的了新闻的真实性,长此以往,失去了读者的信任。比如近日爆出的一篇题为“北上广深落榜中国最富二十大城市”的报道,经中国经济网记者调查发现,该新闻存在许多失实之处,稿件错引了2010年数据,且简单拼凑,结果闹了一场“标题党”的乌龙。这样弄虚作假的报道还有什么公信力可言?另外,媒体报道还须客观公正,不能人云亦云,甚至片 面追求奇异,哗众取宠。 二、强化舆论监督功能,实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提升媒体公信力的根本

当前中国政府公信力提升对策分析

xxx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当前中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对策分析学习形式: xx 年级: xxxx级 专业:行政管理 层次:专升本 姓名: xxx 学号: xxx 指导教师: xxx 二0一五年三月十三日

摘要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执政的基础、体现着政府的执政能力。我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主要障碍是行政权力分配不够合理、公共政策过程不够科学、民主参与制度不够规范、权力监督制度不够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不够完备以及问责机制不够健全。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有赖于国家各项制度的健全与发展,因此,必须在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建立合理分权制度、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监督制度、改进管理制度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 公信力;政府;制度;对策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公众对诚信政府建设的愿望愈加迫切,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有限政府成为社会公众的普遍期待,推进诚信政府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政府公信力是衡量现代政府是不是有效政府的重要指标,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服务性政府建设息息相关。 建国以来,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建立了相关制度,这些制度相互衔接、相互联系,形成了一套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矛盾。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总体来说,我国政府公信力还是比较高的。 二、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我们可以将政府公信力分解为三个构成要素,即政府组织、社会公众及两者间的双向交流机制。作为公信力的主体,由于政府拥有更多的公共权力,所以相较于民众而言处于强势地位。由于公信力对于政府的存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政府应当自觉履行基本职能,完成民众预期,并接受一定程度上约束权力的制度安排。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和信任度是混合并带有个人特质的,当政府需要更广泛的支持时,就必须考察社会中最主要群体的需求,在各阶层间分配资源的过程中确保程序公平和必要倾斜,并努力争取可分配资源总量是不断上升的。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交流互动系统是一种输出与反馈的机制,从现实中看,大众媒体是

建设诚信政府 提升政府公信力

建设诚信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 建设诚信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体现的是政府的信用能力,反映的是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提升政府公信力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巩固政府合法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有社会、政府和公众等几个方面的原因。提升政府公信力必须加强阳光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等建设,提高公务员队伍的诚信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诚信政府;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241-02 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意义 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是指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可见,政府公信力作为政府获得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作为衡量社会文明以及政权稳固的重要尺度,对于构建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这就告诉我们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 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在“5?12”大地震后,政府在灾情的发布、应急

政府公信力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通过合理、有效地履行其功能和职责而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的一种执政能力和执政资源。政府公信力事关政府存亡,是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的重要保障。而我国近几年出现的事情却反映了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在下降,本文以这些事件入手讨论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和如何提高公信力。 关键字:政府公信力执政能力提高公信力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像北京举办奥运会,上海举办世博会,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大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崛起,中国人可以挺直腰板。但是,在这些光芒的背后却隐藏着危险,而这些危险可能让我们的国家面临非常严重的困难。比如,厦门PX 项目事件,云南PX事件等这些事件在发生时政府曾经出面为群众解释利害,说服人们相信政府,可是结果他们不相信政府的言论,无论政府说的正确与否,人们都是选择抵制的态度。这些事情都说明我国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到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了,而我将从政府公信力这一角度讨论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和解决办法。 2 问题的出现 百度网关于公信力的解释是:公信力是指在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品性,是指公众对公共权力的信任程度。一般认为,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和评价,也就是政府信用的问题,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属于政治伦理范畴。具体来说,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机构的社会形象或道德评价的问题,即政府能否做到依法行政,秉公办事,一视同仁,主要是政府的道德形象。二是公众对政府机构和官员们行政能力的信任问题,即政府是否拥有对内管理好自身事务、对外管理好社会事务的能力,能否得到公众的认同和满意。三是对各种政策的信任问题,即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和规定是否公正可行,政策制定的程序和过程是否合法,各种政策之间的协同和衔接性如何,特别是新旧政策之间是否有一定的连续性,能否得到公众的信赖等等。 过去大多数学者和政治改革家认定:政府公信度的提升依赖于政府业绩的提高,因而,公信力的提升也源自于提高政府绩效能力。不过比较以往的数据,如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24. 66万亿元,是1978年的67倍;人均GDP则由381元升为18665元,是1978年的49倍;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然而2006年《小康杂志》调查发现,政府官员在“信用最差的5个职业群体”位居榜首[1]。这就让我们看到了政绩与公信力之间貌似没有直接的关联。还有不少人可能还记得:2011 年温州“7·23”动车事故发生后,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铁道部发言人的回答:“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相信了”。这样的事情被人们看作是当前政府公信力严重缺失的生动体现,而类似的事例则不在少数。应该说,近几年来地方政府出现的公信力危机和近年来的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在这样一个“大众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政府行为对于普通公众来说不再是无法解密的“黑匣子”,其所作所为可以被轻易曝光和放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从那些被曝光的案例来看,不少地方政府显然还未做好在公众放大镜下运行和工作的准备,仍然以传统的执政理念和处理事务的方式来处理各种日常的或者突发的事件,其结果往往引发更大范围的关注和质疑,政府公信力在事件处理过程中进一步流失。这也就导致政府公信力在逐渐下降,民众对政府制定的各种政策普遍采取不信任的态度,而最终可能导致经济、安全、民生等各方面的严重损失。 2 政府公信力重要性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公共治理的合法性根源。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政府公信力产生的根源来自于对政府合法性的确认,合法性与政治现象相生相伴,它是指社会性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西方启蒙思想家主张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协议或

媒体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媒体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201240126116 王康 媒体公信力,顾名思义,就是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及其强度的集合体现。它是传媒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传媒的立身之本。它是媒体品牌的重要构件,是形成媒体影响的高端指标。它也是媒体赢得竞争优势,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手段。研究表明,大众媒介的公信力与公众对媒体的期待有关,这种期待构成了公众与媒体间的信托关系。而信托关系实现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媒体公信力的走向。 当前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素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新闻专业素质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其中,真实报道、平衡不偏袒,属于新闻专业素质类;更正失误、迅速及时,属于新闻技巧类;民众立场、姿态平等、不唱高调属于社会关怀类;有超过80%的被访者认为它们是“比较重要”或“重要的”。比较而言,在体现媒体公信力的诸因素中,新闻专业素质、新闻技巧类因素固然重要,但依然要让位于以民为本,关怀社会的新闻实践理念。 (二)媒介操守影响媒体的公信力。有6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媒体在“控制广告比例”、“杜绝虚假广告”、“杜绝有偿新闻”、“格调高尚”、等方面“比较重要”或“重要”。 (三)读者媒介素养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纸馅包子”事件说明,人们的媒介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仅会快速地使用媒体获取有用信息,更会对一个媒体的长期表现作出客观、理性的评价。正是由于对媒体的长期持续关注,使得许多受众逐渐熟悉了媒体的选题方向、报道技巧,甚至某个媒体的新闻理念,从而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媒体印象”,他们不会因为媒体一时的“刻意讨好”而“热烈追捧”,也不会因为某个媒体的“一时糊涂”就“嗤之以鼻”,从此不闻不问。这种长期以来与民众形成的互信互动实质上就是媒体公信力的集中体现。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很有代表性,人们既为它的造假而痛心,但北京电视台的《透明度》长期以来是一档关注民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替民众排忧解难,富有鲜明平民色彩的栏目,它和北京电视台的其他栏目一道已经在公众心中形成了品牌,获得了多数人的信赖,因此尽管出现了假新闻,但在道歉后依然获得了公众的认同。 (四)民众立场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媒体的民众立场,平民情怀是形成公信

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所获辖区内社会公众普遍信任而拥有的权威性资源,它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公信力建设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政府各项制度改革和建设的一块基石。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支持、信任和信心之关键所在。政府公信力的的高低反映了人民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同时对政府效率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须克服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各种负面因素和民众对政府的信用危机,化解信用危机的有效方法是秉承科学发展观的治世理念,完善制度建设的公民参与机制,定位政府角色和保证制度建设的制度刚性与公正性,来全面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用能力,提升政府公信力。 论文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提高社会保障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所谓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关系。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增强政府公信力不仅是实现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增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政府公信力,是经济社会信用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部分,

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

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 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和公务人员的作风上,切实 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根本要求。为建设 依法规范、高效优质、民主公开、清正廉洁行政和人民满意的政府,确保我省“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省人民政府就改进机关作风,优化 政务环境,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一)认真落实首办负责制。行政机关政务大厅或服务窗口首位在岗位的工作人员对前来咨询、办理事项的人员,必须热情接待、认真审查提交的有关材料。对材料齐全、符合条件并能够当场办结的,应当场办结;对当场不能办结的,应告知办结时间;对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应当 场审阅,一次性告知应补足的材料。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事项, 应告知承办部门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对属于本部门但不属于本机构职责的事项,要告知具体承办机构的名称和位置,必要时电话联系或 亲自引领其前往,为当事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当事人可以随时查询办理事项的进展情况。 (二)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行政机关所有面向社会办理的事项必须在法定期限或者法定期限以内本机关所承诺的期 限内办结。对特别紧急的事项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加班加点提前完成,并不得加收任何费用。领导交办、批办事项,有明确规定时限的,按规定 时限办理,没有明确时限的,要在10个工作日内办结。办理结果应在规

定时限内向交办、批办领导报告,重要事项应及时报告办理的进展情况。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举报、申诉事项有明确时限的,要在规定期限内尽快办结;没有明确期限的,要在登记后15个工作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经分管领导批准,可以延长15个工作日。具备条件的行政管理事项实行超时默认制,行政机关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做出决定,凡超过规定期限未做出决定的,一律视为同意。 (三)严格实行服务承诺制。行政机关所有面向社会办理的事项,要制定清晰的服务说明,告知服务方式、公布服务信息、明确服务责任,承诺办结期限,压滤机滤布并向社会公布。进一步完善政务大厅工作制度和服务功能,切实发挥市、县政务大厅应有的作用。抓紧建设开发全省行政许可(审批)网络平台和系统软件,试行行政许可和管理网上审批。 (四)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省、市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新闻发布制度,通过新闻发布会定期发布政务信息。建立健全公开办事制度。行政机关应当在政务大厅或者服务窗口通过服务指南、查阅本、公示栏、触摸屏等形式,就行政许可或非行政许可及其它审批、管理、服务事项的办事职责、承办事项、办事依据、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时限、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以及办事结果、办事纪律等向社会公开。已建立公共信息网站的,同时要通过公共信息网站进行公示。 (五)深化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各市、县人民政府要本着减少审批、简化审批、规范审批、监督审批的原则,进一步清理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一步完善行政许可(审批)要素、条件。根据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清理情况适时废止、修订和制定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提出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建议。要整合审批权力,简化审批环节,明确审批权限,下放审批权

媒体公信力分析

媒体公信力分析 【摘要】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 在力量。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 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 面对媒体公信力受到严重威胁的局势,我们依然要认识到媒体公信力对于整个人 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价值。依然要慎重地去分析媒体公信力日益萎 缩的种种原因,为重塑媒体公信力找到突破口。使得我们的传媒业不再是谣言诽 闻的发源地,不再是强词夺理的场所,不再只是牟取暴利的超级工厂;而是当代 社会最具有创造活力的文化形态,是改变我们生活的直接的动力。 【关键字】媒体公信力新闻价值非媒体因素 从人类传播史的进程来看,有五次“革命性”的发展值得关注,被称为信息传播方式的五次革命,分别是指:语言的形成与使用、文字的创制与运用、应刷书的发明、无线电技术的运用于传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这五次传播史上的革命似乎印证了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的总结——人类会从口语时代的“部落社会”走向古登堡时代的“脱部落社会”,接着走向电子时代的“地球村”社会。但无论传播形式如何的演变,只要其涉及到人际交往和沟通,传者、受者、媒体公信力就会倍受关注。本文将从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性和影响媒体公信力因素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媒体公信力重要性的再认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大步而来,“地球村”概念正在被普及。媒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渐渐地趋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在影响着我们,甚至某些特定的时刻媒体决定了我们的选择和判断,扮演着家长和顾问的角色。素有“媒介军师”美誉的喻国明先生对公信力的重要性做过精彩的比喻“有些东西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当他正常存在的时候我们对他毫无感觉,但是他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才感觉到他须臾不可失去的珍贵。媒体公信力便属于这样一种东西。”媒体成为构成我们生存境中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因素 ,媒体公信力不可争辩成为一个避不开的课题,下来我从三个方面论述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性. 1,媒体公信力能积极为我国媒体性质护航保驾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分析

M 78政治与法律丨 Z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分析 沙玉霞 (中共德州市委党校(德州市行政学院)?山东德州?253000) 【摘?要】?本文首先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从三个维度予以客观呈现与深度分析,接着针对如何正确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提出建议: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要用好两台镜子:望远镜和显微镜。望远镜看总体,显微镜看细节。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社会公众信任 和认可的能力。政府公信力反映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 满意度,体现着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政府公信力有助于 增强政府合法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九大报告 指出,要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 政府。增强政府公信力,首先需要了解和正确认识我国政府 公信力的现状。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1、我国政府公信力主流态势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保持长期稳定,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 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势头,我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公众 的民族自豪感增强,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正在不断得到解决, 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大力反腐深得民 心,国家领导人的领导能力、领导魄力得到公众高度认同。 总而言之,人民更加深切体会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 步伐,增强了人民对国家、对政府的信心、信赖和信任。 从横向看,我国政府公信力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全球 知名公关公司爱德曼发表的“2018年全球信任度晴雨表” 显示,[1]在全球政府信任度调查中,我国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度位居首位,蝉联第一。调查显示,我国普通民众对政府 信任度达84%,而高学历高收入群体对政府的信任度高达 89%。与此相比,美国受访者中,只有33%表示信任自己的 政府,比去年下跌14个百分点,是下滑最多的国家。同时, 报告还显示,我国约有68%的受访者相信政府有能力将带 领民众走向更好的未来,在美国只有约15%的受访者认为 政府有这个能力。 从纵向看,我国政府公信力指数逐年提高。2017年7月, 《小康》杂志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发布的“2017中国信用 小康指数”显示,从2005年到2017年,我国政府公信力 指数从60.5分上升至83.7分,呈现出在波动中持续上升的 趋势。(见图一) 一级测评指标政府公信力人际信用企业信用中国信用小康指 数 权重(%)403030100 2005年度60.566.353.760.2 2006年度60.566.153.460.1 2007年度60.66653.160 2008年度61.566.25360.4 2009年度62.26753.661.1 2010年度6367.754.161.7 2011年度6567.854.562.7 2012年度67.8685664.3 2013年度70.170.258.566.7 2014年度74.167.868.270.5 2015年度77.866.868.471.7 2016年度81.168.77074.1 2017年度83.773.174.677.8图一?2017中国信用小康指数(数据来源:小康杂志)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公信力主流是好的,必须充分肯定。 2、政府公信力受损的现实写照 长期以来以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经济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大量的财政收入,也大大透支着政府公信力。从近几年的公共事件来看,特别是环境群体性事件,其发生大致都遵循着这样的一个基本模式:以环保话题发端,引发当地公众反对,和政府发生冲突,项目缓建或停建。类似事件不断上演,让人深思。尤其是一些“低风险项目引发大规模公众关注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这种现象折射出的是公众对于政府本身信任的缺失。以中国式的PX项目为例,之所以经常遭到公众抵制,不是公众不相信项目与技术,而是不相信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能够真正地履行到位。 除此之外,怀疑政府的决策取向,怀疑政府的事件调查结果,质疑领导的亲民举止等等,几乎只要是涉官、涉权问题,群众总抱持着不信任态度。特别是政府与公众在具体利益上发生了冲突,任凭政府或干部有何作为,公民依然不信。曾经的老百姓似乎变成了“老不信”。因此,“对政府产生严重的怀疑”是政府公信力受损的现实写照。 3、政府公信力层级差现象显著 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差序格局”,[2]各级政府公信力水平不一样。费孝通先生认为,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会基于血缘和地缘形成亲疏远近的信任关系,就像往水中扔石子形成的波纹由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弱。 当前我国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也存在这种“差序格局”,总体呈现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信任度逐渐减弱的波纹辐射状,即政府层级越高,公众信任度越高;政府层级越低,公众信任度越低。中央政府公信力高于省级政府,省级政府高于基层政府。“中央是亲人、省里是好人、县里是坏人、乡里是恶人”,可以说是对我国政府公信力层级差现象的形象描述。 北京师范大学在2016年开展的“中国网民的政府信任度”调查发现,中央、省、地方,三级政府的网民信任度从高到低得分依次是:4.02,3.73,3.3(满分是5分)。具体从各个省份来看,各个省份对于地方政府的信任度都最低。[3] 二、正确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4]是亟待回应的问题。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要用好两台镜子:望远镜和显微镜。望远镜看总体,显微镜看细节。 公众对中央政府、对中央领导人的认可度高,无论是在国家发展上,还是在处理重大事件的应对能力上,信任度都很高。这种情况用的是望远镜。但是,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在处理具体事件时,一旦出现应对或解决不力的情况,就会导致群众的不满和不信任。这种情况用的是显微镜。特别是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网络媒体上的负面报道和观点不少,在很多情况下,“不满”已经是自媒体讨论中的主要话题,这对政府的公信力有着不小的影响。用的镜子不同,视角不同,使得公众对公信力总体的认知,和公众在某些具体事件中对政府公信力的感知,会有很大反差。 看待我国的政府公信力,既要用“显微镜”,也要用“望远镜”,这样才能反映出我国的实际镜像。(下转第43页)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4月下旬刊

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

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了”,日前,突然爆发的郭美美事件,让多年来一直热心公益事业的人们有些茫然无措,以前觉得具有官方背景的红十字会是最安全的捐款通道,现在看来或许远不完全是那么回事。政府专家媒体等公信力受损,导致社会信任度不断降低,在一系列热点事件面前,老百姓成了“老不信”,在通常情况下政府专家媒体的信任危机并非各自孤立。他们往往都是拧合在一起出现,现实中,一些政府部门在应对公共事件上的非真诚表态往往难以第一时间解除大众心中的疑惑,这时某些所谓的专家便会站出来通过媒体管道发表一些非公正的言论,试图平息民众的质疑,但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引发连锁信任危机,老百姓成了“老不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公信力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破坏起来一夜之间就可能丧失殆尽,如果不能有强大的社会公信力做保障,就难以形成有效合作的社会局面,这将极大地提高社会做事的成本,影响改革发展的顺利推进。 一、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所谓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信守对公众的承诺,从而获得公众对政府的运作方式、政府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以及与政府行为相关的整个社会制度的理解和信任。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执政党立足的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学者们用多种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张旭霞在

行政案例分析53542

行政案例分析 题目1 《郑州馒头办》案例中的“馒头办”属于什么类别的机构?非常设机构 题目2 结合《郑州馒头办》案例和行政机构设置的相关原理,你认为“馒头办”是否应该设立?不应该设立 题目3 《郑州馒头办》案例中,“馒头办”真实的职责或作用是? 罚款, 收取办证费, 获得指定面粉供应商的利润 题目4 《所长儿子15岁开始领空饷》案例中,调查发现Y县河道管理所竟有10人未成年就上班,这暴露了该县编制管理存在什么问题? 编制管理工作无人认真负责, 编制管理缺乏基本的资料审查程序, 编制管理人员严重渎职 题目5 《所长儿子15岁开始领空饷》案例中,2008年该所的编制从18人调到81人,而2013年实有在编人员是69人。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编制弹性过大,有随意性, 扩编没有实际依据, 监督缺位, 公共权力被滥用 题目1 《为何选用老唐担任副市长》案例中,从老唐担任E市副市长的过程来看,这属于哪种行政领导产生方式?选任制 题目2 《为何选用老唐担任副市长》案例中,洪部长和丁书记提议选用老唐为副市长体现了领导者用人的什么原则?唯才是举, 知人善任, 用人所长, 敢用比自己强的人 题目3 结合《年轻副市长的烦恼》案例和行政领导相关知识原理分析,行政首长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决策, 用人 题目4 结合《年轻副市长的烦恼》案例,把李辉副市长日程安排表的几项事情按照“必须亲力亲为的事”和“不必要亲力亲为的事”两类进行分类,你认为副市长必须亲力亲为的事应该是:参加市长办公会议, 在市委听取全市上月工业生产情况的汇报, 批阅文件 题目5 《27岁副县长被免职》案例中,你认为徐某被快速提拔过程中有哪些违反了我国干部任免与选拔程序? 未通过选举成为副县长之前,已经进入县政府党组成员之列, 连续破格提拔, 缺乏公开选拔,竞争上岗, 缺乏任职公示程序 题目1 《听证会怎么成了“走过场”?》案例中,按照行政决策体制相关理论,听证会应归类于哪一决策系统?公民磋商和参与系统 题目2 《三峡工程论证》案例主要反映了决策中的什么问题?方案论证的科学化问题 题目3 《三峡工程论证》案例中,三峡工程论证小组作为专家咨询系统,其主要作用是

浅谈政府公信力的不足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e4175315.html, 浅谈政府公信力的不足与对策 作者:成辉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29期 摘要:法律建设的不足,有制度设计的缺陷和政府自身行为的缺失。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政府的职责,不断提高公务人员素质,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从根本上提高政府自身的公信力。 关键词:政府行为;公众信任;制度规范 随着当前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公信力做为社会的基石,公众越来越重视政治体制的改革。政府公信力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已经成为衡量政府改革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信用能力的体现,它直接体现了大众对政府行为的信任程度。公信力的状况由公众因素和政府因素共同决定。那么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合法性已成为制约当前政治改革的重要难题,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政府公信力的含义和现状以及原因加以探讨,再找出应对之策。公信力实是指政府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它直接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的程度,民主满意度。它是人民群众对政府所作所为大的一种评价方法,反映出人民对政府行为的信任程度和工作满意程度。政府公信力就是指政府由自身的行为和信用,而获得的社会公众对于其的认可和信任的程度。 政府的公信力不仅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社会群众的利益需求是国家和政府产生和运作的价值标准,政府的合法性实质上就是公众对政府存在的认可性,认可和信任程度越高,其存在的合法性就越强,基础也就越夯实。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政府公信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公信力反应了公众对于政府的评价与信任,公信力越高,表明群众对其拥护度越高,并能积极与政府保持一致,政策的实施就越顺畅,进而可以减少政府运行成本,促进政府对社会管理的高效化。政府公信力是政权巩固和管理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的党一直以来就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的问题,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加强政府公信力的建设。政府是社会信用建设的倡导者和示范者,必须具备很高的公信力,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稳定关系,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 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的不断发展,群众的利益需求发生了变化,公民权利主体意识的觉醒,人们对服务型政府的需求更加突出。政府的执法行为是评价政府公信力的主要方式,是公众评价政府合法性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我国政府很多公务人员,不能认清当前的形势变化,很多的执法行为,存在不足之处,有时甚至会侵犯了公众的合法利益。 信息的透明度是政府公正程度的影子,公民只有了解情况,积极参与并监督政府行为,透明高效的运作才能提高政府的公众信服度。但是,目前政府的信息公开建设,有许多不足之

公信力: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公信力: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新闻媒体作为新闻的传播渠道,讲求的是内容的真实和时效性。构成新闻媒体公信力的要素有正确的导向、大众化、内容真实和情感真实,当前由于新闻报道的失实、群众基础弱、缺乏广泛的影响力等特点,给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在外部方面,由于互联网技术给新闻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同业之间的不良竞争,使得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堪忧。提升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需要坚持新闻的真实准确,提高权威性;满足公众知情权的要求,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建设高素质队伍,提升媒体魅力。 关键词:公信力新闻媒体行业新闻真实公众知情

Credibility: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news media Abstract:As the news media communication channels, it is about the authenticity and timeliness of the content of. Constitute the elements of the credibility of the news media is right oriented, popularization, truthful and emotional real, current due to news reports untrue, masses foundation is weak, lack of extensive influence characteristics, to the credibility of the news media caused no small impact. In the external side, as a result of the negative impac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o the news industry, as well as advers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industry, making the credibility of the news media. Enhanc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brand, the need to adhere to the true and accurate news, to improve the authority to meet the public's right to know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xpansion of the brand's influenc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team, enhance the charm of the media. Key words:C redibility;News media industry;News reality;Public knowledge

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浅谈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摘要: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 反映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公信政府是拥有较强公信力, 为公众所普便信任的政府。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解释了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一些原因并为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提出了一些措施。 关健词:地方政府;公信力 一、政府公信力的含义。 公信者,公众信赖之谓也,简单地说就是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依据自身的道德状况所表现出来的与社会公众建立自愿的稳定的并能在紧急状态下外化为物质力量的信任关系的能力。这种信任关系源自于政府自身的道德状况,具体说就是政府的诚信度。只有政府诚实守信,公众才能表现出信任这种精神诉求;而当公众表现出信任时,这种精神诉求在特定场合下特别是紧急状态下又可能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力量。政府具备了一定的诚信度也就具备了一定的信用能力,公众依据政府的信用能力对政府表现出相应程度的信任。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征得公众化信任就构成了政府公信力。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这是主流,应该充分肯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还存在着政府失信现象,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如一些政府官员缺乏民本意识,不关心群众疾苦,不顾民力和财力搞政绩工程与形象工程;一些政府部门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扩大自身的收费、处罚和许可权, 使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严重侵害了公民权利;有些政府部门和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多头执法和执法扰民的现象严重;有些政府官员官僚主义严重,甚至滥用权力、贪污腐败,造成恶劣影响,致使政府公信力下降。 三、当前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 1.传统的官民对立理念的影响 ,造成官僚主义盛行。 中国社会从历史上看有着深厚的官本位传统,官民二元社会结构根深蒂固。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基本上都是一个官民对立的二元社会,官是统治者,民是被统治者,似乎顺理成章,不容置疑。这一思想影响到今天,造成官僚主义盛行。对人民的福祉漠然视之,对百姓的利益从不关心,惟上是从,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都是官僚主义的表现。时至今日,部分政府官员头脑中还依然存在着“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的错误认识,干部和百姓的身份划分,不把公民作为平等主体看待“,“管制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都不能不说是长期的官民对立的二元社会塑造的官僚文化传统的影响。 2.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和政府问责机制。 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即使是民主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把权力交给政府行使,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掌握权力的政府也有可能利用人民授予的权力反过来侵害人民的利益。要使政府始终维护和捍卫人民的利益,对人民讲实话,说真话,守信用而不使其反过来愚弄人民、欺骗人民,就必须有效地约束政府权力并能及时追究责任。实际上,当前出现的诸多损害政府公信力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对政府的制约不够,对政府或其官员的失信行为问责不力所致。 3.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公开的信息不准确不可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